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貴州安順建城歷史多久

貴州安順建城歷史多久

發布時間:2021-03-03 03:30:53

1. 貴州省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1413年——應該作為貴州省情歷史常識,讓人們記住。
那是永樂十一年,距明開國已經45年,大明帝國如日中天。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發生兩件大事:一是貴州設立布政使司,貴州第一次有了省一級政區建置,成為全國第十三個行省。二是那年冬天,鄭和揚帆遠航,開始了第四次下西洋。
這是巧合,但也有其必然性。因為對內推進大一統事業與對外開拓海上,宣揚國威,恰好表明明成祖朱棣是一位卓有作為之君。
貴州建省,是貴州歷史的轉折。
貴州在元代分屬於四川、湖廣、雲南三省。其實,在元之前,貴州又何嘗有統一行政建置。就拿「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來說,那個最大的夜郎國亦非古貴州惟一的政權。秦時的今貴州分屬於巴、蜀、黔中、象四郡;漢時分屬??、武陵等四郡。隋唐設經制州與羈縻州。在州之上,唐代設大行政區叫做道;宋代設路。貴州先後分屬於幾個不同的道與路。所以,從秦漢至元一千六七百年間,貴州始終是周邊政區鞭長莫及、分合多變的邊地。形成這個歷史現象,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古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滯後,長期未能產生建立統一政權的內在經濟動力與足以統領全境的內在政治實力;二是長時期里中央王朝未遑開拓經營貴州,我們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其鞏固與發展是有個漫長而不平衡過程的。
到了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情勢有了大的變化。元代疆域遼闊,武功極盛,在貴陽建立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以控扼黔中。在全國大興站赤(蒙古語,即驛傳),四川、湖廣、雲南三省的驛道都通過貴州。貴州作為西南交通樞紐與軍事重鎮之勢初顯。進入明朝,朱元璋為了統一南北,鞏固西南,十分重視貴州。當時,元朝梁王尚盤踞雲南,不肯順服。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傅友德為征南大將軍,率30萬大軍取道貴州進攻雲南。第二年正月,平定雲南的捷報傳到京城,朱元璋比較清醒,在他給傅友德的詔諭中有一句著名的話:倘若靄翠等不盡服,「雖有雲南,亦難守也」(靄翠即貴州彝族領袖,奢香的丈夫)。為此,朱元璋一方面團結貴州各少數民族上層,一方面留下征南大軍大部分兵力駐守貴州,遍設衛所,建立屯田,把軍事控制與農業開發結合起來。相應地在貴陽設立了全省最高軍事領導機關————貴州都指揮使司。這樣,貴州建省便呼之欲出了。
不過,什麼時候建省,還要選擇時機。明初今貴州土地上有四大土司:貴州宣慰司,思南、思州、播州宣慰司,各雄一方,互不統屬。開國後,對土司採取安撫方針,局面比較穩定。永樂年間發生了一個突發事件:思南宣慰使田宗鼎與思州宣慰使田琛為了爭奪土地,從互相攻戰釀成叛亂。這件事充分暴露了落後的土司制度與建立政制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之間的尖銳矛盾。明成祖以此為契機,下決心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派遣貴州都指揮使顧成將軍率兵5萬平息動亂,斷然宣布廢除思南、思州兩土司,將其他分設八府四州。同時,在貴陽設立貴州布政使司。明初行省實行三司制: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都指揮使司相當於省軍區,提刑按察使司管司法監察。後來才有總督、巡撫之設。所以,成立布政使司,即標志貴州行省的建立,這個「省政府」,比「省軍區」晚建31年。可見,貴州建省,首先是出於軍事、政治的需要。剛建省時,面積比現在少三分之一。黔北、黔西北許多地區還歸四川,黔西南有些地方屬廣西。省域主要包括東面新開八府,西面的貴州宣慰司及安順等三州,驛道一線相通,狀如一個啞鈴。轄區人口不過一百數十萬,財政收入不比江南一個大縣的多。到了萬曆年間平定播州楊應龍叛亂,才將播州土司改土歸流;清雍正年間將原屬四川的遵義軍民府和烏撒軍民府劃歸貴州,又將原屬湖南的天柱、鎮遠等六衛及原屬廣西的貞豐、安龍等數縣劃入貴州,才形成今天規模的貴州省。貴州建省與改土歸流,結束了過去大小土司各自為政的局面,政制與中原並軌,中央政府政令直達全省各地,貴州能夠以行省向中央發言,這對國家統一與貴州社會進步無疑都具有深遠意義。

2. 貴州省安順市邢江河有多少年歷史

位於中國貴州來省安順市平壩縣,市自級風景名勝區,是以鄉村田園風光為主,結合布依族風情、民間書法藝術展示的鄉村旅遊景點。沿河兩岸分布有眾多的布依族、苗族村寨,保持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
邢江河是一條古老而又美麗的河。這里早在古夜郎時就被稱為「大河十三寨」的中心。在這個景區的河上,有一座號稱黔中第一橋的13孔石拱橋,其意就是:十三寨的各族人民手挽手,緊密團結,並肩前進。碩長的石拱橋,古樸、典雅,獨具布依風格,橫跨河面,氣勢雄偉,多少年來,成為邢江河一道獨特的風景。邢江河寬約40米,最寬處約150米,平均水深2米,最深處10餘米。河水終年清澈,水流平穩,長達5公里的水路遊程,乘船可游6個小時以上。[1]
河道自然彎曲,交錯聚匯,形成大小島嶼,有的像鯉魚,有的似烏龜,有的若長蛇,有的如白鴿。河邊垂柳叢叢,翠竹蓬勃,一年四季,濃墨重彩,展示著邢江河青春的風韻。當春天到來的時候,杜鵑花開遍沿河兩岸的青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與身著民族服裝的布依少女相映生輝,更與五彩繽紛的遊人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盎然的畫面。

3. 形成於安順地區,經歷600多年的歷史變遷,被稱之為什麼

形成於抄安順地區,經歷襲600多年的歷史變遷,被稱之為(屯堡文化)的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是研究明代漢族文化的活化石
安順屯堡文化系明代從江南隨或經商到滇、黔的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遺存。隨著歲月的變遷,安順一帶的屯堡人仍奇跡般地保存著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習俗,其民居、服飾、飲食、民間信仰、娛樂方式無不具有600年前的文化因子,這種屯堡文化為古代漢民族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4. 貴州有多少年歷史了

貴陽因位於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古代貴陽盛產竹子專,以製作樂器「築」而聞屬名,故簡稱 " 築 " ,也稱 " 金築 ", 別名 " 林城 " 、 " 築城 " ,素有 " 避暑之都 " 之美稱。古稱 : 倮 (戰國中晚期至西漢成帝漢平年間(前28年))、 晉樂縣 (東晉313年)、 矩州 (唐)、 貴州 (宋)、 貴州行省 (明)、 貴陽府 (隆慶三年(1569年))、 黑羊箐、金築司等 貴陽市圖冊(20張)。後因 貴陽處於貴山之南(今關刀岩),古代山南為陽,故賜名 貴陽。

5. 貴州安順未來十年將發展什麼

從目前來看,安順的地形地貌比較適合開發搞旅遊項目,再者安順也有一些旅遊資源已專經被開發出屬來了,這也為後來的旅遊項目打下了較好的基礎。這是未來十年將發展的項目之一。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軍工業,因為軍工業不可能在一線城市發展所以像安順這樣的二三線城市自然也就是首選了,還有安順地處偏遠山勢地貌便於隱蔽也是便於發展軍工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對於安順來說有發展潛力的也就這兩個了。

6. 貴州的歷史簡介是什麼

唐代,在今貴州地區推行經制州與羈縻州並行的制度。唐在貴州建置的經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羈縻州有矩州、蠻州等。從地域上看,烏江以北多系經制州,烏江以南多系羈縻州。
宋代,今貴州地域分別隸於夔州路、荊湖北路、潼川路、廣南西路、劍南西路、劍南東路等,而主要屬夔州路。
元代在今貴州地區遍行土司制度。在今貴州境內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蠻安撫司、烏撒烏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別隸屬於湖廣、四川、雲南3行省。
明代是貴州歷史發展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置貴州布政使司,貴州正式成為省一級的行政單位。明末,貴州布政司領貴州宣慰司及貴陽、安順、平越3軍民府並都勻、黎平、思州、思南、銅仁、鎮遠、石阡7府。
清代前期,貴州的行政建置有較大的變化。雍正五年(1727年),將四川所屬遵義府及其所屬各縣改隸貴州,同時,將畢節以北的永寧全境劃歸四川,將廣西紅水河、南盤江以北之地置永豐州,與廣西的荔波、湖廣的平溪、天柱一並劃歸貴州管轄。至此,貴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貴州建置設有12府、2直隸廳、13州、13廳、43縣。
民國以後
民國2年(1913年),貴州地方政區進行了一次調整,以前的府、廳、州,一律改為縣。全省設3道觀察使。1920年廢道。1937年,貴州置6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分管各縣。1941年置貴陽市。至1948年,貴州設1個直轄區、6個行政督察區,下轄78個縣(市)。
1949年1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貴陽,12月26日成立了貴州省人民政府。解放初期,全省設1個直轄市、8個專區、1個專區轄市,共置79縣。1956年4月,撤銷貴定、鎮遠、都勻3專區,設置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67年,設置六盤水地區。1978年12月,撤銷六盤水地區,設置六盤水市,為省轄市。1981年9月,撤銷興義地區,設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97年,撤銷遵義地區,設立地級遵義市。2000年,撤銷安順地區,設立地級安順市。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省設4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2個地區;9個縣級市,56個縣,11個自治縣,10個市轄區,2個特區。

7. 貴州是在那個朝代建立的,最初的貴州叫什麼

春秋時期,今貴陽屬柯國轄地.戰國時屬夜郎國范圍.兩漢時期隸屬柯郡。唐朝在烏江以南設羈縻州,貴陽屬矩州.宋代稱貴陽為貴州.宣和元年(1119)更矩州為貴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順元路宣撫司,翌年改為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貴州等處長官司,為順元路,先隸四川行中書省,後隸湖廣行中書省.二十九年(1292),順元、八番兩宣慰司合並,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於順元城(今貴陽).明永樂十一年(1413)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貴州建省,貴陽成為貴州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明隆慶三年(1569)年三月,改新遷程番府為貴陽府。萬曆十四年(1586)置新貴縣,治貴陽。十九年(1601)升貴陽府為貴陽軍民府。三十六年(1618)析新貴縣、定番州置貴定縣。崇禎四年(1631)廢貴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東地置開州。明末,貴陽軍民府轄新貴縣、貴定縣、開州(今開陽縣)、廣順州(今長順縣)、定番州(今惠水縣)和4個長官司。
清順治十六年(1659)設貴州巡撫駐貴陽軍民府。康熙五年(1666)移雲貴總督駐貴陽。二十六年(1687),省貴州衛、貴州前衛,置貴築縣與新貴縣同城,改貴陽軍民府為貴陽府。三十四年(1695)省新貴縣入貴築縣。乾隆十四年(1749)貴陽府轄貴築縣、貴定縣、龍里縣、修文縣、開州、定番州、廣順州和長寨廳(今屬長順縣)。光緒七年(1881)增轄羅斛廳(今羅甸縣).
民國3年(1914)廢貴陽府設貴陽縣,貴州分為3道,貴陽縣屬黔中道,為道治;移貴築縣駐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縣。九年(1920)廢黔中道,貴陽縣直隸於貴州省長公署。25年(1936)設全省為8個行政督察區,貴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次年,貴陽縣直屬於省政府30年(1941)7月1日,撤貴陽縣設貴陽市,另置貴築縣駐花溪,直至解放時未變動。
1949年11月15日貴陽解放,11月23日成立貴陽市人民政府。
1954年,貴築縣劃歸貴陽市轄。1958年,撤貴築縣建置,將市郊劃為花溪、烏當兩區;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屬安順專區的清鎮、修文、開陽3縣和原屬黔南自治州的惠水縣劃歸貴陽市轄。1959年設白雲鎮,相當於市轄區一級行政單位。1963年,將開陽縣劃歸遵義專署,修文、清鎮兩縣劃歸安順專署,惠水縣劃歸黔南自治州。1973年恢復白雲區建置。1992年,清鎮撤縣設市。經國務院批准,自1996年1月1日起,將原安順地區管轄的清鎮市和修文、息烽、開陽「一市三」劃歸貴陽市轄

8. 安順歷史簡介

安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甲類旅遊開放城市,全國唯一的「深化改革,促進多專種經濟成分共生繁榮,加快屬發展」改革試驗區,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貴州歷史文化名城,是「貴州加快發展的經濟特區」,2009年度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世界喀斯特風光旅遊優選地區,全國六大黃金旅遊熱線之一和貴州西部旅遊中心。

9. 發生在安順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安順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貴州省最早設立縣治的古城之一。春秋時期,安順為古牂牁國北部中心,稱夜郎邑。戰國初期,牂牁北面夜郎部落興起,將牂牁國君及部落驅逐到苴蘭(今福泉一帶),從而建立夜郎國,當時安順也是夜郎國首邑。秦統一後,安順被劃入象郡北部地域。漢武帝時,籠絡羈縻夜郎君長,授與其王印,此即小夜郎。魏晉南北朝屬夜郎郡。

唐朝中葉時為普寧郡。宋時為普寧州。元憲宗七年(1257),屬曲靖宣慰司。明洪武十四年(1381)於普定府阿達卜建築城池。洪武十六年(1383),改普定府為安順州。萬曆三十年(1602)升安順州為安順府,府、衛同城。清順治十七年(1660)設總攬雲貴軍政大權的雲貴總督,總督駐地一在雲南曲靖,一在貴州安順;康熙元年(1663)罷去雲貴總督,劃雲南、貴州二省歸平西王吳三桂管轄,改設貴州總督衙門於安順,到康熙五年撤貴州總督,設雲貴總督,移駐貴陽,康熙六年(1667)貴州提督自貴陽移駐安順;民國三年(1914)安順府更名為安順縣。

1949年11月22日,中共安順臨時縣委、縣人民政府建立。1958年設置安順市,市、縣分治,年底撤縣並市。1963年恢復安順縣名。1966年市縣第二次同城分置。1990年合並縣市稱安順市。2000年6月設地級安順市,原縣級安順市改為西秀區。

安順市紅色文化豐富。紅軍長征時,楊尚昆、鄧穎超等曾率隊經過安順,播灑下革命的種子。老一輩革命家王若飛同志出生在安順,王若飛故居現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安順市保留了奇特的屯堡文化。屯堡是明代耕戰經濟在貴州安順的歷史遺存,它所演繹的文化,可以用「明代古風,江淮余韻」八個字來概括。著名的代表有天龍鎮、雲峰八寨(雲山屯、本寨等)。在這里可以看到六百多年前明代漢族的大明遺風。

安順市有地戲、儺戲等民間藝術。還有眾多少數民族風情文化。

10. 安順歷史文化

安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甲類旅遊開放城市,安順市是貴州省第三大城市,全國唯一的「深化改革,促進多種經濟成分共生繁榮,加快發展」改革試驗區,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貴州歷史文化名城,是「貴州加快發展的經濟特區」,2009年度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世界喀斯特風光旅遊優選地區,全國六大黃金旅遊熱線之一和貴州西部旅遊中心。
安順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貴州省最早設立縣治的古城之一。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安順為古牂牁國北部中心,稱夜郎邑;
戰國初期,牂牁北面夜郎部落興起,將牂牁國君及部落驅逐到苴蘭(今福泉一帶),從而建立夜郎國,當時安順也是夜郎國首邑。戰國時楚頃襄王派將軍庄蹻率軍西征雲南,夜郎王歸降;
北方強秦乘虛攻佔今貴州東部,切斷庄蹻歸路,於是庄蹻便駐留雲南自立為王,統治夜郎諸國;
秦統一後,安順被劃入象郡北部地域。漢武帝時,籠絡羈縻夜郎君長,授與其王印,此即小夜郎;[1]
漢成帝時期,各君王爭雄不服朝廷,被漢滅,至此牂牁國歷時540餘年,夜郎國歷時250餘年後宣告滅亡;
三國時盧鹿部蒙族的濟火因助漢廷平叛有功,漢遂封其為羅甸王,賜普里部統治;
魏晉時期漢族官宦入駐貴州,此時期政區名稱頻易,牂牁郡即被分割為牂牁、夜郎、平夷三個小郡,安順仍隸屬於夜郎郡;
唐中葉封普里部君長為普寧郡王;
宋時為紹慶府,羈縻二十二個小州,安順稱普寧州;
元憲宗七年(1257),普里部歸附朝廷,隸屬於曲靖宣慰司;
明洪武五年(1372)明朝任命普定女總管適爾為普定府土知府,許世襲;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傅友德為征南大將軍,率軍經貴陽、安順、普安入滇掃清元朝殘余勢力。據《大定志》記載「普定衛明建城碑記,安陸侯吳復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欽依旨於普定府選擇地名阿達卜建築城池,洪武十五年閏二月十七日完備。」鑒於安順地理優勢,明朝廷在衛城時,即著手以安順取代普定土府和安順土州城的地位,洪武十六年(1383)、十八年(1385)分別撤普定府和普定縣,將習安州並入安順州;
萬曆三十年(1602)升安順州為安順府,府、衛同城。由於地利之便,安順成為黔中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清順治十七年(1660)設總攬雲貴軍政大權的雲貴總督,總督駐地一在雲南曲靖,一在貴州安順;
康熙元年(1663)罷去雲貴總督,劃雲南、貴州二省歸平西王吳三桂管轄,改設貴州總督衙門於安順,到康熙五年撤貴州總督,設雲貴總督,移駐貴陽;
康熙六年(1667)貴州提督自貴陽移駐安順;
民國三年(1914)安順府更名為安順縣;
1949年11月22日,中共安順臨時縣委、縣人民政府建立;
1958年設置安順市,市、縣分治,年底撤縣並市;
1963年恢復安順縣名;
1966年市縣第二次同城分置;
1990年合並縣市稱安順市;
2000年6月設地級安順市,原縣級安順市改為西秀區。新的安順市轄一區、五縣、三個特區,即:西秀區;普定、平壩、鎮寧、關嶺、紫雲縣;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黎陽高新技術工業園區、黃果樹風景名勝管理區。

閱讀全文

與貴州安順建城歷史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