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古代第一部歷史散文集()
我國古代第一部歷史散文集:《尚書》。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
《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
相傳《尚書》為孔子編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將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匯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選出100篇,這就是百篇《尚書》的由來。
相傳孔子編成《尚書》後,曾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書》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實際上西漢學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尚書》百篇之說乃後起。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布《焚書令》,禁止民間收藏圖書,凡是民間收藏的《詩》、《書》及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燒毀。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
西漢時期,相傳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體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後人孔安國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
㈡ 我國最早的一部應用文專集是孔子將上古時代的歷史文件匯編成的什麼
我國最早的來一部應用文專集自是孔子將上古時代的歷史文件匯編成的《尚書》。
《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以應用文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獻總集
《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現存版本中真偽參半。一般認為《今文尚書》中《周書》的《牧誓》到《呂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實史料,《文侯之命》、《費誓》和《秦誓》為春秋史料,所述內容較早的《堯典》、《皋陶謨》、《禹貢》反而是戰國編寫的古史資料。今本《古文尚書》總體認為是晉代梅賾偽造,但也存在爭議。
㈢ 第一部我國上古歷史的匯編是什麼
《尚書》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
《尚書》最初是回掌管文書奏答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家顏真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尚書> 也稱<書經>,是戰國以前流傳下來的一批古代歷史記錄.其中所記大多是有關政治的一些言論和史事,有的出於當時史官的記錄,有些是根據史料的追述.因它是上古之書,所以稱為<尚書>.(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尚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原稱《書》,到漢代改稱《尚書》,意為上代之書。這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8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
㈣ 我國古代第一部歷史文集是
《尚書》是我國第一部歷史文集,以記言為主,是商周記言史料的匯編。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
㈤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你知道尚是什麼意思嗎
原稱《書》,到漢代改稱《尚書》,意為上代之書。這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8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現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16篇)。現在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和編本。
上古歷史文獻集。《左傳》等引《尚書》文字,分別稱《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總稱為《書》,漢人改稱《尚書》,意即「上古帝王之書」(《論衡·正說篇》)。
《尚書》的真偽、聚散,極其復雜曲折。漢人傳說先秦時《書》有100篇,其中《虞夏書》20篇,《商書》、《周書》各40篇,每篇有序,題孔子所編。《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到孔子修《書》。但近代學者多以為《尚書》編定於戰國時期。秦始皇焚書之後,《書》多殘缺。今存《書序》,為《史記》所引,約出於戰國儒生之手。漢初,《尚書》存29篇,為秦博士伏生所傳,用漢時隸書抄寫,被稱為《今文尚書》。又,西漢前期,相傳魯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牆壁,發現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字體書寫的,所以稱《古文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16篇,孔安國讀後獻於皇家。因未列於學官,《古文尚書》未能流布。東晉元帝時,梅頤獻偽《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尚書傳》。這部《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25篇,又從《今文尚書》中多分出5篇,而當時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偽古文與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時,孔穎達奉詔撰《尚書正義》,就是用古今文真偽混合的本子。南宋吳□以後,對其中真偽頗有疑議。明代梅□作《尚書考異》,清代閻若璩著《古文尚書疏證》等,才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尚書傳》乃屬偽造的性質斷實。
《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還有以人名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範》、《無逸》。這些都屬於記言散文。也有敘事較多的,如《顧命》、《堯典》。其中的《禹貢》,託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志,與全書體例不一,當為後人的著述。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宋代刻本《尚書》
就文學而言,《尚書》是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的標志。據《左傳》等書記載,在《尚書》之前,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但這些書都沒有傳下來,《漢書·藝文志》已不見著錄。敘先秦散文當從《尚書》始。書中文章,結構漸趨完整,有一定的層次,已注意在命意謀篇上用功夫。後來春秋戰國時期散文的勃興,是對它的繼承和發展。秦漢以後,各個朝代的制誥、詔令、章奏之文,都明顯地受它的影響。劉勰《文心雕龍》在論述「詔策」、「檄移」、「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文體時,也都溯源到《尚書》。《尚書》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帶有某些情態。如《盤庚》3篇,是盤庚動員臣民遷殷的訓詞,語氣堅定、果斷,顯示了盤庚的目光遠大。其中用「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比喻煽動群眾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濟,臭厥載」比喻群臣坐觀國家的衰敗,都比較形象。《無逸》篇中周公勸告成王:「嗚乎!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秦誓》篇寫秦穆公打了敗仗後,檢討自己沒有接受蹇叔的意見時說:「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話語中流露出誠懇真切的態度。此外,《堯典》、《皋陶謨》等篇中,還帶有神話色彩,或篇末綴以詩歌。因此,《尚書》在語言方面雖被後人認為「佶屈聱牙」(韓愈《進學解》),古奧難讀,而實際上歷代散文家都從中取得一定借鑒。
歷來注釋和研究《尚書》的著作很多,有唐孔穎達的《尚書正義》,宋蔡沈的《書集傳》,清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註疏》。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尚書正義》20卷,現存北京圖書館。
《尚書》的文字內容特點:《尚書》所記基本是誓、命、訓、誥一類的言辭。文字古奧迂澀,所謂「周誥殷盤,詰屈聱牙」,就是指這個特點。但也有少數文字比較形象、朗暢。
㈥ 我國最早的第一部散文總集名稱是什麼
《尚書》是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作品的匯編,可視為我國第一部散文總集,反映了我國早期記述文和論說文的集子,
㈦ 什麼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相傳曾經由孔子編選
《尚書》
《尚書》是中國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版述古代權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9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現在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