Ⅰ 為什麼關於元朝的歷史資料這么少!
1.元的時間比較短,92年(中國的記載,宋恭帝出降、元軍攻佔臨安).
2.文字不同,很多文獻歷史為元版的官方資料,很難在民權間被流傳,很多都是未經核實的傳說.他們也沒有滿清的包容豁達,可以和漢人共治.
3.自宋以後,沒有如史記,資治通鑒等詳細記載各朝代歷史事件的通史.
4.嚴格意義上元並不是我們的華夏文明,也就是不應該屬於中國正史范疇,如滿清一樣在當時大部分漢人認為自己是亡國奴,並不接受元的統治,時刻反抗和推翻他們.所以當世之人並沒有太多的人去關注他們的文化,自是後來人去總結和整理.這正如抗日時期的偽滿洲國,為南京政府一樣,至今也沒人會把他們作為正統加以記載一樣.只不過現在的官方教科書大言不慚地唐宋元明清.
5游牧民族本身的歷史文獻和藝術文化流傳就少,而且他們的生活方式與中原的華夏民族格格不入,所以被記錄和流傳下來的就更少.
6攻城略地後的屠城,對於當時社會來說,那還有什麼人有時間和空間去了解研究元的文化,避之猶恐不及.
Ⅱ 五胡亂華冉閔救了無數漢人,為什麼歷史對他記載那麼少
因為寫歷史時,漢人中的投降主義和軟骨頭思想非常嚴重,甚至有叛國、賣國行徑的版人掌握了筆桿子,根權本顛倒黑白,把投降說成是民族融合,把背叛祖國說成審時度勢跟上歷史潮流。而且,現在的某些歷史講義極其不嚴肅也不學術,沒有把影響中國前進的諸多事件列出,反而在一些小事上作過多的糾纏。
冉閔是個悲劇人物,因為他面對的是強大的五胡敵人和無能的東晉政權。而所謂東晉風流人物,就是以犧牲長江以北的漢人同胞,只顧自己苟延殘喘的官僚。可是後世卻對東晉的不少人物稱贊有加,刻意不提冉閔的功勛和抗爭。
Ⅲ 關於元朝的歷史劇為什麼這么少,是因為元朝史料少嗎
元朝的電視劇真的很少,但這並不是因為導演們不願意拍,而是主客觀原因真的是太多了,影響了相關影視劇的拍攝。
首先元朝存在的時間太短了,從1271年——1368年,元朝也就存在一百年左右的時間,沒什麼可以記錄下來的值得拍攝的素材,不像明清那樣存在至少也有三百年的時間,歷史素材多是一部分,還有就是明清時期的趣事也很多,拍成電視劇現在的觀眾也喜歡看,比如《甄嬛傳》、《宰相劉羅鍋》等等,這些影視劇在取材上面就比拍元朝的容易一些。
當然如果你想了解元代影視劇的話,我也只是知道《成吉思汗》這一部,其餘的你可以通過看關於南宋和明朝的影視劇去了解,比如《精忠岳飛》和《朱元璋》等等,裡面都有關於元代的片段。
Ⅳ 東漢並不弱,在歷史上的存在感為什麼遠遠不及西漢呢
東漢在歷史上的存在感遠遠不及西漢主要還是一直停留在一個模仿和繼承的階段,對於整個封建王朝的歷史進程和中華文化沒有凸出的貢獻。而且東漢王朝除了光武中興的劉秀幾乎沒有出過什麼值得人們記住的君王,沒有給後世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西漢王朝和東漢王朝相比較起來,西漢王朝對於後世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
東漢王朝基本上在西漢王朝的影響之下建立起來。東漢王朝是第二個吃螃蟹的人,在人們心中只會記得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以東漢的歷史地位較低。
Ⅳ 歷史上為什麼有關元朝的記錄會這么少
第一,因為元朝是外族人建立的王朝,所以很多漢族人不願意記載它的歷史回。
關於蒙古的答歷史書籍很多,比如蒙古秘史、黃金史、世界征服者史、黑韃秘史和中國的元史和新元史等等。但由於中國稱民間史為野史,蒙古人又限制漢人評論自己,所以漢文的史書只有宋濂等人寫的元史。由於元史編纂倉促,所以有諸多遺漏,可以說是24史中較差勁的幾本之一。
第二,因為元朝就90年 而且它不接受漢文化,民族沖突嚴重。戰爭從來沒停止過。它不像清朝那樣用漢人制漢人,使政權穩固。反而激化矛盾,不久就被趕出去了,留不下什麼東西,就算有也給朱元璋這種喜歡斬草除根的人清干凈了。
Ⅵ 為什麼歷史上關於元朝的記載很少
元朝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只98年,時間短,加上戰爭多,是元朝文獻記載少的主要原因。
元朝文學以元曲與小說為主,對於史學研究也十分興盛。相對的元朝的詩詞成就較少,內容比較貧乏,但是文以虞集為長,詩以劉因為著。傳統的詩詞雖然也產生了一些優秀或較好的作品,但整個說來,成就不高。而戲曲出現了偉大作家和許多優秀或比較優秀的作品,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
(6)為什麼不漢的歷史記載好少擴展閱讀:
元代文獻記載少的原因:
1、元史留下的文獻材料過於殘缺:從忽必烈建國開始算起,僅僅持續了九十八年便宣告破滅。並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元朝重武輕文,對舞文弄墨的文人視為不務正業的下等人。很多有才華的文人得不到重用。因此朝廷中的史官也就沒什麼動力或者權利去詳細記載元史事件了。
元朝覆滅於農民起義,僅有的文獻資料消失於戰火和無節制的破壞之中,元朝國難當頭,更是對修撰史書沒多大興趣。
2、元墓飄渺難尋:蒙古族的殯葬風俗不同於漢人,蒙古人往往在死後要被密葬,皇室成員死後,往往墓穴眾多,令人不知真假,這樣的話就對後來的考古人員造成了很大的難度系數,墓穴不開,很多珍貴的史料就得不到考察,人們對元朝的了解就越少。
3、蒙古族自明朝以後就邊緣化,清朝時更是被削弱的沒有崛起希望。後代人丁不旺,自然少文獻記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代文學
Ⅶ 為何在漢朝的記載歷史事件比其他的朝代要多
形成中國國家 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決策和事件都發生在漢朝這個大時代裡面
Ⅷ 為什麼中國歷史對元朝記載很少
主要是對於在中國人來說那很沒面子,就像共產黨從來不贊揚國民黨的抗日將領
Ⅸ 為何寫東漢歷史的書那麼少司馬遷沒被武帝幹掉,寫下了史記。如果蔡邕不掛,說不定就有一本寫東漢的優秀
王允殺完蔡邕就後悔了。
東漢蔡邕,博學多才,常思撰《後漢記》以續《漢書》。版漢靈帝曾密詔問事於權他,他愣頭愣腦有一說一,結果因言獲罪,險些被殺。後改受髡(kūn)刑流放朔方。髡刑就是剃去須發,並且一段時間內保持光頭狀態。遇赦後不久,又因恃才傲物,得罪權貴,只好亡命江湖。
後來董卓當政,聞蔡邕名高,遂以殺他全家相威脅,強迫他出仕。雖然一再陞官,頗受重用,但董卓性情暴烈,不納善言。蔡邕想逃,逃不掉,很是苦惱。
再後來,一次蔡邕在在司徒王允家做客,席間忽然聽說董卓被呂布那斯一矛刺死了,心中一驚,知道董卓不是好人,但沒想到是這個下場,一時情不自禁嘆惋了兩聲。不料王允上綱上線,說你竟為董卓惋惜,豈非同謀篡逆?說完即令收押治罪。
蔡邕這才意識到,自己光一個表情就惹了大禍,忙自認有罪,請求黥面並砍去雙腳以代死刑,以求將《漢史》寫完。太尉馬日磾等士大夫集體為之求情。而王允理直氣壯地說道:「當年武帝不殺司馬遷,使謗書傳於後世,難道今天又要留下蔡邕來寫我們壞話嗎?」
不久,蔡邕冤死獄中。
北海鄭玄,聞而嘆曰:「漢世之事,誰與正之。」
據說這時王允後悔了,也不知真悔假悔。
還是有本後漢書可以看的,書不錯~
Ⅹ 為什麼季漢不算漢朝歷史
算不算取決於史學家的態度,政治傾向,支持立場。
范曄的《後漢書》記載到獻帝為止,因而兩漢通常指的就是西漢和東漢。陳壽分著《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而晉繼承魏業,在改朝換代當中漢、魏、晉、劉宋都是走合法程序的傳承,無論這其中有多少政治陰謀,在意義上來說都是正統的繼承,這是其中一個說法。史學家將蜀漢視為正統的觀點由東晉開始產生,習鑿齒著《漢晉春秋》擺明了是捍衛蜀漢立場。我們後人對那段歷史普遍稱為魏晉時代,將曹魏統治時代稱為漢晉意義就再明顯不過了。東晉因為也是割據政權,大概是覺得曹家、司馬家篡位得來的政權都說不過去,因此產生了意義正統大於現實傳承的思想。
現代蜀漢的粉絲多認為蜀是蔑稱,堅持使用季漢這么一個稱呼,有第四個漢的含義。其實蜀漢不過因陳壽著蜀書而得名,又要與東漢、西漢區分開來,蜀漢有時也會被稱為後漢,被包含在東漢歷史當中。可是劉備的帝位並無權威的合法性,這一點僅能看有多少人對這個政權認同罷了,若劉備那樣的血統能夠稱正統漢帝,那麼劉裕豈非興漢之主?劉琨同為中山靖王之後,何故忠於晉室?台灣好歹是大陸執政黨跑過去的政府,如果蜀漢也是由獻帝或他的子孫作為皇帝,那麼意義就不一樣了。
從現實主義看來曹魏對西域有控制權,對倭國、高句麗、烏丸、匈奴均有影響,比較具有代表性,不過三國歷來並稱,西遼和南宋也是有爭議的,受漢族思維影響,我們多奉南宋為正統而認為遼國是外族。實則要了解那個時代《遼史》和《宋史》不可能分開來讀,遼宋實際上更像是北朝和南朝的關系一樣,兩者都屬中國,現在還有很多國家翻譯中國為契丹。將不是漢人的政權視為非正統,這只是一部分人狹隘的想法,不然李世民的李唐都難以代表漢人正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