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嘉興平湖30年的發展歷經
三十年來,當湖街道群眾文化事業日新月異,經歷了思想解放,觀念
更新,投入增加,場地、設備設施完善,專業業余隊伍擴大等。數據
揭示改革開放引領群眾文化大發展,與時俱進,建設和諧文化,惠及
全民是主線,它的深遠意義正日益清晰地體現出來。
主題詞:改革開放、群眾文化事業、和諧文化
當湖街道概況
當湖街道是平湖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處長江三角洲,鄰近杭州灣,距浙北唯一出海口—乍浦港14公里,離上海、杭州均只有1個多小時的車程,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2004年5月當湖撤鎮建街道,現轄15個村(其中純農業村6個),18個社區居委會(大部分為老城區),7個社區籌建組,區域面積49.0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4萬多人,外來人口5萬多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功能的調整,當湖街道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商貿居住業,同時積極推進城市化建設和管理,切實做好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2007年,當湖街道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3.24億元,同比增長14.80%,其中三產實現41.37億元,同比增長17.1%。財政總收入2.47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918元。
當湖街道十分重視社會進步、文化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落實建設文化大省綱要以及平湖市江南水鄉名城工作一步一個台階。1999年定為一級文化站,2001年獲得嘉興市「東海文化明珠」,2004年街道文化站沈金觀獲全國農村優秀電影放映員稱號,2005年1月7日,省文化廳授與當湖街道「浙江省東海文化明珠」,2006年創建嘉興市文明街道,2007年,成功創建省級體育先進街道。街道文化站現有四人,中級職稱一人,助理2人,擁有活動場地一千多平米,圖書一萬多冊,街道一級文體團隊23支6百多人。
當湖街道群眾文化事業三十年所取得的進步,離不開改革開放經濟成果,更生動地反映思想解放後全民對群眾文化認識深化,社會走向文明、和諧,文化軟實力迅速提升這樣一個歷程。今天,適時地對三十年的進程予以對比總結,關注其中的經驗教訓,相信更有利基層文化工作,本人謹以此文和大家一起探討。
一、當湖街道改革開放三十年群眾文化事業投入對比:
當湖街道改革開放三十年群眾文化事業投入和經濟增長一樣,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通過表格,我們可以看出投入額反映了三個特點。
第一,總量快速增長,人均指數躍升。數字表明:當湖街道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群眾文化事業發展投入從三位數增加到六位數,人均文化投入從1980年的不足1分錢躍升到2007年的4塊多錢(1980年勝利鄉城北鄉城關鎮總人口約70000人;2007年當湖街道常住人口104244人,新居民63342人,合計167586人)。三十年來,投向群眾文化資金平均增長率,超過了同期當湖街道,以及它的前身二鄉一鎮的GDP平均增長率。
第二,投入方式從撥款自籌結合,轉向公共財政支持。在改革開放後相當一段長時間內,(1978到1998年),群眾文化投入方式都依靠撥款自籌結合。當時的主管部門文廣局還專門發文(1985年6月23日批文同意成立「文藝工廠」「永新箱包廠」,作為城北鄉文化站三產企業,勝利鄉文化站則開辦星辰舞廳,書籍代銷點籌集群眾文化活動資金),把以文補文自籌完成多少,作為文化站年度考核指標。這些做法雖然解決了群眾文化部分所需資金,但在當時一人一站的情況下,讓文化站工作人員耗費太多的額外精力,於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十分不利。當湖鎮建立以後,財政大幅度增加對群眾文化投入,方方面面得到更多資金支持,讓文化站工作人員一心一意指導群眾文化工作。
第三、資金支持到基層,力度越來越大。當湖鎮成立前,撥款自籌資金全部用於鄉級文化支出,無力支持補助更基層的。村居一級文化活動費用基本自籌,改革開放初期有這樣二則記載很說明問題:一是1978年8月20日,城北公社統計下轄9個大隊群眾文化經費來源,該年上半年主要靠組織218人義務勞動,計124個工作日,捻河泥4792擔,每擔折人民幣2分錢,轉大隊宣傳隊經費;二是1980年7月10日,在城北公社的一次碰頭會上介紹經驗:花園大隊組織全體團員到紐扣廠刮紐扣,計件收入作群文經費,群力大隊讓宣傳隊全年出一次窯,補人民幣70元,撥6分地讓他們搞多種經營增加經費。而截止到2007年,當湖街道15個行政村,全部建起了文化活動室,每一個活動室都獲得1萬元的補助,通界、三北、虹霓三個村則進一步建立了文化活動中心,獲得各自2萬元的補助。社區文化活動室也獲得相應補助,辦文化積極性空前高漲。南河頭社區出錢出場地,邀請當湖最好的樂手建民樂隊,街道特地撥5700元派車到蘇州添置低音提琴。
二、當湖街道改革開放三十年群眾文化事業惠及面對比:
當湖街道改革開放三十年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最大進步,就是把以改善全體群眾的文化生活,作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每一個規劃、每一次活動策劃首先考慮,如何貫徹實施建設和諧文化,惠及全體群眾這個主題。在實際工作中,越來越注重群眾文化布局,實行資源公平配置,重視新農村建設,群眾文化資源配置重心向新居民、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傾斜。傾聽他們的呼聲,照顧他們的需求。把文化當民生工作一件大事來看待,老百姓的需要,就是群眾文化工作者的職責。三十年來,當湖街道群眾文化資源配置前後對比呈現以下顯著特點:
1、村居聯動共建、文化城鄉一體
三十年前當湖街道所在的居民區,即城關鎮和勝利、城北二鄉的群眾文化活動是割裂開來的,城鄉群眾文化呈現二元結構,城裡的群眾文化活動資源集中在工業、二輕、郵電等大單位,而居委會這樣社區文化基本上是空白,隨著企業轉制的進行,人員變動全民、集體群眾文化資源大量流失,1999年7月13日撤鄉並鎮後,當湖鎮文化站掛牌,城鄉一體群眾文化格局開始邁出步子。1999年國慶50周年,文化站就組織當湖城鄉各小學學生60人攜手行街,邀請村居文藝骨幹同台搭檔演出。2000年9月24日南河頭和曹二村結對城鄉文化共建,以後城鄉互動次數越來越多,一直到2008年3月5日,所有行政村都和社區簽約,結對達到全街道覆蓋,共同取長補短發展村居文化,這一創新舉措受到市領導肯定和廣大群眾的歡迎。群眾文化資源配置中城鄉差別,正變得越來越校
當湖街道(鎮、鄉)一級群眾文化事業活動舉辦主體對比(比例:%)
1985年城鄉群眾文化活動舉辦主體對比:城區61.55%,鄉、村34.6%,城鄉一體3.85%。
2000年城鄉群眾文化活動舉辦主體對比:城區33%,鄉、村6.6%,城鄉一體60.4%。
2007年城鄉群眾文化活動舉辦主體對比:城區4.76%,鄉、村9.52%,城鄉一體85.72%。
2、重視全體居民、新平湖人登場
改革開放以來,當湖群眾文化的覆蓋面,從本地群眾為主,逐漸向全體居民發展。平湖號稱服裝之鄉,外來民工成為這一類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用工主力,近幾年總人數達到本地人口一半以上,當湖也不例外。他們的文化需求,在當湖街道群眾文化事業發展改革開放進程中,日益得到重視,一系列的針對這個群體的活動,加深了他們對平湖這個地方的認同感,對平湖鄉土文化的親切感。每當他們登台展現才藝時,不禁會從內心感到自己是一個新平湖人。
2000年9月9日,當湖街道文化站組織文藝小分隊,赴華城制衣有限公司舉辦「千里共嬋娟—華城中秋文藝晚會」。為華城制衣有限公司全體外來職工獻演了12個節目,撫慰他們思鄉之情,鼓勵熱愛公司,心系當湖。從此,全體外來職工的文化生活納入當湖群眾文化規劃,力度逐年增加,范圍擴大。公共文化服務正體現它的惠及全體居民宗旨,象考慮新疆少數民族千里迢迢務工當湖,街道特意購置了價值3千多元的電子琴和冬不拉、手鼓等樂器贈送給金平服飾公司的新疆籍員工,以豐富少數民族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
三十年來,當湖群眾文化的覆蓋面還惠及特殊群體,凸現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殘疾人是社會上特殊的一群人,以前在群文活動中沒有單獨考慮他們的文化需求。其實在整個社會文化中他們是特別需要予以幫助的特殊群體,三十年來當湖街道殘疾人文藝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既反映了這個群體自強不息,勇敢戰勝常人難以克服困難精神,又教育了許許多多在當今優越環境下渾渾噩噩長大的青少年。殘疾人開始是聚在一起自娛自樂。並在一些正常人的演出隊伍中出現他們的身影。後來有了單獨成立文藝團隊的願望。2004年,當湖殘疾人演出團隊宣告成立。當初僅有5、6個人,困難重重。經過不懈努力,不僅獲得廣泛支持,站住了腳根,而且在2007年底取得了法人團體資格,成為殘疾人爭取社會地位的一個縮影,一種驕傲。2008年5月17日,當湖殘疾人演出團在平湖廣電中心殘疾人演出決賽中,一舉奪得三個金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9月28日,國際殘奧會火炬接力跑途經當湖街道,由梅蘭苑社區接待,這次活動參與活動人數之多,規格之高,范圍之廣,是當湖歷史上未曾有過的。殘疾人參與的群眾文化,和所有正常人一樣受到全社會的鼓勵。
當湖街道(鎮)群眾文化事業活動服務對象對比(比例:%)
2000年當湖街道群眾文化事業活動服務對象對比:街道、社區、村96.7%,新居民3.3%,殘疾0%;
2004年當湖街道群眾文化事業活動服務對象對比:街道、社區、村92.32%,新居民5.12%,殘疾2.56%;
2007年當湖街道群眾文化事業活動服務對象對比:街道、社區、村88.1%,新居民7.14%,殘疾4.76%;
3、隊伍蓬勃發展、擔當群文中堅
社區聚居了當湖街道大部分人口,以小區、樓道、鄰里文化為主線的社區文化,一開始就擔綱當湖街道群眾文化重頭戲,怎樣讓社區群眾積極參與社區文化,提高吸引力顯現凝聚力,當湖街道社區群眾幹部,對此進行了許多探索,結論是社區文化事業需要創新。社區文化活動開展離不開人員、場地、經費,但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看到在今天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下,萌動的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積極性亟待組織引導,有人積極參與了,隊伍組織起來了,再難的問題也不難了,場地、經費可以通過共建、撥款解決。骨幹隊伍對文化活動日常化起關鍵作用,所以當湖街道社區文化開展至今,始終高度重視隊伍建設,留住骨幹,培養新人。當湖老年體協以及勁松宣傳隊,自2000年組建以來,活動多,隊伍齊,在平湖和周邊五縣二市小有名氣,被譽為拉得出、打得響的隊伍。
當湖街道(鄉、鎮)一級群眾文化隊伍:1985年文藝團隊(支)2支、總人數15人;2000年文藝團隊(支)6支、總人數122人,體育團隊(支) 4支、總人數91人;;2004年文藝團隊(支)10支、總人數213人,體育團隊(支) 5支、總人數186人;;2007年文藝團隊(支)15支、總人數334人,體育團隊(支) 8支、總人數279人;
從上可以看出當湖街道(鄉、鎮)一級群眾文化隊伍的壯大歷程,現在,每天早、中、晚都有隊伍佔領業余文化體育陣地,群眾文化生力軍陣容展現。
4、社區文化創新、文化節成亮點
社區文化活動的高潮是兩年一屆的社區文化藝術節,源於社區幹部、群眾的創新思維。2001年9月22日至28日,鳳凰社區首屆文化節豐富了社區居民文化生活。當時參與范圍是一個社區的居民,時間7天,2300人次;2004年6月12日至28日,南河頭、百花、朝陽路、建國門、鳳凰五社區辦文化節,時間16天,11000人次參與;7月1日至26日,當湖街道15個社區全部參加平湖市首屆社區文化節,時間26天,30000人次參與;2006年7月18日至8月18日,平湖市第二屆社區文化節,時間1個月,當湖街道15個社區加七個新區並動員新居民全部參加,參與人次達50000多。
當湖街道(鄉、鎮)文化節時間和人次:第一次時間(天)7天、參與人次2300人次;第二次時間(天)16天、參與人次11000人次;第三次時間(天)26天、參與人次30000人次;第四次時間(天)30天、參與人次50000人次;
以上的一些數據表明:當湖街道改革開放三十年群眾文化事業扎實地大步推進,公益文化為每個公民服務,不再是一句口號;文化生活日常化,已經有了好的起步,同在一片藍天下,文化已經並將開啟和諧與平等。願當湖群眾文化事業更快,更均衡發展,為社會進步,經濟繁榮作出新的貢獻。(該文獲2008平湖市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群眾文化論壇徵文比賽一等獎)
『貳』 嘉興平湖有多少鄉鎮
截止到2019年12月,嘉興平湖有6個鄉鎮,分別為乍浦鎮、新埭鎮、新倉鎮、獨山港鎮、廣陳鎮、林埭鎮。
平湖區劃沿革:
199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平湖縣,設立平湖市。
2000年,進行了行政村區劃調整,將原來的286個行政村調整為138個。
2004年,進行撤鎮鄉建街道和部分行政區劃的調整,將原來和10個鄉鎮調整為3個街道、7個鎮,即當湖街道、鍾埭街道、曹橋街道,乍浦鎮、新埭鎮、新倉鎮、黃姑鎮、全塘鎮、廣陳鎮和林埭鎮。
2009年撤銷全塘鎮、黃姑鎮建制,合並設立獨山港鎮。
(2)嘉興平湖有什麼歷史地方擴展閱讀
乍浦鎮地形地貌:乍浦地處紹興—江山深斷裂帶以東區域,區內地史古老,孕育於中生代侏羅紀。山地陡峭,高峰群集,山頂部有古夷平面殘留,重力坡地貌廣泛分布,閉塞的小地形環境等構成九龍山呈西南—東北走向的中山山地地貌特徵。
乍浦鎮氣候:乍浦地處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冷暖差不大,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全鎮歷年平均氣溫15.7℃。
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8.4攝氏度,歷年極端最低氣溫-10.6攝氏度,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8.5攝氏度,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3.3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203.6毫米。
『叄』 平湖歷史遺產
1、平湖歷史沿革
平湖歷史悠久,從考古發掘,瓦山有戴墓墩遺址,前進通界村有朱王廟遺址,黃姑有平丘墩遺址,新倉有大墩頭遺址,前進圖澤村有圖澤遺址,馬廄廟有馬廄廟遺址,勝利大南門大墳塘遺址,李墩村有李墩遺址,最近發掘林埭鎮庄橋墳遺址等。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獸骨等遺物證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屬良渚文化和馬家浜文化距今約6000—5000年)先民已在這里從事勞動和繁衍生息。
據史籍記載:春秋時屬越國,後屬吳國,再屬越國。戰國時楚威王敗越,為楚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置會稽郡,次年建海鹽縣,治城在華亭鄉(今上海市金山區)山名柘山,林名柘林,平湖為其西南境。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治陷為湖,名柘湖,海鹽縣治移武原鄉(即今平湖,春秋時為武原鄉)。
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屬荊國王劉賈封地,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更屬吳國王劉濞封地,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時屬揚州。
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改縣曰展武。
東漢光武帝三年(公元27年)復名海鹽。順帝永建二年(公元 127年)縣治陷為湖(今東湖),徙縣治於齊景鄉之故邑城。
三國時為東吳屬地,設鹽場南場於白沙灣西。
東晉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治陷入海,移馬嗥城。
南北朝時,宋和南齊未變。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析置海鹽、胥浦兩縣,隸於吳郡。改為武原郡,不久復為海鹽。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分吳郡鹽官、海鹽、前京三縣置海寧郡,不久廢。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一度入鹽官縣隸杭州。
唐高祖武德少九年(公元608年)復置海鹽縣,後多次置廢,三次入嘉興縣,一次入吳縣。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復置海鹽縣。平湖為海鹽東北境。
唐武宗會昌四年(公元844年)置乍浦鎮遏使。
五代時,吳越(錢鏐)仍設乍浦鎮遏使。
南宋寧宗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設當湖酒庫。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設當湖務、乍浦務、廣陳務及乍浦市舶司。
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升海鹽縣為海鹽州,隸嘉興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海鹽縣,當湖務改當湖課稅局,廣陳、乍浦務裁廢。
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邑人參政葉春,請遣官巡行江南諸大郡,上命大理寺卿胡概同行往,胡概進言,嘉興府所屬嘉興、崇德、海鹽三縣,為里一千九百三十有九,民二十九萬六千三百戶,稅糧八十五萬余石,課程軍需等項視他府加數倍,政繁事冗,宜增設縣治,建官分理。上命行在吏部員外郎佘亨往同浙江布政司,按察司相度其地,詢問其民,計議以聞。至是,亨還奏嘉興府宜增設平湖、秀水、嘉善、桐鄉四縣,詔報可。於是在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二十八日析海鹽縣東北境置平湖縣治當湖鎮,轄大易,齊景、武原、華亭四鄉,隸屬嘉興府。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信國公湯和置乍浦守御千戶所,勘地築乍浦城。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九月十二日,為御倭築縣城城牆。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置東北二瓮城,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增築城垛,城高2丈5尺,寬2丈,周圍9里,有陸門、水門各5座,城河闊5丈多。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上旬,清軍南下抵達嘉興,六月二十三日朱圖龍署平湖知縣,閏六月初五清軍令「剃發」遭民反抗,知縣朱圖龍遇刺身亡,七月二十三日清兵屠縣城,在平的丹陽人王四在東城門口抵禦清兵身亡,城內居民得以逃生。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開海禁,乍浦為開放口岸,歸寧波海關轄15口岸之一。
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七月十五日,太平軍攻克縣城,十八日離去。八月初五復克縣城,復退兵嘉興,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月初十太平軍三克縣城,建立地方政權,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十一月初七,太平軍戰事失利,平湖守將陳殿選降清,十一月十二日乍浦守將熊建勛亦降清,太平軍統治平湖結束。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九月十六日新豐有300餘人來平湖自稱民軍,著知縣高庄凱交印,未果。九月二十日嘉興軍政府派民軍來平湖,知縣高庄凱逃逸,地方各界推薛振基為民政長,平湖光復。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建立縣公署,改民政長為知事,撤道廢府,平湖直隸浙江省。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浙江省復設道,平湖隸屬錢塘道。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5月廢縣公署,成立縣政府,知事改縣長,取消道制,平湖直隸浙江省。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浙江省設置九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平湖隸第二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1月5日, 日軍在全公亭、金絲娘橋一帶登陸。11月18日, 日軍侵入縣城,平湖淪陷。
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 25日縣長關震東率員進縣城接管縣政,9月3日日軍離境。
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5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十八師進駐平湖,國民黨暫編第八師潰退,平湖宣告解放。6月1日平湖縣人民政府成立,10月1日平湖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
1950年5月,埭乘鄉4個村劃入嘉善縣。騎蓮鄉10個村劃入海鹽縣。
1958年11月,海鹽縣西塘和嘉興縣鍾埭、曹橋3個公社劃入平湖縣。
1961年12月,西塘、海塘、元通3個公社劃還海鹽縣。
1968年11月7日成立平湖縣革命委員會,取代中共平湖縣委和縣人民委員會。
1981年9月撤銷縣革命委員會,恢復縣人民政府。
1991年6月28日,撤銷平湖縣,設立平湖市(縣級市)。
2、南河頭,古稱鳴珂里,位於當湖鎮,東與建國路相接,西至迎瑞橋,明天啟版《平湖縣志》「縣治城內全圖」已有標注,清光緒版《平湖縣志》載:「……西之北由胡家匯為橫街,一日鳴珂里,俗稱南河頭。」平湖設邑(1430)之時,鳴珂里已頗具街區規模。歷史漸進,滄桑變遷,雖經時光侵蝕、兵燹戰亂,但南河頭古風古貌猶存。
據平湖市人民政府平政發(1998)127號文,南河頭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域);1999年4月14日,由省文物局、省建設廳組成的專家組一行5人,來平湖調查考察,認為南河頭是平湖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保護價值。2000年2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以浙政發(2000)27日號《批轉省文物局、省建設廳關於公布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名單報告的通知》,將南河頭列為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漢塘之水西來,逶迤流入甘河,似玉帶鑲嵌其間,用條石壘砌的駁岸整齊劃一,駁岸上栓船石鼻隨處可見;姿態各異的水踏渡半淹水中,猶抱琵琶半遮面。梁式石橋迎瑞、鳴喜、利市、秀源、永凝,古樸莊重;武康石鋪就的石板路舊跡斑斑。一群晚清民宅鱗次櫛比,包藏著江南古建築豐富的文化內涵。特別是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的莫氏庄園為標志的名門望族宅第,其規模寬宏、布局緊湊、構造精緻、雕飾華麗、高低有序、錯落適宜,昔日的威風可以想見。有比比皆是的白牆青瓦、一門三吊撻;木結構的市民宅第,其樓上為卧室,樓下為客堂,後宅為灶間,舊時民情依稀可辨。有平湖望族葛氏所創的當湖最早的新式學堂――稚川學堂,辦學三十五年,培養了大批專家學者,如中科院學部委員冶金專家鄒元燨、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水稻專家俞履圻、著名古文獻專家周振甫等等,其輝煌永載史冊;現學堂舊址雖已移作他用,然睹其屋舍牆垣,仍可感受昔日風貌。
「文筆巍巍出水央,登臨直接五雲鄉。寒飛海上諸山雨,月落城中萬瓦霜。禮佛悠悠扳疊磴。法堂鍾磬朝還暮,不是瀛洲是上方。」這是明貢生馮敏效《沙汀塔院》一詩。報本塔乃平湖標志性古建築,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曾任刑部主事的邑人陸杲發起。當時竣工的寶塔有七層,拔地十九丈余,四周華檐圍繞,翹角皆有懸鈴,風動鈴鳴,聲傳數里。塔建成後,陸杲等人又在塔旁建報本寺,至萬曆七年寺院建成,塔寺合稱報本塔院。
歲月荏苒,報本塔經塌圯、重建與不斷的修葺,現存之塔為五層,通高49.14米,平面為八角形。從南口入塔,有螺旋形石級直達頂層。層次之間有圓形空間,為穹窿頂所隔。頂層中有一根雙人合抱的大木柱。木柱穿透塔頂,沉重壯觀的鐵塔剎套置其上。登臨報本塔,遠望九峰,近瞰東湖,旖旎風光,盡入眼中。
寶塔圩在東湖中,本不與陸地相連。後於康熙和雍正年間,分別建成啟元橋和通濟橋,俗稱西寶塔橋和東寶塔橋。清陸秋山有詩雲:「一水拖藍打漿平,啟元通濟兩橋橫,斜輝半落雲山外,塔影波光照眼明。」一派迷人的風景。
清代和民國期間,報本塔院為著名古剎,有僧眾數百,香火鼎盛,縉紳、富戶多在塔院舉辦佛事。塔院風景優美,引人入勝,一年四季,遊人不絕。
數百年滄桑,歷經人為與自然的損壞侵蝕,報本塔有所傾斜,塔身日趨蕭索。2000年底,在市委市府的重視與有關部門努力下,報本塔糾編與基礎加固工程順利完成;2002年7月,報本塔塔身恢復性維修工程啟動,估計到2003年初全面完成。1992年,經主管部門批准,平湖市佛教協會在寶塔圩東南角靠湖邊重建報本寺,第一步建天主殿,於當年四季度落成,開始接待香客。殿東側建小花園,園東又先後建平屋五間和兩層樓房五間,作為食堂、彌勒室和僧眾宿舍。1997年,在報本塔以東,興建大雄寶殿,殿基為漿砌塊石,五開間,黃色琉璃瓦頂,高大庄嚴。信徒慕名而來,香火漸盛。
『肆』 浙江平湖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紙是很普通的東西,也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我們讀書、寫信、繪畫、記筆記、寫文章,那一件也離不開紙。
有了紙,人類的各種知識才能保存下來,才能傳播開去。有了紙,人類的文化科學事業才能迅速地向前發展。可以這樣說紙是人類文明的標志。
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我國在解放後後開辦了很多造紙廠,用機器大量製造各種各樣的紙張,供我們使用。在許多少年朋友看來,紙好象沒有什麼希奇。
可是你知道嗎,人類的文化史,有漫長的一個時期不是寫在紙上,因為那時候人們不會造紙。造紙的方法是我們祖先經過長期的努幾花了無數的心血才發明出來的。
紙的發明,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重大貢獻。
「龍骨」的故事
在紙產生以前,人類早就會寫字了。據歷史學家的研究,我國的文字起源於六千年前。
在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東郊、有個半坡村。六千年前,有一個原始氏族公社在這里生活。一九五四年,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半坡村氏挨公社的遺址,挖出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那些陶器上,除了刻有花紋,還刻著簡單的符號。歷史學家們認為,這些符號具有文字的性質,可以說是已經發現的我國最早的文字。
可見在紙發明以前, 我國的文字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到了青銅時代,我們的祖先還把文字鑄在或者刻在青銅器上,有些商代和周代的青銅器一直保存到現在,上面的文字記載了當時的一些歷史事件和社會狀況。
除了青銅器,我們的祖先還把文字寫在什麼上面呢?這里,我們先講一個「龍骨」的故事。
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有一個人叫王懿榮,喜歡收集和研究古代的文物。有一天,他生了病,醫生給他開了一張葯方,葯方上有一味葯,叫「龍骨」。所謂龍骨,實際是古代動物的骨骼或者骨骼化石。葯買了回來,王懿榮打開一看,發現有的「龍骨」上刻著很多古代的文字,他感到非常奇怪。就花工夫搜集這刻有古代文字的「龍骨」。後來又有一些學者對這些」龍骨」發生了興趣,他們經過搜集研究,方才知道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龍骨」是一種珍貴的古代文物——殷商時代留下來的甲骨,離開現在已經有三千多年了。
這片「龍骨」,實際上是刻著卜辭的龜甲
甲骨是什麼東西呢?
甲骨就是烏龜的腹甲;骨就是獸骨,主要是牛的胛骨。甲骨上刻的是當時的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刻在申村上面,所以稱做甲骨文。
這些帶字甲骨,最初是在河南安陽發現的。安陽是殷商後期的京城。當地的農民在地里挖到了這些東西,就當做「龍骨」,賣給了葯店。這就是「龍骨」的來歷。
最初出土的甲骨並不很多,後來考古學家確定它是研究殷商歷史的珍貴資料,就在安陽等地大規模發掘。幾十年來,刻有文字的甲骨,已經發現約十餘萬片。
那麼,當時的人為什麼要把文字刻在甲骨上呢?
原來殷商王朝很迷信,出征啦,打獵啦,放牧啦,甚至有什麼疾病災害啦,都要「占卜」一下,予測自己的運氣好不好。甲骨就是是他們占卜的用具。占卜的時候,他們先用銅鑽在甲骨的一面鑽一個孔,再用火燒灼鑽孔的以方。甲骨經火一燒灼,另外一面就出現了縱橫的裂紋,他們就根據裂紋來判斷吉凶。占卜以後,他們常常就把結果刻在這塊甲骨上。
當時,占卜的事情實在大多了,因此,甲骨文字記錄的范圍非常廣泛,反映了殷王的活動和殷商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
不但殷代有甲骨文,殷以後的西周也有甲骨文。一九七七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周原地區,又挖出了一萬五千多片西周早期占卜用的甲骨。
殷商時代和西周甲骨的出土,使我們獲得了研究古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大量歷史資料。這種甲骨就是我們祖先最早用來「寫」字的一種「紙」。
印刷術有多麼重要,你也許沒有想過吧?
我們每天上學,書包里都要帶幾本書,這些書是印刷出來的。我們每天還要看報紙,這些報紙也是印刷出來的。如果沒有印刷術,這些書籍、報紙都要靠人們用手抄,那我們大家一天到晚都得忙著抄書抄報,就夠麻煩的了!
在印刷術發明以前,報紙根本談不上,書籍也只能靠抄寫來流傳。前面說到的居延出土的漢簡和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不都是一筆一筆地寫上去的嗎?後來紙發明了,要想讀書,還只有向人借來抄寫。一部書即使字數不多,比方說,只有幾萬字吧,一天抄幾千字,也得花費好多天;如果是幾十萬字的書,那就得花費很多時間了。
用手抄書,不但得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抄來抄去,容易出錯。所以,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書籍的傳布非常緩慢,人們想得到一本書,真是非常艱難。
印刷術發明以後,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一本書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出幾百本幾千本來,既可以滿足許多人的需要,又可以減少或避免錯誤。書印得多了,就容易普及,還容易易保存,不致於失傳。在很早的時候,我國就發明了指南針。
指南針是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我們現在看到的指南針,是一個圓形的小羅盤,羅盤中裝著一根小針。這根小針中間粗,兩頭尖,能夠在盤中來迴旋轉。不管把盤子怎樣轉動,小針總是一頭指向南方,另一頭指向北方。因為指南針和羅盤結合在一起,通常把它們叫羅盤針。
指南針雖然是個小小的東西,用處卻大得很。比如航海啦,航空啦,勘察啦,勘察啦,都離不開指南針。
指南針——從「吸鐵石」說起
指南針是磁鐵做成的。磁鐵能吸鐵,通常稱為「吸鐵石」,古代稱為「慈石」因為它一碰到鐵就吸住,好一個慈祥的母親吸引自己的孩子一樣。後來,人們才稱它為「磁石」。
每塊磁鐵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S極,另一頭叫N極。我們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的大磁體,在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靠近地球北極的是S極,靠近地球南極的是N極。我們知道,同性磁極相斥,異性磁極相吸引,所以,不管在地球表面的什麼地方,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它的N極總是指向北方,S極總是指向南方。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的特性做成的,那未,世界上哪個國家最早發現磁鐵和它的特性的呢?
二千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戰國時候,我國已經用鐵來製造農具了。勞動人民在尋找鐵礦的時候,就發現了磁鐵,並且知道它能夠吸鐵。
我國古書《管子》上有這樣的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銅金」就是一種鐵礦。《管子》這部書產生在公元前三世紀,這說明我國最遲在公元前三世紀就知道磁石能夠吸鐵了。
秦朝時候,還有這樣有趣的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在陝西咸陽造了一個很大的阿房宮,阿房宮中有一個磁石門,完全用磁鐵造成。如果有誰帶著鐵器想去行刺,只要經過那裡,磁石門就會把這個人吸住。
另外,根據古書記載,漢武帝時候,膠東有個欒大,獻給漢武帝一種斗棋。這種棋子一放到棋盤上,就會互相碰擊,自動鬥起來。漢武帝看了非常驚奇。原來來大的棋子是用磁石做的,所以有磁性,能互相吸引碰擊,只是漢武帝不懂這個道理罷了。
每逢重大的節日,我們常常放爆竹,放焰火,表示慶祝。爆竹劈劈拍拍,響個不停,焰火五色繽紛,絢爛多采,使節日充滿了歡樂的氣氛。
爆竹和焰火是用什麼東西做的呢?
它們就是用火葯做成的。
世界上最早發明火葯的是我國人民。
我國發明的火葯,現在叫做黑色火葯,也叫做褐色火葯,通常稱「黑火葯」或者「黑葯」。黑色火葯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樣東西研成粉未,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起來做成的。硝石、硫黃和木炭的比例,一般是75:10:15。
火葯這東西,有個怪脾氣,就是特別愛「生氣」。人們只要用火一點,它馬上就燃燒起來,燃燒以後,它產生的氣體突然比它原來的體積擴大上千倍,所以有強烈的爆炸能力。
火葯不但可以做爆竹、焰火,還有更大的用處。我們製造槍彈和炮彈,開礦,開山,築路,修渠等,也都要用火葯。火葯在我們的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中作用很大,是不能缺少的東西。
我國古代發明的黑色火葯是一種低級炸葯,它的爆炸能力和自動燃燒的速度,都遠遠趕不上近代的高級炸葯。近代的高級炸葯是用硝化纖維和硝化甘油等做的,和黑色火葯並不相同,可是它們都是從我國古代的黑色火葯發展來的。
這里,我們就來講一講我國古代發明火葯的經過。
著「火」的「葯」
先從火葯的名字講起吧。火葯為什麼叫「火葯「呢?
把它同「火」聯系起來,這很好懂,因為它特別容易著火,有強烈的爆炸能力。
但是,它為什麼又同「葯」聯系在一起呢?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先從黑色火葯的三種成分——硫黃、硝石和木炭講起。
硫黃是一種礦物。大約在西漢年間,我國湖南發現了豐富的硫黃礦。以後,在山西、河南等省,也陸續發現了硫黃礦。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硫黃的記載。
硝石也是一種礦物,出產在四川、甘肅一帶。在華北各地,許多低溫的地方,如牆根上,常常長著硝的細微白色結晶,叫做「牆霜」。在古代,這大概是硝石的主要來源。硝石在古代名稱很多,有的人稱它煙硝或火硝,因為它能發煙發火;有的人稱它為苦硝,因為它有苦味;有的人稱它為地霜,因為它出產在地上,顏色如霜。我國西漢時候有一部《神農本草經》,共載葯物三百六十五種,硝石就是其中的一種。可見硝石大約也是西漢時候發現的。
木炭是非常普通的東西,在古代,人們砍了樹木,把它燒成木炭,拿來做燃料。它出現的年代,當然比硫黃和硝石早得多。
這三樣東西,除了木炭,當時都是做葯用的。
由於硫黃和硝石都是醫病的葯,又因為這兩樣東西和木炭台在一起會發火,因此大家就把這三樣東西的混合物叫做「火葯」。它的意思就是「著火的葯」,或者「發火的葯」。
「火葯」這個名稱,就是這樣來的。
『伍』 嘉興平湖有什麼著名景點
國家AAAA級景區
1、東湖景區位於平湖市區東側,總佔地面積62.88公頃,其中水域面積27公頃。東湖由九條河流匯聚而成,古時喻為「九龍港」,俯瞰猶如一幅「九龍戲珠」圖。環湖風景秀麗,名勝古跡林立,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十分豐富,是平湖市的城中湖。古詩贊曰:「九里湖光九里城,九川環碧靄煙生,支流遠帶群龍合,巨浸中開一檻平。」東湖景區由八個景區組成,東湖八景各具特色,「八景風光各不同,四時宜游似畫中」。「鵡湖春色」寓意深邃、「案山曉翠」湖山勝攬 、「南村書堆」書香悠遠、「北原牧唱」田園野趣、「含珠凝暉」熱情奔放、「西浦魚罾」魚遨鷺翔、「九龍戲珠」高潔俊逸 、「塔影垂虹」 古樸典雅。同時,這八景又由江南特色的水景和文化有機地組成一個有序和諧的整體。
2、九龍山旅遊度假區:浙江省平湖九龍山旅遊度假區是國家計委、國家旅遊局推薦的2000年中國旅遊業發展優先項目,也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的浙江「九五」計劃及至2010年旅遊發展規劃的重點旅遊區塊。
3、莫氏庄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歷三載春秋,耗資十萬兩白銀,方告竣工。是當地豪紳莫放梅祖三代居住的大型宅院。庄園佔地7畝,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大、小房間70餘間,主體構架為南北向三組,東西向四進。依次有門廳、祠堂、賬房、花廳、佛堂、廚房、轎廳、正廳、堂樓廳、花園、書房及卧室等。其完整的建築,典型的風格,豐富的實物,堪稱江南獨步,為世人所矚目。1989年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莫氏庄園是嘉興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嘉興市旅遊定點單位。
『陸』 平湖的別名是什麼有什麼歷史淵源
平湖歷史悠久,據大墳塘遺址出土文物證實,早在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內春秋時為越國容武原鄉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海鹽縣,今平湖市境為海鹽縣一部分。秦末或西漢初,縣治陷為柘湖,移治武原鄉地域(今平湖市當湖鎮東湖一帶)。東漢永建二年(127)縣治陷為當湖,遷治齊景鄉故邑山(今乍浦附近)。東晉咸康七年(341),縣治從故邑山移治馬嗥城(今海鹽縣武原鎮東南)。明宣德五年(1430)從海鹽縣分出大易、武原、齊景、華亭四鄉,建為平湖縣,縣治設當湖鎮,屬嘉興府,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因其地漢時陷為當湖,「其後土脈墳起,陷者漸平,故名平湖」。以後,建置長期不變,境域基本穩定。 199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平湖縣,設立平湖市。
『柒』 嘉興的歷史
嘉興的歷史:
嘉興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兩漢時煮海為鹽,屯田為糧。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赤烏五年(242)改稱嘉興。兩晉、南北朝時,嘉興得到進一步開發,「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隋朝開鑿江南河,即杭州經嘉興到鎮江的大運河,給嘉興帶來灌溉舟楫之利。唐玄宗天寶十年(751)析嘉興縣東境及海鹽、崑山等縣部分轄地置華亭縣。唐代嘉興屯田27處,「浙西三屯,嘉禾為大」,嘉興已成為中國東南重要產糧區,有「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的說法。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在嘉興設置開元府,領嘉興、海鹽、華亭3縣,是為嘉興首次設州府級政權。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 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為府,後改嘉興軍。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興軍為嘉興府安撫司,旋升為嘉興路總管府。宋元時,嘉興經濟較發達,被稱為「百工技藝與蘇杭等」,「生齒蕃而貨財阜,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龍等港口外貿頻繁,海運興隆。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此後四五百年內嘉興府縣體制基本未再變動。其時,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日漸繁榮,棉布絲綢行銷南北,遠至海外,嘉興王江涇鎮的絲綢有「衣被天下」的美譽,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紗」的諺語,桐鄉濮院鎮絲綢「日產萬匹」,名聞遐邇。
明弘治《嘉興府志》記載:「嘉興為浙西大府」,「江東一都會也」。清朝初期,清政府進行了賦稅改革和整頓,並多次對杭州灣沿岸海塘進行修築,嘉興社會經濟不斷好轉,市鎮更加繁榮。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為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
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復稱嘉興縣。
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閉幕,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
1949年5月7日嘉興解放,分設嘉興縣、嘉興市,後撤並頻繁。
1983年8月,撤銷嘉興地區行政公署,分設嘉興、湖州市,嘉興市設城區和郊區,下轄嘉善、平湖、桐鄉、海寧、海鹽5縣。
1985年1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嘉興市區及所轄嘉善、桐鄉、海寧縣被列為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至1988年,嘉興市及所轄5縣均被列為經濟開放區。
1993年11月,嘉興城區更名為秀城區;1999年6月21日,郊區更名為秀洲區,2005年嘉興秀城區更名為南湖區。
『捌』 了解嘉興平湖的進來
平湖是個小城市,裡面的人,都是挺安逸的!客客氣氣的!公交上都會讓座的那種!治安回挺不錯的答,不亂的!環境也是比較好的,就是風比較大有時候,市區的話,公園啊景色都不錯的!每次從杭州回家,坐在公交上,看見別人為老人們讓座,那是在大城市感受不到的!說到風景的話,像莫氏庄園,但是是古代遺產,估計咱都不喜歡!不過,有公園,鞍山公園不錯的,東湖廣場也好的!逛街么,去關帝廟,建國路,都是賣衣服,賣小吃的!還有平湖的乍浦,可以看海,雖然海水比較黃!嘿嘿!如果你想來平湖發展,平湖市一個有發展前景的,最近幾年發展特別快,但是目前來說,工資肯定是不比大城市的!但相對的,開銷也比較少!我是當地人,我很喜歡我的家鄉的,呵呵!希望你們來哦!歡迎!
『玖』 嘉興有哪些名勝古跡
1、海寧市
①陳閣老宅:陳閣老宅,即清代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轉工部尚書陳元龍故宅。它坐落於浙江鹽官城內堰瓦壩,始建於明代晚期陳元龍曾祖(陳與相)時。陳元龍拜相後,將它改建擴大,並把大門改為竹扉,又增建了「雙清草堂"和「筠香館",有皇宮內院之氣派。陳元龍,字廣陵,號乾齋,世稱廣陵相國,亦稱海寧相國,清代相國(宰相)又稱閣老,故其故宅俗呼「陳閣老宅";
②護國隨糧王廟;
③圓覺禪寺·流慶橋;
4、桐鄉市
①昭明太子讀書處;
5、秀城區(南湖區);
①瓶山公園;
②古運河;
③落帆亭;
④南湖(南湖與杭州西湖、紹興東湖、鄞縣東錢湖合稱為浙江四大名湖);
⑤南湖革命紀念館;
⑥攬秀園;
⑦獅子匯渡口;
⑧范蠡湖;
『拾』 平湖這個名字跟歷史有什麼淵源
平湖來歷史悠久,據大墳塘遺址出自土文物證實,早在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春秋時為越國武原鄉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海鹽縣,今平湖市境為海鹽縣一部分。秦末或西漢初,縣治陷為柘湖,移治武原鄉地域(今平湖市當湖鎮東湖一帶)。東漢永建二年(127)縣治陷為當湖,遷治齊景鄉故邑山(今乍浦附近)。東晉咸康七年(341),縣治從故邑山移治馬嗥城(今海鹽縣武原鎮東南)。明宣德五年(1430)從海鹽縣分出大易、武原、齊景、華亭四鄉,建為平湖縣,縣治設當湖鎮,屬嘉興府,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因其地漢時陷為當湖,「其後土脈墳起,陷者漸平,故名平湖」。以後,建置長期不變,境域基本穩定。
199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平湖縣,設立平湖市。2000年,進行了行政村區劃調整,將原來的286個行政村調整為138個。2004年,進行撤鎮鄉建街道和部分行政區劃的調整,將原來和10個鄉鎮調整為3個街道、7個鎮,即當湖街道、鍾埭街道、曹橋街道,乍浦鎮、新埭鎮、新倉鎮、黃姑鎮、全塘鎮、廣陳鎮和林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