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各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徵
1、先秦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生產力不斷進步,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模式確立;百家爭鳴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漢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的時代,開創並鞏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農耕經濟進一步發展;
3、魏晉南北朝
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封建國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現融合的局面。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中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4、隋唐
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完善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封建經濟空前繁榮,對外交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頻繁局面。文化輝煌燦爛,以中國為中心形成了中華文化圈,對當時的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5、宋元
是我國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中國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以漢族為主的兩宋政權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戰爭一度頻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進一步走向融合。全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超過了前代,中國的封建經濟高度發展。宋元文化成就突出,達到我國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國繼續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6、明清
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農耕經濟高度繁榮,手工業、商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與此相適應,明清文化異彩紛呈,但與世界相比,由於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中國未能與時俱進、與世界同步發展,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而衰,逐漸落伍了。
Ⅱ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特徵是 什麼
一,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中國文化傳統文化發展幾千年來,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
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接著就是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二,三大基本文化特徵。
1.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
2.什麼是道家?所謂道家,最初見於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變,因變,應變」可謂道家之特長。
3.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准則,形成了有關宗教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
三,總結。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
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
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Ⅲ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和其基本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和其基本特徵???---
-----------歷練結晶和豐富海涵!
Ⅳ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特徵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內容是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包專括:建築、思想、屬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4)中國傳統文化各個時期的歷史特徵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有些還包括小吃,風俗等傳統文化。
Ⅳ 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
親,你要哪方面的特徵啊?政治?經濟?文化?
夏:神權與王權相結合(好吧,這是一個傳說中的時代,在港澳地區歷史書里是木有的)
商:內外服、私商產生
周:宗法制-----互為表裡-----分封制、禮樂制度(維護宗法分封的工具)
西周:宗法、分封、禮樂制開始遭到破壞,鐵制農耕工具產生,社會生產力提高,井田制開始瓦解,自耕農經濟產生,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封建社會開始形成……(話說西周大概在高考中比較重要把!高二黨預測)
秦:三公九卿、郡縣制、商鞅變法(戰國)、一統六國,統一度量衡、輕罪重刑、焚書坑儒、軍功授爵
漢:中外朝、郡國並行制、察舉與徵辟、土地兼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賈人不得衣絲乘車
唐:三省六部科舉制、坊市制度、
宋:二府三司;打破坊市界限,出現草市、早市等,程朱理學,世俗文學,商品經濟發達
元:中書一省,地方行省、
明:廢丞相,設內閣(君主專制加強),資本主義萌芽產生,陸王心學,李贄的思想,明末三大思想家……
清:設立軍機處(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海禁礦禁……
近代:兩鴉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三民主義(新舊)、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北伐戰爭、國共十年對峙、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現代:新中國的建立,人民公社化、大躍進、市場經濟體制、馬毛鄧三科……
某高二黨歷史筆記沒帶回家,所以這是某憑著印象隨想隨打的。大面上大概就這些了,細節上肯定有欠缺,親自己再酌情填補吧。話說親你要這個幹啥啊?你這個問題問的不是很明白誒!考試的話除非高考要很仔細很仔細,平常的期中期末不會太過分的吧。如果有啥不明白的歡迎找我哦!
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此內閣非英式內閣,考試可能要出把兩個內閣相比較的題)皇帝直接統領六部,八股取士……這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清朝:社軍機處(「跪受筆錄」說明軍機處只是傳達皇帝的旨意,沒有決策權)這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表現。
積極作用
① 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 在統一的環境下,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利於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④ 為人類創造了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消極作用
① 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壓抑了創造力。
③ 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④ 助長了官僚作風和貪污腐敗之風。
Ⅵ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專化,是民族歷屬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Ⅶ 簡答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進程 基本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進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一、從專制文化迴向民主文化推進
二、從人治答文化向法治文化推進
三、從斗爭文化向和諧文化推進
四、從守舊文化向創新文化推進
五、從封閉文化向開放文化推進
Ⅷ 中國傳統文化的九大特徵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特徵
總的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三個特點:
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農耕型文化特點。
千百年來,人們生長作息於「黃土地」,把土地當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悠悠歲月中,炎黃子孫養成了一種踏實誠懇敦厚篤實的性格。土地觀念是農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國古代每個村社都有土地廟,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壇、地壇祭拜天地,象徵性地躬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農業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規律,要求人們事事腳踏實地,不違農時,循序漸進,卻忌好高騖遠,脫離實際,拔苗助長是不行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實用文化的特色。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農、醫、藝四大實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視倫常日用,而不企求來世與天國;在思維方式方面,強調「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精神。
農耕型文化把人際關系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作為理想目標。孔子高弟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在民族關繫上,我們的祖先歷來推崇文治教化,主張:「協和萬邦」,形成了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傳統。小農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市場需要而是為了自給自足。為了保證這種簡單再生產的順利進行,需要的是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強調個人必須服從社會、群體的利益,否定個體的獨立意識,將個人融化於群體之中。
農業社會靠天吃飯,在天人關繫上,不強調其對立的一面,而強調其同一的一面。所謂「天人合一」,就是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小農生產所追求的是滿足自身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不是經商贏利的交換價值。因此,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平均」思想。儒家講「不患貧而患不均」,墨家講「兼相愛」、「交相利」,都符合小農的「平均」思想。另外,小農生產規模小、狹,生產過程簡單,生產秩序穩定,因而人們常常處於自我滿足的狀態,缺乏開拓精神與競爭意識。
2、「先祖者,類之本也」為血緣紐帶的倫理型特點。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會都是在血緣親族的基礎上形成的。敬祖孝親、承宗接代、綿延世澤的「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治秩序的核心觀念。
夏、商、周的宗法制度是從氏族社會的血緣關系脫胎而來的。周王自稱天子,即上天的兒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的兄弟們則受封為諸侯或卿大夫。宗法制度不僅適用於同姓貴族,也適用於周朝分封的異姓貴族。同姓貴族之間是兄弟叔伯的關系,異姓貴族之間為甥舅親戚關系。無論是同姓貴族或異姓貴族,都用血緣紐帶聯結起來,成為一鋪堅韌的巨網。
孔子如此重視孝道,主要是要運用血緣紐帶來維護傳統社會的禮治秩序。漢武帝時,董仲舒根據他的「陰卑陽尊」的神學理論,提出了「三綱」說:「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陽居主導地位,陰居從屬地位。因此,君臣、父子、夫婦都成了統治與服從的關系。「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這樣一來,就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統治與服從的關系說成是上天的安排,是神聖不可侵犯和永遠不可改變的了。
「三綱」是一種「身份取向」,「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適在「身份取向」條件下各種人際關系的永恆道德規范。從總體上說,「三綱五常」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學說和「禮治」思想的發展。後人因而統稱之為「綱常名教」。它實質上是中國傳統社會禮治秩序的總綱。
中國封建社會的人際關系被概括在兩個「五倫」的公式中:
Ⅰ天、地、君、親、師 Ⅱ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前者是五倫的本位,後者是五倫在人際關繫上的推廣。《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關羽、張飛是政治關系,君臣關系,為什麼要桃國三結義,成為拜把兄弟?因為只有建立這樣一種親族兄弟關系,才能找到一種比他們那種政治關系更可靠的紐帶。
在封建時代,中國有兩個最高的價值准則,一個叫忠,一個叫孝,忠是政治概念,自願的服從和追隨就叫忠。孝又叫肖,即效仿,子女追隨服從父母就叫孝。忠孝的觀念,在今天仍然存在,只是在形式上有些變化。例如,我們常用「聽話」這個詞,評價一個好下屬,一個好孩子。聽話是什麼意思,當它作為一個政治價值時,無非就是「忠」,當它用來評價小孩子時,無非就是「孝」。
3、「君師者,治之本也」的君師合一的內聖外王型文化特點。
中國封建社會里,政治權力的最高代表是君王,倫理權威的最高代表是聖人。君師合一,就是政治與倫理合一。儒家講求的內聖外王之道是君師合一的理論體系,也就是「倫理——政治」型文化範式的基本架構。
孔子的「禮」屬於外部制約,「仁」屬於內心的自覺。「禮」講的是客觀的社會規范,「仁」講的是主觀倫理修養,後者即所謂「仁」學,或「內聖」之學;前者即所謂「禮」學,或「外王」之學。在孔子那裡,兩者是渾然一體的。
孟子講的性善論、養氣論、仁政論等,都是把重點擺在個人修養上,即擺在「內聖」上。《大學》則強調以個人修養為出發點,全面闡發了修齊治平的「內聖外王」之道。到了宋朝,程朱理學以「內」為本,以「外」為末,進一步發展了這種「內聖」路線。這樣,在價值取向上,就特別重視道德的培養。它的積極的一面是尊德性,重氣節,鼓舞人們自覺地維護民族利益和社會正義,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直到「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在這種倫理型文化哺育下的知識分子和人民大眾中,曾經涌現出無數英雄人物,他們在與內外黑暗勢力的搏鬥中,一往無前,堅忍不拔,在國家存亡絕續的歷史關頭,表現為凜然正氣。如,齊有太史簡,晉有董狐筆,秦有張良椎,漢有蘇武節,蜀有出師表,宋有岳飛魂,晉有渡江楫,南宋有狀元宰相文天祥的《正氣歌》等,他們在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的文化氣質與道德情操,永遠激勵著後世的仁人志士。但是,這種倫理型文化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就是片面強調道德的培育,而忽視知識的研討與功利的追求。這種文化觀念發展的結果,在知識分子中蔚為空談心性,輕視實踐的風氣。一味向內心尋覓「天理」、「良知」,而無心於向外探索,終至堵塞了追求知識,發展科學,改造世界的道路。
儒學到漢代定於一尊以後,已具有準宗教的性質,君師合一,實際上起著政教合一的作用。一方面,皇帝被稱為天子,代表上帝。另一方面,皇帝又獨尊儒術,禮拜孔聖人。君師相依相護,有利於封建國家的安定。中國的儒學提倡賢人作風,缺乏智者氣度,跳不出「內聖外王」的窠臼,因而妨礙了科學思維的發展,阻滯了向近現代文化的轉型的過程,其內向性、封閉性的消極作用,未可低估。這種消極作用,也表現在建築文化上。如中國傳統住房的特點是構建一個四合院,採用封閉式的環形結構,從形制上體現了這個家族的排他性。用高厚的圍牆,把住宅與外界屏隔開來。舊式四合院的中心建築是堂屋,這個最大最好的堂屋,通常不住人,而是作為整個家族權力的象徵,中間供奉祖宗牌位,並且是家族會議的議事所。堂屋周圍的側房和廂房,才是住人的房間,輩份較高者住在右側(古人尚右),輩份較低者住在左側,四合院把這個家族作為一個獨立的血緣單位、經濟單位於外部社會隔離開來。北京的故宮盡管是皇宮,在形制和功能上實際恰也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大型四合院。中國古代的城市是四方城。長城也是一種空間上擴大的四合院,古人建長城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防禦外族,也是為了隔斷華夏與外族的關系。所以在中國,家是四合院,城是四方城,國則有長城。杭州的胡雪岩故居也典型地體現了這一點。這里有一個很令人深思的歷史問題,至今未被歷史學家注意。
以上從「農耕文化、血緣紐帶、君師合一」三個方面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基礎、價值取向及其特殊品質,其中,天地是農業經濟之本,宗親是血緣關系之本,「君師合一」是倫理政治之本。
中華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長期融匯而形成為一體的。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對於我們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具有堅韌的凝聚作用。它的多元融匯進程對於我們接納和消化異質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這些優良傳統值得我們格外珍惜。但另一方面,以儒學為中心的倫理型文化具有向內追求和自我封閉的傾向,其消極面至今還造成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心理障礙,對此又不可不加以批判和改造。
Ⅸ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特徵是 什麼
一,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中國文化傳統文化發展幾千年來,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
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接著就是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二,三大基本文化特徵。
1.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
2.什麼是道家?所謂道家,最初見於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變,因變,應變」可謂道家之特長。
3.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准則,形成了有關宗教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
三,總結。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
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
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