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朝滅亡的過程!!
明朝(英譯:Ming)(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時遷都北京。
明朝初年國力比較強盛,在明朝前期極盛時,北控內蒙古,西到新疆東部,東北控制了女真地區,西南方管轄雲南、貴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衛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後來國力逐漸衰落,尤其到了後期社會矛盾尖銳,甚至激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但後來南明政權又延續了十多年,直到最後被清朝消滅
明朝歷史
元朝末期
元朝末期,朝政腐敗,國庫也日漸空虛。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賦稅以外,還發行新鈔「至正寶鈔」並大量印製,致使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黃河兩岸農民本已飽受災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橫遭監工的鞭打,被剋扣口糧,非常憤怒。於是,「治河」和「變鈔」就成為農民起義的導火線,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明朝滅亡
明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魏忠賢專攬朝政,迫害異己、鎮壓人民。統治者不斷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加上連年的災荒,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628年,戰爭在陝北爆發,涌現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幾十支起義軍。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深得農民擁護。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佔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同年三月,佔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身亡,主宰中國的明朝至此滅亡。之後清兵入關,並打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進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殘余勢力大多投降清朝或與清朝合作共同對抗起義軍;而在南方,忠於明朝的各種勢力建立了數個流亡政權,史稱「南明」,在隨後的十多年間被清朝逐一消滅。
② 明朝之後是哪個朝代
明朝之後是清朝。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內「後金」。1636年(容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到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入關後20年時間里,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一全國。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44年入關,逐步統一全國。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1840年鴉片戰爭後進入近代,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嚴重喪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自此之後,中國進入了民主時期。
③ 明朝過後是什麼朝代
明朝之後是清朝。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版,史稱「後金」。1636年(明權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到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入關後20年時間里,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一全國。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44年入關,逐步統一全國。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1840年鴉片戰爭後進入近代,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嚴重喪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自此之後,中國進入了民主時期。
④ 明朝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滅亡的
根據以往知識我們普遍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幾點:
1 萬曆怠政 幾十年不上朝導致明朝開始走向滅亡 確實有點原因 但是明確的說萬曆不上朝但是也辦事 大部分還是內閣辦理 因此萬曆朝軍政大事還是處理的;
2 閹黨橫行 閹黨禍害忠良 徇私枉法 貪污漏稅 其實閹黨只不過是明末黨政的犧牲品罷了 後面詳細說起;
3 明朝腐敗 這點之後解釋;
4 殘害袁崇煥 這點比較2 袁崇煥被明人說是叛徒 被清人捧上天了 其最大的問題就是殺了毛文龍 且回師救京不利。
以上就是比較普遍的明朝滅亡理由 ,下面是個人在總結前輩文章基礎上把滅亡原因逐一列出。
1 最重要的一點----氣候
明朝末年趕上了萬年難得一遇的小冰河時期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時期」(Little Ice Age)的冬天非常寒冷 尤其是末期的1580-1650是最為寒冷的 在一千年裡是最冷的 在一萬年裡也是第二位的 在一百萬年裡也能排進6-7位 是相當寒冷的 可以說人類進入文明時期以來 這是最寒冷的時期。
小冰河時期開始於1500年 此時氣溫開始逐漸下降 進入1600年以後 氣溫下降到千年來的最低點 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 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 先秦晉 後河洛 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糧食產量的減少尤其一西北陝西為重 也正是因為氣候原因導致了李自成農民起義的出現
糧食的大幅減產導致 明金陣線上的明軍糧草和裝備匱乏 在這種情況下與後金軍隊開戰結果可想而知 因此大家在讀到明金戰爭的時候都會發現 明軍很多情況下是因為糧草不足而逃跑的 而後金軍隊屬於游牧民族根本不需要考慮這點 他們要做的就是搶!
萬曆、崇禎年間 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 同時鼠疫也開始蔓延 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於在山西爆發 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區 這直接導致了北京城的輕易被攻佔。
明朝滅亡以後 氣溫於1650年後開始快速回升 這才有了滿清所謂「康乾盛世」,其實不過是氣溫回暖後災情減弱罷了 和明朝正常時期比還差很遠。
另外要說的是 在北京曾經發生過一次超自然爆炸事件 即便今天也被相關學界引為世界三大未解之謎
真是天亡我大明。
崇禎3年 旱。
4年 旱。
5年 大旱。
6年 鄭州大水,黃河冰堅如石。
7年 夏旱蝗。
8年 夏旱蝗,懷慶黃河冰。
9年 夏旱蝗,秋開封商丘大水。
10年 夏大蝗,閏四月山西大雪。
11年 大旱蝗,赤地千里。
12年 大旱蝗,沁水竭。
13年 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陽地震,斗米千錢,人相食。
14年 二月起大飢疫,夏大蝗,飛蝗食小麥如割。
15年 懷慶地震,九月開封黃河決。
這么牛逼的天氣 放在現在也至少讓糧價上漲個幾倍 更別提那時候了
2 東林黨
有人肯定會說 開玩笑 東林黨竟然成了明朝滅亡的原因?
我只能說 你們被明史和教科書毒害的時間太久了
說到東林黨不得不說張居正 張居正所在的明朝是 明後葉最強盛時期 關鍵一點在於改革 改革成功後 民間暴富 張居正開始將收稅重點從農業稅轉為工商稅(我勒個去 那時候就有工商稅了) 但是這觸動了江南工商業集團的利益 張居正去世後 代表江南工商業集團利益的東林黨掌握政權開始廢除工商稅 萬曆皇帝不幹了 開始想方設法從大明最有錢的資本家手裡要錢(這也成後世批評萬曆的原因之一) 東林黨的戶部不接受工商稅 萬曆只好把錢放入內庫 N年後 這些錢用來完成萬曆三大征。。(好歹萬曆拿小金庫去打仗啊)
由於小冰河期的愈演愈烈導致中國各地區發展即不平衡 北方連年災荒 老百姓啃樹皮 南方資本家們富得流油 隨便一筆買賣動用個上萬兩白銀當玩 而遼東呢 後金大舉入侵國庫卻因為只有農業稅而空虛 魏忠賢出現了 這個被後世人罵的狗血淋頭的人出現了 他上台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找東林黨代表的資本家要錢 此時的皇帝基本上每天做工藝品 沒事管理朝廷 朝廷自然變成了閹黨和東林黨抗爭的戰場 東林黨不給錢 魏忠賢急了 把朝廷內的東林黨全部殺的殺 趕的趕 朝廷干凈了 南方資本家沒靠山了只好交錢 國庫也富足了 不可否認的是 魏忠賢在朝那幾年是遼東形式最好的時候 具體內容自己查資料
天啟沒活多少年 死了 魏忠賢沒靠山了 東林黨又起來了 首先做的就是把魏忠賢弄死 然後停止徵收工商稅 就這樣 國庫又沒錢了 李自成 張獻忠也都因為怕挨餓起來反政府了
盡管崇禎很勤勞 但是沒用的
南方資本家們整天高高興興的過日子 西北老百姓啃書皮 東北明軍沒錢買武器盔甲糧草 崇禎整天愁國庫咋就沒錢呢 東林黨繼續把持朝政
直到明朝滅亡。。。
3 奧斯曼土耳其
如果上面兩條以前還算學過 拿這個算什麼?那個西亞中東的國家找原因? 是的 這個國家多少跟明朝滅亡有點原因
奧斯曼土耳其建立以後無限擴張 終於成為一個地誇亞非歐的超級大國 地中海的中部和東部成了他的內海 阻斷了絲綢之路
西方國家開始范愁了 怎麼樣才能去遠東貿易啊 東面去不了 從西面去 反正地球應該是圓的 結果發現了美洲
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不僅帶來了白銀 也多少帶來點槍炮 戰火
由於明朝的強大 西葡荷只能打擦邊球 你中心我占不了 我占你邊緣 結果三國發現自己錯了 即便是邊緣我也打不下來占不了 怎麼辦呢
葡萄牙想出來以後好辦法 我借你澳門用用 平時還聽你管 我就是想用用這塊地 每年絕對交房租 此時的大明已經被災荒和後金搞的一團糟了 沒辦法只好應了 說你借可以借 什麼事地聽我的 葡萄牙高高興興的說 沒問題(澳門不是在明朝時期丟的 那時候只不過是租給葡萄牙用 每年交租金的)
荷蘭比較牛 你澳門才多大點地啊 我直接要澎湖 台灣 此時的台灣只有不到10W原住民 明朝對其近乎沒怎麼正式的管理 導致荷蘭很順利的進入了台灣 並且修築城池
鄭芝龍這人的出現打亂的荷蘭的計劃 於是荷蘭人開始襲擊鄭芝龍的船隊 最終導致料羅灣海戰 荷蘭在不宣而戰的情況下輸了。。此後 作為遠東地區最厲害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看見中國船隊也僅僅是騷擾而再無壟斷之意
這樣 明鄭艦隊最終奪取了從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制海權 當時凡航行在東亞地區的船隻 都必須花錢購買明鄭的令旗 若無此旗 在東亞海面被攔截的概率超過50% 若只在福建沿海 則100%被攔截。最後就連台灣的荷蘭人都不得不偷偷地以日本船的名義購買令旗 這對只習慣給別國開通行證的荷蘭人來講 真可說是空前絕後的事情了。
其實明朝時期 西方勢力的入侵對大明沒多大的影響 我在此列出不過是讓某些人閉嘴 另外台灣也是被鄭芝龍的兒子收復的!
4 袁崇煥
這個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 痛恨他的人說他是賣國賊 喜歡他的人說他是戰神
袁崇煥對明朝滅亡最大的貢獻就是把毛文龍殺了
毛文龍 應該算中國歷史上比較少的搞敵後戰場的人物 其在朝鮮境內皮島建立根據地 向後金腹地不斷發展 到其勢力最大的時候已經發展到
且毛文龍的作用還在於朝鮮 朝鮮這個弱小國家盡管人口不少 但由於其基因缺陷導致其總想傍個大款 讓大款保護他 大明就是這個大款 而毛文龍就是大明過去保護朝鮮的使者
有毛文龍在 則朝鮮在 朝鮮在 則大明可以動用陸軍進入朝鮮境內在東西兩面夾擊後金 從而限制後金行動(後金打關寧 毛文龍從東面騷擾 後金打毛文龍 明正規軍從西面打你)
可惜啊 袁崇煥像是被皇太極托夢一樣 莫名其妙的殺了毛文龍
毛文龍死了 朝鮮失了 大明一前沿陣地也丟了
可以說 崇禎殺袁崇煥最大的原因就是 他把毛文龍給殺了 我靠 你殺我根據地前指揮 你算老幾啊 再加上袁崇煥回援不及切總覺得跟皇太極有點貓膩 因此把他給殺了
杯具的是 你崇禎殺晚了
即便袁崇煥死後10年間 大明軍隊主要應付農民軍的情況下 後金軍隊也沒把關寧防線打下來 為什麼?因為他太難打了 至於山海關 更難打
換句話說 換個誰去守那裡都能守得住 前提是你不跑!
5 後金鐵騎
不得不承認 單論打仗來說 後金鐵騎是當時熱兵器還沒完全普及下最好 最強大的軍隊 所向披靡
後金人打仗不是為了為國而是為己 我打贏了 戰利品 金銀 美女 就多 打輸了什麼都沒有 所以我必須拚命的去打 而明朝軍隊往往是招募來的 我打輸了只要不死繼續回家務農 打贏了也沒啥賞錢
就這樣 後金無敵鐵騎在當時橫掃遼東
可惜啊 200年以後 這幫人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 也腐敗不看了
6 農民軍
其實農民軍沒啥好說的 如果人人都有飯吃 誰吃飽了撐的造反啊 因此氣候以及東林黨的政策是導致農民軍出現的基礎!
7 明政府失策
大明應該在將農民軍全部斬殺以後再把大軍發往遼東!
8 倭寇
倭寇其實沒啥作用 就是霍霍你大明沿海而已
9 閹黨
閹黨的最大目標就是站住腳 怎麼站呢 打擊異己東林黨 不過介於東林黨霍霍大明比閹黨厲害多了 因此不做詳細介紹了 閹黨罪行的相關電視劇 電影 史書多得是
10 時運
不可否認 大明的滅亡 是上天的可以安排 一個小冰河時代就能把其弄的半死的 真是天亡我大明
總結 大明的滅亡-------上天的安排
⑤ 史學界是怎樣劃分明朝歷史的三個階段的
前期,從明太祖立國到弘治時期,明帝國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明初小農社會支撐起來的國家機器較為穩定。政府掌握著龐大的社會經濟資源,如數量巨大的國有土地制度支撐下的衛所軍事體系,嚴格戶籍管理下的勞役制度,廣泛分布全國的小農經濟支撐下的稅賦制度等等。在此基礎上,明王朝能夠實現對全國乃至周遍民族勢力(除蒙古諸部外)的有效控制。雖然上層權力斗爭激烈,也曾出現過較大的危機,但是都無法撼動明朝的統治。這里要提一點,所謂的國家強盛指的是什麼?所謂的強盛國家,並不單指軍隊戰鬥力有多麼的強大,而是指綜合國家實力雄厚,可以支撐其長期戰爭,以中原王朝的體量,就算連戰連敗,耗也能把周邊國家和蠻族給耗死,更何況軍隊的戰鬥力都是在長期的軍事對抗中不斷積累起來的。所以明朝前期的強大正在於此。舉個例子,正統年間的三次麓川戰役,明軍打的並不好,但是憑借強大的國力,明朝可以將全國的資源源源不斷的投放到雲貴高原上,史籍上說「轉餉半天下」,「連年用兵,死者十七八,軍資爵賞不可勝計」就是這個道理,強大的持續續航能力,讓西南土司和思氏家族應接不暇,疲於奔命。
前期的主要問題是上層勢力之間的權力斗爭。前期的政治主線,主要是太祖時期的皇權與功臣集團共享天下,到藍玉案之後以藩王為基礎的皇權獨大,建文初期明初國家問題的總爆發,靖難之役時期的功臣反彈,再度回到明初的皇權與功臣集團(換成靖難功臣)共享權力的格局下,最終引發土木之變。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以科舉制度為依託,以地方人才為來源的文官群體開始在政治上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二個時期從正德到萬曆前期。這一時期是明朝國家由盛轉衰,統治策略不斷調整的時期,政治主線是改革引發的各類沖突和斗爭。從弘治時期開始,明朝政治制度的問題日益暴露,主要原因是國家控制的社會資源不斷流失,開始影響國家職能的發揮,從而影響到上層建築的穩定。並為了解決上述情況,明朝各階層自發開始對各類體制問題進行修整和思考。這一時期的主流是改革思潮,政治活動都是在改革的旗幟下進行的。也是這一時期,明朝的各項重要制度出現變化:軍事方面僱傭軍特色明顯的營伍制開始取代過去的衛所制;經濟層面,改革賦役制度,尋找高效的收稅制度成為這一時期的主題。政治層面,以內閣—司禮監為中樞的雙線權力體系開始形成。(注意的是,明初內閣純屬顧問機構,是皇權決策排除功臣集團干擾的重要手段:皇帝通過挑選政治影響力大的文官進入內閣輔政,大臣藉由內閣資歷提升政治資本,逐步成為舉足輕重的閣部大臣。三楊、李賢、商輅到彭時,無一不是。而明中葉,因改革需要,內閣逐步成為以皇權為後盾,成為貫徹皇帝意志的中樞機構,開始對朝廷的大政方針發揮實質性的影響力,首輔的地位開始突顯出來,擁有了宰輔的地位。)另一個特色是推行改革的執政者與既得利益者的沖突不斷加劇,改革派自身的矛盾性日益暴露(一是改革對象的選擇性,不同出身的人,往往迴避自己所在的領域;二是中途退縮,當反對力量強大時,改革的力度就會放緩;三是沽名釣譽,借改革上位的現象層出不窮);社會層面,參與博弈的社會階層也越來越多,商人、縉紳地主、宦官、武將(非勛戚功臣)等等,都曾在政治舞台上顯赫一時。同時,市民階層的影響力都開始提升。社會文化方面,社會發展、非官方控制的財富增加導致享樂主義思潮開始興起,代表上述新興階層利益的思想也開始出現。意識形態領域,代表秩序的程朱理學不斷受到其他思潮的挑戰,社會價值取向更加活躍和復雜。這種背景下,才會出現正德、劉瑾、嘉靖、嚴嵩、徐階、海瑞、張居正這樣非常復雜的歷史人物形象。
第三個階段從張居正去世開始,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這一時期,是明朝國家失去自我救治的可能,最終走向滅亡的時期。主要原因是既得利益集團排除改革阻撓,變的空前強大並最終瓦解明朝國家機器,造成社會資源重新分配,在職官僚、縉紳地主、高級宦官、宗室藩王、邊疆地區的高級武將、勛戚集團(包括外戚和功臣後裔)衛所軍事貴族均瘋狂的聚聯財富。表面上轟轟烈烈的嘉隆萬改革隨著張居正去世後被清算而戛然終止。改革已經失去了它賴以存在的時代背景,皇權不在推行改革,相應的內閣權力再次滑落,為制約內閣,科道系統被皇帝有意識的縱容和扶持,想成了晚明清流聲音巨大的情況。這一時期,上層社會日益腐朽,開啟末日狂歡模式,展開激烈的利益爭奪。其表現在因雞毛蒜皮的事件引發的政治沖突頻頻出現:爭國本、妖書案、梃擊、紅丸、移宮案。既得利益集團利用輿論混淆視聽,各種作秀、裝逼口號和人物層出不窮,不一而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東林黨、復社這一政治團體的活動。他們的行為最終導致明代社會政治環境的不斷惡化。明末社會矛盾激化引起動亂,底層民眾通過合法途徑解決自身問題的希望完全破滅,開始訴諸暴力,最後匯集成明末大起義,並將明代的既得利益集團連著明朝政權一體拔除,完成明清鼎革,其影響力直到清初還在繼續。
⑥ 明朝什麼時候滅亡的
明朝(1368年-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元順帝統治時期,爆發了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他南征北戰。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府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朝共傳十九位皇帝。明朝的領土曾囊括今日內地十八省之范圍,並曾在今東北地區、新疆東部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明初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明成祖朱棣在位時以順天府(今北京)為京師,應天府改為留都。 明朝初年國力強盛,北進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至正統七年,宦官王振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永樂以來的軍事優勢遭到破壞,但景泰皇帝任用於謙擊敗瓦剌,保衛了國土。弘治時期是明朝政治最為清明的時期,歷史上稱為"弘治中興"。正德、嘉靖朝始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明神宗萬曆朝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後世計當代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閹黨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多處爆發民變,後金軍隊也突破長城,五入關內。公元1644年,大順軍隊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但由明朝宗室在華南又斗爭了數十年,直到明永曆年間(1680年代)方被清軍徹底滅絕。 明朝的經濟文化在歷史上屬於較發達的階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權強化,皇帝大權獨攬。但是在明宣宗以後,皇權開始削弱,權力在內閣與宦官之間爭奪。從明朝開始,西方伴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逐漸與東方平起平坐。同時,西學也隨著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辟了窗口與機會。
⑦ 明朝哪一年滅亡
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
明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污昏庸;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飢荒, 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陝西澄城飢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
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 。
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2月8日,李自成建立「大順」國,以崇禎十七年為永昌元 年。
4月25日(農歷三月),大順軍會師北京城下。三月十七日,李自成親自指揮大軍環攻九門。三月十八日,大順軍將士架飛梯奮力攻城,越牆而入,攻佔外城。也是農歷三月十九。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殉國。李自成進入北京,明朝大一統政權結束,南明開始。
(7)明朝滅亡後歷史進入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1644年是一個閏年,是農歷甲申年,是猴年。這一年中國正值大明、大順、大西、大清政權交替。1644年是中國明朝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朝鮮仁祖二十一年,越南後黎朝真宗福泰元年。
這一年的第一天是星期五。這一年,發生由李自成、張獻忠等甲申之變與清兵入關戰爭時的一系列事變。因1644年為甲申年,史稱「甲申國難」。
李自成大順軍在1644年入主北京,崇禎皇帝自盡,明朝滅亡,史稱甲申之變,百姓多所死傷。不久,在大清入主中原的征服過程中,曾在全國各地遭到了漢族等各族人民的武裝抵抗,大清軍隊為報復漢人的反抗,對抗清軍民發生過多次大型屠殺事件,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
⑧ 明朝什麼時候滅亡的請問下最後一代皇帝是誰哪位歷史達人來解答下越詳細越好,謝謝了。
明朝是1644年滅亡的,最後一代皇帝是崇禎皇帝。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內6日—1644年4月25日),漢容族,大明第十七位皇帝 ,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天啟二年(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天啟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禎(1628年—1644年),後世稱為崇禎帝。
崇禎帝繼位後大力鏟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崇禎帝死後,自殺官員有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義渠、太常寺卿吳麟征、左中允劉理順、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自殺,太監自殺者以百計,戰死在千人以上。宮女自殺者三百餘人。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舉家自殺。 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帝與皇後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葬於十三陵思陵。
⑨ 明朝滅亡後,如果沒有清朝,李自成當皇帝歷史將會改寫,會影響到近現代什麼
明朝滅不滅亡,和百年屈辱是沒有關系的,就因為明朝後期腐敗,才會版被清朝取代,其實權一定情況上,清朝也是才推動中國更好的發展,只是後期清朝也腐敗下去而已。你這種想法其實有道理的,可要是樣我們自己去探討,面對落後守舊勢力,中國新文化是很難發展的。不得不承認,我們面對外國屈辱的同時,也是在激勵我們自身,讓我們懂得怎麼前進。明朝後期腐敗其實和清朝後期的腐敗是沒有分別的,只是清朝後期同時出現外國侵略者。
⑩ 明朝滅亡的過程
明朝(英譯:Ming)(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時遷都北京。
明朝初年國力比較強盛,在明朝前期極盛時,北控內蒙古,西到新疆東部,東北控制了女真地區,西南方管轄雲南、貴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衛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後來國力逐漸衰落,尤其到了後期社會矛盾尖銳,甚至激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但後來南明政權又延續了十多年,直到最後被清朝消滅
明朝歷史
元朝末期
元朝末期,朝政腐敗,國庫也日漸空虛。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賦稅以外,還發行新鈔「至正寶鈔」並大量印製,致使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黃河兩岸農民本已飽受災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橫遭監工的鞭打,被剋扣口糧,非常憤怒。於是,「治河」和「變鈔」就成為農民起義的導火線,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明朝滅亡
明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魏忠賢專攬朝政,迫害異己、鎮壓人民。統治者不斷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加上連年的災荒,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628年,戰爭在陝北爆發,涌現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幾十支起義軍。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深得農民擁護。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佔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同年三月,佔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身亡,主宰中國的明朝至此滅亡。之後清兵入關,並打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進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殘余勢力大多投降清朝或與清朝合作共同對抗起義軍;而在南方,忠於明朝的各種勢力建立了數個流亡政權,史稱「南明」,在隨後的十多年間被清朝逐一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