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一鳴驚人在歷史是怎麼來的

一鳴驚人在歷史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2021-03-02 23:28:41

㈠ 一鳴驚人是歷史成語嗎

《韓非子·喻老》抄記載:「楚莊王熊旅統治朝政三年,沒有發號一項政令,也沒有一樣政績上的作為。右司馬伍舉來到君王座駕旁,對楚莊王講了一段微妙的謎語,說:「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經過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政令,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帶兵討伐齊國,在徐州大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國匯合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

㈡ 請問「一鳴驚人」出自什麼歷史事件

只怕來日登蜀道,「再續」出師表。不「民」「澤」已,一鳴動九霄

㈢ 一鳴驚人是什麼歷史事件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身高僅四尺多,個子矮小,但他能言善辯,幽默詼諧,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曾多次代表齊國出使其他諸侯國。

齊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當他即位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士都很擔心,幾次想勸諫齊威王,可又怕弄不好,觸怒了君主,輕則削職罷官,重則腦袋搬家,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齊國有一隻大鳥,棲在王宮的庭院里已經整整三年了。它既不飛又有鳴叫,大王您可知道這是一隻什麼鳥?」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

而他實在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對淳於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淳於髡聽了便笑著說:「多謝大王英明的指點。如今大臣們正等著大鳥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呢。」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開始整頓國家。首先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㈣ 一鳴驚人的故事是怎樣的

楚莊王當了三年君王沒有做出政績,整日還無所事事,不理朝政。成公賈看到這種情況,便進內王容宮去規勸他。

楚莊王說:「我不接見規勸的人,現在您為什麼來規勸呢?」

成公賈回答說:「我不敢來規勸您,只是想講故事給你聽!」

庄王說:「講什麼故事呢?」

成公賈想了想說:「有一隻鳥停在南方的山上,三年不動、不飛、不叫。這是一隻什麼鳥?」

楚莊王猜中了,回答說:「這只鳥停在南方的山上,它三年不動,是用來堅定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它三年不飛,是用來豐滿自己的翅膀;它三年不叫,是用來觀察群眾的表現。這只鳥雖然沒有飛,可是一飛就會沖天;雖然沒有叫,可是一叫就會使人害怕。你出去吧!我已經知道你想告訴我什麼了。」

第二天,楚莊王朝見群臣,惟材任用、精治勵國、廣開益路、賞罰分明。沒過兩年,楚國國力便可以和秦國匹敵了。

㈤ 一鳴驚人到底如何來的

[題名]:一鳴驚人
[拼音]:yī míng jīng rén
[解釋]: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回有突出的表答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例句]:~,實在是出乎意外。(郭沫若《革命春秋·創造十年續篇》)
[來源]:《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一鳴驚人」這則成語源於楚莊王勵精圖治、振興楚國的故事。《韓非子·喻老》記載這件事說:「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有所暗指的話稱『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韓非子的記載是這則成語最早的典源。

所以,是楚莊王~!~!~

㈥ 「一鳴驚人」有什麼典故,講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一鳴驚人」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當年楚莊王執政,三年內不發布任何命令,不理朝政,別人假借問三年不展翅、不飛翔的鳥是什麼鳥,來問他這是要幹嘛。楚莊王說,鳥三年不飛翔,是為了生長羽翼,自己三年不執政是為了更好的觀察民意,和朝中各項事情的來龍去脈。只有都摸清楚了,才能制定合理決策。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由此,這個成語就在民間傳播開來

這告訴我們,在認識事物、認識人的時候,不能浮於表面,要深入事物的本質去觀察、去思考。要知道人不可貌相,有時候人的不作為,正是他隱忍不發、養精蓄銳的時候。

㈦ 一鳴驚人是哪個朝代哪個人提出的

一鳴驚人 ( yī míng jīng rén ) 字面解釋:一聲鳴叫使人震驚。 解釋 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用法 主謂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用於國家、集體 示例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馮玉祥想~,他來提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公式。」 近義詞 一舉成名、一步登天、名滿天下 反義詞 身敗名裂、臭名遠揚、丟人現眼 歇後語 半夜裡放炮;楚莊王猜謎語 燈謎 警鍾;鬧鍾 典故 春秋時期,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中原,史稱「春秋五霸」。在「五霸」當中,以楚國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產最豐,文化最盛。楚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楚莊王據載生年不祥,卒於公無前591年,又稱荊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呂,侶),春秋時楚國最有作為的國君,中原五霸之一。郢都即今江陵紀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繼位。登位三年,不發號令,終日郊遊圍獵,沉湎聲色,並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參冒死進諫,逢庄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鍾鼓之間。伍參請猜謎語「有鳥止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庄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但數月之後,庄王一仍依舊,享樂更甚。大夫蘇從又進諫。庄王抽出寶劍,要殺蘇從。蘇從無所畏懼,堅持勸諫。於是,庄王罷淫樂,親理朝政,並舉伍參、蘇從擔任要職。這就是「一鳴驚人」的來歷,後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講求得失,穩定了政局,發展了生產,從而為楚國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庄王三年即公元前611年,國內發生災荒,戎人騷擾,附屬的庸國、麋國勾結百濮叛楚。庄王集中力量伐滅威脅最大的庸國,又吞並了麋國,控制局面,增強了國力。此後,又極力整頓內政,任用賢才,厲行法治,加強兵備,使楚國出現一派國富兵強的景象。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北上,在周的直轄區耀武揚威,並遣使問象徵王權的九鼎之輕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氣勢。 公元前597年,楚軍圍鄭,連攻三個月,破鄭都。晉遣兵來救,與楚軍大戰於邲(河南滎陽東北),結果大敗。戰後,楚莊王飲馬黃河,雄視北方。隔了兩年,楚又借故圍攻宋國,迫使其屈服。這時,中原諸小國,又相繼依附楚國,楚莊王一時做了中原盟主。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594年冬,楚、魯、蔡、許、秦、宋、陳、衛、鄭、齊、曹、邾、薛、鄫等十四國在蜀(今山東泰安西)開會結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因病逝世,歸葬紀南城郊。其兒子審繼位,稱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內原有庄王廟,今已廢。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齊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某國有隻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㈧ 成語"一鳴驚人"出自於哪一歷史故事

一鳴驚人
戰國時期,齊威王繼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飲酒作回樂,不理朝政。答

大臣淳於髡想了個激勵齊威王的辦法。他說:「大王,臣聽說齊國有一隻大鳥,三年來不飛也不叫……」他故意停頓一下,試探地問:「大王知道這是一隻什麼鳥?」齊威王知道淳於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來。笑過一陣後,他才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從那以後,齊威王就到各地去視察。看到稱職的大夫,就給予獎勵;對一個破壞生產的河地大夫,扔進油鍋處死。接著,他又嚴格整頓軍隊,打敗了入侵的魏國軍隊。

齊威王「一鳴驚人」,使各國君主都感到震驚。

成語「一鳴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突然干出一番驚人的事來。

㈨ 「一鳴驚人」是歷史故事嗎

一鳴驚人 (常用漢語成語)
一鳴驚人,讀音:yī míng jīng rén,漢語成語;意思是比喻平時沒專有突出的表現,屬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出自 《史記 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已:罷。)
【詞目】一鳴驚人
【讀音】yī míng jīng rén
【注音】ㄧ ㄇㄧㄥˊ ㄐㄧㄥ ㄖㄣˊ
【簡拼】ymjr
【色彩】褒義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也用於國家、集體
【釋義】鳴,鳥叫。一聲鳴叫使人震驚。比喻平時很一般,突然做出驚人的事情。
【近義詞】一舉成名、一炮而紅、一步登天、名滿天下、不同凡響
【反義詞】屢試不第、出師不利、身敗名裂、臭名遠揚、丟人現眼、寂寂無聞、沒沒無聞、默默無聞
【歸類】詞語,成語
【年代】東周
【謎語】1.警鍾(打一成語)2.鬧鍾(打一成語)3.一鳴驚人(打一字)謎底:鴿4.最大的叫聲
【歇後語】半夜裡放炮;楚莊王猜謎語
【成語正音】一,不能讀作「yì」。
【成語辨形】鳴,不能寫作「嗚」。
【成語辨析】見「一舉成名」。

閱讀全文

與一鳴驚人在歷史是怎麼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