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用幾句英語來評價一下英國的地理\歷史或文化
Britain is a unique Europeon country. Seperated from the European Continent, Britons have established a marvellous civilization despite of many disasters, such as World War II. For example, the most popular sports in the world nowadays is soccer, which was originated from Britain. Also, British gentlemen are world-famous for their bowlers and elegant behaviour.
一時間只能湊出這麽幾句…版
但願能用權…
⑵ 英國歷史對文化影響
主要是復英國的工業革命 厲害開化制的早 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先後在海外弄殖民地 xiang中國出入鴉片 加快了世界的歷史進程 使一些古老的封建體制國家先後淪落為他的殖民地 從而使那些國家的民眾隊英國一些國家又愛又恨 愛的是他的先進國家體制 恨的是自己的國家腐敗無能和殖民國家的兇殘暴厲
⑶ 簡述評價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文化」概念
他認為,文化是人類行為的內在動機、集團和習俗所表現出來的信仰和態度.是人類歷史及其發展的最可靠證據。這類證據來自神話、民俗、宗教和習俗。要可靠地再現歷史就應當把這些神話、民俗、宗教和習俗同書面材料以及人類的創造物放在一起,加以研究。除了少數詆毀者,比如G·艾略特·斯密斯等極端擴散論者,以及那些錯誤地把泰勒歸為沒有批評能力的階段發展進化論者的人之外,大多數人都把泰勒視為人類學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被當成是文化人類學的奠基人,有著巨大影響。比如,弗雷澤便從泰勒的著作中獲益不小。馬克斯·米勒一貫稱人類學為「泰勒先生的科學」;安德魯·蘭於1907年說道,泰勒與盧伯克一起,成了所有英國人類學家中出類拔萃的人,;洛伊說道,推移的時間只是更加肯定了人們最初對他的偉大所作出的判斷。通常說,為文化研究揭示出一個全新的領域.有選擇地向讀者提供了一種主要以考察語言、神話、儀式、習俗和信仰為基礎的文明史.
這篇文章可以看下《文化的誤讀——泰勒文化概念和文化科學的重新解讀》載《國外社會科學》2012年第03期。似乎更有你想要的東西。
⑷ 英國歷史五個階段怎樣影響英國文化
英國文學主要分五個階段:上古及中世紀的英國文學,新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維多利亞時期以及現代時期。 英國文學史中,上古時期大概是始於公園450年,止於1066年,即諾曼底征服的那一年,主要分為宗教詩和世俗詩,聖經和貝奧武夫是流傳至今的典型,興盛的是盎格魯薩克森文明,詩歌神韻結合了粗獷豪勇的氣象和悲情哀婉的風格. 文藝復新時期,是中世紀的結束和現代社會的開始,是從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人文主義是其精神所在,那個時期涌現的作家有莎士比亞,培根,馬洛,斯賓塞,約翰彌爾頓 新古典主義時期是從1660年的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到798年的浪漫主義時期為止,前期英國動盪不安,後期國力發展,英國的十八世紀,是啟蒙主義時代,提倡秩序,理性,法制,這一時期的文學巨匠有約翰班楊,丹尼爾笛福,斯威夫特,亨利菲爾丁謝立丹,托馬斯格雷. 浪漫主義時期是從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謠集》開始到1832年司各特的死截止,法國大革命和英國工業革命時期。主要強調人權,主要作家有布萊克,華茲華斯,騷塞,柯勒律治,拜倫,雪萊,濟慈,簡奧斯汀,維多利亞時期,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高潮時期,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1836到1901,是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國家相對繁榮穩定,國權逐步向中產階級轉移,道德和常理成為時代主題,主要作家有狄更斯,勃朗特姐妹,丁尼生布朗寧,喬治艾略特,哈代現代時期,由於資產階級壟斷,矛盾激化,加上一戰和二戰的損失,日不落帝國國力下降,哲學思想涌現。流派繁多,代表人物,蕭伯納,葉芝,艾略特,勞倫斯,喬伊斯等
⑸ 誰能給我大致講講英國的文化和歷史急!!!!!!!!!!!!!!!
英國的歷史,其實可以分成四部分
1066年前,(結束標志:1066年諾曼登陸)
被稱為古英格蘭時期
著名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此人是英國歷史上唯一被冠之「大帝」頭銜的人。可見此人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
當然,這個時期,還有一群傳說人物:亞瑟王和他的十二圓桌騎士。如果你看過電影《亞瑟王》,會對這段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1066-1688年,(結束標志:1688年光榮革命)
被稱為中世紀英格蘭時期
鼎盛時期:愛德華三世和他的黑太子時代(1327-1377)。愛德華三世,一直被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優秀的國王。而他的長子也叫愛德華,史稱黑太子,則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英法百年戰爭前期和中期,英國之所以能占據壓倒性優勢,這父子倆功不可沒。而他倆一死,百年戰爭的形勢馬上倒轉,也為後來的國內三大家族的恩怨埋下了禍根(其實這三大家族表面上是英國歷史上相互承接的三個王朝,實際上也可說是一個家族的三支。)
下面就來看看家族之爭吧——英國著名的內戰:玫瑰戰爭。舊貴族蘭開斯特家族和新貴族約克家族之間的戰爭。這兩個家族都是安茹家族愛德華三世的後代,家族標志都是玫瑰,只是一紅一白區別而已。(安茹家族的標志也是花:金雀花)
至於英國革命,要劃到中世紀還是近代史,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這里權且按照史學界最傳統的1688年為標志。不過應該革命大家都應該知道得夠詳細了,這里也不嘮叨了。
1688-1914年,(結束標志:1914年一戰爆發)
被稱為近代不列顛聯合王國時期
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的日不落帝國(1837-1901)。在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面積已達3350平方公里,統轄3.94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4;這相當於英國本土的137倍,本國人口的8倍多,被稱作「日不落帝國」。在19世紀中,英國的煤產量佔世界的60%,鐵產量佔世界的50%,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當時航行於各大洋中的商船有1/3以上飄揚著米字旗,乃至整個19世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稱作「英國世紀」。
1914至今
被稱為後維多利亞的現代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時期
日不落帝國隨著英國的衰弱而逐漸瓦解,現在只空餘一個「英聯邦」,似乎還在追憶往昔的光輝。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2005-11066前英格蘭國王世系
一,撒克遜王朝(七國時代)
西元五世紀初開始,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島的統治已經日漸虛弱,西日耳曼部落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以及原來生活在日德蘭半島的朱特人(也譯為裘特人)紛紛湧入不列顛島,他們在和當地羅馬人和凱爾特人(稱不列吞人,布立吞人,布列塔尼人)的戰斗中,從六世紀初起,形成了七個部落聯盟,也稱七國,他們分別是麥西亞,西撒克遜(威塞克斯,西塞克斯),南撒克遜(蘇塞克斯),東撒克遜(伊塞克斯),東盎格魯,肯特和諾森伯利亞。六世紀末,傳教士聖奧古斯丁在肯特登陸,隨後在坎特伯雷開始了傳教,以後坎特伯雷成了英格蘭宗教活動的中心。七世紀初,西撒克遜國王埃塞爾伯特漸漸強盛,一度控制了英格蘭南部的西撒克遜、南撒克遜和肯特。七世紀中葉,東撒克遜國王雷德瓦爾德在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後,在英格蘭中部地區建立了霸權,此後雷德瓦爾德幫助一個流亡王子埃德溫獲得了諾森伯利亞王位,而埃德溫通過一系列的勝利,使除了肯特以外的諸王國公認為其為王中之王,他所建立的聯盟為此後麥西亞和西塞克斯統一英格蘭奠定了基礎。諾森伯利亞王國此後領導著各地的撒克遜人同布立吞人作戰,最終獲得了對布立吞人的勝利,並統一了撒克遜人的基督教信仰世界。此後,諾森伯利亞的霸權開始衰退,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為了爭奪霸權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從731年到829年的一個世紀時間內,七國之間陷入混戰,在混戰中,麥西亞脫穎而出,至八世紀中葉,麥西亞控制了亨博河以南的所有地區,麥西亞國王奧法即位後,自稱英格蘭國王,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稱英格蘭國王的君主,我們的世系就從這位「英格蘭國王」奧法開始寫起。
1.奧法(757-796)麥西亞國王,東盎格魯國王,肯特國王,布萊特瓦達。 (布萊特瓦達Bretwalda, 是當時七國時代的稱號,可以譯成王中之王,很類似於我們春秋時代的霸主,表示是諸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老大,這個稱號不能繼承,要憑實力去爭取。)是被衛士謀殺的前麥西亞國王埃塞爾博德的堂弟。在撒克遜編年史里,說奧法和肯特在776年爆發戰爭,勝負不明,但一般認為是奧法獲得了勝利,因為785年,奧法獲得了肯特的王位。779年他在牛津打敗了西塞克斯,此後他打敗了東盎格魯,並砍了其國王的頭,794年,他獲得了東盎格魯王位。奧法還發動了多次對威爾士人的戰爭,並修建了留存至今的著名的「奧法牆」(英格蘭和威爾士之間的東長城)。奧法和歐洲的查理曼大帝是同時代的人,查理曼宮廷的編年史家寫道:「他是不列顛的光榮,對付敵人的刀劍.」 奧法去世後,麥西亞霸業中落, 霸權轉到了西塞克斯王國手裡.所以以下的世系轉入西塞克斯王國世系之中.
2.埃格伯特(802-839), 西塞克斯國王,麥西亞國王, 布萊特瓦達. 埃格伯特的身世不明,撒克遜編年史稱其父名字叫埃爾蒙德,但在當時的各國王系中找不到這個人(肯特國王也叫這個名字,但似乎死在埃格伯特出生前.) 789年,他一度被奧法以及與他結盟的西塞克斯國王貝奧提克流放到了歐洲大陸的法蘭克王國, 802年貝奧提剋死後, 埃格伯特經過和兩位伯爵的戰爭,奪取了西塞克斯王位.815年,他征服了西威爾士(英格蘭西南以埃克塞特為中心的康沃爾地區),並最終將康沃爾並入了西塞克斯,825年他擊敗麥西亞國王貝昂沃爾夫,此戰之後,伊塞克斯、肯特,東盎格魯均承認其為霸主,829年,埃格伯特徵服麥西亞,(但麥西亞很快又獲獨立)。並迫使諾森伯利亞承認了其霸權。
3.埃塞沃爾夫(839-856)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格伯特長子,曾擊敗丹麥人的入侵。855年他前去羅馬朝聖,但回國後被其長子埃塞巴爾德廢黜。
4.埃塞巴爾德(856-860)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長子。856年,迫使其父退位,其父去世後,娶了他寡居的繼母。
5.埃塞伯特(860-865)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次子,他在位期間,丹麥人洗劫了肯特和諾森伯利亞。
6.埃塞雷德一世(865-871)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三子。埃塞雷德一世在位期間無法有效遏制丹麥人的入侵,871年,在於丹麥人的作戰中陣亡。
7.阿爾弗雷德大帝(871-899)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英格蘭國王。埃塞沃爾夫四子。871年24歲的阿爾弗雷德繼其陣亡的兄長為王,當時丹麥人已經占據了東盎格魯,而肯特,諾森伯利亞和麥西亞也已相繼亡國,並已入侵至西塞克斯中心區域的溫切斯特。阿爾弗雷德初戰丹麥人遭受慘敗,阿爾弗雷德不得不以重金求和,丹麥人退回了英格蘭中部,西塞克斯贏得了5年的寶貴時間。878年,丹麥人再次入侵西塞克斯,西塞克斯陷入一片混亂,阿爾弗雷德和少數軍官不得不逃進沼澤和森林裡去打游擊。但此後運氣站到了阿爾弗雷德一邊了。同年,阿爾弗雷德在伊桑頓(今埃丁頓)展開反擊,大破丹麥人。此後他和已臣服於丹麥的麥西亞結盟,886年,收復了倫敦,並和丹麥首領定立了合約。《編年史》中說:「阿爾弗雷德大帝收復了倫敦,所有的不受丹麥人奴役的撒克遜人都站到了他的一邊。」892年丹麥人再次入侵,經過四年的苦戰,阿爾弗雷德大帝和他的兒子愛德華帶領撒克遜了擊敗了丹麥人,使其退回了不列顛島東部的丹麥法地區和歐洲大陸。擊敗丹麥人後,阿爾弗雷德大帝成為了無可爭議的全英格蘭的國王。
8.愛德華一世(899-924)英格蘭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的長子。愛德華一世是優秀的軍事統帥,在和丹麥人的作戰中戰功赫赫。918年在將丹麥人徹底趕跑後,他在麥西亞等地取消的丹麥人的法令,重新恢復了撒克遜法。他女兒嫁給了西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三世。
9.埃塞維爾德(924)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繼位16天後去世。
10.阿瑟斯坦(925-939)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被認為是英格蘭第一位正式的全國性的國王。 在位期間他擊敗了維京人和蘇格蘭人。
11.埃德蒙一世(939-946)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阿瑟斯坦同父異母的弟弟。944年他收復了被愛爾蘭的都柏林國王(維京人王國)占據的諾森伯利亞。945年他和蘇格蘭國王馬爾科姆一世簽訂合約。946年他被闖入其聚會的賊殺死。
12.埃德里德(946-955)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在位期間,擊退了維金人的入侵。自阿爾弗雷德大帝開始,其子孫連續五位都是尚武的國王,打敗了不斷入侵的北歐人,使撒克遜人的統治在英格蘭全面復興。
13.埃德維(955-959)英格蘭國王。埃德蒙一世長子。他在位期間,麥西亞和諾森伯利亞的領主們擁立埃德維之弟埃德加為國王起來反叛。957年,埃德維在格羅斯特戰役中被擊敗,被迫簽訂合約,將王國以泰晤士河為界分裂,埃德維占據肯特和西塞克斯,而將北方領土交給了他弟弟。埃德維死後,埃德加重新統一了王國。
14.埃德加(959-975) 英格蘭國王. 埃德蒙一世的幼子.被稱為「和平的」埃德加。埃德加統治時期。英格蘭行政機構趨於完善。他劃分了各郡,每郡有郡守,直接對國王負責,在郡下面設區,區下面是市。從郡、區到市有一套嚴密的司法系統維持治安,稅收制度也得到恢復,英國文學也開始萌芽,英語開始發展成為書面語言。埃德加的制度和西歐的領主制度完全不同,是一套相當先進的維護君主制統治的制度,雖然埃德加死後君主制度不幸衰弱,但他設立的組織機構和英格蘭文化卻已根深蒂固,此後丹麥人和諾曼人的王朝均無法加以改變。 埃德加的行政組織制度,保證了此後英格蘭避免了類似於歐洲大陸國家那樣領主割據局面的出現。973年,埃德加在巴斯舉行了加冕典禮,從而奠定了日後加冕的程序,而這次加冕標志著英格蘭王國的徹底統一。
15.愛德華二世(975-978)英格蘭國王,埃德加之子。也稱為「殉教者」, 978年被無神論者信徒所謀殺. 1001年被封為聖徒,稱「聖愛德華」。
16.埃塞雷德二世(978-1013, 1014-1016)英格蘭國王。埃德加之子。也稱無准備者(Unready)。980年,20年的平靜再次被打破,大規模的入侵活動又開始了,切斯特遭到愛爾蘭人的洗劫,南安普頓人則受到維京人(斯堪的納維亞人)或丹麥人的大肆屠殺。埃塞雷德面對入侵,一味賠款而不敢動武。991,994,1002,1006年,他一次次提高賠款數以換取短暫的和平,1012年,埃塞雷德繳納了4.8萬英鎊的賠款(相當於當時英國大約4到5年的國民收入),但卻沒能阻止北歐海盜繼續橫行,1013年,丹麥人領袖斯韋恩將丹麥人控制的麥西亞、丹麥法及諾森伯利亞合並,並稱英格蘭國王,埃塞雷德不得不逃往他妻舅諾曼底公爵理查二世那裡去避難。(其妻愛瑪是諾曼底公爵理查一世的女兒)。1014年初斯韋恩去世,埃塞雷德得以復位。但斯韋恩的兒子卡紐特王子繼續要求獲得英格蘭王位。
17.埃德蒙二世(1016),英格蘭國王,埃塞雷德二世之子。被稱為「勇敢的」埃德蒙。1014年起,埃德蒙不顧其父的反對,聚集了一支人馬,開始和丹麥人作戰,雖然敵我懸殊,但他仍然多次取勝,還解了倫敦之圍,於是成為了眾望所歸的人物,埃塞雷德死後,他登上英格蘭王位,但數月後,不幸英年早逝,英格蘭因此陷於絕望之中。英格蘭教界的貴族們於是在南安普頓宣布,永遠廢黜埃塞雷德的後代,承認卡紐特做英格蘭國王,西塞克斯王族的末代子孫們不得不下野流亡,撒克遜王朝中斷。
二 丹麥王朝
1 卡紐特(1016-1035),丹麥國王,挪威國王,英格蘭國王。 被稱為卡紐特大帝,丹麥國王斯韋恩之子。1016年被宣布為英格蘭國王,他登基後,將丹麥和英格蘭的行政機構合並,1017年,他將英格蘭諸王國重新分成了四個伯爵國,分別是西塞克斯伯爵國,麥西亞伯爵國,東盎格魯伯爵國和諾森伯利亞伯爵國,為了避免諾曼底的干涉,他娶了寡居的埃塞雷德的妻子愛瑪(諾曼底公爵羅伯特的妹妹)。1018年,他抽取了大量英國賦稅後,返回了丹麥。1020年,他將撒克遜習慣法納入其編制的法典之中。1028年,卡紐特徵服了挪威,迫使蘇格蘭臣服。卡紐特還將其女兒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的兒子亨利(日後的亨利三世),由此卡紐特帝國在歐洲盛極一時。
2,哈羅德一世(1035-1040),英格蘭國王。 卡紐特大帝的私生子。他的綽號是「兔子的腳」,大概是說他打獵的時候跑得快。卡紐特死後,其合法繼承人是他和諾曼底的愛瑪所生的兒子哈瑟卡紐特,但哈羅德趁其不在英格蘭之機,搶先宣稱是英格蘭國王。1040年,哈羅德在哈瑟卡紐特准備入侵前去世。
3. 哈瑟卡紐特(1040-1042),丹麥國王,英格蘭國王,卡紐特大帝和諾曼底公主愛瑪之子。哈瑟是個文盲加暴君。他在英格蘭橫征暴斂激起反抗,在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形下,他邀請他同母異父的兄弟、在諾曼底避難的愛德華回國於他共同執政。(愛德華是愛瑪與其前夫埃塞雷德二世之子)。1042年,哈瑟卡紐特去世,愛德華繼位,撒克遜王朝復辟,丹麥世系在英格蘭中斷。
三 撒克遜王朝(復辟)
1。 愛德華三世(1042-1066) , 英格蘭國王, 埃塞雷德二世與諾曼底公主愛瑪之子. 被稱為「懺悔者」愛德華。1041年回國和哈瑟卡紐特共同執政。哈瑟卡紐特死後,1043年在溫切斯特大教堂加冕為英格蘭國王。1045年,愛德華三世娶了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溫的女兒伊迪絲。1051年,戈德溫受英格蘭宮廷的諾曼底勢力的排擠被流放,在其流放期間,諾曼底公爵威廉(諾曼底公爵羅伯特之子,愛德華三世的表兄弟)訪問了英格蘭,據說和愛德華三世達成了由威廉繼位的協議,(愛德華三世沒有子嗣)。這成了日後威廉跨海征服的借口。1052年戈德溫和其子哈羅德率軍回到英國,並強迫愛德華三世恢復了他們的權力,從此英格蘭政權落入戈德溫父子之手。1066年1月5日,末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國王愛德華三世去世,在彌留之際,他喃喃地說:「一個罪惡的時代即將降臨」。此後愛德華三世一直是撒克遜民族情緒的化身,作為撒克遜人王族最後一位國王,成為人民普遍崇拜的偶像。1161年愛德華三世被宣布為聖徒,從此聖懺悔者愛德華三世一直是英格蘭王國的保護聖徒,直到百年戰爭時期,才被聖喬治取代。
2.哈羅德二世(1066),英格蘭國王,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溫之子。愛德華三世去世後,哈羅德聲稱愛德華臨終前將王位傳給了他。隨後英格蘭賢人會議批准哈羅德為英格蘭國王,哈羅德的繼位,激起了諾曼底公爵威廉的入侵,1066年10月14日,在蘇塞克斯的黑斯廷斯一役,哈羅德兵敗被殺,威廉一路向北殘酷殺 戮,於該年聖誕節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愛德華三世所建)加冕。撒克遜王朝滅亡。
英國現在的綜合國力和法國相當。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蘭國王1154-1189 )(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之子。同阿基坦女公爵埃麗諾結婚,取得法國南部大片領地。在位期間確立對愛爾蘭統治權) 2理查一世(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英格蘭國王1189-1199)(參加十字軍東征,獲得獅心王的稱號。****阿基坦叛亂時身亡。身為國王十年,在英格蘭的時間只有六個月) 3約翰(1167-1216)(英格蘭國王1199-1216)(「無地王」,在貴族脅迫下簽署《大憲章》,布汶戰役被法國擊敗,失去大部分大陸領地)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蘭國王1216-1272) 5愛德華一世(1239-1307)(英格蘭國王1272-1307) 6愛德華二世(1284-1329)(英格蘭國王1307-1327)(征服蘇格蘭失敗,承認其獨立。被王後伊莎貝拉和小舅子法王查理四世謀害) 7愛德華三世(1312-1377)(英格蘭國王1327-1377)(發動英法百年戰爭,在克萊西和普瓦提埃大破法國騎士團,獲得法國西南的大片土地。長子為黑太子愛德華,次子為蘭開斯特公爵約翰)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蘭國王1377-1399)(黑太子愛德華之子。遠征愛爾蘭時被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拘捕,並廢黜,由亨利即位
補充一下,一般稱亨利二世至約翰為安茹王朝,亨利三世至理查德二世為金雀花王
都鐸王朝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蘭國王1485-1509) (亨利六世同母異父弟里士滿伯爵愛德華·都鐸和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孫女瑪格麗特之子。1486年與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之女伊麗莎白結婚,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並,結束了紅白玫瑰戰爭) 2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英格蘭國王1509-1547)(亨利七世次子。即位後同亡兄的未婚妻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結婚。由於離婚問題而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1541年起英王成為愛爾蘭國王,下不再註明) 3愛德華六世(1537-1553)(英格蘭國王1547-1553) 4簡·格雷(1537-1554)(英格蘭國王1553)(薩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兒。外祖母瑪麗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給諾森伯蘭公爵之子達德利。諾森伯蘭公爵偽造遺囑讓簡·格雷繼承王位。後陰謀敗露,簡·格雷被瑪麗女王廢黜,關入倫敦塔後斬首) 5瑪麗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國王1553-1558)(亨利八世同西班牙公主凱瑟琳之女。和西班牙國王菲利佩二世結婚。由於****新教徒被稱做「血腥的瑪麗」) 6伊麗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英格蘭國王1558-1603)(終生未婚,去世後都鐸王朝結束) -----------------------------------------------------------------------------------------
此後英格蘭王室轉入諾曼世系
⑹ 英國歷史是怎樣影響英國人的性格的
1. 大部分英國人具有與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質。孤傲(exclusiveness)是英國人最明顯的性格特徵,他們不願意和別人多說話,從來不談論自己,感情不外露,更不會喜形於色。其它國家的人很難了解英國人的內心世界。英國人為什麼具有孤傲的性格特徵呢?原因有二,第一,英國是一個島國,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割斷了它和外部世界的聯系,英國人甚至不把自己看作是歐洲人。第二,英國人對本民族的歷史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其中,詹姆斯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Authorized Version of the Bible)和莎士比亞的戲劇對西方及世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英國議會(Parliament)是歐洲最古老的議會,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Instrial Revolution)的國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與眾不同的祖國文明史使得英國人形成了現在的性格特點。
2. 大部分英國人有守舊而又不願接受新生事物的保守思想。英國人的保守(conservativeness)為世人所知,英國人卻認為他們的做事方式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有人說,英國人需要20至40年的時間才能接受美國目前的新生事物,此話雖然有一點誇張,但也不無道理。英國人直到現在也沒有採用世界通用的米制(metric system),仍然使用英里(mile),直到1971年才將貨幣單位改為十進制(decimal system)。英國是世界上為數較少的保持君主制(monarchy)的國家之一,其保守性可見一斑。當美國人發明中央空調(central heating)的時候,英國人以對身體有害為由拒絕接受這種新生事物,繼續使用壁爐(fireplace)和電爐(electric stove)。
3. 大部分英國人具有講究文明用語和禮貌的好習慣。英國人總是為別人著想,他們不會要求別人做不願意做的事情。如果他們不得不要求別人做什麼事的時候,說得非常客氣,諸如: "I know the trouble I am causing you, but would you mind。。。? " 或 "I don't really like to ask you, but。。。"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麻煩別人,通常說excuse me,如果無意識地干擾了別人,要說sorry。要求別人重復,一般不說what,而是說pardon或sorry。please和thank you是經常掛在嘴邊的用語。在公共場所人們不會大聲喊叫,他們認為那是不文明的行為。
4. 酷愛獨居和個人自由的天性。也許是由於缺乏空間的緣故,英國人喜歡獨居(privacy)和個人自由(indivialism)。在英國,人們恪守著這樣一句名言:My home is my castle。 The wind can come in, but the Kings and Queens and human beings can never come in without my permission。當英國人搬到新家,他會在自己的房屋周圍樹起籬笆(fence),以便和鄰居隔開。
5. 大部分英國人具有感情不外露的冷淡和緘默性格。英國人一般不會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當他們高興時不會喜形於色,當他們悲傷時也不會愁容滿面,這一特點在上層社會中非常明顯。在早晨上班乘坐的地鐵中人們彼此不說話,只是在看自己的報紙,車內鴉雀無聲,偶爾能聽到下車的人因為不小心踩到別人腳時說sorry的聲音。下車後,人們只是走各自的路,彼此不會交談。另外,即使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也不知道對方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員、興趣愛好等情況,因為他們從不談論這些事情。
6. 大部分英國人具有自我嘲笑的幽默。英國人很幽默,不過都是一些自我嘲弄的幽默。他們喜歡嘲笑自己的錯誤、自己的缺點、自己的尷尬境地等。英國人的這種生活態度是多年來形成的,對別人並沒有什麼惡意。
⑺ 談談你對近代英國歷史發展模式的看法
英國是什麼發展模式不知道,我感覺英國就是實力明顯不濟,卻處處想著裝X。殖民經濟模式回下創答建的體系,在殖民地模式徹底瓦解之後,適應不了新的世界經濟模式。就像一個農戶,原來靠打獵發家,如今封山了。種地也種不好,打工也沒手藝。還養著一堆的獵狗和獵鷹吃干飯。
⑻ 急求:一千字左右 關於英國的文化歷史等方面的論文
近代早期英國國家財政體制散論
在16-18世紀中葉英國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而廣泛的變遷中,國家政權既推動或限制、規 范著社會的變遷,又以自身的性質、職能的轉變成為這場社會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自 16世紀絕對主義王權興起之後,英國國家政權的統治職能在內涵與外延上都開始發生轉 變,17世紀的政治風雲更使國家政權的階級屬性和統治方式、管理職能朝著近代化的方 向前進。君主立憲政體的確立使英國土地貴族、工商資本家、金融銀行家等各個統治集 團的利益獲得了更為充分、更為有效的表達。本文僅就英國國家財政體制在這一時期的 轉變和完善作一些探討,以期能夠加深和豐富對近代英國社會變遷的整體認識。
一、近代國家稅收體系的建立
稅收之於一個國家,猶如血液之於生命。在向近代國家轉型的過程中,構建具有近代 意義的稅收體系對任何一個政府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一個完整意義上的近代 國家稅收體系必須具備公開、公正、有序、有效等諸種不可或缺的特徵。所謂公開、公 正,是指國家稅收應具有公共事務的性質,必須得到社會成員的認可和認同。所謂有序 、有效,是指國家稅收體系運行時的每一環節、過程都應該依照一定的法度,即國民之 意願而行,國家稅收的每一項收入、支出及績效都要向國民有所交待,接受國民或其代 議機構的核准。這些特徵在技術上就體現為制稅、收稅、用度、審計等多種層次和制度 。這種近代稅收體系的建立決定於制度、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種歷史和時代因素,也 是國家政權與社會中各個集團、階層、階級利益反復角逐、長期斗爭的結果。英國之所 以能夠在二、三百年間由一個二流國家躍居西歐諸國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較早 地建成了一個相對較完備的國家稅收體系。其最大的特徵就是由議會控制著整個國家稅 收體系的關鍵:征稅大權。
由議會控制、把握征稅權,是中世紀晚期西歐英、法、西諸國共有的現象。這是由當 時重建法律和秩序,消除貴族叛亂,驅逐外敵的社會普遍需求所使然。隨著時代發展, 每個新興的民族國家政權極欲獲得更多的賦稅收入,然而由於各個政府和它的國民相互 作用方式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稅收制度。在西班牙,「出於對內亂的厭倦,西班牙的 代議機構卡斯提爾國會將征稅管制交給了王權,」在法國,由於「三級會議極欲終止法 國動亂的願望,使王室不經被統治者的同意便奪取了征稅權,造就這一權力的緊張形勢 過去之後,這一權力卻長久地保留下來」。[1](P149,147)而英國則不同,即或是在絕 對主義君權達頂峰的都鐸時代,英國國會尤其是下院仍牢牢地把持著征稅大權,都鐸君 王們只能依靠其他途徑開辟財源,如沒收教產加以拍賣。斯圖亞特王朝欲強化王權,奪 得征稅大權,但遭到國會的頑強抵制。在王權與國會之間所展開的復雜激烈的斗爭中, 征稅權始終是雙方爭奪的一個要點。雖然歷經內戰、復辟等種種磨難,由國會控制征稅 大權的原則一直未得改動。直至1688年「光榮革命」發表《民權宣言》規定:王室在議 會規定的稅收之外從事征稅是非法的,[2](P186)再次確定了國會的征稅權。
征稅是歸王權還是歸議會,究竟有何差別及意義呢?筆者以為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 關註:
其一,從政體層面上看,稅權的歸屬決定了未來國家政體的發展方向。西、法兩國王 權由於攫取征稅大權而迅速發達起來,建立了對社會經濟的全面控制,成為一種不受任 何力量約束的專制王權;這兩國中的等級(三級)會議,由於將財權拱手轉讓給王權,而 使自身「成為國家機器特別是王權的贅疣。結局是可以預見的,三級會議停開了,而王 權卻因時移事易不再恢復會議產生前的老樣子,國王擺脫了身上的緊箍,開始向專制的 方向大踏步邁進。」[3](P407)道拉斯·諾斯指出「……法國國王所獲得的自由的程度 和其英國對手比起來是大相徑庭的。這種區別在這兩個國家後來兩個世紀的經濟發展中 產生了重大的影響。」[3](P407)英國國會則因手中一直緊握征稅大權,故而成為遏制 王權走向全面專制的重要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使得都鐸王權的絕對主義統治處於相對有 限、相對薄弱的境地,使得英國國會在一次次與王權的沖突較量中逐步占據上風,不僅 保全了自己的存在,而且也最終確立起立憲君主制政體。
其二,從行政管理層面上看,稅權歸屬也是決定國家統治制度安排的重要因素。獲得 了征稅權力的法國王權,處於直接面對眾多臣民和經濟組織的地位。而單憑君王及其小 小宮廷是無法承擔由眾多程序組成的征稅過程及管理事務的,從而使建立一支專業的官 僚隊伍和繁雜的事務機構成為自然而然之事。絕對的王權與龐大的行政官僚組織的結合 遂成為16—18世紀三百年間法國統治制度安排中最為明顯的特徵。英國則不然,王權既 無征稅之權,亦就不存在維持一個龐大的中央政府和一支依賴王權的龐大的官僚組織的 必要。
其三,從國家財政狀況看,稅權歸屬亦是決定稅收數量、種類的重要因素。在西、法 建立起王權對稅收絕對控制的國度中,決定稅賦數量結構的關系相對簡單,即國家的需 要與臣民財富之間的關系。而在近代初期,諸國爭雄的軍事戰爭是國家公共開支的最大 費項,且往往具有急迫性的特徵。在這種狀況下,西、法諸國在決定稅賦徵收額度時, 常常是以國家需要為原則,多多益善,必要時甚至可以竭澤而漁,以求暫度難關。如西 班牙在1470年到1540年之間,國家稅收狂增了22倍。[1](P149)盡管海外殖民的收益可 供支配,但當時西班牙帝國稅收主要是來自阿拉貢、那不勒斯、米蘭特別是繁榮的低地 地區。狂征暴斂之下,帝國內部矛盾必然激化。低地地區的反叛,荷蘭的獨立既耗費了 帝國的國庫,又斷絕了其主要稅源。為了彌補虧空,帝國雖施徵用地產、轉讓特權、出 售爵位等孤注一擲之策,以求應急,但均未奏效。帝國財政在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 的百年期間,先後6次宣告破產,奏響了帝國垮台的喪鍾。法國王權憑借強大的官僚隊 伍和規模巨大的農業經濟,運用包稅制增加賦稅以及對外借款、賣官鬻爵等各種斂財手 段支撐國家財政的運行。由於教士和貴族享有免稅特權,故沉重的稅賦皆由市民和農民 構成的第三等級來承擔。結果社會內部的裂隙愈來愈大,最終導致第三等級的大規模反 叛,專制帝國的大廈轟然倒坍。英國王權則處在與西、法兩國全然不同的境況之中。每 一筆稅賦收入的數量都須與國會反復討價還價之後方能獲得,實屬不易。盡管伊麗莎白 女王深得國民擁戴,也不得超越成例。這位女王深知,「對於下院議員來說,犧牲他們 的生命要比打開他們的錢袋容易些,所以她不得不時刻警惕地注視著政府的開支,不得 不一再勒緊自己的錢袋,以致於她周圍的大臣不斷地抱怨、嘲笑她的吝嗇。」[4](P364 )
另外,西、法專制王權在征稅時,往往從最易徵收、最易管理的直接稅,即人頭稅、 戶稅、爐灶稅和交通稅等稅種下手,不斷地把以往一些臨時稅改為永久稅,不斷花樣翻 新地設置一些新稅。英國王權則無此類幸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英國「更多依靠間接 稅而不是直接稅,但它的具體特點卻使人民不大怨恨。例如,英國沒有象法國那麼多的 包稅商、收稅員和其他中間人;英國的許多稅都是『看不見的』(例如對某些基本產品 的貨物稅),或者看上去只是損害外國人(例如關稅);沒有國內人頭稅,法國商人對這 種稅很反感,因此它對國內商業來說是一種消極因素;英國的土地稅在18世紀大部分時 間里是主要的直接稅,沒有任何特權階層能免交,對社會上多數人來說也是『看不見的 』;各種各樣的稅都是經過選舉產生的議會討論後批準的,」[5](P100)故而不易激起 社會內部沖突與矛盾。17世紀末以後,由於國家戰略的調整,積極地參預大陸事務以防 法國稱霸,英國的稅賦總額不斷攀升。有史料表明,17世紀末以後,英國稅賦總額與法 國基本拉平,分別為1500萬和1600萬英鎊。而當時兩國國民生產總值相差懸殊,英國為 6800萬英鎊,法國為16000萬英鎊,稅賦各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20%和10%。表面上看, 此時是英國而非法國處於國家的橫征暴斂之中,當時也的確有人認為「看到英國臣民繳 納的巨額貢賦之後,應該認為生活在法國真是大幸。」[6](P440)但布羅代爾的看法則 相反。他認為首先法國納稅人承擔的負擔未必輕於英國人,因為法國人在國稅之外,尚 須接受貴族和教會強加的沉重「額外」負擔。其次,法國稅種以直接稅為主,它在政治 上和行政上總是不受歡迎,而且很難增加。英國則以間接消費稅為主;約占稅額的70% 。這種稅不太顯眼,容易隱藏在價格里。而英國的民族市場比法國更開放,消費一般都 經過市場,間接稅的收入就尤其可觀。最後,將兩國人口總數考慮在內(英法兩國人口 比例為1∶3),以人口總數與國民生產總數相比便會發現另一種結果,即英國在人均收 入方面顯然領先於法國。[6](P440—441)
其四,稅權的歸屬不同也可轉化為不同的社會制度環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施加不同 的影響。西、法兩國的稅收制度有一個明顯的共同特徵,即教士與貴族不在納稅人之列 ,處於免稅的特權地位。這種政策的產生或許有著歷史傳統的因素,但它的實施實質上 是消除了兩個潛在的對手對國家、王權的抵制與反抗,在政治上可謂是一種巧妙的安排 。然而在社會及經濟層面上,這種政策則造成對從事貿易、商業、工業等行業人士的歧 視,從而誘導人們對從事教會、政府和軍隊的職業的偏好與追求;造成社會在「對政府 的財政政策的反應中逐漸形成所有權結構,只鼓勵那些不受國家影響也對社會沒有產出 的活動,而阻止個人去從事各種生產性活動。」[1](P149—150)而由商人和土地貴族所 組成的英國國會,在其所奉行的稅收政策中,是斷不會以損害自身利益為代價的。恰恰 相反,英國以稅賦為核心的各種國家財政政策都是以促進工商貿易和農業的發展為目標 ,而後再以其利得的部分份額作為稅賦,從而逐漸形成了各種較為合理的制度安排,保 障和推動了對社會產出做出巨大貢獻的私人所有權的不斷發展。
⑼ 英國歷史文化對英國的影響從哪些方面看呢要交作業~~~~幫幫忙了!!!
英國全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32個區,包括3個特別管轄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中央政府仍控制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北愛爾蘭議會及地方政府暫時中止運作,北愛事務暫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英國總面積24.36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36萬平方公里。英國總人口約5983.43萬,其中英格蘭5009.31萬人,威爾士295.25萬人,蘇格蘭507.84萬人,北愛爾蘭171.03萬人(2004年中)。官方語言為英語,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部分地區仍使用蓋爾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蘭教會(亦稱英國國教聖公會,其成員約佔英成人的60%)和蘇格蘭教會(亦稱長老會,有成年教徒59萬)。另有天主教會及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佛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英國首都倫敦(London),人口740萬(2003年)。倫敦也稱「大倫敦」(Greater London),下設獨立的32個城區(London boroughs) 和1個「金融城」(City of London)。各區議會負責各區主要事務,但與大倫敦市長及議會協同處理涉及整個倫敦的事務。倫敦最熱月份為7月,一般氣溫在13-22℃;最冷月份為1月,一般氣溫在2-6℃。
英國是一個位於歐洲西部的島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全島屬於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濕潤、溫和,季節間的溫度變化很小,雨天較多。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北部和西部的年降水量超過1100毫米,其中山區超過2000毫米,中部低地為700-850毫米,東部、東南部只有55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為乾燥,十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濕潤。全年分兩季:自4-9月是春夏季,晴朗、暖和,從10月到下一年3月是秋冬季,潮濕、陰寒而昏暗。最冷的1月份的平均氣溫,北部為3.5-4.3度,南部為5度;最熱的7月份的平均溫度,北部為14度,南部為16度。
英國時間比北京時間晚8個小時;實行夏時制時,每年3-10月間比北京時間晚7小時。
格林威治時間是指經線零度(即子午線)所經地區的當地時間,由於子午線穿越倫敦附近的格 林威治市,故稱格林威治時間。格林威治時間與英國時間相同,也是用以計算全球不同地區時間的基礎。
英國的夏令時間從每年三月底開始,至十月底結束(該月份的最後一個周日)。實行夏令時間期間,英國時間會較格林威治時間快一小時,藉此盡量利用日光。
⑽ 英國的歷史是怎樣影響它的文化和語言的
英語屬於印歐語系中漢藏下的西日耳曼語支。印歐語系是世界上最大的版語系,其中包括十多種權語言,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等地。講印歐語系語言的人數約佔世界人口的七分之一。在各種語言當中,英語和德語,荷蘭語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日耳曼語言最為接近。英語起源於歐洲西部。大約在公元499年,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族——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侵犯不列顛。他們在征服不列顛諸島後逐漸形成統一的英吉利民族,他們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漸融合,成為一種新的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這就是古英語(Old English,公元450年至1150年)。在這一時期,說英語的人不過幾百萬人,而其使用范圍也僅僅局限在不列顛島。其後,英語又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由中古英語(Middle English,1150年至1500年)發展今天的現代英語(Modern English,1500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