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各套古武術拳法的名字
總而言之就是分 象形拳 . 傳統拳.自選拳. 這三大類 現在的中國武術 改變的大多都是表演性質了 還是傳統拳的實戰運用好
❷ 中國古拳法是那種武功
套路只是抄拳法最表層的一部分,只有套路的動作就不叫拳法了,只能叫做「套路」。
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少林拳、 武當拳、意拳(大成拳)、八極拳、南拳(自成拳系,出自南少林、詠春拳、螳螂拳、、洪拳、自然拳、心意拳、劈掛拳、五祖鶴陽拳、醉拳、戳腳、翻子拳、三皇炮錘拳、六合八法拳、大擒拿手、小擒拿手、彈腿……說不完啊。
總之除了散打、截拳道、女子防身術、軍體拳、警用格鬥和現代擒拿術以外的中國國術都是古拳法。
❸ 中國最古老的拳術是什麼拳
我記得在漢代復之前制還有一種拳術。貌似是商還是什麼年代的,不是商也差不了多少時間。一種象形拳(看見兩只老虎爭斗)演變出的拳術,具有很強的對抗性。
這是我見到的最早的一種拳術了。我也只是三四年前找資料的時候偶爾看到的。看到這個問題才想起來的。
❹ 中國古代最厲害的武術是什麼
沒有最厲害的武術,只有最厲害的人!
如果說你現在想學厲害的武術,我建版議你學內家拳。權
內家拳的三種表現形式:太極陰柔,八卦輕靈,形意霸道。
當然,這必須需要一位好老師指導,而且學習時間很漫長,沒有十年八年上不了戰場!
❺ 武術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武術在上世紀的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會上,我國的武術隊也曾做過精彩的表演,還走訪了德國的法蘭克福、威斯巴登和漢堡等城市,並受到熱烈歡迎。在武術歷史中是一段佳話。
1936年,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第十一屆奧運會,其中有我國民族形式的體育項目--武術。參加代表團的武術運動員事先進行了選拔,除刀、槍、劍、棍、拳外,還要有一項特長項目。經過幾天的選拔,選出了這支武術隊的9名成員都是我國武術界中身懷絕技的高手,他們是鄭懷賢、溫敬銘、張文廣、寇運興、金石生、張爾鼎、翟連元、劉玉華、付淑雲,組成了我國第一支國家武術隊。經過暫短的集訓後,便隨中國代表團赴柏林。
中國武術隊在柏林表演期間,鄭懷賢表演的飛叉是當時最為轟動的節目之一、溫敬銘和張文廣呼嘯上陣,演出了空手奪槍、寇運興舞大刀以及其他選手的九節鞭、綿掌、花拳等10多個項目。
隊員們表演的器械和拳術嫻熟敏捷、剛健優美、翻騰跳躍、虎虎生風,使外國人大開眼界,在整個柏林引起了轟動。德國人都以能目睹中國國術隊的表演為幸事。因為很多外國朋友從來沒有聽說過,更未見過中國武術。每次表演都受到熱烈歡迎,掌聲,喝彩聲不斷,運動員表演後謝幕達五、六次之多。這一次表演和比武,為國家爭得了榮譽,奠定了中華武術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❻ 中國歷史上啥拳歷史最長
早先只有士階層可以佩劍,可以上戰場打仗,平民只能做後勤的,沒有什麼拳版術。權你看歷史上那些很有名的刺客都不會功夫(當然這不影響在電影里飛檐走壁的),一直到唐朝三絕還是劍術。推測是在宋朝以後,文人-注意不會是武士-高出了很多玩耍的活動,拳術就慢慢成了流行生活方式了。
但像太極拳什麼的,絕對不是現在理解的武藝,那是用來修道的,逐漸變成了現在理解的以打人來衡量高下,這是個比較屌絲的思路。後來出現了話本小說,劍俠之類的深得群眾喜愛,於是拳術就由健身活動發展到殺人越貨這個層面了。小弟也習武,琢磨過很久,這里的變化要在閱歷和其他方面多一些之後才逐漸理解的明朗化。
我理解的武術拳法,上線就是宋朝,不會再久了。
❼ 最古老的拳法是什麼拳創於何時
最早的拳法早就沒有什麼記載了。拳法好像在漢朝之後才有記載。
現在要說最專早的只能是《三皇屬炮錘》了,此拳據說是遠古三皇所創,流傳至今。
樓下所說的只是現在網上流傳的,《三皇炮錘》是不是東漢以前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要比少林寺要早。武術分為兩派四門,少林,武當為兩派。三皇,太極,形意,言門為三門,以三皇最早。本人也習練三皇炮錘,如果您要是有時間搜索一下三皇炮錘的拳譜看一下,裡面是濃重的到家思想,拳經也離不開易理五行八卦。請謹慎出言。
❽ 中國最早的功夫是叫什麼
武術又稱國術或武藝,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斗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斗,不僅製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制》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時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台前有帷幕飄帶,台上 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褲,腰部系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 .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朝開始實行武舉制,並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准。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紮,戈矛劍戟便於利用……」(《武備志‧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
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 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於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向衰微。
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眾圍獵」(《元典章》卷 3,賑飢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家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
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徵、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產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會,國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為了推動武術的普及和提高,國家組織創編了比賽規定套路,編制了群眾武術活動所需要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等,出版武術書籍和掛圖,拍攝武術影片和錄象。為探討武術運動鍛煉的價值,還組織有關生理的測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學化。此外,各體育學院、體育系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中小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餘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吸引著大批武術愛好者習武健身療病。
過去,武術分類有以地區劃分的,有以山脈、河流劃分的,有以姓氏或內外家劃分的,也有按技術特點劃分的。現代一般按其內容分為5類; 經常堅持武術鍛煉能有效地增強體質。武術中的各種拳法、腿法對爆發力及柔韌性要求較高,特別是各關節活動范圍較大,對肌肉韌帶都有很好的鍛煉作用,武術包含多種擰轉、俯仰、收放、摺疊等身法動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隨」,「步隨身行、身到步到」,對協調性有較高的要求;整套動作往往由幾十個動作組成,並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所以能使身體各個器官系統得到全面發展。練習柔和、緩慢、輕靈的拳術,如太極拳,強調以意引導動作,配合均勻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脈流通,適合於慢性病患者作為醫療手段堅持鍛煉,有較明顯的療效。 對抗性的散手、推手、武術短兵、武術長兵等競技項目,運動激烈,除能增強體質外,還能培養勇敢、機智、敏捷等優良性格。
【武術的概念】
武術概念,是人們認識。研究武術的基本依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的時期對武術概念的表達不盡相同,它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武術本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
從歷史上看,有不少歸屬武術類的名稱,春秋戰國時稱「技擊」兵技巧一類);漢代出現了「武藝」一詞,並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選》中「偃閉武術」(當時泛指軍事)的「武術」一詞;民國時稱「國術」:新中國成立後仍沿用「武術」一詞。
隨著歷史的變遷,冷兵器的逐步消亡,專用武術器械的生產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現,對抗性項目、武術競賽規則的、制定,武術已演化成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武術的體育化使其內容、形式及訓練手段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發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義可概括為: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捕斗的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從這一定義出發來認識武術。首先,武術屬於中國傳統的技擊術。它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通過徒手或藉助於器械的身體運動表現攻防格鬥的能力。無論是對抗性的捕斗運動,還是勢勢相承的套路運動,都是以中國傳統的質擊方法國棋技術核心的。就人類的社會生活來說,技擊術不可能是中國獨有的。比較世界各地的技擊術,武術不僅在技擊方法上更為豐富(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運動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結合的,又是分離的,這種發展模式,也迥然有別於世界上其他技擊術。在演練方法上注重內外兼修,演練風格上要求神形兼備,無不反映了中國傳統的技擊術的運動特點。
其次,武術是體育項目,它明顯區別於使人致傷致殘的實用技擊技術。套路運動中盡管包含豐富的技擊方法,但其宗旨是通過演練以提商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能力,進行功力與技巧上的較量,在技術要求上與實用技術有一定的區別,散手運動的技術固然更接近於實用技南,但由於受競賽規則的規定,亦將其限制在體育競技運動之內。總之,歸結為一點,武術具有明確的體育屬性,體育是當今武術的主要社會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美學、氣功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注重內外兼修,諸如整體觀、陰陽變化觀、形神論、氣論、動靜說、剛柔說等等,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貌的武術文化體系。它內涵豐富,寓意深,既具備了人類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共同特徵,又具有東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體育領域中的智慧結晶。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從廣義上認識,武術不僅是一個運動項目,而且是一項民族體育,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
❾ 中國最老的拳法是什麼拳法。
心意六合拳
❿ 中國古拳法的基本介紹
孫臏拳手法為打穴為主,並以蹦、彈、抓、挑、鑽、擂、拉、劈、抄、砍、截、擺、封、捅、砸等為輔;腿法有踢、碰、蹬、踹、踩、掛、跪、截、跛等。孫臏拳講究擰、絞、纏絲旋勁、拳走曲線、曲中求直、直中求曲,並講究「三出而一主」,即兩臂一腿並發勁;交手時主張側身對敵;技法以「圓、角、線、點」為總則,圓指步法不走直線,角指站立對己有利之角度位置,線指搶占攻敵最佳路線,以求最時間攻敵之所救,點指盡量減少攻防次數,達到一觸即發,一發就到,一點就勝。戰術有謂「空、誆、虛、實、晃」。
主要手法有:蹦彈抓挑擂拉劈抄砍截擺封捅砸。
主要腿法有:踢碰蹬踹踩掛銼跪截跛。
出拳講究擰絞纏螺旋勁,旋臂出拳,
拳走曲線,曲中求之直,攻中有防,防中有攻。
方法講究「三出而一主」,即兩臂一腿並發,其中有一主要動作。
拳法以組合形式為主,每一手即為一個用法,三百六十手可以互相串連,進攻時可以採用組合連擊,講究「一掌不到二掌跟,三掌四掌齊跟進」。
交手時側身對敵,講究「側身對敵一字形,交手須知保三中,
護住頭胸腰三位,順勢技擊不留情」。
技法上還以「圓角點線」為原則。
戰術以「空。誆。虛。實。晃」為主,以動作迷惑對方,
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欺詐疑惑,擊打對方。
孫臏拳演練中要求:內外相合,形意相通,並要明理內外動靜之關系。
拳諺:「有架無力空做勢,有力無架勁白費。」。就是說拳架與力是個結合體,只有正確的結合,才能發揮其拳法的功力。任何拳法也都是把力(勁)貫穿在拳法的扎架和套路中,通過日常不斷地演煉,功力才能得以提升。
孫臏拳是「松肩拔肋,力貫稍節」,要求是「手是流星,臂是線……」是著力於稍節。把「滾、纏、穿、抖,寸、彈、鑽、合。」八種勁法,貫穿在拳法的扎架和套路的演煉之中。現將寸、鑽二勁轉述如下:
寸勁: 一觸疾發、勁力突然;發如猛虎、力能排山。
鑽勁: 含如弓張、發似弩箭;觸則即發、勁疾而旋。 孫臏拳特色乃蹲走跛形地走蹣跚步,孫臏拳~三十二手:
1.弸拳截踢17.跪膝切打2.弸打彈踢18.上步靠橫3.落步劈掌19.橫掌蹬踹4.繞劈蹬踢20.弸拳彈踢5.屈膝掛打21.壓肘鑽拳6.轉身掛打22.圈打鉤踢7.立步搖砸23.跪膝沖擊8.弓步鑽拳24.立步弸踢9.掛踢鑽拳25.弓步砸拳10.退步劈掌26.挑掛挺擊11.順步沖拳27.退步劈掌12.閃跳反砸28.順步沖拳13.弓步圈打29.閃跳截打14.順勢橫肘30.收步截掌15.弸肘截打31.立步沖拳16.翻拳沖打32.橫掌蹬踹 .孫臏拳64手 拳譜 (小架)
1.起式 2.崩砸橫踢 3.上架右撐捶 4.崩打橫踢 5.右挫捶 6.轉身劈掌 7.插步劈掌 8.右挫捶 9.右沖拳 10.扭步撐掌 11.右沖拳 12.縱退右沖拳 13.插步截肘 14.獨立插捶 15.獨立下截 16.落步挑陰 17.上下三挑掌 18.拍掌彈踢 19.雙風彈踢 20.雙打跳蹬踢 21.上下三挑掌 22.拍掌彈踢 23.雙風彈踢 24.雙打跳蹬踢 25.上下挑掌 26.右挫捶 27.崩打尖踢 28.左裹拳 29.轉身右挫捶 30.崩砸橫踢 31.上架右撐捶 32.崩打橫踢 33.砍劈蹬踢 34.崩打橫踢 35.並步雙捶 36.獨立上下架 37.劈掌橫踢 38.落步挑掌 39.挑掌橫踢 40.圈掌右橫打 41.獨立雙墜 42.弓步雙沖捶 43.轉身右挫捶 44.退步雙砸 45.左架右插捶 46. 墊步左攪進掌 47.劈掌橫踢 48.右攪進掌 49.墊步劈掌橫踢 50.右挫捶 51.崩打尖踢 52.左裹拳 53.轉身右挫捶 54.退步雙砸 55.進步雙陽捶 56.虛步雙插捶 57.進步雙陰捶 58.獨立雙墜 59.跳虛步雙插捶 60.雙崩尖踢 61.扭步雙捶 63.右挫捶 63.崩砸橫踢 64.並步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