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中國歷史多少種族

中國歷史多少種族

發布時間:2021-03-02 18:14:09

A. 歷代朝代是什麼種族的

元朝以前,基本上都是漢族政權,當然也有一部分北方少數民族短暫的掌權,但基內本上是和同時期的漢族容政權分裂的。
元朝是蒙古族
明是漢族統一
清前期是明朝的附屬國,主要在關外,首都是今天的沈陽是女真人(滿族)建立的,最處國號是金(歷史上叫後金,區別於南宋時期的金),後來入了關建立了清朝。

B. 中國古代有哪些神秘種族

白虎東渡 ( 東夷、淮夷、虎夷人方、林方、虎方) 其子入朝
殷人東渡編輯
本詞條缺少信息欄,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一種歷史假說,認為殷人曾東渡至美洲,成為當地文明的祖先。該假說多有爭議。
目錄
1殷人後裔在何方
▪ 概述
▪ 理論的提出
▪ 美洲土著為什麼祭祀殷人祖先
▪ 「亞洲起源說」
2東渡的證據

1殷人後裔在何方編輯
概述
公元前1045年(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武王伐紂,攻破都城朝歌,紂王於鹿台自焚。但此時,攸侯喜統帥的十萬大軍主力,林方、人方、虎方等十五萬人及涕竹舟、涕竹筍等,突然全部失蹤,下落不明。那二十五萬殷商軍民哪裡去了呢?而在他們消失無影的同時,在中美洲突然興起了一支具有濃郁殷商文明特質的奧爾梅克(Olmeca)文明。
公元1910年,清政府派歐陽庚為駐墨西哥專案特使,辦理1908年墨西哥革命時殺死華僑三百一十一人索陪專案。同時由攝政王載灃批准,張蔭棠幕僚王國維、羅振玉托查「華僑中有無殷人東遷的痕跡」。索賠案完成地很順利。正當歐陽特使准備查詢「殷人東遷」時,一天,居住在墨西哥奇瓦瓦(Chihuahua)地區的殷福布族(Infubu)殷地安人百餘家族,圍著特使館請願,「墨西哥革命時殺死『殷地安人』七百五十名,這些『殷地安人』為中國血統,殷人後裔,叫殷福布族,是三千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到這里的,請求清政府保護索賠」。然而,載灃以「傳聞難作三千年前之歷史」為名,據絕了歐陽特使轉達的請求。
理論的提出
最早提出殷人東渡美洲設想的是19世紀英國翻譯家梅德赫斯特,他指出周武王伐商紂王時可能發生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風,被吹到美洲。美國學者邁克爾·芤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個文明》中提出拉文塔出土的奧爾梅克文明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接近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大風暴發生時間,奧爾梅克文明可能來自殷商。邁克爾·芤在一篇1967年發表的論文《聖洛倫佐與奧爾梅克文明》中指出拉文塔的奧爾梅克文明有很強烈的殷商影響。
在中國,國學大師羅振玉和王國維最早提出殷人東渡美洲的可能性。後來郭沫若也相信殷人東渡美洲。美國俄克拉荷馬中央州立大學教授許輝的《奧爾梅克文明的起源》和中國學者王大有等的《圖說美洲圖騰》進一步闡明殷人東渡美洲論的根據。

奧爾梅克文明的文物近似殷商文物
●殷商是中國的青銅時代,墨西哥也出土青銅人頭像,相貌和華夏人相似。
●奧爾梅克的玉圭刻著和甲骨文類似的圖形,王大有、許輝還根據甲骨文將一些奧爾梅克圖形解讀。
●奧爾梅克人跟華夏人一樣喜愛玉器
●奧爾梅克人的玉器上的虎頭圖案和商朝玉器上的虎頭圖案,驚人地相像。
美洲土著為什麼祭祀殷人祖先
通過對中美洲尤卡坦半島地區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奧爾梅克(Olmeca)文明和瑪雅(Maya)文明的多處遺存。考古學者在奧爾梅克遺址拉文塔(La Venta)太陽神廟祭祀中心地下發掘出十六尊高約七八尺的翡翠、蛇紋岩長顱或方形高冠雕像和六塊玉圭。在這六塊玉圭上,竟發現了銘刻著的殷商文字。經有關學者解讀,這玉圭上刻寫的正是殷人遠祖、高祖、始祖、先公先王名號譜系。
「亞洲起源說」
「亞洲起源說」認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亞洲人,蒙古人型的亞洲人在4萬年和1萬8千年以前通過白令海峽的「陸橋」從阿拉斯加進入了美洲大陸。據地質學家測定,在冰川時期(公元前7—1.2萬年),亞洲東北部與美洲西北部有陸橋相連。於是,人們作了如下的假想和猜測:遠古時期,亞洲東北部的原始狩獵民族在追逐野獸或遷徙過程中,不知不覺間就往來於白令海峽兩岸,後來又從北美向南遷移,逐漸遍布美洲大陸。
隨著我國古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發展,我國學者又在「亞洲起源說」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十分引人注目的「華北人起源說」。該說認為,古代印第安人來源於中國華北,中國文化對印第安人的文化有很深的影響。主張「華北人起源說」的學者們發現了一些非常有力的證據。
古代中國人與印第安人在文化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例如:在墨西哥古代奧爾梅克人文化中間,學者們發現他們的甬道圖案與殷人的極為相似;—些印第安陶器上的饕餮紋和雲香紋,與商周時代中國鍾鼎上的圖紋相似;在墨西哥瓦哈卡地區的印第安人中間,人稱代詞「我」、「你」、「他」的發音,與古代中國人稱代詞的發音相似;瑪雅語稱「人」為「鎮」或「銀」,與漢語發音接近;墨西哥一些印第安人稱「花」也是「發」,發音與漢語完全相同。

2東渡的證據編輯
有關殷人東渡美洲的論述,較可能最早是1907年日本學者白易庫吉在日文《地學雜志》上發表的《關於扶桑國》提出的。
根據甲骨文辭學者的研究,一般認為,攸在淮寧縣。據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說,攸在今安徽宿縣附近,是前往淮陰的重要通道。從卜辭看,商王曾攜同攸侯徵人方,並長期在此停留,既可見攸在當時已是一個不小的重要城邑,又可見攸國是與商王友好的方國。攸,從人從父,字形所示為人方——大父國,手執權杖。攸侯在殷帝辛約三十三年中屢有出現,帝辛寵信的人傑主將,也是一個國君諸侯。在帝辛的每次田獵巡狩後,幾乎都有侯喜的名字刻在甲骨上 ,征林方、人方時,尤其多。殷帝辛三十二年初春,周武王大會諸侯觀兵於孟津時,殷帝辛召集貴戚徽子、箕子,以及各位諸侯勤王,還有攸侯 喜在。到周紀十三年,也就是紂三十三年的殷歷正月甲子黎明即大年初一,周軍陳師牧野,殷的精銳部隊留在東夷,由攸侯喜統帥,紂王不 得不派70萬奴隸兵應戰。結果殷兵倒戈,引周軍攻入都城朝歌,紂王在鹿台自焚。但牧野之戰後,攸侯喜統帥的十萬大軍主力卻神秘失蹤了。
再看看史書所載。《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於十一年十二月戊午,率師盟孟津,於周歷二月殷歷正 月子黎明陳師牧野,攻入朝歌,商亡。唐司馬貞《索隱》說《史記》記載武王克殷早了二年,應為「十三年克紂」。彭邦炯著《商史探微》收集商滅亡的時間還有:《書·牧誓》:「時甲子昧爽」;《利簋》銘文證明所記不誤。《國語·周語》說:「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據此各家 多有推算,時間不一。
對此提出考證的,還有甲骨文大師董作賓,他作的殷帝辛日譜對攸侯喜撫征東夷林方、人方、虎方、粵方,遷殷民十五萬與林方、人方等同化,周武王滅商之際,25萬殷軍、軍屬及和平居民連同涕竹全部失蹤,雖無從查起 ,但東方之東也在東方,可推測殷人東渡當在美洲,正是東渡的殷人發展出了奧爾梅克文明。
人們通過研究認為,美洲新大陸的所有文明有可能起源於同一祖先,即奧 爾梅克文明。奧爾梅克文明約在公元前12世紀中葉興起,而公元前1150年至300年之後,又出現了兩處文明:前古典時期的瑪雅文明和位於墨西同部瓦哈卡河谷 阿爾班山區的薩波特克文明。在古典和後古典時期,奧爾梅克文化作為源頭對此時興起的諸多文明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特奧蒂華坎、古典瑪雅文明、托爾蒂克人、阿爾班山區的密斯特克人和阿斯特克人等等。哥倫布到達以前的文明,發展了一種實 行專業分工的集約化農耕經濟。在新大陸,古代文明更多的是建立在社會結構而不是建立在技術或物質成就基礎上的。這就形成了一種社會分層的結構。這種社會分工服務於 :(1)一種跨社區的權威的特殊模式;(2)集中於中央的權力;(3)為國家生產糧食;(4)一種基本產品和奢侈品的分配製度;(5)一種進行墾殖和建立居民點的集約方式 。中央的權威和社會的層次化,是墾殖和建立居民點的基本要素。這種觀點突破了西方傳統觀念和舊考古學只重視「技術或物質成就」的弊端,從物態層文化,深入到制度層 文化的研究上。「中央權威和社會的層次化」的基礎就是具有特殊指向性的圖騰微銘文化,由此形成一種「特殊模式」的文化系統。
向更深層次挖掘,商殷—奧爾梅克文化, 雖然是中美洲文明的核心,但仍不是源頭,還有更深層次的文化與文明——這便利益於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對奧爾梅克殷人祭祖玉圭文書的破譯。這個破譯,引起 了國內外相關媒體的廣泛關注,形成轟動效應。總而言之,一句話,它確鑿無疑地證實了美洲文明源於中華文明的東遷。

C. 中國古代的神話種族

盤古開天,成就洪荒後有三大族----龍族.鳳凰族.麒麟族.三族大戰,全滅後有兩大回族--巫族和妖族,之間,女媧造了答人族,血海冥河老祖造了修羅族.巫妖大戰,元氣大傷.人族大興.人族有三大族---有巢氏、緇衣氏、隧人氏.之後就有神農.軒轅.蚩尤所代表的各族大戰.在最後就是炎黃兩族.

D. 中國都有哪些人種

馬來人種=蒙古人種混入黑色人種,太平洋尼格羅人種混血形成
按照考古廣東土著是澳大利亞人種,今天廣東是黃色人種和土著棕色人種混血後裔
朱泓《體質人類學》:
從現有的古人骨材料來看,「古華南類型」居民可以由浙江餘姚河姆渡、福建閩侯曇石山、廣東佛山河宕、廣東南海魷魚崗、廣西桂林甑皮岩等顱骨組為代表。該類型居民的主要種系特徵為:長顱型、低面、闊鼻、低眶、突頜、身材比較矮小。他們在體質特徵上與現代華南地區的絕大多數居民(包括南方漢族和少數民族)均有所不同。在現代對比組中,他們一般和東南亞一帶的居民,如印度尼西亞人,以及大洋洲的現代土著,如美拉尼西亞人等比較接近。此外,該類型的前身,可以一直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柳江人那裡。目前已知的材料顯示,這種類型的居民在先秦時期可能是以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即浙、閩、粵、桂一帶為主要分布區的。根據古文獻記載的民族分布地望,「古華南類型」可能代表了廣義的「古越人」的種系特徵。至於該古代類型與現代華南地區居民之間的關系問題,我們不妨暫且做如下大膽的推測:由於中國歷史上北方地區戰亂頻繁,大量的北民南遷乃至僑置郡縣,致使南方地區的人口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方面,北民南遷的壓力迫使一部分「古華南類型」土著不斷向更南方向的東南亞一帶以及太平洋諸島嶼遷徙,因而對這些地方的現代人種的形成產生了影響;另一方面,南遷的北民與當地土著「古華南類型」居民在長時間的共存、同化、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今天的華南漢族和其他眾多少數民族。
太平洋黑色人種是南中國混入百越後已滅絕

E. 中國歷史各朝代皇帝都是漢族嗎

不是,大部分是漢族也有幾個朝代是其他民族,十六國和南北朝時少數民族居多。

五胡亂華那會,也只是小國並沒有統一,然後五代十國那會也有幾個少數民族。宋朝是和契丹族的遼國,女真人的金國,黨項人的西夏國並存的。比較著名的就是元朝,元朝是蒙古族人,清朝的是滿族人。

(5)中國歷史多少種族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順序:

華夏族(黃帝)——4000多年前

堯、舜、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一六國,之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公元220-280 年劉備、曹操、孫權爭奪天下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東晉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

宋朝——公元960年,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南宋(趙構)(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朝代

F. 中國古代傳說都有哪些部落和種族

人面蛇身的軒轅氏族(黃帝部落),悍勇無上的九黎部落(羌氏部落),精於武器製造的專神農氏屬族群(炎帝部落),現今巴蜀地區神秘矮小的鬼(方)族 。在世界的中心,高大的建木聳入天堂,是神界很人間的連接點。在八方聳峙著不周等支撐天堂的八根天柱,北方是漫漫雪野,有著號稱誇父的巨人種族,那裡只有黑夜,一年裡只有很短的時間是白天,而更多的時候是靠著北方的巨神燭龍銜著蠟燭散發冷冷的光明!還有太昊伏曦氏,少昊金天氏,有陶氏,有巢氏,燧人氏,少典氏,有熊氏~~

G. 中國主要有那些人種

中國人的種族來源,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歐亞部落的血統,一部分是古亞洲人的血統。古亞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歐亞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擴張的人群。古亞洲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矮黑人(D-YAP),他們和非洲黑人(尼格羅人)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另一種是棕種人(C-M130)。純種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達曼人,東南亞的維達人等,而純種的棕種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們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亞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種人先後從亞洲南部北上東亞後,膚色變淺。矮黑人中最進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蝦夷人),它們是紋繩人的後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擁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稱為中東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為歐亞部落(K-M9),其餘進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屬於暗白人種。歐亞部落的原始人種屬於未分離的黃白人種,又演化成好幾支。其中一支形成東亞部落(NO-M214),被稱為黃種人(又稱華夏-芬蘭人種),另有一支形成中亞部落(P*),屬於早期的白種人。東亞部落的黃種人又分離為兩支,一支是芬蘭人,部分北亞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則形成中國人,東南亞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礎上,東亞地區的黃種人演化為華夏,東夷,百越,苗瑤,百濮,南島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亞部落也分化為兩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們的北亞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歐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進入歐洲的白種人是後來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羅的人,克爾特人的主要祖先(當然這些民族還有少部分其他來源)。這些生活在歐洲北部的人群是相對比較純的歐亞部落後裔(主要是中亞部落,少數屬於東亞部落),他們被稱為諾迪克人種(又稱北歐人種,白海-波羅的人種),屬於顯白人種,也是狹義上的白種人。他們和南歐的地中海人屬於不同的人種,在混血程度不高的史前,相比於純種的地中海人和阿拉伯人,純種的諾迪克—雅利安人和東亞的純種黃種人血緣關系要更接近。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下文討論的基礎。北歐的諾迪克人種和南歐的的地中海人種在歐洲中部地區發生混血,形成了阿爾卑斯人種。一般認為,諾迪克人是典型的白種人,而阿爾卑斯人是典型的歐洲人,地中海人則接近中東人。亞洲黃種人和亞洲棕種人矮黑人大約在10萬年前就已經分離,而亞洲黃種人和北歐白種人大約在4萬年前的伊朗高原上分離,而傳統認為東亞的黃種人和歐亞大陸北部的黃種人大約在3.5萬年在阿富汗分離,不過最新的研究顯示這兩者的實際分離時間可能比原來的認識大大縮短,並且分離地點很可能在雲南一帶。另外需要說明,中國人也有部分芬蘭-烏拉爾黃種人的血統,不過和歐洲黃種人屬於不同的子類型。這些也非常的重要。回到中國,我們簡要得概括一下中國人大體上的血緣構成:
父系=壓倒性的黃種男人(F系下的K系)+極少量矮黑男人(M168下的C)+極少量棕種男人(M168下的D)+極少量的暗白種男人(M168下的F系)+極少量的顯白種男人(F系下的K系)((黃種成分南北差異不大))
母系=部分黃種女人(N系下的R系)+部分矮黑女人(非非洲人的M系)+部分棕種女人(非非洲人的M系)+少量暗白種女人(非非洲人的N系)+可能的極少量的顯白種女人(N系下的R系)((黃種成分由南向北遞減))
以上是以父系的Y染色體遺傳標記(父傳子不傳女,子傳孫)和母系的mtDNA遺傳標記(母傳子女,女傳後代,但子不能傳後代)為標準的大致比例構成。但決定體質的主要是常染色體。常染色體是一個人父親家族的所有直系祖先和母親家族的所有直系祖先的混合,但比較容易被環境改變而不太穩定。中國人身上具體到底有多少是歐亞人血統,有多少是古亞洲人血統,這是一個很復雜的,至今還未有定論的問題。但可以肯定南方人是比北方人更純的黃種人,中國最純的黃種人是在兩廣一帶,這些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雖然南北漢族父系有80%以上的同宗,母系也有50%的同宗,但是從各種方法研究常染色體的結果來看,北方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日韓人棕種成分比較多,並且聚類在一起,南方漢族和東南亞人的黃種成分比較多,並聚類在一起,兩者之間以長江為界徑渭分明。這說明南方人總體上的的黃種血統普遍要多於棕黑血統,而北方人則不好說。(其實這個結論從母系遺傳的線粒體DNA各類型的分布情況就可以得出了)。由於歷史上北方漢族的大規模南下,使得今天的南方漢人融入了更多的古亞洲血統,和東南亞人區分了開來。當然,氣候也能影響常染色體的反映狀況,這種聚類也有氣候的因素。
在開始分析中國人的相貌特點以前,有必要列舉新亞洲人(純黃種人),古亞洲人(矮黑棕種人),諾迪克人(北歐人),地中海人(包括中東人)之間的一些體質上的性狀特徵如下:
1.純黃種人 棕色眼睛 雙眼皮 大眼睛 兩眼居中 中眼窩 中鼻樑 闊鼻頭 瓜子臉 面部線條柔和 深棕發 直發 長頭型 中顴骨 淺棕皮膚 身材中等修長 無羅圈腿 體毛較少 腦容量最大
2.古亞洲人 黑色眼睛 單眼皮 小眼睛 兩眼靠鼻 淺眼窩 扁鼻樑 塌鼻頭 驢窄臉 面部無立體感 純黑發 卷發 短頭型 高顴骨 深色皮膚 身材矮小粗壯 有羅圈腿 體毛發達 腦容量一般
3.諾迪克人 藍灰眼睛 雙眼皮 大眼睛 兩眼居中 中眼窩 中鼻樑 圓鼻頭 介於14 面部線條柔和 金黃發 直發 長頭型 中顴骨 白色皮膚 身材高大強壯 無羅圈腿 體毛中等 腦容量較大
4.地中海人 棕褐眼睛 雙眼皮 大眼睛 兩眼居中 深眼窩 高鼻樑 鷹鉤鼻 橢圓臉 面部立體感強 棕褐發 卷發 長頭型 高顴骨 淺棕皮膚 身材中等較壯 無羅圈腿 體毛發達 腦容量一般
需要說明的是,人類學中一般不用眼睛,皮膚,頭發的顏色作為判定種族的根本依據,因為這些在史前的進化過程中是很容易改變的。即使在進化的自然選擇作用大大降低的現代社會,一個民族的高矮胖瘦也是比較容易改變的。所以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人種特徵。判定種族差異的根本區別主要在於人的骨骼方面,尤其是測定各項頭骨數據,因為骨骼尤其頭骨比較穩定不容易被環境改變。這樣,我們可以發現,除去某些處於邊緣化的印第安人在北亞的近親部落以外(北歐人與地中海人混血而成的阿爾卑斯人是後來形成的),東亞的純黃種人和北歐印度的純白種人其實是整個歐亞大陸上血統最接近的人種!這不僅在已經遺傳科學上獲得了證明,而且在體質觀察中也可以被確認。
寫到這里,積累了上面的這些基礎知識,現在就可以著手解決標題所提出問題:既然北歐人的祖先和中國人的祖先血緣關系如此接近,為什麼中國人長得和北歐人不一樣呢?為什麼中國人沒有強壯的體格,高鼻深目,金發碧眼,白色的皮膚呢?

我國人的種族來源,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歐亞部落的血統,一部分是古亞洲人的血統。古亞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歐亞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擴張的人群。古亞洲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矮黑人(D-YAP),他們和非洲黑人(尼格羅人)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另一種是棕種人(C-M130)。純種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達曼人,東南亞的維達人等,而純種的棕種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們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亞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種人先後從亞洲南部北上東亞後,膚色變淺。矮黑人中最進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蝦夷人),它們是紋繩人的後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擁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稱為中東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為歐亞部落(K-M9),其餘進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屬於暗白人種。歐亞部落的原始人種屬於未分離的黃白人種,又演化成好幾支。其中一支形成東亞部落(NO-M214),被稱為黃種人(又稱華夏-芬蘭人種),另有一支形成中亞部落(P*),屬於早期的白種人。東亞部落的黃種人又分離為兩支,一支是芬蘭人,部分北亞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則形成我國人,東南亞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礎上,東亞地區的黃種人演化為華夏,東夷,百越,苗瑤,百濮,南島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亞部落也分化為兩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們的北亞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歐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進入歐洲的白種人是後來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羅的人,克爾特人的主要祖先(當然這些民族還有少部分其他來源)。這些生活在歐洲北部的人群是相對比較純的歐亞部落後裔(主要是中亞部落,少數屬於東亞部落),他們被稱為諾迪克人種(又稱北歐人種,白海-波羅的人種),屬於顯白人種,也是狹義上的白種人。他們和南歐的地中海人屬於不同的人種,在混血程度不高的史前,相比於純種的地中海人和阿拉伯人,純種的諾迪克—雅利安人和東亞的純種黃種人血緣關系要更接近。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下文討論的基礎。北歐的諾迪克人種和南歐的的地中海人種在歐洲中部地區發生混血,形成了阿爾卑斯人種。一般認為,諾迪克人是典型的白種人,而阿爾卑斯人是典型的歐洲人,地中海人則接近中東人。亞洲黃種人和亞洲棕種人矮黑人大約在10萬年前就已經分離,而亞洲黃種人和北歐白種人大約在4萬年前的伊朗高原上分離,而傳統認為東亞的黃種人和歐亞大陸北部的黃種人大約在3.5萬年在阿富汗分離,不過最新的研究顯示這兩者的實際分離時間可能比原來的認識大大縮短,並且分離地點很可能在雲南一帶。另外需要說明,我國人也有部分芬蘭-烏拉爾黃種人的血統,不過和歐洲黃種人屬於不同的子類型。這些也非常的重要。回到中國,我們簡要得概括一下中國人大體上的血緣構成:
其實,中國人的父系祖先還是比較高大強壯的,只是不如白種人(指北歐人種)高大。在生物學中有兩個個規律,一個是海拔越高的地方進化成長的物種就越高大粗壯,反之亦然。還有一個是溫帶地區形成的人種最高大,熱帶和寒帶形成的人種都比較矮小。在人種形成的初期,受外界的自然環境選擇作用是很大的。中國人的祖先出非洲後,曾經在伊朗阿富汗一帶的中緯度的高原上進化了很長的時間,然後才通過印度緬甸進入雲南的中低緯度的高原,又進化了很長的時間,最後才擴散到中國各地,取代了原來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古亞洲男人。其中華夏族又在西部甘肅的中緯度的高原上生活了很長的時間。北歐人和印第安人的共同祖先和中國人的祖先在伊朗高原上分離以後,進入了中亞的中高緯度的高原地區進化了很長時間。北歐人印度雅利安人的共同祖先接著和印第安人的祖先分離,並分兩批向西進入歐洲或印度。第一批進入歐洲的是西歐的克羅馬農人,第二批是近兩萬年後才進入歐洲的從南俄草原進入的作為征服者的印歐人。
印歐人的另一部分向南進入印度,伊朗,阿富汗,他們就是大名鼎鼎的雅利安人。在兩批進入歐洲的北歐人之間,隔著一批在農業擴張時代進入歐洲的中東農民,他們帶來了歐洲人中的地中海人種的基因,甚至一部分非洲黑人基因(不過和班圖黑人屬於不同的子類型)。另需提醒,歐洲的緯度高於東亞。史前的歐洲不僅緯度高,而且經歷了寒冷的冰川期,地中海人種的某些體質特徵的形成某種程度上就拜這次冰川期所賜,克羅馬農人也受到過一點影響。地中海人由於生活在炎熱的中東時間更長,所以高鼻深目的特徵就更突出。印歐人6000年前征服了歐洲後,由於和被征服者克羅馬農人,中東農人混血,加上相同地區的相同地理氣候條件下產生的趨同進化,使得所有的歐洲人面目特徵都看上去比較相似。
在中世紀,歐洲的氣候仍然很寒冷,一直到近代大西洋暖流的形成。北歐人雖然長期生活在北歐寒冷的高緯度平原地區,但是由於他們的種族特徵主要形成於溫帶的高原地區,所以並不矮小。中國人的父系祖先也是在高原上進化出的人種,因此先天的身材並不矮小乾瘦,只是緯度沒有北歐人高,氣候條件也比北歐人暖和一些,所以先天基礎沒有北歐人高大強壯。飲食習慣和營養條件對人種的形成也非常重要。不過因為和身材矮小瘦弱的古亞洲女人混合,導致了後代的中國人身材,體格被大大拉低。但影響身材高大強壯與否的除了人種的先天基礎外,還與人種大致形成後的氣候條件,飲食習慣和營養條件息息相關。古代北方中國人長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人種之一,不亞於歐洲人。倒是歐洲人歷史上有一些時期由於營養不佳,身材比今天矮小很多。
再說一下「高鼻深目」的特徵。相比於現代東方人的扁平的五官,純種的黃種人其實是可以稱得上「高鼻深目」的,只是沒有中東和南歐的地中海人種那麼得誇張。「高鼻深目」本來就是M89的中東部落後代的特徵(應該來自於非洲祖先),只是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實在是進化得有些誇張了。而M9的歐亞部落後代則要柔和很多,這應該和歐亞部落在較高緯度的地區進化過一段時間有關。不過和大餅臉的古亞洲人相比,純種的黃種人具有明顯的歐亞黃白人種的特徵,五官立體感要強很多。今天的亞洲基本已經沒有純種的黃種人了,不過這可以參考一下黃種血統比較多的某些東南亞人,以及介於黃白之間的某些北美印第安人。某些東南亞民族,他們是比南方漢族更純正的黃種人(當然也是和矮黑人棕種人混血過,只是比例要稍低一些)。
而南方漢族,是比北方漢族更純正的黃種人。漢人中黃種血統最少,矮黑人棕種人成分最多的是土生的西北漢族(新疆漢族屬於中原移民,另當別論)。另外,南方的四川地區有些特別,矮黑血統比其他南方人要多,這是因為四川是屬於矮黑種的歷史上的氐人的老家。韓國人類似於西北漢族。而歷史上的各種北方胡人(白鬍除外,包括滿蒙),日本人,基本上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黃種人。即使今天的兩廣人,也不是純正的黃種人,只是黃種成分比其他中國人更多。很多人污衊廣東人是「馬來人」,殊不知,廣東人的某些「馬來特徵」,恰恰是黃種祖先的原始相貌特徵的一些反映。
北方人和韓國人的大餅臉小眼睛,才是棕種土著的相貌特徵!(本人是江南人,非廣東人,無意於刻意美化廣東,醜化北方)對於廣東人,福建人來說,也不必一看到鼻子高一點,眼窩深一點,就不假思索動不動地「阿拉伯波斯血統」。適當的高鼻深目本來就是原始黃種人的特徵。因為和面部扁平的古亞洲人混合,使得今天的中國人失去了黃種祖先的這一相貌特點。在東半球另一頭的日本阿伊努人,由於也經歷了同樣寒冷的那次冰川期,出現了和地中海人接近的高鼻深目的五官特徵,以至於長期被外界誤以為他們屬於高加索人種。東亞的黃種人,由於一直生活在溫暖的雲南,廣西,廣東,一直到冰川期結束後才向北擴張,所以沒有受到這次冰川期的作用影響而形成類似於歐洲和中東的地中海-高加索人的那種種族特徵。而且由於中國人的黃種父系祖先和東亞的古亞洲女人的大量融合,導致了混血而成的後世中國人的歐亞人特徵大大弱化,使原本父系祖先的和北歐人的祖先類似的外貌特徵最終在感官上消失。
更不幸的是,相比於父系血統,母系血統對於一個人的體質影響更大。因為一個男人從母親那裡得到的遺傳比從父親那裡得到的遺傳多出了一條常染色體的信息量(Y染色體攜帶的信息量和X性染色體攜帶的信息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記。X性染色體通常沒什麼特殊作用,並且會和常染色體發生混合,所以一般可當常染色體看待),形成了23:22的遺傳優勢。這就是為什麼漢人尤其是南方漢人的實際血統更偏向歐洲人,但是長相卻偏向古亞洲人血統占絕對優勢的的蒙古人,滿洲人,日本人的重要原因。當然,同一地區的相似氣候環境下趨同進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同樣的,北歐人和南歐人,中東人長相的類似,主要也是因為他們母系血統的接近。印度人,中國人,都大體屬於「白父黑母」的類型(純黃種人實際上就是白種人的一個分支),而北非人則剛好相反,他們屬於「黑父白母」的類型。
這里再說一句,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在血統上絕對比日本人更接近歐洲人,大家如果看見有些日本人長得比較歐化一些,請不要自卑。那樣的日本人真正的和歐美混血的比例應該並不高,他們看上去長得更歐化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蝦夷人血統(日本人的蝦夷父系後裔佔35%,母系自然更多)。如我上文所說,蝦夷人的類高加索人長相是和中東人,南歐人在同一次冰川期內的趨同進化的效果,在基因上則是天差地別。所謂蝦夷人,就是東南亞矮黑人在高緯度地區的變種。

H. 中國古代傳說都有哪些部落和種族

人面蛇身的軒轅氏族(黃帝部落),悍勇無上的九黎部落(羌氏部落),精於武器製造的神農氏族群(炎帝部落),現今巴蜀地區神秘矮小的鬼(方)族 。在世界的中心,高大的建木聳入天堂,是神界很人間的連接點。在八方聳峙著不周等支撐天堂的八根天柱,北方是漫漫雪野,有著號稱誇父的巨人種族,那裡只有黑夜,一年裡只有很短的時間是白天,而更多的時候是靠著北方的巨神燭龍銜著蠟燭散發冷冷的光明!還有太昊伏曦氏,少昊金天氏,有陶氏,有巢氏,燧人氏,少典氏,有熊氏~~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多少種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