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型的家訓是什麼家訓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型的家訓是什麼家訓

發布時間:2021-03-03 03:59:30

⑴ 歷史上經典的家規家訓有哪些

一、姬旦《誡伯禽書》
作者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稱周公。相傳內他制禮作容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周成王親政後,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譯文:
親戚故人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
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
賞析:
《誡伯禽書》講的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我國歷史上著名11著名的20大家規家訓

⑵ 中國第一本獨立成篇的家訓是什麼

顏氏家訓。。。

⑶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是什麼書

《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對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史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

⑷ 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專著是什麼書

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專著是《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國學經典著作。作者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

該書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

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4)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型的家訓是什麼家訓擴展閱讀

作為傳統社會的典範教材,《顏氏家訓》直接開後世「家訓」的先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顏之推並無赫赫之功,也未列顯官之位,卻因一部《顏氏家訓》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見其家訓的影響深遠。

被陳振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這不僅表現在該書「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的文章風格上,以及「兼論字畫音訓,並考正典故,品第文藝」的內容方面,而且還表現在該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的現世精神上。

因此,歷代學者對該書推崇備至,視之為垂訓子孫以及家庭教育的典範。縱觀歷史,顏氏子孫在操守與才學方面都有驚世表現,光以唐朝而言,像註解《漢書》的顏師古。

書法為世楷模、籠罩千年的顏真卿,凜然大節震爍千古、以身殉國的顏杲卿等人,都令人對顏家有不同凡響的深刻印象,更足證其祖所立家訓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兩朝,顏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斷,尤其令以後明清兩代的人欽羨不已。

⑸ 中國傳統的家規家訓有什麼

運用家訓教誡家人、子弟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端蒙養、重家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家訓」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於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特別強調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的密切聯系,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為目的的家訓,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並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從先秦到明清,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家訓可謂汗牛充棟。現遴選出十份家訓,既具有很廣泛的代表性,又是經典中的經典,與大家一起來賞析。

一、《誡伯禽書》
作者: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稱為周公。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
「一飯三吐哺」
周成王親政後,營造新都洛邑,大封諸侯。他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誡兒子說:「你不要因為受封於魯國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輕賤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發,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來,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聽說,德行寬裕卻恭敬待人,就會得到榮耀;土地廣大卻克勤克儉,就沒有危險;祿位尊盛卻謙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貴;人眾兵強卻心懷敬畏,就能常勝不敗;聰明睿智卻總認為自己愚鈍無知,就是明哲之士;博聞強記卻自覺淺陋,那是真正的聰明。
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沒過幾年就把魯國治理成民風純朴、務本重農、崇教敬學的禮儀之邦。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對兒子的諄諄教誨,可謂良苦用心。
二、《命子遷》
作者:司馬談(?—前110),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子司馬遷。漢武帝時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
司馬談學富五車,所以他後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歷,還職掌記錄,搜集並保存典籍文獻。這個職位是武帝新設的官職,可以說是武帝為司馬談「量身定製」的。因此,司馬談對武帝感恩戴德又盡職盡責。
由於責任心極強,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並認為這是「大孝」,「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他感到自孔子死後的四百多年間,諸侯兼並,史記斷絕,當今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等的事跡,作為一名太史而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內心十分惶懼不安。所以他熱切希望司馬遷能完成他未竟的大業。
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垂青史。
有人說,沒有司馬談的《命子遷》,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此話信然。
三、《誡子書》《誡外甥書》
作者:諸葛亮(181-234),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民間傳說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非淡泊無以明志」
諸葛亮46歲才得子諸葛瞻。他很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成為國家棟梁。諸葛亮有兩個姐姐,二姐所生子叫龐渙,深得諸葛亮喜愛。諸葛亮常年征戰,政務纏身,但仍不忘教誨兒輩。他寫給諸葛瞻和龐渙的兩封家書,被稱為《誡子書》和《誡外甥書》。
《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外甥書》曰:「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不庸,不免於下流。」
從兩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對兒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
《誡子書》和《誡外甥書》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四、《顏氏家訓》

作者:顏之推(531—591),祖籍琅琊臨沂,先世隨東晉渡江。他經歷南北兩朝,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顏之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思想學識,寫成《顏氏家訓》一書訓誡子孫。全書共有七卷計二十篇,各篇內容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但主要是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
如他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認為學習應以讀書為主,又要注意工農商賈等方面的知識;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
書中許多名句一直廣為流傳,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與瞑目而無見者也。」「父子之間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矣。」「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等等。
歷代對《顏氏家訓》非常推崇,甚至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反復刊刻,雖歷經千餘年而不佚。
《顏氏家訓》(全本 譯文)
五、《誡皇屬》
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時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
「每餐一食,則念耕夫」
帝王家訓佔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誡皇屬》。太宗非常注重對皇子們的教育,經常告誡後代,應當遵守道德規范,加強道德修養,掌握治國之道。
在《誡皇屬》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為例,告誡「生於富貴,長自深宮」的皇屬克制自己,珍惜財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頓飯,都不要忘記蠶婦農夫的辛勤。
在聽聞決斷的時候,不要先入為主,任憑自己的喜怒,要謙虛、善於聽取不同意見,不要因為別人有短處就鄙視他們,也不要因為自己有優點就恃才而驕,要把敢於反對你的人當作老師,把逢迎你的人視為賊子。只有這樣才能夠永久富貴,貞正吉祥。
太宗對皇屬都有如此嚴格要求,「貞觀之治」的出現就自然而然了。
六、《包拯家訓》
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譽。
「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
包拯以公廉著稱,剛直不阿,執法如山。他在晚年為子孫後代制定了一條家訓,雲:「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雲:「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兒子包珙。
包拯的這則家訓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並讓其子包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雖千載之下,亦足為世人風范。
包拯的家訓,既是他對後人的訓誡,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寫照。
七、《誨學說》
作者:歐陽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玉不琢,不成器」
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為節減開支,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並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於是他在教導二兒子歐陽奕努力學習時寫下《誨學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歐陽修以「玉」喻「人」,誨學有道,可謂金玉良言。
八、《袁氏世范》
作者:袁采,生年不詳,卒於1195年,1163年進士,後官至監登聞鼓院,類似負責信訪接待,為官剛正。
「小人為惡不必諫」
袁采為人才德並佳,時人贊稱「德足而行成,學博而文富」。在任樂清縣令時,他感慨當年子思在百姓中宣傳中庸之道的做法,於是撰寫《袁氏世范》一書用來踐行倫理教育。
《袁氏世范》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所以又稱《俗訓》。
書中有許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當敬遠」「厚於責己而薄責人」「小人為惡不必諫」「家成於憂懼破於怠忽」「黨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袁氏世范》很快便成為私塾學校的訓蒙課本。歷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該書,奉為至寶。
《袁氏世范》是中國家訓史上與《顏氏家訓》相提並論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諸後世」。
九、《朱子家訓》

作者:朱柏廬(1627—1698),明末清初江蘇崑山縣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
「毋臨渴而掘井」
朱柏廬的父親在守崑山城抵禦清軍時遇難。朱柏廬侍奉老母,撫育弟妹,播遷流離,備極艱辛。他始終未入仕,一生教授鄉里。他潛心治學,以程、朱理學為本,提倡知行並進,躬行實踐。他與顧炎武堅辭不應康熙朝的博學鴻儒科,與徐枋、楊無咎號稱「吳中三高士」。
《朱子家訓》全文五百餘字,內容簡明賅備,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
其中一些警示語,如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朱子家訓》全文雖只有506字,卻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

十、《弟子規》
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
「凡是人 皆須愛」
李毓秀科舉不中後,就致力於治學。他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訓蒙文》,後來經過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
《弟子規》清代後期廣為流傳,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
《弟子規》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匯集了中國至聖先賢的大智慧。

⑹ 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家訓家規有哪些

運用家訓教誡家人、子弟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端蒙養、重家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家訓」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於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特別強調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的密切聯系,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為目的的家訓,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並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從先秦到明清,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家訓可謂汗牛充棟。現遴選出十份家訓,既具有很廣泛的代表性,又是經典中的經典,與大家一起來賞析。

作者:朱柏廬(1627—1698),明末清初江蘇崑山縣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

「毋臨渴而掘井」

朱柏廬的父親在守崑山城抵禦清軍時遇難。朱柏廬侍奉老母,撫育弟妹,播遷流離,備極艱辛。他始終未入仕,一生教授鄉里。他潛心治學,以程、朱理學為本,提倡知行並進,躬行實踐。他與顧炎武堅辭不應康熙朝的博學鴻儒科,與徐枋、楊無咎號稱「吳中三高士」。

《朱子家訓》全文五百餘字,內容簡明賅備,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

其中一些警示語,如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朱子家訓》全文雖只有506字,卻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

十、《弟子規》

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

「凡是人 皆須愛」

李毓秀科舉不中後,就致力於治學。他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訓蒙文》,後來經過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

《弟子規》清代後期廣為流傳,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

《弟子規》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匯集了中國至聖先賢的大智慧。

⑺ 古時候人們把什麼作為家訓,這是中國

古時候人們把(孝道)作為家訓,民以孝為先,這是中國幾干年留下的傳統。

家訓以重德向善為綱目,以倫理道德為核心,以諄諄教誨後世子孫,將美好的德行和聖賢的智慧代代相傳。運用家政治訓教誡家人、子弟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端蒙養、重家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7)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型的家訓是什麼家訓擴展閱讀:

1、《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是漢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作者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

該書主要強調道德修養,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並宣揚倫理綱常以及佛家因果報應思想等,是一部有著豐富文化內蘊的作品。認為教育後代要確立遠大的志向、理想,象堯舜那樣實踐仁義道德的准則,經得起任何磨難,注重氣節的培養。他說:「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

2、《誡皇屬》

帝王家訓佔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誡皇屬》。太宗非常注重對皇子們的教育,經常告誡後代,應當遵守道德規范,加強道德修養,掌握治國之道。

在《誡皇屬》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為例,告誡「生於富貴,長自深宮」的皇屬克制自己,珍惜財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頓飯,都不要忘記蠶婦農夫的辛勤。

在聽聞決斷的時候,不要先入為主,任憑自己的喜怒,要謙虛、善於聽取不同意見,不要因為別人有短處就鄙視他們,也不要因為自己有優點就恃才而驕,要把敢於反對你的人當作老師,把逢迎你的人視為賊子。只有這樣才能夠永久富貴,貞正吉祥。

3、《包拯家訓》

包拯以公廉著稱,剛直不阿,執法如山。他在晚年為子孫後代制定了一條家訓,雲:「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雲:「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兒子包珙。

包拯的這則家訓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並讓其子包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雖千載之下,亦足為世人風范。

⑻ 家訓有哪些

1、《章氏家訓》

《章氏家訓》原名《太傅仔鈞公家訓》。《章氏家訓》的作者並非回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而是

五代答十國之時的章仔鈞,世稱其為太傅公。故《章氏家訓》的名字實為《太傅仔鈞公家訓》。

2、《朱子家訓》

《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

3、《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

4、《曾國藩家訓》

主要從為人處世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曾氏家訓和家書等內容,是一本非常有史學價值的書籍。

5、《黃懷寧家訓》

黃懷寧家訓的主要內容有每人每年精讀五本書,六親兼顧,幫助人等。

(8)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型的家訓是什麼家訓擴展閱讀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國家更加富強的必不可少的一點。

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而,這些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

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為,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范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⑼ 中國古代有什麼經典家訓

《顏氏家訓》南北朝時期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顏之推撰。七卷,共二十篇。之推(531~591以後),字介。顏氏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於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承聖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願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後,又仕於隋。家訓一書在隋滅陳(589)以後完成。
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詩人、文學家,他是當時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學者,經歷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當時所有大小學問,他幾乎都鑽研過,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他的理論和實踐對於後人頗有影響,《顏氏家訓》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世、為學經驗的總結,被後人譽為家教典範,影響很大。
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典範教材,《顏氏家訓》直接開後世「家訓」的先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顏之推並無赫赫之功,也未列顯官之位,卻因一部《顏氏家訓》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見其家訓的影響深遠。被陳振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這不僅表現在該書「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的文章風格上,以及「兼論字畫音訓,並考正典故,品第文藝」的內容方面,而且還表現在該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的現世精神上。因此,歷代學者對該書推崇備至,視之為垂訓子孫以及家庭教育的典範。縱觀歷史,顏氏子孫在操守與才學方面都有驚世表現,光以唐朝而言,像註解《漢書》的顏思古,書法為世楷模、籠罩千年的顏真卿,凜然大節震爍千古、以身殉國的顏杲卿等人,都令人對顏家有不同凡響的深刻印象,更足證其祖所立家訓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兩朝,顏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斷,尤其令以後明清兩代的人欽羨不已。

⑽ 家訓是什麼

家訓是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家訓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的教養、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家訓或單獨刊印,或附於宗譜。家訓之外,其他名稱還有:家誡、家誨、家約、遺命、家規、家教。

家訓在中國形成已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個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有良好的作用。

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為,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范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10)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型的家訓是什麼家訓擴展閱讀:

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彩。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

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此外,提倡什麼和禁止什麼,也是族規家法中的重要內容,如:「節儉當崇」、「邪巫當禁」 等。傳統中國,「家國一體」,「家」是縮小的「國」,「國」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風家教也在歲月的積淀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家風,中華文化的縮影,文明的延續。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欲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三國 諸葛亮《誡子書》

釋義:這是諸葛亮在晚年時寫給他八歲兒子的一封家書。在這封家書中,諸葛亮要求兒子要勤學勵志,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文末又諄諄教誨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諸葛亮為了蜀漢之國事日夜操勞,無暇顧及兒子的教育問題,於是寫下這封書信告誡兒子。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南北朝 顏之推 《顏氏家訓》

釋義:父子之間要嚴肅,而不可以輕忽;骨肉之間要有愛,但不可以簡慢。簡慢了慈孝就做不好,輕忽了怠慢就會產生。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型的家訓是什麼家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