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極拳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與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許宣平,宋朝張三峰,明朝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雖然張三豐和王宗岳各著有 《太極拳論》,但當今絕大多數拳家亦以現傳的各式太極拳源出陳式太極拳,而持陳王廷創拳之說。總的來說,太極拳的來源是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別是吸取了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並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氣功之術和中醫經 絡學說,以及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陰陽五行學說,以道教、太極八卦等理論為太極拳的哲學基礎,使太極拳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思想 。首先表現在太極拳始終處於運動之中,動作銜接緊密,勁斷意不斷,勢斷意相連,拳勢綿綿不斷,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同時,太極拳運動也是一種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太極拳中存在著剛柔、虛實、動靜、快慢、開合、曲伸等對立統一的矛盾雙方,這些矛盾的雙方既相互獨立又可相互轉化。
太極拳以「棚、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在運動中,要求靜心用意,以意識引導動作,動作與呼吸緊密配合, 呼吸要平穩自然,動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緩慢,身體保持疏鬆自然,不偏不倚,動作綿綿不斷,輕柔自然,動作弧形,園活不滯,以腰為軸,上下相隨,周身一體。動作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動作之間銜接和順, 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動作不浮不僵,剛柔相機濟,發勁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擊虛,借力發力,尤其講究「聽勁」,通過身體觸覺,來判斷對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並及時做出反應,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隨機應變。
陳式太極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陳氏始祖陳卜。陳卜原籍山西澤州郡 (今晉城),後來由澤州搬居山西洪桐縣。明洪武7年 (1374年),遷居河南懷慶府 (今沁陽)。因始祖陳卜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為近鄰鄉民所敬重。故將其居住的地方叫陳卜庄 (解放後,陳卜庄並歸溫縣,至今仍叫陳卜庄)。先祖後因陳卜庄地勢低窪,常受澇災,又遷居溫縣城東十里的常楊村。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著陳氏人丁繁衍,常楊村易名陳家溝。
始祖陳卜居溫縣後,為奠定家業基礎,偏重於墾種興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興家立業,人繁家盛。為保衛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設武學社,教授子孫。由於1711年以前陳氏家史無文字記載,僅有口傳。直至1711年,陳氏十世祖陳庚為陳卜立碑,方簡單記述了陳卜史實。然相距已有300餘年。其間人物、事跡及有關拳術多有疏漏。所以關於拳藝、人物、事跡的文字記載,僅從陳王庭記起。
陳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優,精於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東一帶很有聲望。在他年老隱居期間,依據祖傳之拳術,博採眾家之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參考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創造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陳王庭傳授下來的有一至五路太極拳、炮捶一路、長拳108勢、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陳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遠,多遭散失,現尚存《拳經總歌》、《長短句》詞一首。詞上半首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自陳王庭之後,陳家溝練習太極拳之風甚盛,老幼婦孺皆練習,當地流傳的諺語「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 這種風氣世代沿襲,經久不衰,使得歷代名手輩出。
傳至十四世陳長興 ,字雲亭,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斗篇》。他在祖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發展成為現在的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 (又名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老架 (大架)。當時人稱 「牌位大王」,教有名弟子陳耕耘、楊露禪。第一路動作簡單,柔多剛少,以「棚捋擠按」四正勁的運用為主,以 「采挒肘靠」四隅手的運用為輔。柔中寓剛,行氣運動,以纏絲勁的鍛煉為主, 發勁為輔。全身內外,動分靜和,一動全動,體現柔纏中顯柔、緩、穩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動作復雜,急速緊湊,剛多柔少,用勁以「采挒肘靠」為主, 以「棚捋擠按」為輔;以剛發勁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展,震足發勁。剛中 寓柔,體現柔纏中顯剛、快、脆的特點。
2. 練氣功一般要練多少年
你信氣功?
3. 氣功熱大概是指哪個年代
氣功一詞是解放後的叫法,現代稱之為「氣功」的大概涵蓋古代的「靜坐」專「吐納」「導引」「辟屬谷」等古老的健身、養生方法。「氣功」修煉方法多而龐雜。簡單說來大約分屬於道、釋、儒、醫。也有屬於宗教方面的玩意兒,如「符籙」等。對於「氣功」的盲從和簡單的否定,都是無知的表現。
「氣功」的鍛煉,在民間、在武術界、在宗教界從來沒有停止過。而且事實證明,正確地運用這一傳統鍛煉方法,是可以取得治病、強身的效果。解放以後,政府對這一傳統的強身方法,是頗為重視的。解放初期有蔣維喬的「因是子靜坐」,屬於佛家的修煉法門。在五十年代劉貴珍的氣功療養院,後有馬禮堂的「六字訣」他們以醫家的八段錦、五禽戲為主要方法;進入八十年代,所謂「氣功熱」開始出現,功法門類極多,有多年密而不傳的傳統功法現世;也有今人自編的功法。總之,魚目混珠、良莠不齊。一時難辨真假。當時練過氣功的人,心知肚明。草民不敢妄加評論。「氣功」和「易經」等被放在一鍋砸碎里給煮了,難求其真,嗚呼!
4. 請問氣功在我國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氣功和太極拳一樣么若不同請問有何不同
氣功是我國傳統體育活動之一。古稱氣功為吐納、導引、行氣、內服氣、食氣、練氣、靜坐、作容禪或內功等。
太極拳是我國武術著名的內家拳種之一,由來已久。它是一種既有益於健康,又能抗暴自衛,並具有極高哲理、生理和技擊力學原理的拳術。著名的有陳、楊、吳、武、孫等各種流派。
(具體異同)
http://big5.jkw.cn/jkzx/healthcare/7/1405333106.html
氣功其實是一種中國古人認識世界\\認識自身的一種修煉方法,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到黃帝時期就已經相當精深了,在<黃帝內經>里就有關於修煉氣功治療疾病的確切方法.
而太極拳就算從張三豐開始算起,也只是宋代的事情.要是按陳家的說法,從陳王庭算,是明代,差的更遠了
氣功是我國傳統體育活動之一。古稱氣功為吐納、導引、行氣、服氣、食氣、練氣、靜坐、作禪或內功等。國外也有類似氣功的活動,如瑜珈等。
我國的氣功已經有二千年左右的歷史。
5. 武術在中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1、中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當時的人類用棍棒等工具與野獸搏鬥回,逐漸積累了一些攻防經驗,答在原始社會主要是用於自保。
到商周時期,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人民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2、演變:
夏、商、周:拳勇 手搏 角力 斗勇
春秋戰國:技擊 相搏 手戰
秦漢三國:武藝 角抵 手格
兩晉、南北朝:講武 武藝 相撲 拳法
隋唐:拳捷 試撲
宋、元:摔跤 打套子
明、清:白打 使拳 使藝 拳法 把式 對力 對拳
近代:國術 武術國技 把式 功夫
3、武,止戈為武,消停戰事。是物質文明的保障。
武術,止戈的技術,消停戰事的技術,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武術分別體現在國家的國防實力、和個人的安全防衛方面,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地方,有不同形式的應用。
功夫,英文Kung fu,又稱中國功夫、中國傳統武術,是在中國清末出現的、關於「武術」的別稱,主要體現在個人在武術上的應用和造詣,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和個人修為。
6. 氣功到底有多厲害 是誰發明的
氣功歷抄史
懸賞分:襲0 - 解決時間:2005-12-14 16:30
提問者: MrWisdom - 助理 三級
最佳答案
氣功是我國傳統體育活動之一。古稱氣功為吐納、導引、行氣、服氣、食氣、練氣、靜坐、作禪或內功等。國外也有類似氣功的活動,如瑜珈等。
我國的氣功已經有二千年左右的歷史。論述氣功的出土文物《行氣玉佩銘》,經考證是公元前380年左右的實物。《莊子》中也有關於氣功的論述,中國最早的一部醫書《內經?上古天真論》光於氣功的論述很詳細。另外,古代不少著名著作中也都涉及到氣功,如老子的《道德經》、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等等。
氣功的內容非常廣泛,其特點是通過練功者的主觀努力對自己的身心進行意、氣、體結合的鍛煉,主要包括調身、調心、調息、自我按摩和肢體活動等。氣功的功法繁多,有以練呼吸為主的吐納功;以練靜為主的靜功;以練動靜結合為主的動功;以練意念導引為主的導引功、站樁功和以自我按摩為主的保健按摩等。
中國氣功流派很多,一般分為醫、儒、釋、道、武術等五大門派。
7. 氣功養生的發展史
氣功,作為醫療保健,其歷史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唐堯時期,奠基於春秋戰國,以後歷代有所發展。遠在兩千多年前先秦時期的醫學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關於氣功的論述。道家的老子、莊子,都在他們的著作中提到了古代的氣功,如《老子》中的「虛其心,實其腹」、「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莊子》中的「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等,均是講練功的。現存最早的且完整地描述呼吸鍛煉的,要數戰國初年石刻文中的《行氣玉佩銘》。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一批簡帛醫書中,就有描述氣功的帛書帛畫。《黃帝內經》中亦有不少地方與氣功有關,如《素間·刺法論》的「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後下津令無數」等。氣功一詞,首見於晉時許遜《凈明宗教錄》的「氣功闡微」,但這一詞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現代才盛行起來;在古代,仍稱為導引、吐納。服氣等。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對氣功養生的經驗和方法作了較詳細的記載。南北朝時代,陶弘景輯錄了六朝以前的氣功養生經驗,編輯成《養性延命錄》,占該書之半的《服氣療病》和《導引按摩》兩部分,有些內容與當前在應用的動靜功法極為相似。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於絕大部分證候下都載有導引、吐納的方法,約有260餘種,可說是隋代以前氣功療法的一次總結。孫思邈的《攝養枕中方》一書,其中導引、行氣兩節,專論古代氣功。孫氏特別強調「氣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鍛煉作用。他還介紹了六字訣的具體運用,以及動功「天竺國按摩婆羅門法」計十八勢、「老子按摩法」計四十九個動作。
兩宋金元時代,道教內丹術興起,古代氣功開始融合其中某些部分,這是該時期氣功發展的特點《聖濟總錄》是北宋政和中官修的方書,卷帙浩大。原書未有咽津、導引、服氣三部分,是專論氣功的。進入明清時代,古代氣功發展的特點是更廣泛地為醫家所掌握、所應用,氣功養生的專著各在60餘種以上。如《保生秘要》列述了近四十種病症的導引運動方法。明朝名醫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中,記載了一些練功方法,提出了「內景墜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的練功體會。清朝汪切庵所著《醫方集解》中,記載了調息功的詳細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政府的中醫政策指引下,氣功療法更得到了蓬蓬勃勃的發展,被越來越多的人廣泛作為一種強身健體的手段。
8. 歷史上真的有氣功嗎
氣功(炁功)是一種中國傳統的保健、養生、祛病的方法。以呼吸的調整、內身體活動的調整和容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主要講究調整自然之氣和先天之氣和諧的關系,中國氣功中先天之氣是稟賦於父母、循環在人體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中的元真氣。
氣功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動功和靜功。
動功是指以身體的活動為主的氣功,如導引派以動功為主,特點是強調與意氣相結合的肢體操作。而靜功是指身體不動,只靠意識、呼吸的自我控制來進行的氣功。大多氣功方法是動靜相間的。
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會練習導引、內丹術氣功,靜坐也包含氣功。氣功常配合武術或靜坐一起練習。練針灸的中醫也常透過練習氣功來增進療效。
9. 氣功的起源
氣功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未見直接的文獻資料,目前是根據幾個間接文獻的互相佐證推測的。據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記載: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堯時期,中國中原地區曾洪水泛濫成災。《呂氏春秋•古樂篇》就有用有「宣導」作用的「舞」來治療「筋骨瑟縮不達」之疾的記載。《黃帝內經》也有用導引、按蹺來治療骨關節病的記載,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成為「導引按蹺」。
1975年在青海樂都地區柳灣三坪台出土的馬家窯時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個練氣功站樁的人形,說明中華氣功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
氣功在醫學、健身、武術中有著廣泛的運用。中國古代氣功從一開始就用於治病和健身。氣功所以能夠治病,主要是因為它對大腦皮層和皮層下植物神經中樞及心血管系統能起到有益的調節作用,對機體的異常反應有糾正作用,對腹腔器官有一種按摩作用,對自身生理機能可起到自我控製作用等。練功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排除情緒的干擾,讓人體的生理、生化處於最佳工作狀態;氣功中的放鬆、入靜和呼吸可緩解大腦皮層對整體的應急性反應准備,為機體的休息、修復和調整提供有利條件,亦即可清除「七情」對機體的擾亂,降低機體對外部環境的劣性刺激的敏感性,減弱「六欲」的危害;經過緩慢調整,使整體耗能減少,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另外,只要領悟了氣功的要決,任何人都能練成氣功。
10. 氣功的歷史
氣功在中國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古人最初以"舞蹈"的形式來疏導和宣洩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近年在青海省大通縣孫家...由此我們知道,原始的"舞蹈"即是氣功的"雛形".但是,這還不算"自發動功,要想追溯"自發動功"的源頭,我們還得從人類蒙昧時代談起. 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里,人類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及繁衍,不得不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及兇猛的飛禽走獸進行斗爭,當他們身染疾患時,只有坐以待斃.然而在聽天由命的'坐待之中,必將會產生靜極生動的規律,我們知道,人類原始社會的信息量與當今社會的信息爆炸的反差是不言而喻的.正是由於原始人類的大腦中信息量極少,因而很容易進入到萬念俱無的氣功高境界.因此,也就能很快地產生不由自主的自發動.這種情況又能解釋為什麼現在的氣功熱潮中,文化層次低的人或是文盲和兒童,能很快地產生'自發動的道理.另外,就是目前農村出現較多的仙姑.巫婆,神漢之類的情況.這些人從未練過氣功及學習過氣功理論知識.然而自然會作法.這些法都可以歸納到自發功的范疇.而生活在城市裡的人由於接受的信息量較多,很少有這樣的異人出現. 從以上情況,我們可以得出幾點結論: 1.最早的氣功是"無為功"(自發功)而不是"有為功". 2."無為功"的產生是人體生理上的一種本能,不受任何學說影響. 3.隨著人類文明的產生,也就產生了最早的有為功---舞蹈. 4.中國氣功的歷史如果不從有為功開始計算的話,還可上溯到舞蹈時代的前期. 一言蔽之,氣功源於無為,流於有為,從源還是從流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