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史記》是一部偉大的史書
《史記》是西漢著名抄史學家司馬遷襲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B. 《史記》為什麼在史學史、文學史上都佔有很高的地位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跡都作了詳細的敘述回。他對於農民起義答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
司馬遷出了監獄以後,擔任中書令。後來,終於鬱郁不樂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記》在我國的史學史、文學史上都佔有很高的地位。
C. 作者為什麼把史記稱為歷史的母體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
他不但是文學方面的好的作品,也是歷史學的典範
D. 歷史的母本 司馬遷是以文人的身份推進著文化史 怎麼看
我覺得司馬遷的史記更多的是文學色彩。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的史記是為了探索天和人是否有關,為了駁斥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他的史記是為了通過歷史的發展演變,尋找歷代王朝興衰成敗之理,借寫這樣一部歷史著作,來表達他的某些獨到的歷史見解,表達他的某些社會,政治思想。所以他寫的不僅僅是歷史,而是一部充滿了文學色彩和他深刻思索的產物。就比如他的書中常有一些神話色彩,文章後有他的太史公曰什麼的。他的寫作手法深深地影響在中國文人。就像文人會故意把早寫成蚤,在文章結尾寫異史氏曰或者什麼什麼曰一樣。史記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司馬遷不是個機智的政治家,而是一個史學家和優秀文學家。他的歷史可能帶有較多的主管看法和神話色彩,但他的文筆是極好的。比如在寫李將軍列傳時用了人們對他的死的悲傷表達對李將軍的崇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類優美的成語史記中還有很多。個人漏見,不足為信。正確答案請結合http://wapke..com/view/10088.htm?fr=aladdin&ref=wise&ssid=0&from=1086k&uid=0&pu=usm@2,sz@1320_1002,ta@iphone_2_4.4_2_5.8&bd_page_type=1&id=&tj=Xv_3_0_10_title史記的網路中的文學影響這段內容。
E. 為什麼把史記稱作歷史母本
余秋雨《歷史的母本》曾寫過
司馬遷讓所有的中國人成了「歷史中人」。
《史記》回以不可超越的答「母本」形態一鳴驚人,成為今後兩千多年一代代編史者自覺仿效的通例。因此,是他,使中華民族形成了前後一貫的歷史興趣、歷史使命和歷史規范,成為世界上罕見的始終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體。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本人雖然早已去世,卻是全部《二十五史》的總策劃。
他使書面上和大地上的兩千多年歷史變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歷朝歷代所有的王侯將相、游俠商賈、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時候都會想到懸在他們身後的那枝巨大史筆。他給了紛亂的歷史一副穩定的有關正義的目光,使這種歷史沒有在一片嘈雜聲中戛然中斷。中華文明能夠獨獨地延伸至今,可以瀟灑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歷上的昨天和前天,都與他有關。司馬遷交給每個中國人一份有形無形的「家譜」,使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不會成為徹底的不肖子孫。
F. 對 歷史的母本 的理解
歷史的母本閱讀答案
15.(1)作者用這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是點睛之筆;(1分)「感版動」一詞,奠定本權文的感情基調;(1分)同時,在文章開頭設置懸念,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1分)
(2)照應文章開頭,回答了司馬遷「讓我感動」的原因。(1分)採用反復手法,強調自己對司馬遷的成就的高度評價;(1分)「一一」「全部」「真的」,層層深入地表達了作者對司馬遷取得如此成就的驚奇和贊嘆之情。(1分)
16.「歷史的母本」是作者對《史記》及其對後世影響的高度評價,(2分)「母本」是指(史記》的體例成為後人自覺效仿的通例,(2分)《史記》中的人物,早巳成為中國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種精神模式和行為模式。(2分)
17.答案略。學生回答能夠自圓其說即可給分。(6分)
G. 司馬遷為什麼寫《史記》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從小看著波濤滾滾的黃河從龍門下呼嘯而去,聽著父老鄉親們講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裡十分激動。父親司馬談是漢朝專門掌管修史的官員,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這兩千六百年間的歷史。受父親的影響,司馬遷努力讀書,大大充實了自己的歷史知識。
為了搜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游歷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他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吊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這種游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以後,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
父親司馬談臨終之時,淚流滿面地拉著兒子的手說:「我死之後,你千萬不要忘記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書哇!」司馬遷牢記父親的囑托,每天忙著研讀歷史文獻,整理父親留下來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國搜集來的資料。
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司馬遷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里,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裡有郁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想到這里,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
就這樣,司馬遷發奮寫作,用了整整十八年時間,在他六十歲時,終於完成了一部五十二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司馬遷出了監獄以後,擔任中書令。後來,終於鬱郁不樂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記》在我國的史學史、文學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H. 史書是對歷史發生事情的記載,為何只有司馬遷的《史記》記錄了烽火戲諸侯
其實關於烽火戲諸侯這一事件從其記述方式上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事件記載的並不像是史實,而更加像是一個神話故事,故事的前情介紹就感覺是在寓意什麼而不是像記述什麼似得。
而至於烽火戲諸侯一事除了史記有這么說,其他的史料上只是記載周幽王寵溺褒姒,廢掉了太子宜臼,太子宜臼出逃,聯合諸侯,勾結犬戎,攻入了鎬京,滅了周幽王,而宜臼繼位,同時周王室也名存實亡,諸侯不再敬畏周王室,司馬遷估計是在說淫亂亡國,廢太子不祥易亡國吧。
I. 史記為什麼是正史
正史是以帝王傳記為綱領並且由宮廷史官記錄的有別於民間野史的中國史書。如《史記》、《漢書》等記傳史書。
野史:所謂「野」,有兩層含義:第一,從與在朝人士相對立而言,是在野人士(或士大夫的下層人士)所作,未經官方審定,更不是「欽定」的,甚至為官方所禁,不是藏於廟堂官廳,而是流傳於「野」,當然,其中某些書也流傳到官廳,在流傳中經過官方刪改;第二,從雅與俗、文與野相對立而言,是未經人工過分雕飾的,是原始的史料,雖然顯得粗鄙,但具有原始性、真實性。
一般認為是指古代私家編撰的史書,與官修的史書不同的另一種史書,與「正史」相對而言。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說法,稗官者,采錄民俗民情的小官也。
《漢書·藝文志》引如淳所說,「細米為稗,街談巷說,甚細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唐 陸龜蒙 《奉酬襲美苦雨見寄》詩:「自愛垂名野史中,寧論抱困荒城側。」 元 薩都剌 《上趙涼國公》詩:「如此聲名滿天下,人間野史亦堪傳。」 這種閭巷風情、街談巷說、遺聞佚事的紀錄,也叫「稗史」,如魯迅所多次稱道的《明季稗史匯編》之類。魯迅所說的「雜記」,大概即「稗史」之類。稗是野生的草,稗史其實就是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