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江蘇徐州豐縣的歷史
豐縣地處江蘇省來最西北部,自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全縣總面積1449平方公里,轄15鎮(場),總人口110萬人。
豐縣古稱豐邑,秦始皇曾築台以壓紫氣,挖溝埋劍以斷龍脈,故又稱秦台。秦末建縣,土沃地饒,豐水流經,故名「豐縣」。豐縣人傑地靈,春秋時期,宋王偃曾在豐縣定都。據《史記》、《漢書》記載,漢高祖劉邦生在豐邑中陽里,豐縣是「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文天祥的《豐沛懷古》寫道:「秦世失其鹿,豐沛發龍顏,王侯與將相,不出豐沛間」。
❷ 劉邦老家江蘇豐縣在戰國時期屬於哪個國的
豐邑
豐縣來隸屬江蘇省徐州市源,古稱鳳城,相傳遠古時期曾經有鳳凰落於此地而名.豐縣歷史悠久,人文昌盛。是漢高祖劉邦的誕育之鄉,據史載劉邦生自秦沛郡豐邑,故址為縣東南五里中陽里,現後為文廟,自此兩漢文明一脈相承,源遠流長,留下了許多古跡和傳說。有堂皇精緻的漢皇祖陵、古樸典雅的孔文廟、塔湖相映的鳳鳴園,以及鳳凰嗉、蕭何宅、龍霧橋等一大批漢文化古跡。
豐縣城始建於戰國時期,該景依據明清古豐城的舊貌微縮而成,城區主要街道布局國內罕見。城有四門,東曰望華門,西曰漳瀾門,南曰中陽門,北曰大澤門。城內廟宇眾多,有「四門對八廟」和「五門對十廟」之說。主要景點有「高祖廟」、「小五門」、「馬公書院」、「關帝廟」、「文廟」、「城皇廟」、「火神廟」、「柳將軍廟」及「金橋玉欄桿」、「三山夾一井」等。據史書記載,明清時期,豐城建築古樸典雅,街市熱鬧繁榮。
❸ 豐縣都有什麼歷史
豐縣隸屬江蘇省徐州市,古稱鳳城,相傳遠古時期曾經有鳳凰落於此地而名;更因是漢高祖劉邦故鄉,有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的美譽。豐縣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七縣交界處,淮海經濟區中心地帶。全縣總面積1449.7平方公里,南北長約59.2公里,東西寬約46.6公里,下轄14個鎮1林場,總人口115萬,主城區常住人口26萬,城區建成面積38平方公里。
古諺雲:「先有徐州後有軒,惟有豐縣不記年」。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華夏大地,自軒轅黃帝以來,統制天下,分封萬國。《易》稱「萬國咸寧」,此時尚未 分州。帝嚳創設九州,徐州即為其中之一,此時豐地隸屬於徐州,皆屬東夷之地。堯使禹治水,九州攸同,豐仍為徐州之域;虞、夏、商沿襲。 周朝並徐州於青州;豐此時隨之隸於青州。春秋時期屬宋,為宋王偃的都所。《左傳》魯庄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宋國大亂,群公子奔蕭;宋桓公立,封蕭叔大心於蕭,此時豐為其支封。 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齊、楚、魏共伐宋;宋康王逃走,死於溫地,豐縣遂屬楚。 秦滅楚統一六國,分封郡縣,豐始為縣,隸楚郡;復以豐隸泗水郡。 西漢、東漢時期,豐縣隸屬豫州沛郡、沛國。 魏武帝恢復徐州,治所彭城,統轄七個郡國。明帝景初二年(238),分沛國、蕭、相等10縣為汝陰郡;把杼秋、公丘、彭城、豐、廣戚五縣劃歸沛王國。 晉朝,隸屬關系同漢代。 南北朝時期,宋改豐縣隸屬北濟陰郡;北魏沿襲。北齊,改隸永昌郡。北周時隸總府。 隋朝開皇三年(583)廢除郡制,改為州制,州統轄縣。大業三年(607)恢復彭城郡,統轄 11 個縣,豐縣隸屬彭城郡。 唐代武德元年(618),改隸徐州;貞觀元年(627)設置 15 道,徐州統轄7縣,隸屬河南道;天寶元年(742),徐州改為彭城郡;乾元元年(758),彭城郡又改為徐州;貞元十六年(800),徐州改為武寧軍,以 節度使鎮守;咸通十一年(870),恢復徐州;不久,徐州改為感化軍;從武德元年至咸通十一年(618-870),豐縣皆隸屬徐州。 五代梁時,豐縣隸屬沿襲唐代,隸屬徐州;後晉時,徐州又改為武寧軍;後周時,恢復為徐州。從梁至後周,豐縣皆隸屬徐州。 宋代太祖建隆元年(960),徐州改為武寧軍,不久恢復為徐州,統轄彭城縣、蕭縣、豐縣、沛縣、滕縣,隸屬京東西路;紹興元年( 1131),徐州為金佔領,又為武寧軍,統轄彭城、蕭、豐三縣,隸屬山東西路。 金代、遼代,豐縣均屬(徐州)武寧軍。 元代至元元年(1264),徐州統轄永固、彭城、蕭三縣;豐縣隸屬東平府。後,豐縣隸屬濟寧路;至元二年(1265)。沛縣並入豐縣屬濟州;三年(1266),豐縣、沛縣析置;八年(1271),豐縣隸歸德府;至正八年(1348),又改隸徐州。 明代洪武元年(1368),徐州為張士誠佔領。明太祖朱元璋兵下,淮安、徐州、邳州皆歸附朱元璋,此時,豐縣亦歸附。初,豐縣隸屬中立府,即鳳陽府。洪武八年(1375),豐縣隸徐州,改為南直隸。 清代,豐縣隸屬徐州,與銅山、邳、睢寧、宿遷、碭、沛、蕭七縣合稱八屬。 民國元年-2年(1912-1913)冬,由中華民國南京革命政府委派縣知事,豐縣隸屬徐州;2年冬-5 年(1913-1916),張勛在徐州恢復清朝帝制,委派縣長,豐縣隸屬徐州; 5-15 年(1916-1926)軍閥割據時期,豐縣隸屬徐州。 民國15-27年(1926-1938)5月,豐縣隸屬國民黨徐州專署。民國27年5月17日-34年(1938-1945)秋,縣城被日本侵略軍佔領期 間,境內有三個性質不同的縣級政權同時存在:(一)國民黨領導的豐縣政府撤出縣城,偏安鄉下,仍隸徐州;(二)民國27年底-34年(1938- 1945)秋,日偽豐縣政府隸日偽淮海省;(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豐縣和華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29年(1940)6月-11月隸屬蘇魯豫區行置,29 年12月-31年10月(1940.12-1942.10)改隸山東省湖西地區行署,31年10月-33年6月(1942.10-1944.6)改隸冀魯豫六行署,33年6月-34年8月(1944.6-1945.8)改隸冀魯豫十一行署。 民國34年9月-37年11月(1945.9-1948.11),豐縣境內縣級政權有:(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豐縣和華山縣、華碭縣人民政府,民國34年 8月-35年3月(1945.8-1946.3)隸屬蘇北辦事處;35年(1946)3月蘇北辦事處撤銷,改隸冀魯豫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至1949 年8月;36年(1947)11月撤銷華碭縣;1949年8-9月,豐縣、華山縣改隸山東省台棗專署;(二)此間國民黨領導的豐縣政府,隸屬徐州行政專 署。 1949年9月-1950年5月,豐縣和華山縣仍隸屬於山東省台棗專署;1950-1953年1月,豐縣、華山縣改隸山東省滕縣專署;1953年1月豐縣 劃歸江蘇省徐州專署;華山縣撤銷;1953-1982年,豐縣人民政府隸屬江蘇省徐州專署;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徐州專署撤銷,豐縣人民政府 隸屬徐州市人民政府,迄今。
❹ 求江蘇省豐縣從2000年以來的發展史。有最新版的豐縣志最好。!
嗯。。。。我知道可以在哪找到,但是抱歉,我無權閱覽,應為閱覽要付費,呵呵。。。。。。就是在中國知網工具書總庫里搜索,里邊很全面的。但是要付費,哎,真煩
❺ 豐縣的歷史沿革
古諺雲:「先有徐州後有軒,惟有豐縣不記年。」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華夏大地,自軒轅黃帝以來,統制天下,分封萬國。《易》稱「萬國咸寧」,此時尚未 分州。帝嚳創設九州,徐州即為其中之一,此時豐地隸屬於徐州,皆屬東夷之地。堯使禹治水,九州攸同,豐仍為徐州之域;虞、夏、商沿襲。
周朝並徐州於青州;豐此時隨之隸於青州。
春秋時期屬宋,為宋王偃的都所。《左傳》魯庄公十二年(前682),宋國大亂,群公子奔蕭;宋桓公立,封蕭叔大心於蕭,此時豐為其支封。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齊、楚、魏共伐宋;宋康王逃走,死於溫地,豐邑遂屬楚。
秦滅楚統一六國,分封郡縣,豐始為縣,隸楚郡;復以豐隸泗水郡。
西漢、東漢時期,豐縣隸屬豫州沛郡、沛國。魏武帝恢復徐州,治所彭城,統轄七個郡國。明帝景初二年(238),分沛國、蕭、相等10縣為汝陰郡;把杼秋、公丘、彭城、豐、廣戚五縣劃歸沛王國。
晉朝,隸屬關系同漢代。
南北朝時期,宋改豐縣隸屬北濟陰郡;北魏沿襲。北齊,改隸永昌郡。北周時隸總府。
隋朝開皇三年(583)廢除郡制,改為州制,州統轄縣。大業三年(607)恢復彭城郡,統轄 11 個縣,豐縣隸屬彭城郡。
唐代武德元年(618),改隸徐州;貞觀元年(627)設置 15 道,徐州統轄7縣,隸屬河南道;天寶元年(742),徐州改為彭城郡;乾元元年(758),彭城郡又改為徐州;貞元十六年(800),徐州改為武寧軍,以 節度使鎮守;咸通十一年(870),恢復徐州;不久,徐州改為感化軍;從武德元年至咸通十一年(618-870),豐縣皆隸屬徐州。五代梁時,豐縣隸屬沿襲唐代,隸屬徐州;後晉時,徐州又改為武寧軍;後周時,恢復為徐州。從梁至後周,豐縣皆隸屬徐州。
宋代太祖建隆元年(960),徐州改為武寧軍,不久恢復為徐州,統轄彭城縣、蕭縣、豐縣、沛縣、滕縣,隸屬京東西路;紹興元年( 1131),徐州為金佔領,又為武寧軍,統轄彭城、蕭、豐三縣,隸屬山東西路。金代、遼代,豐縣均屬(徐州)武寧軍。
元代至元元年(1264),徐州統轄永固、彭城、蕭三縣;豐縣隸屬東平府。後,豐縣隸屬濟寧路;八年(1271),豐縣隸歸德府;至正八年(1348),又改隸徐州。
明代洪武元年(1368),徐州為張士誠佔領。明太祖朱元璋兵下,淮安、徐州、邳州皆歸附朱元璋,此時,豐縣亦歸附。初,豐縣隸屬中立府,即鳳陽府。洪武八年(1375),豐縣隸徐州,改為南直隸。
清代,豐縣隸屬徐州,與銅山、邳、睢寧、宿遷、碭、沛、蕭七縣合稱八屬。
民國元年-2年(1912-1913)冬,由中華民國南京革命政府委派縣知事,豐縣隸屬徐州。
民國2年冬-5 年(1913-1916),張勛在徐州恢復清朝帝制,委派縣長,豐縣隸屬徐州。
民國5-15 年(1916-1926)軍閥割據時期,豐縣隸屬徐州。
民國15-27年(1926-1938)5月,豐縣隸屬國民黨徐州專署。
民國27年5月17日-34年(1938-1945)秋,縣城被日本侵略軍佔領期 間,境內有三個性質不同的縣級政權同時存在:(一)國民黨領導的豐縣政府撤出縣城,偏安鄉下,仍隸徐州;(二)民國27年底-34年(1938- 1945)秋,日偽豐縣政府隸日偽淮海省;(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豐縣和華山縣抗日民主政府。
民國29年(1940)6月-11月隸屬蘇魯豫區行署。
民國29 年12月-31年10月(1940.12-1942.10)改隸山東省湖西地區行署。
民國31年10月-33年6月(1942.10-1944.6)改隸冀魯豫六行署。
民國33年6月-34年8月(1944.6-1945.8)改隸冀魯豫十一行署。
民國34年9月-37年11月(1945.9-1948.11),豐縣境內縣級政權有:(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豐縣和華山縣、華碭縣人民政府,民國34年 8月-35年3月(1945.8-1946.3)隸屬蘇北辦事處;35年(1946)3月蘇北辦事處撤銷,改隸冀魯豫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至1949 年8月;36年(1947)11月撤銷華碭縣;1949年8-9月,豐縣、華山縣改隸山東省台棗專署;(二)此間國民黨領導的豐縣政府,隸屬徐州行政專署。
1949年9月-1950年5月,豐縣和華山縣仍隸屬於山東省台棗專署。
1950-1953年1月,豐縣、華山縣改隸山東省滕縣專署。
1953年1月豐縣 劃歸江蘇省徐州專署;華山縣撤銷。
1953-1982年,豐縣人民政府隸屬江蘇省徐州專署。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徐州專署撤銷,豐縣人民政府隸屬徐州市人民政府,迄今。
❻ 豐縣的介紹
豐縣,又名鳳城,徐州市下轄縣,位於江蘇省徐州市西北部,處於蘇、魯、豫、皖四省交版界之地,東與權銅山區、沛縣相連,北與金鄉、魚台縣接壤,南與碭山、蕭縣毗鄰,西接單縣。處於淮海經濟區中心地帶和華北平原的東南邊緣。豐縣古稱豐邑、秦台、鳳城,相傳遠古時代曾有鳳凰落於此地而得名。豐縣歷史悠久,有「先有徐州後有軒,惟有豐縣不記年」一說。是漢高祖劉邦家鄉、又是天師張道陵家鄉,有「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天師故里」的美譽。2014年,豐縣再次入圍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位列78位。豐縣境內主航道復新河為六級航道,與湖西京杭運河相通,相距40公里。
❼ 江蘇徐州豐縣有多少年的歷史
古諺雲:「先有徐州後有軒,惟有豐縣不記年」。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華夏大地,自軒轅黃帝以來,統制天下,分封萬國。《易》稱「萬國咸寧」,此時尚未 分州。帝嚳創設九州,徐州即為其中之一,此時豐地隸屬於徐州,皆屬東夷之地。堯使禹治水,九州攸同,豐仍為徐州之域;虞、夏、商沿襲。 周朝並徐州於青州;豐此時隨之隸於青州。春秋時期屬宋,為宋王偃的都所。《左傳》魯庄公十二年(前682),宋國大亂,群公子奔蕭;宋桓公立,封蕭叔大心於蕭,此時豐為其支封。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齊、楚、魏共伐宋;宋康王逃走,死於溫地,豐邑遂屬楚。 秦一統天下,置泗水郡領16縣(相縣、肖縣、彭城、留縣、沛縣、傅陽、銍縣、竹縣、符離、蘄縣、取慮、僮縣、徐縣、下相、城父、戚縣)時豐邑屬沛縣 西漢立,豐升置縣,隸沛郡。 東漢時期,豐縣隸屬豫州沛郡、沛國。 魏武帝恢復徐州,治所彭城,統轄七個郡國。明帝景初二年(238),分沛國、蕭、相等10縣為汝陰郡;把杼秋、公丘、彭城、豐、廣戚五縣劃歸沛王國。 晉朝,隸屬關系同漢代。 南北朝時期,宋改豐縣隸屬北濟陰郡;北魏沿襲。北齊,改隸永昌郡。北周時隸總府。 隋朝開皇三年(583)廢除郡制,改為州制,州統轄縣。大業三年(607)恢復彭城郡,統轄 11 個縣,豐縣隸屬彭城郡。 唐代武德元年(618),改隸徐州;貞觀元年(627)設置 15 道,徐州統轄7縣,隸屬河南道;天寶元年(742),徐州改為彭城郡;乾元元年(758),彭城郡又改為徐州;貞元十六年(800),徐州改為武寧軍,以 節度使鎮守;咸通十一年(870),恢復徐州;不久,徐州改為感化軍;從武德元年至咸通十一年(618-870),豐縣皆隸屬徐州。 五代梁時,豐縣隸屬沿襲唐代,隸屬徐州;後晉時,徐州又改為武寧軍;後周時,恢復為徐州。從梁至後周,豐縣皆隸屬徐州。 宋代太祖建隆元年(960),徐州改為武寧軍,不久恢復為徐州,統轄彭城縣、蕭縣、豐縣、沛縣、滕縣,隸屬京東西路;紹興元年( 1131),徐州為金佔領,又為武寧軍,統轄彭城、蕭、豐三縣,隸屬山東西路。 金代、遼代,豐縣均屬(徐州)武寧軍。 元代至元元年(1264),徐州統轄永固、彭城、蕭三縣;豐縣隸屬東平府。後,豐縣隸屬濟寧路;八年(1271),豐縣隸歸德府;至正八年(1348),又改隸徐州。 明代洪武元年(1368),徐州為張士誠佔領。明太祖朱元璋兵下,淮安、徐州、邳州皆歸附朱元璋,此時,豐縣亦歸附。初,豐縣隸屬中立府,即鳳陽府。洪武八年(1375),豐縣隸徐州,改為南直隸。 清代,豐縣隸屬徐州,與銅山、邳、睢寧、宿遷、碭、沛、蕭七縣合稱八屬。
❽ 古代的沛國豐縣在什麼地方
古代的是沛國豐縣是現在的江蘇省徐州市豐縣。
秦滅楚統一六國,分封郡縣,豐始為縣,隸楚郡;復以豐隸泗水郡。
西漢、東漢時期,豐縣隸屬豫州沛郡、沛國。魏武帝恢復徐州,治所彭城,統轄七個郡國。明帝景初二年(238),分沛國、蕭、相等10縣為汝陰郡;把杼秋、公丘、彭城、豐、廣戚五縣劃歸沛王國。
清代,豐縣隸屬徐州,與銅山、邳、睢寧、宿遷、碭、沛、蕭七縣合稱八屬。民國元年-2年(1912-1913)冬,由中華民國南京革命政府委派縣知事,豐縣隸屬徐州。
豐縣古稱豐邑、秦台、鳳城,相傳遠古時代曾有鳳凰落於此地而得名。豐縣歷史悠久,有「先有徐州後有軒,唯有豐縣不記年」一說。是漢高祖劉邦家鄉、又是天師張道陵家鄉,有「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天師故里」的美譽。
1953年1月,豐縣劃歸江蘇省徐州專署;華山縣撤銷。1953-1982年,豐縣人民政府隸屬江蘇省徐州專署。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徐州專署撤銷,豐縣人民政府隸屬徐州市人民政府,迄今。
❾ 豐縣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豐縣很久遠就存在了,不知道還有哪個地方和豐縣一樣歷史悠久,九回州劃分後有了徐州之答後黃帝,所以中華7000年歷史,徐州有6000多年的歷史,豐縣在不記年的時候就存在啦,所以先有徐州後有軒,唯有豐縣不記年,在華夏祖先軒轅黃帝之前就已經有鼓聲之城徐州,所以豐縣歷史應該在6000-7000之間!
❿ 豐縣簡單介紹
豐縣,又名鳳城,徐州市下轄縣,位於江蘇省徐州市西北部,處於蘇、魯、豫、皖四內省交界之地,東容與銅山區、沛縣相連,北與金鄉、魚台縣接壤,南與碭山、蕭縣毗鄰,西接單縣。處於淮海經濟區中心地帶和華北平原的東南邊緣。豐縣古稱豐邑、秦台、鳳城,相傳遠古時代曾有鳳凰落於此地而得名。豐縣歷史悠久,有「先有徐州後有軒,惟有豐縣不記年」一說。是漢高祖劉邦家鄉、又是天師張道陵家鄉,有「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天師故里」的美譽。2014年,豐縣再次入圍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位列78位。豐縣境內主航道復新河為六級航道,與湖西京杭運河相通,相距4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