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政治軍事手抄報內容有哪些
內容如下:
1、什麼是國防?
答:國防是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所進行
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
2、現代國防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答:現代國防是一個大系統,包括武裝力量建設、國防體制建設、國防科學技
術研究、國防工業建設、國防工程建設和戰場建設、軍事交通、人力動員准備、對
人民群眾進行國防教育、建立國防法規等。
3、什麼是國家利益?
答:國家利益,指主權國家在國際關系格局中生存和和發展需求的總和。
4、我國的國家利益有何特點?
答: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執政的工人階級利益代表了全體勞
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們的國家利益是黨的利益、階級的利益、民族的利益、
社會主義制度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統一。
❷ 歷史近代史手抄報應該寫些什麼求素材、資料等!
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戊戌變法
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它沒使中國走內上富強之路,但它引容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誕生了中國笫一批近代化企業,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為中國資本主義現代化開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 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
1、光緒帝和幾個書生的全變和大變的急進變革得罪了整個上層階級,包括知識分子, 廢除科舉堵住了某些知識分子的陞官之路。 而日本則是穩健的改革
2、戊戌變法和之後慈禧太後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壞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原因}
❸ 歷史手抄報內容
一、課程標准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並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徵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有關資料,逐步掌握閱讀歷史資料的方法。
2、通過比較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掌握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後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材分析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並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也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國家。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四、教學方式
1、依據課程標准,依託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增、取、舍和整和。
2、對教材比較明晰敘述內容,可以略講,以學生閱讀為主。
3、培養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師根據主題的需要增加的史實資料和時事資料,還包括各種圖片資料。期望學生在研習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並懂得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材料。
4、與交流中不斷錘煉歷史思維。比如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你能用史實作出客觀的評價嗎?」等等。
五、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導入]
課件顯示:(利用問題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1、中國歷史上延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為什麼到明朝時被廢除了?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 明朝廢除宰相之後,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無輔臣?」為此他採取了什麼措施?後來形成了什麼制度?
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質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意味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對此應怎樣理解?
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讓學生站在比較高的角度明白明清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制度給中國的歷史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
[講授新課]
思考:明清兩朝為什麼都要空前加強君主專制制度?
背景:中國封建社會開始步入晚期,統治階級更加腐朽,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目的:為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一、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請一位同學來歸納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哪些措施?
明朝的措施
在地方,明太祖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布政司、都指揮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軍政、監察,隸屬中央部門。
在中央,明太祖廢中書省、丞相制(借丞相胡惟庸擅權),權分六部。
(出示材料:)
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明太祖《皇明祖訓首章》
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訓•序》
請思考:你認為應怎樣評價明太祖的這種規定?說明你的理由。
(同時請同學聯系P17「歷史縱橫」)
講解:這里講的正是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宰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機要;也可能因權力過重而威脅君權,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當時朱元璋的丞相胡惟庸即為後者,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朱元璋要廢除中書省和丞相,這實際上是集中央權力於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終於被廢除了,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高峰。
我們已經說了丞相有輔佐皇帝、參與決策、分掌行政的積極作用,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於一勞永逸地解決君相矛盾。但廢相之後,其積極作用也自然消失。這會造成什麼後果?
所有的國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個人來處理,而且這些都是軍國大事,不可以有任何一點疏忽的。我們課文就說到,明太祖他在八天之內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處理國事400多件。他沒有那麼多精力處理這么多國家大事。於是,他就設置了殿閣大學士作為他的侍從顧問內閣制的創立。
(打出表格)
明朝內閣的設立及演變:
時期 名稱 職權 特點
明太祖時期 設立殿閣大學士 僅備皇帝顧問兼協理章奏 品秩較低,不參與決策
明成祖時期 設立內閣 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 地位逐漸上升,有專門的衙署和屬官
明宣宗以後 可以「票擬」對奏疏的處理意見 地位變得更加重要 首輔權壓群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了。
(通過學思之窗和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使學生更好理解內閣制)
P18【學思之窗】
有的學者以張居正為例,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是宰相。你認為這種看法對嗎?
同時給出一段史料:
(明朝)國家並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 ——錢穆《國史大綱》
思考:宰相制與內閣制有何區別?
(由以前我們所學的知識可以知道: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錢穆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在《國史大綱》中的一段話,「國家並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就告訴我們: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並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並不來自於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於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他們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可見,內閣制不同於宰相制,內閣制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約皇權。)
雖然明朝加強了君主專制,但最後還是不可避免的被農民起義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那清朝是以哪個民族為主體而建立的呢?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主體而建立起來的,它也沿襲了君主專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礎上更是達到了頂峰。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清朝君主專制是如何一步步達到頂峰的?
二、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角色扮演,由教師當一回皇太極,向學生介紹當政時的一些情況。我(皇太極)主要是仿照明朝的制度,設立了內閣,但是內閣主要負責奏章票擬,沒有什麼實權。在當時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每當召開會議時,我就會召集八旗旗主一起來商討軍國大事,但是,在這個會議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個旗主決定的,我一個人做不了主。這樣,我覺得我的皇權還是受到了限制,雖然我是皇帝,可我還是要聽從議政王大臣會議所做的決定。接下去由學生扮演康熙、雍正皇帝,向同學們介紹當政時期的一些情況。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歸納。)
努爾哈赤令八旗旗主共治國事。
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軍國大事;設內閣、六部負責奏章票擬。
康熙帝設南書房,選翰林院學士入值,參與機務,起草諭旨。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約。
雍正帝設軍機處,選親信滿漢官員任軍機大臣,商議軍國大事、跪受筆錄傳諭旨。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名存實亡(後被撤銷),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簡介軍機處(利用插圖及P19資料)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擔心機密泄露為由,於是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三年後更名軍機處,軍機處的最大特點可歸結為簡、速、密三字。簡就是機構人員十分簡單,不像內閣人員龐雜。軍機處全部辦事人員至多不過三四十人。速就是辦事效率高。軍機處一切由大臣、章京辦理,皇帝有旨得隨時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又有「廷寄」制度,由軍機處交兵部直接發出,採取日行三百里的「馬上飛遞」,或註明行四、五、六百里,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加快了辦事速度。最後就是密,軍機處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見軍機大臣時,連太監都不得在側。最重要的是,在軍機處中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軍政大權完全集中於皇帝手中,於是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極致。
為什麼軍機處的設立,君主專制就達到了頂峰呢?
講解: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在秦朝的時候是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來主持國家的最高政務的。漢朝,皇帝是任用身邊的侍從,秘書等工作人員形成了「中朝」的決策機構,來抗衡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外朝」。隋唐時期由三省長官還有同中書門下平章等多人來執行宰相職務,這樣相權就分散在許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廢宰相,設內閣。但是內閣大臣的權利大小完全取決於皇帝對他們的信任與支持。那麼到了清朝,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們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獨裁的工具,軍機大臣對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從。他們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皇帝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權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麼事情都由皇帝說了算。那麼,通過與前朝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皇權是一步一步的加強,到了清朝,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分析: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麼影響?
同時打出材料:
「中國的專制主義……用自己的鎖鏈武裝了自己,而變得更為凶暴。因此,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他的原則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沒有這么遼闊,政府的專制的精神也許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況卻正好相反。」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引導:與中國封建的社會形態相對,當時的西方發生了什麼大事啊?出現了一種什麼樣的進步思想啊?而中國當時的情況怎樣呢?)
總結:當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時,西方世界已經在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從而從政治上步入近代社會,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中國高度集權的君主制度,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中國之所以在近代大大落後於西方,君主專制制度實在是罪魁禍首之一。
[本課小結]
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作個小結。
在夏商周時期,實行的是以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兩漢時期是得到了鞏固,隋唐時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斷的加強,到元朝得到了發展,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在這發展過程中,首先是在不斷地改革中央的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宰相的權利,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斷地改革地方的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
那麼我們說這種制度是與當時社會的小農經濟相適應的,它對當時社會也起過一些積極的作用。表現在政治上,這種制度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從秦朝到清朝這兩千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各民族之間在不斷的交流、融合,版圖也在不斷的擴大,而專制主義也在不斷的加強,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的。在經濟上,這種制度創造了一種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它能有效的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設,如秦朝修築的靈渠,隋朝的京杭大運河,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當時都是要由國家統一組織才能完成的。除了這些之外,在這種高度集權的制度之下,行政管理效率也是非常高的。這種制度對於糾正前朝的弊端,提高地方辦事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從封建王朝的更迭來看,一個新建立起來的統治者往往會吸取前朝的弊端,勵精圖治,因而在新王朝的前期往往會出現盛世的局面,比如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就是說這種制度還是與統治者個人的素質、能力都有很大關系的。如果在暴君或者昏君的統治之下,這種制度就會隨之腐朽化。
到封建社會晚期,消極的一面則占據主導的地位。此時君主專制的高度強化,已極大地妨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鞏固練習]
1.明代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 [C]
A.要清除權臣 B.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C.徹底解決皇權與相權的沖突 D.改革中樞權力體系
2.專制皇權發展到頂峰的標志是[C]
A.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 B.內閣的設立
C.軍機處的設立 D.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設立
3.明朝掌管地方行政的機構是:[A]
A.布政司 B.行省 C.按察司 D.都指揮司
4.康熙帝強化皇權的主要措施:[A]
A.設南書房 B.設議政王大臣會議 C.設內閣 D.設立軍機處
5、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晚期消極因素逐漸增大,主要在於它:[D]
A.皇權專制具有個人獨斷性和隨意性,難免決策失誤
B.大小官吏唯上是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
C.官僚機構的膨脹導致官僚主義和貪污腐化之風的盛行
D.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6、內閣制正式確立是在:[B]
A.明太祖時 B.明成祖時 C.明宣宗時 D.明神宗時
7、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B]
A.封建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適應 D.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8、明太祖和宋太祖的中央集權措施最相似之處在於[B]
A.廢除丞相 B.改變、分散地方機構和權力
C.廢除原全國行政區劃 D.文化專制
9.閱讀下列材料
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後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於內閣而於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也。
——《清史稿 軍機大臣年表序》
請回答
材料中所說的「軍國大計,罔不總攬」,指的是哪一機構?其設立的實質是什麼?試說明原因。
軍機處;實質: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封建專制皇權發展到最高峰。
原因:軍機處設立後,逐漸取代了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職權,但軍機大臣受皇帝召見,只能跪奏筆錄,完全扣命於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
10.明朝既然廢除了丞相,為什麼又設立內閣?明中期以後,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它是否危及到皇權?為什麼?
明朝初年廢除丞相是吸取元朝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後又設殿閣大學士,是由於政務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親自裁決;而且殿閣大學士品秩較低,僅備顧問兼協理奏章,並不參與決策。明中期後,內閣的權力雖然越來越大,可以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復意見,但他的批復是否算數,還得取決於皇帝的硃批。所以,內閣的設立並未危及皇權。
[本課測評]
1.明太祖為什麼要廢除丞相,設置內閣?
(答案提示:宰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明太祖為鞏固統治。借胡惟庸案廢除丞相制度。為減輕皇帝沉重政務負擔設立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2.為什麼說清朝軍機處的設置,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答案提示:康熙年間中樞機構為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對皇帝的集權具有一定的牽製作用。雍正帝另設軍機處,軍機大臣跪受筆錄,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學習延伸]
撰寫小論文,談談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論文內容:中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君主專制的強化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與同期世界政治制度發展的潮流對比。
附學習網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
中國歷史博物館:http://www.nmch.gov.cn
中青網史海泛舟:http://www.cycnet.com/history
中學歷史教學資源網:http://www.hs8z.net
七、教學反思
1、高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特別是古代史知識還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在教學前需要以某種方式來補充或擴充與教材有關的歷史知識。
2、由於各班授課學生素質不一,效果也大不相同。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課堂成敗的關鍵,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是低效率的課堂。
3、教改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但是我對學生的認識和了解還不夠,因此,因材施教還並未落到實處。
4、由於平時只顧歷史興趣的培養,所以對歷史發展規律性的認識和探索方面還顯得不太夠。
5、對新課標的實施還處在初級階段,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有時感覺又有點無從下手,因此,肯請同行多指導。
❹ 歷史手抄報資料或內容
一、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開國皇帝。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出 秦始皇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二、漢武帝劉徹(前157—前87),字通,幼名彘,漢朝第七位皇帝,民族英雄,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文學家。漢族。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漢高帝劉邦的曾孫,太上皇劉太公的玄孫。其母是皇後王娡。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曾用年號: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後元、太始。謚號「孝武」,後葬於茂陵。《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
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正如歷史正劇《漢武大帝》所雲: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成為封建正統地位地位鋪平了道路。不過事實上漢武帝時期從來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法為主以儒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而宣儒並不等於棄法,法依然是漢武帝時期的最終裁決手段,當時積極啟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節始於太初改歷,漢武帝改正朔。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封狼居胥。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從此西域成為幾大文明交匯之地,漢武帝被稱為「冠於百王」。
三、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 李世民(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人,民族英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看看這個
❺ 初一歷史手抄報內容
隋朝: 隋朝(公元581年—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唐時期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期 。隋朝在政治上確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另一方面則採取了「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還興修了舉世聞名的大運河,鞏固了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系。
唐朝: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首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也稱「大周」。705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恢復唐朝舊制,還都長安。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天佑四年(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唐歷經21位皇帝(含武則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元朝: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一說1271年建立,定國號為元),又稱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統一全國。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內。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滅亡。北遷的元政權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國號,與明朝對峙,史稱「北元」。元朝自成吉思汗起歷經十五帝163年,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98年。
❻ 政治手抄報內容摘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專論)
民主法治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中央黨校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內容提要
●把民主法治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六條基本特徵的第一條,內涵深刻,意義深遠。
●民主法治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之源,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民主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們從多個方面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治。
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把民主法治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六條基本特徵的第一條,內涵深刻,意義深遠。扎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求我們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民主法治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基本特點
現代民主法治首先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產生的。資本主義民主法治出現之時,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但也有其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封建專制和資本主義制度、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中,揭示了民主的實質和資本主義民主的內在矛盾,闡述了無產階級政黨對民主的態度。列寧在創立和領導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中,提出了「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的著名論斷,並對無產階級新型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法治進行了艱苦探索。但由於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列寧沒有能夠解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❼ 政治手抄報的內容,
古人說得好:「法敗則國亂」。法律不僅關繫到一個國家的安定團結,還關繫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可見法律多麼神聖,多麼重要。要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小就要學法,保護自己。「六一」期間,央視一套12點38分專門開設了一期欄目:《今日說法——自護訓練營》,這里的主角都是孩子。
自護訓練營共有7期,每一期的主題都是和兒童很貼切的,而我最喜歡的一期是第六期。這一期的內容主要是圍繞「游泳」展開的。裡面向我們講述了游泳時幾個應該注意的地方:
第一,不要到河邊游泳。近來,天氣炎熱,許多同學打起了到河邊游泳的主意。其實,這是十分危險的。因為你對那裡的水況還不了解,不熟悉,不知道哪裡有旋渦等陷阱,很容易送命。再加上夏季比較容易發生洪澇災害……所以,不要到河邊游泳。
第二,不要到深水區游泳。很多同學認為只要會游泳,到哪游泳都行,這又是一個誤區。因為深水區的水可能高於你的身高,當你游得體力透支時,腳底下沒有著力點,旁邊也沒有手可以抓的東西,就可能溺水身亡。因此,不管怎樣,最好不要到深水區游泳。
第三,不要盲目救人。當你看見有人溺水正向你(未成年人)求救時,你會怎麼做呢?你不應該馬上跳下河去救人,,而是趕緊去找竹竿、救生圈等漂浮物,扔給他(她),並向大人求救。如果你馬上跳下去救他(她),反而有可能造成不但救不了別人,自己也有可能因被他(她)當作救命稻草,抓住不放而送命。因此,此時此刻,你要做的是「見義有為」,而不是「見義勇為」。因為你還沒有那樣的能力。
伴隨著夏季的到來,市各大游泳池紛紛開放,許多同學成了那裡光顧的常客。然而,很多人對游泳池一些潛在的問題卻渾然不知。比如,雀兒山公園內的游泳池——水上世界,就存在問題。去那游泳時可以發現,不是人人都要經過消毒池,有的可以從旁邊的一個小門進到游泳場內。如果這樣,疾病就輕而易舉地傳播到你的身上。
還有,游泳池的水衛生嗎?在游泳時,經常會在我們的身邊發現不少漂浮物,有樹葉,還有一些黑色的異物。戴上游泳鏡潛入水中往下看,會發現底下布滿了青苔。甚至有一些不講衛生的人,為了能游得久一些,會十分不道德地在游泳池內小便,而因游泳池換水的時間也不固定,因此經常會出現令人十分擔憂的情況。
說了那麼多,相信會對游泳時的你提供不小的幫助吧?
❽ 政治手抄報的內容怎麼寫
政治手抄報和其他的手抄報一樣,首先你需要確定一個主題。比如說愛國,比如說建黨紀念,比如說建軍紀念。然後你就可以上網收集相關的材料。製作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