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周村復興庵多少年的歷史

周村復興庵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3 12:47:24

A. 周村古街是什麼時候的

說是600多年的(明朝永樂年),其實主要建築風格是清末或民國,

B. 想找一下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的一些歷史資料,越詳細越好,最好從什麼時候有這個地方

你可以到西鋪村的蒲松齡紀念看看,好像有個萬卷樓

C. 淄博都有哪些寺院

比較有名的寺院有:慧圓寺、普照寺、彌陀寺、觀音寺。

1、慧圓寺:慧圓寺坐落於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玉黛湖風景區內,始建於北宋,由高僧「道弘大師」創建,初創時殿宇輝煌,規模宏大,是盛極一時的佛教聖地。

後幾經歷史變遷,至現代慧圓古寺已被毀壞殆盡。 2002年恢復興建。設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廂房等設施。並於2007年建成使用。

2、普照寺:普照寺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留仙湖公園內。該寺約建於南朝陳廢帝光大元年(567年)或統稱為北齊時代(550-577年)建造。唐時為法相宗三祖慧沼弘法處。彼時寺內有石佛台座,上刻飛天像;又有李邕所書《尊勝陀羅尼經》經幢,且建有八角十三層石塔,今已無存。

3、彌陀寺:彌陀寺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峨庄鄉西石村東,與村莊一河相隔的三佛山上。彌陀寺廟宇共分上、下、前後、半崖、玉皇頂、寶塔七大建築院落。三佛山因山頂有三座石塔,外貌極象三座佛像,即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尊佛而得其名。

彌陀寺這座古老的建築廟群,始建於唐代。據載,鍾鼓樓西側,僧房碾坊旁邊,曾有一株樹干周長三米多粗的白楊樹,由於樹身粗大,樹干中空,裡麵包有三座石碑,其中有一座石碑外露,碑面刻有「大唐貞觀彌陀寺」字樣,民間至今流傳著三佛山上「樹吃碑」的傳說。

4、觀音寺:觀音寺坐落在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韓庄村東面,背依摩訶山,南面劉德培起義舊址福山。傳說很久以前,此地多妖魔鬼怪,是觀世音菩薩去雷音寺請來如來佛捉妖降魔,因而將這座寺院命名為觀音寺。

觀音寺始建於唐代,後經宋、清兩代多次修復,原有大雄寶殿、觀音閣等十幾座殿宇。據現存的九層石塔說明觀音寺的等級可與漢上古剎相媲美,是山東省有名的寺院。

(3)周村復興庵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除了比較有名的慧圓寺、普照寺、彌陀寺、觀音寺外,淄博還有一些寺院,如蓮花寺、博山正覺寺、牛山禪寺等。

1、蓮花寺:蓮花寺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山頭鎮河北東村西北山頂。該寺古稱「七神堂」,據說為唐王李世民率兵東征路過該處時又渴又飢,發現山上有大片桑林果實累累,遂摘食桑葚,體力因此得以恢復,取得東征勝利。李世民做了皇帝後,下旨封該處桑樹為「樹王」,並在此修建了「吃葚堂」,後訛傳為「七神堂」。

2002年,釋仁清法師在四方信眾支持下,殫精竭慮,難行能行,終於在「七神堂」廢墟上建起了蓮花寺,使華夏大地又多了一方凈土。

2、博山正覺寺:山東省博山正覺寺坐落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安上村蓮花山中,坐北朝南,三面環山,山上樹木茂盛,彩雲繚繞。正覺寺始建於東晉,宋金年間重修,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

3、牛山禪寺:牛山禪寺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北山西村,依託牛山以及北麓的管仲墓而建。牛山禪寺距今約有超過千年歷史,寺內香火綿延,佛音昭昭,後經歷各種戰火浩劫,寺院傾圮,佛性損毀,昔日古寺被夷為平地,今重啟復建,建成後的寺廟將成為滾滾紅塵中一個難得的修學佛法的清凈場所。

D. 周村的歷史沿革

周村位於興復平市南郊,市區1公里制處,呈東西分布,全村長2公里。因周姓人居住而得名。西寶中線、西寶高速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生活富裕。全村有村民815戶,總人口3365人,耕地面積2370畝,10個村民小組,5個自然村:賀家、周村、賈庄、棗園、安王。

E. 周村的歷史古跡,歷史故事有哪些

周村,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於陵邑,自古商業發達,春秋以來的齊地中心臨淄很快衰落,但周村地區的於陵作為一個重要城市,一直到唐代仍然是齊地的經濟文化中心。且當時周村絲綢即溯運長安,遠銷波斯等國,是北方絲綢之路的源頭所在地。至明清時期,周村更以 " 天下第一村 " 和最早的開放商埠而名揚四海,並發展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商貿中心,城鎮功能齊全,設施完善,市場分工明確,商業極其繁榮,號稱「天下第一村」、「金周村」、「旱碼頭」。它一個月的稅收額曾與陝西省一年的稅收相當。周村旱碼頭與佛山、景德鎮、朱仙鎮齊名,被稱為無水相通的全國四大旱碼頭之一。 於明朝嘉靖年間有「周村店」稱謂。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曾這樣描繪:「康熙乙亥間,周村商賈雲集,趁墟者,車馬輻輳」。 1775年,乾隆南巡時曾來過周村,並御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 1904年,周村與省府濟南、濰縣(今濰坊)同時被清政府批准為自開之商埠後,商業更加繁榮,「日進斗金」,「駕乎省垣之上」,成為輻射魯中、跨江(長江)越河(黃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譽為「金周村」、「旱碼頭」。 周村的史料極為豐富,而我能力有限,只能遴選一部分,通過商業、絲綢、宗教、民俗的文化傳統來展示天下第一村昔日的繁榮。 周村的商業文化,與其他地區相比既具有共通性,又具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個性。我們先從周村商業文化的興起說起。《長山縣志》中記載,明朝中葉,周村雖只有「居民三百戶」,但已具備了一個集鎮城市形成的先決條件。 證明周村商業發展早、起點高的主要證據之一,就是清初就形成的以街道命名的專業市場的出現,這在全國十分少見。除綜合性經營的大街外,以專業命名的街道有絲市街、綢市街、蠶市街、棉花市街、蘭布市街、網子市街、油坊街、油店街、魚店街、石灰市街、碳市街、小碳市街、桿草市街、箔柴市街、糧食市街、皮貨市街、銀子市街、大車館街、水膠場街等等。 最先在周村設立商號的是山西和陝西的商人,從現存於區委大門西側的山陝會館,可以推斷出當年秦晉商人在周村的人數之多,他們大多經營漆器、木器、棉布等,隨著業務的擴大,山、陝的錢庄票號也落戶周村,在全國錢庄業影響最大的私營錢庄 —— 山西平遙的「日升昌」,在山東的總櫃設於濟南,而副總裁則直接坐鎮周村,由此可見該錢庄在周村流通數額之大和位置的重要。在周村的百餘家錢庄票號中,山陝佔三分之一,它們大多位於銀子市街。現在位於銀子市北首的「德慶堂 」錢庄,是由長山人開設。在由此向南的近三百米的街道兩旁,麟次櫛比的有六十餘家銀號,門牢固,窗子小便於保護錢財,是這條街道的建築特色。 隨之而來的,是湖廣、吳越及滿州、蒙古商人,而影響最大的,是東方商人、從章丘縣舊軍經由周村發展到全國的孟氏家族。如聞名全國的謙祥益、瑞蚨祥、瑞林祥、瑞生祥、元祥、阜祥、春和祥、泉祥等,經營項目從絲綢、棉布到茶葉、雜貨,如鋤鐮銑钁,炊帚掃帚,煎餅鏊子等無所不有,還有自己獨立的錢庄。 特別是開埠之後,又把周村自東門起往東直到太和庄,南至膠濟鐵路的近 30 萬平方米的地方劃為外商投資區。德、日、美等多家外企迅速增至一百多家,其後,又有多家外商擠入商貿繁盛的大街等地段,並率先成立了電燈公司、大有麵粉廠等。大有麵粉廠是德資企業,解放後一直供應濟南、北京等地。 周村絲綢,是漢唐以來北方陸、海絲綢之路的源頭。 當時周村織造綢緞已蔚然成風。有一首民謠,更確切的描述了當時的情景,說周村「桑植滿田園,戶戶皆養蠶,步步聞機聲,處處織綢緞」。所產的蠶絲、綾、羅、緞、綢等都在周村集散,從而推動了其他手工業和商業的興盛。絲市街是生絲交易和綢緞批發的專業市場,較大的絲店有永和絲店、永和金記絲店、同和絲店、恆和絲店、同升絲店、復源絲店、同泰絲店、人和絲店、泰豐絲店等,他們大都有門面、帳房、交易大廳、客房、食堂以及車馬停放地「馬號」 等。較大的綢緞店有裕茂公綢布店、謙祥和綢緞批發庄,並有裕厚堂絲廠、華成絲廠等工廠、作坊 2500 家左右。周村絲綢在明清後主要銷往國內的廣東、廣西、山西、陝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南、河北、新疆、青海、東北三省和京津地區,袁世凱登基的「龍袍」就是由周村織造上貢的。國外則主要銷往俄羅斯、蒙古、日本、朝鮮、韓國、東南亞一帶,少量也銷往歐、美。 周村人文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世界著名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曾經在周村的畢氏尚書府教書33年,期間創作了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周村的民俗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最著名的是堪稱 " 中華一絕 " 的周村芯子。相傳泰安奶奶的娘家是周村,所以每年舊歷正月十五都要舉行盛大的迎接大會,雜耍社火,絡繹不絕,人山人海,熱鬧異常。有許多小孩個矮看不見裡面的熱鬧景象,就又哭又喊,有人就把小孩扛在肩頭。有心的民間藝人受到啟發,就發明了芯子這種形式,使很遠的人也能看清楚所表演的內容。從抬芯子的人數來講,可分為八抬芯子、十六抬芯子;從芯子的扮演形式區分,又有單人芯子、雙人芯子、三人芯子和多人芯子多種。如 " 水漫金山 " ,芯子上有白蛇、青蛇、許仙、法海及周邊的蝦兵蟹將多達九人,由於它們大多取材於吉利的傳說或戲劇,因此,就形成了集雜技與戲曲表演的民俗文化表現形式。但是,從它一整套模式化展現內容,即一抬芯子要有雲彩燈、旗絡傘扇、一棚鑼鼓、人物這樣一套完整的體系來看,它更是絲綢文化的產物,也可以說是絲綢服裝展示表演,從中又印證了周村絲綢文化的發達。 周村花燈,也源於周村的絲綢文化,它始於秦漢,興於唐宋而盛於明清,以造型優美,形象逼真、形式多樣,小巧玲瓏見長,是我國以四川、哈爾濱、中原為區域形成的三大燈系中「中原花燈」的代表,有「中原花燈看山東,山東花燈在周村」之說。清朝的乾隆皇帝微服私訪,看到周村花燈奇妙,高興之餘揮毫潑墨,御賜了 " 天下第一村 " 五個大字。周村花燈的奇特之處,在於展示花燈的街道,全部用五色綵綢為幔,將陽光全部遮住,使燈棚內白晝燈光曳如黑夜,增加了觀燈的效果。現居台灣的著名學者鄭陶庵先生曾於 1930 年寫了一篇洋洋萬言的文章 ——《天下第一村觀燈》,詳細地描寫了當時的情景。 周村民俗文化的興盛,帶動了銅響樂器的生產。周村狀元新街就有數十家這樣的作坊,他們使周村鑼鼓名聲大振。曾被京劇四大名旦專用。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所播放的《東方紅》樂曲,就是用周村魯東樂器廠製造的編鍾演奏而成。 車子燈,也是周村人創造的一種表演形式。其他如高蹺、龍燈、獅子舞、旱船、花桿等,都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西塘村的獅子表演,曾獲得華東地區銀獎。 土生土長的五音戲,由於五音泰斗鄧洪山先生的戲班經常在周村的南下河、同樂戲院演出而逐漸壯大,成為全國百團之一。五音戲《王小趕腳》更是膾炙人口,「聽見鑼鼓響,餅子貼到門框上」,形象地表達了人民群眾熱愛子弟班,醉心家鄉戲的這種心情。源於坐唱洋琴的呂劇,也是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 周村宗教及其建築繁雜紛呈,中外、佛、道、儒,相納相融,極具特色。現存最早的文物資料,是保存在魁星閣古建築群內的大唐貞觀十年古波斯國宗教摩尼教的石刻造像,它也是周村為北方絲綢之路源頭的最有力的證據。矗立於銀子市街南首的魁星閣,是清道光二年修建的一座用來鼓勵人們努力學習的優秀建築物。僅僅在天後宮廟群這里就有天後宮、肅儀殿、北極閣、玉皇閣、千佛閣、准提庵、三星廟、猴子廟等大小廟宇 30 余座,數百間房屋。天後宮同於澳門的瑪祖廟,本是紀念海神的,由於湖廣客商的增多,也因為是 " 旱碼頭 " 的緣固,在周村也建有雄偉的天後宮。肅儀殿則是模仿泰山行宮而造,紅牆碧瓦,蔚為壯觀,而由於山西商人很多,大大小小關公廟遍布街巷,達百座之多

F. 周村建立多少年

地區簡介
周村是封建社會後期經濟轉型中興起的手工業商業城鎮,明清時期發展成為我國北方的重要商鎮,號稱「天下第一村」。周村古商業是在各種手工業、農副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絲織業為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鄉村盛行栽桑養蠶,所產的蠶絲、綾、羅、緞、綢等都在周村集散,從而推動了其他手工業和商業的興盛。通過從康熙到道光近150年的發展,周村成為相當繁華的市鎮。 周村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於陵邑,自古商業發達,明朝嘉靖年間已有「周村店」稱謂,明末清初開始走向繁榮。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曾這樣描繪:「康熙乙亥間,周村商賈雲集,趁墟者,車馬輻輳」。1775年,乾隆南巡時曾來過周村,並御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1904年,周村與省府濟南、濰縣(今濰坊)同時被清政府批准為自開之商埠後,商業更加繁榮,「日進斗金」,「駕乎省垣之上」,成為輻射魯中、跨江(長江)越河(黃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譽為「金周村」、「旱碼頭」。大街、 周村古街
絲市街、銀子市街等古商業街市作為周村商業興旺發達的歷史見證至今保留完好。周村絲綢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曾經「桑植滿田園,戶戶皆養蠶,步步聞機聲,家家織綢緞」,有「絲綢之鄉」的美稱。周村人文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世界著名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曾經在周村的畢氏尚書府教書33年,期間創作了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周村花燈、民間扮玩、五音戲等民俗藝術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民間扮玩的代表項目「周村芯子」已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曾在中央電視台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大染坊》演繹的故事就發生在周村,又一部反映周村商業發展史的電視連續劇《旱碼頭》即將開拍。 周村最有名的特產就是周村燒餅。周村燒餅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據《資治通鑒》記載,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就有了周村燒餅。雖然各地的超市裡也有賣罐裝的周村燒餅但是都不好吃。這種燒餅只有在古街的燒餅店裡現買現吃剛出爐的才最有味道。小小的圓餅薄如紗扇,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

G. 周村的歷史古跡、歷史故事有哪些請說具體一些,作業要用

位於山東省淄博
周村,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於陵邑,自古商業發達,明朝嘉靖年間已有「周村店」稱謂,明末清初開始走向繁榮。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曾這樣描繪:「康熙乙亥間,周村商賈雲集,趁墟者,車馬輻輳」。
1775年,乾隆南巡時曾來過周村,並御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
1904年,周村與省府濟南、濰縣(今濰坊)同時被清政府批准為自開之商埠後,商業更加繁榮,「日進斗金」,「駕乎省垣之上」,成為輻射魯中、跨江(長江)越河(黃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譽為「金周村」、「旱碼頭」。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等古商業街市作為周村商業興旺發達的歷史見證至今保留完好。
周村絲綢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曾經「桑植滿田園,戶戶皆養蠶,步步聞機聲,家家織綢緞」,有「絲綢之鄉」的美稱。
周村人文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蒲松齡曾經在周村的畢氏尚書府教書33年,期間創作了《聊齋志異》。
周村花燈、民間扮玩、五音戲等民俗藝術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民間扮玩的代表項目「周村芯子」已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上最早的「保稅區」
在周村大街的北首,立有一塊六角形石碑,上刻「今日無稅」,這就是著名的 「今日無稅碑」。說起這塊碑,周村人會自豪地告訴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保稅區」!說起這個保稅區,就不能不提起一位對周村商業經濟有著巨大影響和貢獻的歷史人物———李化熙。

H. 誰知道周村的歷史

周村,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於陵邑,自古商業發達,春秋以來的齊地中心臨淄很快衰落,但周村地區的於陵作為一個重要城市,一直到唐代仍然是齊地的經濟文化中心。且當時周村絲綢即溯運長安,遠銷波斯等國,是北方絲綢之路的源頭所在地。至明清時期,周村更以 " 天下第一村 " 和最早的開放商埠而名揚四海,並發展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商貿中心,城鎮功能齊全,設施完善,市場分工明確,商業極其繁榮,號稱「天下第一村」、「金周村」、「旱碼頭」。它一個月的稅收額曾與陝西省一年的稅收相當。周村旱碼頭與佛山、景德鎮、朱仙鎮齊名,被稱為無水相通的全國四大旱碼頭之一。 於明朝嘉靖年間有「周村店」稱謂。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曾這樣描繪:「康熙乙亥間,周村商賈雲集,趁墟者,車馬輻輳」。 1775年,乾隆南巡時曾來過周村,並御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 1904年,周村與省府濟南、濰縣(今濰坊)同時被清政府批准為自開之商埠後,商業更加繁榮,「日進斗金」,「駕乎省垣之上」,成為輻射魯中、跨江(長江)越河(黃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譽為「金周村」、「旱碼頭」。 周村的史料極為豐富,而我能力有限,只能遴選一部分,通過商業、絲綢、宗教、民俗的文化傳統來展示天下第一村昔日的繁榮。 周村的商業文化,與其他地區相比既具有共通性,又具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個性。我們先從周村商業文化的興起說起。《長山縣志》中記載,明朝中葉,周村雖只有「居民三百戶」,但已具備了一個集鎮城市形成的先決條件。 證明周村商業發展早、起點高的主要證據之一,就是清初就形成的以街道命名的專業市場的出現,這在全國十分少見。除綜合性經營的大街外,以專業命名的街道有絲市街、綢市街、蠶市街、棉花市街、蘭布市街、網子市街、油坊街、油店街、魚店街、石灰市街、碳市街、小碳市街、桿草市街、箔柴市街、糧食市街、皮貨市街、銀子市街、大車館街、水膠場街等等。 最先在周村設立商號的是山西和陝西的商人,從現存於區委大門西側的山陝會館,可以推斷出當年秦晉商人在周村的人數之多,他們大多經營漆器、木器、棉布等,隨著業務的擴大,山、陝的錢庄票號也落戶周村,在全國錢庄業影響最大的私營錢庄 —— 山西平遙的「日升昌」,在山東的總櫃設於濟南,而副總裁則直接坐鎮周村,由此可見該錢庄在周村流通數額之大和位置的重要。在周村的百餘家錢庄票號中,山陝佔三分之一,它們大多位於銀子市街。現在位於銀子市北首的「德慶堂 」錢庄,是由長山人開設。在由此向南的近三百米的街道兩旁,麟次櫛比的有六十餘家銀號,門牢固,窗子小便於保護錢財,是這條街道的建築特色。 隨之而來的,是湖廣、吳越及滿州、蒙古商人,而影響最大的,是東方商人、從章丘縣舊軍經由周村發展到全國的孟氏家族。如聞名全國的謙祥益、瑞蚨祥、瑞林祥、瑞生祥、元祥、阜祥、春和祥、泉祥等,經營項目從絲綢、棉布到茶葉、雜貨,如鋤鐮銑钁,炊帚掃帚,煎餅鏊子等無所不有,還有自己獨立的錢庄。 特別是開埠之後,又把周村自東門起往東直到太和庄,南至膠濟鐵路的近 30 萬平方米的地方劃為外商投資區。德、日、美等多家外企迅速增至一百多家,其後,又有多家外商擠入商貿繁盛的大街等地段,並率先成立了電燈公司、大有麵粉廠等。大有麵粉廠是德資企業,解放後一直供應濟南、北京等地。 周村絲綢,是漢唐以來北方陸、海絲綢之路的源頭。 當時周村織造綢緞已蔚然成風。有一首民謠,更確切的描述了當時的情景,說周村「桑植滿田園,戶戶皆養蠶,步步聞機聲,處處織綢緞」。所產的蠶絲、綾、羅、緞、綢等都在周村集散,從而推動了其他手工業和商業的興盛。絲市街是生絲交易和綢緞批發的專業市場,較大的絲店有永和絲店、永和金記絲店、同和絲店、恆和絲店、同升絲店、復源絲店、同泰絲店、人和絲店、泰豐絲店等,他們大都有門面、帳房、交易大廳、客房、食堂以及車馬停放地「馬號」 等。較大的綢緞店有裕茂公綢布店、謙祥和綢緞批發庄,並有裕厚堂絲廠、華成絲廠等工廠、作坊 2500 家左右。周村絲綢在明清後主要銷往國內的廣東、廣西、山西、陝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南、河北、新疆、青海、東北三省和京津地區,袁世凱登基的「龍袍」就是由周村織造上貢的。國外則主要銷往俄羅斯、蒙古、日本、朝鮮、韓國、東南亞一帶,少量也銷往歐、美。 周村人文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世界著名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曾經在周村的畢氏尚書府教書33年,期間創作了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周村的民俗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最著名的是堪稱 " 中華一絕 " 的周村芯子。相傳泰安奶奶的娘家是周村,所以每年舊歷正月十五都要舉行盛大的迎接大會,雜耍社火,絡繹不絕,人山人海,熱鬧異常。有許多小孩個矮看不見裡面的熱鬧景象,就又哭又喊,有人就把小孩扛在肩頭。有心的民間藝人受到啟發,就發明了芯子這種形式,使很遠的人也能看清楚所表演的內容。從抬芯子的人數來講,可分為八抬芯子、十六抬芯子;從芯子的扮演形式區分,又有單人芯子、雙人芯子、三人芯子和多人芯子多種。如 " 水漫金山 " ,芯子上有白蛇、青蛇、許仙、法海及周邊的蝦兵蟹將多達九人,由於它們大多取材於吉利的傳說或戲劇,因此,就形成了集雜技與戲曲表演的民俗文化表現形式。但是,從它一整套模式化展現內容,即一抬芯子要有雲彩燈、旗絡傘扇、一棚鑼鼓、人物這樣一套完整的體系來看,它更是絲綢文化的產物,也可以說是絲綢服裝展示表演,從中又印證了周村絲綢文化的發達。 周村花燈,也源於周村的絲綢文化,它始於秦漢,興於唐宋而盛於明清,以造型優美,形象逼真、形式多樣,小巧玲瓏見長,是我國以四川、哈爾濱、中原為區域形成的三大燈系中「中原花燈」的代表,有「中原花燈看山東,山東花燈在周村」之說。清朝的乾隆皇帝微服私訪,看到周村花燈奇妙,高興之餘揮毫潑墨,御賜了 " 天下第一村 " 五個大字。周村花燈的奇特之處,在於展示花燈的街道,全部用五色綵綢為幔,將陽光全部遮住,使燈棚內白晝燈光曳如黑夜,增加了觀燈的效果。現居台灣的著名學者鄭陶庵先生曾於 1930 年寫了一篇洋洋萬言的文章 ——《天下第一村觀燈》,詳細地描寫了當時的情景。 周村民俗文化的興盛,帶動了銅響樂器的生產。周村狀元新街就有數十家這樣的作坊,他們使周村鑼鼓名聲大振。曾被京劇四大名旦專用。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所播放的《東方紅》樂曲,就是用周村魯東樂器廠製造的編鍾演奏而成。 車子燈,也是周村人創造的一種表演形式。其他如高蹺、龍燈、獅子舞、旱船、花桿等,都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西塘村的獅子表演,曾獲得華東地區銀獎。 土生土長的五音戲,由於五音泰斗鄧洪山先生的戲班經常在周村的南下河、同樂戲院演出而逐漸壯大,成為全國百團之一。五音戲《王小趕腳》更是膾炙人口,「聽見鑼鼓響,餅子貼到門框上」,形象地表達了人民群眾熱愛子弟班,醉心家鄉戲的這種心情。源於坐唱洋琴的呂劇,也是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 周村宗教及其建築繁雜紛呈,中外、佛、道、儒,相納相融,極具特色。現存最早的文物資料,是保存在魁星閣古建築群內的大唐貞觀十年古波斯國宗教摩尼教的石刻造像,它也是周村為北方絲綢之路源頭的最有力的證據。矗立於銀子市街南首的魁星閣,是清道光二年修建的一座用來鼓勵人們努力學習的優秀建築物。僅僅在天後宮廟群這里就有天後宮、肅儀殿、北極閣、玉皇閣、千佛閣、准提庵、三星廟、猴子廟等大小廟宇 30 余座,數百間房屋。天後宮同於澳門的瑪祖廟,本是紀念海神的,由於湖廣客商的增多,也因為是 " 旱碼頭 " 的緣固,在周村也建有雄偉的天後宮。肅儀殿則是模仿泰山行宮而造,紅牆碧瓦,蔚為壯觀,而由於山西商人很多,大大小小關公廟遍布街巷,達百座之多。

I. 周村古商城是什麼時候建造的

周村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於陵邑,自古商業發達,明朝嘉靖年間已有「專周村店」稱謂,明末清屬初開始走向繁榮。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曾這樣描繪:「康熙乙亥間,周村商賈雲集,趁墟者,車馬輻輳」。1775年,乾隆南巡時曾來過周村,並御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1904年,周村與省府濟南、濰縣(今濰坊)同時被清政府批准為自開之商埠後,商業更加繁榮,「日進斗金」,「駕乎省垣之上」,成為輻射魯中、跨江(長江)越河(黃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譽為「金周村」、「旱碼頭」。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等古商業街市作為周村商業興旺發達的歷史見證至今保留完好。周村絲綢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曾經「桑植滿田園,戶戶皆養蠶,步步聞機聲,家家織綢緞」,有「絲綢之鄉」的美稱。周村人文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世界著名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曾經在周村的畢氏尚書府教書33年,期間創作了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周村花燈、民間扮玩、五音戲等民俗藝術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民間扮玩的代表項目「周村芯子」已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J. 關於山東淄博周村的歷史文化,它是天下第一村嗎

周村,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於陵邑,自古商業發達,春秋以來的齊地中心臨淄很快衰落,但周村地區的於陵作為一個重要城市,一直到唐代仍然是齊地的經濟文化中心。且當時周村絲綢即溯運長安,遠銷波斯等國,是北方絲綢之路的源頭所在地。至明清時期,周村更以 " 天下第一村 " 和最早的開放商埠而名揚四海,並發展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商貿中心,城鎮功能齊全,設施完善,市場分工明確,商業極其繁榮,號稱「天下第一村」、「金周村」、「旱碼頭」。它一個月的稅收額曾與陝西省一年的稅收相當。周村旱碼頭與佛山、景德鎮、朱仙鎮齊名,被稱為無水相通的全國四大旱碼頭之一。

於明朝嘉靖年間有「周村店」稱謂。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曾這樣描繪:「康熙乙亥間,周村商賈雲集,趁墟者,車馬輻輳」。

1775年,乾隆南巡時曾來過周村,並御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

1904年,周村與省府濟南、濰縣(今濰坊)同時被清政府批准為自開之商埠後,商業更加繁榮,「日進斗金」,「駕乎省垣之上」,成為輻射魯中、跨江(長江)越河(黃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譽為「金周村」、「旱碼頭」。

周村的史料極為豐富,而我能力有限,只能遴選一部分,通過商業、絲綢、宗教、民俗的文化傳統來展示天下第一村昔日的繁榮。

周村的商業文化,與其他地區相比既具有共通性,又具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個性。我們先從周村商業文化的興起說起。《長山縣志》中記載,明朝中葉,周村雖只有「居民三百戶」,但已具備了一個集鎮城市形成的先決條件。

證明周村商業發展早、起點高的主要證據之一,就是清初就形成的以街道命名的專業市場的出現,這在全國十分少見。除綜合性經營的大街外,以專業命名的街道有絲市街、綢市街、蠶市街、棉花市街、蘭布市街、網子市街、油坊街、油店街、魚店街、石灰市街、碳市街、小碳市街、桿草市街、箔柴市街、糧食市街、皮貨市街、銀子市街、大車館街、水膠場街等等。

最先在周村設立商號的是山西和陝西的商人,從現存於區委大門西側的山陝會館,可以推斷出當年秦晉商人在周村的人數之多,他們大多經營漆器、木器、棉布等,隨著業務的擴大,山、陝的錢庄票號也落戶周村,在全國錢庄業影響最大的私營錢庄 —— 山西平遙的「日升昌」,在山東的總櫃設於濟南,而副總裁則直接坐鎮周村,由此可見該錢庄在周村流通數額之大和位置的重要。在周村的百餘家錢庄票號中,山陝佔三分之一,它們大多位於銀子市街。現在位於銀子市北首的「德慶堂 」錢庄,是由長山人開設。在由此向南的近三百米的街道兩旁,麟次櫛比的有六十餘家銀號,門牢固,窗子小便於保護錢財,是這條街道的建築特色。

隨之而來的,是湖廣、吳越及滿州、蒙古商人,而影響最大的,是東方商人、從章丘縣舊軍經由周村發展到全國的孟氏家族。如聞名全國的謙祥益、瑞蚨祥、瑞林祥、瑞生祥、元祥、阜祥、春和祥、泉祥等,經營項目從絲綢、棉布到茶葉、雜貨,如鋤鐮銑钁,炊帚掃帚,煎餅鏊子等無所不有,還有自己獨立的錢庄。

特別是開埠之後,又把周村自東門起往東直到太和庄,南至膠濟鐵路的近 30 萬平方米的地方劃為外商投資區。德、日、美等多家外企迅速增至一百多家,其後,又有多家外商擠入商貿繁盛的大街等地段,並率先成立了電燈公司、大有麵粉廠等。大有麵粉廠是德資企業,解放後一直供應濟南、北京等地。

周村絲綢,是漢唐以來北方陸、海絲綢之路的源頭。

當時周村織造綢緞已蔚然成風。有一首民謠,更確切的描述了當時的情景,說周村「桑植滿田園,戶戶皆養蠶,步步聞機聲,處處織綢緞」。所產的蠶絲、綾、羅、緞、綢等都在周村集散,從而推動了其他手工業和商業的興盛。絲市街是生絲交易和綢緞批發的專業市場,較大的絲店有永和絲店、永和金記絲店、同和絲店、恆和絲店、同升絲店、復源絲店、同泰絲店、人和絲店、泰豐絲店等,他們大都有門面、帳房、交易大廳、客房、食堂以及車馬停放地「馬號」 等。較大的綢緞店有裕茂公綢布店、謙祥和綢緞批發庄,並有裕厚堂絲廠、華成絲廠等工廠、作坊 2500 家左右。周村絲綢在明清後主要銷往國內的廣東、廣西、山西、陝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南、河北、新疆、青海、東北三省和京津地區,袁世凱登基的「龍袍」就是由周村織造上貢的。國外則主要銷往俄羅斯、蒙古、日本、朝鮮、韓國、東南亞一帶,少量也銷往歐、美。

周村人文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世界著名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曾經在周村的畢氏尚書府教書33年,期間創作了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周村的民俗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最著名的是堪稱 " 中華一絕 " 的周村芯子。相傳泰安奶奶的娘家是周村,所以每年舊歷正月十五都要舉行盛大的迎接大會,雜耍社火,絡繹不絕,人山人海,熱鬧異常。有許多小孩個矮看不見裡面的熱鬧景象,就又哭又喊,有人就把小孩扛在肩頭。有心的民間藝人受到啟發,就發明了芯子這種形式,使很遠的人也能看清楚所表演的內容。從抬芯子的人數來講,可分為八抬芯子、十六抬芯子;從芯子的扮演形式區分,又有單人芯子、雙人芯子、三人芯子和多人芯子多種。如 " 水漫金山 " ,芯子上有白蛇、青蛇、許仙、法海及周邊的蝦兵蟹將多達九人,由於它們大多取材於吉利的傳說或戲劇,因此,就形成了集雜技與戲曲表演的民俗文化表現形式。但是,從它一整套模式化展現內容,即一抬芯子要有雲彩燈、旗絡傘扇、一棚鑼鼓、人物這樣一套完整的體系來看,它更是絲綢文化的產物,也可以說是絲綢服裝展示表演,從中又印證了周村絲綢文化的發達。

周村花燈,也源於周村的絲綢文化,它始於秦漢,興於唐宋而盛於明清,以造型優美,形象逼真、形式多樣,小巧玲瓏見長,是我國以四川、哈爾濱、中原為區域形成的三大燈系中「中原花燈」的代表,有「中原花燈看山東,山東花燈在周村」之說。清朝的乾隆皇帝微服私訪,看到周村花燈奇妙,高興之餘揮毫潑墨,御賜了 " 天下第一村 " 五個大字。周村花燈的奇特之處,在於展示花燈的街道,全部用五色綵綢為幔,將陽光全部遮住,使燈棚內白晝燈光曳如黑夜,增加了觀燈的效果。現居台灣的著名學者鄭陶庵先生曾於 1930 年寫了一篇洋洋萬言的文章 ——《天下第一村觀燈》,詳細地描寫了當時的情景。

周村民俗文化的興盛,帶動了銅響樂器的生產。周村狀元新街就有數十家這樣的作坊,他們使周村鑼鼓名聲大振。曾被京劇四大名旦專用。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所播放的《東方紅》樂曲,就是用周村魯東樂器廠製造的編鍾演奏而成。

車子燈,也是周村人創造的一種表演形式。其他如高蹺、龍燈、獅子舞、旱船、花桿等,都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西塘村的獅子表演,曾獲得華東地區銀獎。

土生土長的五音戲,由於五音泰斗鄧洪山先生的戲班經常在周村的南下河、同樂戲院演出而逐漸壯大,成為全國百團之一。五音戲《王小趕腳》更是膾炙人口,「聽見鑼鼓響,餅子貼到門框上」,形象地表達了人民群眾熱愛子弟班,醉心家鄉戲的這種心情。源於坐唱洋琴的呂劇,也是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

周村宗教及其建築繁雜紛呈,中外、佛、道、儒,相納相融,極具特色。現存最早的文物資料,是保存在魁星閣古建築群內的大唐貞觀十年古波斯國宗教摩尼教的石刻造像,它也是周村為北方絲綢之路源頭的最有力的證據。矗立於銀子市街南首的魁星閣,是清道光二年修建的一座用來鼓勵人們努力學習的優秀建築物。僅僅在天後宮廟群這里就有天後宮、肅儀殿、北極閣、玉皇閣、千佛閣、准提庵、三星廟、猴子廟等大小廟宇 30 余座,數百間房屋。天後宮同於澳門的瑪祖廟,本是紀念海神的,由於湖廣客商的增多,也因為是 " 旱碼頭 " 的緣固,在周村也建有雄偉的天後宮。肅儀殿則是模仿泰山行宮而造,紅牆碧瓦,蔚為壯觀,而由於山西商人很多,大大小小關公廟遍布街巷,達百座之多。

閱讀全文

與周村復興庵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