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進入租借要什麼條件

歷史進入租借要什麼條件

發布時間:2021-03-02 23:29:41

❶ 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歷史條件和建成社會主義所需要的物質基礎是什麼

A。由近代中國特殊歷史條件
B.我國社會主義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經過新民主主義社會走向社會主義
C.我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客觀條件

❷ 我的租賃的發展歷史

目前我國存在三類分別由三個不同部門分別根據不同規章審批的租賃公司。一是由原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屬於非銀行金融機構類的金融租賃公司[2],二是由原外經貿部根據2001年9月頒布《外商投資租賃公司管理暫行辦法》批準的,具有準金融機構性質的中外合資租賃公司,三是作為一般工商企業,由國內貿易局主管、附屬於製造廠商、以促進本企業產品銷售為目的的非金融機構內資廠商類租賃公司。
這樣就存在以下問題:
(1)根據國務院授權、我國目前有關金融監管規定,所有金融業務只能由經原人民銀行(現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批準的金融機構開展,一般工商企業若從事金融業務,就會被相關法規界定為非法經營,其交易行為不受法律保護。融資租賃在我國被有關部門認定為金融業務,因此,原外經貿部與經貿委批準的中外合資租賃公司允許從事融資租賃就存在業務的合法性問題或是部門間規章的不協調問題。
(2)由於原人民銀行將租賃公司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各項監管指標要求較嚴格,如注冊資本金要達到5億元,對其資產負債比例也有詳細要求,如對資本總額占風險資產的比例[3] 、同一承租人的融資余額比例[4]、流動資金貸款[5]、長期投資[6]、租賃資產[7]、拆入資金[8]及對外擔保[9]比例等都有具體規定。而對於中外合資租賃公司,除了資本金[10]要求外,僅對資本總額與風險資產的比例[11]有所要求。
(3)業務范圍不同。人民銀行批準的融資租賃公司,除了可以從事中外合資租賃公司的所有業務外,還可以向承租人提供租賃項下的流動資金貸款,有價證券投資、金融機構股權投資,發行金融債券,向金融機構借款,外匯借款以及同業拆借等業務。而對於中外合資租賃公司,可以從事融資租賃業務,其他內資租賃公司就法規而言沒有約束,從邏輯上看,沒有資格從事融資租賃業務(其實也沒人監管)。
2、稅收政策不能與租賃行業的功能與特點相適應
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國的稅收體系在支持租賃業發展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努力,如規定融資租賃業務可以用租金收入扣除租賃物的購置成本(包括利息支出)的差額徵收5%的營業稅,又如企業技術改造採取融資租賃方法租入的機器設備,折舊年限可按租賃期期限和國家規定的折舊年限孰短的原則確定,但最短折舊年限不短於3年,推出消費型增值稅[12]等。但現行的稅收政策,仍不能很好適應租賃行業的功能和特點,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1)稅收政策不明朗。如對外商投資企業是否可以對設備加速折舊未作明確。2000年國家財稅部門規定,購買國產設備,設備價款的40%,可以在當年新增所得稅中抵免,但對承租人在融資業務和出租人在經營租賃業務中如何實施,沒有明確規定。同樣對於購買國產設備可以退增值稅的規定[13],也沒有明確企業採取租賃方式購置或租賃公司購置國產設備用於開展租賃業務,是否適用此規定。又如出售回租業務是企業將現有資產變現籌措資金最便捷的方式之一,但我國稅務部門對此種交易方式如何征稅尚無明確的規定。
(2)存在重復征稅與稅賦不公平的情況。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把租賃與融資租賃視為性質截然不同的兩種業務,將融資租賃視為金融業務,租賃業視為服務業務,而工商業從事融資租賃視為提供貨物銷售,租賃業的營業稅規定很不一致。中外合資租賃公司,以租賃收益扣除融資成本之差為基數(外幣部分),繳納5%營業稅,金融租賃公司以實現的租賃收益為基數,繳納5%的營業稅,1998年4月上兩類營業稅稅率調整為8%,而內資租賃公司以租金總額(不扣除任何費用)為基數,繳納5%的營業稅。2003年初,則將所有融資租賃以租賃收益扣除融資成本為基數[14],稅率為5%。租賃業則按照全部租金收入徵收5%的營業稅,這樣對於那些中長期的經營租賃,其與設備的短期出租存在明顯區別,但與傳統出租服務一樣,一律按照租金收入的5%繳納營業稅,由於增值稅不完全抵扣,租賃物的購買和租賃環節存在重復征稅。其他工商業從事的融資租賃業務不適用營業稅,適用增值稅,稅率17%。從增值稅看,我國目前正在醞釀由生產型轉向消費型,在完全轉型之前仍存在重復納稅問題。另外,目前我國對內、外資企業實行兩套不同的所得稅制度,統計資料顯示,內資企業近年所得稅負擔率為25%左右,外資企業負擔率僅為13%。
3、租賃業規模小、體系不完善
一方面,我國大部分生產企業庫存商品比重高,資金周轉率低,從生產到流通的全過程對銀行的依賴很大,而我國工業設備租賃采購占設備投資的比例僅為1%左右。另一方面,我國租賃機構少,類型單一,專業化程度低,在租賃產業鏈的形成方面還存在很大的距離。具體表現為(1)廠商租賃公司由於受到法規空白等方面的制約,從事的基本是傳統出租業務,沒有充分發揮廠商從事租賃業務的功能與作用。(2)全國租賃信息統計工作還沒起步,租賃信息殘缺,各項研究無法深入開展。許多地方是各租賃公司信息不暢,業務難以深入。(3)缺乏與租賃業發展相關的擔保公司、租賃經紀公司等。(4)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還處在初級階段,租賃公司之間也還沒形成完善的上下游互補的租賃網路。

余小梅表示,現代租賃倡導的是「所有並不重要,使用創造價值」的理念,而我國租賃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社會認知度不足。其實,租賃遍及各個行業,帶給企業的好處非常多,處處都是誘人的商機。

從生產企業角度看,租賃是一種創新的銷售形式,可以擴大企業的銷售額;而對經常受資金困擾的廣大中小企業,租賃是破解融資難題的「金鑰匙」,既可以花很少的錢提前使用新設備,省下的錢又可以增加企業的資金流量。據央行推算,中國民間融資規模約為9500億元,可見企業需求之強勁。

而對於租賃企業來說,可謂商機無限。但由於認知不足,租賃業在我國的發展並不樂觀。在國外,工程機械、飛機船舶、各種車輛、醫療設備、通訊和信息設備等,60%以上是通過租賃方式銷售的。據《2004世界租賃年報》統計,美國租賃業對GDP的貢獻率已超過30%,而我國僅為萬分之三;發達國家租賃業的市場滲透率(租賃在所有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例)已達15%~30%,而我國僅為1.5%左右。

但從其他行業的發展歷程看,差距也同時蘊藏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據業內專家估算,如果按我國對WTO的承諾完全放開市場,國內租賃市場的交易額有望達到上萬億元人民幣,利潤空間接近千億元。現在進軍租賃行業和使用租賃業務,正逢佳時。

中小企業可巧妙利用租賃業務

在輕紡業發達的浙江紹興地區,當地紡織企業生產設備的先進程度遠遠強過當地的一些國營大廠,與國外同類企業相比,也毫不遜色,而這些紡織企業中70%~80%的設備更新便是通過融資租賃的方式來實現的。這表明,只要巧妙利用租賃業務,中小企業同樣可以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比如,如果企業現金流不足,可以把已有設備賣給租賃公司,然後再回租回來使用,就可以盤活一大筆資金,同時優化資產結構。

但是,並不是說所有的租賃業務都適合中小企業。據租賃專家沙泉介紹,資金規模小、單台使用的設備價值高的中小企業,以及處於成長初期的科技型企業和企業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更適合使用租賃業務,租賃的設備主要為大型電氣設備、機械加工設備、醫療設備、通訊設備、環保設備、航空飛行器、教學科研設備等。

目前,國家對企業使用租賃業務還出台了相應的優惠政策,比如,對企業採取融資租賃方式租入設備,可以提前折舊,節約一筆稅金。

用合同來規范租賃風險

由於我國目前正在起草《融資租賃法》草案,目前尚沒有專門針對租賃行業的法律規范,致使行業發展混亂,也相應增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

對於出租人來說,最大的風險是承租人還租能力,它直接影響著租賃公司的經營。而對作為承租人的企業,同樣面臨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因此,余小梅認為,規避風險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融資租賃合同應規范化。目前,余所在的北京租賃行業協會正在進行這項工作,並將於10月下旬在北京舉辦第三屆中國租賃行業論壇,以此推動在政府層面上獲得國家的支持,在微觀層面上規范企業間的租賃行為。此外,余小梅還表示,租金償還擔保和保險也是租賃企業有效規避風險和補救風險損失的方法。

租賃根據標的物所有權的不同,可以分為融資租賃和經營性租賃,這種劃分更多地體現了現代租賃的特點,是目前租賃市場的主體。然而,生活用品和辦公用品租賃目前在我國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像兒童玩具、傢具、家用電器、辦公桌椅等,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入租賃領域。

事實上,美國人的消費觀念已經是「能租就租,不能租才買」,相比而言,目前我國持這種觀點的家庭和公司還處於成長期。隨著觀念的逐步改變,開一家生活用品、辦公用品租賃公司未嘗不是一個不錯選擇!
融資租賃是二戰後產生於美國的一種新型金融工具,因其在加速折舊、促進企業技術改造、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方面的獨特優勢,在出現至今短短50年的時間里,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在債權融資的資金市場上僅次於銀行貸款的第二大融資方式,佔全球設備投資的20-30%。通過對金融市場的細分,可以看出融資租賃在金融市場中的地位和份額。

我國的金融租賃業是指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以提供融資租賃業務為主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目前全國只有15家,數量少,規模小,資產總額不足200多億元人民幣,在中國民族金融市場上所佔份額非常有限。由於存在許多對於金融租賃真正含義、市場前景、業務發展、監督管理、政策要求等方面的認識誤區,我國金融租賃如在夾縫中生存,不但沒有完全發揮出其特色和優勢,而且導致一些金融租賃機構業務發展停滯,生存困難。盡管如此,回顧金融租賃在我國改革開放後對我國引進外資、技術設備改造的巨大推動作用,以及國外金融租賃業發展的情況,仍然可以看出,金融租賃在中國大有可為,是中國民族金融市場不可忽視的一支生力軍。在這支生力軍中,已涌現出像浙江省租賃有限公司這樣經營業績好,運作管理規范,發展勢頭良好的排頭兵。
浙租公司的前身是成立於1982年的中租浙江代理部,注冊資金僅為50萬元人民幣,1986年9月19日更名為浙江省租賃有限公司。到1999年12月,公司實現增資擴股2.3億元人民幣,總資產為20億元人民幣,累計投放租賃設備資金60億元人民幣。浙江省租賃有限公司在非銀行金融機構普遍感覺經營困難的形勢下,深刻把握金融租賃的內涵和發展趨勢,審時度勢,抓住機遇,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發展成為一個有近20億資產的金融租賃公司。在前期發展中,浙租公司的業務表現出以下幾個鮮明的特色:在業務發展方向上,以人民幣租賃為主,項目規模以"短、平、快"為主;在業務操作方式上,以財稅合作為主,以存一租三為主;在業務標的對象上,以國產設備為主,以中、小型鄉鎮企業為主。1999年以來,浙租公司又充分發揮自己的融資功能,與政府財政政策積極協調配合,共同籌資近3億元分發揮自己的融資功能,與政府財政政策積極協調配合,共同籌資近3億元人民幣,支持城市公交系統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財政資金的傳統投入方式,提高了財政投入拉動社會投資的倍數效應。浙租公司總經理程東躍在總結公司經驗時認為浙租公司的模式主要是:面向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堅持租賃主業,密切與財稅部門合作,發揮租賃稅收和財務杠桿作用,經營方向從單一生產領域向多種領域,如高新技術,通訊,公共設施等方面發展,逐步形成集融資、投資、經營和資本運作為一體的現代租賃。追蹤浙租公司的發展軌跡,總結它的經驗,我們發現浙租模式為我們全面理解和把握金融租賃的真正含義和發展方向,正確認識我國金融租賃業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金融租賃要為國內市場需求服務
1981年,我國成立中國東方國際租賃有限公司和中國租賃有限公司,引入融資租賃,那時僅僅把租賃業看成是在經濟相對落後時,一種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的途徑;是在資金短缺時,一種新型信貸方式,是銀行業務的補充;把租賃看成是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權益之計,看成是配合其他行業發展中的配角。租賃的確是我國進行改革開放的結果,是我國學習世界先進經驗的產物。但浙租模式充分說明了租賃業在我國的發展必須堅持走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租賃道路,為國內市場需求服務,才有可能創造出中國式的租賃事業。
浙江省的租賃業務最初主要是向地處北京的中國租賃公司學習的。當時,在北京的多數租賃公司都是以進口設備的國際租賃業務為主。吸收外資,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是開展租賃業務的一個主要方向。但是,浙江省在學習中國租賃公司先進經驗的同時,認識到在浙江省並不具備北京的客觀條件。所以,浙租公司並沒有走以吸引外資,發展外匯租賃為主的道路,而是根據浙江省鄉鎮企業較發達的實際情況,在租賃項目的選擇上,主要放在了鄉鎮企業的設備技術改造上;在租賃的標的上,基本上是以國產設備為主;在租賃業的發展方向上,重點開展人民幣租賃業務。大膽創造了合作租賃、存一租三、租賃代理等適合本地情況、國內市場需求的租賃業務方式。所謂存一租三,就是由承租企業拿出設備金額的三分之一作為保證金,租賃公司承擔60%左右的資金,來實現融資租賃。目前這種模式正逐步發展為三三制,即企業、租賃公司、銀行三方各分擔三分之一的資金。這種模式有效地加強了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的了解與合作,控制了租賃業務的風險。正是由於浙租公司的正確選擇和大膽創新,使得浙江省的租賃市場得到充分的開發,租賃業務被大多數的企業所認同和採用,並為浙江省中小企業的飛速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二、金融租賃與銀行貸款相比有其獨特優勢
客觀地說,我國租賃業的致命弱點是沒有堅持租賃公司自己的主業,而去從事高於銀行利率的貸款業務。浙租模式充分證明了金融租賃公司的發展,必須要堅持以租賃業務為主,放棄了租賃主業,租賃公司就無優勢可言。租賃公司要使租賃業務真正發揮出其應有的優勢,就是要通過租賃這種業務方式,起到其他業務不能起到,或者難以起到的作用。要通過租賃特有的優勢和作用,使社會認可租賃業的存在和必要。
金融租賃和銀行貸款相比,其優勢表現在以下幾方面:l、金融租賃側重於中長期設備的融資,融資安排比較簡單,一般以承租設備本身作為擔保物,不需要額外的擔保和抵押。由於租賃設備的所有權與使用權是相互分離的,對財產的所有權確保了出租人的安全。同時,融資租賃側重於對項目未來現金流的考察,對承租人歷史上的資產負債情況要求不高,使得一些創新型公司和未在銀行建立起信用的中小企業可以獲得發展所需的中期設備融資。浙江省租賃有限公司正是充分發揮了這一優勢,支持了浙江省中小企業的發展,並促使一些企業發展為國內著名的大公司,如浙江省著名的民營企業萬向集團在與租賃業緊密合作下發展起來,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不僅因融資租賃受益匪淺,而且還看到融資租賃的巨大經濟效益,積極參與涉足融資租賃的發展。2、加速企業設備更新速度,降低企業資產負債比率。融資租賃不僅使承租人在未完成資本積累的情況下可以購買設備,而且由於租賃期一般短於法定折舊期,使得採用此種融資方式的企業可以加速折舊,促進技術進步。同時,融資租賃一般不計入資產負債表,有效降低了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提供給企業根據需要,進行其他融資的便利。3、資金用途明確。融資租賃由出租人直接購進設備,資金用途明確,承租人無法把款項挪作它用,有助於項目按計劃完成。而且,金融租賃相比較銀行貸款而言,也較為靈活、方便。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金融租賃與銀行貸款相比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也是為什麼浙租公司憑借租賃主業在金融市場相對發達的浙江省仍然可以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 , 為了擴大國際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 , 開辟利用外資的新渠道 , 引進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 1979 年 10 月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在北京成立並開展國際租賃業務。 1981 年 4 月中國第一家租賃公司一一中國租賃有限公司成立 , 經過十年多的發展 , 我國租賃業的經營范圍日益廣泛 , 租賃方式更趨靈活、方便、向多樣化發展 , 租賃物件從小型單機到成套設備 , 從新設備到二手貨 , 從各種運輸工具到各類設施 , 租賃用戶遍布全國各行各業。到 1996 年底 , 我國現有各類租賃公司 1(KM3 多家 , 可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審批、管理 , 主要經營范圍是金融業務和租賃業務的金融租賃公司 ( 共 16 家 ) 以及兼營租賃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 例如信託投資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 , 共 329 家。第二類是由對外經貿部負責審批、管理的中外合資租賃公司 , 現有 36 家 , 是由國內金融機構 , 大型企業集團 , 對外貿易公司與國外大銀行投資組建 , 體現了

「 銀企 " 結合的特點 , 以經營進口設備的租賃業務為主 , 即按用戶需要從國外購置設備租給國內使用。第三類是由地方政府進行審批、管理的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成立的租賃公司 , 現有 1000 多家。第四類由原內貿部 ( 現內貿局 ) 審批管理的租賃市場 , 共四家。

1995 年 , 原內貿部根據李嵐清副總理 「 在商品市場中還要發展租賃市場 」 的指示 , 按照 「 先易後難 , 逐步發展 」 的原則 , 有目的、有選擇的先後在元錫、濟南、北京、沈陽四個城市試點 , 籌建租賃市場。今年上海投資 12 億籌建了上海金海岸租賃中心市場。

二、制約我國租賃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 , 經濟不發達 , 資金短缺 , 對特定生產企業和消費者而言 , 租賃要比購買更經濟、更方便 , 更實惠、更有誘惑力 , 這雖然為租賃業的發展提供了空前的大好機遇 , 但我國租賃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還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

1. 消費觀念落後、信用基礎差、對租賃業認識不足
在傳統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下 , 消費者只注重所有權但沒有消費品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概念 ,「 重買輕租 ", 消費者、企業對租賃業的信任和依靠的程度還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各類媒體對租賃活動的報道和宣傳也極為鮮見 , 消費信用尚沒有深入人心 , 這些認識和觀念方面的局限性 , 無形中削弱了租賃業發展的基礎。加之 ,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 , 市場無序的特點較為明顯 , 欠租現象嚴重 , 信用較差。

2. 管理混亂、法規不健全、租賃業的地位難以確立
國家對租賃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 , 特別是實物租賃業未受到有關行政部門的重視 , 認為租賃業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行業 , 沒有認識到它的重要性。目前 , 租賃業存在多頭管理的局面 , 使國內三種不同類型的租賃公司 , 分別歸屬於三個不同的管理部門。多頭管理 , 政出多門 , 很難制定統一政策 , 協調租賃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 不利於租賃業的政策扶持。

3. 條塊分割、稅收不統一、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
從我國租賃業的發展過程來看 , 政府缺乏對該行業的必要、有力的支持 , 相關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夠。國家財政未對租賃業給予必要支持 , 銀行信貸資金中沒有設立關於租賃業的專項貸款 , 致使我國租賃業缺乏國內資金支持。國家對三種類型的租賃公司在營業稅徵收上沒有統一的規范標准 , 稅基不統一、租賃業普遍存在的墊稅現象嚴重影響了租賃業的迅速發展。

4. 租賃經營范圍窄、檔次低、沒有形成經濟規模。
現有租賃企業與租賃市場多是小型分散 , 經營規模小 , 效益差。從地方政府審批和管理的 1000 多家租賃公司來看 ,1995 年以前 , 由於經營規模相對較小 , 所做的租賃項目大部分是當地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 , 對承租企業的經營狀況比較了解 , 因此租金回收較好 , 一般在 85% 以上 , 相對金融租賃和中外合資租賃好一些。 1995 年以後 , 由於稅收等方面的原因其經營狀況也逐漸惡化 , 企業租金拖欠較多 , 使大部分租賃企業陷入困境。

5. 理論研究滯後、人才不足、缺乏發展後勁
現代租賃業務作為一種特殊的交易方式 , 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大批既要懂經濟、管理、法律、金融、外貿等知識 , 又要懂租賃物品的性能、技術等專業知識的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而目前我國租賃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大多數沒有經過必要的業務培訓 , 不具備系統的專業知識 , 致使人才缺乏的問題尤為突出。

❸ 中國租界歷史

近代,美、英、法等列強在中國十多個城市設立了30塊租界,在青島等5個城市劃定租借地。租界和租借地的設置是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主要表現,自設置之日起,中國人民為了收復領土就開始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但是,直到民國時期。這個目標才得以逐步實現。本文即對民國時期中國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的歷史作一考察,並從中總結歷史經驗和啟示。
清朝政府是中國劃界租地的始作俑者,由於其腐朽無能,因而在恢復國家領土完整方面毫無作為。
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一個全新的政府登上歷史舞台,這為收復租界和租借地提供了歷史的機遇。按照一般慣例一個革命性的新政府成立之後將對前任政府所簽不平等條約採取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的原則,來向國人表明新政府的革命性,樹立新政府的良好形象。然而,南京臨時政府基於政局穩定考慮,向西方列強作出妥協。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闡述政府對外方針時強調:「凡革命以前所有滿清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民國均認為有效,至於條約期滿而止」。①南京臨時政府這種策略上的考慮,極大地限制了其在收回租界和租借地問題上的作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列強協約國與同盟國兩大集團的對陣,使中國外交第一次獲得較大的迴旋餘地.為收回租界和租借地提供了歷史契機。1917年大戰將近尾聲,北京政府在美國支持卜決定參加協約國參戰.3月14日,總統黎元洪宣布,自即日起斷絕與德奧的外交關系。自此,民國政府拉開了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的序幕。北京政府宣布與德奧斷交的當日,下令有關地方政府派員進駐德國在漢口、天津租界。3月15日,湖北督軍王占元派軍警進人漢口德租界.接管租界的警察權。在天津,德、奧租界以相同方式被中國政府收回。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津漢兩市德奧租界的收回並不表明中國國力增強『也非中國自身力量上升的體現.主要是北京政府抓住了歷史的機遇。
北京政府初嘗外交勝果,欲利用「一戰」契機,實現領土完整與國家統一的目標。1919年,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向和會提出了廢除勢力范圍,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等七項希望條件,希望大會討論。但和會卻以此問題與戰爭無關.和會不能作任何決定來進行搪塞。②不僅如此,在收回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時.又遭到了日本的竭力阻撓。日本政府向參加和會的靖和大使下命令:「要求由日本接管德國在山東省的各種權益及財產,並領有原德國佔領的赤道以北的南洋群島」。③為此,日本代表向和會提出將德國在山東權益無條件讓予日木的無理要求,並以若得不到滿足,將退出和會相要挾。中國代表堅決反對.並向和會提交了山東問題的說帖,列舉了中國何以要求日本歸還的七條理由。無奈列強袒日壓華,最後大會作出決定:「德國前在膠州及山東省所有各項權利,一概放棄,交於日本」。①其實,早在和會召開之前,英法意三國己與日本有約。1914年大戰開始後,英法意為了拉日參戰.藉以牽制德國在遠東勢力,便以將來德國在山東權益歸日本為誘餌,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同日本簽訂秘密協議,結果便出現了中國代表在和會上受蔑視的場面。
巴黎和會上諸列強流滌一氣,踐踏公理的行經,激起了中國人民強烈不滿,國內反帝浪潮席捲全國。在民族主義情緒的壓力下,中國代表未敢在和約上簽字,日本企圖從法理上確認對青島佔有的圖謀落空。
為了收回青島和山東權益,北京政府在華盛頓會議上進行了又一次努力。中日雙方就山東懸案再次展開激烈爭論。日本仍堅持其在巴黎和會上的立場,中國代表堅決反對。美國基於各國在華「機會均等,利益均沽」的原則,反對他國在中國「營謀特別權利或在中國任何指定區域內獲取有關於商務或經濟發展之一般優越權利』,⑤,從中進行調解。中日雙方經過30多輪談判.終於在1922年2月簽訂《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日本答應在條約實施後6個月內將膠澳租界和攫取的山東權益交還中國。至此,魯案交涉基本結束。根據協議,1922年12月10日,「魯案善後事宜督辦公署」督辦王正廷代表中國政府接收青島,闊別2。多年的青島回到了祖國懷抱。
中國在華盛頓會議上另一個收獲是與英國協商了威海衛歸還間題。威海衛是清政府在1898年租借給英國的,租期25年.應於1923年到期。中國代表在會上要求與英國談判歸還事宜。1921年12月3日英國代表白爾福表示「若魯案能得妥協,則英國願歸還威海衛,以為普通歸還之先導。」。⑥會後,中英雙方共派代表組成中英委員會,商談接收的具體事宜。經過多次磋商,中英雙方於1923年5月擬就了《接受威海衛中英委員協商意見書》。《意見書》規定英國將威海衛歸還中國,但又規定將劉公島續租英國,允許外僑參與市政管理,僱傭英國人為劉公島顧問委員會成員和威海衛道路委員會代表等。《意見書》所體現的英國強權意識昭然若揭,全國輿論一片責難。吉林省議會在致北京政府的信中寫道:《意見書》「似不音以威海衛一隅割與英國,主權喪失無過於斯」,呼籲「全國人民群起力爭,領土存亡在此一舉』,⑦北京政府在輿論壓力下要求修改,英國政府認為《意見書》「文字及形式上尚可修正,實質上不能再行更改」,並以「中國政府對於原案欲求實質上變更,英政府寧作為懸案延期交還」相威脅。⑧中國政府不為所屈,雙方迭經談判,把《意見書》中極苛刻條件或廢除或修訂,但仍使英國保留了一些特權。後由於中國政局動盪,收復事宜暫行擱置。
正當中國在收復租界和租借地過程中步履蹄珊之時,新生的蘇俄政府公開表示願意廢除沙俄與中國所訂的一切條約,放棄沙俄掠奪的中國一切佔領區、庚子賠款和其它特權。很據蘇俄聲明和中蘇達成的《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中國政府將天津、漢口的俄國租界收回。到1925年為止,北京政府利用一戰的有利契機及局部有利的國際環境,共收回了5塊租界和一塊租借地。
近代中國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的進程是與國內革命相協調的。1924-1927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激盪起伏時期。在南方,國共兩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在廣東掀起了國民革命的新高漲。這股由南而北的革命洪流以不可阻擋之勢沖擊著軍閥和帝國主義舊勢力。
1925年6月11日,上海工商學聯合會主持召開了有20萬人參加的市民大會,通過了五排交涉案十七項條件.其主要內容為「永遠撤退駐滬之英、日海陸軍」,「華人在租界有言論、集會、出版之絕對自由」,「取消領事裁判權』,等。⑧以上海為中心的五冊運動席捲全國,「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的呼聲響遍神州。推動這場運動的廣東革命政府面對西方列強.採取正確的外交政策。6月23日,廣州沙基慘案發生後,廣東革命政府迅速派員交涉,明確提出「將沙面租界交回廣東政府接管",7月23日,外長胡漢民照會北京公使團,再次要求英法「交還沙面租界與廣東政府』,⑩。在革命勢力的沖擊下.各租界惶恐不安,上海公共租界,漢日、九江英租界紛紛宣布戒嚴,來抵抗革命勢力。
在這股由南而北的革命洪流激盪下,武漢和九江人民威武不屈,於1927年1月成功地收回了漢口和九江的英租界,為近代反帝斗爭譜寫了光輝篇章。
北伐軍所到之處,無不對租界當局施加空前的壓力。在鎮江,當北伐軍於27年3月佔領該城後,中方即應英領事懷雅特的邀請,接收了英租界的巡捕崗位,巡捕頭目克利沮喪地辦理了移交手續。在廈門,當地群眾奮起.迫使英國交出海後灘租界的警察權,並撤銷工部局。在廬山枯嶺,外國人設在該地的行政機構—枯嶺公事房.也被中國收回。
在1924-1927年的收回租界斗爭中,人民群眾,特別是工人階級顯示了巨大的戰鬥力。同時,南方國民政府面對殖民者,不卑不亢,依靠國共合作的強大威力,為近代中國收回租界斗爭,寫下了濃濃的一筆。
1927年4月國共分裂後,國民黨在南京另建政府。南京政府把國家獨立統一作為追求的政治目標。8月13日,外交部長伍朝樞發表《關於滿期條約之宣言》,表示「凡從前北京政府與各國所訂各種不平等條約,現今再無存在之理,當由國民政府以正當之手續概予廢除。至此等條約中規定修改期限,而現已期滿者,更應即予終止。由國民政府與關系各國,分別改訂新約,事後任何條約協定,非經國民政府締結,概不發生效力」。南京政府對待不平等條約的態度,反應了其在租界和租借地問題上的立場,即租界和租借地作為不平等條約的產物,再無存在之理。南京政府企圖以「新姿態」來贏得民心。然而,租界和租借地是列強在華的特殊基地,使之放棄絕非易事。何況此時中國無論從政治力、經濟力上,都還難以改變
列強在華的強勢地位。南京政府廢約宣言發表後,並未得到各國的響應和贊同。面對這種窘勢,外交部不得不改變態度,宣布了對待舊約的三條原則:「一、中華民國與各國間條約之已屆滿者當然廢除,另訂新約。二、其尚未期滿者,國民政府應即以相當之手續解除而重訂之。三、其舊約業已期而新約尚未訂定者,應由國民政府另訂適當臨時辦法,處理一切」。南京政府將舊約分為屆期已滿與屆期未滿兩種情況分別處理,通過改訂新約來達到廢除舊約目的。
改訂新約運動於1928年7月全面鋪開。這一階段收回租界和租借地主要是通過解決前任政府的遺留問題實現的。天津的比利時租界是其中遺留問題之一。1926年10月,由於《中比通商條約》期滿,北京政府外交部宣布廢止該約,要求比國交還天津租界。但由於當時內戰正酣,北京政府財政困難.無力購買近10萬兩的比國財產,只得暫時擱置。南京政府在完成國家政權統一後,於1929年1月向比國政府提起交涉,後雙方政府派員組成天津租界接收委員會,協商巾國收回程序。雙方經過協商.達成了《關於比國交還天津比國租界協定》.協定規定比利時將天津租界行政權移交中國政府,該區域此後「完全受中國法律、章程之支配、保護」。協定於1931年1月雙方互換批准書並正式實施。
此間,中英雙方就英國設在鎮江、威海衛和廈門三地租界進了談判。鎮江、廈門英租界雖在1927年已由中國接管,但尚未在法理上得以確認。1929年至193。年,外交部長王正廷與英國駐華大使藍普森通過談判,達成協議,最後從法理上完成了中國政府對鎮江和廈門兩租界的收復。
威海衛是中英交涉時間較長的一塊租借地。1924年雙方雖達成了協議,但由於英國利用強權政治,在協議中保留了很多特權,遭到中國民眾憤慨而擱置。中英重開談判是在1929年6月,英方代表主張根據1924年達成的協議草案,履行簽字手續,中方代表反對協議草案承認英國在劉公島有繼續駐兵權等規定,致使交涉遲遲未能取得進展。直到1930年2月雙方始改定新的草案。協議規定英國廢棄1898年7月1日中英間所簽訂的租借威海衛條約,中國政府自10月1日起,對威海衛及劉公島行使權利與義務。但作為條約的附件,雙方在往來照會中確認了英國可以獲得的好處:①中國承認將劉公島租借給英國,作為英遠東艦隊避署地,租期10年;②劉公島之英方官用建築物及其他地域面積120餘畝在此期間內由英方保留;③英人在威海衛之私有土地及家屋,由中方約定永久租借給英國;①在英國管理時代所有外人向英國租借威海衛官地,悉照原地條件辦理。⑩對威海衛收復的不徹底反應了南京政府外交上的妥協性。
鎮江、威海衛、廈門、天津租界和租借地的收回是南京政府成立後在外交上取得的主要成績之一。不過,此時距離它所追求的政治上完全統一尚有不小差距,中國此時尚有23塊租界和租借地被列強占據。
近代中國的外交是弱國外交,南京政府雖有完成領土統一之心,卻無強大的政治和軍事、經濟之力,故此,不得不以靈活政策,將租界權益進行分割,在可能的條件下,將某些權益逐步收回。上海會審公癬權的收回便是典型例子。
會審公廖是1864年清政府與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的專門審判機構。按照1868年《上海洋徑洪設官會審章程》的規定,它實際上是中國與外國領事共管的機關。會審公廖是租界的衍生物,民國歷屆政府為了廢除這項特權進行了多次斗爭。北京政府時期,曾達成《收回上海會審公麻暫行章程》。章程有相當妥協色彩,引起中國民眾的反對。南京政府發起改訂新約運動後,就此同英美法等國公使進行了20多次談判,雙方爭執頗為激烈,直到1930年2月才簽訂《關於上海公共租界內中國法院之協定》。新協定取消了暫行章程保留的租界當局的特權,使中國收回公共租界權益取得了一個較為滿意的結果。
正當中國在收回租界和租借地斗爭中有所成就時舊本先是發動「九·一八事變」.吞並東北。後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引發華北事變。中日矛盾上升為民族主要矛盾,抗日救國成為民心所向,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的進程暫時被抗日浪潮打斷。

八年杭戰,是一場空前的民族大博斗,也是中國擺脫殖民枷鎖的一個契機,因為中國向日本及德意法西斯國家宣戰,按照國際慣例,三國在華租界自然廢止;中國加入盟國抗擊法西斯,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加快了中國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的步伐。
抗戰爆發後的最初幾年,由於種種原因,中國政府遲遲未向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天即1941年12月9日,國民政府才隨英美之後宣布對日作戰.同時宣布「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中德、中意間之關系者「一律廢止』,。。這樣.通過宣戰,中國單方面宣布一批不平等條約作廢,日、意在華租界失去存在根據。中國這種作法是在戰爭狀態下採取的非常措施。按照國際慣例,戰後通過雙邊法得到了確認。
與收回日、意在華租界相比,美英在華租界和租借地的收回較為曲折。早在改訂新約運動中,國民政府曾明確表示要收回租界和租借地,但美英等國反應冷淡。七七事變發生後.美英為了把日本法西斯禍水引向蘇聯.企圖以犧牲中國及其在華利益為代價。然而,美英的綏靖政策最終自吞苦果。日本在與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後,打著建設「大東亞新秩序」的旗號,對美英在亞洲及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發動瘋狂進攻,美英自身的安全利益也受到威脅。在此背景卜,美英對抗擊法西斯的國家趨於同情,對中國在軍事上提供援助,在政治上發出對中國友好的聲音。1939年1月,英國向中國表示「准備於戰爭結束之後,根據互惠平等原則,與中國政府談判廢除治外法權,交還租界及修改條約」。1941年美國政府也表達了同樣的態度。此時表態雖屬空文,但對中國軍民以精神上鼓舞。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引起了遠東國際關系的重大改變。美英等國在戰爭開始後,在戰場上節節失利,而中國軍民浴血抗戰,牽制了大量日軍南下,有力地配合了美英太平洋戰場作戰,中國戰場的戰略地位驟然上升。對此,美國總統羅斯福1942年在與其子談話中說:「保持中國作戰」是重要的,「沒有中國,如果中國不行了,你想能有多少個師的日軍騰出手來,他們去干什麼?拿下澳大利亞,拿下印度,而那是像撿熟果子一樣垂手可得。並直接攻向中東」,『舊軍將和納粹在近東某些地帶會師,把俄國完全切斷,把埃及切掉,把所有通過地中海的通訊系統切斷」。⑩中國戰略地位的上升.為改變中國的不平等地位創造了條件,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租界和租借地成為中國戰時外交的主要目標之一。
為了抓住有利的國際形勢,國民政府各要員頻繁活動,力圖最快訂立新約。1942年2月蔣介石訪問印度,「印度之父」甘地對中國未獲得平等地位而深感不平.甘地的這個態度被美英輿論報道。3月,外長宋子文訪問美國,向美國政府表達中國希望立即廢除舊約的意願。4月,宋美齡在美國《紐約時報》發表《如是我觀》一文,呼籲有關國家盡快廢止在華特權。外交部長郭泰祺、駐美大使魏道明等也頻繁活動。所有這些努力無疑加快了中國廢除舊約、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的步伐。
美國內對是否應廢除在華舊約存在分歧。反對者認為等戰爭結束,中國國內政治穩定後廢除舊約、歸還在華租界較為妥貼;主張立即廢除者認為在華特權的存在一與時代不合,也有悖聯合國家作戰的宗旨,中國政府正在對外關系中採取主動,可能目前是廢除在華條約的最好時機。美英政府為此頻繁磋商,最後達成立即廢除在華特權,以在政治上增強中國對日作戰效率的意見。1942年10月,美英聯合發表聲明宣布了這一消息。之後,中美、中英經過談判,於1943年1月11日分別簽訂條約,完成了有關國際法程序。
《中美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規定:北平使館界以及上海與廈門公共租界之權利與義務移交給中國政府。《中英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規定:英國將北平使館界以及天津、廣州、上海、廈門租界的權利與義務放棄移交於中國。關於九龍租借地問題,中英在談判中分歧較大,未列入條約,中國政府以照會形式提出保留,中國政府「保留日後提出討論之權』,。
在美英帶動下,法國、比利時、挪威等國先後同中國簽訂新約,宣布放棄在華租界和租借地的權利與義務及其它各項特權。
至此,除九龍租借地外,西方列強在華租界和租借地全部由中國收回。這是中國在追求領土完整的道路上所取得的重大勝利。盡管此時中國大片領土已被日軍佔領,收回已無實際意義,但從法權的角度來看,這是中國領土完整的重要體現。

❹ 學歷史學應具備什麼條件

歷史學研究是創新性的工作。歷史學家要創新,必須具備某些特定的素質。歷史學青年研究人員群體是否具備當代中國歷史學家的基本素質,是一個關繫到我國歷史學科未來發展,以及在國際歷史學界地位的大問題。筆者在結合今天的實際,學習、分析、總結老一輩史學大家的基本素質時體會到,對於我們這些後來者,也許主要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培養自己的基本素質。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這里又包括四個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統地閱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精神實質;三是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能夠正確處理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做到這四點,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機構和學者本人長期不懈的努力。
二、豐富的知識積累。歷史學是一門特別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科,之所以許多歷史學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為知識積累需要時間,需要漫長的時間。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於一個希望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能夠成為史學大家的學者來說,需要積累的知識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歷史學知識。這里不僅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的專門知識,比如秦漢史知識、英國中世紀史知識,而且應該包括整個歷史學研究領域的基本知識,比如中國史知識、外國史知識、考古學知識,等等。二是歷史學之外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這種跨學科知識,是構建歷史學家廣闊的思考平台,形成歷史學家開闊的學術視野的必要條件。三是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實踐方面的知識。這要求歷史學家不要把自己鎖進象牙之塔,與世隔絕,而應該關心現實,關心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現實的發展和變化。古人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個優良的傳統。對現實的了解和關注,是歷史學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動力之源、靈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確性的重要保障。
三、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學家的工作是在兩個方面創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實的發現、梳理;二是對重要問題新的、有說服力的解釋。這要求歷史學傢具有下述基本素質:(1)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做學問,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的概念、嚴謹的表述,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缺少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系統訓練。我們有些年輕學者在這方面很欠缺,說話、寫文章邏輯混亂。(2)較強的聯想能力。歷史的舞台無限廣闊,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無比豐富復雜。缺乏聯想能力,就難以發現紛紜復雜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與相異性,難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產生很多靈感。知識面的寬廣,是聯想能力強的前提。(3)較強的批判精神。在學問方面,決沒有絕對的權威、絕對的正確,真理永遠是相對的。所以,歷史學家對任何已有的學術結論,在吸收其正確合理的成分的同時,還永遠應該抱批判精神,去尋找它們的不足之處。批判精神是歷史學家打破思維局限、眼界局限,確立自主意識、創新意識的前提。(4)較強的創新意識。這是學術研究最基本的意識,因為同科學技術發明一樣,學術研究的性質、目的就是創新。這一最基本、最起碼的認識,恰恰在一些人那裡被忽視了。目前,存在著大量重復勞動的學術產品。有些學者,甚至一輩子都沒有一項真正創新的成果。(5)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首先是善於利用各種手段,尤其是現代發達的通訊傳媒、電子網路手段查找資料的能力。其次是與國內、國際有關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這種學術交流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在學術日益國際化的21世紀,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能力,將是我國歷史學任何一個學科的學者所必備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對歷史學家的外語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應該說,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進行專業研究和學術交流,是任何一位未來的歷史學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對於從事外國歷史研究的歷史學家來說,恐怕還需要掌握不止一門外語。
如果我們在以上五個方面加強對自己的培養和訓練,必將提高我們在史學研究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良好的學風。在學風方面,我國歷史學具有優良的傳統。其中最重要的,筆者認為是以下幾點:第一是勤奮。歷史學是一門聰明的學問,需要歷史學家有非常智慧的頭腦;歷史學又是一門「笨」學問,需要歷史學家有勤奮刻苦、吃苦耐勞的精神,不但要勤於動腦,而且要勤於動腿——到處去查找資料。在很多時候,勤奮比智慧更加重要。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些特別優秀的歷史學文章,主要得益於作者在查找資料方面所下的「笨」功夫。第二是堅韌。我們都知道,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是十年甚至一輩子,這種描述首先是來自歷史學科的。堅韌意味著甘於寂寞,有時候也意味著甘於清貧。堅韌對立於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釣譽。堅韌意味著學者的清高,學者內心世界的充實。第三是嚴謹。所謂嚴謹,就是實事求是、誠實踏實、一絲不苟。別人的有關成果要充分了解並且承認,決不能埋沒掩蓋,當然更不能竊為己有。自己的成果要做到:字字有據——決不說空話、說主觀臆斷的話;據必求全——就是一些歷史學家提出的「竭澤而漁」,把必需而且能夠找到的資料全部找到;據必求真——就是尊重史料,不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而使用似是而非的史料,或者經不起推敲的史料。
以上幾點看法,筆者主要是用來自勉,當然,也盼望能夠獲得其他年輕的歷史學工作者的認同。

❺ 租借地的歷史背景

租借地(leased territories)
清末以來,在帝國主義強佔下,由外國實行直接統治的中國沿海幾個重要海港地區。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腐敗和中國的積弱徹底暴露。帝國主義各國除奪取路礦特權,強迫清政府接受政治性借款等外,紛紛強占海港,劃分勢力范圍,企圖取先分割中國。
德國首先於1897年11月借口兩名德國教士在山東被殺,派軍隊在膠州灣登陸,驅逐當地中國駐軍,加以強占。清政府要求德軍撤走,遭到拒絕。1898年3月,德國強迫簽訂《膠澳租界地條約》 ,將膠州灣及灣內各島總面積五百五十餘平方公里土地租與德國,為期九十九年,限期內歸德國管理,德有權制定章程,管理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進出口船隻。由此開創了以「租借」名義強佔中國海港的先例。條約還規定膠州灣潮平一百里內劃為「中立區」,德軍有權自由通過,清政府在此地駐兵,需先與德國商議,致使此六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地區實為兩國共管。
俄國在德軍強占膠州灣後,偽裝支援清政府促使德軍撤退,把俄艦駛入旅順港內,提出租借旅順、大連的要求。它強迫清政府限期訂約,用重金賄賂李鴻章等,於1898年3月,簽訂《中俄旅大租地條約》 。兩個月後又簽《續約》。這兩個條約規定,旅順、大連及其附近水域租與俄國,為期二十五年。租地北劃出一段「隙地」,未經俄方許可,中國軍隊不得進入,清政府不得將「隙地」土地、口岸和路礦權利讓與他國。俄國為緩和日本對強占旅大的反對,答應收縮俄國在朝鮮半島地區的勢力,撤走它在那裡的軍事和財政顧問,不阻撓日本在朝鮮發展工商業等。
英、俄長期在遠東爭雄。俄佔旅大後,英國為抵制俄國勢力的擴展,提出租借威海衛,以與俄國對抗。當時威海衛在日本佔領下,清政府同意對日賠款付清後,將威海衛租與英國。因威海衛位於山東德國勢力范圍內,英國聲明不在山東修築鐵路,不與德國爭利,承認德國對山東的權利。1898年5月,清政府付清對日賠款,日軍撤出威海衛。7月(五月),中英訂立《租借威海衛專條》,規定威海衛及附近海面,包括劉公島等灣內十英里地方租與英國,期限二十五年。旅順和威海衛曾是北洋海軍根據地,隔海相望,分據南北入口,是拱衛北京和華北的門戶,這時分別落到俄、英手裡,成為它們的軍事基地
德、俄提出要求租借北方海港後,法國也要求在華南沿海建立煤棧,俄國對法國表示支持。1898年4月,法公使向清政府遞交最後通牒,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被迫接受,同意將廣州灣(今廣東省湛江市,前身為廣州灣法屬租借地,即法國殖民地,位於雷州半島)租與法國,為期九十九年,租借地范圍隨後劃定。
英國針對法國要求,提出擴展香港界址,以抵製法國勢力深入廣東。1898年6月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規定北九龍半島(包括大鵬灣、深圳灣)以及香港附近大小島嶼兩百餘個(總稱「新界」)租與英國,期限為九十九年。「新界」比英國原已強占的香港島和南九龍半島的總面積大十一倍。
英佔「新界」,法國又要求在廣州灣取得同等面積的地域作為租借地。它擅自派軍艦登陸,占據炮台,力圖擴大范圍。由於法國故意牽延,中法雙方於1899年11月才正式訂立《廣州灣租界條約》,規定租期為九十九年。法國由此在華南取得一個重要基地,與香港遙遙相對,出現兩國互相抗衡的局面。
德、俄、英、法等國在1897~1899年期間,分別強佔中國沿海重要港口,設治、駐軍,建立獨立的管理體系,對當地實行殖民統治。完全脫離中國的行政系統,並以此作為向中國擴張勢力的基地。例如德國把膠州與德屬非洲殖民地同樣看待,設立總督府,頒布一系列的法令,到1912年,共有一百八十八種,內容無所不包,從軍事、經濟、文化一直到居民的婚喪嫁娶及日常生活細節,都加以管制,並徵收名目繁多的稅捐。膠州灣還是德國遠東艦隊的重要基地。

❻ 歷史 進入[上海法租界][公共租界]要何手續 租界有圍牆嗎 租界內的華人持什麼護照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蘇松太兵備道宮慕久與英國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共同公專布《上海土地章程屬》(也有稱《上海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設立上海英租界。此後,美租界、法租界相繼辟設。1854年7月,英法美3國成立聯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從聯合租界中獨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並為公共租界。 在租界中,外國人投資公用事業,興學辦報。租界當局負責市政建設,頒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規。租界也成了中國人了解和學習西方文化的制度的一個窗口。

租界最主要的特點是內部自治管理,並不由租借國派遣總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機構——工部局,擔任市政、稅務、警務、工務、交通、衛生、公用事業、教育、宣傳等職能,兼有西方城市議會和市政廳的雙重職能。

可以任意進出,沒有以圍牆為界,很多人都可以申請進入,包括避難之類的,也可以非法進入

❼ 進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查檔的條件及手續和相關證件

身份證就可以了

❽ 租借最早出現在哪個歷史事件之後

這種情況下,租借期內抄承租國將租借地用於條約規定的目的並行使相應的管轄權。出租國保留對租借地的主權,租借期滿後予以收回。租借如果是基於承租國與出租國雙方的自願和平等,通過租借條約進行的領土租借,則是符合現代國際法的。歷史上,曾有許多的租借是根據不平等條約產生的,是列強對弱小國家領土主權的非法限制,違反現代國際法原則。

另租借指生活應用中的各種器物等,以有償的方式暫時讓借於對方,在合同期滿後歸還與物主的一種形式。

❾ 想上第一歷史檔案館查詢資料,什麼條件才可以入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和組織,持有介紹信或者工作證、身份證等合法證明,可專以查詢已開放的檔案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規定:
各級國家檔案館保管的檔案應當按照《檔案法》的規定,分期分批地向社會開放。並同時公布開放檔案的目錄。檔案開放的起始時間: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檔案(包括清代和清代以前的檔案;民國時期的檔案和革命歷史檔案),自本辦法實施之日起向社會開放;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形成的檔案,一般應當自形成之日起滿 30 年向社會開放; (三)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類檔案,可以隨時向社會開放。 前款所列檔案中涉及到國防、外交、公安、國家安全等國家重大利益的檔案,以及其他雖自形成之日起已滿 30 年但檔案館認為到期仍不宜開放的檔案,經上一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可以延期向社會開放。

閱讀全文

與歷史進入租借要什麼條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