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上說的傳臚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說的傳臚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1-03-03 11:28:42

中國歷史問答題

「進士」在唐代屬於哪一層次的考試?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

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時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這個詩人考中進士說明什麼。。。。

就唐朝而言,考進士需要詩賦,明經等,這也就是說詩人中了進士,可以說明他對明經科也是比較擅長的。這個問題太怪了,還有詩人的鑒定是怎麼說??會做的就算??還是名垂千古的?會做的話,基本所有的秀才級別的都能做的。。。名垂千古的又是百年難得一見啊。所以如果是一個人中了進士(唐朝的科舉分很多種類的,我在下邊幫你引用下吧)的話,說明此人在詩賦和明經上都很有水平,此外,他就踏上了政途,選入京或外放。

至於唐代科舉制與今天的考試制度有哪些異同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

由此可知道,唐朝的科舉制度是多方面考察,比較現在的考試制度要完善,但在實用上可能比現在的差些,比如現在的考試關於數理,天文,地理等的學習又是唐朝不可比的,畢竟存在著時代的局限性嘛。

今天的考試制度有哪些利弊?這個問題不應該是咱們應該考慮的,既然你說到了,那我談下自己的淺見吧。
現在的考試制度,我認為,他的初期目標是提高全國平均文化素質,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高的文化素質才會誕生更多的人才,才能為下一部的學習奠定基礎,才不會再戰爭後出現人才斷流。
據我了解,德國在1860年左右就已經達到了我國現在的水平,這也是德國經歷兩次戰敗後仍然能夠崛起的原因,其他瑞士,美國緊隨其後,當然發達國家的教育一定是很高的,因為大家都從德國身上血刀了東西。
也正因為這樣,國家才會在明明知道,大學生就業難得前提下,還有擴招了。
在全國水平提高的情況下,那麼下一部再提出的考試就不那麼簡單了,因為這才將是真正的人才選拔,而且,國家經過這么一段時間的摸索,在教育體制上也會改進很多的(說句實話,我們其實就是國家的實驗品,本來就沒想著有什麼成就,出了什麼人才固然好,沒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這又涉及了中國官場,我就不多說了,)有些人提到要向西方學習什麼的,其實到了這個第二階段的話,那大學也會是好進難出的,並不是中國現在不願意這么做,而是國情所限制。
再之後的話,那就是培養使用性人才,象現在的西方英美等國,名校出現的人大多在全世界多能吃的開的原因了。
再下一階段,我沒見到過,我不敢妄言,

目前可以採用什麼辦法更科學地得到人才?更能體現公平競爭的原則?
公平競爭的原則從古到今,從國外到國內,一直都沒有出現過,不管是誰,都不會那麼做,只會那麼說。你想,要拉攏人心,在水平相當的情況下,你會選擇誰,當然是朋親故舊了,其次就是送禮的了,呵呵。所以絕對的公平競爭的原則是不可能出現的,除非你又大才,相對其他人你確實強非常多,而且得會「做人」。
更科學地得到人才,公平競爭的原則,我只在報告里見過,現實沒見過。但我想相對的做法可以來實比,只要真實的比拼一下就會出來你說的原則的,但不會有人提出這種做法的,也不會得到其他人的贊同的,因為你在逆勢而為,一切都清澈見底的話,不是什麼好事。人的私心得不到解決,那會出現很多問題,例如歷史上的漢奸就是內部的私心得不到解決,水至清則無魚。

㈡ 古代科舉考試最後三名應該是怎麼說的呢或者古代有什麼委婉表達最後三名的詞語嗎

「榜上末名是孫山,我名位列孫山後。」所以,最後一名叫「孫山」倒數第二名、第三名就不知道了。壞笑……

㈢ 什麼是狀元、探花、榜眼、進士、舉人,他們有什麼關系

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製。唐武則天時,試貢舉之士立於殿前,門下省長官奏狀,名次最高者置於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自宋代起,沿用舊稱,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狀元雖亦被稱狀頭,但已不算正式名稱了。
唐無榜眼,卻有探花郎。唐代新進士榜公布後,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遊活動,以最年少者為探花郎;原意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進士為榜眼。因為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進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體的眼部地位,所以稱作榜眼。北宋陳若拙並無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們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於是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於南宋。
太祖以後,學校與薦舉變得有名無實,科舉考試卻日益受重視。
明代的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階段。學校生員(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參加會考,教做鄉試,錄取的人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舉人和國子監的監生在隔年春天到禮部應考,稱為會試,錄取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同年再由天子親自在殿上出題測驗進士,稱為殿試或廷試,把會試錄取的進士分為三等:一甲三人,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幹人,第一名都叫傳臚。
所謂「三元及第」就是指一連考了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第一名
進士一詞始於隋煬帝之設進士科進士第一名稱狀元,又稱「魁甲」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試制度,即在吏部考試後,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於是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二、三名稱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南宋以後,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宋哲宗時,將進士分為經義、詩賦兩科,分別舉行考試,經義進士以經義定取捨,詩賦進士以詩賦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試分為州府試、禮部試、殿試三級。州府試稱解試,禮部試稱省試,殿試帶有復雜的性質。宋代在正科之外,還設立恩科。連續考十五場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辦法,賜予本科出身。

㈣ 在古代時期時,對於士子來說「蟾宮折桂」究竟是意味這什麼呢

「花錢起源於西漢,清末民初都有鑄造,這種錢其實是貨幣文化的一種衍生物,可以說是古代的紀念幣,有不少與科考高中有關的"吉語錢"。」 陳曉友表示,像這枚花錢上的「獨占鰲頭」圖案,也是古代科舉取士制度的生動寫照。明清時,有親友會將這樣的花錢掛在小孩帳前,用於激勵小孩學業精進,將來能金榜題名。

「其貌不揚的金蟾,被古人賦於美好寓意"蟾宮折桂"意為舊時科舉考試。相傳,嫦娥偷吃後羿之仙丹飛升月宮,先為蟾蜍後折月中之桂才羽化成月宮之仙,藉此預祝考生們蟾宮折桂。」

陳曉友介紹,還有螃蟹屬於殼甲類,殼甲諧音科甲,科舉時代常被讀書人討口彩,又因螃蟹時常用兩只大螯夾住東西,取其諧音「二甲」, 清代進士二甲第一名傳稱為「傳臚」,所以螃蟹又被賦予了「二甲傳臚」的吉慶寓意。因此,金蟾、螃蟹也常被應用到鎮紙、掛飾等配件中。

㈤ 三甲第一名也叫「傳臚」。為什麼三甲第一名和二甲第一名同名 難道說二甲第二名沒有三甲第一名優秀嗎

三甲裡面一個三個人,三個人也是有名次的,第一到第三名都是甲等,但是也有名次之分的。

㈥ 古代科舉第四名,第五名分別叫什麼

古代科舉第四名,第五名都被稱為傳臚。

在明代以前,對科舉考試中的第四名、第五名沒有特別的稱謂。從明代開始,人們把獲得二甲第一名即第四名和獲得三甲第一名即第五名的舉子都稱為傳臚。

清代的制度多承襲明制,在科舉制度方面也一樣,但也有不同之處,清代傳臚的范圍縮小了,只有二甲第 一名(第四名)才能稱為傳臚。

(6)歷史上說的傳臚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科舉制度,並不是宋代才有的。它是從隋煬帝大業五年開始,在1905年清政府推行新政的過程中廢除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整整持續了1300年的時間。

現在,我們經常把科舉和高考相提並論。實際上,科舉的考試和高考完全是性質不同的兩類考試。現代的高考其實決定的是你進哪一所大學,是在教育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科舉不是這樣,它認定了你教育的環節已經完成了,現在參加科舉的人是要進入官僚隊伍的。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舉考試可以說更為接近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我們知道唐代的科舉制度其實已經相當成熟了,到了宋代的時候又有方方面面的演進。我們會看到宋代的科舉考試基本是一個三級考試的制度。

三級考試制度中第一級或者說最為基礎的一級,就是鄉試。鄉試就是在家鄉參加考試,福州人就在福州考,蘇州人就在蘇州考。鄉試是由地方政府主持的,目標是要取「解」,實際上就是得到文狀,文狀就證明你通過了考試。你拿到 「解」以後,就可以到首都去參加中央部門主持的考試。

從唐代開始,中央部門主持的考試就是由尚書省主持的,所以叫做省試。省試通過了以後,可以去參加殿試,殿試原則上就是由皇帝主持。在鄉試裡面能夠得到第一名,即在「取解」這個考試裡面得到第一名的人,就叫「解元」,省試裡面得到第一名就叫「省元」,殿試裡面得到第一名的就叫「狀元」。

宋代的宰相中,許多人都是科舉出身。而也有大量的宋代下層官員由「蔭補」選拔而來。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父親做了高官,兒子就有一個進入官僚隊伍實習的機會,實習年滿之後他就有可能轉為正式的官員,這種就叫蔭補。

宰相很多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從不同的背景下晉升到當時的官僚高層。《宋史》裡面會說到,宋代有很多宰相都是所謂起自孤身的,由於某種機遇參加科舉考試,考得不錯,這樣進入到官僚隊伍里頭,最終能夠升晉到宰相的位置上來。

宋代跟唐代比較起來,科舉制度是處於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的。這個過程我們把它概括一下,可以說它是走向嚴密與開放。通常我們會說,一個制度很嚴密就不開放,如果我們強調開放,它就不會很嚴密,但是,宋代的科舉制度讓我們看到一種制度通過它自身的嚴密化,反而能夠更加的開放。

㈦ 三甲第一名也叫「傳臚」。為什麼三甲第一名和二甲第一名同名 難道說二甲第二名沒有三甲第一名優秀嗎

出身不同。
二甲是進士出身,三甲就同進士出身。
其實就是說不夠進士,但逸強認同你是個進士。
最後後期僅二甲頭名稱傳臚,或亞元。三甲就不叫了。
士人都有要了面子,自己什麼身份心裡都都有數。

㈧ 金殿傳臚的歷史背景

中國古代科舉有「鄉試、會試、殿試」三種。
殿試又稱御試、廷試,是由皇帝親回自主持在太和殿前進答行的屬國家最高一級的國家考試,是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和籠絡知識分子,維護其統治的一種手段。
明 「殿試」,在太和殿。清代在保和殿。
這種考試每三年進行一次,時間一般在春季農歷三月。只有取得貢士資格才能進宮參加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獲得前十名的考卷,皇帝還要親自過目,考中的被賜予進士。
列第一甲第一名者稱為「狀元」,列第一甲第二名叫「榜眼」,列第一甲第三名的是「探花」。

㈨ 古代的「榜眼」是啥意思

就是第二。
榜眼,是科舉時代的一種名次稱號。即在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殿試中,取得進士考試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狀」,在這里就是人們所說的黃榜或者叫「金榜」。排在首位的叫「狀元」。
自唐朝以來,這個稱謂就已經存在了,雖然也有過「狀頭」、「榜首」等不同叫法,但是得以傳承的還是「狀元」。而榜眼就不一樣了,宋朝之前從未聽說。據記載:「宋蘇老泉(蘇洵號老泉)曰:今進士三人之中,釋褐之日,天下望為卿相。不十餘年,未有不為兩制者。是時,一甲無定額,不止三人,而以三人為貴。然未言一甲二、三名為榜眼、探花。」就這個說法,張惟驤做案註:「《宋史》陳思讓傳,思讓子欽祚,欽祚子若拙,太平興國初進士,以第二人及第。時號第二及第者為榜眼。又李昭遘子杲卿,杲卿子士廉,皆一甲三名,人稱三世。探花郎昭遘,宋初宰相李窻孫。是宋初已有榜眼、探花之稱矣。丙寅孟秋惟驤又識。」由此可知,北宋時宋仁宗太平興國初年,已經有「榜眼」的稱號。
在歷史上,宋代科舉制度最引人興趣的特徵之一,是往往用豐富多彩的詞彙來代替比較枯燥無味的制度術語。「榜眼」就是這些科舉文化語匯中的一個。類似的還有很多:「貢院」指考生參加考試的廳堂,「鄉貢」是指在貢院中選拔的舉人。其次,是在某些場合、環境里,用通俗易懂的考試術語來強調成功的榮耀。而「榜眼」就很有這種韻味。類似的還有不少,殿試第一名有時稱為「龍首」,有時稱作「大魁」;而對列出登第者姓名的叫作「榜」,有時也叫「桂籍」。另外,在一些名詞里也流露出科舉考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形象地稱呼科考試院為「棘闈」,強調了應試者的艱難。
榜眼之名始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如北宋初年的王禹僻在《送第三人朱嚴先輩從事和州》詩中雲:「貨船東下歷陽湖,榜眼科名釋褐初。」據清人趙翼在《陔余叢考·狀元榜眼探花》中考證:「北宋時第三人亦呼為榜眼。蓋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謂之榜眼,其後以第三人為探花,遂專以第二人為榜眼耳。」

㈩ 古代中舉的依次叫什麼

十年寒窗人不識,一朝成名天下知。

中國科舉制度從隋朝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多年,這歷史傳承之長,僅此一項。無論是富貴人家還是貧寒子弟,都希望通過苦讀來改變一生的命運,學而優則供仕,此觀念深入人心。

人生的四件喜事,金榜提名時,洞房花燭夜,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能考得上狀元的自然是排在首位。

但是,一介書生,要考取狀元那真的太難了,全國讀書人無數,經過鄉試、省試,最後到殿試奪魁,經過層層篩選,到了競爭最後一位的時候,那真可謂是鳳毛麟角了,此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狀元

那麼「狀元」這個詞,相信大家都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但是你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嗎?

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在封建社會,科舉考試的全國前三名叫什麼?

也許,有些人還真知道,不就是:狀元、榜眼、探花嗎?

那你知道它為什麼叫狀元、榜眼、探花嗎?別急,下面為您解答!

追溯科舉的起源:科舉的產生,是時代的驕傲,科舉意在選才,科舉制度起源於隋唐,罷廢於晚清,歷時1300多年。

但科舉考試前三名叫狀元、榜眼、探花是從南宋末年才開始叫的,也被稱為三鼎甲。怎麼來的呢?狀元,咱首先得說這「狀」字,現在咱們都知道參加高考之前不得填那個表嗎?填寫自己的基本狀況,填完之後進行申請,通過之後給你發准考證。

過去也是一樣,在參加科舉之前這些人得寫個「名狀」,說白了就是申請表,把自己情況填上,這個東西叫做「名狀」。

那麼科舉考完之後根據名次先後把這個名狀作為檔案依次排開,誰考了第一他的名狀就在前面,把這個叫「狀頭」,也叫「狀元」。

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山東德州人)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約產生了500多名狀元。到了現代,沒有了科舉,不過卻有了高考,雖然不是同一形勢的考試,不過很多人仍然拿古代的稱呼來說高考的第一名,不過都是無差別的叫狀元,學校第一叫學校狀元,市第一叫市狀元,省第一叫省狀元,當然沒有全國第一,因為高考不是全國統一命題,所以沒有可比性。

狀元匾額欣賞

一匾一額,字間有乾坤。科舉之歷,史中話變遷。

匾額之中,一字一句都在訴說著1300年來中國科舉制度的變遷。「古匾橫陳,端莊厚重,榜書勢如洪,寫盡千秋科舉,中華文脈」,「蠶蛾高懸,典雅肅穆,博科雄勝斗,彰顯百代賢良,民族精神」。

史上流傳下來不少由當時科舉狀元題寫的匾額。下面,我們選取一些供大家欣賞:

王傑(1725-1805),字偉人,號惺國,陝西韓城人。清朝狀元、名臣。初在南書房當值,後經多次升遷,官至內閣學士。

吳其濬(1789-1847),字瀹齋,號吉蘭,別號雩婁農。清朝植物學家。河南省固始縣城關鎮人,卒於故鄉。嘉慶進士,181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吳其濬是清代河南唯一狀元。

章鋆(1820-1875)浙江鄞縣人。字酡芝,號采南。清咸豐二年(1852)狀元。章鋆少好學,擅長詩文。取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次年,侍奉上書房。咸豐五年出任四川鄉試主考官。咸豐九年,充順天鄉試、會試同考官。

洪鈞 (1839-1893) 清末外交家。字陶士,號文卿。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同治年間中狀元,任翰林院修撰。後出任湖北學政,主持陝西、山東鄉試,並視學江西。1881年任內閣學士,官至兵部左侍郎。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駐俄、德、奧、荷蘭四國大臣。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說的傳臚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