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高中歷史必修一一共有多少顆

高中歷史必修一一共有多少顆

發布時間:2021-03-03 03:10:35

㈠ 高中歷史只學必修一二三嗎,幾本選修課本學生上嗎

文科班學,一共六本選修,一般只學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歷史人物評價這兩本

同學還沒分班吧

㈡ 高中地理必修一一共有幾章,歷史必修一有幾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

如果是人教版的,共5章。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㈢ 急急急,誰知道人教版高中歷史共有幾本必修幾本選修幾本

1、必修:3本;選修:6本。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由必修課和選修課構成。

2、普通高中歷史必修課分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學習模塊,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

3、普通高中歷史選修課是供學生選擇的學習內容,旨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歷史選修課分為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等六個模塊。在教材編寫和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相關學習內容。

(3)高中歷史必修一一共有多少顆擴展閱讀:

一、必修課程

歷史(Ⅰ)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共有9個專題。

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密切相關,相互作用。了解中外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歷史(Ⅱ)著重反映人類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共有8個專題。

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經濟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並在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了解自古以來中外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以及人類為發展社會經濟、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進一步加深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的認識,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歷史(Ⅲ)

歷史(Ⅲ)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進程及其重要內容,共有8個專題。

思想文化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思想文化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程,並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發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現象及相關人物,進一步從思想文化層面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徵,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參考資料:人教版高中歷史--人教版出版社

㈣ 高中必修一必修二歷史涉及了多少個國家

高中歷史必修抄課三個模塊安排也是一個由易到難不斷深化認識知識體系的過程。這個新的體系改變了以往忽視經濟史教學的不合理結構,建立起協調互補的結構,有利於學生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領域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探尋歷史發展的規律。必修二的教學基礎是學生已學了必修一積累起的經驗和認識,要在教學中善於應用必修一,適當提及必修三(知識點初中已學過),這樣既深化了必修一內容又學到了新內容,也為必修三的學習作了良好的鋪墊,從而深刻認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客觀規律。例如:第三單元第10課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教學時,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探討「1840年以後中國的社會性質」和「列強侵略中國的階段性特點及對中國造成的影響」,再引導學生認識在半殖民地的中國「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原因、階段特徵並得出結論」。這樣的學習過程,既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歷史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又能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歷史素養。

㈤ 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共有幾本選修有幾本必修有幾本高一年級上哪冊

必修3本,選修據說有4本,但我們只學了兩本。。。。。我們高一時把必修的都學了

㈥ 高中歷史必修一附錄一全部

㈦ 高中歷史必修一重點,統考容易考到的25個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第一課考點

重點: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與

《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

1、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是:英國;

2、鴉片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在於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決意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3、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爭;

5、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6、《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等反映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影響表現在三個變化:

(1)社會性質變化: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質變化:由農民革命轉變為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7、鴉片戰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8、焚燒圓明園的事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9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

9、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過程:

(1)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同樣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標志著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0、台灣問題整理:1895年《馬關條約》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歸中國,1949年蔣介石盤據台灣,1950年美國侵朝戰爭把第七艦隊開進中國台灣海峽,1979年全國人大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方針,八十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1990年和1991年海峽兩岸分別建立了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海基會、海協會)實行經濟政治對話。1995年江總書記提出解決台灣問題的八項主張,是解決台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第二課考點

重點:全民族的抗戰

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始,是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的開始。

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的全民族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建立是由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是符合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戰爭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即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片面抗戰路線;由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和全面抗戰路線。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國民黨在抗戰初期認真抗日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

5、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說明了國共兩黨軍隊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製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30多萬同胞被日本鬼子殺害。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對中國軍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實確鑿,鐵證如山。

7、1940年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8、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 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增強了全國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戰。

10、全民族抗戰的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和中共敵後戰場的配合抗日。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一課考點

重點:太平天國的興起和發展、《天朝田畝制度》

難點:《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

太平天國運動的作用

1、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等創立的拜上帝教結合了: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

3、1851年,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諸王)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政權。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形成和清朝對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組織了北伐、西征、東征

7、太平天國革命綱領:早期有《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建國綱領,是幾千年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也是無法實行的空想;後期有《資政新編》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8、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標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10、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作用: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的探索;對後來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評價辛亥革命

難點:三民主義、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東京成為中國革命 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興中會(1894年)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國同盟會(1905年):政治綱領: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同盟會的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5、辛亥革命爆發的標志和時間: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7、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8、辛亥革命的結局:

失敗:(1)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

(2)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9、辛亥革命的性質: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

(2)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沖擊了幾千年的陳規陋俗,推動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識。

(5)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影響了亞洲革命和表現了亞洲的覺醒。

(6)開始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國20世紀三次巨變之一。

第三課考點

重點:五四風雷;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紅軍的長征

難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

26、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運動;

27、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是:陳獨秀建立的上海共產黨組織;

28、中共一大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綱領;中共三大決定國共合作;

30、標志國共合作形成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31、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

32、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包括: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33、成為黨和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會議是:遵義會議;

第四課考點

34、制定全面抗戰路線的會議是:洛川會議

35、八路軍創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聶榮臻建立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36、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的三大戰役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與祖國統一
第一課考點:

37、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38、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9、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0、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屆人大周恩來提出的;41、中共領導下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愛國統一戰線;

42、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課考點

43、新中國歷史上最大冤案是:劉少奇冤案

第三課考點

44、香港澳門回歸日分別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灣與大陸分別成立民間團體進行對話,他們是:台灣的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大陸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一課考點

46、為廢除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47、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8、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是:1954年瑞士日內瓦會議;

49、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是:1955年萬隆會議;

第二課考點

50、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聯大26屆會議;

51、打開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門的事件是:美國乒乓球隊訪華;

52、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

53、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標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54、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後鄧小平訪問美國;

55、日本與中國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課考點

56、198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當代世界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57、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主要是加強了: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與經濟聯系;

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59、人類早期主要文明多發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和興盛則以:海洋為依託;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三個重要改革時期,依次分別是:公元前6世紀初的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在什麼改革時期:伯利克里改革時期;

? 第二課考點

62、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是:《十二銅表法》;

63、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形成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的《民法大全》;

64、羅馬法從形式上可分為:成文法和習慣法;

65:羅馬法從整體結構上可分為:公民法、萬民法等;

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第一課考點

66、17世紀初統治英國的國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屬於什麼王朝:斯圖亞特王朝;

6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起迄時間為:1640年、1688年;

68、光榮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國了君主立憲制;

69、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

70、英國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是:責任制內閣;

71、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哪三位一體的混合物: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72、英國君主立憲制主要特點是: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第二課考點

73、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時間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是:美國1787年憲法;

75、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是:「分權與制衡」;

76、美國1787年憲法的理論基礎源於:18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思鳩的三權分立思想;

77、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與權力分別為: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聯邦法院掌握司法權;

78、美國政體特點是:總統共和制,簡稱總統制;

? 第三課考點

7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789年;

80、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於:法國大革命時期;

81、法國共和制度確立標志:1875年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82、十九世紀中期德國的政治特點是:分裂;

83、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國是:普魯士邦國;

84、提出「鐵血政策」採用王朝戰爭方式統一德意志的是:普魯士邦國宰相俾斯麥;

? 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一課考點

85、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在:1825年英國;

86、19世紀英法空想社會主義三個代表人物是:傅立葉、歐文、聖西門;

87、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馬克思主義三大來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88、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89、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是:《共產黨宣言》;54、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9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56、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國羅曼諾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93、提出俄國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任務的是:列寧發表的《四月提綱》;

94、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十月革命以後建立的蘇俄;

95、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課考點

96、建國初鞏固政權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國領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的標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計劃的特點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99、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00、農業基本實行合作化的時間是:1955年底;

第九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一課考點

101、奠定二戰後世界兩極格局框架的是:雅爾塔體系;

102、冷戰內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魯門主義,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的北約的建立;

103、二戰後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表現在:政治上社會主義政權的擴展,經濟上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軍事上的華約組織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104、歐共體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05、二戰後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106、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於:1961年;70、新中國建立後出現三個經濟振興時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開放以來;

第三課考點

107、東歐劇變發生時間:1989年;

108、蘇聯解體發生時間:1991年;

109、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是:波蘭;

110、標志蘇聯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蘇共被排擠出政權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111、歐洲聯盟建立於:1993年底;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表現是:一超多強,一超是美國,多強包括了歐洲、日本、中國、俄羅斯;

㈧ 歷史高中必修一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第一課考點 重點: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與 《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 1、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是:英國; 2、鴉片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在於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決意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3、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爭; 5、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6、《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等反映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影響表現在三個變化: (1)社會性質變化: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質變化:由農民革命轉變為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7、鴉片戰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8、焚燒圓明園的事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9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 9、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過程: (1)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同樣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標志著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0、台灣問題整理:1895年《馬關條約》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歸中國,1949年蔣介石盤據台灣,1950年美國侵朝戰爭把第七艦隊開進中國台灣海峽,1979年全國人大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方針,八十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1990年和1991年海峽兩岸分別建立了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海基會、海協會)實行經濟政治對話。1995年江總書記提出解決台灣問題的八項主張,是解決台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第二課考點 重點:全民族的抗戰 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始,是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的開始。 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的全民族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建立是由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是符合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戰爭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即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片面抗戰路線;由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和全面抗戰路線。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國民黨在抗戰初期認真抗日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 5、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說明了國共兩黨軍隊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製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30多萬同胞被日本鬼子殺害。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對中國軍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實確鑿,鐵證如山。 7、1940年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8、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 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增強了全國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戰。 10、全民族抗戰的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和中共敵後戰場的配合抗日。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一課考點 重點:太平天國的興起和發展、《天朝田畝制度》 難點:《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 太平天國運動的作用 1、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等創立的拜上帝教結合了: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 3、1851年,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諸王)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政權。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形成和清朝對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組織了北伐、西征、東征 7、太平天國革命綱領:早期有《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建國綱領,是幾千年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也是無法實行的空想;後期有《資政新編》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8、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標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10、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作用: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的探索;對後來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評價辛亥革命 難點:三民主義、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東京成為中國革命 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興中會(1894年)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國同盟會(1905年):政治綱領: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同盟會的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5、辛亥革命爆發的標志和時間: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7、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8、辛亥革命的結局: 失敗:(1)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 (2)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9、辛亥革命的性質: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 (2)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沖擊了幾千年的陳規陋俗,推動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識。 (5)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影響了亞洲革命和表現了亞洲的覺醒。 (6)開始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國20世紀三次巨變之一。 第三課考點 重點:五四風雷;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紅軍的長征 難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 26、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運動; 27、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是:陳獨秀建立的上海共產黨組織; 28、中共一大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綱領;中共三大決定國共合作; 30、標志國共合作形成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31、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 32、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包括: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33、成為黨和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會議是:遵義會議; 第四課考點 34、制定全面抗戰路線的會議是:洛川會議 35、八路軍創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聶榮臻建立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36、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的三大戰役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與祖國統一 第一課考點: 37、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38、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9、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0、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屆人大周恩來提出的;41、中共領導下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愛國統一戰線; 42、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課考點 43、新中國歷史上最大冤案是:劉少奇冤案 第三課考點 44、香港澳門回歸日分別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灣與大陸分別成立民間團體進行對話,他們是:台灣的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大陸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一課考點 46、為廢除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47、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8、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是:1954年瑞士日內瓦會議; 49、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是:1955年萬隆會議; 第二課考點 50、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聯大26屆會議; 51、打開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門的事件是:美國乒乓球隊訪華; 52、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 53、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標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54、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後鄧小平訪問美國; 55、日本與中國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課考點 56、198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當代世界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57、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主要是加強了: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與經濟聯系; 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59、人類早期主要文明多發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和興盛則以:海洋為依託;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三個重要改革時期,依次分別是:公元前6世紀初的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在什麼改革時期:伯利克里改革時期; ? 第二課考點 62、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是:《十二銅表法》; 63、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形成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的《民法大全》; 64、羅馬法從形式上可分為:成文法和習慣法; 65:羅馬法從整體結構上可分為:公民法、萬民法等; 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第一課考點 66、17世紀初統治英國的國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屬於什麼王朝:斯圖亞特王朝; 6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起迄時間為:1640年、1688年; 68、光榮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國了君主立憲制; 69、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 70、英國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是:責任制內閣; 71、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哪三位一體的混合物: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72、英國君主立憲制主要特點是: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第二課考點 73、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時間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是:美國1787年憲法; 75、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是:「分權與制衡」; 76、美國1787年憲法的理論基礎源於:18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思鳩的三權分立思想; 77、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與權力分別為: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聯邦法院掌握司法權; 78、美國政體特點是:總統共和制,簡稱總統制; ? 第三課考點 7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789年; 80、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於:法國大革命時期; 81、法國共和制度確立標志:1875年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82、十九世紀中期德國的政治特點是:分裂; 83、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國是:普魯士邦國; 84、提出「鐵血政策」採用王朝戰爭方式統一德意志的是:普魯士邦國宰相俾斯麥; ? 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一課考點 85、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在:1825年英國; 86、19世紀英法空想社會主義三個代表人物是:傅立葉、歐文、聖西門; 87、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馬克思主義三大來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88、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89、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是:《共產黨宣言》;54、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9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56、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國羅曼諾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93、提出俄國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任務的是:列寧發表的《四月提綱》; 94、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十月革命以後建立的蘇俄; 95、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課考點 96、建國初鞏固政權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國領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的標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計劃的特點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99、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00、農業基本實行合作化的時間是:1955年底; 第九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一課考點 101、奠定二戰後世界兩極格局框架的是:雅爾塔體系; 102、冷戰內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魯門主義,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的北約的建立; 103、二戰後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表現在:政治上社會主義政權的擴展,經濟上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軍事上的華約組織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104、歐共體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05、二戰後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106、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於:1961年;70、新中國建立後出現三個經濟振興時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開放以來; 第三課考點 107、東歐劇變發生時間:1989年; 108、蘇聯解體發生時間:1991年; 109、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是:波蘭; 110、標志蘇聯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蘇共被排擠出政權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111、歐洲聯盟建立於:1993年底;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表現是:一超多強,一超是美國,多強包括了歐洲、日本、中國、俄羅斯;
網路高考智囊團為您解答~

㈨ 高一歷史必修1有幾個單元、

這要看你們是什麼版本的,我是重慶人,用的嶽麓版的歷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歷程
第一單元 中國專古代屬的中央集權制度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第五單元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七單元 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

查了下人教版,不熟,提不出什麼意見,先粘貼過來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與祖國統一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九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㈩ 高一歷史必修一

其實要知道主要知識點只要看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就知道了。老師上課基本參照上面,這是高考命題人參與編寫的。
歷史(Ⅰ)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共有9個專題。
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密切相關,相互作用。了解中外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本模塊的學習要點: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1)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2)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3.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2)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3)概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史實,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4)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4.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說明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3)列舉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認識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4)簡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5.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2)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4)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3)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7.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1)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2)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3)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4)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8.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
(3)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4)概述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的史實,認識其歷史意義。
9.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2)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3)了解蘇聯解體後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通過學習,了解人類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實,正確認識歷史上的階級、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習搜集歷史上有關政治活動方面的資料,並能進行初步的歸納與分析;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社會歷史發展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斗的人生理想。

參照《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

閱讀全文

與高中歷史必修一一共有多少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