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哪個時代有個陳國都有個哪些國君
春秋時代有個陳國。
陳,出土金文資料作敶。是中國歷史上西周至春秋時代的諸侯國,國君媯姓陳氏,是虞舜後裔。建國君主為擔任周文王的陶正一職(也就是掌管製作陶器的官)的虞閼父(又稱遏父)之子滿,史稱陳胡公,為陳氏與胡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並將長女太姬嫁給他,備以三恪,奉祀虞帝。陳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25世,延續500多年。陳亡後,陳的分支——仕齊的陳公子完的後裔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
南北朝時期,南朝有個陳朝。(公元557—589年)
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便註定是短命的。陳武帝與其繼承者文帝、宣帝先後消滅了王僧辯、王僧智等反對勢力,又在建康附近打敗北齊軍。陳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時為最廣。太建五年伐北齊,得和、南司、衡、巴、羅、定、揚、霍、合、江、西楚、東廣、淮、涇、南譙、東豫、光、建、譙、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僅恢復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復了淮北的部分州縣。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陳的統治,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中國歷史上朝代名與皇帝之姓重合者,僅南朝陳一家。公元五八三年,陳宣帝卒。其子後主陳叔寶即位,此時北方已被隋朝統一,全國的統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楊堅滅陳,結束了中國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貳』 請問歷史上有個叫陳國的國家嗎大概是公元多少年
有兩個,一個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是南北朝時期。
春秋時期的:陳,出土金文專資料作敶。是中國歷史上西周至屬春秋時代的諸侯國,國君媯姓陳氏,是虞舜後裔。
南北朝時期的:陳朝(557年―589年),亦稱南朝陳、南陳,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霸先代梁所建立的,都建康(今南京),控制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地區。陳朝建立時已經出現南朝轉弱,北朝轉強的局面,陳朝剛建立時面臨北方政權的入侵,形勢十分危急。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帶領軍隊一舉擊敗敵軍,形勢有所好轉。亡國君為陳後主陳叔寶,陳最後被隋文帝所滅。歷五帝,共三十三年。中國歷史上朝代名與皇帝之姓重合者,僅陳朝一家。
『叄』 古代的陳國有多大,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陳國(抄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478年),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周朝諸侯國,國君媯姓。陳國始建都於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鎮),後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
『肆』 秦國滅亡陳國在歷史上誠在多少年
陳國(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8年),出土金文資料作敶。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周朝諸侯國回,媯姓,虞舜後裔。答
上三代,有滅國不絕祀,延續古代賢君世系的習慣。武王滅商後,將長女太姬(大姬)嫁給了從商投降後,擔任周文王陶正一職的遏父之子媯滿,備以三恪,奉祀虞舜。
陳國始建都於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鎮),媯滿史稱胡公滿、媯陳公或陳胡公。後遷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是今天的河南東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
從公元前1046年媯滿受封起,至公元前478年陳湣公被楚惠王所殺為止,陳國共歷25世,起延續568年,中間經歷過兩次亡國,和兩次復國。
陳國亡後,陳國公子陳完(陳厲公媯躍之子)為齊國大夫,其後裔改陳氏為田氏。於公元前386年,代齊國呂氏姜齊為田齊,史稱田氏代齊,亦稱陳氏代齊。
『伍』 南北朝 陳國歷史
南朝陳是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公元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朝,是為陳武帝。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註定是短命的。
陳武帝與其繼承者文帝、宣帝先後消滅了王僧辯、王僧智等反對勢力,又在建康附近打敗北齊軍,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陳的統治。
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北朝趁虛而入占據大片土地,陳的統治被局限於長江以南,宜昌以東的地方。公元583年,陳宣帝卒。
其子後主陳叔寶即位,此時北方已被隋朝統一,全國的統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派晉王楊廣滅陳,結束了中國西晉以來(317年——589年)的分裂局面。
(5)大陳國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南朝陳疆域人口:
南朝自南朝梁侯景之亂後,北齊佔領江北淮南之地,西魏佔領漢中巴蜀。西魏又受蕭詧之託,率軍奪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國西梁。
南朝陳成立後國土不多,至569年開始陸續收復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並且一度奪下北齊長江以北之地(573年—577年)。到陳末時受北周入侵使得國土減少,僅剩長江以南至交廣地區。
在東晉南朝五個朝代中,陳的人口最少,《隋志·總序》稱陳僅有「戶六十萬」。《通典·歷代盛衰戶口》也稱:「戶六十萬。」
可見杜佑認為陳有戶六十萬是在宣帝時。至陳後主亡國時(589),僅剩「戶五十萬,口二百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朝陳
『陸』 我想知道歷史上有關陳國的歷史!
陳,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本為媯姓。舜後裔,建國君主陳胡公本名媯滿,據胙土命氏的慣例稱陳氏,遂名陳滿,字少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附近),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公元前479年,楚國滅陳。
陳國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陳胡公 陳滿
陳申公 陳犀侯
陳相公 陳皋羊
陳孝公 陳突
陳慎公 陳圉戎
陳幽公 陳寧 在位23年
陳厘公 陳孝 在位36年
陳武公 陳靈 在位15年
陳夷公 陳說 在位3年
陳平公 陳燮 在位23年
陳文公 陳圉 前754年~前745年 在位10年
陳桓公 陳鮑 前744年~前707年 在位38年
陳厲公 陳佗 前706年~前700年 在位7年
陳利公 陳躍 前700年 在位5月
陳庄公 陳林 前699年~前693年 在位7年
陳宣公 陳杵臼 前692年~前648年 在位45年
陳穆公 陳款 前647年~前632年 在位16年
陳共公 陳朔 前631年~前614年 在位18年
陳靈公 陳平國 前613年~前599年 在位15年
陳成公 陳午 前598年~前569年 在位30年
陳哀公 媯弱 前568年~前534年 在位35年
陳惠公 陳吳 前533年~前506年 在位28年
陳懷公 陳柳 前505年~前502年 在位4年
陳愍公 陳越 前501年~前479年 在位23年
陳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列國的重要國家之一。其統治區域主要在豫東周口一帶,存國時間近千年。現將陳國的歷史淵源做一簡單考證和介紹。
陳乃原始部落的名稱,最早見於《史記·五帝本紀》:「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鄖」。放鄖即帝堯陶唐氏,帝嚳是黃帝曾孫。陳部落是黃帝時代大的原始部落之一。與黃帝的姬姓部落互相聯姻,是構成黃帝部族兩大支系之一。黃帝族起於姬水,即今陝甘之交的岐山一帶,陳部落的起源也當在附近。陳部落跟隨黃帝部落四處征戰,最後統一了黃河流域。陳部落也隨著黃帝族東遷於中原肥沃的平原,最後落腳於東夷族屬的太昊部落舊地宛丘(即今淮陽)。陳部落東遷後,由游牧生活走向定居生活。夏商時期,陳部落一直在豫東一帶活動,也曾建立小的國家,分別臣屬於夏、商。商代晚期,周武王滅商前夕,派大軍攻取商紂王的兩個屬國-靡、陳。周武王的軍隊集中於陳,打敗商紂王的屬國軍隊,奪取了陳地,切斷了商朝同淮河流域贏、偃姓諸國的援軍,為滅商創造了有利條件。
陳氏陳國
媯姓陳國的建立,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商湯封虞遂於陳,如《世本》宋忠註:「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一種說是虞思之後遏父之子媯滿,《史記》、《左傳》均主此說。但據周武王滅商前曾在陳集會,這陳當系商湯所封有虞氏帝舜之後一虞遂於此,而虞遂的一支嫡裔則封於遂國,在今山東寧陽縣西北,後為齊所滅。另一支裔則封於陳,因親商,被周武王所滅。而虞遂的一支裔孫遏父,因他曾投靠周國,擔任陶正之官。帝舜是上古時著名的制陶專家,他的子孫也繼承這種技術,擅長於制陶,正因遏父給周國立下了大功,周文王便將長女大姬嫁給遏父之子媯滿。周武王便另封媯滿於陳,以奉舜帝之祀。所以,《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媯滿即陳胡公,是西周所封陳國的第一代國王。
正因陳胡公封於陳,與原來的陳部落關系密切,故也自認為是黃帝之後。今陳胡公墓在淮陽縣柳湖旁,城壕水注嚙其址,見有鐵錮之,俗稱鐵墓。陳本侯爵,此稱為公,乃春秋通例。
陳都宛丘在今淮陽縣東三里,城為方形,周九里十三丈,高二丈四尺,四門,門皆三重,四門,門皆三重,繞城有土築外郭一道,即護城堤,高丈許以防水患。《路史·國名紀丁》、《元豐九域州》記載是陳胡公所築。以後為鄭子產修築,楚惠王又再修建,城臨蔡水,周圍三十里,漢後修。東漢章和二年為陳國,北魏為陳郡,隋為陳州。
《詩經》所載的宛丘,即今平糧台,也叫貯糧台。《淮陽縣志》說:「俗呼糧冢,高二丈,大一頃,有四門,林木郁然。在城東八里。」
宛丘「城東北三十里猶有犧城」,為伏羲氏、神農氏所都。城西北三里許有太昊陵,即伏羲墓,周五頃余,俗呼人主墳。墓周產蓍草,高至數尺,前有石碑,刊「太昊伏羲墓」。墓臨蔡水,唐太宗頒詔「禁民芻牧」,宋太祖詔立陵廟。原佔地八百七十五畝。太昊陵高二十米,周長一百五十米,陵前有八卦台。城內發現春秋時代的陶片和筒瓦、板瓦及古城牆分土層,都可證明陳城起源於春秋之前,為陳國始築無疑。
陳國文化遺存
周口現轄八縣二市,大部分為古陳之地。其淳厚民風和尊文重教之習俗,得益於陳國豐厚文化的浸潤。目前,在周口市發現的陳國文化遺存並不是很多,現簡介如下:
陳故城。位於今淮陽城關一帶,《水經·曾水注》:「
『柒』 陳國是怎麼滅亡的
湣公六年(公元前年),陳和楚聯合滅頓。作為報復,吳王夫差攻陳,奪三個城邑而歸。湣公十三年(公元前489年)吳又攻陳,湣公求救於楚,楚昭王親率大師救援,吳國遂罷兵而回。湣公二十三年(前478年),依附於吳的陳國,被楚國公孫朝率領的楚師攻伐,楚惠王殺湣公,陳終於亡國。
從公元前1046年媯滿受封起,至公元前478年陳湣公被楚惠王所殺為止,陳國共歷25世,起延續568年,中間經歷過兩次亡國和兩次復國。
陳國亡後,陳國公子陳完(陳厲公媯躍之子)為齊國大夫,其後裔於公元前386年代齊國呂姓為齊公,史稱田氏代齊。
(7)大陳國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陳國(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8年),出土金文資料作敶。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周朝諸侯國,國君媯姓,是虞舜後裔。
陳國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太皞伏羲氏的都城,稱之為「太皞之虛」。陳境地處黃河以南,潁水中游,淮水之北,是為淮陽之地。在地理上,與蔡接近,北方的鄰居還有夏的後裔杞和商的後裔宋,西南有楚,東則有徐。東周初期,西北方又有從西方遷來的鄭(國都在今河南新鄭)。陳國開國之都胡襄城,位於今河南柘城胡襄鎮。
陳國和蔡國由於在地理上天然接近,又互相通婚。兩國間關系很近,陳厲公的母親就是蔡國人,他也是在蔡國的扶持下得以繼位。春秋早期,鄭國對陳國的影響很大。公子佗、厲公、庄公和宣公的繼立都有鄭國的影響。
鄭庄公去世後,鄭的實力開始衰退。而楚自楚武王時,逐漸強大起來。陳開始親楚。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後,晉文公成為霸主,陳也服於晉,並參加了翟泉會盟。陳國親晉的行為遭到楚國的報復。而畏懼於楚的打擊,陳只得與楚重修於好。這樣一來,又令晉國不滿,並興兵攻伐。就這樣,陳國不得不得搖擺於兩大強國之間。
春秋後期,晉國埋頭於權力斗爭。東方吳國崛起,與楚國競爭。陳國又只得遊走於吳楚兩國。不久吳國被興起後的越國壓制,親吳的陳國便最終為楚所滅。
『捌』 關於大周朝的歷史
武則天被立為皇後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後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們趕出政治舞台,標志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武則天同時還通過各種途徑扶植庶族地主官僚,從庶族地主中搜羅更多的人才,擴大其統治基礎:
1、由朝廷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搜羅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親自考試,這就是制舉、策問,如《大唐新語》所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雄陽城南門,親自臨試。」成績優異者,不拘資格,破格錄用,任以要職。
2、下令「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舉」,准許官吏、百姓自薦,以免薦舉有所遺漏。
3、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即由州縣保舉為主的科舉制度,不僅科目增多了,錄取人數也大為增加,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起貞觀年間增加一倍以上。
而且還首創殿試制度,如天授元年(690年)二月,「太後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另外,長安二年(702年),還「初設武舉」,擴大了選官范圍。
武則天在同高宗共同執政時,還下詔修訂《氏族志》,更名為《姓氏錄》,更加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後出現「冠冕皂隸,混為一談」的情況。
特別是自安史之亂以來,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軍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為士族,於是從前士庶之間嚴格界限便逐漸消失,凡是姓鄭的都自稱滎陽鄭氏,姓李的都自稱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無從辨別其為舊士族還是新士族。
整頓吏治,嚴懲貪吏,拔擢賢才
武則天承襲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污的政策,「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並派遣「使者以六條察州縣」,考核州縣官吏是否清正稱職。
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吏,不論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反之,對於賢才則破格拔擢。武則天對於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對於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士非常賞識,並能對其一一加以重用。
由於武則天能夠注意整頓吏治,賞罰嚴明,賞其當賞,罰所當罰,明察善斷,有知人之明,因而能從廣泛搜羅人才中拔擢賢才以為己用。
正如《資治通鑒》所評說:「太後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廣開言路,注意納諫
武則天對納諫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廣言路」、「杜讒口」,也佔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年)三月,他還設銅匭於朝堂,鼓勵群臣上書言事。
武則天雖然政令嚴明,刑罰嚴峻,「當其忍斷,雖甚愛,不少隱也」。但是她對於直言敢諫的臣民卻十分敬重,盡量採納他們的建議,即使言語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寬容,免予追究。
在她統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獲罪的,因之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風,使下情得以上達,這對於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任用酷吏
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後,開始啟用酷吏。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經濟
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武則天稱「天後」時,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議「勸農桑,薄賦役」。為貫徹詔命,朝廷規定對地方官吏的考核,以農業生產是否發展作為重要標准,如果州縣官吏所在地區「田疇開辟,家有餘糧」者則予以獎賞;反之,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則加以懲罰。
武則天掌權以後,為了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又延攬農學家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對於土地兼並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
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數據。
但民戶的逃亡,也使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而武則天為了稱帝尊崇佛教,大修廟宇,建造規模宏大的明堂、天堂,這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文化
武則天曾召集文學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人編纂《要覽》、《字海》、《樂書要錄》等書。
其中,《字海》收錄有所有武則天首創的則天文字,全書已散佚 。《樂書要錄》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樂律文獻,除少量內容因襲就說外,多富實踐意義,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全書共十卷,今僅存第五、六、七卷。
軍事
在軍事上,由於武則天稱帝前後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更由於均田制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禦力量較弱,導致在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
安北都護府、漠南、漠北在高宗死時仍然被唐朝統治,而武則天時期濫殺程務挺、棄用王方翼等名將,更使後突厥擴張占據漠南、漠北。
武則天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但隨著統治的穩定,武則天又逐漸挽回了頹勢。
(8)大陳國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武則天,這是一個頗有歷史魅力的名字,是一個似傳奇而非傳奇的歷史人物。她是唐朝開國功勛武士彟(yue,與「曰」的讀音相同)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稱為「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
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
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於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誠懇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發送長安感業寺削發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後,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經常往來於感業寺,並於兩三年後重召則天入官,晉封為「昭儀」。
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宮的斗爭中穩操勝券,並日促高宗立己為後。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後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後王氏,立則天為皇後的打算向諸遂良、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
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後。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以及李義府、李績等一些朝中要員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高宗終於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後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後。
自此,皇家內宮大權,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則天登上皇後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後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 「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
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里,她設法清除政敵,貶尚書右僕射諸遂良,使其郁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鳳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託武後協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
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後。豈知機事不密, 「謀泄不果」,武後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後更為警覺。
由於則天武後處理政務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諉不決,甚為群臣敬服。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後逐漸從幕後走向前台,竟與高宗同臨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後號天後,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後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後」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准備,採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武後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
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為精幹,武後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後則以皇太後名義臨朝稱制。
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後。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從傳統上和輿論上打擊和削弱一貫反對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團,扶植和依靠新興的庶族地主階級。
這樣使士族官僚不再有人仕做官的優越條件,也不能因出身豪貴而為所欲為。而對庶族出身的官員,也不再因門第貧賤而受恥受辱於人。修成的《姓氏錄》再也看不到士族貴族的特權,原來連《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錄》中,卻定為姓氏的第一等。
再次,是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為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向舉國表示自己大位一統至高無上的權力。武後的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許多士族官僚的反對。
柳州刺史,唐初元勛徐世績之後徐敬業,召十數萬兵馬率先於揚州發難,名著一時的《討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沖在博州,越王李貞在豫州也相繼反武,舉兵討伐。
則天武後對此毫不手軟,堅決鎮壓,在她的直接指揮下,這些叛亂很快平息,徐敬業、李沖、李貞等主要發難者,或死於戰場,或被捕殺,無一倖免。
恐怖的斬殺,廣泛的株連,充分地暴露出武後的冷酷果斷。
公元69O年,武則天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後為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為天子。」
接著又一手導演了,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則天武後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這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
如果說,武則天在稱帝前三十餘年參政執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那麼,在稱帝之後的十餘年中,則更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
則天稱帝後,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
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
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始終有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著武周的政權。
對於農業生產,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辟,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
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裡,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為38O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為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在抗擊外來人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系方面,則天施政時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
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谷數百萬,兵以饒給」。
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范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當然,在武則天掌權近半個世紀的較長時期內,也有很多過失。她重用酷吏,獎勵告密。使不少污吏橫行一時。
他們刑訊逼供,濫殺無辜,誣陷於人,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雖然對武周政權的鞏固起過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響國家的治理和生產的發展。她放手選宮,使官僚集團急劇。
增大,官僚機構膨脹,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負擔。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這都不同程度影響和延緩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這些錯誤和過失,畢竟是武則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
她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夠排除萬難,在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年代,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的歷史功績相比,難以同日而語。
她的歷史功過,恰如她給自己立下的那塊「無字碑」一樣,只能由歷史去作出評論和判斷。
『玖』 陳國的歷史淵源
陳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列國的重要國家之一。其統治區域主要在豫東周口一帶,存國時間近千年。現將陳國的歷史淵源做一簡單考證和介紹。
陳國乃原始部落的名稱,最早見於《史記·五帝本紀》:「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鄖」。放鄖即陶唐氏帝堯,帝嚳是黃帝曾孫。陳部落是黃帝時代大的原始部落之一。與黃帝的姬姓部落互相聯姻,是構成黃帝部族兩大支系之一。黃帝族起於姬水,即今陝甘之交的岐山一帶,陳部落的起源也當在附近。陳部落跟隨黃帝部落四處征戰,最後統一了黃河流域。陳部落也隨著黃帝族東遷於中原肥沃的平原,最後落腳於東夷族屬的太昊部落舊地宛丘(即今淮陽)。陳部落東遷後,由游牧生活走向定居生活。夏商時期,陳部落一直在豫東一帶活動,也曾建立小的國家,分別臣屬於夏、商。商代晚期,周武王滅商前夕,派大軍攻取商紂的兩個屬國——靡、陳。奪取陳地,切斷商朝同淮河流域嬴、偃姓諸國的援軍,為滅商創造有利條件。 媯姓陳國的建立,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商湯封虞遂於陳,如《世本》宋忠註:「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一種說是虞思之後遏父之子滿,《史記》、《左傳》均主此說。但據周武王滅商前曾在陳集會,這陳當系商湯所封有虞氏帝舜之後一虞遂於此,而虞遂的一支嫡裔則封於遂國,在今山東寧陽縣西北,後為齊所滅。另一支裔則封於陳,因親商,被周武王所滅。而虞遂的一支裔孫遏父,因他曾投靠周國,擔任陶正之官。帝舜是上古時著名的制陶專家,他的子孫也繼承這種技術,擅長於制陶,正因遏父給周國立下了大功,周武王便將長女大姬嫁給遏父之子滿。《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子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媯滿即陳胡公是陳國的首位國君。
正因陳胡公封於陳,與原來的陳部落關系密切,故也自認為是黃帝之後。今陳胡公墓在淮陽縣柳湖旁,城壕水注嚙其址,見有鐵錮之,俗稱鐵墓。陳本侯爵,稱公乃春秋通例。 陳桓公去世後,政局不穩,親鄭的公子陳佗趁國人暴動的機會,在鄭國的扶持下自立為君,他在位僅8個月就蔡人所殺。桓公的兒子躍再被鄭蔡兩國立為國君,為陳厲公,卒後君位由弟弟林接任。林就是陳庄公,庄公在位七年而卒,由幼弟杵臼繼位,是為宣公,陳國的局勢在這時才趨於平穩。
陳宣公時,齊國的齊桓公已經稱霸,陳國多次參加齊桓公主持的諸侯會盟。陳與齊、魯強國關系和諧。後來,宣公殺太子禦寇而改立寵姬之子款,導致國內混亂。厲公的兒子公子完與太子禦寇交好,為避禍而出奔到齊國,齊桓公對他禮遇有加,想任其為卿,但被拒絕,於是改任為工正。
齊桓公之後,楚國加快北上爭霸的步伐。前637年楚伐陳國,陳被迫依從強楚。後曾跟隨楚國圍宋,攻晉。城濮之戰後,晉國興盛,楚國受挫,陳國又依附於晉。陳國夾在晉、楚之間艱難的生存,時常遭受侵犯。而因地理位置更靠近楚國,陳親楚的傾向較為明顯。
陳靈公在位期間,和大夫孔寧、儀行父都與夏姬通姦,後遭致夏姬之子夏征舒的刺殺,陳國再次出現內亂。楚莊王借機伐陳,殺夏征舒,並想將陳置以為縣,但被申叔時勸阻。於是迎立流亡在晉國的陳靈公的太子午,這就是陳成公。成公的即位,鄭、晉兩國了也都有所助力。
陳成公三十年(公元前568年),陳國背楚盟約。楚共王便於第二年攻打陳國,後因成公去世,而回師。再於哀公三年(公元前566年)興兵圍陳。哀公晚年寵愛寵妾所生的公子留,並將他交給弟弟司徒招照顧。後來司徒招乘哀公生病,殺太子偃師,哀公獲悉後自縊身亡,司徒招便立公子留為君,陳國再次發生內亂。楚靈王借機令弟弟公子棄疾攻陳,陳君留逃往鄭國。陳又亡於楚國之手,其地被置為縣,穿封戌為縣公。
陳國歷經三次內亂和亡國之禍,國勢日趨衰敗。前529年,公子棄疾發動政變推翻楚靈王自立,是為楚平王。平王初立,為籠絡人心,和緩和被靈王破壞的諸侯國間的關系,便使陳復國,立故太子偃師的兒子吳為陳侯,是為惠公。惠公距陳亡之時已有五年的空白,為了填補空位期,便以哀公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533年)為惠公元年。
陳懷公元年(公元前505年),懷公正式即位。此時的吳國已經強大,在此前的一年,曾攻破楚都郢,楚幾乎亡國。吳召懷公入吳,懷公有意借機滅吳,但被國人反對,只好稱病未去。四年之後,吳王闔閭又召他入吳,懷公在壓力之下只得赴吳,結果被扣留,最終客死吳國。其子越被國人立為湣公。 《左傳·庄公二十二年》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陳厲公媯躍的兒子公子完年少的時候,周朝的太史拿著《周易》見厲公,厲公要他給兒子占卜,得到「《觀》之《否》」。太史解釋說這孩子將要代陳享有國家,但不在本國。也不是他這一代人,而是在其子孫那一輩。而被他的子孫取代的那個國家,將會是一個姜姓國。然而事物不可能兩全其美,要等到陳國衰亡後,他的子孫才會昌盛。
公子完和陳宣公的太子禦寇交好。宣公殺太子後,公子完逃往齊國,並受到齊桓公的賞識,任工正一職。等到齊景公時,公子完(陳敬仲)的後代陳無宇(陳桓子)以大斗出、小斗收等手段極力拉攏平民和失勢的公族,使得民心所向。齊國重臣晏嬰便認為陳的先祖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和先君胡公、大姬已經來到齊國,接受祭祀了。齊國將要成為陳氏的了。
在陳無宇之孫陳恆(陳成子)之時,「盡誅鮑、晏、監止及公族之強者」,並將大量領地劃為自己的封邑,使得封地面積已超過國君的地盤。而在公子完第十世孫陳和(田齊太公)之時,將齊康公流放於海上,公室只剩一座城邑。終於在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列陳和為諸侯,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
『拾』 陳國滅亡的時間
時間:二十四年(前478年),夏季七月,楚國派兵北伐,殺死陳湣公,消滅了陳國。
陳國,中版國歷史上西周至春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媯姓,是帝舜的後代。陳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列國的重要國家之一。其統治區域主要在豫東周口一帶,存國時間近千年。
西周初所封諸侯國面積有大有小,國君爵位也有高有低。按歷史記載,其時的爵位分五級,有公、侯、伯、子、男,但所封各國君主統稱諸侯。五級之下,又有第六級的附屬國,它們的土地面積更小些,一般隸屬於鄰近較大的封國。陳胡公被封的爵位是侯爵,其版圖和公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