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確對待歷史的態度是
以史為鏡
2. 對待歷史文化 應持怎樣的態度
對待歷史文化應持有一下態度:
1 、對不同文化,應採取客觀平等的態度。尊重因文內化差異而容導致的行為方式 的差異要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和長處。
2、對於中華文化保護本民族的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中華文化對促進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
3. 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歷史
以歷史為鑒!「鑒」為人生意義!
我覺得一位熱愛歷史的人:
1.歷史一切版,都應該以平等的眼光,權要看出來本質來,不是自己喜歡誰就誰,誰貢獻過,誰過失,一切分析眼中,有歷史家的胸懷去面對一切,這樣你會懂很多東西!
2.歷史是一本非常了得的書,很多東西從中能體會,包羅萬象,如果你能從來體會到它的意義,我想你會把歷史學得很好。
3.歷史是無情的,無法回頭的,你會發現,一個人在歷史上什麼不是,只願自己的生存能給身邊的人帶來意義就足以。
4. 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歷史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大意是太史記載說:「崔杼殺了他的國君。」崔武子殺死了太史。他的弟弟接著這樣寫,因而死了兩人。太史還有一個弟弟又這樣寫,崔武子就沒殺了。南史氏聽說太史都死了,拿了照樣寫好了的竹簡前去,聽到已經如實記載了,這才回去。
太史為了真實地記錄「崔杼弒其君」,不惜犧牲自己,也要捍衛歷史,確保歷史的真實性。這就是太史對待歷史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怎能不讓人肅然起敬。
回望歷史,不畏權貴,秉筆直書,書寫歷史,又何止「南史氏」。孔子直贊:「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司馬遷書寫歷史,實事求是,身遭宮刑而不負《史記》。宋太祖面對「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而幡然醒悟,恭敬地對待史官,恭敬地對待歷史。
回望歷史,把握現在,展望未來。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歷史,以什麼樣的角度書寫歷史,以什麼樣的歷史觀解讀歷史,決定著我們會塑造一個怎樣的世界、走向一個怎樣的未來。也就是說,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歷史,歷史也將會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你。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歷史是已經過去、已經發生的事實,它已然凝固,不可變更。然而,怎麼去取捨史料,從哪個角度去解讀卻有著很大的自由。就像莎士比亞說的「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無論怎樣解讀,都必須尊重歷史的客觀規律和客觀事實,「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實事求是,慎之又慎,不能把歷史當做橡皮泥,想怎麼捏就怎麼捏。名為「解構英雄」,實為「抹黑英雄」。像這樣惡搞歷史,只能說明這個人價值觀缺失、理想信念喪失。
說到底,一個人對待歷史的態度,是由他的世界觀所決定的。是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唯物主義者,就會尊重歷史的客觀事實、客觀規律,客觀公正地對待歷史、分析歷史、判斷歷史、繼承歷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用以指導實踐、指導工作、指導生活。反之,唯心主義者,他們對待歷史,就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取捨,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對歷史沒有半點的虔誠與敬畏。久而久之,也必將受到歷史的懲罰。
歷史與現實經驗一再表明,歷史是教科書,歷史是清醒劑。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值得我們倍加珍惜、倍加愛護。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愛護我們的歷史,去尊重我們的歷史。
5. 學歷史應該秉持什麼樣的態度
任何事情都有來兩面性,從學習歷史源的第一天開始老師就告訴我們:「對待歷史要持客觀公正的態度」,這一點也貫穿了歷史學習的全過程。
歷史需要歷史去檢驗,我們只能在前人總結的歷史和自己身處的歷史中去謹慎評價與客觀看待歷史上的人和事。對錯是非不是我們一句話就能下定義的,正如任何一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影響都需要不只一句話來概括,分點分條分方面的分析就是我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客觀看待歷史的體現。
而且,我覺得客觀看待並不是要我們一味的將教材資料上總結出來的積極與消極各方面的評價作為我們客觀看待歷史的態度體現,我們既然學習了歷史,就要在學習的基礎上有自己對歷史上人和事自己的認識和分析。
6. 對待歷史態度
讀史復使人明鑒,所以我制們必須記住歷史。
不過在那之前,你要先搞清楚自己讀到的歷史是不是真實客觀的。
歷史永遠是勝利者寫的,所以基本上對失敗的一方都或多或少有失公允,所以我們也要辯證的看待歷史,不要添加太多主觀的情緒。
7. 什麼樣的態度才是正確的歷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稱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回規律的理論,馬克思答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
8. 看歷史,該用什麼態度問什麼問題
以史為鑒,這是一個成抄語,意思大家都懂。但是怎麼去以史為鑒。 現代社會已經和封建社會完全不同,很多問題並不適合於當下,但是針對這些問題的態度還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這個詞經常會出現,如果怎麼怎麼樣,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 這個問題大多數情況沒有任何意義。而這個問題中有一項,如果XX沒有金湯勺會怎麼樣。 這態度是非常惡劣的, 不去想著xx是如何運用的金湯勺,而是只是自以為是認為成功僅僅因為靠金湯勺。 同樣的如果,到不如問問自己,如果自己有這個金湯勺,自己會怎麼做,反而更有些意義。 人永遠靠的是自己的能力,外在物質只是提供機會,自己沒有能力哪怕是鑽石湯勺最後也只是一無所有。
9. 對於歷史後人應該什麼樣的心態
其實,我們需要對於歷史的態度很簡單,便是一句話「取其優良,棄其糟泊版」
我們所看到的歷權史不一定是最真實的甚至是不真實的,但我們仍然要尊重現今所掌握的歷史,並且不斷探索,畢竟歷史不僅是撰寫歷史的歷史學家來寫的,歷代的百姓也會寫。
如果這個時期是太平盛世,那麼後人也會嚮往;如果這個時期兵戈不息,那麼同樣會遭人唾棄。所以說後人的心態是會跟著歷史的背景而改變的,而且隨著時代的改變人們的心態也會隨著改變......我們作為後人,尊重歷史一定是可求得,但不能因尊重歷史而被歷史束縛。
當然,我只是簡單地說了一下對於中國歷史的態度,對於國外歷史也應該是如此吧。
謝謝你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10. 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對待歷史
以生氣的態度來描述主題,那不還是不夠客觀,那樣就只能說我們不能忘記回國恥,要揭竿而起答和鬼子們拼了!其實這種方式是不對的,我們既然沒有生長在那個時代,對待歷史我們也只能抱著感嘆和惋惜,除此之外我們不能忘記誰讓我們受過傷、有過恥辱,這些帳我們要給他們記著,現在我們就是要在這些歷史問題里總結我們為什麼會被欺負,不受重視!我們當時可是有著四萬萬同胞的泱泱大國啊!原因就是我們因為太自信所以太封閉,因為太封閉所以太落後,因為太落後所以不受重視,因為不受重視所以受欺負,因為我們太落後所以被欺負的時候我們無力還擊,只有在戰爭中一點一點的學習,總結經驗,靠著四萬萬同胞的身軀去抵抗、反抗,所以從清朝開始到抗戰結束我們用了20多年的時間,直到現在我們才被世界所認同,所尊重!我們現在要的就是發展,要發展成為像成吉思汗時代那樣的然其他國家聞風喪膽的強大的國家,到那個時候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的對某某國家駐兵,然後說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對某某國家進行經濟制裁說是為了保證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對於歷史我們哀悼!我們銘記於心!我們承諾他不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