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朝歷史有多少年
商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左右。
商朝,又稱殷、回殷商 ,是中國歷答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朝代。夏朝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在亳(bó)建立商朝 。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稱為「殷」或「殷商」。
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左右。末代君主帝辛(紂王)派部下向東征討萊夷,攻打南方九苗,將商的勢力延伸到了東海和長江流域。後由於頻繁征討東夷造成國力空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滅亡。
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於青銅時代及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商朝流行活人祭,擅長用蠻夷來做祭品。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2. 商朝多少年
商的年代無定說,中華民國初年史學家董作賓依歷法推算,商朝立國的時間應為約前1555年至前1046年。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商朝取代夏朝的時間為約前1600年,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滅。
商朝又稱殷、殷商約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朝代,為山東的東夷人建立。這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屢屢遷都,直至盤庚定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市),以後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
商代出現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於青銅器上,亦稱「銘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元號。中國傳統歷史學關於商朝的詳細文獻記載資料多來自於其一千年後的記錄,主要有東周的《竹書紀年》和《尚書》,西漢司馬遷的《史記》。
中國方面的觀點大多認為:商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一個朝代,是由原夏朝東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
其後經歷17代30王的統治,末代君王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從西方崛起的周人統治者周武王率領聯軍擊敗而亡。
(2)商朝一共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
商朝可以分為先商、早商、晚商三個階段。成湯滅夏之前為先商,滅夏至盤庚遷殷之間為早商,遷殷之後為晚商。晚商時期又稱「殷」。
較早的商部落首領稱作「先公」,稍後的君王稱作「先王」,但由於文獻及甲骨文記錄並不完全統一,因此史學界對「公」和「王」之間轉變的分界線有分歧,有些根據傳統「商滅夏」敘事認為成湯之前的商部落首領應稱作「先公」,其後的君王稱作「先王」。
而根據甲骨文記載,按周祭始於上甲作為分界線,其前的首領應稱作「先公」,上甲以降多稱作「先王」。甲骨文中最早的稱為「王」的領袖是王亥。
國號
《尚書》、《史記》等傳世文獻稱呼商朝為「殷」,但如《古本竹書紀年》等早期文獻均稱這個朝代為「商」,另有《今本竹書紀年》等文獻稱它為「殷商」,這三種稱呼並見於先秦的文獻中。
在目前出土的甲骨文資料中,「殷」單字的出現次數不是很多,而「大邑商」或「天邑商」則是商人對殷墟都邑的自稱,在戰爭中稱呼己方軍隊為「商方」。尚不明晰商人是否擁有對整體國家或族群的泛稱。
從《史記·殷本紀》「契封於商」的記載可知「商」是商族先公的初期居地,國號取於地名。其後遷至亳,國號亦可稱作「亳」,遷至殷,自然也稱作「殷」。多次的遷徒中始終以居駐商地和殷地的時間最久,勢力最大,在周邊方國部落中留下的印象最深,所以此二稱變成這個國家的名稱。「殷商」這個合稱最早見於西周的《詩經》。
《盪》有「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大明》有「殷商之旅,其會如林」。《大明》又有「燮伐大商」、「肆伐大商」,《文王》有「商之孫子」,《玄鳥》有「殷受命咸宜」,《殷武》有「撻彼殷武」,可見在周朝「商」、「殷」、「殷商」三稱通用,之間並無差別。
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載「帝盤庚徙都殷,始改商曰殷」。盡管《帝王世紀》一書的總體可信度並不高,但史家便據此將盤庚遷殷前的時期稱作「商」、盤庚遷殷後的時期稱作「殷」。
3. 商朝有多少年歷史
商朝經歷了554年,從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
商的先世商族是興起於黃河中下游的一個部落,傳說它的始祖契與禹同時。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在亳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
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盤庚死後,王位由其弟小辛繼立。小辛死後,傳帝小乙。小乙死後,繼立的是自己的兒子武丁。在武丁統治的五十幾年間,是商王朝最為強盛的時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3)商朝一共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商朝五六百年間曾多次遷都,大部分都城都在河南境內。在河南的安陽市發現了殷墟,其他地方也發現商朝文化遺存。
關於商朝的信息多來自於其後面的周朝,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以及商朝金文和安陽甲骨文的記載。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
安陽的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
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存在發達的文明。
4. 歷史上商朝從建立一共是多少年
沒有精確的年份。只有個大概。商建立於公元前1600年左右,終結於公元前1046(正回負2年的誤差)。
答96年的時候,我國啟動了夏商周的斷代工程,以考證夏商周的具體年份。但是,只能精確的考證到商朝後期(武丁時期),精確度為2年左右。而至於商朝建立的准確時間,是沒有的。只有一個模糊的時間,是在公元前1600年。
而斷代到武丁的關鍵,是婦好墓的發現。從中發現的文物通過炭十四法測定而斷代,之後再通過文獻資料的考證而確定精確的時間。但商早期的精確時間,則已無法精確判斷,只能通過文獻資料進行倒推,判定為商朝建立於公元前1600年左右。而至於誤差到底多少,則誰都說不清了。
5. 商朝距今多少年
3619
商朝(約公來元自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1],在亳(今商丘)[2]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1][3][4][5]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6]
6. 商朝歷史有多少年
500餘年。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6)商朝一共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商朝歷史大事介紹:
1、商湯滅夏
夏王朝末期國勢日衰,江山開始搖搖欲墜。夏朝最後一任君主夏桀即位後,統治更加殘暴。
商部落因為畜牧業發展得很快,到了夏朝末年,湯做了首領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部落。商湯看到夏桀的腐敗,決心消滅夏朝。
夏此時已是眾叛親離,而商湯領導有方,所以夏桀的軍隊很快被打敗,桀也遭到了流放。於是,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2、湯武革命
夏朝末年,商湯王經過11次戰爭,無敵於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又利用有娀氏的反叛,起兵打敗夏桀王於鳴條之野,一舉滅夏。
由於商湯以武力滅夏,打破國王永定的說法,從此中國歷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稱「商湯革命」。
3、盤庚遷殷
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後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
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時在統治者之間,對王位的爭奪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說應當父死子繼,有的人說應當兄終弟及。
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為爭奪王位,常常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他們為私利把國家搞得混亂不堪。就不得考慮遷都的問題。
自盤庚遷都殷後,商族才定居下來不再遷徙。從此,政局穩定,諸侯來朝,商朝遂強盛起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朝
7. 商朝歷時多少年
商朝(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因契被封於商,所以他的後世子孫商湯將自己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的王朝稱為「商」。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盤庚,又將國都遷往殷(今河南安陽),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此建都長達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稱為「殷」或「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一個王朝,相對於夏朝具有更豐富的考古發現。
商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據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商朝取代夏朝的時間約前1556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滅,共510年。該時間被中國大陸史學界採用。按民國初年史學家董作賓依歷法推算,商代的時間應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按照北宋史學家邵雍的推算商朝時間為前1766年至前1122年,共645年。台灣史學界采董作賓之說法,並寫入台灣教科書中。
商朝五六百年間曾多次遷都,都城中的多個都在河南境內。在河南的安陽市發現了殷墟,在商丘市、鄭州市、偃師市、溫縣、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也發現商朝文化遺存。
關於商朝的信息多來自於其後面的周朝,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以及商朝金文和安陽甲骨文的記載。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
安陽的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
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存在發達的文明。
商朝以玄鳥為圖騰,《史記·殷本記》記載:有娀氏之女名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契。《詩經·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與《史記》的記載一致。
夏朝末年,商的勢力由黃河下游發展到中游,滲透到夏的統治地區,建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開始向奴隸制過渡。相傳商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號。其後裔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因而以「殷」稱之,或者「殷商」並稱。《尚書》、《史記》等傳世文獻稱呼商朝為「殷」,但如《古本竹書紀年》等早期文獻均稱這個朝代為「商」,另有《今本竹書紀年》等文獻稱它為「殷商」。這三種稱呼並見於先秦的文獻中,然而在目前出土的卜辭資料中,尚未發現可解讀作「殷」的甲骨文字。「大邑商」或「天邑商」是商人對殷墟都邑的自稱,在戰爭中稱呼己方軍隊為「商方」。尚不明晰商人是否擁有對整體國家或族群的泛稱。
8. 商朝經歷了多少年
經歷了554年。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到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商朝的整體情況是前300年很混亂,總是搬家;後來在盤庚的帶領下,終於穩定了下來,商朝的後200多年沒有再搬過家了。他們的人分為貴族、平民和奴隸三個等級;他們使用的文字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愛占卜,非常迷信,相信鬼神;使用的錢,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錢——銅貝。因為商朝的人很會做生意,所以後來把做生意人叫做商人,商人的叫法就是這么來的。
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
商朝最後一個國王叫紂,他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也是商朝亡國之君。興建華麗的瓊樓瑤台,整日「以酒為池,以肉為林」,和愛妃妲己以及貴族們宴飲酒池,朝政腐敗,國庫空虛,連年征戰,最後致使延續幾百年的商王朝滅亡。
商朝的農業、手工業出現了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經濟作物,經濟發展加快,私有制度進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隸制度佔主要地位的時代。
商朝前後相傳17世31王,末代君主帝辛(紂王)派部下向東征討萊夷,攻打南方九苗,將商的勢力延伸到了東海和長江流域。後由於頻繁征討東夷造成國力空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滅亡。
夏朝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所以商朝又稱為「殷」或「殷商」。末代君主帝辛(紂王)派部下向東征討萊夷,攻打南方九苗,將商的勢力延伸到了東海和長江流域。後由於頻繁征討東夷造成國力空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滅亡。
商朝五六百年間曾多次遷都,都城中的多個都在河南境內。在河南的安陽發現了殷墟,在商丘、鄭州、偃師、溫縣、輝縣、新鄭等許多地方也發現商朝文化遺存。
商朝-網路
9. 商朝的歷史有多少年
商朝 (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
夏朝 之後的又一個王朝。
10. 商朝一共統治了多少年的時間
商朝又稱殷、殷商[1-3],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夏朝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稱為「殷」或「殷商」。從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末代君王商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4]。
商朝(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5]),因契被封於商,所以他的後世子孫商湯將自己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的王朝稱為「商」。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盤庚,又將國都遷往殷(今河南安陽),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此建都長達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稱為「殷」或「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一個王朝,相對於夏朝具有更豐富的考古發現。
商朝疆域[6]
商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據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商朝取代夏朝的時間約前1556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滅,共510年。該時間被中國大陸史學界採用。按民國初年史學家董作賓依歷法推算,商代的時間應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按照北宋史學家邵雍的推算商朝時間為前1766年至前1122年,共645年。台灣史學界采董作賓之說法,並寫入台灣教科書中。[7]
商朝五六百年間曾多次遷都,都城中的多個都在河南境內。在河南的安陽市發現了殷墟,在商丘市、鄭州市、偃師市、溫縣、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也發現商朝文化遺存。[8]
關於商朝的信息多來自於其後面的周朝,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以及商朝金文和安陽甲骨文的記載。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8-9]
安陽的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10]。
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存在發達的文明。[8-9]
安陽殷墟(10張)
商朝以玄鳥為圖騰,《史記·殷本記》記載:有娀氏之女名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契[11]。《詩經·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12]」與《史記》的記載一致。
夏朝末年,商的勢力由黃河下游發展到中游,滲透到夏的統治地區,建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開始向奴隸制過渡。[13-14]相傳商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號。其後裔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因而以「殷」稱之,或者「殷商」並稱。[15]《尚書》、《史記》等傳世文獻稱呼商朝為「殷」,但如《古本竹書紀年》等早期文獻均稱這個朝代為「商」,另有《今本竹書紀年》等文獻稱它為「殷商」[16]。這三種稱呼並見於先秦的文獻中,然而在目前出土的卜辭資料中,尚未發現可解讀作「殷」的甲骨文字。「大邑商」或「天邑商」是商人對殷墟都邑的自稱,在戰爭中稱呼己方軍隊為「商方」。尚不明晰商人是否擁有對整體國家或族群的泛稱。[17]
2歷史編輯
商族傳說
商湯像[18]
傳說商族是高辛氏的後裔,居黃河下游,有著悠久的歷史。 舜時,商族出了一位傑出的軍事首領——契。後來商人把他稱作「玄王」,作為始祖,並編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頌歌來贊美他[12]。
太康失國時,契的孫子相土開始向東方發展,《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孫冥「勤其官而水死」[19],商人「郊」祀之。
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發展。到契第十四代孫湯時,商已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國語·周語下》說:「雲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20]。[9][18][21-23]
湯武革命
夏自少康中興後,傳到帝孔甲時,夏王朝已統治中原地區數百年,由於統治日趨腐化,而漸漸走向衰落。史稱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釁之」,「孔甲亂夏,四世而隕」。
孔甲下傳四世,履癸繼位,他就是夏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桀。相傳夏桀非常殘暴,百姓已不堪忍受。《史記·夏本紀》說:「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
為擺脫孔甲以來的日益衰敗的局面,桀加強了對內的統治,堅決鎮壓異己力量,據說他斬殺黎民如砍伐草木一般。但高壓手段並未達到其目的,而是加劇了人民對他的痛恨,人民甚至發誓要與之同歸於盡。
夏桀[24]
桀在加強對內控制的同時,為了轉移人們的不滿和掠奪財富、奴隸與美女而不斷對外進行征伐。他先伐有施氏,有施氏被迫將妹喜獻於桀。又征岷山氏,岷山氏被迫「進女於桀二人」。夏桀的這些行為當然要引起各部落的不滿和反抗,「諸侯畔夏」亦就不可避免了。顯然,到夏桀之時,夏王朝的統治已處於嚴重的內外交困之中。
與此同時,興起於東方的商族則有較大發展,並逐漸強盛起來,在商湯的領導下已積蓄了滅夏的實力。湯即天乙,姓「子」,甲骨文稱大乙,後世習慣上稱之為成湯,是一位很有修養的商族首領,他在成商部族首領後,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眾叛親離,便著手建立新的王朝。
首先,以德立威,厲兵秣馬,使臨近部落紛紛歸附。
商族在滅夏前尚處於氏族社會末期。此時商族內部的不平等、奴役和剝削等現象亦早已產生,但相對於夏王朝的統治來說要寬松、緩和得多。湯亦注意取得國內的擁護和支持。《國語·魯語》說「湯以寬治民,而除去邪」。《淮南子·脩務訓》更進一步說他「夙興夜寐,以致職明。輕賦薄斂,以寬民氓。布德施惠,以振窮困。弔死問疾,以養孤孀。百姓親附,政令流行」。
成湯的勤政薄斂體恤民情等
商朝有莘氏之太姒[25]
舉措,對籠絡人心,鞏固統治,積蓄滅夏力量起到了十分顯著的作用。他的行為不僅得到本族人的擁護,也使得夏人及其他方國人民十分嚮往。因此,也就有了《史記·夏本紀》所謂的「湯修德,諸侯皆歸商」的局面。
商湯的活動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此時商的力量雖已有較大發展,但相對於夏仍然弱小,不得不暫時臣服於夏。夏桀出於猜忌將商湯召來並囚之於夏台。
其次,用伊尹的計策,離間夏桀與其同盟者九夷族的關系,使力量對比漸漸轉向於己有利。
《說苑·權謀篇》對此有較詳細的描述:「湯欲伐桀,伊尹曰:請阻乏貢職以觀其動。桀怒,起九夷之師以伐之。伊尹曰:未可,彼尚猶能起九夷之師,是罪在我也。湯乃謝罪請服,復入貢職。明年,又不貢職,桀怒,起九夷之師,九夷之師不起。伊尹曰:可矣。湯乃興師,伐而殘之,遷桀南巢氏焉。」至此,除了少數部族如昆吾等尚聽從夏王的指揮外,桀已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形勢已轉變的對商湯極為有利。
完成這些准備後,商開始對夏用兵。
商湯畫像[25]
湯在興兵伐桀的誓師大會上,歷數夏桀的罪惡及人民對桀的痛恨,假借上天的旨意指出滅夏戰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指出滅夏是上天的命令而不可違背,有功者將受到獎賞,不從者要受到嚴厲懲罰。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尚書·湯誓篇》。商湯從亳起兵,矛鋒直指夏都。
在與夏桀決戰之前,先滅掉了此時仍然聽從夏王指揮的個別方國部落。《詩·商頌·長發》:「韋、顧即伐,昆吾夏桀」鄭玄如是注釋:「韋,彭姓也。顧、昆吾皆己姓也。三國黨於桀惡,湯先伐韋、顧,克之。昆吾、夏桀則同時誅也。」說明湯之所以伐韋、顧、昆吾三國,是因為它們仍在助桀與商為敵,即「三國黨於桀惡」。三國之中最後滅亡的是昆吾,《史記·殷本紀》說:「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代昆吾,遂伐桀」。
至此,夏桀羽翼已被全部剪除。然而,此時夏桀對商湯的進攻並未做認真防備,「桀亡待湯之備」。因此,當商湯的軍隊到來時,「未接刃而桀走」。
夏軍逃至鳴條,一戰被商軍擊潰,夏桀逃奔南巢而死。《史記·夏本紀》雲:「湯乃踐大子位,代夏朝天下」。至此,商湯完成滅夏重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
向夏王朝首都發起進攻。雙方戰於鳴條(河南封丘東),夏師敗績。滅夏後,湯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
商朝的建立,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古代文明的進步獲得轉機。商朝建立以後,為了抵禦自然災害,屢次遷都,經濟水平十分低下。但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教訓,廣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權得到了初步鞏固。
商朝的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經濟作物,經濟發展加快,私有制度進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隸制度佔主要地位的時代。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稱作「商湯革命」時期。[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