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花木蘭從軍那麼久,是怎麼沒讓人看出女兒身的
說起花木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在我們上中學的時候就曾學過著名的《木蘭辭》。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花木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上陣殺敵,後來還被唐代的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要知道,在歷史上,能上陣殺敵的女子屈指可數,因此花木蘭的英勇事跡確實不得不讓人折服。
按照專家的分析來看的話,花木蘭作為以鮮卑女子,其長相特點應該是有男性化傾向的,其身材也很魁梧,武力不弱,說明在家的時候就是一個男兒氣十足的「女漢子」。因此在長達十餘年的軍旅生活中,只要平時注意一下,基本上也不會被發現。畢竟她如果真是一位如花似玉的美麗女子的話,那麼其戰友是不可能看不出來的!
2. 你對木蘭從軍這一事件是如何評價的
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木蘭勤勞,智慧,勇敢,堅強和不貪圖利祿的高貴品質,以及她愛國愛家的崇高精神
3. 花木蘭從軍十多年,為什麼一直沒被人發現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千百年來很多人都稱她是巾幗英雄,但有一點你們有沒有想過,花木蘭是個女子,在軍營里待了十年都沒被人發現,她是怎麼做到的。
花木蘭的事跡,最早出現中國國南北朝時期的一首北朝民歌《木蘭詩》,木蘭詩中說: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這說明花木蘭見過皇帝 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情史書不可能不記載,但正史中確確實實沒有任何有關花木蘭的記載。而且木蘭詩中也沒有說她姓花,她的姓氏是後人加上去的。花木蘭在正史中並不存在,所以花木蘭只是古人寫的勵志故事,她只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之中。
4. 真實歷史上的花木蘭,有對其容貌的記載嗎
確實有這么一個人。但是目前說法不一。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至於容貌,當再把《木蘭辭》仔細翻閱一過後,你也許會失望,因為,詩中根本沒有對這位女英雄相貌的正面描寫,她的頭發、她的身材、她的膚色、她的眉眼口鼻,甚至表情等等等等,一概沒有。但是,正面描寫雖然沒有,側面描寫還是有的,而且還不少。重要的有兩個地方,一是詩開頭時木蘭為父親從軍事發愁的「嘆息」。一是詩歌最後,木蘭從軍歸來回到家裡後,喜氣洋洋的打扮自己:「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第二處的幾句詩是最重要的。也是人們對木蘭的相貌產生美好聯想的根本所在。這也是本詩極高明的地方。
然而煞風景的是,如果真有一個女孩子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而且一去十二年,與那些粗獷甚至粗野的男性戰友們(古代應該是沒有女兵的吧)朝夕相處,摸爬滾打,居然沒有暴露女性身份,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花木蘭不僅長得不美,恐怕相貌上一是偏男性化,一是比較不好看的吧。不然,很難解釋她這么長時間一直成功地使他的戰友「不知木蘭是女郎」。供參考。
5. 歷史上花木蘭真的有替父從軍嗎怎麼可能別人不知道她是女子呢
有, 花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國家的戰斗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但是為什麼沒被扔出來,就不得而知了,也可能是太男人了吧,汗...
6. 有沒有歷史考證確實有花木蘭其人其事啊
花木蘭是有其人 花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國家的戰斗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木蘭辭》詩是這樣寫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都在北方。黃河姑且不說,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花木蘭參加的戰事,當發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為北魏皇室後代。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濟發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 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與柔然大戰。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而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麼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野樹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利杴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聲析山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 積雪沒脛,堅冰在須。當此苦寒,天假強胡, 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 都尉新降,將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 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漸浙,魂魄結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么?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麼自豪。
7. 木蘭從軍是真的還是假的
那當然是真的那
有歷史記載的
花木蘭故事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
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
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
說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河北省《完縣志》說她是完縣人,《大清一統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
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志》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麼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
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確實,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詩是這樣寫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都在北方。黃河姑且不說,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
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花木蘭參加的戰事,當發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符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
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
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
今天的「元」姓即多為北魏皇室後代。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濟發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
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
「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與柔然大戰。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而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
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
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
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
「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麼多的將軍蝶血疆場,
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野樹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利杴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聲析山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
積雪沒脛,堅冰在須。當此苦寒,天假強胡,
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
都尉新降,將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
……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漸浙,魂魄結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
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
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
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
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么?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麼自豪。
8. 中外名人對木蘭從軍的評價
史家關於木蘭記載甚少,木蘭究竟魂歸何處,如雲彩一般飄忽難定,以至傳說眾多。
[編輯本段]木蘭祠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木蘭祠
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編輯本段]相關評價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國家的戰斗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字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9. 木蘭從軍是真的還是假的,怎麼可能那麼長時間沒被人家看出來是女的呢
花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至於「怎麼可能那麼長時間沒被人家看出來是女的呢?」我想是她長的太像男人了吧。你也許還問女人總有女人的特殊性,如:如廁時該怎麼辦?這些問題我回答不了。
但河南省商丘市虞城有木蘭祠。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10. 歷史學家對花木蘭的評價
以下花木蘭的故事來自網路,僅供參考。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廣遠,據史料記載,我國歷史上曾有四位「花木蘭」。
朱姓木蘭清代瀛園舊主著《木蘭奇女傳》載:唐朝初期,有一個少女名叫朱木蘭,系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人。木蘭嫻弓馬,諳韜略,14歲時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轉戰沙場13載,屢建奇功,凱旋故里。唐太宗李世民封她為武昭將軍、武昭公主,並賜姓李。這段史實在《舊唐書》里也有記載。後人為了紀念她,在湖北省木蘭山建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廟。有人分析,這個木蘭其實與《木蘭辭》里的是同一個人。
魏姓木蘭清人劉蟲年所著《三十二蘭室詩鈔》載:木蘭,姓魏,名木欒,俗稱木蘭,生於西漢初年,系毫地(今河南)人,其父魏應。漢武帝年間,匈奴侵擾,為了抵抗外侵,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她作戰英勇,不幸戰死沙場,被朝廷追謚孝烈。
韓姓木蘭明人劉惟德所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生於元末,系四川閬中人。木蘭幼年就失去雙親,與叔父韓立相依為命。 12歲那年,農民起義烽火連天,木蘭遂女扮男裝,改名韓天保,代叔父出征,投奔紅巾軍王起岩部。木蘭在13年的軍旅生涯中,殺敵無數,戰功卓著。後人在其家鄉修建了木蘭廟以紀念。
任姓木蘭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她生性剛烈,一腔愛國熱血。在國家危急之時,她散盡家財,招募了數千義勇保家衛國。為了便於行動,木蘭女扮男裝,躍馬橫刀,率領自己的數千義勇,馳騁戰場,一舉打敗了強大的叛軍,為國建功。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曾寫詩贊她:「甲士千群若障雲,一身出能定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