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歷史順序、
一、遠古抄、古代
1、舊襲石器時代
2、繩紋時代
3、彌生時代
4、古墳時代
5、飛鳥時代
6、奈良時代
7、平安時代
二、中世
1、鐮倉時代
2、南北朝時代
3、室町時代
三、近世
1、安土桃山時代
2、江戶時代
四、近代、現代
1、明治
2、大正
3、昭和
4、平成
『貳』 日本分為哪幾個時代
繩紋時代(公元前一萬年至公元前3世紀);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古墳時代(公元300年至公元600年);飛鳥時代(公元600年至公元700年);奈良時代(公元710年至公元784年);平安時代(公元794年至公元1190年)。
鐮倉時代(公元1185年至公元1333年);南北朝時代(公元1334年至公元1392年);室町時代(公元1392年至公元1573年);安土桃山時代(公元1573年至公元1603年);江戶時代(公元1603年至公元1868年)。
明治時代(公元1868年至公元1911年);大正時代(公元1911年至公元1926年);昭和時代(公元1926年至公元1989年)。
(2)日本歷史有多少種姿勢擴展閱讀:
平安時代(Heian Period)是日本古代的一個歷史時期,日本官方稱呼也可稱做平安京時代,平安京時期,平安時期。從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奈良移到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到1192年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
在奈良朝末期,朝廷與貴族勢力之間的矛盾激化。為了削弱權勢貴族和僧侶的力量,桓武天皇於784年決定從長岡遷都到山城國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在那裡籌建新都,命名為平安京,希望藉此獲得平安、吉利、安寧與和平。
由於平安京在794年完工,故史家常把794年作為平安朝的開始(也有許多國際上和日本國內的權威的歷史學家把784年決定遷都的時間作為平安朝的正式開始時間)。平安時代的稱呼來自其國都的名字。
『叄』 日本歷史的相關知識。
利比亞地處北非,與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國接壤,北靠地中海,是非洲的重要的石油輸出國,主要供應歐洲。
日本為太平洋島國,主要由四個大島組成,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
『肆』 日本歷史
日本國第一個天皇是 神武天皇 じんむ (前660年1月1日-前585年3月11日 )。
日本民族主要來源於東北亞人群、華南人群、南亞人群和「原日本人」的混血後形成的。
日本歷史
日本國,古稱「大和」。古代中國稱日本為「倭」。 7世紀後半期起以「日本」為國號,19世紀末葉起稱「大日本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用現稱。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個弧形列島,由九州、四國、本州和北海道四大島及數以千計的小島組成。東和西南瀕太平洋,西和北臨中國東海、日本海及鄂霍次克海,與中國、朝鮮、蘇聯僅一水之隔。總面積37萬余平方公里。人口 12055萬(1985),基本居民為大和族。盛行佛教和民族宗教神道。通用日語,首都東京。
古代日本(迄公元12世紀末) 石器時代 日本舊石器時代,亦稱「無陶器時代」或「先陶器時代」。其上限無確考,據推測,距今約20~30萬年前;其下限距今約 1萬年前。日本舊石器時代和亞洲大陸舊石器時代是並行的。日本新石器時代文化稱繩紋文化,因陶器有繩紋而得名。其上限距今約9500年或1萬年前(一說4500年前),下限為公元前3~前2世紀。
金石並用時代 繼繩紋時代之後,日本於公元前3~前 2世紀進入彌生時代,即金石並用時代。這一時代的文化稱彌生文化,因陶器出土於東京都彌生町(在今東京都文京區)而得名其下限止於公元3世紀。在彌生時代,中國大陸的水稻栽培技術和青銅器、鐵器等金屬文化經由朝鮮傳入日本。
原始氏族公社 日本石器時代是母權氏族公社階段,繩紋時代是其繁榮時期。繩紋時代後期和晚期的人口估計有12~15萬。人們多棲身於被稱作「豎穴」的原始房屋裡,靠狩獵和漁撈為生。社會處於採集經濟階段。狩獵使用弓矢,漁撈則使用魚鉤和網罾。獵場、漁場和主要生產工具為公社成員所共有。所有社會成員權利平等,實行共同生產和平均分配,無貧富貴賤之別。進入彌生時代後,父權氏族公社逐漸取代母權氏族公社,原始公社制趨於解體。 日本人種和民族的形成 迄今日本考古出土的人骨化石很少。1931年在兵庫縣明石市西八木海岸發現人類腰骨化石,後命名為「明石原人」。1950年在□木縣葛生町附近、1957年在愛知縣豐橋市牛川町、1958和1961 年在靜岡縣引佐郡三日町相繼發現一些人骨化石。據此推測,洪積世日本列島已有人類存在。關於日本人種和民族的形成,學術界一般推測日本最早的居民經由北亞和南亞兩條路線來到日本列島,經過長期混血,大約在彌生時代以前形成具有共同語言和風俗習慣的日本民族。
階級和國家的產生 彌生時代是日本文明史的開端。由於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出現,特別是青銅器和鐵器等先進生產技術的傳入,社會生產力飛躍發展。彌生時代中期日本從原始公社制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據中國《漢書》記載,大約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日本列島出現了百餘個由村社首長統治的小部落。這些部落曾定期派人向漢武帝在朝鮮設置的樂浪郡獻上貢物。後經長期兼並,至公元2~3世紀形成了規模較大的30多個部落。據《後漢書》和《三國志》的《魏志·倭人傳》記載,公元2世紀末至3世紀初出現了邪馬台國。邪馬台國統轄約 30個部落,成為部落聯盟的盟主,已有統治機構和貧富、階級差別,是日本奴隸制社會初期粗具規模的國家。該國女王卑彌呼在 239年曾遣使到中國洛陽,魏明帝封她為「親魏倭王」,授與金印紫綬。其後繼女王□與(台與)亦曾遣使向西晉王朝朝貢。
古墳時代和倭王統治 公元4~7世紀,日本歷史稱古墳時代。因當時統治階級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墳丘形狀多種多樣,其中最有特色的前方後圓墳,是奴隸主王權的象徵。初期最大規模的古墳集中於畿內的大和地方。這種奴隸主王權,日本史稱「大和朝廷」,即「大和國」。其統治者為日本皇室的祖先。從 4世紀下半葉到 5世紀,古墳分布的地區逐漸擴大,這表明大和國家從東到西逐步實現國土的統一。大和國家是以氏姓制度和部民制著稱的奴隸制國家。在倭王之下初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的官僚統治機構。自 4世紀後半期起,大和國家為掠奪奴隸和財富,開始向朝鮮南部進行擴張。6世紀後半期起,由於父權家長制家族的發展,大和國家的統治階級和人民之間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日趨尖銳。加之,對朝鮮半島侵略失利,奴隸主王權面臨危機。推古女帝的攝政聖德太子於 7世紀初制定「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抑制豪族,革新政治。是為推古朝改革。對外,日本積極同中國開展外交,先後派遣隋使4次 (600、607、608、614),積極吸收中國文化。此時,倭王對外稱號改為天皇。
古代天皇制的確立和律令制社會 592年推古女帝即位後,因帝都在飛鳥地方,故稱飛鳥時代(592~710); 710 年元明天皇(707~715在位)遷都平城京(今奈良市)後,奈良時代(710~794)開始 (見彩圖日本平城京 (奈良)遺址);794年(一說784),桓武天皇(781~ 806在位)遷都平安京(今京都市),到1192年建立鐮倉幕府的400年間,史稱平安時代。在這600年間,日本處於天皇的最高權力統治之下。從 630年起的200 多年間,為了向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和典章制度,日本先後派遣唐使19次,實際到達的有13次。這對日本古代的改革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645年日本發生「大化改新」,仿照中國唐朝的律令制度,實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大化改新完成了推古朝改革未竟的事業,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律令制官僚統治機構,世襲氏姓貴族制度被廢除,高度中央集權的奴隸主王權統治即古代天皇製得以確立。律令制的完成,經過半個多世紀。 701年制定、次年實施的《大寶律令》將大化改新的成果在制度上鞏固下來。大化改新後建立的國家體制,史稱律令國家;就社會組織而言,則稱律令制社會。關於大化改新的性質,學術界一直有爭論;中國史學界多認為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制社會變革」。
自8世紀前半期起,由於土地不足,國家被迫允許私人開墾新田。 723年頒行《三世一身法》,規定凡新造溝池開墾的水田,允許三代人私有;凡利用原有溝池開墾的水田,准給本人一代使用。 743年又頒行《墾田永世私有法》,允許墾田永遠歸私人所有。於是真正的私有領地開始出現。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日本庄園制度不斷發展;進入10世紀以後,律令制趨於衰微和蛻變。在社會經濟發生重大變化的基礎上,自 9世紀中葉迄11 世紀下半葉,外戚藤原氏擅權,被稱為攝關政治的貴族政治體制占統治地位。之後,以太上天皇為代表的皇室勢力伸張,以院政取代攝關政治。與此同時,伴隨庄園成長的新興武士勢力於10世紀登上歷史舞台。武士勢力的核心是地方庄園領主階層,他們逐步演變成封建的軍事農奴主。號稱「武家棟梁」的源平兩氏,經過為皇室貴族效力的階段,展開了爭奪國家權力的激烈斗爭。這一斗爭持續到12世紀末。
古代經濟和文化 大約4世紀下半葉起,中國和朝鮮的移民不斷來到日本,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促進了日本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大化改新起五六百年間,社會經濟有顯著進步。農業已普遍使用鐵制農具,水田耕作的集約程度提高,水利事業發展,耕地面積不斷增加。養蠶受到政府鼓勵,手工業生產也獲得發展。 與此同時,文化也日臻繁榮。繼4~5世紀漢字和儒家經典傳入之後, 6世紀佛教由百濟傳入日本,從而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先後出現了著名的三大文化:6世紀末至7世紀上半葉的飛鳥文化,是以寺院為中心的初期佛教文化;7世紀下半葉的白鳳文化,則在佛教藝術方面通過中國唐朝接受印度文化的影響; 8世紀的天平文化深受中國唐朝文化的影響,除佛教美術外,還有《古事記》、《日本書紀》等國史的編纂,以及《懷風藻》、《萬葉集》等著名詩集的編撰。平安時代初期,除佛教文化外,在學術和文化方面深受唐朝儒家思想的影響;同時開始使用平假名和片假名兩套日本表音文字。隨後,創立「國風文化」,出現了《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語》等文學傑作。
中世紀日本(12世紀末~1868年)
武家政權的建立和發展 自12世紀末迄16世紀末約400年間,日本社會處於封建制形成和發展的階段。其特點是幕府政治的建立和發展、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政權並存以及朝廷勢力不斷削弱。1192年源賴朝(1147~1199)被朝廷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在鐮倉開創幕府,開武家政權的先河。1333年,以後醍醐天皇(1318~1339在位)為首的宮廷貴族用武力推翻了鐮倉幕府。次年改元建武。史稱「建武中興」。 1336年武士巨頭足利尊氏(1305~1358)攻入京都,開創室町幕府,後醍醐天皇逃至吉野。從此出現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南北朝時代。1392年南北朝議和,足利氏的室町幕府統一全國。
大名領國制的確立和人民斗爭
從鐮倉時代到室町時代,封建制不斷發展,幕府集權統治逐漸走向封建分權割據。南北朝時代庄園制趨於衰落,守護大名領國制形成。1467年(應仁元年)爆發應仁之亂,此後至1568年出現一個長達百年的群雄割據時期,史稱戰國時代。守護大名領國制演變為戰國大名領國制。在大名領國制形成和演變的過程中,各種社會矛盾加劇,爆發了多種形式的斗爭。其中有農民反對地主壓榨、反對商人高利貸盤剝的「德政暴動」,有各領國內武士為爭奪領地而進行的「國人暴動」;還有農民借宗教信仰而進行的反對領主的「一向宗暴動」。
鐮倉和室町時代的經濟和文化
鐮倉時代出現水田稻麥兩熟、旱地麥豆兩熟或三熟的種植法。農業技術進步,耕地面積擴大。從中國傳入的茶葉栽培盛行,並開始種植從朝鮮傳來的棉花。手工業和運輸業興旺起來。生產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發達和城市興起,同中國、朝鮮等地的貿易也日益發展。
文化方面,從12世紀中葉至13世紀,在中國宋元兩朝文化的影響下,出現了以武士為中心的新文化。一系列新的佛教宗派興起,禪宗尤為武士所尊崇(見彩圖日本武士畫像)。出現了以京都、鐮倉的五山禪林為中心的 「五山文學」。作為日本民族宗教的神道奠定了基礎。中國的「朱子學」受到重視。連歌、能樂等文藝形式興起,茶道(品茶)、花道(插花)也日益盛行。
國家統一和織豐政權 戰國時代末期,在群雄中嶄露頭角的武將織田信長於1573年推翻室町幕府,國家開始走向統一。織田信長的繼承者豐臣秀吉於1590年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建立的統治,是沒有幕府的武家政權,史稱「織豐政權」。織豐時代亦稱 「安土桃山時代」。
豐臣秀吉在完成國家統一的過程中,在全國實行「檢地」(1582~1598,史稱「太□檢地」);頒布「刀狩令」 (1588),收繳農民手中的武器;固定武士和農民的身份,實行「兵農分離」;為防止西方殖民勢力入侵,查禁基督教。通過「檢地」,豐臣秀吉集中掌握全國土地,徹底廢除了庄園領主土地所有制,代之以封建武士領主所有制。原來在庄園制下受層層剝削的小佃農,得以自立為自耕農。豐臣秀吉妄圖征服中國(明朝),為此假道朝鮮,於1592和1597年兩次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都以失敗告終。
織豐政權時期,日本開始同西方發生接觸,歐洲文化傳入日本。1543年以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接踵而至,同日本進行貿易。1549年西班牙耶穌會士方濟各·沙勿略(1506~1552)到日本傳布基督教。1582~1590年,九州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名也向歐洲派遣了使節。
幕藩統治體制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今東京)開設幕府,是為江戶幕府,亦稱「德川幕府」。江戶幕府的統治制度,史稱「幕藩體制」。幕府為集中權力和控制諸侯,除頒行有關法令外,還實行參覲交代制度。為查禁天主教、防止西方殖民勢力入侵,自17世紀30年代起頒行鎖國令,至1853年實行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鎖國政策。
江戶時代的經濟和文化 江戶時代的社會經濟有很大發展。農業生產方面,農作物品種增多,耕作技術和灌溉設施等都有所進步,人口和耕地面積尤以前期增加較快,商業性農業也有所發展,漁業、鹽業和山林、水產業更加興旺。手工業和農業進一步分離,自江戶中期以後農村工業得以建立。除江戶、大阪、京都等大城市外,稱為「城下町」的封建城鎮布滿全國。全國政治中心江戶,18世紀初人口約 100萬,為當時世界最大城市。幕府努力開發礦山,鑄造全國統一的貨幣;開發水路航運,修築港埠。由於商業繁昌,以商人和手工業者為主的城市居民階層(町人)日益成長。幕府末期,日本開始採用西方近代技術開辦新式軍火工廠和紡織等工業企業。
江戶時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町人文化」興起,出現了一批以描寫町人生活為主要題材的小說、詩歌、繪畫、版畫和戲曲。中國書籍大量輸入,對儒家學說、先秦諸子百家思想以及孫吳兵法等的研究活躍。江戶時代中期出現了稱為「國學」(日本學問)的新學術部門,代表人物有荷田春滿、賀茂真淵、本居宣長、平田篤胤等。在自然科學方面,創立了「和算」(日本數學);還通過荷蘭書籍學習西方醫學、天文地理等科學知識,以及武器、船舶的製造技術,稱為「蘭學」。在教育方面,各地興辦稱為「寺子屋」(寺塾)的學塾,庶民得以學習讀寫算的知識。自江戶中期起以安藤昌益、高野長英、渡邊華山為代表的一批進步思想家,著書立說批判封建制和幕府鎖國政策,要求革新,導致1839年幕府迫害蘭學家的「蠻社獄」。
(封建社會的解體)江戶時代,由於商品貨幣經濟關系的發展,作為幕藩統治基礎的封建自給自足經濟漸趨瓦解。幕末,在農業經營方面發生僱傭勞動關系;批發行支配的農村家庭手工業愈益發展,逐漸出現一些手工工場。這表明,資本主義在日本開始萌芽。與此相適應,出現了介於封建領主和農民之間的新剝削階層-「豪農」 (地主富農)和「豪商」(商業高利貸主)。同時,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日益激化,1637年爆發了農民和天主教徒反對封建壓迫和宗教迫害的島原起義,1837年又發生了城市平民參加的大鹽平八郎起義。19世紀40年代以後,以農民起義和城市貧民搗毀運動為主要形式的反封建斗爭愈演愈烈,給幕藩統治以沉重打擊。幕府在鎮壓人民斗爭的同時,自18世紀前期起迄19世紀40年代初,先後實行享保改革、寬政改革和天保改革。但是,這些改革都不能挽救幕府的統治危機。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頻頻叩關,民族危機加深,幕藩統治體制搖搖欲墜,封建社會加速解體。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M.C.佩里率艦隊駛抵日本,以武力要挾日本開國(見彩圖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M.C.佩里率部在浦賀港登陸(1853年7月))。次年美國迫使德川幕府簽訂《日美和好條約》(《神奈川條約》)。1858年日本又被迫與美國、荷蘭、俄國、英國和法國分別簽訂了通商條約,總稱「安政條約」,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宣告破產。西方列強強加給日本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日本的法權和關稅自主權橫遭剝奪,面臨嚴重的半殖民地危機。
日本農民起義(18世紀) 近現代日本(1868~ ) 政權和近代天皇制的確立 日本「開國」後,隨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激化,以下級武士改革派為中心掀起尊王攘夷運動,不久發展為轟轟烈烈的倒幕維新運動。1868年倒幕維新派發動政變,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為首的維新政府,史稱「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日本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重大歷史轉折點。
明治政府在「戊辰戰爭」(1868~1869)中取勝後,在 「富國強兵」、「文明開化」和「殖產興業」三大口號下,實行一系列改革,以圖徹底廢除幕藩封建割據體制,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同時提倡向西方國家學習,發展資本主義,力圖擺脫不平等條約帶來的半殖民地危機,以把國家建成一個獨立自主的近代資產階級國家。19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發生了反對專制政治、爭取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權利的自由民權運動。在群眾斗爭的壓力下,明治政權向君主立憲政體演變。1885年廢除太政官制,實行內閣制。1889年頒布明治憲法(1890年實施)。1890 年開設國會。日本式的君主立憲體制-近代天皇制從此確立。近代天皇制實質是地主資產階級專政,屬資產階級政權范疇。
日本資本主義的形成 19世紀70年代,明治政府在接收幕藩經營的工礦企業的基礎上實行「殖產興業」,積極引進西方近代技術和設備,興辦以軍工為主的國營企業,發展交通運輸和通信部門,建立起統一的近代金融貨幣制度和股份公司制度,從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80年代初,政府將一批國營企業和礦山廉價出售給擁有特權的資本家(「政商」)。這些資本家遂成為日本財閥的前身。在國家積極扶植下,私人資本迅速發展。自80年代中期起,開始出現產業革命的熱潮。19 世紀末至20世紀初,日本從制絲、棉紡等輕工業部門到鋼鐵、機械、造船、電力等重工業部門完成了產業革命。在產業革命過程中產生了近代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日本資本主義遂告形成。 大陸政策和軍國主義路線 由於明治維新這一資產階級改革運動的不徹底性,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各方面都保留了較多的封建殘余,從而為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在明治政府中掌握實權的資產階級改革派,繼承封建時代武士道的衣缽,在爭取實現「富國強兵」、擺脫半殖民地危機的過程中,採取了「失之西方、取之東方」的方針。他們對西方列強屈從妥協,對亞洲鄰國則實行侵略擴張。在近代天皇制確立的同時,明治政府推行以效忠天皇為核心的軍國主義教育,並制定了以中國和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大陸政策」和軍國主義路線。早在19世紀70年代日本就曾借故入侵中國台灣和朝鮮。1894年,英國出於對抗俄國的戰略需要,帶頭修改對日本的不平等條約,到1911年,多年懸而未決的修改條約問題獲得完全解決。1894~1895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中國和朝鮮的甲午戰爭,日本戰勝,從中國索取巨額賠款,並割取台灣及澎湖列島等地。1900 年,日本又參加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甲午戰爭後,經過10年擴軍備戰,日本發動了以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為目的的日俄戰爭。結果日本戰勝,割占庫頁島南部,並攫取了沙俄在中國東北的一切殖民特權。從而為日本霸佔朝鮮和在中國東北實行殖民擴張打下了基礎。
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 20世紀初葉,日本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開始進入帝國主義時期。日俄戰爭後,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財閥壟斷資本逐步形成,日本經濟被置於金融寡頭的壟斷統治之下。與此同時,軍人勢力煊赫,軍閥獲得軍令制定權,成立了議會和內閣不得介入的「國中之國」-軍部,軍國主義統治體制進一步鞏固。對外,在加緊向中國東北滲透的同時,悍然吞並朝鮮(1910)。從此日本躋身於國際帝國主義強國之列。 1912年明治天皇死,大正天皇即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帝國主義自相火並無暇東顧之機,極力擴大對華侵略。1915年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妄圖鯨吞整個中國。日本向西方國家提供軍需物資,大發橫財,成了暴發戶。在戰爭的刺激下,日本工業飛躍發展,生產力比戰前增加 4倍以上,鋼鐵、造船、機械、電力、化學等重工業部門產量均翻幾番。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壟斷資本空前膨脹,由負債累累的債務國一躍而變為大債權國。 日本帝國主義的重重危機 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不斷激化,工人運動、農民運動(見日本工人運動、日本農民運動)以及各種爭取自由民主、維護人民權利的社會運動此伏彼起,日本帝國主義面臨重重危機。繼19 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早期社會主義運動之後,1913年爆發了第一次擁護憲政運動。這一運動與人民群眾反對藩閥和軍閥專制、要求實現民主改革的斗爭匯合在一起,形成了稱為「大正民主」的運動和思潮。1918年,又爆發了震撼全國的米騷動。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1922年日本共產黨誕生。繼之,一些進步組織紛紛成立,日本無產階級和人民的斗爭不斷發展。日本統治當局則頒行《治安維持法》(1925),設立「特高」秘密警察,瘋狂鎮壓共產黨和工農運動。1926年大正天皇死,昭和天皇(裕仁)即位。日本繼1920年經濟危機和1923 年關東大地震引起的經濟危機之後,1927年又爆發嚴重的金融危機。為擺脫內外危機,1927年日本出兵侵入中國山東省,公然干涉中國革命。同年,田中義一內閣召開東方會議,制定了侵略中國的戰略方針。
日本社會主義星期三講習會(1907)
侵略戰爭和日本軍國主義的敗亡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席捲日本,日本帝國主義鋌而走險。1931年挑起「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次年,製造偽滿傀儡政權,開始了在中國東北的長期殖民統治。在國內,法西斯勢力為奪取國家權力而躍躍欲試,右翼團體和軍閥緊密勾結,鼓吹「昭和維新」,推進國家法西斯化。1936年法西斯軍官發動「二二六」 武裝政變失敗後,軍部法西斯獨裁確立,進一步加緊實行侵略擴張。同年11月,日本和德國簽訂《反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見彩圖日本飛機轟炸後的上海(1937年)) 。同年11月,義大利加入《反對共產國際協定》,德、意、日法西斯軸心開始形成。1939年 9月德國法西斯進攻波蘭,歐戰爆發。1940年 9月《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字。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與美英交戰。
為進行侵略戰爭,加強軍國主義法西斯統治,日本政府於1937年掀起「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1938年頒行《國家總動員法》。通過各種立法,大搞戰時統制經濟,從而確立了戰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940年近衛文 □發動「新體制運動」,解散一切政黨,成立法西斯政治組織「大政翼贊會」。同時,大力推行軍國主義法西斯教育。日本侵略軍在中國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等血腥事件,對中國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堅決反抗和世界輿論的譴責。日本人民中也出現厭戰情緒和反戰活動。由於日本對外戰爭的非正義性,加之日本資源貧乏,不勝長期戰爭的消耗,終難逃脫失敗下場。在中國人民、亞洲其他各國人民以及美國、蘇聯等世界反法西斯盟國人民合力抗擊之下,1945年 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橫行一時的日本軍國主義歸於敗亡,以東條英機為首的戰犯遭到歷史的懲罰。
附一:
從記載開始日本一共有124位日本天皇,加上現在的125位
日本歷代天皇名單:
代 天皇名
漢風謚號
·追號 謚號的
日語讀法 在位 備考
1 神武天皇 じんむ 前660年1月1日-前585年3月11日
2 綏靖天皇 すいぜい 前581年1月8日-前549年5月10日 欠史八代
3 安寧天皇 あんねい 前549年7月3日-前511年12月6日 欠史八代
4 懿德天皇 いとく 前510年2月4日-前477年9月8日 欠史八代
5 孝昭天皇 こうしょう 前475年1月9日-前393年8月5日 欠史八代
6 孝安天皇 こうあん 前392年1月7日-前291年1月9日 欠史八代
7 孝靈天皇 こうれい 前290年1月12日-前215年2月8日 欠史八代
8 孝元天皇 こうげん 前214年1月14日-前158年9月2日 欠史八代
9 開化天皇 かいか 前158年11月12日-前98年4月9日 欠史八代
10 崇神天皇 すじん 前97年1月13日-前30年12月5日
11 垂仁天皇 すいにん 前29年1月2日-70年7月14日
12 景行天皇 けいこう 71年7月11日-130年11月7日
13 成務天皇 せいむ 131年1月5日-190年6月11日
14 仲哀天皇 ちゅうあい 192年1月11日-200年2月6日
15 應神天皇 おうじん 270年1月1日-310年2月15日
16 仁德天皇 にんとく 313年1月3日-399年1月16日
17 履中天皇 りちゅう 400年2月1日-405年3月15日
18 反正天皇 はんぜい 406年1月2日-410年1月23日
19 允恭天皇 いんぎょう 412年12月-453年1月14日
20 安康天皇 あんこう 453年12月14日-456年8月9日
21 雄略天皇 ゆうりゃく 456年11月13日-479年8月7日
22 清寧天皇 せいねい 480年1月15日-484年1月16日
23 顯宗天皇 けんぞう 485年1月1日-487年4月25日
24 仁賢天皇 にんけん 488年1月5日-498年8月8日
25 武烈天皇 ぶれつ 498年12月-506年12月8日
26 繼體天皇 けいたい 507年2月4日-531年2月7日
27 安閑天皇 あんかん 531年2月7日-535年12月17日
28 宣化天皇 せんか 535年12月-539年2月10日
29 欽明天皇 きんめい 539年12月5日-571年4月
30 敏達天皇 びだつ 572年4月3日-585年8月15日
31 用明天皇 ようめい 585年9月5日-587年4月9日
32 崇峻天皇 すしゅん 587年8月2日-592年11月3日
33 推古天皇 すいこ 592年12月8日-628年3月7日
34 舒明天皇 じょめい 629年1月4日-641年10月9日
35 皇極天皇 こうぎょく 642年1月15日-645年6月14日
36 孝德天皇 こうとく 645年6月14日-654年10月10日
37 齊明天皇 さいめい 655年1月3日-661年7月24日 皇極天皇重祚。
38 天智天皇 てんじ 661年7月24日-671年12月3日
39 弘文天皇 こうぶん 671年12月5日-672年7月23日
40 天武天皇 てんむ 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
41 持統天皇 じとう 686年9月9日-697年8月1日
42 文武天皇 もんむ 697年8月1日-707年6月15日
43 元明天皇 げんめい 707年7月17日-715年9月2日
44 元正天皇 げんしょう 715年9月2日-724年2月4日
45 聖武天皇 しょうむ 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
46 孝謙天皇 こうけん 749年7月2日-758年8月1日
47 淳仁天皇 じゅんにん 758年8月1日-764年10月9日
48 稱德天皇 しょうとく 764年10月9日-770年8月4日 孝謙天皇重祚。
49 光仁天皇 こうにん 770年10月1日-781年4月3日
50 桓武天皇 かんむ 781年4月3日-806年3月17日
51 平城天皇 へいぜい 806年3月17日-809年4月1日
52 嵯峨天皇 さが 809年4月1日-823年4月16日
53 淳和天皇 じゅんな 823年4月16日-833年2
『伍』 日本歷史簡介
日本列島上被確認過的人類歷史,大約可追溯到10萬年乃至3萬年前。在約3萬4千年前,從日本列島華北地區傳來被稱呼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島全區被廣泛的使用,但在約2萬年前由西伯利亞過來新的稱呼為細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東日本傳開。
伴隨著從東亞遷入日本的渡來人,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同時一些如奴國等的小國也開始與中國發展外交關系。
587年,豪族蘇我氏的頭目蘇我馬子擊敗物部守屋,又在592年暗殺崇峻天皇、立女皇推古天皇為帝,聖德太子攝政,日本進入飛鳥時代。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平安時代末期,出現以東國為勢力范圍的源氏和以西國為勢力范圍的平氏兩個龐大的武家勢力。平氏被趕出京都,將朝廷遷往福原京,之後於1185年在壇之浦之戰中徹底覆滅。
1192年,武家首領源賴朝被封為征夷大將軍,創建鐮倉幕府,並展開幕府統治,開始日本600多年的幕府時代。
1867年末代江戶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迫於情勢主動大政奉還,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正式成立,江戶時代結束。
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互相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1895年2月,清軍潰敗,清廷被迫派李鴻章代表清廷向日本求和,並以戰敗國身份在日本威逼下簽訂了條件苛刻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日本於1910年並大韓帝國入版圖,是為日韓合並;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投向協約國,向同盟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殖民地。1914年9月,日本向德國宣戰,發動青島戰役,11月攻佔青島。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國東北,扶植傀儡國家滿洲國;再於1932年,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1941年12月,日軍偷襲夏威夷的美軍基地珍珠港,並正式向美國、英國和荷蘭宣戰,同時開始進軍東南亞等太平洋地區。
從1945年9月2日戰敗到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期間,日本被盟軍軍事佔領,由美軍為首的駐日盟軍司令部(GHQ)統治,實行財閥解體政策,對壟斷資本進行大規模重組;日本除了失去所有屬地,也暫時被迫移交小笠原諸島與琉球(原沖繩縣)予美國軍政管理。
進入21世紀初期,日本經濟透過往新興市場出口出現小波段復甦的伊邪那美景氣,但是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索尼和豐田等指針性大企業紛紛出現巨大虧損。
日本文化:
日本為一島國,地處東亞大陸的東北面,與朝鮮半島、滿洲及西伯利亞相隔著日本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一直與東亞大陸文化保持著自身獨特性。日本一方面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同時有自身的特色。自公元4世紀到9世紀,就有渡來人帶來東亞文化。
往後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為日本帶來了漢傳佛教文化,如花道、茶道和香道都是伴隨著漢傳佛教傳到日本的,是日本傳統藝術的重要一環,並稱為日本的「雅道」。隨後到十世紀左右,日本與東亞大陸的交流變少,開始發展具有獨自特色的國風文化,而京都則成為日本的文化中心。
16世紀中葉,歐陸文化傳到日本,後來因貿易保護政策和基督教禁令,使歐陸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停滯。直至十九世紀,日本才在美國的外交壓力下簽署日美神奈川條約(日美和親條約),開放了下田及箱館兩港口通商,歐陸文化在日本才得以重新復興,後來更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一員。
『陸』 日本歷史大約有幾年
大約有年。
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
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
(6)日本歷史有多少種姿勢擴展閱讀:
明治年間(1868年―1912年)稱為明治時代。
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擁戴朝廷的諸藩,成立了明治大日本帝國政府。舊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演變成西南戰爭,後來漸漸恢復秩序。
新政府積極引入歐美各種制度及廢藩置縣等等,這些各項改革被稱為明治維新。一方面,新政府確立國家制度,如設立帝國議會及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一方面,又以培植產業及加強軍力(富國強兵)為國策推進,急速地發展成近代國家。
此外,1879年染指清朝朝貢國琉球國,並改設為沖繩縣。日本又在1894年甲午戰爭及1904年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 通過《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割佔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含釣魚島),強占東北南部。
『柒』 簡單介紹日本的歷史
一、歷史分期
1、先土器時代
2、舊石器時代
3、古代
繩文時代 【約中國先秦】
彌生時代(紀元前3世紀 - 3世紀)【約兩漢】
古墳時代(3世紀後半、4世紀初 - 7世紀前半、8世紀初)【約魏晉南北朝】
飛鳥時代(6世紀終末 - 710年) 【約隋、唐前期】
奈良時代(710年 - 794年) 【唐代】
平安時代(794年 - 1184年)【唐、五代、宋】
4、中世
鐮倉時代(1192年 - 1334年)【宋、元】
南北朝時代(1334年 - 1392年) 【元、明,註:日本歷史上的南北朝只是宮廷政變後,原來的天皇又跑到京都旁邊不遠的地方另立了朝廷,時間很短】
室町時代(1392年 - 1573年) (戦國時代) 【明,註:其間日本的征夷大將軍被明朝冊封為「日本國王」】
5、近世
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 - 1598年)【明,即所謂「織豐時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時期】
江戶時代(1603年 - 1868年)【明末、清】
6、近代-現代
明治(1868年 - 1911年)【同治朝、光緒朝、宣統朝】
大正(1911年 - 1926年) 【北洋軍閥時期】
昭和(1926年 - 1989年) 【國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
平成(1989年 - ) 【第三代領導人至今】
二、日本各時代
日本本身沒有朝代的概念,因為無論是哪個將軍當政,都是和天皇並存的。將軍雖然並不理會天皇的意思,但是都承認自己是由天皇冊封的。所以日本歷史上只有時代。但是每個時代都可以認為是換了一個統治集團。到明治以前的天皇並沒有形成自己的政權,也稱不上是什麼朝代。具體時代如下:
公元300-592年大和時代
公元592-710年 飛鳥時代
公元711-794年 奈良時代
公元794-1192年 平安時代
公元1192-1333年 鐮倉幕府時代
公元1333-1392年 南北朝時期
公元1393-1573年 室町幕府時代
公元1573-1603年 織豐時期
公元1603-1867年 江戶幕府時代
公元1868-1911年 明治時代
公元1912-1925年 大正時代
公元1926-1988年 昭和時代
公元1989-至今平成時代
三、各歷史時期簡述
早期歷史
1、舊石器時代
日本人類在舊石器時代末期才得到較大發展,在舊石器時代大部分時間,即距今十萬年前發展緩慢。考古研究發現,在幾十萬年前來自中國北方的原始人類開始進入朝鮮半島上居住,極少量人在距今約十萬年前才又開始遷徙到日本。日本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誕生於約十萬年前,考古學和人類學觀點認為日本民族主要由東北亞游牧民族,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古代中原人 、長江下游的吳越人、 少數馬來人以及少數來自中南半島的印支人逐漸遷移到日本混合衍變而來。從戰國後期來,大量燕國人、齊國人、楚國人和越國人等為躲避戰亂逃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後至清朝時,在中國北方出現戰亂和災害時,又陸續有中國人移民朝鮮半島,後來又從此處向東或向南到了日本或到日本列島。
2、繩文時代
距今約1萬2千年,因末次冰期結束而開始急劇溫暖化,使得人們的文化與生活產生極大變化,除了琉球群島以外,全島進入下個時代,繩文時代。其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晩期這6期。這個時候的人們製作繩文式陶器,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使用弓箭狩獵、貝冢漁撈、採集植物等經營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製石器、骨角器等等。構成了貧富與階級有別的社會。早期以後邁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豎穴式住居)。也進行栽培,後期到晩期間種植稻,繩文時代於前公元300年正式結束。
3、彌生時代
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50年之間被稱為彌生時代。這個時代的命名是由在這個時期被視為有代表性特徵的彌生式陶器而來,以種植稻米為中心的農耕社會,從北部九州向日本列島各地快速蔓延開。當時的日本列島被中國稱呼為倭、倭國。
公元前300年,水稻種植技術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4、古墳時代
古墳時代即盛行修築古墳的時代(公元300年至公元600年)。前方後圓的大小古墳之後出現了群集墳,以奈良縣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島縣、南至熊本縣和大分縣的廣大地區,5世紀又從宮城縣擴展到鹿兒島縣。古墳起初只埋葬部族首領,由部族成員共同修築。
封建時期
5、飛鳥時代
飛鳥時代,始於約公元600年,止於遷都平城京的710年。此期以政治中心,奈良縣的飛鳥地方(明日香村,即當時的藤原京)而得名,較為重大的事件有聖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6、奈良時代
奈良時代,公元710年至公元794年,因以奈良(平城京)為都得名。此時是律令制社會的繁榮鼎盛時期,表現在政治經濟制度、階級關系、文化以及對外關系等多方面。但是,這個時期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庄園擴大導致的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崩潰,矛盾開始暴露出來,貴族內部政治斗爭不斷發生。經長屋王之變,藤原氏四卿、橘諸兄、僧玄昉等爭權。又經藤原廣嗣之亂,藤原仲麻呂排斥皇族成為第一個非皇族的太政大臣,僧道鏡利用孝謙上皇復位,誅藤原仲麻呂,進升法王,企圖以禪讓方式覬覦皇位等一系列事件,使天皇專政的絕對權威受到削弱。光仁天皇及桓武天皇時期,朝廷力圖整頓混亂的政治形勢,縮減財政開支,改革兵制,向東北地區擴展疆域,謀求整形和重新加強律令制。
7、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大致8世紀末至大致12世紀末。大致上分為三個時期:前期(794-967年)為律令制鬆懈但繼續運用時期。中期(968-1068年)為攝關政治確立與全盛時期。後期(1069-1190)為院政與平氏政權時期。
8、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9、南北朝時代(1334年至1392年)
後醍醐天皇退位後,持著天皇象徵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縣)的吉野,是為南朝,至此南北朝終於形成,史書還稱為「一天二帝南北京」經過多次攻防後,南朝的勢力衰退,終於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給北朝的天皇,結束了南北朝時代。
10、室町時代
指公元1392年至公元1573年。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鐮倉幕府將軍源賴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開設幕府,是為室町幕府。南北朝的統一是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進行的,他統一了以後,曾企圖篡奪皇位。但在他死後,第四代將軍足利義持阻止了此事。
戰國時代
11、安土桃山時代(公元1573年至公元1603年)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但人們一般把北條早雲的發跡看做是戰國時代的開始,直到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12、大阪——江戶對峙時期(1603年~1615年)
慶長八年(1603年),天皇下旨封德川家康為征夷大將軍,德川幕府在江戶(今東京)建立,不久家康禪位於其子秀忠,自稱大御所,完成了將軍之位在德川家的傳承,至此進入江戶時代。然而作為關白的豐臣氏政權仍舊居於大阪城,並視幕府將軍為臣子,此時期為大阪與江戶的對峙時期。慶長十九年(1614)冬至慶長二十年夏(1615)的兩次大阪之戰幕府終於消滅了大阪的豐臣氏,此役輝煌一時的豐臣氏家族灰飛煙滅。大阪之戰為日本戰國劃上了慘烈的句號。
13、江戶時代
1603年(慶長8年)至1867年(慶應3年)間被稱為江戶時代,此間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政治一安定經濟也跟著發展,在德川綱吉時代景氣良好,商人與町人盛行元祿文化(元祿文化)昌盛。
近代時期
14、明治時代
國門大開
19世紀中葉,日本仍處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天皇並無權威,大權掌握在第三個封建軍事政權德川幕府手中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馬休·佩里率領四條蒸汽船闖進日本的江戶灣,迫使日本打開國門,對外通商,日本上下驚慌失措。
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將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門死死關上。外國人中僅有中國和荷蘭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開放口岸——長崎從事商業活動,國民沒有信仰自由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
倒幕運動
明治天王
在當時所發生的抗議和反對運動中,有一些暴動竟有4000農民參與,而且採取了各種各樣的形勢。在武士里也有大量的思想改革運動」。很快,「倒幕」陣營就壯大起來,不僅有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小市民、中下層武士,也包括力主發展實業的資本家和新興地主中的改革派。
明治維新
重掌朝政的明治天皇,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決心使日本走上富強之路。[4]新政府積極引入歐美各種制度及廢藩置縣等等,這些改革被統稱為明治維新。一方面,新政府確立國家制度,如設立帝國議會及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一方面,又以培植產業及加強軍力(富國強兵)為國策推進,急速地發展成近代國家。
侵略擴張
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在甲午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及日俄戰爭中殲滅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其中的一角。在確保國際地位的同時,於1879年染指清朝朝貢國琉球國,並改設為沖繩縣。後1910年吞並朝鮮。文化上,日本從歐美傳入了新的學問。藝術上,帶有未曾在日本出現過的個人主義小說,文學開始出現,與江戶時代以前不同的文化展開了角逐。宗教上,改變了以往神佛合流的現象(神佛分離),出現了打壓佛教(廢佛毀釋)等等的運動。
15、大正時代
大正年間(1912年-1926年)稱為大正時代。明治天皇於1912年駕崩,子嘉仁繼位,改元大正,是為大正時代。大正元年,因為陸軍倒閣而引起了第一次護憲運動(大正民主運動(大正デモクラシー),開始出現政黨政治。
大正時代前期,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力最高峰的盛世,但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攝政,數年後發生關東大地震,以及在國際會議中節節敗退,使日本社會日漸艱難。
戰後時期
16、戰後初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實君立憲制為虛君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7、昭和時代後期
次當選自民黨總裁,並連續三次組閣,任期也超過了恩師吉田茂及明治時代的桂太郎。他宣布引退後,自民黨有五人參選黨總裁,分別是佐藤派的田中角榮、大平派的大平正芳、福田派的福田赳夫、三木派的三木武夫,四人參與總裁選舉。結果只有田中與福田二人出線,世稱為角福戰爭,田中角榮成功拉攏大平、三木以及中曾根(康弘)結果以擊敗福田當選總裁組閣。
18、平成時代
昭和天皇於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公元1989年至今)。
『捌』 日本歷史上有多少個朝代
一、遠古、古代 1、舊石器時代 2、繩紋時代 3、彌生時代 4、古墳時代 5、飛鳥時代 6、奈良時代 7、平安時代 二、中世 1、鐮倉時代 2、南北朝時代 3、室町時代 三、近世 1、安土桃山時代 2、江戶時代 四、近代、現代 1、明治 2、大正 3、昭和 4、平成日本(日文:日本國,前660年2月11日—)據日本傳說《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神武天皇,是聖德太子曾借道教辛酉年之說,編排的「皇紀」。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聖德太子在斑鳩宮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現一次,亦稱一輪。按道皇居二重橋教的說法,每一輪辛酉年是發生變革之年。而第21輪的辛酉年則是發生徹底的大變革之年。 於是,聖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為起點再往上推第21輪的辛酉年為日本建國之年。規定該年的陰歷一月一日為神武天皇登極之日(陽歷為2月21日)。按照這種推演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紀2649年。結果把皇統向前多推算了大約一千年。在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為地安插了10位虛構的天皇。聖德太子按照這種邏輯編修了日本史。後人便加以延用至今。
『玖』 日本有多少姓式
日本可能是世界上姓氏最多的國家,據說數目可達12萬左右。 全體日本人都有姓氏是從1875年開始的,在此之前只限一郎分人有姓。 日本人的姓用漢字表示。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一個字, 日本人的姓一般是由一至三個宇組成,如"林""佐藤""佐久間"。"林"讀作"はやし","佐藤"讀作"さとう","佐久間"讀作"さくま"。也有的是幾種讀法並存,如"東"讀作"ひがし""あずま"、"新谷"讀作"しんたに""にいや"。 還有一些姓不能直接音讀或訓讀的,如"百目鬼(とうめき)""我孫子(あびこ)"。 日本人姓"佐藤"的最多。以下較多的姓依次為"鈴木(すずき)"高橋(たかはし)""田中(たなか)""渡邊(わたなべ)。"佐藤"源出於過去武將的姓,"鈴木"來自本義是"稲穂"的"すずき"。 日本人一結婚,男女某一方的姓要改變。一般是妻子改為丈夫的姓,其結果是夫婦共用一個姓。 日本人姓名絕大部分是用漢字表達的。它和中國漢族人的姓名很相似:姓在前,名在後,延續父姓,世代相傳。但變化較多。 日本人的姓,一般由一至五個漢字組成,其中以兩個字居多,最多的達九個字。如:北(Kita)、池(Ike)、岸(kishi);田中(Tanaka)、鈴木(Suzuki);宇都宮(Utsunomiya)、西園寺(Saionji);敕使河原(Teshigawara);勘解由小路(kadenokoji)等。名字也以兩個字者居多。因此,日本人的姓名,往往都由四個漢字組成。 據統計,日本有12萬姓,最常見者有42姓,其中尤以鈴木、佐藤、田中、山本、渡邊、高橋、小林、中村、伊藤、齋藤等十姓為最,約1000萬人,占日本人口1/10。 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只有華族、貴族、豪族有姓,而平年則有名無姓。明治初年,為了編造戶籍,課稅征役,勞動人年才開始有了姓。於是,地名、田名、身世、家系、職業、住所、屋號、工具,乃至動植物名稱都成了選作姓氏的依據。如田中、三木、佐佐木等是以地名為姓的;山上、松岡是以住所為姓的。1898年制定戶籍法之後,每戶才固定了姓,不得任意更改;分家時仍用原姓,並以子從父姓,妻隨夫姓,世代相傳為原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雖然日本法律規定:女子結婚可以不隨夫姓,但實際上仍然是妻隨夫姓者為多。例如,著名的日本乒乓球選手鬆崎君代,結婚後就改姓名為栗本君代了。今天的日本,某些特殊業或技藝者的姓名可以代代襲用。如,歌舞伎的市川團十郎、尾上菊五郎等,多年都是世襲的,既可以傳子,也可以傳弟子、養子及同行。用法是在原姓名之前加"第幾代",如"十一代目市川團十郎"、"五代目尾上菊五郎"等等。 日本人取名多用排行。如:河野一郎、金子二郎、伊藤三郎、長野四郎等。名字多有一定含義。豬、雄、虎、熊等表示勇武;良、喜、吉、慶、嘉等表示吉慶;龜、鶴、松、千代等表示長壽。女子的名字則常彩"子"字,如,春子、芳了、千惠子、秀子等;也有的用千代、房江、芙美江等,但以"子"作為最後一字者居多。 日本人姓名的寫法,通常是先姓後名,譯成西文時,往往改為先名後姓,而且是按照日語原來的讀法以羅馬字拼寫的。 自1951年日本政府提出限制人名用生辟漢字以來,日本同姓同名的人越來越多,於是有人主張不用漢字取名,而改用"假名";也有的由於受歐美的影響,採用"洋名"的,如"相川拿破崙"、"赤松保羅"等。
『拾』 日本歷史分為幾個時代
舊石器時代:約500萬年前日本最初是和亞洲大陸相連的,1萬3000年前由於火山的噴發造成地殼運動,日本的弧狀列島脫離亞洲大陸,成為現今的日本原貌。幾萬年前,日本島上已經有了原始人居住。有人猜測這可能是原始人群為追趕野獸從大陸過來的。日本列島上被確認過的人類歷史,大約可追溯到10萬年乃至3萬年前。
繩文時代:(縄文時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是日本石器時代後期,約一萬年以前到公元前一世紀前後的時期。
彌生時代:出現於北海道以外的全日本列島、這時開始有水稻種植出現。時間大約是西元前5世紀中到西元3世紀中頃。
古墳時代:又稱大和時代,日本繼彌生時代之後的時代,從西元300年開始,迄於西元600年,因當時統治者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
飛鳥時代: 593年聖德太子攝政,推行改革,至710年從飛鳥藤原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為止。
奈良時代:(710年—794年),是日本歷史的一段時期,始於元明天皇遷都至平城京(奈良),終於桓武天皇遷都至平安京(京都)。
平安時代:平安時代是日本古代的最後一個歷史時代,它從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長岡京(784年至794年)移到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到1192年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
鐮倉時代:(鐮倉時代、かまくらじだい,1185年—1333年),是日本歷史中以鐮倉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權時代。始於1185年(文治元年)鐮倉幕府成立,終於1333年(正慶二年,元弘三年)幕府滅亡,經歷149年。
南北朝時代:(なんぼくちょう)南北朝發生於1336年-1392年,之前為鐮倉時代,之後為室町時代。在這段時期里,日本同時出現了南、北兩個天皇,並有各自的承傳。
室町時代:(むろまちじだい 1338年-1573年),是日本史中世時代的一個劃分,名稱源自於幕府設在京都的室町。
戰國時代:嚴格意義上日本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時代爆發之應仁之亂後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也有把江戶時代初期列入的說法)百多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
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至1603年之間的一個年代。又稱織豐時代。是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稱霸日本的時代。起於織田信長驅逐將軍足利義昭,終於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以織田信長的安土城和豐臣秀吉的伏見城(又稱「桃山城」)為名。
江戶時代:(江戸時代、1603年~1867年、同德川時代)是指由江戶幕府所統治日本時代的日本歷史時代劃分之一。指慶長8年二月十二(1603年3月24日)德川家康被委任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在的東京)開設幕府時開始,到慶應3年十月十四(1867年11月15日)大政奉還的264年間。
明治時代:明治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868年1月1日至1912年7月30日。
大正時代 :大正是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912年7月30日至1926年12月24日。
昭和時代:是日本昭和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926年12月26日-1989年1月7日。昭和時期是世界年號中所用時間最長的,合共64年。日本的侵略戰爭的策動與戰敗,以及戰後的經濟騰飛都是在昭和時代。
平成時代:昭和天皇於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