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敘述是什麼意思

歷史敘述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1-03-03 20:44:36

『壹』 概述,簡述,敘述,論述 這四個的區別是什麼,請舉一歷史事件加以區別,謝謝。

概述:大略地敘述的意思,是對文章或事物的一種概括表達。簡版述:用簡要的話陳述或總權結。簡單陳述。雖說是「簡」,但還是要詳細的。寫的太深就沒有必要了。敘述:在生活中,所謂的敘述就是將事情的前後經過記載下來或說出來。而在理論研究中,敘述是把研究成果用一定的方法在理論上再現出來。而在文學中,敘述是寫作所使用的頻率最高的一種表述方法,也是文學創作的最基本的方式,各類文體多少都要用到。論述:敘述和分析,論證闡述。

『貳』 歷史敘述是什麼意思

指的是對歷史事件進行客觀合理的描述

『叄』 歷史敘述什麼意思

說史實,講清楚時間地點

『肆』 如何理解歷史敘述的多樣性

看外國人寫中國的歷史,由於作者成長環境,所受教育,價值觀念等不同,特內別是歷史學論述方式容與東方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是我看完《明代史》後的整體感受。而這個感受,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們從小接受歷史教育和歷史知識的缺陷,從單一歷史觀到多元歷史觀,最終接近多樣性的歷史視角。

中國的歷史,特別是編年體例的歷史著作,更多的視野集中在人,在皇帝及其周邊的人。對社會變遷、制度變革、文明浸潤的闡述,有所涉及,但不深刻。所以,我們從小接受的歷史觀,就是皇帝的起居注,或者現在叫大事記略。我們忽略了一個根本的事實是:任何社會變革的產生及寅進,都是基於漫長歷史過程中的准備過程。這樣說,不是否定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如果單純從此論,那近3000年可記載的歷史,為什麼會以200至300年左右為一個朝代進行輪回,這是社會學或者政治組織學可以回答的問題,還是只是因為歷史在驚人的重復。生產方式及社會組織形式,在近代工業革命前,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

其實,這種歷史的輪回周期,與朝代關聯度最高的還是人的因素

『伍』 什麼是敘述體

自從這個希來羅多德還是源修昔底德弄出這個歷史敘述體來,西方人就這么寫了兩千多年書了。
中國古代的文言文,主要是記敘體,但往往是語錄對話體居多,《論語》《國語》都是這樣。
再後來的紀傳體史書,也是直接記事,用敘述體的不多。
敘述體主要適用於章節體史書,這是從近代才傳入中國的方法...
敘述體小說,是對人物、情節、環境做具體描摹的一類小說,我們通常見到的小說,大多屬於敘述體小說。
敘述體小說在語言上分兩種:
一種是敘述人語言,就是作者本人的語言,不管用什麼風格、什麼形態表現自己的語言,作者必須首先要用文字來記錄內心世界,透過文字讀者才能了解作者創造的一個社會狀態,這就是敘述人語言,它是一種文學藝術的形式。
第二種是人物語言,就是作品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的語言,包括人物心理動態、人物對話等。在作者筆下,人物語言十分重要,通過有個性特徵的人物語言,是塑造好一個成功人物的重要手段。用擬人化手法描寫的小說,其中以擬人方式所描寫的心理動態和對話,也屬人物語言。

『陸』 什麼叫歷史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回

2.、沿革,來歷答。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6)歷史敘述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釋義

廣義狹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人類歷史在社會的演變過程稱之為「歷史」。神人記丑,燒給冥界,一般是指人物所發生過的事。

歷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自然史。

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柒』 什麼是「敘事功能」(還是「敘述功能」)啊

認同敘事:所謂認同敘事,就是對歷史記憶認同並對之加以順向文學敘事的敘事方式,主要表現形態是正史敘事或黨史敘事。這種敘事在主觀上相信歷史生活等同於文字或符號記載,在客觀上要對之復原、重現並加以文學性潤色和補充。從敘事態度上看,敘事者認為現實生活是歷史生活的繼續、發展,而歷史生活也是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從歷史生活中可以看到現實生活的苗頭、趨勢,並能夠得到有益的經驗教訓,從而發揮讓蹤跡形態的歷史生活復活,並為現實生活服務的功效。認同歷史,其實也是認同現實,它總是為現實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和發展道路求證,取得合法性的證據。其主要功能是教育。從敘事功能上看,作者與敘事者分離,且角色的地位無限高於敘事者。敘事者隱含在敘事過程中,追求一種公正、客觀的敘事效果,「還歷史本來面目,還人物本來面目」的幻象。[8]一般來說,它的敘事結構基本與歷史記憶的事序結構同步,偶爾穿插倒敘、插敘、預敘,但是基本保持生活流的框架。認同敘事的另一種表現形態是翻案敘事,在敘事效果上,它要以一種歷史記憶去顛覆另一種歷史記憶的權威,給與歷史新的解釋和新的描述,但它們的思維邏輯和敘事模式是相同的。

2、思辨敘事:所謂思辨敘事,就是對歷史記憶的意識形態性質保持警惕並對其真實性產生懷疑進而對歷史的真實進行歷史思辨的一種小說敘事。這種敘事在主觀上也相信歷史生活有一種真實,但這種真實或被代表主流意識形態的敘事者的立場所掩蓋、扭曲或反轉,或者被話語(歷史)敘事本身不足所局限,結果只呈現出皮相、幻象或假象。在客觀上或者尋找歷史記憶的邊緣形態或歷史縫隙,去探究歷史記憶的真正面貌;或者反思歷史敘事形式本質,進行對正史、黨史或傳統記憶的顛覆,對歷史生活再認識、再發現。從敘事態度上看,它對佔主導地位的歷史知識和歷史認識充滿了不信任、不認同,決意從現代知識分子的獨立立場切入歷史內部,探索歷史本質和歷史真相,還原歷史本來面目。從敘事功能上看,作者等同敘事者,且敘事者地位等於或高於角色,它可以直接拷問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也可以設置替代者(如「我」)虛擬的進入歷史現場,對其進行重新體驗、現象還原、事實辯難。一般來說,思辨敘事有意地打破事序的正常結構和破壞事件的自在形態,以隱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揭示歷史的敘事本質和意識形態的影子。它的現實根源是,對現實佔主導的意識形態有所懷疑,對現實生活模式進行質疑。

3、架空敘事:所謂架空敘事,就是面對既定的歷史發展軌跡和發展結果有所不滿意而對歷史記憶進行虛擬改變的一種小說敘事。這種敘事是由對現實的反思深入到歷史生活的深處,由現實生活的發展缺陷激發而引起的思考歷史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它的背景是當下正在正進行的「人類向何處去」、「中國向何處去」的深入思考。它在形式上是反歷史的,但實質卻對歷史有一種深刻的認同,並對這種認同感所帶來的蒼涼、被動進行虛擬的克服。在這種敘事中,作者與敘事者高度同一,並在角色功能上,無限高於歷史人物。

從歷時性看,架空敘事是新近才出現的一種歷史敘事模式,而認同敘事出現的順序最靠前。但是,一種新的敘事模式的出現,並不必然意味著另一種敘事模式的終結。從敦煌變文、宋元講史開始,認同敘事一直是歷史小說類型最重要的敘事模式,直到當下,仍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如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的歷史小說,都是認同敘事。如果按照約定俗成的說法,它實際上包括如下小說形態:變文、講史話本(平話)、按綱鑒演義、歷史演義小說、現代歷史小說種種形態(心理歷史小說、農民起義題材歷史小說等)、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當代)傳統題材歷史小說等。其認同,即連接現實生活與歷史生活的方式主要是歷史發展規律認同,如天道決定論(演義小說),經濟決定論(即階級斗爭決定論,農民起義題材歷史小說),人性決定論,文化決定論(文化名人歷史小說)等。

『捌』 歷史的是什麼意思

所謂「歷史」,它包含有三層意思:人類社會過去的發展過程;對過去的事的記載;人的歷史認識。本文論述了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的區別,並闡述了歷史科學概論課程的結構。

我們在學習和研究歷史。「歷史」這個詞,在我們口裡和筆下不知出現過多少遍。但是,我們真的清楚「歷史」這個詞的意思嗎?我們清楚地想過「歷史」是什麼嗎?

什麼是歷史?

我們常說、常寫、常想的「歷史」這個詞,實際上不止一種意思,但我們常常不大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隨手舉幾個詞典上的例子:英文的History,《牛津大詞典》有九種解釋;中文的「歷史」,《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有四種解釋;《辭海》和台灣的《中文大詞典》、日本的《大漢和辭典》均有二種,我們不去一一列舉了。我們通常的用法中,「歷史」一詞大致有三種意思,第一種是指過去的事,第二種指對過去的事的記載,第三種是人們意識中的過去。

(1) 先說第一種,歷史是過去的事。

這種用法,例如: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歷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佔有一段時間,也就是說都有其歷史。不僅限於人類,大至宇宙(現在認為它有120—150億年),小至基本粒子(10-6—10-23秒),都佔有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也就是說都有其歷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這就是人類的歷史了(個人、群體、地區、民族、國家、世界)。

僱傭勞動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里說的不是一個事件,或事物,而是一種現象,一種關系。

這座房子的歷史不長——物體。

醫生要了解病人的病史——某個人某些方面的狀況。

歷史的經驗——從人們對某些歷史事實的認識中總結出來的東西。

總之,大大小小,方方面面,各色各樣的事物都在時間中佔有一段或長或短的地位,在時間已經逝去的那一段,就是它的歷史。

歷史是過去的事,這是一種簡單的直觀的表述形式,也是一種對「歷史」的最早解釋。在中國古代文字中,甲骨文中「史」作「」是象形字,象一隻手拿著一個東西,和「事」 或不分或略有區別()。史、事相連。甲骨文中有「歷」字,作「」,指經歷、歷法,表示經歷的一段時間,下面是一個人腳印,似乎是指人的經歷,即今天繁體字的「歷」。歷、史連用,事再注入時間觀念,成了一個詞「歷史」,指經過的事。歷、史合為一辭,似乎晚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和歷史,意思一樣,但史的意思更寬一些,還包括了寫史的人。甲骨文的史,是人名,是記事的官。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這個記事者,也是人,即史官、史家。

說歷史是過去的事,這是一種簡單的直觀的表述形式,不錯,但並沒有完全表述「歷史」的內涵。「事」通常被看成是「事件」(event),那是歷史中有頭有尾,輪廓清楚而且是顯眼的東西。但歷史中的有些東西不好說是事件,例如關系、現象、心態、過程等等。所以說歷史是過去的事,應該包括了過去的事件、事物(物體現象)、事態(形態、結構、過程)、事情(包括非物質的心理現象)等等。

但是,這樣講也許還不夠,盡管歷史的「歷」已經顯示了時間的因素,但人們往往注意的是「過去的它是什麼」,而不一定注意到「過去的它是什麼」,即在某一個時間段內它是什麼。換句話說,我們常是從靜態的角度如同看照片那樣看歷史事物,而不是從動態的角度如同看電影那樣看歷史事物。換言之,歷史的事物是在某一個時間段內活動,而不僅是 在某一個時間點上存在著。因此,我想,比較更確切的提法是:

歷史是過去的事物活動的過程。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歷史,但我們通常說的歷史是人的歷史,因此,也許更應當說:

歷史是人類社會過去的發展過程。

這里包括了大至社會形態、國家、民族,小至個人生活的喜怒哀樂的無窮無盡的、各色各樣的、此起彼落的事件,事物、事態、事情的形成、發展、轉換、變化、結束的過程。

這里所說的歷史,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或者可以叫做「本來的歷史」(歷史是不是客觀地存在過,是不是僅在我們的意識中存在,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我們就這樣認定了,也有人會反對,這里先不去討論)。說它叫「本來的歷史」,那就有「非本來的歷史」,下邊馬上就會講到。「非本來的歷史」與「本來的歷史」是相對而言,它也是一種客觀存在。

我們還要注意,這個客觀存在的「本來的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東西,歷史的東西處在過去的時間段上,時間是不可停止,也不可逆轉的。「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我們無法使它再現(這也是一個問題,歷史會不會重演?這到以後再談)。換句話說,對我們來說,那個客觀存在過的「本來的歷史」已經不再存在了。(這又是一個問題,作為一個過程來說,本來的歷史不存在了,但現實生活中、歷史的東西還以這樣那樣的形式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存在著。它不僅影響我們的現實生活,而且是我們認識過去歷史的一種極重要的資料和手段。這點我們下邊再說)。我們必需也只能依據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它的「載體」(不是它本身),或者說,經過一種中介來認識它。這就是有關歷史的記述及今天留下來的過去的遺存。這中間最重要的是文字記載下來的過去的歷史,我們可以把它統稱為「寫的歷史」。這樣,我們就有了不是本來的客觀存在的歷史的「非本來的歷史」。這是「歷史」一詞的第二種意思。即:

(2) 歷史指對過去的事的記載。

或者說,歷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發展過程的記載。

這種用法,例如:

我們讀歷史。

我們在上歷史課。

這里不是指我們在讀那一去不復返的客觀存在過的歷史,它已不存在了,那是沒有法子讀的。我們讀的是記載那一去不復返的「本來的歷史」的歷史書。或者是聽教師講那一去不復返的本來的歷史的歷史課。

又如:

《史記》、《宋史》,信史。

這里指的是某一歷史著作,有當時人寫的,也有後世人乃至現代人寫的。被西方人稱為歷史學之父的古希臘的希羅多德,他的關於希臘波斯戰爭的著作就叫《歷史》,西漢司馬遷寫的從黃帝到漢武帝的中國通史名字就叫《史記》[2](歷史記載)。《孟子·離婁上》:「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即用文字把齊桓晉文之事記載下來,這種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文字記載就是史,象《春秋》之類。前述《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注引《吳書》,「博覽書傳歷史」,這里歷史和書傳一樣,都是「覽」的,指的是書,即歷史的記載。

在中國,歷史和歷史記載是一個詞,英文也是,都是History。在德文里則是不同的詞,稱過去發生的事為「Geschichte」(歷史),而撰寫的歷史則為「Historie」(歷史記述)。

過去的歷史已經不存在了。我們就是根據對過去歷史的記載來了解那個真實的、客觀存在的、本來的歷史的。換句話說,我們是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看過去歷史的,是通過別人對歷史的認識來認識過去的歷史的。這是一種間接的認識,即通過一種載體、中介來認識本來的歷史。

說我們是通過歷史記載來認識歷史,如果僅僅指文字還不夠全面、准確,還需要做三點補充。

第一,我們說的歷史記載,不僅包括文字,也應包括圖象和語言,如口頭敘述、錄音、圖畫、照片、電影、電視、光碟、數碼等等。

這種歷史的記載,除了有目的的以歷史為對象的記述外,還應當

包括當時人們並非以傳述歷史為目的而是應現實生活需要而記錄的東西,如檔案、帳冊、公文、契約、書信、日記,乃至書籍、文章、文學、藝術作品,它們有的以原來的實物形式留存下來,有的以傳抄、印刷、復制的形式傳留下來,這些東西是當時人作的,而不是後人寫的,也沒有經過後人意識的加工,與專記歷史的書不一樣。它們在反映歷史的真實程度上,往往超過後來對歷史的撰述,即屬於所謂的第一手材料。

第二,歷史記述之外,還有實物,即留存下來的過去的遺物。如遺址、墓葬、建築、器物等等。這些東西上有些有文字和圖象,那就兼具記述和實物兩種作用了。留存的歷史實物,不是那活著、運動著的過去歷史,但可以反映那活著的過去歷史的某些東西,也是認識過去歷史的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第三,除了上述兩類,我們對歷史的認識還通過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就是現實生活中歷史的東西。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實際上是基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認識能力、認識方法和認識技術,這些知識、能力、方法和技術是歷史地積累形成的。這里先不講它,以後在講歷史認識論時還要提到。在這里要說的是,現實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歷史的東西,它們是現實的一部分而不是歷史的一部分,但它們又確是歷史在現實中的存留、延續和變形,這是我們可以直接接觸、認識和體驗的。可是,談認識歷史時常常容易忽略了這點,以為我們對於歷史的認識就只是來自過去歷史的東西。這個問題很復雜,不容易講清楚,我們到講歷史認識論時再說,這里只提一下。

這樣,過去歷史的「載體」或認識過去的「中介」,就從「寫的歷史」或「歷史記述」擴大到包括過去遺留的實物和現實生活中的歷史的東西,即把記載的「載」,不僅理解為文字的記述,而含有「載體」的意思。它們都是認識歷史的憑借資料,可以說它們都是「史料」。

我們是生活在歷史之中,每個人都有一段歷史的經歷,這是我們自己記憶中的歷史

閱讀全文

與歷史敘述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