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經過:〈1〉爆發: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主力是北京大學生。〈2〉發展:全國各地學生支援北京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3〉高潮: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來支援北京學生的斗爭。
(3)口號:a「外爭國權,內除**」;b「廢除二十一條「;c「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4)結果:取得三大初步勝利 a 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的學生 b罷免曹汝霖等賣**的職務c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如何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於奉獻的精神。(見書48頁的兩副插圖傳單和49頁的「五四」傳單,50頁三張照片,51頁「一大」會址,嘉興南胡遊船。)
(5)五四運動與**成立的關系:〈1〉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2〉五四運動中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為**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3〉五四運動中,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為**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時間:1921年7月23日,**一大召開,
(2)地點:上海(嘉興南湖的一 艘遊船上)
(3)參加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4)**一大的內容:〈1〉通過第一個黨綱,確定黨的奮斗目標的實現共產主義。〈2〉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3〉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5)**一大召開的歷史意義:〈1〉標志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2〉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3〉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
★在一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為什麼仍然擺脫不了主權被侵略的命運?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北洋政府仍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帝國主義在中國仍然享有許多特權。中國仍沒有擺脫貧窮和落後,中國的綜合國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戰勝國,中國仍然擺脫不了主權被侵略的命運。
第11課 北伐戰爭
1、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見書52頁〈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和旁邊的導入框中的對聯):
(1)時間:1924年5月
(2)地點:廣州黃埔。
(3)人物: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4)辦學宗旨: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培養軍事政治人才。
(5)辦學原因:孫中山始終沒有自己的革命軍隊,過去革命依靠的是會黨、新軍和各派軍閥,這也是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黃埔軍校創建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2、北伐戰爭:
(1)北伐目的:為了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2)北伐對象:吳佩浮,孫傳芳,張作霖三派軍閥。
(3)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
(4)主戰場:湖南、湖北。
(5)經過:〈1〉:湖南、湖北戰場:經過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戰役,消滅了吳佩浮主力。〈2〉江西戰場: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3〉福建戰場:攻入浙江,上海。
(6)結果:北伐勝利進軍(北伐出師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聲勢震動全國,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7)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1〉建立黃埔軍校,創建國民革命軍。〈2〉國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動北伐戰爭的進行。〈3〉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英勇善戰,沖鋒在前。
(8)國民革命失敗的標志: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在4月,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9)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帝國主義聯合支持國民黨右派突然發動反革命政變,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的力量。
第12課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南昌起義:
(1)背景: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後,對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進行血腥屠殺。
(2)時間:1927年8月1日。
(3)領導:周恩來,賀龍,朱德等。
(4)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秋收起義:
(1)背景:「八七「會議後,黨中央派毛澤東回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2)地點:湘贛邊界。
(3)經過:秋收起義在湘贛邊界爆發,開始攻佔縣城,損失嚴重,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到達 井岡山。
(4)意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5)井岡山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部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是中國革命第一支堅強的隊伍。
(6)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意義:〈1〉是**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2〉是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得到的教訓是:必須把工作重點從城市轉入農村。
第十三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
1、紅軍長征的開始: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大轉移。
(2)出發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
(3)結果;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人員損失過半,革命處於生死關頭,毛澤東有了一個重大決策;放棄去湘西,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強渡烏江,解放遵義。
2、遵義會議:
(1)內容:集中全力解決李德,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指揮錯誤,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2)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的勝利:
(1)經過:江西瑞金――渡過湘江――強度烏江,攻佔遵義,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經甘肅到達陝北吳起鎮(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2)長征勝利的意義:〈1〉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2〉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3〉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十四課 難忘九一八
1、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加劇:
(1)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以此為借口,炮轟我東北軍駐地北大營,佔領沈陽城。
→影響:a蔣介石採取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三省迅速淪陷。見書72頁導入框。b中國人民進入局部抗戰時期。
(2)偽滿洲國建立。
(3)華北局勢危急。
2、西安事變:
(1)背景:a日軍進一步侵略華北,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關頭。b**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c張,楊出於愛國接受了**主張,停止進攻紅軍,並要蔣聯共抗日。d蔣拒不接受,並親臨西安督戰,致使張,楊處於「抗日不能,剿共不願,苦諫無效」的境地。
(2)目的:逼蔣聯共抗日。
(3)和平解決的意義: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a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b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c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十五課 「寧為戰死鬼 不作亡國奴」
1、寧為戰死鬼:
(1)盧溝橋事變:
a時間:1937年7月7日,又稱七七事變。
b盧溝橋戰略位置:處於平漢鐵路上的盧溝橋,成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方的唯一通道,成為中日必爭之地。
c事變影響:標志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見書第77頁第二十九軍司令部命令)。
d英雄壯舉: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在指揮作戰中壯烈殉國。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背景――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成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奔赴抗日戰場。
(3)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佔南京之前,為逼國民政府投降,日軍發動了「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1937年12月底,日軍佔領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佔領南京六周內,屠殺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
2、不作亡國奴:
(1)時間:1937年12月。
(2)概況:〈1〉屠殺方式殘忍: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當作練習射擊的靶子,有的被當作拼刺刀的對象,有的被活埋。〈2〉屠殺人數多:30萬人以上。
★南京大屠殺給人類怎樣的啟示,當今日本右翼勢力企圖抹殺真相的目的是什麼?作為中國人應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珍惜生命,反對戰爭;反對戰爭,爭取和平;這種行為表明他們不但沒有誠意反省戰爭罪惡,而且企圖是日本軍國主義復活;他們這種歪曲,否定歷史的行經,嚴重傷害了被侵略國人民的感情,不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應引起我們對軍國主義復活的高度警惕。
第十六課 血肉築長城
1、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抗擊日軍的三次重要戰役:
(1)平型關大捷:太原會戰中,山西平型關,八路軍一一五師――是中國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
(2)台兒庄戰役:徐州會戰中,山東台兒庄,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取得抗戰以來的最重大的勝利。
(3)百團大戰:(指揮-彭德懷,見書82頁在前線指揮作戰)
a原因:為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增強抗日根據地軍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b簡單經過:八路軍一百多個團,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在華北兩千多公里的戰線上,向日軍猛烈攻擊,取得輝煌的戰績。(見書83頁表格)。
c意義;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2、**「七大」的召開:
(1)主要內容: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a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b明確抗戰勝利後中國走向何處等問題。
(2)意義:為爭取抗戰勝利和實現中國光明前途准備了條件(見書84-85 頁四幅插圖)。
3、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八年抗戰取得勝利。台灣也回到祖國的懷抱。
★勝利的原因:
a 國共兩黨的合作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華民族實行團結抗戰。b**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對抗戰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c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的對日作戰,對粉碎日軍速戰速決的方針,牽制日軍起了作用。d中國人民的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國際上 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e 得到了愛國華僑和國際友人的大力援助。
★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
a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 扭轉了屢戰屢敗的局面,洗刷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b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了日軍大部分陸軍和大量空軍,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太平洋戰場美英的壓力,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以,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十七課 內戰烽火
1、重慶談判:(見書93頁插圖)
(1)蔣介石邀請毛澤東重慶談判的目的:a為了贏得准備內戰的時間。b為了欺騙人民。
(2)毛澤東談判的目的:a為了爭取國內和平。b也為了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3)談判的結果:國共雙方簽定了《雙十協定》,又稱《會談紀要》。
2、轉戰陝北:1947年,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陝甘寧解放區,**中央在毛澤東,周恩來領導下,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陝北;彭德懷,賀龍指揮西北人民解放軍採用「蘑菇戰術」,取得了清化砭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
3、挺進大別山:劉鄧大軍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見書94頁插圖。
→意義:a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b嚴重的威脅了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
第十八課 戰略大決戰
1、三大戰役的勝利:
影響:a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b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1)遼沈戰役:林彪,羅榮桓率東北人民解放軍,首先佔錦州,截斷敵人向關內的退路。→作用:解放了東北全境。
(2)淮海戰役: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率領華東解放軍和中原解放軍。→作用:為解放長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礎。
(3)平津戰役:華北和東北人民解放軍合力進行平津戰役。→作用: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見書97頁《三大戰役示意圖》)。
2、百萬雄師過大江〈渡江戰役〉:
(1)意義:a埋藏了蔣家王朝。b它捍衛了國家領土和主權的獨立和完整,維護了國家的統一。(2)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之久的南京國民政府的垮台。(見書96頁導入框插圖)。
★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
a**中央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b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c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殺敵。如**的正確戰略戰術:首先在遼沈打響,為平津戰役做准備;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淮海戰役為渡江戰役作鋪墊。
★如何看待傅作義在平津戰役中的行為?
△在人民解放軍強大的軍事力量面前,在**政策的感召下,國民黨軍隊總司令傅作義接受了**主張,棄暗投明,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得到和平解放。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傅作義的行為,使北平人民避免了戰火的摧殘,又較好的保存了歷史名城北平的古跡和文物,是有利於人民,值得歷史充分肯定的行為。
第七單元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1、詹天佑和京張鐵路:
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設計出了「人」字型的路軌。
2、侯德榜:撰寫《制鹼》探索出了新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
3、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編成《海國圖志》。
4、嚴復(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
他認為要救國,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維新改革,《天演論》是他譯著的書中影響最大的,書中闡述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生物進化論和「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的社會進步論的思想。在當時的中國起到了打擊封建勢力,對當時中國的知識界起了資產階級思想啟蒙的作用。
★閱讀下列材料:師夷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摘自《海國圖志》
回答:(1)魏源編制《海國圖志》的目的是什麼?
答: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2)材料提出主要從哪個方面學習西方?你認為這種做法能達到書中的目的嗎,為什麼?
答: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不能達到目的。因為僅僅學習軍事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如洋務運動學習軍事技術,但在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卻遭到失敗。
★嚴復著《天演論》的背景是什麼?《天演論》提出學習西方是主張和《海國圖志》相比有何發展?
答: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給嚴復以很大的震動,在此背景下,他譯述了《天演論》,魏源的思想借用西方的先進技術來鞏固清朝的統治,《天演論》則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生物進化論和「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的社會進步論,在當時的中國起到了打擊封建勢力,對當時中國的知識界起了資產階級思想啟蒙的作用。
B.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革命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間進行的
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連同其他戰場的勝利,人民解放軍上升為300萬人,國民黨軍隊則下降為290萬人。全國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後方,並擁有了東北野戰軍這支近百萬的戰略預備隊,為以後解放平津與華北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志。」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發起,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
淮海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共計殲敵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京、滬一帶完全暴露於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之下。
平津戰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間進行的
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共進行了142天,殲滅敵人173個師,共計154萬多人。連同在此期間其他地區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共計殲敵182萬人。這意味著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殆盡。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C. 初二歷史上冊內容簡介
世界歷史
史前人類社會與古代區域文明的形成
兩三百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人類的足跡,人類跨入了漫長的原始社會。原始人類以石器為主要工具,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的艱苦勞動中,他們學會了使用火,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還創造了最初的藝術和宗教。隨著金屬工具的出現和文字的發明,從距今五六千年前開始,文明之火在西亞、北非、南亞、東亞、愛琴海地區、拉美、南部非洲等地點燃,最早的國家相繼在這些地區誕生。世界各民族、各地區文明的發展既有共同之處,又有各自的特點,這些富有特色的區域文明構成了絢麗多彩的古代世界文明景觀。世界各地區文明的發源和發展雖然在時間上前後不一,但他們在人類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世紀的歐洲區域文明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歐洲古代文明的終結和中世紀文明的開端。此後,歐洲各地區逐漸進入封建社會。基督教是中世界歐洲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歐洲文明的方方面面無不打上基督教的烙印,基督教會在歐洲人的社會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東西歐各自所處的地理、社會和文化環境的不同,基督教世界逐漸形成了以拜占庭為中心的東正教和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兩大文明區。在中世紀初期,西歐文明發展較為緩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11世紀起,城市在西歐興起,這對其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拜占庭式東歐文明區的中心,在中世紀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它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保持了高度的繁榮與發展,並成為當時東西方文明交往的橋梁。在周邊文明的影響下,東斯拉夫人逐漸走向文明開化,在莫斯科公國的基礎上,形成了統一的俄羅斯國家。
亞洲區域文明的發展
在中世紀的亞歐大陸,亞洲區域文明的繁榮程度大大超過歐洲文明區域。當中世紀初期的西歐文明處於沉悶狀態之時,亞洲區域的中國、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等文明則輝煌燦爛,呈現了多姿多彩的景象。朝鮮、日本在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加速了自己的發展。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歸於統一,並建立起一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在中世紀時代,由於東西方交通的日漸發達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日漸頻繁,亞洲文明的成果還持續不斷地傳播到歐洲,並為西方文明的復興和發展作出了貢獻。阿拉伯人充當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使者,蒙古人的西征在客觀上打開了東西方交流的通道,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從區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過渡
15世紀至16世紀,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國家的對外擴展,世界各文明區域和國家開始從原先相對分散和封閉的狀態走向整體和開放,殖民擴張體制和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全球化的浪潮由此發端。與之相適應,各文明也在思想和意識形態等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西歐通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實現了從中世紀向近代的轉變。文藝復興把人們從中世紀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確立起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義傳統。宗教改革打破了羅馬天主教的一統天下,實行了教會的民族化,建立起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教。
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的建立
在從中世界向近代轉變的過程中,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在歐美各國的發展,資本主義與傳統的封建主義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新興的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從而為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英、法、美等國的資產階級通過革命這一暴力手段,率先在世界上確立起了資本主義制度,從而迅速走向了近代化的道路,而啟蒙運動則是資產階級在西方世界掀起的思想革命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由於各國的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因此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結局。
工業文明的產生
步入近代以後,西方逐漸由傳統的農業社會發展為工業社會。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為工業的騰飛奠定了基礎,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文明的轉型創造了條件。18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發端於英國,並迅速擴展到西歐和美國,對全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工業革命使用蒸汽動力,以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操作,它不但實現了人類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而且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由傳統的農業文明時代跨入工業文明時代。工業革命還引發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使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等上了歷史舞台。無產階級從產生之日起就開始為爭取自己的經濟和政治權益展開了一系列斗爭,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馬克思主義宣告誕生。工業革命還拉大了東西方社會的距離,奠定了西強東弱的近代世界格局。
資本主義的全球性擴張
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在西歐迅速發展,並向全世界大舉擴張。
在歐洲,德、俄等國資產階級採用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或者改良的方式,使資本主義得到長足發展。資本主義在歐洲繼續高歌猛進。拉丁美洲人民在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下,發動了民族獨立戰爭。戰爭的勝利使拉丁美洲國家暫時擺脫了西方的殖民統治,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在亞洲,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兵臨天下,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厄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亞洲其他國家雖然也採取各種方式進行抵抗,但是都失敗了,最後淪為西方的殖民地或被劃入其勢力范圍。由於雙方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在瓜分狂潮中,非洲被分割。
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終於完全打破了自古以來東西方文明的分離狀態,使東方逐步地從屬於西方。
第二次科技革命與19世紀資本主義世界的文化
19世紀70年代,西方發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和政治領域的變革,而且也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由於科技革命的推動,西方國家的經濟得到相對穩定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時期。
生產力的飛躍使人類文明得到新的提升,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農村人口加速向城市集中,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獲得明顯改善。
經濟發展又培育了文化的進步。以雨果、狄更斯和貝多芬為代表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關注社會,反映生活,創作出一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學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精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十月革命
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發展,處於資本主義世界中心地區的歐美列強因發展的不平衡而產生劇烈的爭斗。資本主義文明的弊端凸顯。19世紀末20世紀初,老牌資本主義殖民地英國和法國的綜合國力相對下降,後起的德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則明顯上升。資本主義各大國之間實力對比的新變化引起了歐洲列強的激烈競爭,為了爭奪海外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導致歐洲形成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歐洲高漲的民族主義也對歐洲列強的敵對競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薩拉熱窩一聲槍響之後驟然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災難,而且引發一系列的社會革命,其中俄國的十月革命是對世界歷史影響最為重大的一次革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重大沖擊,影響了現代世界文明的進程。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通過《凡爾賽和約》調整了西方世界的國際格局,然後又通過華盛頓會議調整了亞體系和太平洋區域的國際格局,從而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此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曾出現短暫的經濟繁榮,但是,很快就在1929年爆發了大危機,並且迅速影響整個世界。為了解決經濟大危機所產生的一系列社會矛盾,美國實行了羅斯福新政,在民主制架構中通過國家干預處理危機。英、法等西方民主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方法。但是,德國、日本等國則在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走上摧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實行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面對法西斯國家的擴張和侵略,英、法等國推行出賣中小國家,試圖犧牲蘇聯利益的綏靖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世界各反法西斯侵略國家的共同努力下,國際反法西斯聯盟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徹底地打敗了法西斯,世界文明繼續向前發展。
20世紀的科技與文化
科學技術在20世紀突飛猛進。繼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後,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了席捲全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術、原子能技術、宇宙航空技術以及生物工程技術等高新科技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文明的發展。人類的日常生活在20世紀也發生巨大變化。現代化的立體交通、電視機的普及、信用卡的廣泛運用全面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也使得整個世界變得更小。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是20世紀人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激勵人們不斷超越自我和為國爭光的同時,也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很大的貢獻。20世紀的文學藝術五彩繽紛,流派林立,現實主義傳統和現代派創新交相輝映。不論是現代搖滾樂、超現實主義的繪畫,還是意識流的文學創作,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反上流社會、反正統藝術風格、否定正統規范的傾向,但是卻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現代社會中人類的內心世界。
當代世界的多元文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戰後兩極國際格局導致美蘇之間的冷戰,而兩極國際格局主導世界40餘年。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對世界安全構成嚴重的挑戰。在兩極國際格局中,美國及其西方盟國和日本既經歷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重大變革,也遭受了經濟的「滯脹」和不景氣,蘇聯及東歐集團則在激烈的競爭中最終解體和發生劇變,冷戰也由此而宣告終結。戰後西歐走上了一體化的發展道路,並在後冷戰時期建立了歐洲聯盟和實現了貨幣一體化。通過戰後的非殖民化,亞非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走上了獨立的道路,形成發展中國家和不結盟運動,對兩極格局的發展演變發生重大影響。冷戰結束後,雖然整個世界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地區沖突和動盪,但是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諸如生態環境惡化、貧困人口擴大化、國際恐怖活動升級等全球性問題則等待著人類攜手解決,聯合國的作用因此而日益凸現。
你自己看一下,上下都在了
D. 八年級上冊歷史重點是什麼
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一、林則徐虎門銷煙(1839年6月3日)(八上P3):「苟利國家生死以,起因禍福避趨之?」1、英國走私鴉片的原因:扭轉對華貿易逆差。根本目的:打開中國市場。2、鴉片走私對中國的危害:導致白銀外流,物價上漲;軍隊戰鬥力削弱;威脅到清政府統治。3、林則徐禁煙的目的是:維護清政府的統治。4、從鴉片的危害給我們的啟示:遠離毒品,珍愛生命。5、意義:林則徐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上民族英雄。 二、《南京條約》(八上P4):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2、主要內容: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元;③、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3、影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增加了人民負擔;有利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開始喪失獨立自主地位。 三、鴉片戰爭的影響:(八上P4)――標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1、1840年6月——1842年8月2、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①社會性質: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社會任務:中國開始進入反侵略,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③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四、左宗棠收復新疆(八上P12)1、陝甘總督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東邊倒卻西邊」,力主收復新疆;2、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3、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國懷抱。4、1884年在新疆設立行省。 五、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八上P15-17)1、時間:1894年—1895年。
黃海大戰:鄧世昌犧牲。2、結果:①中國戰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②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八上P17)。(內容:割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2億兩;增開重慶等為
通商口岸(外國資本主義勢力深入中國內地);允許日本開設工廠(標志大規模資本輸出,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3、影響:使中國喪失更多的的領土和主權,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六、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八上P19)1、1900年,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侵略中國。2、《辛丑條約》(1901年)(八上P21)的主要內容:①清政府賠款4.5億兩白銀,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②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③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3、危害:它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E. 八年級上歷史主要考什麼
一、選擇題(40分 每題2分) 1、 中國被迫同西方侵略者簽定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 () A、《尼布楚條約》 B、《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北京條約》 2、說出「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的是 () A李鴻章 B鄧世昌 C左宗棠 D關天培 3、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中皖藉的是 () A曾國藩 B張之洞 C李鴻章 D左宗棠 4、「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的其所,快哉快哉。」,這是誰的言辭? () A康有為 B梁啟超 C譚嗣同 D康廣仁 5、下列哪一個條約簽定後,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之中 () A、《南京條約》 B、《馬關條約》 C、《北京條約》 D、《辛丑條約》 6、帝國主義聲稱:中國政局非袁世凱不能收拾,其出發點是 () ① 袁世凱是難得的人才 ②請政府的統治已無法挽救 ③帝國主義選中袁世凱作為它們的工具 ④帝國主義要維護其在華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7、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的革命團體是 () A、同盟會 B、興中會 C、華興會 D、光復會 8、武昌起義的主要力量是 () A、新軍 B、農民 C、市民 D、工人 9、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 () ①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②提倡科學,反對愚味 ③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④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革命統一戰線建立的標志是 () A北伐戰爭的開始 B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 C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D黃埔軍校的創辦 11、國民大革命時期,中國社會根本矛盾突出表現為 () A中國人民和帝國主義的矛盾 B中國人民同北洋軍閥的矛盾 C國共兩黨的矛盾 D國民黨左派和右派的矛盾 12、你參加假期「紅色之旅」,目的地是中國共產黨「一大」,旅行社應帶你去 () A 杭州 B 紹興 C 嘉興 D上海 13、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其政權性質是 () A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 B官僚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 C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 D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 14、紅軍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是在 () A渡過金沙江 B四渡赤水 C強渡大渡河 D過雪山、草地 15、下列事件中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是 () A紅軍強渡大渡河 B遵義會議的召開 C紅軍四渡赤水 D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 16、抗戰以來我國取得首次大捷是 () A娘子關大捷 B台兒庄大捷 C凇滬會戰 D平型關大捷 17、百團大戰的指揮者是 () A彭德懷 B賀龍 C林彪 D朱德 18、20世紀初,梁啟超從上海到雲南昆明,下列方式是可行的且也是最節約時間的( ) A乘飛機直達 C乘火車直達 C乘輪船從上海到越南海防,再乘火車到昆明 D只能騎馬或步行 19、提出「實業救國」口號,並創辦大生紗廠的是 () A陳啟沅 B張謇 C榮宗敬 D榮德生 20、廢除沿襲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是在 () A明朝 B清朝 C中華民國 D解放後 二、列舉題(28分) 21、列舉鴉片戰爭前後,正視現實的三位皖藉進步思想家。6分 22、列舉解放戰爭時期發生的四次重大戰役。8分 23、列舉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四位代表人物。8分 24、列舉20世紀30年代,日本在中國製造的三次事變。6分 三、材料分析題(22分) 25、材料1:「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材料2:「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左宗棠《奏稿》 請回答:(1)根據材料,左宗棠的家鄉什麼地方(何省)?現處在我國中部還是西部? 文中「新疆」現處在我國中部還是西部?「新疆」現在的完整名稱是什麼?4分 (2)當時窺視「新疆」的有哪些國家?2分 (3)左宗棠收復新疆的策略是什麼?哪一年新疆回到祖國懷抱?2分 (4)歷史上,為鞏固西北邊疆,我國曾設立哪些行政機構?新疆設立行省是在哪一 年?4分 26、材料:「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請回答:(1)上述口號出自哪次運動?其導火線是什麼?2分 (2)上文中「國賊」指哪些人?3分 (3)上文中「外爭國權」在當時包括哪些具體內容?2分 (4)上述口號反映了此次運動的性質如何?1分 (5)作為青年學生應該學習運動中學生們的一種什麼精神?2分 四、寫作題(10分) 材料一:1937年12月,日本東京《朝日新聞》以「紫金山下」為題報道如下消息:日軍少尉向井和野田進行殺百人比賽,野田殺了105人,向井殺了106人,但不知道誰先殺到100人,所以勝負難分,重新再賭誰殺滿150名中國人。 材料二:1999年,日本一參與上述事件的老兵東史郎寫了一部揭露此事件真相的書——《東史郎日記》,引起國內右翼分子的不滿,他們起訴東史郎,結果日本最高法院竟然無理判決東史郎等人敗訴,公然為右翼勢力否認此事的醜陋表演張目。 材料三:據《南京日報》2004年12月6日報道,昨日6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秀英,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6歲。 李秀英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見證人。1937年12月19日,懷孕的李秀英與其父躲在一小學的地下室避難,不甘受辱與日本兵搏鬥,身中37刀,經美國醫生救治才保住性命,而胎兒卻因此流產。1947年,李秀英在審判南京大屠殺主犯谷壽夫時出庭作證。 近年,李秀英還遠赴日本,參加和平集會。面對日本右翼的攻擊和誹謗,1999年,李秀英向日本東京地方法院起訴,並取得一、二審勝訴,有力地駁斥了日本右翼勢力否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企圖。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歷史知識,以《一段不可抹去的歷史》寫一篇小論文。 要求:(1)敘議結合,字數在200字左右; (2)觀點正確,引用材料准確無誤; (3)語句通順,邏輯嚴密。 試卷評點: 一、選擇題:(40分 每題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C C D B A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D A B D D C B B 二、列舉題:(28分) 21:姚瑩、包世臣、王茂蔭。6分 22: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8分 23:魯迅、李大釗、陳獨秀、胡適。8分 24: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6分 三、材料分析題:(20分) 25:(1)湖南、中部。西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4分 (2)英國、俄羅斯。2分 (3)「先南後北」、1878年。2分 (4)西域都護、安西都護、北庭都護。1884年。4分 26:(1)五四愛國運動、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分 (2)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3分 (3)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2分 (4)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1分 (5)愛國主義精神。2分 四、寫作題(10分)
F. 八年級上冊歷史主要事件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第1課 鴉片戰爭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第3課 收復新疆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活動課一 模擬時事報道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課 洋務運動
第7課 戊戌變法
第8課 辛亥革命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第11課 北伐戰爭
第12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
活動課二 模擬導游——重走長征路
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14課 難忘九一八
第15課 「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
第16課 血肉築長城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17課 內戰烽火
第18課 戰略大決戰
第六單元 經濟和社會生活
第19課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
第七單元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第21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
第22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二)
<人教版>
G. 八年級上冊歷史重點是什麼
近代的主要戰爭和條約,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的幾件大事,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
主要是這些大事件,如果你要提綱也有。
H. 八年級歷史上冊必背內容
不好意思,我是來吐槽考試的。。。
叫學生背什麼戰爭好多年發生內,發生後標志著什麼容,然後怎麼怎麼、、、、有什麼用? 考試到底應該怎麼考? 學歷史是干什麼的,為了籌齊考試科目?
我覺得就近代史應該這樣考,考問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戰爭,為什麼中國會一敗塗地,如果我作為當時的領導層或是百姓會怎麼做,怎樣守衛自己的國家,怎麼保衛自己的民族同胞。。。應該怎樣營造暫時安定的環境,發展自己的國家,怎樣做東後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