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讀歷史書,我們到底在讀什麼
當然很多時候都是討論影視劇的人和事,然而這些跟真實的歷史事件或多或少會有些出入。
目前各類網站很火的就是真相學。專門研究各類歷史時間的第一次,第一人,第一時間或做一個與歷史記錄相悖的結論作為論點。有些人喜歡上做一件事,尋找充足的證據去證明這些歷史事件的真實性,雖說看上去有嘩眾取寵之嫌,但裡面引經據典,講的也頭頭是道,讓人看了覺得茅塞頓開。例如我知道的郝連勃勃大王,文裁縫是此類型的性情中人,專門研究常人所忽略的東西比如為啥皇帝老娘的爸爸為啥叫二狗子,為啥隋煬帝是明君,皇帝的第一次給了誰等等,刁鑽古怪又吊人胃口,讓人看後覺得終於弄明白了,腦瓜里又多了一個概念:我終於知道歷史的真相。 不管歷史書籍如何寫,是否與真實的歷史事件有出入,對於讀者來說真正在乎的是什麼?如果摒除思考歷史的沉重,只把歷史書籍當作武俠小說看,也未必不是好事,但歷史真的沒有小說好看。如果一心只想了解真實的歷史事件,那麼無疑是最後陷入矛盾的境地,除非你是職業的歷史學家,因為歷史記載的有很多存在臆想的成分,甚至部分有扭曲真實的嫌疑,後續的很多種傳聞還可以影響不同人的推理和記載,因此二十四史的記載哪些是以訛傳訛,我們就無可得知了。但我們打破砂鍋問到底又是為了什麼,難道是追求真理,還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其實歷史總是在不斷的重復,千姿百態都發生過,只是呈現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了解一個就夠了,何必兩個三個甚至N個? 我們讀歷史,到底是為了讀什麼?對於那些熱衷於讀秘史和怪力亂神的,僅僅是在看小說消磨時間而已;在我看來,真正讀歷史的人,在讀的是人類的道德良心。康德說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個真正熱愛讀歷史的人,一定實在觸摸人類發展史的良知脈絡,並希望找到一條引導自己尋找真實價值觀和做人准則的標准。從遠古蠻荒的原始社會,經歷奴隸社會,再一直過度到現在,人類的心靈一直在沿著道德人心這條幹道上馴化,從淳樸變詭詐,再到現在返璞歸真。其中過程有太多的悲歡離合,不得不發人深思,引導人們對美好品德,美好價值乃至美好生活的嚮往。說歷史就不得不說戰爭,戰爭是一面鏡子,歷史為它流的血,即使是黃河之水怕是也洗不清,尤其是歷史上種族屠殺最為慘烈。但在目前的情況,我們的歷史課本,對歷史事件的描述帶有強烈的感情,其中漢民族對異族的戰爭失敗最突出,我至今想不明白,這些言辭向年輕人宣揚愛國主義合適嗎?與時俱進嗎?孩子們讀歷史,我們該讓他們讀的是歷史的人物為百姓生民的的熱愛,以及這些人的哪些行為符合道德社會的准則,不要寫的得某個歷史人物為國捐軀了搞得孩子的的也苦大仇深。
⑵ 歷史學研究生讀什麼
如果你只是因為「於眼光不夠遠,胸懷不夠大」,才要考歷史的研究生,那你考了研究生之後,就會失望。
而且你的興趣在文學,歷史的碩士研究生大多隻有兩年,上一年課,寫半年論文,找半年工作。幾乎不可能達到你預期的目的。
歷史學的研究生,考試要看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還有歷史綜合,史學理論。
至於學校,世界史方面,北師,天師,東北師大的中世紀史很強大,南大的英國史,吉大的美國史。中國近現代的工作現在相對好一點,因為大學都要開近現代的課了,就像高數一樣。歷史地理首推陝師大。考古一般不要跨專業的。除非你是學化學的。不管哪個專業,考歷史,北大和人大幾乎都是最好的選擇了。
還有,不僅要選學校,更重要的是選導師。你的導師若是牛人,那是相當有優勢的。但同樣,也是比較難考的。
如果你想豐富自己的知識,拓寬視野,可以讀一些外國的生活史,或是小說,散文。真的不一定非要考研究生。如果你不喜歡歷史,你讀歷史的研究生對於你是一種折磨,也是在浪費你的時間。
推薦你看幾本書
[德]里夏德•范迪爾門著:《歐洲近代生活:宗教、巫術、啟蒙運動》,王亞平譯,東方出版社,2005年版。
[德]里夏德•范迪爾門著:《歐洲近代生活:村莊與城市》,王亞平譯,東方出版社,2005年版。
[法]伏爾泰著:《風俗論》,梁守鏘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美]威爾•杜蘭著:《世界文明史》,幼獅文化公司譯,(上、中、下)東方出版社,1999年版。
[比]亨利•皮朗著:《中世紀歐洲經濟社會史》,樂文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法]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里著:《蒙塔尤:1294-1324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山村》,許明龍、馬勝利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法]P.布瓦松納著:《中世紀歐洲生活和勞動》,潘源來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美]湯普遜著:《中世紀社會經濟史》(上冊),耿淡如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L. S. Stavrianos: A Global History, Prentice Hall, 2004.
跨專業考研,慎重,再慎重,再再慎重。
⑶ 歷史要讀什麼史書
中國古代的官修史書,也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即「正史」,共有內25部,分別是《史記容》、《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
⑷ 你讀歷史讀的是什麼讀出了什麼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同時也給題主推薦一本書——《萬曆十五年》。首先我先說說,我讀歷史讀的是什麼?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沒錯,以史為鑒看的就是得失,學習歷史就是對比過去和現在,我們的得失,從社會、人文、物質乃至思想等方面都可以對比學習。
《萬曆十五年》主要講的是明朝儒家傳統思想發展到頂峰,封建官僚體制已完全僵化,以此來說明中國的封建歷史本該結束,但由於儒家思想的約束未能實現,在閱讀過這本書以後,對中國歷史的看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我們這個世界裡如何去看待一些變化和發展就是讀萬曆這本書後的出來的新結論。
如果題主也愛讀歷史的話,歡迎一起探討,總之,學習歷史是一件可以讓人變得更加智慧和的事。
⑸ 想讀通歷史,應該怎麼讀,讀的方法有哪些
錢穆在≪國史大綱≫序言里說凡一國之國民,需熟其國之歷史。讀歷史需知歷史是表,熟悉其文化才是本,政治,經濟,學術思想都是文化共相下的分題,但每一分題側重與所依附材料仍有不同,因此所採取的研究方法亦有差別。
如果要讀歷史,應先讀通史,中國歷史不像西方,中國各時代聯系緊密,非通讀不足了解。讀通史建議讀取幾家之言,如範文瀾的≪中國通史≫是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台灣學者傅樂成則從其他角度闡述,而像費正清的≪劍橋中國史≫則是從旁觀者的角度闡述中國歷史了。讀完近人作品,則可閱讀古人原著,推薦讀≪史記≫與≪資治通鑒≫,這是接觸第一手資料了。
熟悉了通史,就可以按照自己興趣選擇想深入研究的領域了。比如喜歡某朝代或某領域,則可按照自己興趣讀下去。
把自己放到歷史之外,盡可能客觀的去看待歷史,對於歷史書的記載辯證的去看去揣摩,不要刻意去探求歷史書記載的真實與否,歷史無所謂真實與否,差別只在於角度立場導致的敘述結果。
另外,在讀通史前建議看看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不算嚴格意義上學術著作,黃氏寫史自有其獨特之處,這本書可做引子,相信讀完這本書,再讀通史就不覺得是難事了。
⑹ 讀中國歷史,先讀什麼在讀什麼
先讀正史來,比如史記,二十四自史,中國通史,對整個歷史有了一定了解,再讀古代人寫的小說,散文,詩歌。注意:不要讀野史,野史會誤導你,野史通常是吸引人眼球的噱頭。
根據我的經驗,讀古人所作小說,詩歌,散文是最真切了解實際的最佳選擇。
以杜甫為例:看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再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是唐盛世時期人物,卻是這番慘景,可想而知當時是什麼狀況了。
類似的捕蛇者說,賣碳翁等等作品也反映草根生活。
紅樓夢,水滸傳也有很強的歷史現實意義。
文藝作品往往是當時歷史狀況最一針見血的描述載體。其它作品推薦看三言二拍,笑林廣記等等。在看文藝作品時一定把作者的生活背景拿來看一遍,與正史結合著看,你就能推論出歷史的真正侖廓了。
⑺ 什麼叫讀歷史
1、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內件的一門學科,多容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2、讀歷史就是看歷史。
3、好處:
1.能以史為鑒,理解反思當下的問題;
2.人們應當了解自己國家民族的發展史,把優秀的名族傳統特色代代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3.博古通今,知識淵博;
4.讀史書,感慨萬千,豐富精神生活,提升生活格調品味。
⑻ 讀歷史書要讀出些什麼
首先 以史為鏡 可以知榮辱 ! 你讀歷史書 就可以知道 我們自己在整個歷史長河專中 對社會有什屬么貢獻可以為榮 有什麼東西是我們的恥辱 ! 一個人不能忘了自己民族的歷史 就是要你記住這些!
其次 讀歷史 是要你從中學習經驗 為什麼會這樣 怎麼才能不這樣 等等
再次 那就是望採納了 呵呵 !
⑼ 想讀中國歷史方面的書,應該先讀什麼書先了解哪個朝代的歷史
歷史方面的書有很多種,不是太好推薦,主要是看你喜歡什麼類型的。
你想知道比版較細致而正統的歷史直權接看二四十史(不懂可以網路二十四史)。
喜歡野史方面的話可以讀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不懂可以網路),例如唐史演義,宋史演義,五代史演義等等。
先讀哪個朝代看個人愛好。看你喜歡哪個朝代的風格。當然可以按朝代順序讀。
例如秦朝風格就是暴政。
漢朝(古絲綢文化,對匈奴的和與戰,這個時代政治主要特點是外戚,宦官,士族作為漢朝的三個大支柱)。
三國(這個時代本質上是由外戚,宦官,士族三個大支柱逐漸轉變成宦官,外戚倒下,士族一家獨大的過程)
南北朝(是士族的天下,士族狂妄到通常不把皇帝放在眼裡。一個士人狂放不羈的時代。)
其他朝代的風格就先不說了。不懂再問。
⑽ 為什麼要讓孩子讀歷史,讀什麼歷史書
在歷史之中,散落著各種各樣的鑰匙,有的鑰匙是打開偉大之門的,有的鑰匙是打開財富之門的,有的鑰匙是打開藝術之門的,有的鑰匙是打開文學之門的,有的鑰匙是打開幸福之門的……
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這眾多的鑰匙之中,找到屬於自己孩子的那把,如此而已。
這是為什麼要給孩子讀歷史的第一點原因:讀歷史的孩子有志向,讀歷史的父母不焦慮。
歷史最迷人的地方是什麼,是真實發生過。它只記錄名垂青史的人,能夠留下歷史痕跡的人物和事件,每一個,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對象,也是我們有可能超越的肩頭所在。這就是智慧。
什麼是智慧,就是有自己的思想。如果說孩子們學習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是掌握知識的話。那麼,學習歷史,則可以把人類時期所有的結晶汲取到自己身上。
很多在歷史上做出傑出乃至偉大貢獻的人都提及,他們的進步只是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往上夠了一下——如果我們不知道過去有些什麼樣的巨人,不知道巨人的站法,我們如何才能站在其肩頭呢?
這就是為什麼要給孩子讀歷史的第二點原因:讀歷史的孩子有格局,讀歷史的孩子有智慧。
歷史很有意思,能夠載入史冊的無非兩種人:大能量的好人和大能量的惡人。歷史還能夠記錄的是,是大好人和大惡人的最後的下場,以及他的「身前身後名」。歷史可以不說一句評價,就讓孩子明了什麼叫大是大非。
就以演講和寫作的表達來說吧,我們都知道肚裡空空人,頭腦也產生不了什麼東西,嘴巴里說不出什麼東西,手裡更是寫不出什麼東西。那麼,對於孩子而言,自己的生活積累還沒有那麼多的情況下,多讀讀歷史,就是非常好的文化營養。
其實,就此而言,歷史不僅僅可以幫助孩子能說善寫,還對於他將來選擇事業,說服他人、影響社會、影響世界都至關重要。
這是為什麼要給孩子讀歷史的第三點原因:讀歷史的孩子心靈高貴,讀歷史的孩子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