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霞浦竹江的傳說和地名的由來
霞浦是閩東最古老的縣份。晉太康三年(282年)建溫麻縣,隋開皇九年(589年)版撤並於原權豐縣。唐武德六年(623年)復縣,改名長溪,不久遷治連江,改稱連江縣。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分治,復置長溪縣。唐開成年間分設感德場(後升為寧德縣),宋淳祜五年(1245年)分置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為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年)復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為福寧府,以原福寧州地置霞浦附郭縣。乾隆四年(1739年),分置福鼎縣。至清末,素為閩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民國2年(1913年)廢府留縣,民國24年,以第四區分設柘洋特種區(後改為柘榮縣)。新中國成立後,霞浦縣建制不變,今隸屬寧德市。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縣歷史,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海濱鄒魯」的美謄,曾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⑵ 我的家鄉在霞浦!!!
1、通津橋,位於霞浦縣牙城鎮楊家溪村,清雍正十年(1732)建。橋周奇石崢嶸內,草木橫垂,橋全長123.3米,容寬2.88米,為梁式石橋,橋面以六塊石板銜接,橋高3.1米,計32堵、每堵長4米,每堵墩左右以石柱斜撐。距橋約2米的上游橫向間隔豎有3米長的石柱,以阻擋山洪瀑發,山澗松木直接沖跨橋柱。 橋東、西盡頭各屹立著單層泗洲佛石塔,每座高約3.5米,寬4米,在東邊佛塔旁建有觀音閣,閣內神龕石座鐫刻「元至元四年,元至正十二年造」。橋北豎兩通「通津橋碑記」,一通記載修橋歷史沿革,一通記載募緣修橋人名,碑高3米,寬90厘米。1949年國民黨為阻止紅軍南下,特拆毀部分橋板並在此打了一仗,為紀念這一歷史性戰斗遺址,1956年縣人民政府特修橋立碑,然上遊河床改直,流水湍急,造成橋面崩塌40餘米,成了斷橋。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霞浦後港特大橋 高速公路橋,橫穿霞浦新城區。特點是長。1千多米。好像是2014年1月通車的。
⑶ 霞浦的風俗習慣民間傳說歷史人物故事的
霞浦的「霞」字,老一輩的人都將它解讀為「蝦」(同音);而「蝦」這種動物一輩子內只能紅極一時,當它大容紅之日,就是大悲之時。因此古代人認為;在霞浦為人處事,要盡量低調,一旦名氣太大,就會遭遇蝦一樣的不幸。如今想想,這種說法似乎很滑稽;但,卻符合古代人所說的「人怕出門,豬怕壯」的道理。「名」這個東西;小了有福享受,大了心不靜,再大定不幸。
洪江出美女的原因是美人鏡?
很久以前,在霞浦東沖半島中部的葛洪山麓,有一塊奇石,終日海風拂拭,光亮無比,酷似鏡子,女子在它跟前一照,就會亮麗無比,附近村莊的女子,經常上山照一照,果真越照越美。「美人鏡」一說不脛而走,十里八鄉的女子蜂擁而至,長此以往,「美女」就像種子一樣在海邊播撒,生生不息~
⑷ 描寫家鄉變化的作文,寧德霞浦
崛起的家鄉,迷人的地方
我站在中國的版圖前,看那雄偉壯觀的長城,蜿蜒曲折;看那氣勢恢宏的故宮,充滿傳奇色彩;那精美磅礴的兵馬俑,似乎再現秦兵當年豐采......中國,這孕育神奇的古老土地,今天,她的變化舉世矚目。而我的家鄉——福建霞浦,也以矯健的步伐闊步前行。
歲月的風塵洗禮了這座小小的城鎮,她散發出古久的醇香。霞浦,這座依山傍海的古城,在風起雲涌的改革大潮中一步步走向繁榮富強!
走在街道上,我拎著空空如也的爆米花盒,隨手就擲了一邊。然而,低頭的時候才發覺,干凈的街道上只有我的爆米花盒孤獨的隨風飄搖......我愣了幾秒,咦,以前街道不是這兒一撮垃圾,那兒一堆廢紙嗎?現在怎麼如此整潔?我的臉上微微泛起紅暈,連忙偷偷地把盒子撿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扔進了垃圾箱,便腳底生風,溜之大吉了。
望著寬闊潔凈的街道,那陽光下茁壯成長的一片片新綠,感慨之餘又暗暗發誓:今後定要做個保護環境的文明公民。
假期,我隨爸媽一起去了奶奶家。剛一進門,媽媽便滿面笑容地撲向躺椅中的奶奶:"媽,您看,我給您帶回了新鮮的水果。」一句話,聽得我驚得下巴都快要掉下來了。因為,媽媽一向和奶奶關系不好,極少有這樣的溫言軟語。原以為奶奶會像從前那樣板著一張臉,卻未料到,她用快慰的眼神看著媽媽:「謝謝了,媳婦真有心。」看著她們之間洋溢著一份融洽的氣氛,我心中的石頭落了地,心像是被裹上了一條圍巾,暖暖的,真舒服。
一年一年,霞浦都在演繹著一段段溫馨和諧的故事,見證著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融洽。
2008年,我們經歷了殘酷的天災。那冰天雪地的二月,天崩地裂的五月,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哀痛。特別是5月12日,在一陣山搖地動中,無數中國人被無情地奪走生命。消息傳來,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撕心裂肺的痛楚。可黑夜依舊遮擋不了一顆顆關懷的心,在霞浦這座閃爍著人性之美的縣城中,小至幼兒,老至垂髫老人都獻上了自己的一份愛,譜寫了一曲曲扣人心弦的「愛心」交響樂。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霞浦全面發展變化了!家鄉的景,家鄉的人,家鄉的經濟隨著奔騰的時代大潮高歌猛進,那激昂的旋律昭示著我們努力學習,學好本領,長大後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家園。
霞浦——我的家鄉,一個迷人的地方。
⑸ 寧德霞浦的歷史
霞浦
福建省霞浦縣位於東海南部之濱、台灣海峽西北岸,與
日本的沖繩島緯度相近。建縣歷史1700多年,曾是閩東的政
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海濱鄒魯」之譽。霞浦處於中
國沿海經濟開放前沿的中心,是國務院批準的沿海經濟開放
區和閩東綜合改革試驗區縣份,是福建省最早的對台貿易重
要口岸,享有多種特殊政策。
霞浦縣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環境優美。全縣14個鄉鎮中沿海鄉鎮佔11個。陸地1489平方
公里,海域28897平方公里;海岸線404公里,占福建省的八分之一;島嶼196個,均居福建省
各沿海縣(市)的首位。海洋盛產大黃魚、石斑魚、鮑魚、海參、劍蟶等珍貴名品,
是中國的海帶、牡蠣、紫菜主產區及大黃魚天然繁殖、人工
養殖基地。擁有「海國桃源楊家溪」和秀麗的海濱沙灘,「空
海之旅」是福建省4條涉外旅遊線路之一。
海釣勝地
福建省霞浦縣地處閩東北,東海之濱,自古海上交通十分發達,是閩東地區經濟、交通重地,古稱福寧府。霞浦縣三面臨海,一面依山,海岸線長達404公里,是全國沿海縣級海岸線最長的縣,海域面積約28897平方公里,海域生態環境條件十分優越,海岸線曲長,港灣眾多,岩礁島嶼星羅棋布,海底地形多樣,多為泥沙岩礁結構,全縣大小島嶼194個,近岸還有數量較多的紅樹林分布,給生物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霞浦縣南部下滸半島向海洋縱伸呈「J」狀地勢,把所轄海區分為外海和內海。外海是全國著名的四大漁場之一閩東漁場,海口小肚大是魚群回遊、產卵、越冬的主要場所,並內結多條江河。境內有二洋(東吾洋、官井洋);三灣(福寧灣、三都灣、牙城灣);四港(鹽田港、古鎮港、東沖港、呂峽港)港灣澳口眾多,受風面小,潮流暢通,大都為溪河淡水的入海口,水質肥沃,除臨縣溪河流入外,本縣牙城灣,福寧灣和東沖口又是七都溪、羅漢溪、杯溪的入海口,對調節海水比重,促進水質肥沃,都有一定積極作用,並帶來大量的有機質和無機鹽類,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餌料基礎,構成了多種多樣的海洋生態環境。
霞浦縣海洋生物資源十分豐富,魚類有60多科100多個種屬700多種魚類,還有頭足類烏賊、魷魚和腔腸動物的海蟄,以及哺乳動物的海豚等,淺海灘塗常見生物近二百種,如貝類、螺類、海帶、紫菜等等。可釣魚種有大黃魚,小黃魚,黑鯛,石斑魚、短尾大眼鯛、黃花鯛、姑魚、帶魚、鱸魚、墨魚、白鮸魚、鯧魚、鰻魚、鯊魚、馬鮫魚、日本鰻、河豚等。霞浦縣沿海是台灣暖流和閩浙沿岸水系的交匯區,水溫、鹽度適中,給魚、蝦及頭足類等的產卵、索餌、回遊、越冬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場所,因而在四霜列島、西洋島、浮鷹島和官井洋、東吾洋水域構成了一年四季海訊連續接替的良好釣場。
在風光旖旎的西洋島上,釣手們過足了釣隱,一人一天就可釣獲鱸魚幾十公斤。霞浦的海上養殖閩東地區由於受歷史原因的影響,地理條件交通閉塞的限制,一度成為沿海黃金地帶的斷裂層,經濟相對其他沿海地區較為滯後。也正是由於處於這種情形,霞浦縣的自然環境才未遭太大的破壞,至今保持著得天獨厚的釣魚環境
全縣14個鄉鎮中沿海鄉鎮佔11個;海岸線長404公里,占福建省的八分之一;淺海灘塗面積104萬畝,港口138個,大小島嶼195個,均居福建省各沿海縣(市)的首位。三沙是全國五大漁港之一,國家二類口岸。內海官井洋、東吾洋具有湖泊型海洋的獨特生態環境,是發展養殖業的理想海區。
⑹ 霞浦的地名來歷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霞浦是閩東最古老的縣份。晉太康三年(282年)建溫麻縣,隋開皇九回年(589年)撤並於原豐縣。唐武答德六年(623年)復縣,改名長溪,不久遷治連江,改稱連江縣。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分治,復置長溪縣。唐開成年間分設感德場(後升為寧德縣),宋淳祜五年(1245年)分置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為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年)復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為福寧府,以原福寧州地置霞浦附郭縣。乾隆四年(1739年),分置福鼎縣。至清末,素為閩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民國2年(1913年)廢府留縣,民國24年,以第四區分設柘洋特種區(後改為柘榮縣)。新中國成立後,霞浦縣建制不變,今隸屬寧德市。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縣歷史,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海濱鄒魯」的美謄,曾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⑺ 霞浦的變化
郵編:355100 代碼:350921 區號:0593 拼音:Xiapu Xian
霞浦縣位於福建省東北沿海。地理坐標為北緯°25′-27°07′,東經119°46′-120°26′。總面積1716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51.4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95萬人。通行閩東方言霞浦話。三沙鎮當地居民方言大部分以閩南話方言為主,是福建閩南地區的移民後裔。
縣人民政府駐松城街道。全縣轄2個街道、6個鎮、6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松城街道、松港街道、長春鎮、牙城鎮、溪南鎮、沙江鎮、下滸鎮、三沙鎮、鹽田畲族鄉、水門畲族鄉、崇儒畲族鄉、柏洋鄉、北壁鄉、海島鄉。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據《霞浦縣志》,「清置霞浦縣,縣境西南有霞浦江,東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黃四嶼,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這是山以江名,縣以江名。」
晉太康三年(282)始為溫麻縣地(縣治在今沙江鎮古村),屬晉安郡。隋開皇九年(589)並入原豐縣。唐武德六年(623)置長溪縣(縣治在今嶺尾庵,後遷連江),屬泉州(州治今福州)。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為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州改縣,屬福州府;成化九年(1473)復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福寧府,增設附郭縣霞浦。民國初屬閩海道。1949年6月17日解放,歷屬福安專區(地區)、寧德地區、寧德市。
2000年,霞浦縣轄7鎮3鄉3民族鄉:松城鎮、三沙鎮、牙城鎮、溪南鎮、沙江鎮、下滸鎮、長春鎮、柏洋鄉、北壁鄉、海島鄉、鹽田畲族鄉、水門畲族鄉、崇儒畲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5647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松城鎮 80127、 長春鎮 46193、 牙城鎮 27915、 溪南鎮 40164、 沙江鎮 39163、 下滸鎮 30106、 三沙鎮 40825、 鹽田鄉 24658、 水門鄉 18074、 崇儒鄉 18133、 柏洋鄉 22259、 北壁鄉 15878、 海島鄉 10871、 州洋虛擬鄉 42108
2003年7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復(閩政文[2003]209號),撤銷松城鎮,設立松城、松港2個街道:(1)松城街道辦事處轄萬賢、俊星、中乘、西關、龍賢5個居委會和萬賢、俊星、中乘、西關、青福、墓斗、涌山、馬洋、寶清、七寶洋10個村委會。松城街道辦事處駐原松城鎮政府駐地。
⑻ 霞浦原名叫什麼
晉太康三年(282年)建溫麻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撤並於原豐縣。唐版武德六年(623年)復縣,權改名長溪,不久遷治連江,改稱連江縣。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分治,復置長溪縣。唐開成年間分設感德場(後升為寧德縣),宋淳祜五年(1245年)分置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為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年)復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為福寧府,以原福寧州地置霞浦附郭縣。乾隆四年(1739年),分置福鼎縣。至清末,素為閩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民國2年(1913年)廢府留縣,民國24年,以第四區分設柘洋特種區(後改為柘榮縣)。新中國成立後,霞浦縣建制不變,今隸屬寧德市。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縣歷史,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海濱鄒魯」的美謄,曾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霞浦是閩東最古老的縣城,之前繁榮昌盛,如今已然蕭條。
望樓主採納,謝謝!
⑼ 霞浦的地名來歷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霞浦來是閩東最古老的縣份源。晉太康三年(282年)建溫麻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撤並於原豐縣。唐武德六年(623年)復縣,改名長溪,不久遷治連江,改稱連江縣。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分治,復置長溪縣。唐開成年間分設感德場(後升為寧德縣),宋淳祜五年(1245年)分置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為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年)復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為福寧府,以原福寧州地置霞浦附郭縣。乾隆四年(1739年),分置福鼎縣。至清末,素為閩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民國2年(1913年)廢府留縣,民國24年,以第四區分設柘洋特種區(後改為柘榮縣)。新中國成立後,霞浦縣建制不變,今隸屬寧德市。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縣歷史,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海濱鄒魯」的美謄,曾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⑽ 霞浦有那些名勝古跡及古今的變遷
福建霞復浦的名勝古跡制包括龍泉庵,赤岸村,楊家溪,空海大師紀念堂,灘塗,三沙留雲洞,九鯉溪瀑,七都溪等~
福建霞浦龍泉庵乃千年古寺,座落於福建省霞浦縣境內松港街道東關縣下塘村北山坡下,據《霞浦縣志》記載:「龍泉庵始建於唐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屬霞邑六大庵之一」。歷宋,元,明,清,民國,距今存1300餘載,歷代以來,不僅為霞浦縣禪宗朝佛聖地,亦是霞浦縣名勝古跡之一,具有較高佛教文化和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