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水滸傳有多少是真實歷史

水滸傳有多少是真實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2 23:50:58

⑴ 歷史上真有水滸傳里108將嗎個個真實嗎

歷史上沒有水滸傳里將。

在宋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這就是淮南地區宋江等三十六人「橫行河朔」的歷史事件,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一百零八將,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

這三十六個人在正史書沒有客觀具體的記錄,大部分是根據民間傳說再加工而成的,宋元之際,還有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發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創作《水滸傳》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這是《水滸傳》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從《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的記載看,只有三十六人。據郎瑛《七修類稿》載,這三十六人為:

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

這個名單有一個可疑之處就是,作為一次有影響的農民起義,僅三十六人就「橫行齊魏」,官兵數萬人不能抵抗,這是不可能辦到的。

因此有人認為這三十六人可能是起義軍大小領袖的總數,也就是說與宋江一起舉事起義的三十六條好漢,後來每一個好漢統率一支部隊,但為了方便起見,仍以三十六人的名字稱呼,這種解釋倒也合理。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人數,由於史無記載,確切數字無法統計。


(1)水滸傳有多少是真實歷史擴展閱讀:

梁山108將結局與歸宿。

首先看梁山排行前十的幾個人,宋江被封官之後不久就被朝廷用毒酒殺死,而在此之前,盧俊義被朝廷下葯,結果在坐船時失足落水而丟命。吳用聽到宋江死了之後,十分痛苦,也不想活了,結果遇到同樣不想活的花榮,兩人一起去宋江墓前上吊而死。

公孫勝同學得到了善終,這得益於他無欲無求,同時他早就看穿這一切,於是招安後直接回薊州出家,而關勝則在征方臘勝利後被朝廷封為左將大名府正兵馬總管。林沖最不值,大仇未報,結果征方臘過程中得了中風,武松照顧了他半年之後死了。

呼延灼被朝廷封為御營兵馬指揮使,而柴進也看透了朝廷,為免一死,故意說自己生病,後來告老還鄉。

三十六天罡中,大財主李應和朱仝的下場都不錯,前者被朝廷封為中山府鄆城都統制,後者被封為保定府都統制。而魯智深則是圓寂坐化,武松在六和寺出家,活了八十歲。董平則死在戰場上,當時為了救張清,結果被人一刀兩斷。張清同樣是在獨松關被殺。

而楊志和穆弘、張橫、楊雄則是在征方臘時生病而死,李逵則被宋江一杯毒酒殺死,徐寧、索超和劉唐都是在攻打杭州時被殺,只有戴宗在征方臘勝利後被封兗州府都統制,但他寧願到泰安岳廟陪堂,過了一生。

史進是在昱嶺關被龐萬春射殺,雷橫、阮小二、阮小五、石秀和張順,以及解珍解寶都是戰死,其中張順死得最慘,被萬箭穿心。李俊和阮小七都活了下來,前者去了國外當了國王,而小七則在被封為蓋天軍都統制的情況下,故意穿著龍袍戲耍被削職為民。

燕青,看穿一切,消失於江湖。

在七十二地煞中,朱武被朝廷封為武奕郎兼諸路都統領,但是後來還是追隨公孫勝去修煉法術。黃信、孫立、裴宣、楊林和凌振、杜興、鄒潤、孫新都被授武奕郎。

樂和蕭讓留在了東京,蔣敬宋清回家當了農民,安道全成了御醫,皇普端成了宮中獸醫,金大堅御前聽用,顧大嫂回了老家,蔡慶征方臘後返鄉為民,童威童猛跟隨李俊出國。

其中在作戰中陣亡的有宣贊、郝思文、韓滔、鮑旭、彭玘 、項充、李袞 、單廷珪 、魏定國,孟康 、侯健 、陳達 、楊春 、鄭天壽 。

以及歐鵬、鄧飛、 鄒淵、馬麟、燕順、龔旺、穆春 、曹正 、宋萬 、杜遷 、薛永 、施恩 、周通 、蔡福、朱貴、李忠、李立 、李雲 、焦挺 、石勇、張青 、孫二娘、王定六、郁保四、段景住。

宋江的貼身保鏢呂方和郭盛被滾石砸死,模範夫妻王英和孫二娘戰死,同樣戰死的還有孔亮,哥哥孔明則是病死,同樣病死的還有白勝。死得最不值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被毒蛇咬死的丁得孫,還有就是得腸胃炎的時遷。

這就是全部108將的結局。

⑵ 水滸傳 中 有哪些人物歷史上真實存在

從《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的記載看,只有三十六人。郎瑛在《七修類稿》這樣解釋:「貫中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兩人之名」。所以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之說。

據余嘉錫先生《宋江三十六人考實》一書,整理出歷史上可考的水滸人物大致如下:

宋江:北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宋江在梁山泊起事。宣和二年(1120)或三年時,宋江的副手被張叔夜擒獲,遂投降朝廷。後來,參與童貫領導的圍攻方臘的戰爭(韓世忠擒獲方臘),不久即去世。

楊志:宋江去世後,楊志帶領宋江余部,參與了伐遼之戰。該戰役中,宋軍補給困難,士兵普遍缺衣少食,加上賞賜不及時,楊志率兵不戰而退,導致了種師中的戰死。

史進:《宋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均作史斌。進、斌兩字讀音相似,可能在民間流傳中被誤寫為史進。建炎元年(1127),史斌趁金兵南侵之時,攻佔興州舉兵反叛,稱帝。一兩年後,被吳玠斬殺。

張順:非宋江一黨,但有原型。南宋末年,元朝圍困襄陽城時,有一位民間英雄張順抗敵而死,《水滸傳》中張順之死即取該人的故事。

關勝:非宋江一黨,但有原型。本為北宋末年的濟南守將,抗金英雄,驍勇善戰,被漢奸劉豫殺害。葬於今濟南歷城渴馬崖西。

李逵:非宋江一黨,但有原型。為人兇狠嗜殺(這一點與《水滸傳》一致),在北宋末年投降金朝。

董平:非宋江一黨,但有原型。本為唐州地區的一霸,在北宋末年的戰亂中,他趁機擁兵自重,為人驍勇善戰,所向披靡,故號為:一撞直。

張橫:非宋江一黨,但有原型。南宋初,在太行山起兵,有兩萬余眾。

一丈青:非宋江一黨,但有原型。本為張用之妻,女中豪傑。

(2)水滸傳有多少是真實歷史擴展閱讀:

小說背景及歷史影響: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發生農民起義次數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有數百次之多,宋江起義只是其中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一次。

但因南宋時編印出版了《宣和遺事》,把宋江起義史事演義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現《水滸傳》,將宋江起義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動感人,因而使這次原本平常的農民起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以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⑶ 《水滸傳》中的英雄好漢中,有多少人物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

小說《水滸傳》曾有梁山108位好漢快意恩仇、扶危救困的事跡,其實這完全是小說杜撰的部分。真實歷史上的宋江起義並沒有小說那麼浮誇,甚至該起義也對北宋朝廷沒有造成什麼影響。那麼,真實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到底有多少好漢參與?其又是怎麼被朝廷剿滅的?

宋江等人看到徽宗派遣了中央禁軍,為了避其鋒芒,他們只好下泊轉戰青州,後來,宋江等人又在青州、齊州一代繼續打擊宋朝的地方軍隊,其影響力才進一步增強。侯蒙作為東平府的地方官,卻勞而無功,其年歲已高,沒過多久,他就死在了東平府。侯蒙死後,朝廷暫時放棄了征討義軍的做法。

公元1121年,宋江義軍進入淮陽,他們攻破淮陽城,並席捲了淮陽朝廷的屯糧。淮陽是江蘇重鎮,宋徽宗當然非常重視,這一年,徽宗以海州知府張叔夜為招討使,繼續征討義軍。

⑷ 水滸傳是不是歷史真實的

不是,只是其中有幾個人物是真實的,比如宋江,武松確實是真正存在過的歷史人物,武松專打虎的故事屬也是真的。

據史家考證研究,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108將,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

(4)水滸傳有多少是真實歷史擴展閱讀:

《水滸傳》創作基礎:

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

《水滸傳》最早的藍本是宋人的《宣和遺事》,它著力描寫了楊志賣刀、晁蓋等結伙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事,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寫。

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創作《水滸傳》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這是《水滸傳》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⑸ 請問 歷史上水滸傳中有多少人是真實存在的 108將里的

宋江真實存在,就是起義者。武松也有,只是打死的是蔡虎,就是蔡京的兒子,不內是真老虎。關勝、朱仝楊容志都是真人,其餘的天罡都是最早見於《宣和遺事》,地煞大多數是施耐庵寫出來的。

可以參考下這里http://bbs.cqzg.cn/thread-499132-1-1.html

⑹ 水滸傳裡面有多少是真實的

要說真實,就只有宋江方臘起義是真的,有人認為歷史上還存在一個叫宋江的將軍,這一點雖無明確史料證明,但是不能排除這一可能,歷史上的宋江起義的人數似乎不太多,因為宋江畢竟在當時的人們眼裡屬於反賊,所以官修史書沒有給他列傳,只是零星地提到宋江這一人物,據《宋史·徽宗紀》上記載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張叔夜傳》所敘:「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鹵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由此可見宋江起義確有其事,但被張叔夜所平,張叔夜只用千人就平定宋江,可見宋江起義規模不是太大。但是影響深遠。
另外就是有關宋江招安的話題,當時朝廷確有人主張招安宋江讓他去打方臘,這個人就是侯蒙,《宋史侯蒙傳》記載:「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東都事略》中也提到當時的亳州知州候蒙曾向皇帝上書建議:「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所以你看《盪寇志》上面就有侯蒙舉薦招安宋江的事例)

水滸中的108將,據說確實存在的有三十六人,根據《大宋宣和遺事》所記載,但是《宣和遺事》屬於話本,原來小說的原型,上面的記載杜撰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僅供參考。

據說(又是據說)水滸中的一個人物武松,他的原型是施耐庵的好友,叫卞元亨,聽說他有過徒手打死猛虎的事跡。而武松在宋朝也確有其人,《臨安縣志》《西湖大觀》《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記載了北宋時杭州知府中的提轄武松勇於為民除惡的俠義壯舉。上述史籍中,武松原是浪跡江湖的賣藝人,「貌奇偉,嘗使技於涌金門外」,「非盜也」。杭州知府高權見武松武藝高強,人才出眾,遂邀請入府,讓他充當都頭。不久,因功被提為提轄,成為知府高權的心腹。後來高權因得罪權貴,被奸人誣諂而罷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趕出衙門。 繼任的新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是個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權勢,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聲載道,人稱蔡鋆為「蔡虎」。武松對這個奸臣恨之入骨,決心拼上性命也要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隱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後擁而來之際,箭一般沖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數刀,當即結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擁前來圍攻武松,武松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捕獲。後慘遭重刑死於獄中。當地「百姓深感其德,葬於杭州西泠橋畔」,後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說到武松自然要提一下他那哥哥武大郎了,武大郎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人,只是他是明初人,比武松小不知多少年,據武大郎後人所述(因為他那種小人物只有家譜和考古可以提供點資料,正史誰寫他呢)武大郎原先是陽谷縣縣令(就是水滸中武松任都頭的那個地方)原先寂靜貧寒,在一家潘姓住宅里打短工,因為人老實,被其主人看重,便將自己女兒許配與他,這人自然就是後來人見人罵的潘金蓮。後來武大郎高中進士,當上了縣令,他的一個好友就打算求他救助,但是武大郎因為公務纏身就沒有怎麼接見他,他的那個朋友就以為武大郎故意避而不見,所以一氣之下回了清河縣。一路上,他為泄私憤,於路邊道旁樹上,牆上寫了很多武大郎的壞話,如「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夠不著。」等等。還畫了很多譏諷武大郎形象的圖畫。回到家中,只見一座新蓋的房屋亮亮堂堂。這時才知道武大郎雖然忙不開身,但是還是派人幫助朋友安置妥當,本來想給他一個驚喜,但沒想到只剩下驚了,而更沒有想到的是那些圖畫什麼的被施耐庵看到,於是將其寫進水滸傳中,這一次武大郎他們也算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關於武大郎的敘述不知道正確性有多少,畢竟只是些野史,但是根據考古發現得出結論:武大郎的棺木屬於上好的楠木棺,而且所選的墓址在古代算是風水寶地,不可能是一個賣燒餅的人能夠買的起的,而武大郎實際身高根據測量其遺骨可得知大概有一米六八左右。也不算太矮,

⑺ _《水滸傳》中,有哪幾個人物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

從《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的記載看,只有三十六人。郎瑛在《七修類稿》這樣解釋:「貫中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兩人之名」。所以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之說。

(7)水滸傳有多少是真實歷史擴展閱讀:

小說背景及歷史影響: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發生農民起義次數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有數百次之多,宋江起義只是其中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一次。

但因南宋時編印出版了《宣和遺事》,把宋江起義史事演義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現《水滸傳》,將宋江起義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動感人,因而使這次原本平常的農民起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以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⑻ 水滸傳里有哪些部分是屬於真實歷史的

我是山東濟寧人,濟寧即是水滸書中的濟州,梁山是濟寧下屬的一個縣,現在開發了旅遊,到了那裡就可以看到替天行道的大旗,下面是歷史上的水泊梁山,而非小說裡面的:

史料記載只有宋江一人名字,梁山好漢為首三十六人,其餘三十五人皆無具體記載。
梁山泊位於鄆州壽張縣。縣南三十五里有梁山。泊在梁山之南,周方數百里。附近州縣的農民在這里經營蒲、魚等副業。《宋史•蒲宗孟傳》記載說:「鄆(州)介梁山泊,素多盜。」這里有山泊可守,歷來是起義農民的一個據點。早在神宗統治時期,鄆州知州蒲宗孟對梁山泊的起義農民就殘酷鎮壓。即使「小偷微罪」,也加以斷足筋的酷刑。殺人之多,更是不計其數。甚至宋朝的御史也彈動蒲宗孟的「慘酷」。這不僅說明了宋朝地主階級統治的黑暗,同時也說明:這里的廣大農民從來就在不屈不撓地向著地主階級的
黑暗統治展開英勇、激烈的搏鬥。
徽宗時「括公田」,梁山泊也被括歸朝廷所有。農民打魚采蒲葦,都要按船計算,向朝廷交租。一縣在常賦之外,增加租錢到十幾萬貫。大致在宣和初年,鄆州等地不甘忍受黑暗統治的農民,便以宋江等三十六人為首,點燃了起義的烈火。
現有史料,沒有留下關於宋江領導的起義過程的完整記載。依據僅有的片斷記事,依然可見:起義軍的活動是聲勢浩大的。《皇宋十朝綱要》載:宣和元年(一一一九年)十二月,宋徽宗曾下詔京東東、西兩路提點刑獄帶兵督捕「京東賊」宋江,不久又命「招撫」。這從反面表明,宋江領導的起義軍已給予宋朝的統治以沉重的打擊,震動了朝廷。次年,起義軍從京東西路進至東路。知亳州侯蒙上書,說起義軍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沒有人敢抵抗。他建議宋朝招降宋江去鎮壓方臘。徽宗任侯蒙知東平府去招降。這又說明,起義軍仍在鄆州的梁山一帶活動。侯蒙未到任即病死。起義軍繼續在濮、單、齊、青等州進軍。十二月,宋朝調派知歙州曾孝蘊知青州,鎮壓起義。大約此後不久,起義軍即從青州一帶南下到沂州,曾和知沂州蔣園統領的宋軍激戰。一一二一年初,起義軍自京東駕船渡海,進至沭陽縣,與縣尉王師心率領的宋兵作戰。史書上稱宋江為「淮南盜」。二月間,起義軍攻淮陽軍,進而向海州、楚州界進發。《宋史•張叔夜傳》說,這時起義
軍已經「轉掠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聲言將至(海州)」。起義約兩年來的活動說明:他們不是集中力量去攻打州縣城鎮,而是在京東東、西路至淮南各州的廣大農村流動作戰,聲威日盛。一一二一年二月,宋徽宗命令海州知州張叔夜鎮壓和「招降」宋江領導
的起義軍。據《宋史•張叔夜傳》記載:張叔夜派出間諜偵察起義軍動向,得知起義軍奪得大船十餘只,裝載貨物。張叔夜預設埋伏兵,誘起義軍在海邊作戰,乘機焚燒船隻。起義軍被伏兵圍困,副將被擒,宋江投降了宋朝。北宋末曾任濟南府教授的李若水,撰《捕盜偶成》詩說:「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描述了宋江從起義到接受招安的概略。《東都事略》、《十朝綱要》等書也都有宋江投降的記事。《宋會要稿》並載有宣和三年五月三日的徽宗詔書,說張叔夜等「能責所部斬捕賊徒,聲績著聞」,進官一等。依據這些記載,宋江確已接受「招安」,叛賣了起義農民。
但是,梁山泊的農民起義軍,在宋江降宋後,仍然繼續戰斗。一一二一年,主持「括公田」的大宦官楊戩死,宦官李彥繼任其事。李彥將梁山泊租稅收歸西城所,又對蒲、魚、荷、芡等行業「日計月課」榨取重稅,致使「泊旁之人,無所衣食」。當地農民紛紛參加起義反抗。一一二四年蔡居厚知鄆州,曾誘殺梁山泊起義農民五百人,說明農民軍的戰斗仍在激烈的進行。漁民張榮領導的起義軍,聚集梁山泊,形成一支有船數百隻的水軍,堅持戰斗,到金朝南侵時,又向女真奴隸主發動攻擊。金朝統治河北後,梁山泊仍然是起義農民的據點。

⑼ 水滸傳里108將有多少是歷史真實存在的

宋江起義規模到底有多大,從有關史書如《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載,只有36人。據郎瑛《七修類稿》載,這36人為: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近人余嘉錫對此有過詳細的考證。作為一次有影響的農民起義,僅此36人就「橫行齊、魏」,官兵數萬人不能抵抗,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辦到的。據此有人認為這36人可能是起義軍大小領袖的總數,也就是說與宋江一起舉事起義的,可能是三十六條好漢,後來
每一個好漢統率一支部隊,但為了方便起見,仍以36人名字稱呼,這種解釋倒也合理。那麼,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到底有多少人?由於史無記載,確切數字無法統計,大致有數千人的隊伍。

史書記載宋江起義有三十六位英雄,為何到了《水滸傳》卻變成一百零八位呢?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得明白:「貫中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這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之說。羅貫中在寫小說有感於宋江起義有「替天行道」之言,對於當時那些「非禮之禮,非義之義,江必有之自亦異於他賊也」,才將梁山36位英雄寫成108位,小說自是小說,萬不能當成歷史來對待。

閱讀全文

與水滸傳有多少是真實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