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張士府有多久歷史

張士府有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2 23:50:07

❶ 山東省平原縣張士府大魏庄陳氏家族譜、學、傳、福、萬、的後面怎麼排

千。百。十。雙。單。大。中。小這個沒有啥,可以展開想像

❷ 有誰知道平原縣林庄鄉北何村的發展史有多少年歷史了

平原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三國時劉備曾任平原縣令,至今仍保留有龍門石刻、文昌閣、森羅殿遺址、千佛塔等一批文物古跡,是清代詩人董元度、當代數學家張鴻基、哲學家任繼愈、作家鄧友梅等著名人物的故鄉。
漢置縣,據《爾雅》:「大野曰平,廣平曰原,縣西有平原津。」據《地理風俗記》:「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
1992年10月4日,將平原縣的王村店鄉劃歸德州市管轄。
1996年5月3日,撤銷平原縣王杲鋪鄉,設立王杲鋪鎮(魯政函民字[1996]20號)。
1998年7月28日,撤銷平原縣張華鄉,設立張華鎮(魯政函民字[1998]18號)。
1999年,平原縣轄6個鎮、12個鄉:平原鎮、恩城鎮、王風樓鎮、腰站鎮、王杲鋪鎮、張華鎮、蘆坊鄉、王大卦鄉、三唐鄉、坊子鄉、張士府鄉、前曹鄉、尹屯鄉、寇坊鄉、林庄鄉、王廟鄉、蘇集鄉。
2000年6月15日,平原縣撤銷寇家坊鄉、爐坊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平原鎮;撤銷張士府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王鳳樓鎮;撤銷前曹鄉、尹屯鄉、林庄鄉,合並設立前曹鎮,前曹鎮人民政府駐原前曹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十里鋪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恩城鎮;撤銷王廟鄉、蘇集鄉,合並設立王廟鎮,王廟鎮人民政府駐原王廟鄉人民政府駐地。
2000年,平原縣轄8個鎮、3個鄉。總人口439701人,各鄉鎮人口: 平原鎮 96800 王風樓鎮 51206 前曹鎮 52459 恩城鎮 56244 王廟鎮 34489 王杲鋪鎮 31177 張華鎮 21615 腰站鎮 24302 坊子鄉 27692 王打卦鄉 23669 三唐鄉 2004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平原縣轄8個鎮、3個鄉。

❸ 南通的歷史有多長時間

5000餘年前就有人類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

南通境內成陸最早的西北部為揚泰崗地外緣,5000餘年前就有人類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其餘大部分區域為近2000年間海中沙洲逐步漲接而成。

隋以前,今南通市區一帶逐漸成洲,始稱「壺豆」(後又稱胡逗洲),洲上多流人,以煮鹽為業。稍東有南布洲,東北方向有扶海洲,各大沙洲均為海陵(今泰州)屬地。

東晉義熙七年(411),在今海安、如皋一帶置寧海、如皋、臨江、蒲濤4縣,屬南兗州(今揚州)。南朝宋泰始七年(471),析寧海縣西部另立海安縣,不久撤銷,轄境復歸寧海縣,後並入海陵縣。

五代十國時期,今南通一帶為割據政權南唐控制。南唐保大十年(952),升海陵縣如皋場為如皋縣。後周顯德五年(958),設置靜海軍,後改通州,始築州城,時領靜海、海門2縣。

宋代,通州一度稱崇州、崇川,隸屬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通州升為通州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恢復為州,屬揚州路,領靜海、海門2縣。

1949年1月,海門、啟東全境解放;2月2日,南通全境解放;2月3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成立,駐建設路1號辦公。1953年1月,重建江蘇省,南通市改為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1983年3月,南通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原行署所轄6縣統一由南通市領導,實行市管縣體制。

(3)張士府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南通,位於中國東部海岸線與長江交匯處,長江入海口北翼,與上海市隔江相望,是江蘇唯一同時擁有沿江沿海深水岸線城市。陸域面積8001平方千米,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山水旅遊城市,以「中國近代第一城」著稱的歷史文化名城。

下轄如東縣,海安、如皋、啟東、海門4市,崇川、港閘、通州3區及富民港辦事處(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全國 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沿海城市之一,為全國有影響力「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文博之鄉」「長壽之鄉」「平安之鄉」「新僑之鄉」。

先後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中國服務外包風采城市等榮譽。2017年,南通市常住人口 730.5萬人。

❹ 明朝有多少年清朝呢

明朝276年,清朝276年。

1、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

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 ,以應天府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2、清朝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一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清朝後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迫末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4)張士府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一、明朝歷史大事介紹

1、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准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 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2、土木堡之變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

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

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

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

於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開門,於謙等大臣私立郕王為帝,並親自守城拒絕也先送英宗回京。

二、清朝歷史大事介紹

1、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2、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

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

❺ 張的歷史有多少年

張姓是中國最大的姓之一,得姓歷史悠久,族大支繁。張姓曾有43個望族,在所有姓氏中無與匹敵。
張姓,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得姓較早,源遠流長;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張氏族人;三是人才輩出,不可勝數,從古至今,歷代皆有張氏的傑出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著力量。
關於張姓的始祖,歷代史書中有如下記載:「黃帝第五子清陽生輝,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見《元和姓纂》)「揮造弧矢,受封於張 ,後為弓氏。張,望出太原。」(見《姓氏考略》)「 張,黃,李,趙,黃帝賜姓。」 (見《風俗通》)
「張氏,世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仕韓,此即晉之公族以字為氏者。譜家謂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賜姓張氏。此非命姓氏之義也。按晉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世有張氏,則因張侯之字以命氏,可無疑也。(見《通志 。氏族略 。以字為氏》)
「張姓出於姬姓,至周而氏者祖於韓,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陽,洛陽,河東,始興,馮翊,吳郡,平原,青河,河間,中山,曰魏,曰蜀(見袁桷《張氏宗譜序》)
從以上記載看,張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是黃帝的直系後裔。黃帝第五子青陽,生子曰揮。這位叫揮的黃帝之後,正是張姓的始祖。所以說張姓是黃帝的直系後裔,並不為過。
這位名揮的黃帝後裔,非常聰明,他觀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狀做了弓矢。原來,天上有星名「天弓」 ,簡稱「弧」 。屬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東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兩星座內。《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東南,天弓也」,揮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啟發,最早發明了弓矢--這個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 「賜姓張氏」。
不過,當初的「張」,非命姓氏之義也 「。因為弓矢發明之後,在使用之前,必須先用力氣將弓張開,不然,就無法使用。揮是因為這個緣故而命為 「張氏」 的 。從此之後,揮的後代子孫有的姓弓,有的姓張,分成兩支,也是出於此因 。後世的張姓,在談及自己的姓氏時,常常解釋為 「弓長張的張」 也是起於此故。這支源於揮的張姓,得姓甚早,是中國張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
過了近兩千多年,到了大約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華大地上的張姓,又出現了兩支。與其他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這兩支張姓,也是以黃帝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所建立的韓國和晉國。在韓國和晉國之中,有人以張為氏,即「張姓出於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於韓」 ,「晉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始有張氏」。 在張氏的總源流中,又增兩支源流。這兩支張氏源流,比揮之後要晚兩千多年,但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裔,只是有遠近的區別而已。
關於張姓的最早源地,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揮這一支,最初源於現今的太原。太原,是中國張氏的源地,也是中華民族張氏望族所在地。
到了周代的韓國和晉國之後,由於加入新的系源,張姓的源地也發展至多處,當時的韓國,「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說,此處不再。當時的晉國,成為張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十四望」。韓、晉國中改姓為張姓者,雖晚於揮之後裔,但卻後來居上,繁衍很廣。 據《中華姓府》張紙圖譜記載,明朝年間,張氏已有43望,不僅遍布全國,而且成為許多地方的望族,超過了其他諸姓。周代的這兩支張氏姓源,為張氏後來成為中國的一個大姓,起了很大作用。
在張氏姓源中,也有少數民族加入的成分。這是到了漢代之後,由於劉漢的強盛,一部分少數民族改姓為劉,也有一小部分少數民族改姓為張。一些他姓人士,敬慕張姓的族大人眾,也棄之原氏,擇張而從。《魏志》上記有曹操的大將張遼,原來姓聶,後來改從張姓,《讀史方輿紀要》也有「漢諸葛亮賜龍佑那為張氏」的記載。這些均是例證。
張氏族大支繁,其播遷情況也比較復雜。由於張姓遍布全國,張姓的望族遍及各地,這就使得張姓在數千年的繁衍和播遷中,有其十分復雜的特點,雖然每一地的張姓,都有各自的繁衍中心,但播遷的先祖和時間、路線,與其他姓氏大都有著共同的播遷先祖的情形不大一樣。它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路線,向不同的方向遷居的。
張姓歷來人才濟濟。從戰國時游說六國連橫事秦的張儀開始,在以後的各朝各代中,均有張氏名人登上歷史舞台。張氏「家珍」之多,很少有他氏能與之相比,略舉如下:
漢時,張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無論是在治政、事功,還是學術、藝術、醫學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漢初大臣張良,為輔佐劉邦得天下,出過許多奇謀良策。兩次出使西域的張騫,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聯系,發展了漢與中亞各地人民的友好關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科學家張衡,創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儀(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寫下《傷寒論》、《金匱要略》,對中國醫學發展有重大貢獻。書法家張芝,「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被稱「今草」。
漢之後,有黃巾起義首領張角;三國時的大將張飛、張遼;晉時文學家張載、學者張湛;唐代詩人張繼、張祜、張籍,書法家張旭;宋時詩人張耒。相傳唐代有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共財,遠近稱頌。事情傳到唐高宗那裡,高宗親自前來探望。高宗向他詢問保守家業、和睦家庭的訣竅, 他只寫了一百多個「忍」字作為回答。高宗從中悟出了治國齊家的大道理,深為感動,心滿意足地起駕回宮。此後,張公藝家族為了紀念這次有意義的事件,便以「百忍」作為自己家族的徽號。另據唐代典籍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群臣為玄宗祝壽,多獻奇異珍寶,只有宰相張九齡獻上一部名為《千秋金鑒錄》的書籍。他在書中詳細論述了古今興亡之道,意在規勸玄宗應於天下太平之時記取歷代興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後,玄宗對他這份貴重的「禮品」十分珍視,還專門下詔進行彰表。因此,張九齡的族人也引以為榮,開始以「金鑒」為堂號。還有當代黃岡web2.0奠基人張海。
從古到今,張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將帥。此外,如思想家張載、張式對儒家理論的貢獻,佛學家僧肇(俗姓張)對佛教思想的升華,以及張天師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義。另如張學良的兵諫抗日、張福林的太空探險等等,也都是功在當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這些,無不都是張姓人對歷史和文化的重大貢獻。
今天,張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3位。

❻ 蘇州有多少年的歷史(具體的)

蘇州古時稱吳。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已歷經2500多年的滄桑。古城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歷史上,這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傳統文化發達、園林風景秀美的城市,被譽為"人間天堂"。

蘇州,位於江蘇省南部,大運河流貫境內,太湖在市郊以西,多湖盪河流,而西郊又多山丘,益增勝概。

春秋時吳王闔閭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築闔閭城,以為國都,是為蘇州建城之始。秦漢為會稽郡治所,因原為吳地,故名吳縣。秦末項梁、項籍在此起義反秦,蓋當時江南風俗頗尚武勇,與後世絕異。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包括建德以下的浙江東岸地)為吳郡,以吳為治所。漢末孫策、孫權初據江東,亦以吳為駐地,後乃移治京(今鎮江),再移秣陵(今南京)。孫吳東晉南朝時,與吳興、會稽(一說為丹陽)合稱「三吳」,為東南富饒之區。梁末改吳郡為吳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滅陳,改吳州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大業時仍為吳州,又改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為蘇州。州(郡)名稱雖幾經變更,治所則均在吳。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分吳縣置長洲縣,自此一城遂有兩縣。唐代後期,吳中人口增加,經濟文化都有明顯發展,名詩人白居易、韋應物、劉禹錫都擔任過蘇州刺史。

唐末蘇州曾遭嚴重兵禍。光啟二年(886年),牙將張雄襲踞吳城,次年被逐走。龍紀元年(889年),錢謬取蘇州。次年,即大順元年,楊行密取蘇州於錢氏,不久又為孫儒奪去。孫儒軍從河南流竄長江南北,到處焚殺,極富破壞性。大順二年,孫儒焚城而去,錢繆收復甦州。乾寧三年(896年),楊行密軍再奪蘇州。錢氏大舉反攻,於乾寧五年奪回蘇州。此十餘年間,吳城八次易手,遭禍甚酷。

後梁開平二年和三年(908—909年),淮南楊氏部將周本圍蘇州七個月而去。此後吳與吳越休戰,江南戰禍始歇。吳越自動納土於宋,事在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與周本圍城之役相去近七十年。在此期間,吳中承平,錢氏於太湖旁置「撩淺軍」,專事興水利、防水害,農業常獲豐收。錢謬之子元瓊在蘇州造金谷園,即環秀山莊前身。著名的虎丘山雲岩寺塔亦建於錢氏統治時的後周顯德元年(954年)。

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蘇州為平江府,以吳、長洲二縣為治所。徽宗用朱勵興「花石綱」,蘇州頗受其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完顏宗弼軍陷平江,擄掠焚城,是為五代初年以後蘇城所遭的唯一的一次兵禍,破壞極為嚴重。

南宋立國江南,將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吳中。名將韓世忠的住宅即舊為北宋詩人蘇舜欽所有的滄浪亭,韓氏夫婦身後亦埋骨於靈岩山麓。余如、范成大之與石湖,史正志之與石卷堂,均為著例。經濟亦在五代北宋的基礎上,續有發展。范成大著《吳郡志》,謂:「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蓋南宋之時,蘇杭富庶實甲於天下。

元改平江府為平江路。元末,張士誠取平江,改稱隆平府,居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軍破蘇州,攻圍近一年,戰禍亦復不輕。明初,太祖恨吳人附張氏,賦稅特重,並多次迫遷富民赴臨濠(鳳陽)。宣德年間,周忱、況鍾屢請減免,戶部均不肯執行。正統元年(1436年),方有所改。明以吳縣、長洲為蘇州府治所。清雍正二年(1724年),復分長洲縣設元和縣,自此一城遂有三縣。辛亥革命後,並三縣為一,只設吳縣。解放後為蘇州市。

宋元明清四代均倚江南漕糧為命脈,蘇州所供,冠於各地。文化尤稱發達,前後曾出進士二千四百人、狀元三十六人。自北宋范仲淹以來,名賢輩出,而尤盛於文藝。明代繪畫有吳門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表。晚明清初評點小說蔚成風氣,評《三國演義》的毛宗崗為長洲人,評《水滸》的金聖嘆為吳縣人。

蘇州園林甲於天下。今之所存多為明清士大夫所建,即源遠流長如滄浪亭、環秀山莊等,亦經明清兩代增修,余若拙政園、留園、藝圃、怡園、西園等,均明清名園,為國家瑰寶。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875626.html

❼ 張士府到平原手機會顯示走多少步

你好,這種步數都是根據路程來決定的,如果路程比較遠,就可能幾萬步以上

❽ 普通話有多少年的歷史

清末已出現「普抄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

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後,確定國語標准;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准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

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8)張士府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准漢語。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截至2015年,中國70%人口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尚有約4億人只局限於聽懂的單向交流。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體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

❾ 山東德州平原張士府有水澆地種玉米嗎

有的,我們這邊有的種上玉米後可以用水澆地,有的澆了地後在種玉米的都可以的,這樣種玉米的話,玉米就出的玉米苗全苗旺,我想,山東德州平原張士府也不例外的,所以,山東德州張士府有水澆地種玉米的。

閱讀全文

與張士府有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