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萬曆十五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萬曆十五年哪個版本最好
萬曆十五年沒有發生什麼大事,但是這一年開始,萬曆皇帝開始創造了了長達幾十年的不上朝的記錄。黃仁宇認為,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大明帝國開始走向衰落。
『貳』 中國大學歷史系有用《萬曆十五年》當教材的嗎
沒有。中國大學歷史相關專業比較通行的教材有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張豈之的《中國歷史十五講》、樊樹志的《國史概要》、張傳璽的《中國古代史綱》等,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可以做參考。
『叄』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怎麼樣有什麼存在意義
因為黃仁宇是就讀於美國的歷史學博士,他的歷史觀點很大程度上受西方漢學家的影響,在有些中國人看來是觀點新穎,但實際上反應了中西方歷史思維觀的差異。黃仁宇的著作從一些方面反映了外國學者對中國歷史的研究水平,但我個人認為,從了解歷史的角度出發,還是看國內著名人士的作品比較好。相比之下,原汁原味的中國史學更能透徹准確的反映中國歷史
全新的視點看明末政治,看中國的歷史,用作者的話說是"大歷史觀".
其學術特點在於對歷史的宏觀把握,雖然從一人一事入手,從一個年份說起,所要說明的卻是一個時代的歷史,甚至是整個中國歷史的關鍵所在。從歷史的細微末節入手,而又擺脫具體歷史事件的束縛,找尋更為准確的歷史時代特徵,此謂大歷史觀。如通過選擇最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來表現一個朝代的主要特徵在對於人物歷史活動的敘述中,他強調將人物與歷史大背景結合起來,且不放過人物的個性特徵,從而使那些本來被史學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現於讀者面前。
這種全新的視角不僅僅對於歷史觀,對於我們日常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是一種啟發.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很受推崇的書,所以我在閱讀的時候,處於一種很尊敬的心態。事實證明,這種尊敬不是沒有來由的,本書的一些思維觀念,的確讓人耳目一新。
我很喜歡認真地閱讀一本書的「序」和「跋」,因為如果是作者本人寫的,那麼本書的一些精華將被提煉在這里。《萬曆十五年》「自序」中「貨幣是一種公眾的制度,它把原來屬於公眾的權力授予私人。私人資本積累愈多,它操縱公眾生活的權力也愈大」一句,一下子吸引了我。雖然此話被用來反證明代的中國封建經濟並沒有向資本主義經濟過渡,但是它將作者的寫作思路澄明於讀者面前:他不預備以詳細的事實敘述來完整地再現萬曆十五年,而是要將站立在現有文明的高度上,對萬曆十五年做一番俯瞰。當然,這句話的識見並不僅於此。
如果要俯瞰,當然不能就事論事。黃仁宇先生的思維模式是:「敘事不妨細致,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身為後來人,站立在相較從前更為豐富而且先進的文化成果上,遙追數百年,許多迷霧就可以層層穿透,從而實現一些一針尖見血的根本性分析。這就是黃仁宇先生形成「大歷史觀」的現實源頭。說到底,「大歷史觀」固然需要寫作者自身必須具備開放性思維,還和當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密不可分。如果沒有社會文化層面的整體性進步,回頭看歷史就不會擁有以往作者所不曾擁有的利器。可以崇拜個人的超強能力,但是個人能力永遠無法超越特定的歷史階段。就此種大視野來說,絕不會為黃仁宇先生所獨有,以萬曆十五年而看萬曆一朝,有明一朝,甚至封建社會,乃是許多學者都能夠想到和操作的。問題的關鍵、也是我所認為的本書的真正新意在於,它用西方已經足夠成熟的政治學、制度學、軍事學甚至哲學的理念,上溯將近400年,來剖析中國明朝的萬曆十五年。
明朝萬曆十五年,亦即1587年,這一年是24歲的萬曆皇帝登基的第15個年頭,元輔張居正去世的5周年,首輔申時行上任的第4年,南京都察院右督御史海瑞、罷官在家的一代名將戚繼光辭世的當年,哲學家李贄削發為僧的前一年……在這一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黃仁宇先生在結尾部分既然已經如此蓋棺定論,那麼萬曆十五年在中國歷史上就決不會是簡簡單單的一年。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萬曆十五年本來就「無事可記」,在這一年裡發生的事件,沒有一件影響深遠值得長久追憶。如前所述,既然作者是挾現代文明的利器來剖析前人的時代,那麼無論選取哪一段歷史橫切面都註定著相同的意義,而選擇一個「四海昇平、無事可記」的年代,則更能顯出對比的強烈和歷史洪流的浩浩盪盪。且故事的相對平淡,會使閱讀者追隨著作者滿含深意的探尋腳步,將更多的興趣放在故事背後,而不是故事的本身。
本書無意將萬曆十五年瑣碎的事件遞補進來不厭其煩地講述,而是意圖通過探尋人物背後的命運,命運背後的時代背景,時代背景後的歷史不可抗拒性,來完成自己對「大歷史觀」的一次總論證。如果僅僅將萬曆十五年展示出來,那麼因為無重大事件可記,本書也將成為一片空白,於是作者以此年作為一個時間線索,前後延伸,得出了和這一年存在某些關聯、對萬曆一朝具有深遠影響的人物名單,然後對這些重要人物在萬曆十五年前前後後發生的故事進行敘述和評點。
明代實行文官治國,萬曆一朝也就概莫能外。文官治國有兩大要素:禮儀和人事。禮儀一方面使君主更像君主,成為代天統治的化身,具有神的力量,另一方面則用於化解人心,達到行為的趨同和有序。人事則成為文官的命門,以人事主管文官,則所有的文官不過是在宦海里浮浮沉沉。這就勾勒出了萬曆一朝政治上的粗線條,在這里道德取代法律,論語和四書五經取代了象徵民意的成憲。沒有法律,那麼惟有依靠人情,而人情是具有彈性的尺度,不會具有不容推移置換的原則性。這些,對整個封建社會幾乎同樣適用。
封建式禮儀鈍化了百姓,它使百姓成為循規蹈矩的愚民,使來自下層的發展動力接近於無。應該說,中國封建禮儀的力量很是驚人,各個王朝治下的百姓揭竿而起不外兩大原因:1.官逼;2.飢饉,後者尤為主導因素。人事則鈍化了文官——社會上層人士的改革動力,它使官員們蠅營狗苟,為求升遷、自保不惜結黨營私,黨同伐異。張居正正是沒有認清明代行政制度的的本質,所以才會企圖憑借一己之力,給已經暮氣沉沉的大明王朝以生機,然而效率、求實、實務、廉潔、法治都不符合文官集團的整體利益。在生時他能利用自己的元輔身份和皇帝的寵信部分地實現自己的籌劃,並無限尊榮,死後卻難免遭到文官集團的徹底清算,以至殃及子孫。而對他的清算,又是以「莫須有」的罪名來進行的,可見封建文官集團統治的荒謬和黑暗,整個社會如病如膏肓。
在明代,國事之不可為以至於此。流行於道的,正是申時行之流的調和折中之策:但求能夠維持現狀,便是最大功德。即使是腐敗目所共睹,蛀敗著國家的經濟基礎和人心基礎,在於文官,不但不能藉此廉潔吏治,而且還要同流合污。這也就出現了宋明兩代開國皇帝讓文官治國的悖論:國家固然避免了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家天下也沒有能夠長久地保全,文官治下國力積貧積弱,官僚貪污腐敗,禮義道德淪喪缺失,令人們對文官和熏陶文官的中國傳統文化失掉自信力。而宋明,甚至最終都為當時的關外異族所取代。
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清廉的海瑞,已經成為「古怪的模範官僚」,因為文官階層的整體腐敗和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註定他的「模範」不會得到上層的認可,只能作為口碑流傳於民間;果敢的戚繼光,不過是「孤獨的將領」,他的成名非但自身要有出類拔萃的才能,還需要有譚綸、張居正的大力提攜,他在軍事上的種種成就無比輝煌,卻又無有一種不是面對現實妥協的產物;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終還是無法逃脫封建禮教的束縛,選擇以出家、自殺的方式來逃避,在此種社會流俗下,也就合情合理。
透過《萬曆十五年》粗略的敘事表象,黃仁宇先生充分運用了西方的政治學等既成的先進思想和理念,對萬曆一代,乃至中國明代、封建社會,進行了有關行政、司法、立法、軍事、哲學、民俗等全方位的敘述和分析,更多地含有中西對比的意味,也成功地完成了「大歷史觀」的初次試驗。我覺得這是本書最精華的部分。
「大歷史觀」是如何形成的呢?作者在《〈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相當於「跋」)中如是說:「受過被裁失業、與家人一起感受經濟危機和被人歧視的景況,才越來越把眼光放大,才知道個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意義,要在歷史上獲得,而歷史的規律性,有時在短時間內尚不能看清,而需要在長時間內大開眼界,才看得出來。」
『肆』 怎麼看大歷史觀(萬曆十五年)書評
在《萬曆十五年》抄一書中,黃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戚戚焉。
世人對世間萬物的認知,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而見仁見智。史學亦當如此。黃仁宇在自己的著作中,用獨特的視角,把明朝晚年的公元1587年,即萬曆朝十五年,作為切入口,把這一年看似歌舞昇平,實則上通過許多事件又蘊含、預示著大明王朝已經走到盡頭。黃仁宇在書中提出了許多尖銳問題,是令後人深思、研究的。
『伍』 《萬曆十五年》為什麼這么出名,這本書講了些什麼
《萬曆十五年》是由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好書,自1979年首次在美國出版後廣受好評。全書共講述了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曆)、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範官僚(海瑞)、一個傑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通過他們的人生軌跡窺探了當時的時代興衰。作者獨到的觀點以及結合世界歷史的角度確實令人驚嘆。
我最喜歡書中的這一段:“一個奇才卓識的人,在為公眾的福利做出貢獻的過程中,決不能過於愛惜聲名,因而瞻前顧後,拘束了自己的行動。他可以忍辱負重,也可以不擇手段以取得事業上的成功。這種舍小節而顧大局的做法被視為正當,其前提是以公眾的利益為歸依,而在倫理上的解釋則是公眾道德不同於私人道德,目的純正則不妨手段不純。”
『陸』 萬曆十五年內容簡介
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
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症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眼中,其間的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而我們的大歷史之旅,也自此開始……
《萬曆十五年》是黃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融會了他數十年人生經歷與治學體會,首次以「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症結,觀察現代中國之來路,給人啟發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採用為教科書,並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歷史類好書的提名。
1587年的歷史事件也是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換一個視角來解讀歷史,世界變得更立體。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當年,在明朝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
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症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看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
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萬曆十五年》被在「一本好書」第一季第二期節目里以話劇的形式演出。
(6)中國大歷史和萬曆15年怎麼樣擴展閱讀
獲獎情況
本書英文本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採用為教科書,並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歷史類好書的提名。且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萬曆十五年》《增訂紀念本》一部改變中國人閱讀方式的經典。1982年英文版榮獲美國國家書卷獎和1983年歷史類好書兩次提名和評論界的關注。中文版入選《新周刊》和《書城》「改革開放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
作者簡介
黃仁宇,湖南長沙人。早年輾轉於求學、從軍之途,曾夢想成為中國的拿破崙,然而時代卻不允許他有這樣的機緣。其後赴美研習歷史,於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歷史觀,主張要「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而不能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
中國少了一個拿破崙,卻多了一個以其睿智打開人們視野的歷史學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他傳奇性的一生以及大歷史觀的由來詳見自傳《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黃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戚戚焉。
『柒』 推薦幾本好看的歷史書籍,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已經看了
我認為比較好看、比較權威的歷史書籍有:
《史記》—西漢,司馬遷著
《漢書》—東漢,班固著
《三國志》—西晉,陳壽著
《後漢書》—南朝 宋,范曄
《晉書》—唐,房玄齡等
《宋書》—南朝 梁,沈約
《南齊書》—南朝 梁,蕭子顯
《梁書》—唐,姚思廉
《陳書》—唐,姚思廉
《魏書》—北齊,魏收
《北齊書》—唐,李百葯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
《隋書》—唐,魏徵等
《南史》—唐,李延壽
《北史》—唐,李延壽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宋史》—元,脫脫等
《遼史》—元,脫脫等
《金史》—元,脫脫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張廷玉等
以上都是二十四史,是最權威的正史,但可觀賞性不強,下面這幾部書是我最喜愛的,就推薦給你吧:
《歷史上的多爾袞》—紀連海著
《歷史上的和珅》—紀連海著
《歷史上的紀曉嵐》—紀連海著
《歷史上的劉墉》—紀連海著
《正說清朝十二帝》—閻崇年著
《明亡清興六十年》上下—閻崇年著
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這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我們一定要把他們發揚光大。
『捌』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和《中國大歷史》書中有哪些論點站不住腳
黃仁宇向來以「大歷史觀」著稱,第一,擅長在平凡的歷史人物生活中判斷其性格本質,並因各歷史時期不同性格的關鍵人物的生活交匯判斷出歷史走向。第二,他極善於綜合國家的政治經濟特徵而推導出歷史人物創造的歷史是大勢下的必然,但是我個人覺得他的書有些論點依然不是很正確。比如在《萬曆十五年》中,雖然他一再強調中國的法律是以儒家禮教為基礎的人情法律和不健全的法律,卻沒有提出關鍵的先進觀念,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等。其次,他的「大」歷史只是建立在平常研究的角度,並未揭露出中國歷史上朝代和國家興衰的本質:即社會階級矛盾激化和嚴重的土地兼並,而這些興衰的根本道理在黃老先生出書以前實際上已經被馬克思哲學揭示了,黃仁宇作為英國大學教授顯然沒有客觀接受社會主義陣容的科學真理,盡管他研究最透徹的是明史。如果你要死命找站不住腳的論點,歷史這門學問只要敢提出觀點的就會有歷史依據,結果只會有「同意的人」和「不同意的人」。關鍵是要找出根本的東西。而這根本的東西才是主流,說實話,黃仁宇老先生的書只是多了一個研究的方向和觀點,這也是他在中國並未很出名的原因之一。理由很簡單:社會主義哲學已經根本闡明了,甚至已經到了無法更佳進一步證明的地步,這也是近來有些歷史研究方向偏門化,論據雞毛蒜皮化和研究內容扯淡化的原因。
『玖』 《萬曆十五年》一書主要講了些什麼
明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極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該年前後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為中心,抽絲剝繭,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涉取的經驗和教訓。作者以其「大歷史」觀而聞名於世,本書中這一觀念初露頭角,「敘事不妨細致,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
本書自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出版以來,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有廣泛的影響。元輔張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將戚繼光也在年底歿了,時年29歲的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了:始建宮室,布教令於部中,禁暴亂,戢盜竊,立法制……然而朝廷卻未予注意;西班牙無敵艦隊即將出征英吉利,揭開世界歷史新的一頁……
拓展資料:
作者簡介:
黃仁宇(1918-2000),湖南長沙人。早年輾轉於求學、從軍之途,曾夢想成為中國的拿破崙,然而時代卻不允許他有這樣的機緣。其後赴美研習歷史,於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歷史觀,主張要"從技術人上的角度看歷史",而不能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中國少了一個拿破崙,卻多了一個以其睿智打開人們視野的歷史學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紀時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他傳奇性的一生以及大歷史觀的由來詳見自傳《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拾』 萬曆十五年怎麼樣
讀了兩遍,聽了三遍,能算有點發言權嗎?
如果你對明朝有很多疑問,比如:
為什麼明朝的專宦官有這么大的屬權力?
為什麼晚明的軍隊這么不中用,連幾個倭寇都打不過?
為什麼張居正在死後會受到清算?
為什麼嘉靖會這么喜歡長生道術?
為什麼萬曆這么懶?
海瑞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聲譽這么高,而下場這么慘?
這本書里都可以為你找到答案。而且是非常深刻的答案。等你讀完了,再回過頭,看上面那些問題的時候,你只能說心裡有了答案,讓你一條一條的寫下來的時候,你又寫不全了。
有一次,我邊開車邊聽,十歲的女兒跟我一起聽,聽了一段後她感慨:爸爸,做皇帝一點也不好。
如果你想了解更真實的歷史,更接近實際情況的歷史,這本書可以說是難得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