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標准究竟是什麼
一年多來,全國廣泛開展關於生產力標准問題的討論,許多同志提出並論證了很多有內價值的論點容,給人以不少啟發。但是,筆者認為,這次討論並未完全解決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問題。那麼,呢?我認為就是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我的認識,以求教於學術界的同行們。 馬克思主義常識告訴我們:生產力和生產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范疇。它們有各自的內涵,不能簡單地劃等號。生產力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它表示人和自然界的關系。它包括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和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以及引人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這三個要素。而生產比生產力內涵要豐富得多,它不僅包含生產力的內容,還包括生產關系,只有具備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兩個方面,才能有社會生產。人們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改變自然界,同時也在不斷改變人類本身。社會生產過程又是不斷更新的再生產過程,所以生產過程還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不同社會形態其生產的性質和目的也是不同的。所有這些都是生產這個范疇的內涵。
2. 簡述社會進步及其標准.怎麼做
生產力是全部社會歷史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而且它具有決定版性;
這個標準是客觀權的,科學的,其客觀性是指每一個社會的生產力總是一種既得力量,其科學性是因為,它本身是由物質因素所構成,它的發展程度可以用物質手段精確測定;
這個標準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是統一的。
3. 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什麼
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是綜合的,生產關系的性質、政治法律制度、科學文化發展水平和道德風尚都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准,而生產力發展水平則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標准。這是因為:
1、生產力是全部社會歷史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而且它具有決定性;
2、這個標準是客觀的,科學的,其客觀性是指每一個社會的生產力總是一種既得力量,其科學性是因為,它本身是由物質因素所構成,它的發展程度可以用物質手段精確測定;
3、這個標準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是統一的。
4、法律屬於社會上層建築,是人類進入社會發展的文明階段才產生和存在的社會現象,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法律調整是社會調整的特殊形式。法律能夠調整、規范人們的行為。這種調整規范作用的特點就是明確、肯定,有國家強制力作保障。法律的調整規范作用是通過法律的職能來實現的。它的進步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3)社會歷史進步的標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社會進步的意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符合客觀規律,對此應堅信不移;
2、社會主義建設會有曲折和反復,對此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
3、我們要在挫折中經受鍛煉,吸取經驗教訓,克報困難,促進社會主義健康發展。
4. 什麼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准
1、社會進步的價值尺度與生產力標准相一致,是指在階級社會里進步階級和價值尺版度與權生產力標准一致;
2、落後階級的價值尺度與生產力標准並不一致。
社會進步的意義:
1、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符合客觀規律,對此應堅信不移;
2、社會主義建設會有曲折和反復,對此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
3、要在挫折中經受鍛煉,吸取經驗教訓,克報困難,促進社會主義健康發展。
(4)社會歷史進步的標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社會進步的要求:
1、社會建設:社會建設可以理解為社會主體根據社會需要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改善民生和推動社會進步的社會行為和過程。
2、社會體制改革。當代中國推進社會建設必須以社會體制的改革和建設作為支撐,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組織管理體制、社會動員體制和社會流動體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進步
5. 社會進步的判斷標准
社會進步的標准
1、社會進步的綜合標准
第一,物質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物質文明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所獲得的物質成果的總和。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表明了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類主體對象化能力與水平的提高,社會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富和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人與自然關系日益和諧,生態環境日益優化等等,都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第二,精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精神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過程中獲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精神文明既是社會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從人的知識、思維能力、情感世界、思想道德狀況、價值觀念、文化素質、科學與技術成果等許多方面,來反映整個社會的進步狀況,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第三,制度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作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社會形態一般是按照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依次更替,與此相應的每種社會制度的確立與發展都標志著新的社會的進步。社會制度從人治不斷走向法制,從專制不斷走向民主,則體現了制度文明方面的社會進步。
第四,人的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人的文明通過人的自由與解放來體現。人的自由與解放包含並體現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自身等多重關系之中。它是指人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地擺脫自然力束縛成為自然界主人與朋友的過程,也是指人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不斷擺脫舊的統治關系成為社會的主人、塑造自由平等和諧的新型社會關系的過程,以及人在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實踐中不斷揭示客觀世界規律的科學認識過程和思想解放過程。因此,人的自由與解放是人的文明發展與進步的標志。
2、社會進步的根本標准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的原理,告訴我們評價社會進步的根本標准只能是生產力標准。
我們既要堅持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准,充分認識社會進步的最終動力是生產力,社會結構和精神文明歸根結底是由一定的生產力狀況決定的;同時又不能象科學技術決定論者那樣把社會進步的程度直接歸結為生產力的水平,甚至僅僅用物質財富的多寡來確定某一社會的發展程度。正確的態度只能是:在堅持生產力是社會進步最高標準的前提下,充分認識社會制度是劃分社會形態和歷史階段的直接依據,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全面進步是社會進步的綜合尺度。
第二節 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
一、人的本質
1、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
第一,人的自然屬性是人在生物學上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點,包括生理結構、生理機能和生理需要等。這是人性的生理基礎。人的自然屬性的最基本表現,就是以人的生理結構為物質前提的食慾、性慾和自我保存這三種基本機能。這不是人類所獨有的,而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它不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而是人在起源於動物的佐證。但是人身上這些自然屬性,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自然屬性,而是「人化」了的自然屬性,即深深地打上了社會烙印的自然屬性。人的自然屬性的表現形態和生理需求的滿足方式等方面,已注入了社會和文化的因素。
第二,人社會屬性是人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的社會屬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人類共生關系中的依存性;人際關系中的社會交往性;社會生活中的道德性;生產活動中的合作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的觀點出發,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具體歷史地說明了人性的真實內涵。社會是人的活動本身,也是這種活動的產物。人在歷史活動中創造了社會,同時也就創造了人自身。人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創造了社會的交往關系。社會是人的本質在歷史活動中的對象化。有什麼樣的人,就會創造什麼樣的社會;反過來說,社會是什麼樣的,創造這個社會的人就是什麼樣的。人在自己的社會或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的屬性,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性。總之,社會關系是具體的,因而人性也是具體的,沒有超歷史的、超社會的「人性」。「抽象人性論」是錯誤的。
6. 評價社會進步的標準是什麼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社會進步的標準是綜合的,包括經濟、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標准。其中生產力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最高標准和最終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