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_職業歷程,即一個人一生___的變遷及_____的實現過程。這道
職業生涯: 是指一個人一生的職業歷程,即一個人一生職業、職位的變遷及職業理想的實現過程。
❷ 用不同的理論看自己的生涯歷史,你認為可以用哪些理論或概念解釋自己的生涯發展史
問題不清楚,沒有人知道怎麼回答.
❸ 職業生涯理論的發展歷程
職業生涯管理理論源於20世紀初美國職業指導運動的興起。從學科歷史發展角度看,職業生涯管理理論的演進,經歷了從靜態到動態研究的歷程。在我國,職業生涯管理理論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過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凸顯出各種專業型人才需求的日益緊缺但同時又存在著大量人員無法找到工作的「結構性失業」狀況。為解決這些問題,對不同的群體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導引,職業生涯管理理論的研究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
1908年,「職業輔導之父」——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帕森斯創辦了波士頓職業指導局,從事職業指導工作,這也成為人們公認的職業指導工作的濫觴。1909年,帕森斯撰寫了《選擇職業》,該書第一次運用了「職業輔導」這一專門學術用語,建構了幫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了解職業、以及人職相配的職業指導模式,標志著職業指導活動的歷史性開端。帕森斯的這三個步驟包含了「知己、知彼與決策」的三重涵義,其理論成為以後職業指導理論的基石。
1939年,美國學者威廉姆遜出版了《怎樣咨詢學生》一書,進一步拓展了帕森斯的特質因素理論。他將職業指導分為分析、整理、診斷、預測、咨詢(處理)、追蹤六個步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指導方法,被稱為「明尼蘇達輔導學派」。該理論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占據了職業指導的主導地位。1942年羅傑斯所著的《心理咨詢和心理療法》一書出版,提出應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尊重人自我選擇的能力及自由發展的權力。同時,羅傑斯以「人性善」和「人的本質潛能的可信賴性」為依據,創立了「當事人中心」的非指導學派。
1951年,金斯伯格等人出版了《職業選擇》一書,通過對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生職業選擇過程及其間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了「職業發展是一個與人身心發展相一致的過程」,向動態的職業生涯管理理論邁出了一步。1953年,舒伯提出了生涯發展理論,重在對個人的職業傾向和職業選擇過程本身進行研究。他以差異心理學和現象學作為解釋職業選擇的理論基礎,提出了個體生涯發展中成長、探索、建立、維持以及衰退五個階段以及不同階段的發展任務。這一思想把職業指導上升到更高的層面,不僅以個人的發展為著眼點,同時也兼顧社會的需要和利益,從個體發展和整體生活的高度來考察個人與職業、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舒伯生涯發展理論的提出被認為是職業生涯管理理論形成的標志。
20世紀60年代至今,職業生涯管理理論繼續得到了發展,具有代表性的為霍蘭德的類型論與吉列特等的生涯決定論。霍蘭德把人和環境區分為實際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以及傳統型六大類型,以此為依據,把人的特質和這種特質所適合的工作聯系起來。吉列特等的生涯決定理論則以「個體職業生涯發展過程是不斷面臨生涯決定的過程」為邏輯起點,提出了職業生涯管理中的預測系統、價值系統以及決策系統。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職業生涯管理理論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對於中國而言,職業生涯管理理論則是一種地道的「舶來品」。職業生涯管理理論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初步引進、停滯與恢復發展的歷程。
我國對職業生涯管理理論的引介始於民國時期。該理論的引入,與辛亥革命以後至20世紀30年代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興衰密切相關,也深刻反映了當時我國教育發展的內在邏輯。大量新式人才的緊缺和大批學校畢業生「畢業即失業」的現實,成為職業指導理論被引入中國的直接動因。
1916年,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的刊物《教育與職業》第15期專門刊出《職業指導》專號,進行宣傳和推介。同年,清華學校校長周寄梅為了指導學生擇業,發起了擇業演講活動,聘請名人、專家進校職業問題的演講,指導學生填寫工作志願,以預測就業趨勢,並為確定職業指導學科提供依據,此次活動可謂開創了我國指導就業的先河。
此後,在二、三十年代,一系列有關職業指導的著作不斷出版。早在1923年,國外職業指導的理論研究也剛剛起步不久,鄒恩潤就編譯了《職業指導》一書。該書通過對職業指導范圍的界定,指出了職業指導的效用、機關和方法,該書是我國首次系統論述職業指導的著作,堪稱我國職業指導理論研究的開創性著作。其後,喻鑒清和陳重寅的《中小學升學及職業指導》,江恆源的《如何辦理職業指導》,何清儒的《職業指導學》,潘文安的《職業指導》,等等,對我國職業指導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此後,歐美和日本的職業指導理論又相應地被介紹到中國來。由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的《教育與職業》雜志,幾乎每期都要涉及到職業指導問題。而黃炎培、蔡元培、胡適等當時的教育界名流積極投身到對職業指導和職業教育的討論中去,則使得職業指導理論蔚為思潮,對20世紀20年代的學制改革、教育改革實踐活動和教育理論的豐富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但由於當時的的動亂局勢,職業指導理論並沒有真正普遍地應用到實踐中去。
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民族危機的加劇和抗戰勝利後內戰的爆發,職業指導理論也逐步退出歷史舞台。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相當長時間內,各行各業建設人才奇缺,由於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國家對各級各類的人才在配置方式上長期使用「統包統分」的政策,使得職業生涯管理理論沒有用武之地。加之以後十年動亂,使職業生涯管理理論一度在中國處於停滯狀態。
改革開放以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促使國家就業政策也逐步向「自主擇業」的方向演變,經過近30年的發展,職業生涯管理理論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一方面,職業生涯管理理論的宏觀研究蔚為大觀。在職業生涯管理理論研究的初步階段,具有代表性的有1996年出版的朱啟臻的《職業指導理論與方法》、俞文釗主編的《職業心理與職業指導》等。朱啟臻主要從職業指導的學科類型,職業指導的功能和原則,職業指導和其他學科的關系以及職業指導的基本途徑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對職業指導理論進行了研究和梳理,該書對於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大陸職業指導理論的啟動和發展具有篳路藍縷之功。俞文釗主編的《職業心理與職業指導》,則以心理學為基礎,全面介紹並評價了職業心理和職業指導的各種理論,以及國外各種職業指導和職業咨詢的情況。旨在幫助求職者獲得具體的方法和技能、以及如何達到對未來職業的適應,等等。從出版年代上看,這些著作是隨著我國就業政策向「自主擇業」政策的轉變應運而生的。其後至今,一大批關於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理論的宏觀論著也相繼出版,為當今就業政策和實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持。
另一方面,具體到大學生職業指導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相繼面世。尚志平針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主編的《職業指導與職業教育》從就業政策與法規、職業素質及養成方法、就業途徑、創業意識與創業教育等方面,闡釋了促使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掌握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的內容和掌握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技巧。熊志梅的《大學生職業指導教程》一書,則是針對全國高校畢業生實行了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情況下,一些學生對這種形式無所適從而做。她把多種學說運用到該教程中來,釐清了學生擇業、就業以及創業方面的若干問題,具有較強的教育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大學生職業指導和職業道德關系的一些專題性論著也相繼出版,則是通過職業價值取向角度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所做的一個指導。
總體上說,改革開放以後職業生涯管理理論論著的相繼出版,對於推進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體制下自主擇業政策的進一步深化和落實,以及幫助緩解當今各類求職人員和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事實,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就這些了。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❹ 「生涯」是什麼意思
生涯有生活的意思。生涯的意思是:生命;生活;生計;財產。
1、拼音:shēng yá
2、近義詞:生計、生活、生存
3、引證解釋:
(1)現代·郁達夫《超山的梅花》:向東首看看馬鞍龜背,想像 南宋 垂亡, 福王 在莊上所過的醉生夢死、脂香粉膩的生涯……包管你會起一種像讀《蕪城賦》似的感慨。
(2)現代·朱自清《那裡走我們的路》:如大華飯店和雲裳公司等處的生涯鼎盛。
(4)生涯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近義詞:生計
1、拼音:shēng jì
2、釋義:謀生的辦法;生活的狀況。
3、引證解釋:
(1)現代·魯迅《書信集·致楊霽雲》:以革新或留學獲得名位,生計已漸充裕者,很容易流入這一路。
(2)現代·胡適《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大概百年來政治上的大亂,生計上的變化,私家樂部的銷滅,也都與這種俗戲的興起大有密切關系。
二、近義詞:生存
1、拼音:shēng cún
2、釋義:保存生命,活在世上。
3、引證解釋:
(1)現代·艾青《憐憫的歌》:請告訴我你是什麼人?在這繁華的都市怎樣生存?
(2)現代·瞿秋白《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文學》沒有文學以前, 俄羅斯 民族已經生存發展。
❺ 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的什麼
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的(工作經歷)。
職業生涯是一個人一生所有與職業相連的行為與活動以及相關的態度、價值觀、願望等連續性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一生中職業、職位的變遷及職業目標的實現過程。
職業生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歷程,對人生價值起著決定性作用。
職業生涯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指一個人一生在職業崗位上所度過的、與工作活動相關的連續經歷,並不包含在職業上成功與失敗或進步快與慢的含義。也就是說,不論職位高低,不論成功與否,每個工作著的人都有自己的職業生涯。
職業生涯,是一個人一生的工作經歷,特別是職業、職位的變動及工作理想的整個過程。
(5)生涯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職業生涯的階段劃分:
1、成長階段(0-14歲),即職業的幻想期。認同並建立起自我概念,對職業的好奇逐步占據主導地位,有意識地思索職業能力培養與未來職業的結合。
2、探索階段(15歲-24歲)。主要通過學校學習來進行自我考察、角色鑒定和職業探索,完成第一份工作的選擇,並實現初步就業。
3、確立階段(25~44歲)。獲取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領域,並謀求發展,這是大多數人職業生涯中的核心階段,是人適應職業需要逐步走向職業成熟和職業成功的重要階段
4、維持階段(45~65歲)。維護已獲得的成就和社會地位,維持家庭和工作兩者之間的和諧關系,開發新的技能,將職業強化或轉化為職業理想。
5、退出階段(65歲~退休)。逐步退出和結束職業生涯,開發更廣泛的社會角色,減少權利和責任,做好適應退休後的生活准備。
❻ 什麼是人生歷程
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專家金茲伯格將人生職業生涯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幻想期(11歲以前)
、嘗試期(11-18歲)和實現期(18歲以後)。從金茲伯格的三個階段劃分來看,他著重研究的是一個人的早期生涯發展。
職業生涯發展專家休普將人生職業生涯劃分為四個階段,即試探階段(25歲以前)、創立階段
(25-45歲)、維持階段(45-65歲)和衰退階段(65歲以上)。在維持階段又分為成長與停滯兩種狀態,有的在此時期繼續成長,有的在此時期停滯不前。
職業生涯發展研究領域權威人物薩珀將人生職業生涯發展劃為五個階段,即成長階段(0-14
歲)、探索階段(15-24歲)、創業階段(25-44歲)、維持階段(45-64歲)和衰退階段(65歲以上)。在探索階段又分為試探期、轉變期、嘗試和初步承諾期。在創業階段分為穩定期和建立期。
美國學者利文森將職業生涯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即拔根期(12-22歲)、成年期(22-29歲)
、過渡期(29-32歲)、安定期(32-39歲)、潛伏的中年危機期(39-43歲)和成熟期(43-59歲)。
我國孔夫子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將人生十年作為一個階段。孔夫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
為政篇》)其基本含義是:三十歲確立人生目標,四十歲就不會困惑了。五十歲就會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較客觀地了解自己。六十歲更能理解他人,判別是非,分清真假。七十歲便能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也將人生每十年作為一個階段。他的觀點是:變化的二十歲,充實的三十歲,成熟的四十歲,秋暮的五十歲。其基本含義是:二十歲至三十歲是變化期;三十歲至四十歲是充實期;四十歲至五十歲是成熟期;五十歲至六十歲是秋暮期。對此定義,有不同看法,主要是把五十歲至六十歲定義為秋暮期,對於五十多歲的人來說,有點太傷感了,使人感到有點心灰意冷,人到暮年了,沒有用了。這種定義確實不妥,但其每十年作為一個階段
還是有其道理,值得借鑒。
以上階段的劃分,各有其特點。對於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作用。因為,人生發展極為復雜,有的是高中畢業,有的是大專畢業,有的是本科畢業,有的是研究生畢業,其學歷不同,參加工作的時間就不同。參加工作的時間不同
❼ 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什麼的職業歷程
職業生涯就是一個人的職業經歷。
職業生涯是以心理開發、生理開發、智力開發、技能開發、倫理開發等人的潛能開發為基礎,以工作內容為確定和變化,工作業績的評價,工資待遇、職稱、職務的變動為標准,以滿足需求為目標的工作經歷和內心體驗的經歷。
職業生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歷程,是追求自我實現自我的重要人生階段,對人生價值起著決定性作用。
職業生涯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指一個人一生在職業崗位上所度過的、與工作活動相關的連續經歷,並不包含在職業上成功與失敗或進步快與慢的含義。也就是說,不論職位高低,不論成功與否,每個工作著的人都有自己的職業生涯。
可分為六個階段:
1.職業准備期,即接觸社會初步形成職業意向,從事職業技能學習以及等待就業的時期;
2.職業選擇期,即根據社會職業需求以及自己的能力、願望、作出職業選擇;
3.職業適應期,即走上職業崗位,逐步適應職業崗位要求的時期;
4.職業穩定期,即穩定於某種職業,它占據人的職業生活期的絕大部分;
5.職業能力衰退期;
6.職業結束期。
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連續從事和負擔的職業、職務、職位的過程。職業生涯不僅僅是職業活動,而且包括與職業有關的行為和態度等內容。美國的一位職業指導專家薩帕(Donald E.Super)把人的職業發展過程分為五個階段:1、成長階段(出生--14歲),是一個以幻想、興趣為中心,對自己所理解的職業進行選擇與評價;2、探索階段(15--24歲),逐步對自身的興趣、能力以及對職業的社會價值、就業機會進行考慮,開始進入勞動力市場或開始從事某種職業;3、確立階段(25--44歲),對選定的職業進行嘗試,變換工作,到逐步穩定;4、維持階段(45--64歲),勞動者在工作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維持現狀,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5、衰退階段(60歲以後),職業生涯接近尾聲或退出工作領域。我國專家也提出與之相似的劃分方法,即萌發期、繼承期、創造期、成熟期和老年期。
職業生涯專指個體職業發展的歷程,一般是指一個人終生經歷的所有職位的整個歷程。一個人一生中的職業不僅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那些可以實際觀察到的職業發展過程,而且還包括個人對職業生涯發展的見解和期望。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許一生只從事一種職業,也許一生中從事多種職業,但每個人都希望找到一個相對穩定、適合自己的職業。如何選擇和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往往受學識、愛好、機遇、工作環境等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只有根據現行的工作需要改變原來的職業目標和興趣,調整心態,培養對所從事職業的敬業精神,在實踐中產生對事業的熱愛,才能集中經歷全身心投入工作,實現個人價值,做出成就。
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
一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特別是社會職業的現實要求;二是當事人自身的實際情況,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當事人自己。
因為職業生涯規劃不是社會或學校強加在個人身上的實施方案,而是當事人在內心動力的驅使下,結合社會職業的要求和社會發展利益,依據現實條件和機會所制定的個人化的實施方案,所以,從個人的角度來討論職業生涯規劃,它的主要內容包括:自我認識;自我規劃(確定職業方向和目標,制定職業發展道路計劃);自我管理(明確需要進行的自我學習、提升准備和行動計劃);自我實現(反饋評估,修正完善)。
在國外,有人將職業生涯發展劃分為 5 個階段:
一是職業准備階段。典型年齡為 0-18 歲,其主要任務是職業想像力,評估不同的職業,選擇第一份工作,接受必需的教育;
二是進入組織(學校)階段。典型年齡在 18-25 歲,其主要任務是在一個理想的組織中獲得一份工作或學到足夠的知識、技能、信息以後,選擇一份合適的工作;
三是職業生涯初期階段。典型年齡為 25-40 歲,其主要任務是學習職業技術,提高工作能力,學習組織規范,學會協作與共處,逐步適應職業與組織,期望未來職業成功;
四是職業生涯中期階段。典型年齡為 40-55 歲,其主要任務是對早期職業生涯重新評估,強化或轉變職業理想,對中年生活做適當選擇,在工作中再接再厲;
五是職業生涯後期階段。典型年齡為 55 歲,退休,主要任務是繼續保持職業成就,維持自尊,准備光榮引退。其特點是調整心態,做好退休後的打算。
❽ 在這人世間數十年的生涯歷程中你是什麼樣的人
盡力做好自己,不理他人繁事
❾ 你認為你可以使用哪些理論或概念解釋自己的生涯歷史
傳說以現實為基礎,可以給研究帶來很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