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上的三毛是什麼人

歷史上的三毛是什麼人

發布時間:2021-03-03 04:07:39

A. 「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歷史上真有這個人嗎

不是,《三毛流浪記》是由三十年代張樂平的漫畫《三毛》改篇而來。最先由陽翰生動筆創作,後經陳白塵修改,因某種原因陳白塵離開上海,交由李天濟修改才完成,最後由導演趙明,嚴恭寫出分組鏡頭才投入拍攝

B. 三毛是一個什麼樣子的歷史人物

是個好孩子

C. 真實歷史上的三毛的原型 參加過抗日嗎

三毛抄流浪記是中國漫畫家張樂平於1935年創作的,其主角「三毛」到現在仍然是中國最著名和受人喜愛的虛構人物之一,也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版本。在「三毛」面世前,大多數的中國漫畫書的對象都是以成人為主的。而這些故事都沒有對話的。當張樂平創作三毛這漫畫人物系列時,他的主要目的是想透過漫畫以戲劇形式表現抗日戰爭為社會帶來的禍害。他想表達對年輕難民的關注,尤其是在街上流浪的孤兒。角色們的大轉變都是發生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三毛則是這些孤兒的代表。

D. 歷史上的三毛

著名漫畫家張樂平原名張升,1910年11月生於浙江省海鹽縣黃庵頭村,1992年9月27日逝世。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美協上海分會副主席、《漫畫世界》主編。
張樂平畢生從事漫畫創作,畫筆生涯達60個春秋。他所創造的三毛形象,成了舊中國苦難兒童的典型和作為祖國花朵新中國幸福兒童的象徵。60年來,三毛形象在中國家喻戶曉並且名播海外,張樂平成了幾代人所共同愛戴的藝術家,他的名字,他的形象鐫刻在千萬讀者的心中,人們親切地尊稱他為「三毛之父」和「三毛爺爺」。
張樂平在漫畫創作上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來之不易的。是社會的黑暗迫使他憤然提筆,畫盡人間的不平;是新中國的花朵激發著老畫家的激情,促使他以畫筆傾注對少年的愛心。張樂平的畫筆飽醮著心酸的眼淚和溫暖的心血。
張樂平從小家境貧寒,父親張舟若是個鄉村小學的窮教員,在破廟里教書。微薄的工資難以養活一家6隻,張樂平的母親張朱氏只好幫人縫縫衣、綉綉花,補貼一點家用。由於貧寒,張樂平沒有進過中學,只在城裡讀過高小。由於母親精於剪紙,就成了張樂平在美術上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張樂平愛畫畫,但買不起紙筆。好在杭州灣有海灘,有藍天,有蓼花,於是他就以沙灘為紙,蘆柴為筆,無師自通,在海灘作畫,常常樂而忘返,直到母親叫回。1923年,在高小讀書的時候,因軍閥腐敗,曹錕以5千銀元一張選票收買議員,當上了大總統,受到國民的痛罵。張樂平就以《一豕負五千元》為題,畫了一隻豬玀背著一口袋鈔票,這幅漫畫是張樂平生平第一幅漫畫。

小學畢業後,因讀不起中學,張樂平被送到臨近的南匯縣一家木材行當學徒。少年樂平愛上了畫畫,就利用各種機會各種手段偷偷學畫。那時候老闆吸水煙用紙媒,相當於現在的草紙,捲起來一吹就著。張樂平在那時連吃一碗豆腐湯都當作美味銘記在心,哪裡還有紙筆習畫呢?他動出腦筋,就在紙媒上畫畫,畫後捲起來,留條邊在外面,騙過老闆。有一次老闆吹火,因墨汁太多吹不著,攤開一看,見上面有畫,張樂平挨了一頓好打,從此不敢用墨汁,改用鉛筆習畫。有個大熱天的晚上,張樂平點著油燈關在小屋裡學畫。為了躲避蚊子咬,找來兩只肚大口小的空瓮 ,把雙腳藏在瓮里,誰知老闆突然敲門,心裡一慌,忘記兩腳還在瓮里,就起身去開門。撲通一聲,跌倒了,瓮打碎了,老闆飛起一腳,把他踢倒在破瓮的碎片上,至今耳根旁邊還留著一條傷疤。這是少年時代苦難生活的印記,不用說,張樂平被趕出了木行。
後來,姐夫把他介紹到上海一家私人學堂學畫月份牌,畫的全是美女。張樂平沒有興趣,他要畫生活中的人,畫社會底層的群眾,於是就常常外出寫生,這樣便引起老師的惡感。老師是個鴉片煙鬼,有一次老師檢查作業,發現張樂平畫的不是美女,而是一對癮君子躺在榻上抽大煙,一氣之下把張樂平趕出了畫室。失學的張樂平只好到廣告公司做學徒,老闆非打即罵,張樂平年少氣剛,不堪忍受,不久又含淚離開了廣告公司。<br>
張樂平的少年就是三毛的生活,三毛就是張樂平的寫照。《三毛流浪記》那些催人淚下,引起廣泛同情的舊中國兒童的苦難,某些方面就是張樂平本身的經歷。三毛,是張樂平的發憤之作。<br>
張樂平真正從事美術創作是在30年代初期。那時他在上海結識了張光宇、張正宇兄弟,開始向他們主辦的《時代漫畫》月刊投稿,從而正式進入漫畫界。從此,人物創作的慾望在他心中燃燒。當時,葉淺予的「王先生」、梁白波的「小蜜蜂」,在上海頗有影響,張樂平要創造一個具有個性特色的漫畫形象。他先作了一個光頭小孩的造型,然後又添了三根頭發,這便是三毛。1935年,三毛首先在《小晨報》上露面,就此一炮打響。<br>
1937年抗戰爆發,青年張樂平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與葉淺予等人組成了「抗日漫畫宣傳隊」,在郭沫若的領導下,輾轉浙、贛、湘、鄂、閩、粵、桂等地,沿途以布畫形式向民眾宣傳抗日。1940年,他在上饒地區擔任漫畫宣傳隊隊長,並出任《前線日報》副刊「星期漫畫」主編,以後又在浙江金華參加進步畫刊《刀與筆》的籌備與編輯工作。因國難當頭,經費拮據,漫畫宣傳隊終於解散。張樂平帶著妻兒,開始了長達數年的流浪生活。這期間,他擺過畫攤,賣過菜飯,目睹日本侵略者的姦淫燒殺,眼見災民屍體被山洪沖盪,國仇家難,匯於一身。當時他作過一幅自嘲式漫畫《攜家流徙圖》,畫中的張樂平,瘦骨嶙峋,挈婦將雛,拎著一隻破箱,像飛天似的在空中飄忽。這段艱難的生活經歷,也是他以後創作《三毛流浪記》的生活積累。<br>
1945年抗戰勝利,張樂平從廣東回到上海,他看到了國民黨的腐敗,看到了美國兵的橫行,看到了流氓的敲詐,看到了冰天雪地里收屍車上兒童手臂的搖擺,結合他的生平和經歷,一腔憤恨,一腔熱血沖向了筆端。他的第一部以三毛為形象的連環畫《三毛從軍記》在上海《申報》發表,引起了轟動。兩年之後,他的傳世之作《三毛流浪記》被搬上銀幕。1949年4月,在宋慶齡先生的支持下,張樂平在上海大新公司舉辦了三毛原作畫展,並義賣各種水彩、素描、寫生畫、籌款創辦「三毛樂園」,收容流浪兒童。從此,張樂平的名字家喻戶曉,他的藝術也達到高峰。<br>
1949年上海解放以後,張樂平從同情三毛轉而愛上了三毛。新中國的兒童,已不是那個頭大腳細、面黃肌瘦的三毛,而是未來的主人,時代的花朵。張樂平樂見天下太平,他要獻身於兒童事業,用畫筆謳歌兒童的幸福生活,引導兒童天天向上。他還是利用三毛這個形象,不過這時張樂平筆下的三毛,已經是臉上胖乎乎,四肢實鼓鼓,連三根頭發也好像高興得能夠跳動。從那以後,他創作了《三毛迎解放》、《二娃子》、《父子春秋》等系列漫畫,並且定期為《小朋友》、《兒童時代》等雜志畫組合漫畫,以後合訂成書,成為《我們的故事》,榮獲萊比錫封面銅質獎。這時候,張樂平的身影經常陪伴著少年宮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他的書信經常飛馳到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和少先隊。張樂平成了名副其實的「三毛爺爺」。<br>
不過,漫畫家張樂平在解放以後並不是單一地畫兒童漫畫。正像他抗戰時以畫政治諷刺畫出名一樣,五、六十年代,張樂平的時事漫畫同樣名重上海灘頭。那時,他作為《解放日報》的畫家,團結和組織了北京、上海畫壇上的老朋友,經常給上海各報投稿畫畫。那時我在《解放日報》國際版做編輯,因此成了張樂平同志的忘年之交,我們經常與詩畫酒為伴,兩人對酌,談詩論畫。我感到,60年代是上海漫畫的全盛時代。<br>
不幸,「文化大革命」使張樂平被迫擱筆10年。張樂平最痛苦的,不僅是挨斗和折磨,而是造反派把張樂平的畫稿原作撕成碎片,強迫張樂平自己掃進垃圾畚箕里,這無異於當著獰笑的敵人親手扼殺自己寶貝的兒子。張樂平想不通。一天晚上斗罷歸來,取酒自斟,攬鏡自照,畫了一幅絕命圖。畫中的張樂平,兩眼圓睜,胡茬如刺,畫上沒有任何語言,只題著「爸爸」兩字,准備了此一生。看著看著,忽然心動:「我為什麼要自殺,為什麼不看看那些人的下場?」只因一念之萌,使漫畫家張樂平一直「保存」到今天。<br>
粉碎「四人幫」之後,張樂平雖已年邁,還是抖擻精神,重上畫壇,要把失去的10年補回來。1979年,三毛爺爺以70高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興奮之餘,他作了一幅《白頭紅心圖》,表達對黨的感情,畫上有詩雲:「畫筆生涯五十春,贏來白發映丹心。七十當作十七樣,追逐紅旗再長征。」是的,七十之人,童心不滅。1982年,當張樂平在上海再次舉辦畫展的時候,他的畫壇朋友紛紛作畫祝賀,畫中的張樂平或逗兒童,或藏酒瓶,或橫槍躍馬,馳騁畫壇,好精神威風。<br>
張樂平畢生以畫筆為槍,與敵人戰斗,以畫筆為鋤,耕耘著兒童文化園地,培育著時代的花朵。常常有一家幾代人寫信給張樂平,老的讀者看《三毛流浪記》長大,中的便在《二娃子》的引導下成長,小的說要以今天的三毛為榜樣。張樂平的藝術創作和藝術勞動得到了黨和人民的肯定。他曾是全國政協五、六屆委員,擔任過多屆上海市人民代表。1953年,他榮獲全國美術作品年畫一等獎;1960年,獲「全國兒童工作者獎」;1985年,獲中國福利會首屆「樟樹獎」。<br>
「三毛爺爺」為中國的兒童嘔盡了心血,82歲的張樂平,由於積勞成疾,長期卧病在床,終於像燈盞一樣將油耗盡了。作為他親如侄輩的合作者,我曾經多麼希望有個天神能給張樂平的生命之燈添油撥火。但是,天神在哪裡呢?張伯伯終於離開我們而去了

E. 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歷史中有這個人嗎

沒有這個人,是來虛構出來的人物源。

在三毛流浪記中,三毛是一個身世凄涼,飢寒交迫,受盡欺辱,貧窮得只剩下三根頭發的中國兒童形象,他沒有親人,孤苦伶仃,總是受人欺侮,他掙到的錢連吃頓飽飯都不夠,但是他總是那麼的負責,沒有生出怨恨之心。

(5)歷史上的三毛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三毛流浪記》講述了孤兒三毛的辛酸遭遇,他沒有家,沒有親人,無家可歸,衣食無著,只有與他命運相同的流浪兒關心他,給他溫暖。

「三毛」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三毛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已經成為了過去,但是對於了解過去,了解歷史,卻是每個人都必須完成的一份答卷。因為了解過去,了解歷史可以讓成長的腳步更沉著、更堅實,可以讓視野更寬廣,心胸更博大。

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新鮮的空氣,燦爛的陽光以外,更需要冷靜地思考,以及心靈的感動和震撼,而這些,在閱讀三毛的時候,我們都能夠感受得到。

三毛已經永遠地沉澱在無數人成長的記憶中,相信在未來的歲月里,三毛依然會帶給我們許多寶貴的東西,讓我們體驗苦難和不幸,也學會同情,學會關懷和珍愛。

F. 誰知道[三毛流浪記]里的三毛是哪人

三毛擦皮鞋的時候有個小女孩幫助過三毛,叫三毛去家裡把皮鞋都擦個遍,那個小女孩是個僕人,那家裡很有錢,那家的男的就是三毛的爸爸,三毛的爸爸身體很胖,樓主可以去看看 望採納!

G. 三毛流浪記介紹了三毛是個怎樣的人

三毛」,一個身世凄涼,飢寒交迫,受盡欺辱、貧窮得只剩下三根頭發的漫畫兒童形象,把這個流浪兒童在舊社會被奴役、被欺負、被凌辱、被殘踏的悲慘遭遇表現得淋漓盡致。

它不但揭露了人間的冷酷、殘忍、丑惡,詐欺與不平,更為寶貴的是,它強烈地刺激著每一個善良的同情心,培養著千千萬萬孩子們的天真同情心。

(7)歷史上的三毛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三毛流浪記》所描述的三毛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已經成為了過去,但是了解過去,了解歷史,卻是每個人都必須完成的一份答卷。因為了解過去,了解歷史可以讓成長的腳步更沉著、更堅實,可以讓視野更寬廣,心胸更博大。

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新鮮的空氣,燦爛的陽光以外,更需要的冷靜的思考,以及心靈的感動和震撼,而這些,在閱讀三毛的時候,我們都能夠得到。

三毛已經永遠地沉澱在無數人成長的記憶中,相信在未來的歲月里,三毛依然會帶給我們許多寶貴的東西,讓我們體驗苦難和不幸,也學會同情,學會關懷和珍愛。

《三毛流浪記》為什麼經久不衰?因為它有益於人們的心靈。柯靈先生在香港版序言中寫道:「《三毛流浪記》是一部很有趣味的小人書,也是一部給成人看的警世書。

三毛身上,背負著沉重的歷史陰影,也帶了深刻的歷史啟示,向世界呼喚和平,呼喚公正,呼喚仁慈,呼喚同情,呼喚人道,呼喚文明!」

H. 「三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1、生平背景

三毛是一個作家。本名陳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縣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肄業曾留學歐洲,婚後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迦納利島,並以當地的生活為背景,寫出一連串膾炙人口的作品。

2、家人評價

三毛是個純真的人,在她的世界裡,不能忍受虛假,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的活著。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的面對人生。

3、外界評價

三毛不是美女,一個高挑著身子,披著長發,攜了書和筆漫遊世界的形象,年輕的堅強而又孤獨的三毛對於大陸年輕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像來估價都是不過分的。許多年裡,到處逢人說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讀者,藝術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羨著三毛這位真正的作家。

(8)歷史上的三毛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實,沒有太多的粉飾,而是展現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與趣味。在她的作品中,沒有一般愛情作品所描寫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語,即使在《結婚記》里寫到她與荷西婚前談戀愛時的生活,最多也只寫到他們如何在寒風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園的長椅上,想著如何解決溫飽問題。

三毛經歷了灰暗的少女時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時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調。這種對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來,並對她日後的寫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她用善良、憂傷、憐憫的目光關注自我,關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間總是溢滿了悲情的美麗。如在《啞奴》中,三毛成功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生活在深重苦難之中毫無人身自由,卻又充滿了愛和智慧的黑人奴隸形象。

三毛的作品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她的文字里總是流露著女性的柔美和細膩。《沙漠中的飯店》是記述她和外國丈夫荷西吃中國菜的樂趣:

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沒有成為他們和諧生活的障礙,相反卻成為這對柴米夫妻快樂的源泉。《結婚記》則記錄了她在沙漠中與荷西倉促結婚的戲劇性過程,種種滑稽可笑與庄嚴的結婚儀式交織在一起。

I. (三毛)是什麼樣的人物

三毛(英語:Echo,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陳懋平,後來因為學不會寫懋字而自己改名為陳平,女,祖籍浙江定海,生於重慶,成長於台北市,台灣作家。曾先後就讀於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系、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文哲學院、德國歌德語文學院,是台灣1970至1980年代的著名作家。

1970年代,三毛以其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及見聞為背景,以幽默的文筆發表充滿異國風情的散文作品因而成名,其讀者遍布全世界的華人社群。

白先勇認為「三毛創造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瑰麗的浪漫世界;裡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引人入勝不可思議的異國情調,非洲沙漠的馳騁,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經驗造就了海峽兩岸的青春偶像。」

三毛於1991年住院時逝世。三毛在2009年中國「新中國60年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網路評選」活動中文學類排名第十,總人氣榜排名第三十五。

(9)歷史上的三毛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悲劇美感

三毛的作品由內而外地浸染著悲劇的美感。她用看上去平和真純的筆觸向人們一點點展示她內心的疼痛、生活的艱辛、平凡人在人間無助的掙扎,以及對生命的感悟,那些樸素的文字里滿是淚水。三毛經歷了灰暗的少女時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時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調。

在她少女時代長達七年的自閉生活中,她蜷縮在自己一個人的世界裡,感受著自己內在的碰撞。在那樣的封閉和孤獨之中,三毛不可避免地強烈地關注自我,總是處於非常敏感的狀態,特別是能夠十分敏銳地捕捉到疼痛的感覺,並且有意識地將其放大,使自己身陷其中而難以自拔。

這種對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來,並對她日後的寫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她用善良、憂傷、憐憫的目光關注自我,關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間總是溢滿了悲情的美麗。如《夢里花落知多少》是三毛寫給荷西的最悲傷也是最美麗的文字:「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們。

盡管「沒有眼淚」,也「沒有慟哭」,卻能明顯體會到作者揪心的疼痛和絕望。正如三毛自己所說:「我的手寫我的口,以我的口,表達我的心聲。」三毛內心深處的陰影和疼痛,總是不經意地就從筆端流瀉。在三毛的筆下,讀者還能夠找到一大堆充滿了悲劇性的角色。

如《巨人》中的那個叫做達尼埃的十二歲的男孩子,他全心全意地愛著並照顧著她殘廢的養父和病危的養母,別人請他看電影,他卻「人在外面。心在家裡,一分一秒記掛著父親母親。」如在《啞奴》中,三毛成功地為讀者描繪了一個生活在深重苦難之中毫無人身自由,卻又充滿了愛和智慧的黑人奴隸形象。

當文末那一句「啞奴的身影漸漸的消失在夕陽里」映入眼簾的時候,每一個讀者都為啞奴感到難過和疼痛。而這樣的人物在三毛的作品中還有很多,如《愛的尋求》中痴於愛情卻被欺騙的沙侖,《溫柔的夜》中那個無名的乞者等。三毛就這樣通過這些悲劇性的形象向讀者展示了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 。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的三毛是什麼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