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壽縣有什麼歷史典故

壽縣有什麼歷史典故

發布時間:2021-03-02 16:30:29

⑴ 壽縣有哪些古老的傳奇的故事

在壽縣一帶的民居建築內,常寄生著一種禿尾巴的無毒小蛇。老百姓一般對蛇這種動物沒有好感,但是卻例外地把這種蛇稱為「家蛇」,並加以保護。這是為什麼呢?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孫叔敖在一個私塾里念書。一天早晨上學,他在路上看見一隻紅冠大公雞,正在叨啄一條幼蛇,幼蛇已奄奄一息。

心地善良的孫叔敖快步走上前去,趕跑大公雞,救下這條小蛇,每天放在書包里,用自己最好的食物喂養它。數月以後,這條蛇不但養好了傷,還被喂養得肥壯油潤的。孫叔敖見書包里已藏不下它了,便對它說:「小蛇啊小蛇,你的家在田野里,快去吧!」小蛇擺了擺長尾,戀戀不舍地走了。

光陰似箭,一轉眼數十年過去了。孫叔敖這時已是楚國的宰相了。為了造福百姓,解決人民種田插秧的用水問題,孫叔敖費盡全部家產,率領百姓開挖安豐塘,歷盡千辛萬苦,安豐塘終於建成了。可是,光靠老天下雨積水總不是辦法。

孫叔敖經過實地勘察,決定在安豐塘上端開挖一條河,引來六安龍穴山之水,以保安豐塘永不幹涸。可是,這時的百姓為建安豐塘均已精疲力竭,愛民如子的孫丞相實在不忍心再去驚動他們。怎麼辦?孫叔敖憂愁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這件事被曾受恩於孫叔敖的那條小蛇知道了。這條小蛇如今已得道修成了正果,其尾修煉得威力無比。這天夜晚它來到丞相府,爬近孫叔敖,托夢給他說:「我是你救活的那條小蛇,如今特來幫您解決難題。」說完就不見了。

小蛇來到安豐塘上游,將尾巴像把刀子似地深深插入地下,昂著首,緩緩地向南方游去。所過之處,地上現出一條寬寬的、深深的渠道。

眾興以北地帶都是黃土地,沒費多大的勁,小蛇便開通了河道,所以這段塘河至今還是筆直筆直;可一過眾興,先丘陵,後小山,再後高山頑石。

小蛇游迤過去,塵土飛揚,火星迸射,尾巴被磨得撕心裂肺得痛。它也知道,自己的道行都在尾巴上,尾巴如果磨禿了,自己也就是一條普通的小蛇了,但為了報答孫叔敖相救之恩,為了使當地民眾免受旱災,也只好豁出去了......

第二天一早,人們起床後驚訝地發現,一條塘河橫亘在安豐塘南端,湍急的河水滔滔而來,不一時,安豐塘內便蓄滿了水。

這時的小蛇已經磨禿了尾巴,疲憊地趴在地上。孫叔敖很感激它,便又將它捧起來帶回家裡飼養,並稱之為「家蛇」。就這樣,在人們的保護下,「家蛇」與人們住在一起,一代一代地繁衍至今。老塘河至今造福於人類,老百姓也沒有忘記開掘老塘河的小蛇。

(1)壽縣有什麼歷史典故擴展閱讀

壽縣別稱壽州、壽春,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個城市之一,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壽春楚文化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

壽縣東南部崗地屬剝蝕沉積台地,地形波狀起伏,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海拔高程25-75米。從炎劉區劉崗鄉至陡澗河岸,具有明顯的梯度,高差為8米,行政范圍包括瓦埠、炎劉、三覺區及安豐區的谷貝鄉、石集鎮、荊塘鄉的甲貝、竹興、古堆、趙樓4村;眾興鄉的黃圩、堆坊、傅崗3村(瓦埠湖沿岸23米以下窪地除外)。崗地面積191萬畝,占壽縣總面積的43.85%。



⑵ 壽縣一共有多少年歷史,不要分析。

壽縣歷史悠久。古復稱壽春、壽制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戰國後期楚國遷都於此。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後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於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博物館內更有許多珍貴的收藏」。

⑶ 壽縣歷史典故小故事

雞犬升天
西漢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名叫劉安。繼承了父親的封位版為淮南王。
淮南王劉安權看了許多書,偏偏對道教的書籍入了迷。產生了煉丹成仙的念頭。於是他四處去尋訪有仙方神術的道人。
有一天,他聽說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煉制仙丹的秘方,但是從不傳給別人,於是就去尋找八公。沒想到八公四處雲游,劉安吃盡苦頭也沒能找到八公。可是劉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尋訪,劉安的誠心感動了八公。一日,八公來到劉安家,把煉制仙丹的方法傳授給他,並告訴他,仙丹煉成,吃下後就可升天成仙了。
劉安每天都虔誠的靜心修煉,後來他「真的」煉出了仙丹。這時他覺得身體輕盈,飄飄欲仙。那些仙丹,晶瑩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時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然後把仙丹吃了下去……劉安覺的身體輕飄飄的,低頭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雲端了。
劉安成仙後,灑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雞和狗吃了,它們也都飄然升空,成了神仙。劉安在雞和狗簇擁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東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劉安坐反而死,天下並聞,當時並見,儒書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雞犬升天者。」

⑷ 壽縣有怎樣的歷史與發展

壽縣位於皖中腹地,淮河中游南岸,國土面積約2986平方千米,人口約124萬人,東與合肥市相連,北與淮南市毗鄰,與阜陽市隔河相望。作為戰國古都,西漢古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壽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戰國末期,楚考烈王遷都於此。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西漢時,淮南王劉安(西漢思想家、文學家,傳說是豆腐的發明者)還曾在此立都。劉安墓便位於八公山下。

壽縣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故鄉,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以楚文化為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文化,尤以正陽肘閣、壽州鑼鼓等廣受歡迎。壽縣勝跡宏博,現在的古建築有發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宋嘉定時期的古城牆、元代的黌學、明朝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肅穆的孫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羅棋布,主要有蔡侯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古遺址有古郢都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其他還有春申坊、時公祠、斗雞台、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載於方誌的壽州內八景和外八景等等。

目前全縣存有古跡160多處,其中唐、宋、明、清建築10多處,古墓葬多達80多座,古遺址29處。壽縣文物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館」之稱。

壽縣人文薈萃。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修的安豐塘,與都江堰、鄭國渠、漳河渠並稱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壽縣是世界管狀射擊武器、垂體激素葯物、豆腐的發源地、「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所在地,因而又被世人稱為「四個世界之最」。

特別是豆腐文化的始祖——淮南王劉安及其門人編著的鴻篇巨制《淮南子》,集自然科學、哲學、史學、文學價值於一體,博大精深,在亞洲和世界上都廣有影響,現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專門研究《淮南子》的學術團體。「時苗留犢」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典範,「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成語膾炙人口,國人皆知。宋代政治家呂夷簡、呂公著和詩人呂本中,清代一代帝師孫家鼐、民國英傑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將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已名垂青冊,萬古流芳。

⑸ 安徽省壽縣的歷史背景

有個歷史叫淝水之戰

⑹ 與壽縣有關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拼 音】:bā gōng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 【解 釋】:八公山:山名.在安徽淮南市西.俯瞰平野;形勢險要.把八公山上的草和樹木都當成了敵兵. 【出 處】:《晉書·苻堅載記下》:「(苻)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⑺ 壽縣在歷史上的名字

壽縣位於皖中腹地,淮河中游南岸,國土面積2986平方公里,人口124萬人,轄32個鄉鎮,東與內合肥市相連,北與淮南容市毗鄰,與阜陽市隔河相望,合阜、六壽、壽蔡、壽霍四條二級以上公路穿境而過,鄉鄉油路相通,村村程式控制相連,交通、通訊十分發達,區位優勢明顯。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縣內文物古跡星羅棋布,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是楚文化的積淀地,豆腐的發祥地,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壽縣文化底蘊豐富,人才薈萃,楚國名相孫叔敖、清末狀元孫家鼐、愛國名將方振武及其孫女陳方安生(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等一大批傑出人物均祖籍於此,當今壽縣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達500餘人。
壽縣自然資源豐富,屬亞熱帶、溫暖半濕潤氣候,境內河渠湖泊及庫塘溝堰縱橫交錯,物產豐富。傳統名品八公山豆腐、八公山酥梨、大救駕、銀魚、瓦蝦、淮王魚等享譽海內外,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石灰石、鉀長石、大理石、礦泉水等。

⑻ 壽縣有哪些歷史典故

壽縣三眼井有著數百年的歷史,至今井水清澈甘甜,據記載,明清延用元代制度,建立了驛站網路,明嘉靖年間,壽州有驛站10處,南過驛巷和北過驛巷,就是供應傳遞書信的郵差、軍士歇腳、休息,給馬補充飼料的地方,當然少不了有水井。即使是設驛站時建的井,三眼井亦當在四百年左右了。

在古城壽縣,至少在20世紀70年代前,在人們用上自來水之前,井仍然是人們生活飲用水的主要來源。每每在早晨或傍晚時分,在井邊提水淘米、洗衣,成了街頭巷尾一道必不能少的生活景觀。即使時序走到了21世紀,水井仍和自來水一樣發揮著作用。史料記載,戰國時古壽春人就有陶圈井。到了宋代,城垣修固,為了解決居民飲用水,始鑿磚制水井,並流行於明代。據統計,1958年以前,城區尚有宋、元、明、清時代磚井179眼。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的東大街、南大街,以及居民集中的北大街西北角、西大街西南角。據記載,位於西大街清真寺巷內的壽縣清真寺——無象寶殿門前有一口古井,上有一座阿拉伯風格的井罩,井沿邊一道道井繩勒出的印痕,可以讓人想像出井的悠久歷史。壽縣清真寺 建於明朝天啟年間,建寺當築井,方便生活。據此推算,清真寺之井當在四百多年以上。壽縣城區的穆斯林兄弟多居住在南大街西南角清真寺巷附近,所以附近回民多到此汲水,以示潔凈。寺內二道門有一口井,已乾枯淤實,不知是何緣故。

壽縣三眼井是安徽壽縣重點保護歷史文物,位於東街南過驛巷內的民居旁,井邊就是人來人往的菜市和小商品攤點。每天都能看到勒滿繩印的井邊圍滿了汲水洗涮的人,三眼井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之能從三個井口汲水,著實為這片人口集中的地方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三眼井邊說故事,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壽縣城內的一口老井,聽聽老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對於老井可能並不陌生,但是今天我們說的這口井,它比較特別,和別的井不同的是,它有三個眼,這還不算,在它的身上還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壽縣三眼井位於壽縣縣城東街南過驛巷內,有關這口井,流傳了很多故事,它得名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據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母親,曾經要飯到了壽縣這個地方,在極度口渴的時候,在這個井裡打水喝,最後發現了一隻三隻眼的龜,於是趕緊把它放進井裡。據說,後來人們在打水的時候,也發現過這只三眼神龜。這些故事也可以看出,在當地百姓心目中,這口井是多麼的不同尋常。在很多老年人的記憶里,這口井就像神一樣。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會有人來祭拜。

⑼ 壽縣有什麼美好的傳說

有安豐塘的由來傳說

閱讀全文

與壽縣有什麼歷史典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