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道家學說歷史多久

道家學說歷史多久

發布時間:2021-02-05 08:55:23

㈠ 道家的歷史發展

1、起源:《漢書·藝文志》曾記載,道家書籍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與伏羲、女媧、神農、黃帝、伊尹、許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關。另外,與儒家文化起源於周文化不同,道家學者多出自宋、楚、秦、齊等國,暗示道家思想與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關。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經》的問世為標志,道家思想已經完全成型。
3、興盛:老子以後,戰國時期,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莊學派外,楊朱學派、黃老學派、彭蒙田駢慎到派、老子學派和宋尹學派都曾興盛一時,其中以黃老派最盛。其時,黃老思想不但成為田齊的治國思想,並通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楚國和呂不韋統治時期的秦也發揮過一定作用,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國統一中國之前,呂不韋組織人員編撰《呂氏春秋》,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顯然,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輝煌:漢朝建立後,由於長期戰亂的破壞,在反思秦統治思想的基礎上,開始選擇道家作為治國思想,並造就了一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闞澤記載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黃老之書升格為經在漢武帝尊六經之前。
6、壓制:漢武帝執政後,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崇尚儒術」,道家的發展暫時受到壓制。
7、復活:魏晉南北朝時期,談玄之風興起,道家思想重新復活,不過這一次的重點不是黃老,而是對老莊的重新闡釋,並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魏晉玄學。此後老莊成為道家正統,一直延續至今。
8、潛藏:魏晉南北朝後,雖然道家思想屢次成為大亂之後治國的急救包,也是士大夫失意之後的精神寄託,但它絕大多數只能在哲學科技等方面繼續發揮作用。直到唐宋時期道家又發展至鼎盛,故學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處「偉大時期」,但其間道家實力卻壓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變為緣化狀態。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禪宗,且道家對儒家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的形成,起過重要作用。
9、復興:晚清,隨著西方的沖擊,儒家統治秩序受到強烈沖擊,再加上道家與西方自由民主等觀念多有相合之處,故道家思想再次復興。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煉提出了當代新道家的概念,並得到陳鼓應等人熱烈響應,此後有唯道論、道商、天道自由主義、自化論等新的理論出現,其中像道商這樣的理論還在實際生活中得到了應用和推廣。

㈡ 道家歷史

道家創始人是老子,但道教的派系有很多,例如:茅山派,五斗米教,武當,龍虎山張天師,四大天師,……如果你想深入研究,不妨去圖書館找找這類書籍。純手打,望採納,謝謝!

㈢ 中國道教學是從什麼時候起源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故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志。漢末,張角成立太平道,後率"黃巾"起事失敗,太平道衰敗;與此同時出現的"五斗米道"(後更名為天師道,也即正一道)卻發展起來。南北朝時期,北朝道教經寇謙之的改造,南朝道教經葛洪、陸修靜、陶弘景的改造,並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有了較大發展,其中,陶弘景為代表的上清派是這一時期的著名道派。隋唐時期,道教得到進一步發展,產生了諸多小派,修煉方式由修煉外丹向修煉內丹轉化。金元時期又產生了一個較大教派-全真教。此後,各派之間逐漸融合,發展至明清時,正一道成為符籙派的代表,全真道成為丹鼎派的代表。民國後,由於連年戰火,道教受到沖擊,宮觀多被毀,其勢漸微。道教界人士為維護本教成立過一些道教徒的群眾組織;1912年,北京白雲觀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國性組織"中央道教會"。同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曉初也在上海籌建正一派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未成,僅成立上海分會。道教學者陳攖寧先生,創辦"中華仙學院",主編《仙學月報》、《揚善半月刊》等道教學雜志,主張分清以煉養為主旨的傳統"中華仙學"與道教的界限。1949年以後,中國大陸在北京白雲觀成立道教徒的群眾組織"中國道教協會","文革"中受到沖擊,終止活動。1980年,"中國道教協會"於重新開始活動,各地道教宮觀逐步恢復。推動和開展道教工作,被列為中國道教協會的重要工作之一。該會主辦的《中國道教》季刊已發行。近年來,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歐美人士的興趣。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復雜的神靈系統。
道教徒有兩種:一種是神職教徒,即"道士"。據《太霄琅書經》,"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他們按地域可分為茅山道士、羅浮道士等。從師承可分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宮觀中教務可分為"當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種是一般教徒,人稱"居士"或"信徒"。"宮觀"是道家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宮觀是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另有一些經濟組織(如素食部、茶廠等)、教育組織(道學班、道教經學班等)、慈善組織(安老院、施診給葯部等)。
道教儀式,除了日常的早晚功課,還有大型的功德法事,統稱為"齋醮"。"齋"就是齊,祭祀之前,整潔身心;"醮"就是設壇修建祈禳法事。道教齋醮又可區分三類:黃籙、金籙、玉籙。黃籙,專用於超度亡錄;金籙,除了超度外,還包含延壽受生的內容;玉籙,專用於消災祈福,祈求國泰民安。道場以天為計,有一、三、七、四十九天不等。
道術是道教徒實踐天道的重要宗教行為,一般認為它有外丹、內丹、服食和房中等內容。外丹,指用丹爐或鼎燒煉鉛汞等礦石,製作人服後能"長生不死"的丹葯。唐以後漸被內丹術所代替。內丹,為行氣、導引、呼吸吐納之類的總稱,指用人體作爐鼎,使精氣神在體內凝結成丹而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內丹之術自金元以後逐漸盛行,其淵源上溯至戰國時代,對於中國的醫學和養生學有過很大的影響。服食,指用服食葯物以求長生。房中,指以男女房事求得長生。
信仰道教的主要是漢族,在羌族、白族、壯族中等少數民族中亦有傳播。

㈣ 道家思想興盛於哪個歷史時期

1.道家興盛於戰國時期。
2.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內想的精華,形成了容「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3.老子以後,戰國時期,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莊學派外,楊朱學派、黃老學派、彭蒙田駢慎到派、老子學派和宋尹學派都曾興盛一時,其中以黃老派最盛。其時,黃老思想不但成為田齊的治國思想,並通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楚國和呂不韋統治時期的秦也發揮過一定作用,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㈤ 道家學說簡介(比較完整的)

道家思想的起源,《漢書·藝文志》中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個人認為《漢書·藝文志》中所說的「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基本上不可信!「道家者流蓋出於隱者」這是目前公認的說法,所以又有人認為「道家思想」是「隱士之學」也不無道理。

不管道家起源為何,他們也絕不是社會政治的積極參與者,他們從旁觀察世事,認真思考宇宙的真像,使用高度抽象且不帶意識形態的執著的語言去描述「天道」與「人事」變化的法則,他們的專長在於:「原理性的研究」。

作為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的起源很早,在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其師承,廣成子,出身更耐人尋味。現在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理論的是老子。但從《道德經》(即《老子》)、莊子等人的文獻中透露出的情況看,道的思想並非始於老子。老子的《道德經》很明顯是受了更早時期含有「道」思想的《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等書的影響,特別是受到了《易》的思想的啟發。但,老子第一次在《道德經》中對「道」作了詳細而全面的闡述,所以說老子確立了道家學說也是正確的。

道家思想首先徹底擺脫了儒家思想中的「社會哲學」道路,而是直接從「天道運行」原理引申出了以「自然」、「中性」為主「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道」的哲學即在於:在解釋清楚這一原理性內涵基礎上,進而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這樣一個世界運行秩序的「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從而發展出一個與儒家的社會哲學迥然不同的觀點,即認為:社會只是一個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該有自己獨立自在的自由性,而這種「自由性」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的束縛。從根本上說,道家思想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又不同於儒家思想,它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是更尊重人的「自主性」與「存在」的定位。

道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道家思想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有兩重含義:一、是人「知識能力」的解放,二、是人「生活心境」的解放。對於前者道家思想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對於後者道家思想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去面對世界。

無法否認,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積極進取」的,這是因為在道家看來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為天道變化,本身並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所以認為並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強調得更多的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這種智慧又應該是在任何歷史環境的社會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

關於道家思想的發展,奠基人無疑是老子,關於老子的生平基本無考,就連老子究竟是誰都有三種說明,分別認為是:李耳(早於孔子)、老萊子(與孔子同時)和太史儋(後於孔子)。老子的思想都在《道德經》中。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的宇宙起源論,還提出了世界存在與運行的原理是:「反者道之動」,而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應該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在書中老子提出了很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但重點都在於「保身」而不在於文明的「開創」。可以說他是以一套出於「智慧之道」的社會哲學與理論來應對混亂的世局的,而無意製造社會的新氣象,因為在老子看來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根本」。

老子之後就輪到莊子。莊子也是道家思想最重要的開創者,所以「道家思想」又稱「老莊哲學」。莊子的思想與老子的思想有所不同,主要在於:莊子更詳盡地處理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可開創能力,包括智慧上、認識能力上和身體能量上等等。莊子同樣站在「天道自然」的基礎上,提出了從人的「自我修養」到面對整個「社會國家」的處世之道。《莊子》的內七篇是全書的重點,是莊子從「世界觀」到「知識論」到「工夫論」再到「社會哲學」的內聖外王之道。

莊子之後就是列子,但現存的《列子》八篇並不是列子所作,而是東晉人張湛所作,可以說這本書反映了戰國至魏、晉之間的道家思想。在書中對原本道家思想中「無為」的人生觀有所改造,它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並認為人在一種「不任強使力」的生存狀態下,「不憂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

到三國時代,當兩漢經學的發展已到尾聲,社會政治一直處在動亂與不義的環境中,知識份子普遍轉向玄學清談的風氣時,王弼以其對老子思想的深切體悟,註解了老子《道德經》一書。王弼的《老子注》中注重「體用之分、有無之別」,詮釋出了:「貴無」的精神,並以此原理註解《易經》,將易經的研究方向轉以純粹的玄學思想。

到了西晉,郭象註解了《莊子》,在他的《莊子注》中主張:「獨化」理論。這是一種從高度抽象思想中發展出來的玄學理論,在這種理論中認為:宇宙萬物都生於偶然的「玄冥」境界,因此提倡一種「物無大小、各順其適」的思想,主張平等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生觀。

西晉之後,道家思想就沒有什麼發展了。但道家思想自它誕生起就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先秦時代,老、庄整理出了道家思想的綱領後,道家的「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響了儒家與法家。儒家的《易傳》與韓非子的《解老》都是在其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在社會政治上,道家思想則要到漢初才被正式試驗。這主要是因為在經歷了春秋、戰國、滅秦、楚漢之爭之社會戰亂終告停止之時,人們終於發現「爭強」的害處以及「休養生息」的重要,於是老子的政治、哲學觀點才被重視。而等到西漢強盛,君王開始好大喜功,爭戰的歲月再度啟幕,時代的風氣再度轉變,道家思想再次被丟到一旁!等到魏晉「清談之風」興起,道家思想又開始了它的生命力。在西晉之後,道家思想逐步被道教、易學與儒學所吸收與借鑒,最後逐漸被取代。

㈥ 中國道家的歷史!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故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志。近年來,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歐美人士的興趣。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復雜的神靈系統。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兩種:一種是神職教徒,即"道士"。據《太霄琅書經》,"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他們按地域可分為茅山道士、羅浮道士等。從師承可分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宮觀中教務可分為"當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種是一般教徒,人稱"居士"或"信徒"。"宮觀"是道家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宮觀是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另有一些經濟組織(如素食部、茶廠等)、教育組織(道學班、道教經學班等)、慈善組織(安老院、施診給葯部等)。

道術是道教徒實踐天道的重要宗教行為,一般認為它有外丹、內丹、服食和房中等內容。外丹,指用丹爐或鼎燒煉鉛汞等礦石,製作人服後能"長生不死"的丹葯。唐以後漸被內丹術所代替。內丹,為行氣、導引、呼吸吐納之類的總稱,指用人體作爐鼎,使精氣神在體內凝結成丹而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內丹之術自金元以後逐漸盛行,其淵源上溯至戰國時代,對於中國的醫學和養生學有過很大的影響。服食,指用服食葯物以求長生。

㈦ 道教有多少年的歷史自何時產生

道教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道教的歷史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有年歷史。

道教是我國的傳統宗教,由三清祖師開創,它的歷史遠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而逐漸形成於周秦兩漢。道教並非是一人一時一地所創所生,乃中國歷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相結合而成之宗教。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以「道」為基點建立道教的神學理論體系;老莊的神秘主義和養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煉養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繼承發揚。

戰國時期,齊國形成了以環淵、田駢、慎到為代表的黃老學派,尊崇黃帝和老子,以道家的清凈養生、無為而治思想為主體,兼收並蓄諸子百家的一些內容。

西漢前期,統治者推崇清靜無為的黃老學說,輕徭薄賦,造就了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了黃老道,由政治思想轉變為宗教學說,活躍於民間的黃老道是道教的前身。

(7)道家學說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盛唐道教到達了鼎興的程度:

隋末許多道士投靠李淵父子麾下,編造李氏為王的讖語神話,如樓觀派道士岐暉和茅山宗領袖王遠知。唐高祖李淵稱帝後,制定了尊奉道教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他尊老子為其祖先,宣稱自己是「神仙之苗裔」,表明「道大佛小」,頒布《先老後釋詔》規定「老先、次孔、末後釋宗」。

唐太宗李世民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再次下詔規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李世民採用道家清靜無為、垂拱而治的治國政策,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晚年李世民也熱衷於長生方術,大量服食丹葯。

唐高宗李治繼續奉行崇道政策: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首開給老子冊封尊號之先河;尊《老子》為上經,令王公官僚學習,規定為科舉考試內容;提高道士地位,在各地興建道觀。武則天依靠佛教徒為「武周革命」大造輿論,故而削弱道教。唐中宗、唐睿宗恢復崇道政策。

唐玄宗李隆基開創了「開元盛世」,道教也在其推動下達到全盛,社會上的崇道之風發展到極致。唐玄宗的崇道政策有:神話祖先「玄元皇帝」,掀起崇拜熱潮。

提高道士的地位,使之享受皇家特權;規定道舉制度,以「四子真經」開科取士;規定《道德經》為諸經之首,並親自作注頒布天下;積極搜集整理道經,編纂了歷史上第一部道藏《開元道藏》;大力倡導齋醮,製作道教音樂,制定道教節日。

盛唐高道輩出,他們從哲學、丹道、齋醮各方面大大推進了道教建設。

㈧ 誰能告訴我道家的發展史

我國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圖騰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各種喪葬禮儀和祭鬼、驅鬼儀式隨之逐漸形成。《竹書紀年》中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上帝請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系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這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畫符念咒等。當時國家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系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尊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的齋醮科儀。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系統。它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在遠古原始社會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史載軒轅黃帝「且戰且學仙」, 「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後修道成功,於鼎湖白日乘龍升天。 到了戰國時期,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是,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於仙人、仙境、仙葯等傳說的文字。如《莊子·逍遙游》中有這樣的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風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書中的《湯問篇》、《黃帝篇》、《周穆王》,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都將仙境描畫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繪成外生死、極虛靜 、不為物累、超脫自在,能騰雲飛行的神奇人物。漢代的《淮南子》、《史記》中亦有類似描述。 伴隨神仙之說的出現,尋求仙境、仙人,傳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現了。他們將神仙學說及方術與鄒衍(戰國時期著名方士)的陰陽五行學說柔和起來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於燕齊的上層社會,其法形解銷化,依託鬼神,企望長生成仙。從戰國(前2 75—前221)中後期到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時,在方士(亦稱神仙家)們與帝王將相之鼓動下,掀起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葯事件。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葯,其規模越來越大。那時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僑、鄒衍、徐福、盧生、李少君等人。我國獨有的神仙信仰沿襲而下,到東漢中、晚期為道教所繼承,成為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漢武帝後,方仙道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陵於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正一盟威道。

㈨ 道教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因為道家哲學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值得注意的是:道教與道家是決然不同的兩碼事。道家所講的道學不是宗教,也不主張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後世的張道陵等人奉為「經書」,並不是「太上老君」為佈道而寫的經書。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志。近年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興趣,也使得道教獲得更多關注。

道教教義中雖有道學成分,但遠遠不足以代表道家精神,遠遠不足以傳達老莊思想,二者萬萬不可混同。

道教與道家

「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別地使用。從歷史來看,這兩個詞指稱過很多不同的內容,也曾混為一談;現在也仍然有人主張將二者等同起來。然而,如果將道家理解為由老子、莊子開創,並在魏晉被重新發明的哲學思想流派,將道教理解為於兩漢逐漸形成,後又有若干發展分化的宗教,那麼,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說道教理論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與組織,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其主要派別的傳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為一個哲學思想流派,其思想流變與代表人物應是它被解說時最重要的內容;魏晉之後道家思想的傳承流變,現在看來還是模糊而難以說清的,但它對歷代學者文人的影響卻仍是依稀可辨的;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狹義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時代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流派。

道教神學與道家思想的異同,確實一言難盡。試舉一例:道教所謂長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並未言及,也不能視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說,與自然之道亦不無悖逆。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

道家思想後來被張魯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並演變成中國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晉風流在清談玄學時更著重煉丹。因此,道家與道教常被人混淆。

道教是在中國形成並傳播的一種多神宗教,在中國古代影響僅次於佛教。道教被認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為其追求目標,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神仙方術、民間鬼神崇拜觀念和巫術活動而形成。它主張清靜無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

淵源

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道教的另一淵源是始於戰國、盛於秦漢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遙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漸形成的過程中,與當時正進入中國的佛教的互動(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以及道家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也很值得注意。

發展歷程
道教的發展一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和清以後衰落四個時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經》的流傳,一是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東漢順帝時(126年-144年),於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即後來所謂《太平經》)出世,得到廣泛傳播。到東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頗有影響。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同樣是在東漢順帝時,張陵學道於蜀郡鵠鳴山,招徒傳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其孫張魯保據漢中多年,後又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於海內,遂為道教正宗。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化,道教獲得了很大發展。同時道教也吸取了當時風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對戰國以來的神仙家理論進行了系統地論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論的第一次系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寇謙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師道」,陸修靜建立了「南天師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耳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極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備受尊崇,成為國教。此時出現了茅山、閣皂等派別,天師道也重新興起。在理論方面,陳摶、張伯端等人闡述的內丹學說極為盛行。

金朝時,在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導的全真道。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頗受信賴,並被元朝統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並為正一道,尊張天師為正一教主,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兩大派別的格局。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豐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占據著主導的地位。

㈩ 道教有多少年了

赤松子者,神農時雨抄師也。服水玉以襲教神農,能入火自燒,往往至昆侖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李時復為雨師,今之雨師本是焉。眇眇赤松,飄飄少女,接手翻飛,冷然雙舉,縱身長風,俄翼玄圃,妙達巽坎,作 司雨

多麼浪漫的描述,看來這這位早期的道教人士是真正的風流才子.要追尋道的起源,那麼開天闢地的盤古就是我們華人的最先的神了.雖然他不能算道教人士,但記載他的描述他的就可以算是道的最早的追隨者.

比我們熟知的老子要早的得有:伏羲,女媧,彭祖,

"或
雲,上三皇時為玄中法師,下三皇時為金闕帝君,伏羲時為郁華子,神農時為九靈老子,祝
融時為廣壽子,黃帝時為廣成子,顓頊時為赤精子,帝嚳時為祿圖子,堯時為務成子,舜時
為尹壽子,夏禹時為真行子,殷湯時為錫則子,文王時為文邑先生。一雲,守藏史。或雲,
在越為范蠡,在齊為鴟夷子,在吳為陶朱公。皆見於群書,不出神仙正經。未可據也。葛稚
川雲:洪以為老子若是天之精神,當無世不出。俯尊就卑,委逸就勞。背清澄而入臭濁,棄
天官而受人爵也。夫有天地則有道術,道術之士,何時暫乏。"

有的朋友以為我有點才學,其實,我才真正的"所聞淺薄,不足宣傳."所以,就不用聯系了.

閱讀全文

與道家學說歷史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