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闖關東和走西口歷史上都是怎麼回事啊
闖關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移,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
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關內中原大地,從明清到民國期間,以山東、直隸為主的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
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闖入東北,數量規模歷史最高。是時,義和團亂,帝國主義乘機瓜分中國,俄國獲得了東北地區大量特權,而日本經過日俄戰爭,迫使俄國把特權轉讓給日本。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1)歷史上為什麼要闖關東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清代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清初通過康雍乾三世的休養發展,到乾隆朝全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人地矛盾尖銳,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拓北庭」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六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謀生為特點的非官方行為。
「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大大改變了內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
同時,占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晉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通過人口遷移,與當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飢民。
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
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里,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Ⅱ 請詳細解釋一下"闖關東"的歷史
闖關東有空間上的廣義和時間上的狹義這兩個概念。空間上的廣義主要是以山海關為標准劃分為關內關外人口流動的情況,時間上的狹義主要是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中原百姓的人口遷移,一般來講,咱們說的闖關東都是狹義上的。
中原的氣候比東北要舒適一些,冬天也沒有那麼寒冷的天氣,更為重要的是中原人講究落葉歸根,背井離鄉的確需要很大的決心與勇氣。根據史書概括闖關東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清政府和國民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是黃河下游泛濫逃荒者甚繁。
清政府以前是不允許中原人隨便出關的,這與閉關鎖國的政策也有很大的關系,直到十八世紀中葉因為振興關外的政治導向才把山海關打開允許人口流動,這次流動流動的不僅是人口還有中原文化,尤其是孔孟思想也對今日東北「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由於黃河下游的持續泛濫也讓很多災民流離失所,所以就會為了生計重新考慮棲息地。
(2)歷史上為什麼要闖關東擴展閱讀
很多人選擇東北,而不去更為富庶的江南地區的原因如下:
1、政策支持:在清朝時期東北地區被視為是龍興之地滿人發源的地方,所以不允許內地人擅入,在十九世紀中葉為了振興關外發展開放山海關鼓勵內地人外遷,很多逃荒者為了自贖而流向了東北。而江南地區經濟政策的地域貿易保護特別嚴重不利於外地人發展。
2、江浙機會有限:江蘇浙江雖然富庶,但是人口密度也很大土地有限,加之之前很多外地人的遷入,所以機會相對來說很少,競爭卻很大。
3、東北空曠:與富庶的江浙地區相比,東北土地空曠而且物產豐富更適合逃荒者的棲息。
Ⅲ 歷史上,山東人為什麼要「闖關東」,而不選擇去富庶的江南
其實當時富庶的江南人口比較多,再加上當時的關東的資源非常多,才會有這樣的事情。
Ⅳ 歷史上闖關東的原因
問題一:
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東北,此為「闖關東」來歷。至1840年東北人口突破300萬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國人口達四億多。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清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東北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地理》,張善余)。 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留住的山東人達 到792萬之多,「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因此,現在東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等省份——黃河下游地區的。
闖關東,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頒布禁關令。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末路退往關東,雍正說「朕夷狄之君」「非中國人」。滿人傾族入關,東北人口劇減,借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餘公里「柳條邊」籬笆牆——滿洲長城(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邊」(《辭海》)。故,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闖關東-山東人-清代分三個時期:(1)1644至1667年,《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戶益繁息」。(2)1668至1860年,為維護滿洲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 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策。(3)1861至1911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
闖關東,從「流人」到「流民」,到東北「移民社會」 。清初民族矛盾尖銳,清朝統治者採取了極其殘酷的鎮壓手段。將「造反」者遣送邊陲「煙瘴」之地,山東觸犯刑律者多發配「極邊寒苦」的東北,這種遣犯史稱「流人」。山東人是「安土重遷」的典型。人口壓力、天災人禍、 滿清政府的政策導向等構成了山東人闖關東的外因。以修築當時的中東鐵路為例,《東北開發史》 引日本人稻葉君山的話說:「中國苦力,如蟻之集,而勞力之供給地之山東,更乘機輸送無數勞工出關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餘里之中東路乃山東苦力所完成,亦非過言也。」 闖關東,東北是外敵侵擾之地,山東人卓絕的斗爭。吉林省渾江市《灣溝公社志》記載:「1921年間有一名叫王振邦的農民, 原籍山東,因逃荒攜妻及長女一家流落於西川一帶。1931年日軍侵佔東北,王振邦與山東老鄉聚義百餘人抗日,1934年末,他們與日軍大小戰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戰績最佳,日軍死傷慘重,義軍為日軍所膽寒。」
闖關東,由於東北為流放地,禁墾,邊牆西為蒙古貴族駐牧地。但覆滅的滿清殖民政府無力阻擋歷史潮流,滿清二百多年殖民統治,倒促進了滿蒙漢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滿蒙獨立」運動、「偽滿洲國」等歷史滄桑,都沒能改變滿洲人成為中國的滿族人。山東聖人之鄉心態鄉土意識淡化,冒險精神增強最,促使流民春往冬歸轉變為在東北紮根。辛亥革命東北幾千萬關內漢人回到中國懷抱,「以至於人文地理學地圖表明該地區完全是中國人的」(《草原帝國》,法國,勒內·格魯塞)。
闖關東,是悲壯的歷史,是一次移民壯舉。存在特定的「闖關東」路線、存在「闖關東」的特定背景。因此,闖關東是一種社會歷史移民現象,有自發的客觀因素,有內在的政治影響深度。「山東人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滿洲旅行記》 中記載了當年真實的歷史畫面:「由奉天入興京,道上見夫擁獨輪車者,婦女坐其上,有小兒哭者眠者,夫從後推,弟自前挽,老媼拄杖,少女相依,踉蹌道上,丈夫罵其少婦,老母喚其子女。隊隊總進通化、 懷仁、海龍城、朝陽鎮,前後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寢者皆山東移民……」。作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漢族,幾百年來人囗壓力就使漢人不斷向周邊擴散:走西囗、下南洋,內蒙古和新疆也成為漢人移民地。那麼,闖關東便成了人口與經濟的平衡學。
問題三:「關東」指東北,當然在山東的北方。
問題四:電視劇《闖關東》講述的時期,山東人可以通過水、陸兩種方式到達「關東」?
Ⅳ 在歷史上,山東人出現「闖關東」的原因是為什麼
不時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更多的是激揚澎湃,上下不定的。在中國古代一直到近代有很多次人口大遷徙,其中比較出名的有闖關東下南洋等等,這不但展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為了謀生的艱難,同時也反映出了他們的堅毅和勇敢。那麼歷史上山東人“闖關東”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生存的緣故,還有一些其他因素的推動。
三、文化方面的原因其實歷史上還有一次闖關東是在清朝之前,那一次主要是因為遼東以及今天的省為清朝的滿讀文化所統治,所以產生了一定的文化割裂。所以那個時候的闖關東,也是為了保存自己的漢文化所迫,而實際上就是不想被承受曾經所鄙視的少數民族統治的屈辱。不過我認識,因為生活上的原因,還是因為當時統治階層的原因,受苦的都是底層的老百姓,可以闖關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逃難,希望如今社會不會再次上演。
Ⅵ 當年,山東人為何要闖關東
說到闖關東,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是清朝末期的一種社會現象。當時,中原地區的百姓前往東北地區討生活。其中山東人占據了將近一半,為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那麼,山東人外出討生活,為何選擇前往江南,而不是富庶的江南呢?其實,江南雖然富裕,但也有很多的問題。與之相比,東北地區更適合中原百姓。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中原王朝一般都專心經驗中原和江南地區。至於東北地區,即使能進行控制,主要作用也是作為軍事要塞,抵禦北方的各個游牧民族。這一模式始終沒有改變,在明朝時期,北方邊境分為九邊重鎮,其中就有遼東鎮。在明朝末期,清朝的主要地盤就是東北地區。當時,清朝的首都是沈陽。不過請注意,作為漁獵民族建立的政權,當時東北地區的人口並不多。公元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開始了長達200多年的統治。
當時,清朝把東北地區當做自己的龍興之地。而且清朝一直有返回東北地區的計劃,因此,清朝高層嚴禁中原地區的百姓進入東北,封關令長達百餘年。在這段時間里,東北地區的人口很少。截止鴉片戰爭爆發時,東北地區的總人口也只有300餘萬,還不到中原各個大省的零頭。在清朝的末期,天災人禍連接不斷。乾旱水澇連續出現,其他自然災害比比皆是。但朝廷的賦稅越來越重,百姓的生活很難維持。
尤其是北方的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些地區均人口眾多,土地數量卻是有限的。久而久之,出現了大量的無地百姓。為了討生活,這些人開始外出尋找出路,其中大部分選擇了東北地區。選擇東北地區的原因很多,首先,東北地區的人口少,到達東北之後可以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第二,清朝在東北地區的管理機構比較鬆散,便於到達東北之後的生活。第三就是地理條件,山東地區的百姓前往東北十分方便。
當時,很多山東地區的百姓都是漂洋過海到達東北的。根據數據統計,1840年,山東地區只有300餘萬人口。到了1910年,也就是清朝末期,東北地區的人口已經超過了1800萬。其實清朝也明白已經無力禁止百姓進入東北,在1897年,清朝解除了封關令。到了建國之初,東北地區的人口已經接近4000萬。其中,山東籍達到了1830多萬。所以說,很多東北人的祖籍都是山東。
尤其是清朝解除封關令之後,幾乎每年都有幾十萬山東百姓進入東北。百姓們選擇背井離鄉,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那麼,為何沒有選擇進入江南呢?很簡單,江南地區雖然富庶,但是經濟模式已經成型。進入江南之後,很難得到屬於自己的耕地。生活壓力非常大,這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清朝對江南地區的管理十分嚴格,想進入江南地區很不容易。
Ⅶ 歷史上為什麼有闖關東一說
"關"指的是山海關,「關東」指的是山海關以東的地方,實際指的是整個東版北地區。
近代以前權,清政府講東北地區視作自留地,看成是自己的老家,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不允許內地人隨意進入東北。
清朝末年,由於受到日本、俄國的威脅,東北眼看難以保住,清政府於咸豐十年(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從此開禁放墾,鼓勵移民實邊,以振興關外的經濟。
此後一直到民國時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於自然災害,政府號召移民實邊等原因,被迫或主動跨過山海關以及渡過渤海,到東北地區闖盪,墾荒和定居的過程。
由於進入自然條件惡劣、路途遙遠,且缺乏保障,造成移民過程非常辛苦、困難,所以當時人成為「闖」,可能會發家致富,也可能會傾家盪產,也可能會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總之風險很大。
「闖關東」客觀上促使滿蒙漢等族的大融合,東北地區漢族占據了絕對多數,盡管後經歷俄國人、日本人屢次入侵,即使有內外無數敵人搞什麼「滿蒙獨立」運動、「滿洲國」等,都沒能改變滿洲人成為中國的滿族人、都沒有改變滿洲成為中國東北的事實「以至於人文地理學地圖表明該地區完全是中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