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西地名有哪些
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11個市分別是: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陽泉市、呂梁市、晉中市、長治市、晉城市、臨汾市、運城市。11個地級市共轄117個縣級行政單位(25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1個縣)。
1、太原市,轄6區3縣1市,包括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古交市。區(縣、市)共轄街道53個、鎮21個、鄉31個,合計105個。
2、大同市,轄4區6縣,包括新榮區、平城區、雲岡區、雲州區、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左雲縣。區(縣)共轄街道辦事處46個、鎮33個、鄉66個,合計145個。
3、朔州市,轄2區3縣1市,包括朔城區、平魯區、山陰縣、應縣、右玉縣、懷仁市。區(縣、市)共轄街道4個、鎮19個、鄉50個,合計73個。
4、忻州市,轄1區12縣1市,包括忻府區、定襄縣、五台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原平市。區(縣、市)共轄街道6個、鎮59個、鄉126個,合計191個。
5、陽泉市,轄3區2縣,包括城區、礦區、郊區、平定縣、盂縣。區(縣)共轄街道12個、鎮20個、鄉12個,合計44個。
6、呂梁市,轄1區10縣2市,包括離石區、文水縣、交城縣、興縣、臨縣、柳林縣、石樓縣、嵐縣、方山縣、中陽縣、交口縣、孝義市、汾陽市。區(縣、市)共轄街道13個、鎮81個、鄉67個,合計161個。
7、晉中市,轄1區9縣1市,包括榆次區、榆社縣、左權縣、和順縣、昔陽縣、壽陽縣、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介休市。區(縣、市)共轄街道17個、鎮59個、鄉59個,合計135個。
8、長治市,轄4區8縣,包括潞州區、上黨區、屯留區、潞城區、襄垣縣、平順縣、黎城縣、壺關縣、長子縣、武鄉縣、沁縣、沁源縣。區(縣、市)共轄街道14個、鎮68個、鄉64個,合計146個。
9、晉城市,轄1區4縣1市,包括城區、沁水縣、陽城縣、陵川縣、澤州縣、高平市。區(縣、市)共轄街道10個、鎮48個、鄉26個,合計84個。
10、臨汾市,轄1區14縣2市,包括堯都區、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鄉寧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侯馬市、霍州市。區(縣、市)共轄街道20個、鎮75個、鄉76個,合計171個。
11、運城市,轄1區10縣2市,包括鹽湖區、臨猗縣、萬榮縣、聞喜縣、稷山縣、新絳縣、絳縣、垣曲縣、夏縣、平陸縣、芮城縣、永濟市、河津市。區(縣、市)共轄街道13個、鎮81個、鄉55個,合計149個。
(1)吉縣歷史地名叫什麼擴展閱讀
山西歷史沿革
唐高祖李淵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山西被唐高祖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都城。
宋代,山西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發達地區。
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
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
在民國十年(1921年),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高君宇在太原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革命活動。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率領紅軍主力渡河東征,在晉西、晉中、晉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種。
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三大主力挺進山西,創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十四年抗戰中,山西是全國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山西地方黨組織培養了15萬名共產黨員,根據地向八路軍輸送了60萬熱血青年。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山西省人民政府。
㈡ 吉縣的歷史沿革
吉縣在商祖乙時屬耿地。
西周稱翟城,城址在今文城鄉一帶。
春秋時為晉之屈邑,又稱北屈,城址在今縣城東北10公里麥城村。
戰國時屬魏之屈邑。
秦朝時稱為河東郡北屈縣。
西漢時仍沿用秦時舊稱。
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改北屈稱朕北。
東漢時復置北屈縣,隸河東郡。
三國時期屬魏,稱平陽郡北屈縣。
五代十國時為河東道慈州治,轄3縣。
北宋時為河東路慈州下團練,轄吉鄉、文城、鄉寧3縣。
金天德三年(1151年),廢慈州稱耿州,置文城郡軍。
明昌元年(1190年),改耿州稱吉州,轄吉鄉、鄉寧2縣。
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平陽路為晉寧路,吉州隸之。
明朝期間為山西布政司平陽府吉州,轄鄉寧1縣。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隸州,轄蒲縣、鄉寧2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劃鄉寧縣為平陽府,降吉州為散州。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稱吉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吉縣解放,隸屬晉綏呂梁十專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劃歸西北區晉南專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劃歸晉綏晉南專區。
1949年10月,劃歸山西晉南專區。
1958年,並入鄉寧縣,降縣為鎮。
1961年7月,復置吉縣。
1970年,劃歸臨汾地區。
㈢ 海吉縣在哪
在電視劇《山海情》中海吉縣是一個虛構地名,既可能是海原縣和西吉縣的合稱,也可能是整個西海固地區的代稱。
《山海情》是由孔笙、孫墨龍執導,黃軒領銜主演,張嘉益、閆妮、黃覺、姚晨、陶紅、王凱特別出演,熱依扎、黃堯、白宇帆、尤勇智、胡明、姜冠南、王莎莎、祖峰主演的脫貧攻堅劇。
該劇講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西海固的人民和幹部們響應國家扶貧政策的號召,完成異地搬遷,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通過辛勤勞動和不懈探索,將風沙走石的「干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
(3)吉縣歷史地名叫什麼擴展閱讀
《山海情》電視劇的開篇,一個生活環境艱苦、村民觀念根深蒂固的湧泉村便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讓人一秒回到20世紀90年代的西海固。該劇以朴實、接地氣的敘事風格,溫情細膩的視角,描繪出扶貧路上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和人物,在體現主題的同時又串聯起角色的親情、愛情、友情等話題,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該劇畫面中全體人物灰頭土臉的造型、簡陋的辦公室與漫天黃沙的戶外環境,高度還原了當地20世紀90年代貧困的生活狀態與自然地域特徵,更是通過「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蚊子都能把人給吃了」「餓得直吐酸水」等村民看似幽默實則質朴真切的抱怨。
全面立體地再現故事主角所處的環境,種種細節離不開一個「真」字,獲得不少觀眾點贊。
㈣ 有關吉縣的歷史
吉縣在商祖乙時屬耿地,西周稱翟城,城址在今文城鄉一帶。春秋時為晉之屈專邑,又稱北屈,城址屬 在今縣城東北10公里麥城村。戰國時屬魏之屈邑。秦朝時稱為河東郡北屈縣。西漢時仍沿用秦時舊 稱。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北屈稱朕北。東漢時復置北屈縣,隸河東郡。三國時期屬魏,稱平陽郡北屈 縣。五代十國時為河東道慈州治,轄3縣。北宋時,為河東路慈州下團練,轄吉鄉、文城、鄉寧3縣。金 天德三年(1151),廢慈州稱耿州,置文城郡軍。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稱吉州,轄吉鄉、鄉寧2縣。元 大德九年(1305)改平陽路為晉寧路,吉州隸之。明朝期間為山西布政司平陽府吉州,轄鄉寧1縣。清壅 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轄蒲縣、鄉寧2縣。乾隆三十七年(1772)劃鄉寧縣為平陽府,降吉州為散州。 民國元年(1912)廢州稱吉縣。1947年10月吉縣解放,隸屬晉綏呂梁十專區。1948年12月劃歸西北區晉 南專區。1949年6月劃歸晉綏晉南專區。1949年10月,劃歸山西晉南專區。1958年並入鄉寧縣,降縣城 為鎮。1961年7月,復置吉縣。1970年劃歸臨汾地區至今。
㈤ 關於安吉地名歷史變遷的詳細信息
安吉建縣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漢靈帝賜名「安吉」,源自《詩經·無衣篇》中詩句「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安吉更早的歷史可追溯到秦朝設置故鄣縣。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於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東游會稽,「徙大越民置餘杭、伊攻、故鄣。」當時故鄣縣幅員遼闊,大致包括現在安吉縣全境、長興縣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廣德縣全境、郎溪縣一部。故鄣縣開始屬鄣郡,後來屬丹陽郡。鄣郡以故鄣縣治為郡治,治所在今安吉縣境內,是浙江全省境內出現最早的郡級治所。直到西漢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改為丹陽郡,才將郡級治所遷往宛陵(今安徽省宣州市)。由於安吉以前在故鄣縣南境,所以有人稱安吉為鄣南。
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安吉屬新設的吳興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郡並縣,安吉縣被撤,並入綏安縣。綏安初屬宣州,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又改屬湖州。義寧二年(公元618年)復置安吉縣,屬吳興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安吉改屬桃州。武德七年,安吉縣又被撤銷,並入長城縣(今長興縣),屬湖州。唐映德元年(公元664年),復置安吉縣。安吉縣經過七十多年的撤而復設,從此穩定下來。
由於安吉曾屬桃州,安吉歷史上留下了不少關於桃州的記載。唐代大詩人皎然曾贈詩與安吉康丞,詩雲:「君吏桃州尚奇跡,桃州採得桃花石」;安吉最早地方誌撰寫於明代,名曰《古桃志》;民國期間,安吉縣城被稱為「桃城鎮」。
宋元兩代,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改湖州為安吉州,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安吉州為湖州路,安吉仍分屬安吉州和湖州路。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安吉屬長安州(後改為長興州)。至正二十七年,又屬湖州府。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因湖州府地方勢力助張士誠長期抵抗,特加重湖州府賦稅,以致民不聊生,據歷史記載:「斃於桎梏,殞於囹圄,自投於溝壑者不可勝數。」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經湖州知府王瑄上疏奏准,分安吉縣南境九鄉置孝豐縣,並將長興縣的荊溪、順零、晏子三鄉劃歸安吉。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朝廷升安吉為州,次年領孝豐一縣。直到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降安吉州為縣。安吉設州的時間有268年。
明清時期,安吉一直屬湖州府。民國初年,廢府設道,安吉、孝豐兩縣同屬錢塘道;民國 16年(公元1927年)道廢,直屬浙江省;後又相繼歸屬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浙江省第六特區行政督察區、浙江省吳興行政督察區、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浙江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安吉、孝豐兩縣屬浙江省第九專區(即臨安專區)。1953年,改屬嘉興專區。1958年孝豐並入安吉時,仍屬嘉興專區(1970年改稱嘉興地區)。1983年7月,撤銷嘉興地區設立湖州、嘉興兩市後,安吉屬湖州市至今。
㈥ 關於歷史地名
現俄羅斯歐洲的部分,滿清政權統治中國時,蒙語的「OROCCIA」轉譯成漢語時,就成了「斡羅斯」和「鄂羅斯」。
㈦ 歷史地名查詢
kiopop
㈧ 吉縣在那個省
地理資源
吉縣位於黃河中游東岸,山西省西南部,東西長62公里,南北寬48公里,總面積1777.26平方公里。吉縣東接臨汾、蒲縣,西頻黃河與陝西省相望,南與鄉寧縣相連,北與大寧縣毗鄰。 吉縣三面環山,一面濱水,東高西低,海拔從1820米的高天山至450米的黃河畔,高差大。
行政區劃
吉縣轄3個鎮、5個鄉:吉昌鎮、屯裡鎮、壺口鎮、車城鄉、文城鄉、東城鄉、柏山寺鄉、中垛鄉。
氣候特徵
吉縣屬暖溫帶大陸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十年九春旱;夏季氣溫較高,降雨集中,多有伏旱;秋季多連陰雨,冬季寒冷乾燥。
歷史沿革
吉縣在商祖乙時屬耿地,西周稱翟城,城址在今文城鄉一帶。春秋時為晉之屈邑,又稱北屈,城址 在今縣城東北10公里麥城村。戰國時屬魏之屈邑。秦朝時稱為河東郡北屈縣。西漢時仍沿用秦時舊 稱。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北屈稱朕北。東漢時復置北屈縣,隸河東郡。三國時期屬魏,稱平陽郡北屈 縣。五代十國時為河東道慈州治,轄3縣。北宋時,為河東路慈州下團練,轄吉鄉、文城、鄉寧3縣。金 天德三年(1151),廢慈州稱耿州,置文城郡軍。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稱吉州,轄吉鄉、鄉寧2縣。元 大德九年(1305)改平陽路為晉寧路,吉州隸之。明朝期間為山西布政司平陽府吉州,轄鄉寧1縣。清壅 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轄蒲縣、鄉寧2縣。乾隆三十七年(1772)劃鄉寧縣為平陽府,降吉州為散州。 民國元年(1912)廢州稱吉縣。1947年10月吉縣解放,隸屬晉綏呂梁十專區。1948年12月劃歸西北區晉 南專區。1949年6月劃歸晉綏晉南專區。1949年10月,劃歸山西晉南專區。1958年並入鄉寧縣,降縣城 為鎮。1961年7月,復置吉縣。1970年劃歸臨汾地區至今。
文化淵源
吉縣古稱「屈」,實際上「吉」與「屈」乃一音之轉,是後人為避其「短虧」、「困頓」等貶義壺口瀑布,才諧為「吉」的。公元前658年,晉獻公為了實施其消滅虞國和虢國的計劃,採納了大夫荀息的建議,以屈產之乘和垂棘之璧去賄賂虞君,請求借道南下伐虢。所謂「屈產之乘」便是屈地所繁育的良馬;「垂棘之璧」是垂棘(在今澤州縣,一說在曲沃縣,一說在潞城市)所產的寶玉,這是兩種晉國特有的珍稀之物。起初晉獻公還捨不得送給虞君,荀息勸道:「只要虞國允許借道給我國,這兩件寶物只不過是在外寄存些時候罷了」。果然三年後,晉國利用虞君的短視先後消滅了唇齒相依的虢國和虞國,良馬和寶玉又重新回到了晉獻公手中,只是「馬齒長矣」。
幾乎與伐虢戰爭同時發生的另兩件與屈有關的史事便是「士
㈨ 河南吉縣歷史
吉縣在商祖乙時屬耿地,西周稱翟城,城址在今文城鄉一帶。春秋時為晉之屈邑,又稱北屈,城址在今縣城東北10公里麥城村。戰國時屬魏之屈邑。秦朝時稱為河東郡北屈縣。西漢時仍沿用秦時舊 稱。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北屈稱朕北。東漢時復置北屈縣,隸河東郡。三國時期屬魏,稱平陽郡北屈 縣。五代十國時為河東道慈州治,轄3縣。北宋時,為河東路慈州下團練,轄吉鄉、文城、鄉寧3縣。金 天德三年(1151),廢慈州稱耿州,置文城郡軍。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稱吉州,轄吉鄉、鄉寧2縣。元大德九年(1305)改平陽路為晉寧路,吉州隸之。明朝期間為山西布政司平陽府吉州,轄鄉寧1縣。清雍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轄蒲縣、鄉寧2縣。乾隆三十七年(1772)劃鄉寧縣為平陽府,降吉州為散州。
民國元年(1912)廢州稱吉縣。1947年10月吉縣解放,隸屬晉綏呂梁十專區。1948年12月劃歸西北區晉 南專區。1949年6月劃歸晉綏晉南專區。1949年10月,劃歸山西晉南專區。1958年並入鄉寧縣,降縣城 為鎮。1961年7月,復置吉縣。1970年劃歸臨汾地區至今。
參考:http://ke..com/view/705414.htm#2
望採納!謝謝!
㈩ 臨汾地名的來歷
北魏時在今臨汾市區建「白馬城」,移平陽縣於此。隋開皇三年內(583年),隋文帝楊堅嫌「平陽容」與「平楊」諧音,改平陽縣為臨汾縣,取「濱臨汾河」之意。
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陳稱。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10)吉縣歷史地名叫什麼擴展閱讀:
臨汾市地處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氣溫的特點是冬寒夏熱。
全市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寒冷乾燥,降雪稀少;春季乾旱多風,秋季陰雨連綿;夏季酷熱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錯。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48.4—2512.6小時,年平均氣溫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無霜期127—280天。
全市平均降水量756.0毫米,年內分布特點為:前早後澇,冬季雪多,秋季連陰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