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三原龍橋有多少年歷史了

三原龍橋有多少年歷史了

發布時間:2021-03-02 23:16:09

A. 三原縣的歷史古跡有什麼

三原縣的歷史古跡有:三原城隍廟,文峰木塔,古龍橋,孟店民宅,李靖故居。

1、三原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位於三原縣城東渠岸街中部。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城隍廟為宮殿式建築,用均衡對稱方式把樓、殿、廊、廡、坊、亭等40多座單座建築按主次布局在縱橫軸線上。

B. 昔馬鎮從有人到現在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昔馬鎮地處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西部,是祖國邊境線上的一個高寒山版區鎮,權位於東經97°44′55″——97°63′55″,北緯24°51′25″——25°16′23″之間。東南面與太平鄉,南面與銅壁關鄉、西面與那邦鎮接壤,西北面與勐弄鄉及緬甸毗鄰,國境線長18.3公里。鎮政府距縣城55公里,距州府206公里,自古為南方「絲綢之路」的最後出境通道,是盈江縣的主要邊境口岸之一。
全鎮轄3個村委會,23個自然村,37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為337498.5畝,其中:耕地20768畝,人均2.5畝;林地178758畝,森林覆蓋率高達62.5%。2004年末全鎮總人口9317人(1900戶),其中農業人口8306人(1683戶),以漢、傈僳、景頗三種民族為主體。
旅居日本、美國、泰國、裴濟及港、澳、台地區14000多人,1990年11月9日被德宏州人民政府命名為「華僑之鄉」。

C. 三原縣有什麼古跡

三原縣城復內的城隍廟制值得一游,城邊還有於右任紀念館。還有唐李靖故居等;三原歷史悠久,文物薈萃。三原之稱始於前秦,迄今一千五百多年。縣境內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為旅遊之佳地。唐高祖李淵墓、唐武宗李炎墓、唐敬宗李湛墓、唐國公李虎墓等4座帝王陵寢保護完好。始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的城隍廟建築精美,保存完好,聞名遐邇。另外,古龍橋之渾朴,孟店古建之精巧、李靖故居之清幽,文峰木塔之玲瓏,都令遊人流連忘返,為之傾倒。地處縣城北側清浴河濱的清河公園,林木蒼翠,流水潺潺,東邊是鋼筋砼梁式林履大橋,西邊是造形奇特的斜拉式新龍橋,兩橋夾峙,橋加聳立,相映生輝。作為愛國詩人、近代書法大師於右任故鄉的三原人民,新建了於右任紀念館,以凝重新穎的館容和豐富的實物史料向海內外來賓傾訴著大師的生平、愛國激情和高超的書法藝術成就

D. 龍有多少年歷史

龍起源於圖騰,最初是人抄們對圖騰的稱謂;在龍的概念之下,是許許多多不同的動物形象,它們是不同集團的圖騰物;龍是一種人文動物形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人們需求的變化,龍的內涵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關於龍圖騰起源的傳說也特別多 ,比如: 王從仁《龍崇拜淵源論析》:「龍源於馬。」 《周禮·夏官》:「馬八尺以上為龍。」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龍象蜥蜴戴角的形狀。」
王大有《龍鳳文化源流》:龍,被古人公認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還是恐龍。古人以具有四足、細頸、長尾、類蛇、牛、虎頭的爬行動物為龍,這可能是古人當時見到並描繪下來的某種恐龍形象。」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古中國大陸和海洋上,確曾存在過一種令人恐怖的巨型爬行動物。這種巨型爬行動物,以及與其形狀相近的其他幾種爬行動物,其實就是上古傳說中所謂『龍』的生物學原型。換句話說,『龍』在古代是確實存在的,它就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中稱為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種巨型鱷——蛟鱷。」
所以龍出現的時間不能准確的確定。

E. 我們陝西有多少年歷史了

陝西歷史悠久,早在11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在灞河兩岸生息繁衍;西安城東的半坡遺址回,展示著六七答千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大約五千年前,華夏始祖炎帝、黃帝帶領各自的部落,在陝西北部黃土高原一帶開創了中華文明;後稷開啟農耕文明,倉吉創造漢字,張騫發軔絲綢之路,司馬遷獨領傳記史書之風騷……無不標志著陝西古代文明的燦爛與輝煌。 陝西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長達1180年。另外還有劉玄、赤眉、黃巢、李自成4次農民起義在此建立政權。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陝西具有重要的位置。1935年,紅軍長徵到達延安,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在這里領導中國革命13個春秋,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陝西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聞名遐邇。這里是中國古人類和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現代中國革命的聖地,為炎黃子孫的生存、繁衍和人類歷史文明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F. 湘子橋有多少年歷史了﹖

湘子橋即廣來濟橋,一說橋是自湘靈(湘水之神)架起的,故名「湘橋」。一說橋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所建,故名湘子橋。
湘子橋是我國現有四大古橋之一,在廣東省潮州城東門外,橫卧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湘子橋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潮州知軍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橋九墩,於寶慶二年(1226)完成;紹興元年(1194),知軍州事沈崇禹主持東橋九墩,到開禧二年(1206)完成。明宣德十年(1435),潮州知府王源采西湖山石用以修橋,西橋段增至十墩,東橋段增至十三墩,墩高五、六丈,每墩上建望樓,正德八年(1513),復增建一墩一樓,共二十四墩,中間「設舟船二十四隻梭形串連結成浮橋。周以欄盾鐵緣,連亘以渡往來,打開可通大船。
所以按始建距今已經843年,按建成距今已500年。

G. 三原清河的的歷史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清河地處黃河下游,與華夏民族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 據八十年代初在清河縣杜村出土的新石器(石鐮、石斧等)證實,在距今5000——7000年之間,就有上古人類活動於清河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遠在4000多年之前,禹王治水以後,華夏劃分九州,今清河縣境屬於兗州。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今清河境屬「甘泉」之地。 春秋時期(約公元前770年——前474年)清河先屬齊,後屬晉。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群雄角逐,諸侯割據。趙、韓、魏「三家分晉」,清河屬趙。趙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邯鄲(今邯鄲)。 秦(公元前221年——207年)兼並諸侯國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今清河縣境始置厝縣,屬巨鹿郡所轄四縣之一。清河作為行政區設置縣,自此開始。厝縣的城址,按《太平寰宇記》所載,當在今南宮市東家廟鄉懸空村附近。 西漢高帝(劉邦)四年(公元前203年),劃出巨鹿郡一部分地區,設置清河郡,轄清陽、東武城、莎題、東陽、信鄉、鄃、棗強、復陽、繚十四個縣。郡治清陽縣。清河郡及清陽治所,在今河北省清河縣油坊鎮一帶。 東漢章帝劉烜七年(公元82年)廢皇太子劉慶為清河王,清河郡隨改清河國。漢安帝母左氏,即孝德皇後,死後葬於厝城東北角。漢安帝劉祜是劉慶之子,公元107年稱帝,尊劉慶為孝德皇,母左氏為孝德皇後,改厝縣為甘陵。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又改清河國為甘陵國。轄甘陵、貝丘、東武城、靈、繹幕、廣川等七縣。東漢清河國治甘陵縣,其城址在今清河縣辛集鄉漢墓(冢子)南側。 三國曹魏(公元220年——265年),因襲前朝舊制,清河仍為甘陵國治。後又改為清河郡,轄六縣:清河、貝丘、靈、鄃、繹幕、東武城。清河郡治清河縣,治所未變。 晉咸寧三年(公元277年),復稱清河國(因咸寧三年八月封司馬遐為清河康王而復國),都清河縣。晉清河國及清河縣治所,在今清河縣辛集鄉洪河村南。 十六國時期,清河為郡治,先後屬於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其治所與晉同。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清河為州郡治,州郡並存。清河郡屬北魏,轄四縣:清河、侯城、貝丘、武城。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6年)移清河郡及武城治信城。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分相州清河郡置貝州,郡州不廢,州、郡及武城縣治所在今南宮市董家廟鄉懸空村附近。 隋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置清河郡,轄清河、清陽、武城、歷亭、漳南、鄃、臨清、清泉、清平、高唐、經城、宗城、茌平、博平14個縣。清河郡治所清河縣,其治所仍在漢信城,即今南宮市董家廟鄉懸空村附近。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行政區劃仍襲隋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置貝州,轄清河、武城、漳南、歷亭、清陽、鄃、夏津七個縣,州治所在清河縣。六年移治所於歷亭縣,八年仍復舊治。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貝州改為清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貝州。轄清陽、清河、武城、宗城、臨清、經城、漳南、歷亭、夏津九個縣。其治所在今清河縣城關鄉宋貝州城遺址處。 五代時期(公元907——960年),因襲唐朝舊制貝州治所清河縣,城址未變。 宋初仍為貝州,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平定王則起義後,宋仁宗為炫耀他「明察聖斷有恩於民」,將貝州改為恩州。轄清河、武城、歷亭三個縣。今城關鄉東關村北、西關村南斷續可見的殘垣,即宋貝州土城牆遺跡,為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監官趙薦之所修。 金(公元1115——1234年)時,恩州治所於1134年因水患移歷亭。清河縣為恩州所轄四縣之一,其縣治所未變。 元(公元1206——1368年)時,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清河縣由恩州析出,隸屬大名府,縣治所未變。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清河縣隸屬北平布政司大名府。洪武六年改隸光平府,永樂後為直隸廣平府,縣城在清河老城裡。為明正德七年修,城周三里,高二丈,闊一丈五尺。 清朝(公元1616——1911年),仍為直隸省廣平府清河縣,初屬順廣道,後屬大名道。清河縣自金元降為縣之後,其縣境至今無大變化。清河縣城址仍與前朝同。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廢除州府制,實行中央、地方兩級行政管理,中央轄省(市)及地方。清河縣屬河北省。當時全省132個縣分15個區,清河是第12區所轄11個縣之一,區署設在南宮縣,清河為三等縣。 抗日戰爭時初期,清河縣屬河北省四專署。縣政府駐老城裡。1940年7月,劃出清河西、南部83個村與威縣東南部建立清江縣。1942年10月,清河縣東南部4個村,清江縣40個村(原屬清河縣)與今臨西、威縣部分村又建宏毅縣。1939年日軍佔領清河縣,此後縣政府處於游擊狀態,無固定駐地。1945年4月,日軍退出清河縣,7月縣政府遷駐戈仙庄。11月,清江、宏毅縣撤銷,原屬清河縣的村莊重歸清河縣管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河縣屬河北省衡水專區。1952年清河縣屬邢台專區。1958年4月撤邢台專區,合並為邯鄲專區,清河縣改屬邯鄲專區。同年11月清河縣並入南宮縣。1961年5月,恢復邢台專區。同年七月清河縣由南宮縣分出,恢復清河縣,屬河北省邢台專區。1993年邢台撤地區建市,清河縣屬邢台市。

(公元前221~1989年)秦始皇帝元年(前221年)全國劃為三十六郡,在清河之地設厝縣,屬巨鹿郡。 西漢 高祖四年(前203年)析巨鹿郡,置清河郡,轄14縣,厝縣、清陽縣屬之。 景帝三年(前154年)三月,封景帝子劉乘為清河王。改郡為國。 元鼎二年(前115年)劉義由代王徙清河為剛王。 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河決清河郡靈縣嗚犢口,屯氏別河塞絕。 成帝鴻嘉四年(前17年)秋,黃河決,渤海、清河郡縣受災。 新莽始建國三年(11年)河決魏郡,清河郡縣受災。 新莽地皇二年(21年)劉秀起兵反王莽,使蓋延等擊銅馬於清陽。 更始二年(24年)劉秀起使耿弇、寇恂地薊殺死王郎居將趙閎,沿途又斬王郎大將九卿校尉以下3萬我,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間乖郡縣。 東漢 建武二年(26年)正月,檀鄉農民起義軍進攻魏郡、清河郡。 延平元年(106年)八月,殤帝死。太後定策迎立清河之子劉祜嗣位,是為安帝。十二月,清河王劉慶死,葬於清河。 永和四年(139年)清河郡縣蝗蟲為災。 建和二年(148年)六月,改清河國為甘陵國,改厝縣為甘陵縣,信成、清陽二縣並入甘陵。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巨鹿(今平鄉縣)張角率眾起義,安平、甘陵民眾群起響應。 中平四年,漁陽(今密雲西南)人張純與同鄉張舉聯盟,舉兵攻破清河、平原。 建安九年(204年)十月,曹操圍鄴時,袁譚背操,遣軍攻甘陵。 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國為清河郡,甘陵縣屬之。 三國 青龍三年(235年)九月,遭水災。 景初元年(237年)九月,遭水災。 西晉 咸寧三年(277年)於厝城西南3.5公里置清河縣,清河縣名之始。 咸寧四年,七月,大水,莊稼被淹,房屋倒塌,人有死亡。 永嘉四年(310年)二月,石勒攻冀州之廣宗、清河等郡縣。 東晉 永和九年(353年)十一月,前燕慕容恪擁兵割據於樂陵,平原、清河、陽平諸地趙幫將朱禿、杜能、丁嬈、孫元皆降前燕。 太元十一年(386年)清河國改為清河郡,清河縣屬之。 十月,後燕寺人吳深據清河(今清河東南)起義,燕王慕容垂遣兵鎮壓,攻之不克。十二月再攻而破,吳深單騎出走。十二年五月,吳深殺後燕清河太守丁了,再次占據清河。十四年五月,義軍首領吳深被清河孔金殺害。 北魏 太和九年(485年)六月,清河大水。 武定四年(546年)二月,大雪寒,人畜凍死,同年冬大霧彌天,六晝夜不散。 北齊 天保七年(556年)改清河縣為武城縣,屬清河郡。 天保八年蝗澇為害 天保九年遭旱災。 河清二年(563年)二月,大雪。 河清三年。山東大水,餓死者不可勝計。河北境內司州之東郡陽平、清河等水澇最重。 天統三年(567年)大風,晝不見日,廢房拔樹。 隋 開皇八年(588年)廢郡存州,武城縣改稱清河縣。 大業三年(607年)改貝州為清河郡,清河縣屬之。 大業四年正月,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水濟渠。 大業攻七年景縣人高士達聚眾於清河起義 大業九年三月,張金稱等農民起義軍在河北地區活動,隊伍不斷壯大。 十一月,隋煬帝派右衛將軍馮孝慈前往清河鎮壓,張金稱率起義軍與之激戰,義軍大勝,馮孝慈戰敗而死。 大業十二年三月,張金稱率眾接連攻下平恩、武安、巨鹿、清河等縣。 大業十四年清河縣趙德君起義,不久為李密部下。 唐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史思明陷河北清河、博平、信都、饒陽諸郡縣。 至德三年安慶緒派蔡希德、安太清攻破清河。 乾元元年(785年)清河郡改稱貝州,轄清河。 興元元年(784年)李抱真、王武俊、大敗朱滔軍於貝州,斬萬餘人,滔遁歸幽州。 光化二年(889年)劉仁恭屠貝州 五代 天福四年(939年)七朔,河決博平,清河大水。 天福八年大蝗害田,人食草木葉皆盡,百姓捕蝗一斗,官府給粟一斗,時蝗旱相繼,百姓流移,餓殍載道。 天福九年正月,契丹佔領貝州,所殺達萬人。 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衛運河屢次決口,特立清河兵備二隊,專司河防。 乾德二年(964年)清河(今清涼江)溢,淹民田。 開寶四年(971年)清河溢,漂溺民舍數百間。 慶歷七年(1047年)十一月,貝州宣毅卒王則據城起義,占兵庫,擒知州,自稱東平王,建國號安陽,改元得聖。八年一月,宋這軍攻貝州城不下,挖地道夜入,城破,王則被捕遇害。同年,改貝州為恩州。 嘉祐三年(1058年)黃莘為清河令,與南宮令劉摯,信都令李沖皆以治行聞,時稱為河朔三令。 熙寧元年(1068年)恩州河(黃河)決,清河遭水災。 熙寧四年清陽縣劃入清河縣。 元豐五年(1082年)御河(衛運河)決,清河遭水災。 元祐六年(1091年)監官趙薦之監修恩州城(古貝州城)。 元符三年(1100年)恩州地震。 宣和元年六月,恩州河決清河堤。 宣和三年六月,恩州河決,清河傷禾。 南宋 端平三年(1236年)割恩州屬大名路,清河屬之。 元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旱。 至元十八淫雨,莊稼受害。 至元十九年蝗蟲遮天蔽日,達7天之久,禾稼俱盡。 至元二十八年八月,清河、南樂諸縣霖雨,莊稼受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陰河(衛河)決,清河遭水災,民舍莊稼被淹。 明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將徐達會兵於清河、臨清一帶,北逐元兵。 洪武六年改大名路為廣平府,轄清河縣。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燕王起兵靖難,沿清河、臨清驛道展開拉鋸戰,三年燕兵攻佔廣平府。 永樂二年(1404年)九月,由山西移民,定居清河。 永樂四年臨清至渡口驛衛運河7處決口。 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縣移民清河,撥田耕耘,免田租一年。 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衛運河水乾涸,為多年所僅見。 成化十六年衛運河泛溢入清河,民房舍漂溺幾盡,死者甚眾。 弘治四年(1491年)縣三老宗安等人,為排除縣南部積水上書朝廷開疏水渠一道,長20公里。 弘治六年蝗蟲遮天蔽日,莊稼被食。 弘治十五年九月,地震有聲。 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楊虎起義軍經清河,攻破縣城。 正德七年詔改建新城於舊城之東南隅,同知何宋伊,知縣張一鵬監修。 正德八年詔賜慶陽伯夏儒清河縣慶田3300餘項。 嘉靖九年(1530年)衛運河決自白廟口,泛清河,舟楫通於城門外,漂民廬舍,有系嬰兒於樹上者。 嘉靖十年大飢,升粟至百七十錢。 嘉靖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孟仲遴主持創修《清河縣志》五卷。 嘉靖三十九年三月至八月不雨,遍地生蝗蟲,升粟至百八十錢,民采草木根葉而食,多餓死者。 隆慶三年(1569年)六月,衛運河決,泛清河,毀禾苗廬舍。 隆慶四年六月二十七日,衛運河決,泛清河,田園舍被淹。 萬曆九年(1581年)知縣向日紅重修《清河縣志》十二卷(今存七至十二卷)。 崇禎十三年(1640年) 四月至七月不雨,衛運河乾涸,冬大飢,民始採食樹葉、木皮、繼則人相食。 崇禎十四年春,大疫,死屍枕藉。五月,飛蝗至,飢民取以代食。 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進入清河佔領縣城置縣衙。 清 順治十年(年)衛運河決,洪河等村盡淹。十三年又決,淹沒更甚,陸地行舟。 順治十五年三月,蝗蟲食禾苗。 順治十七年四月,遭雹災。 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二十一日夜,風霜並作,禾苗凍死過半。 康熙十六年春,風霾陰霧49餘天。 康熙十七年知縣盧士傑、夏琮纂修《清河縣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七年知縣錢啟文纂修《清河縣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八年大水,平地行舟。 雍正十年(1732年)秋,禾生蟲,形如蛆。 雍正十一年二月,大雨莊稼被淹。 雍正十三年大旱,禾苗枯死。 乾隆二年(1737年)衛運河決尖庄,田禾淹沒。四年復決。 乾隆八年夏旱,大飢。減免田租有差。 乾隆十二年七月,大風拔樹。 乾隆四十四年衛運河決,民宅行舟。 嘉慶十八年(1813年)歲大飢。 嘉慶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道光三年(1823年)河決,平地水深丈余。 道光十年四月(閏)二十二日地震有聲。 咸豐七年(1857年)蝗災,大飢。 咸豐十一年四月七日,白蓮教首張善繼攻破清河城,知縣陳大烈、典史趙維煥死。白蓮教於洛體,由山東夏津率萬人,進入油坊、謝爐,與官府團勇戰於黃金庄,兵敗南撤。 同治元年(1862年)瘟病流行。是年,成立民團30餘團。 同治三年正月,白蓮教楊蓬嶺之侄招聚教徒萬餘人,屢攻清河,均被團勇擊退。 同治六年知縣熊存瀚蒞任,成立民團三十三團。 同治七年衛運河決口,莊稼被淹。 同治十一年知縣王鏞續修《清河縣志》十八卷。 光緒三年(1877年)歲大飢,人多有餓死者。 光緒四年大旱。 光緒八年地震。 光緒九年知縣工黃汝香續修《清河縣志》四卷。 光緒十八年衛運河決成災。二十年河決復甚,全縣盡成澤國。 光緒二十四年山東交界各州,鄉民多習拳勇,名曰義和,繼改稱梅花拳,後沿用義和名目。直隸南宮、曲周、清河、威縣、滄州等地拳民日益增多。 光緒二十五年河間、故城、吳橋、清河等縣的義和團以景州為中心開展活動。 光緒二十六年酷旱,至七月始雨,大飢。 光緒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景廷賓聯合義和團余部趙三多等萬餘人,在巨鹿廈頭寺正式起義,清河農民義和團紛紛響應。 光緒三十年縣設立高等學堂。 光緒三十二年縣高,設立師范傳習所,同年改秒初級師范學堂。

民國初中期 民國元年(1912年) 民國成立,設直隸京師,轄清河縣。在油坊鎮設二等乙級郵局。 民國3年東鄉民團團長馬全天(馬雙埠人),抗繳官府稅,「馬全天抗洋捐,要官府速豁免」的口號迅速傳播,馬率民團及鄉民持土槍、刀劍、三眼槍、土炮等進攻清河到城,城內警衛開槍射擊,死亡數人。 民國8年全縣人口130066人。 民國9年大旱,未能播種,死亡外逃者甚多。 民國12年在廉冢集北街,借春暉書院籌立蠶桑學校。 民國15年食鹽短漲價,每斤銀5分9厘。 民國18年縣高等學堂改名為完全小學校。春,縣成立女子完全小學校。 民國19年10月12日4時,山東土匪王治岐率土匪200餘人竄入清河,東北軍及保衛團剿匪。 民國20年9月18日日軍侵佔沈陽後,縣立高小學生王發武、劉鐵之、楊波、牛壽君等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民國21年大雨成災。 民國22年12月,張福謙及趙鼎銘等續修《清河縣志》十七捲成。 民國23年春,東野庄宋春山經王福田(南宮和生店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清河縣第一名黨員。 3月,由中共南宮縣委委員馮化宣主持建立清河縣第一個黨支部------東野庄黨支部。 民國24年春,中共直南特委決定,建立中共南(宮)清(河)工作委員會(簡稱南清工委),書記馮化宣,委員郭松鶴、馬建榮。 秋,東野庄黨支部派宋春香去南宮蘇村參加冀南黨組織領導的分糧吃大戶暴動。 民國25年3月,冀南暴動失敗後,馬國瑞、馮化宣等轉移到東野庄,該成為冀南特委開展秘密工作的臨時指揮部。 3月,劉鐵之在戴家屯一帶做宣傳工作,發展黨員。 3月,寧心力在大堤、峨二庄、王化庄做黨的創建工作。 11月,王發武回清河開展黨的地下活動,發展黨員。

H. 三原縣的歷代名人有哪些

1、李靖(571—649)
字葯師,京兆三原人,隋唐名將,曾隨李世民為唐初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作出了傑出貢獻,封衛國公、代國公、尚書右僕射,兵書《李衛公問對》是他戎馬一生的光輝總結。

2、王恕(1416—1508) 
字宗貫,三原北城人,明正統元年(1436)進士,歷官19任,官至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政績卓著,德澤鄉閭,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晚年著書立言,同其子王承裕創辦三原宏道書院,成為「三原學派」創始人。

3、馬理(1479—1556)
字伯循,明正德甲戌年(1514)進士。曾任吏部稽勛主事、稽勛員外郎,稽考功郎中光祿卿等職。弘治年間就學三原宏道書院,其學識和文章聞名全國,當時學者都將他與宋代著名哲學家、關中學派代表人物張載相提並論。所著《送康太史奉母還關中序》一文,被傳抄國外,朝鮮國將此文作範文傳誦。

4、溫純(1539-1607)
字景文,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歷任知縣、巡撫、吏、工部尚書等職。《明史》載:「(溫)純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當,肅百僚,振風紀,允稱名臣」。他一生為創建地方公益事業不遺餘力,雖三朝為官而家無積,是三原古龍橋的倡建者。

5、孫髯(1711-1773)
字髯翁,祖籍三原,因其父在雲南任武官,隨父寓居昆明。博學多識,乾隆年間,曾為滇池大觀樓題楹一幅,計180字,號稱天下第一長聯。著名史學家郭沫若贊道:「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

6、賀瑞麟(1824-1893)
字角生,清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18歲中秀才,後授業於關學大儒李桐閣,與山西芮城薛於瑛、朝邑楊樹椿並稱「關中三學正」。同治九年(1870)創立正誼書院。主講正誼書院20年,學兼體用,精研程、朱之道,集理學之在成。他精於書道,行楷兼備,臨潼華清池《樂善亭記》碑堪為代表。

7、於右任(1879-1964)
三原縣城東河道巷人,1906年4月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任***次長。1918年回三原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與孫中山的南方**根據地遙相呼應。1926年與馮玉祥組織國民聯軍,擊潰劉鎮華部,解西安之圍。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先後任審計院院長、監察院院長等職,1949年11月被迫去台灣。於右任熱愛國家、熱愛人民、熱愛家鄉,先後在三原創辦了「民治小學」、「民治中學」,三原渭北中學(今南郊中學),三原女子中學。於右任不僅是我國近、現代民主**先軀,而且是著名詩人和書法藝術家,被尊為「放翁」、「草聖」。他經過長期鑽研,創立了《標准草書》,成為我國文化史上一大瑰寶。

8、茹欲立(1883-1972)
早年就學於三原宏道大學堂,1905年入中國同盟會,1931年2月任南京政府審計部長。建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檢察署副檢察長等職。茹之書法造詣頗高,「精研漢書事例,喜臨玩碑版」,專攻魏碑,後攻楷書,功力深厚,列名《中國美術家名人大辭典》。

9、謝德萍(1939-2000)
三原魯橋人,文化部研究員,中華書院院長、中華書學會,「飛天」草書研究會會長。一生鍾愛書法,遍臨諸體而熔鑄一爐,以敦煌壁畫曲美流宕之意象獨創「滾龍體」、「飛天體」。他在世界各地舉辦書法展覽73次,足跡遍及英、法、日、印度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著作書法理論專著10餘冊。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德國降薩州博物館以及上海美術館都收藏其作品。中央新聞電影記錄製片廠為其拍攝《墨海逐浪》書法片,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首例。

I. 三原的歷史

三原縣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中部。總面積569平方千米(《簡冊》)/576.9平方千米,總人口40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郵編:713800。代碼:610422。區號:029。拼音:Sanyuan Xian。 2006年,三原縣轄10個鎮、4個鄉:城關鎮、安樂鎮、陂西鎮、獨李鎮、大程鎮、西陽鎮、魯橋鎮、陵前鎮、馬額鎮、新興鎮、高渠鄉、渠岸鄉、徐木鄉、嵯峨鄉。 三原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古稱池陽,自北魏太武帝真君7年(公元446年)置縣,已有1556年歷史,因境內有孟侯原、豐原、白鹿原而得名。原內有清峪河、濁峪河、趙氏河三大水系,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修,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地勢北高南低,以四十里原坡為界,北部為黃土台原區,南部為涇渭沖積平原區。按水利條件分為大灌區(涇惠灌區)、小灌區(清惠灌區)和原區(前咀子、玉皇閣灌區)。 歷史文化 三原區位優勢明顯,是省會西安的北大門、西南距咸陽、北距銅川均約30餘公里。交通比較發達,西銅一級三原縣文化積淀深厚、名人輩出,唐衛國公李靖,明吏部尚書王恕、工部尚書溫純,清代「天下第一長聯」的作者孫髯,近代的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師於右任以及當代書法名家劉自櫝、謝德萍等古今名人都出生於三原。 三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文物薈萃,境內有文物景點114處,其中城隍廟、唐高祖李淵陵、唐武宗李炎陵、唐敬宗李湛陵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群之一。目前,一個以城隍廟為龍頭,以於右任紀念館、於右任故居、孟店民宅、李靖故居、文峰木塔為支撐的旅遊景點體系初步形成。公路、西韓公路縱貫南北,咸宋公路、咸銅鐵路橫穿東西。縣干公路18條總長220公里。 三原縣歷史悠久,自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縣至今,已有1556年歷史,古時稱池陽,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陵寢所在地,因境內有孟侯原、豐原、白鹿原而得名。

閱讀全文

與三原龍橋有多少年歷史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