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富順縣的歷史有多少年

富順縣的歷史有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1-03-02 14:53:58

1. 自貢歷史

自貢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
自貢:因鹽建鎮、置縣、設市。建市前,自貢地區分別歸屬榮縣和富順縣。
遠古時:四川東、西部分屬巴國、蜀國,榮縣歸蜀、富順歸巴。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伐蜀。是年冬,蜀平,兼取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蜀仍為侯國),置巴郡,時榮縣境歸秦之蜀國,富順縣域屬巴郡治理。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285年),誅蜀侯綰,國廢,改立郡,是為蜀設郡之始。榮縣為蜀郡轄區。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分巴割蜀及新型地置犍為郡。犍為郡領江陽、南安、武陽、資中、符、南廣、漢陽、朱堤、堂琅等縣,富順歸為江陽、榮縣境屬南安縣。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析江陽縣北部富世鹽井及其附近地區置郡、富世縣(以井名命縣名),是為富順境域立縣之始。同期,在榮縣境東部建公井鎮(因附近有著名鹽井曰大公井,故井名命鎮名),是為榮縣境最早設立行政建制單位之始。
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原郡廢,富世縣隸屬瀘州。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南安縣置大牢鎮,十三年(公元593年)改鎮為縣,時榮縣境在大牢縣內。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割資州大牢、威遠二縣置榮州,治公井鎮,公井由鎮升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大牢置旭川縣(因附近有鹽井號旭川,取以為名),治今榮縣城關。時榮州領縣六;旭川、應靈、公井、威遠、資官、和義,州治由公井移旭川。時榮縣境主要為旭川、公井二縣。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富世縣改名為富義縣。
北宋初年。富義縣升富義監,隸屬潼川路;榮州轄旭川、公井、應靈、威遠、資官五縣,榮州隸屬東川路。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避宋太宗趙義諱,富義監易名為富順監。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置富順縣(今縣名始於此),隸屬富順監。治平四年(1067年),旭川縣改名榮德縣。熙寧元年(1068年),富順縣廢存監;四年(1071年),公井縣廢並入榮德縣。
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升榮州為紹熙府,嘉熙元年(1237年),蜀亂。咸淳元年(1265年)富順監徒治虎頭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知監王宗義舉城降元,監廢,治所由虎頭城遷回原地。端平三年(1236年)紹熙府擇地僑遷徙治鴻鶴鎮(今自流井區鴻鶴壩);寶祐六年(1258年),府廢。元朝建立行省制。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富順安撫司,二十年(1283年)升為富順州,隸屬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敘州路。元末,復置榮州,屬嘉定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富順州為縣,歸屬敘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榮州為縣(榮縣縣名始於此),屬嘉定府。清代因之。
民國二年(1913年),實行以道統縣,榮縣屬上川南道(次年改稱建昌道),富順歸下川南道(次年改稱永寧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復省,富順、榮縣隸屬四川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推行行政督察區。
抗日戰爭時期,沿海淪陷,川鹽濟楚,富榮鹽場在保證瞎轉需民食和支援前言抗戰方面顯得十分重要。為了克服兩縣長期分治鹽場的弊端,加速鹽業經濟發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經四川省政府批准,劃出富順縣第五區、榮縣第二區兩者緊密相聯的的主要產鹽區,面積160.9平方公里,新成立市,市名取自流井和貢井之合稱名自貢市。同年九月一日,自貢市正式成立,隸屬四川省政府。1949年12月5日,自貢市和平解放。解放初期,隸屬川南行政公署。1952年川南行署撤銷後至今,自貢市一直隸屬四川省人民政府。解放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行政區劃多次調整,1978年4月榮縣劃歸自貢市,1983年3月富順又劃歸屬自貢市管轄。

以上便是自貢歷史的一個大概演變過程,有什麼不夠詳細的請諒解。謝謝!

2. 富順縣第一中學的歷史悠久

富順縣第一中學前身為「富順縣立女子中學」,創建於1925年,是民國時期富順縣僅有的版兩所高完中之一。光權陰荏苒,歲月留痕。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該校曾創造過輝煌。後來因種種條件制約,學校的發展受到影響。世紀之交的2000年,盧健全同志在公選的基礎上被縣政府、縣委組織部分別任命為富順一中校長、黨支部書記。富順一中新一屆領導班子審時度勢,果斷提出「先做大後做強」的發展思路,確定了「軟硬體齊步走」的發展戰略,堅持「高初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辦學方針,使學校面貌煥然一新。2001年,富順縣委、縣政府決定將「西區中學」劃歸富順一中,富順一中抓住這難逢的發展契機,多方籌資5000多萬元,僅用4年的時間,建成了高水準、現代化的新校區。學校佔地面積由2000年的49﹒3畝猛增至189﹒3畝,教職工由155人增加到400人學生由1800多人增至9600餘人,為自貢市在校學生人數最多的中學。該校教職員工團結一心,初中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突飛猛進,升入重點高中和重點高校的人數連年攀升。3年時間創建成為了省級校風示範學校、省級中小學教學實驗示範學校、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3. 富順有多大

富順縣自公元 567年建縣至今,已經走過了1438年的漫長歷程,是中國井鹽的發祥地之一,自貢市的第一口鹽井——富世鹽井就誕生在這座古老的縣城,曾因鹽業、農業並盛而富甲全川,被譽為「銀富順」。
富順縣位於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在自貢、內江、瀘州、宜賓四市之間,轄26個鎮鄉,總人口102萬人,幅員面積1333平方公里,是一個典型的丘陵人口大縣、農業大縣、產糧大縣。200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55.75億元,財政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9666萬元,比上年增長20.6%。工業以化工、食品為重點,建材、能源為兩翼,國內最大的硅、氟橡膠科研、生產基地,省內同行業處於領先地位的變壓器生產企業均在富順。2005年轄區內工業總產值完成50.5億元,比上年增長30.97%;56戶規模企業工業總產值19.44億元,比上年增長51.73%。農業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條件有利於農業生產,主要農產品在四川佔有重要地位,是四川農業大縣。以筍竹、甜橙、黑山羊、再生稻等十大產業示範帶為依託,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被批准為國家商品糧、優質水果、瘦肉型生豬、黑山羊板皮基地縣,筍竹發展勢頭強勁,再生稻在四川獨樹一幟。全縣每年轉移農村勞動力30餘萬人,勞務收入10億元左右。2005年糧食總產量達41.67萬噸,增長3.07%。農業增加值增長6%。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1.1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95元,達3128元,增長10.41%。縣城建成區面積10.5平方公里。
富順縣轄26各鄉鎮:富世鎮、東湖鎮、獅市鎮、琵琶鎮、萬壽鎮、代寺鎮、騎龍鎮、中石鎮、童寺鎮、古佛鎮、龍萬鄉、互助鎮、石道鄉、寶慶鄉、永年鎮、彭廟鎮、兜山鎮、板橋鎮、李橋鎮、富和鄉、福善鎮、懷德鎮、長灘鎮、飛龍鎮、趙化鎮、安溪鎮。

4. 自貢的歷史是什麼

自貢地區的井鹽業從一口鹽井——富世鹽井肇始。

自流井舊屬富順縣,富順縣在漢時為江陽縣屬地。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分蜀郡南部和巴郡部分地區設犍為郡,領江陽等12縣。貢井舊屬榮縣,榮縣在唐時曾為榮州公井縣,漢時亦屬江陽縣地。

那是一個充滿了爭議但確實又被大眾接受了的傳說:富順有一位叫梅澤的人,在晉太康元年(280年)出門打獵,見一隻白鹿在飲用石縫中流出的泉水,他拉弓搭箭射去,白鹿仍然不肯離去,梅澤頗覺奇怪,前去一嘗,發覺泉水味咸,於是在這里鑿井300尺,鑿出了鹽井,采出了鹵水,並燒煎成鹽。梅澤死後,人們建廟祭祠,尊他為「井神」,先後被封為金川王、通利侯,被供奉於井神廟中。

其實,在更早的東漢章帝時(76—88年),崔駰著《博徒論》,即寫到江陽有鹽。除富順外,其他地區在唐以前均無產鹽的記載。晉人著《華陽國志》,便明確記載了江陽縣有富義鹽井。南北朝時,該井名「富世鹽井」,因其出鹽最多、商旅集中、老百姓得其富饒而得名。據唐代人記述,鹽井在富世縣南五十步,即今富順縣富世鎮。由此可見,崔駰所稱的江陽有鹽,就是富義等鹽井無疑。因此推斷,自貢地區的鹽業起始,最遲應在東漢章帝時期。

到了北周武帝時(561—578年),自貢地區的又一鹽井——大公井就已經聞名於世了,成為與富世鹽井同時著稱於蜀中的鹽井。

隋唐兩代,自貢地區的鹽業進一步發展並聞名巴蜀。這一時期的鹽業生產,分別以東之富世鹽井、西之大公井為中心產場。

五代至宋初,四川在產鹽區先後設立10個由官府掌管鹽專賣的監,自貢地區則分設富義監與公井監。其官位為「井監使」,監下轄井,設場管理,按每井所定日產量和年產量徵收鹽稅。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富義縣升為富義監。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因避宋太宗諱改名富順監。富順名稱即從此延續至今。

以自流井為代表的一批新鹽井的出現

明朝初年,富順、榮州兩地的鹽業從元代的衰微和元末的戰亂中逐漸恢復。

明正德末至嘉靖初年,以富世鹽井為代表的一批主要生產井因鹵源枯竭,漸至坍塌而廢棄。人們另覓新井,在富順縣城以西90里的榮溪水濱,發現了新的鹵源,開鑿了以自流井為代表的一批新鹽井。據查考,自流井的開鑿時間在明嘉靖十八年至三十三年(1539—1554年),其地在今自流井釜溪河西岸火井沱之淺石灘處。此井開始之初並非由人工開鑿,而是鹵水自然流出,且流量甚大,故得名自流井。以自流井為代表的一批新鹽井開鑿成功,逐步實現了自貢地區鹽業生產中心從富順、鄧井關一帶向西轉移,形成了自貢地區鹽業的新產區。

明嘉靖以來,隨著自流井等一批新鹽井出現,自流井相繼演化為這一地區鹽井群的名稱和產場、地名的稱謂。與此同時,大公井所在的榮縣產區,亦被貢井之名所替代。自流井與貢井,兩地相距十里,僅隔一河,在地質上同屬自流井構造,其閉合面積約125平方公里,蘊藏著豐富的黃鹵、黑鹵和天然氣資源。自流井與貢井的出現,形成了新的自流井、貢井產區。

明末清初,四川戰亂頻仍,人丁銳減,百業凋蔽,鹽井生產亦備受破壞,出現井圮灶廢、鹽政荒廢已極的局面。清政府一面鼓勵老百姓前往四川開墾,組織大量外省移民入川,一面詔告天下,免除四川商民鹽稅,任民自由開鑿鹽井,聽民自領自賣,三年免稅。這樣,就使四川和自貢地區的鹽業生產從戰亂的衰微中逐漸恢復並得以發展。

隨時這一片土地帶來了勃勃生機。這時的自流井和貢井實際上同屬一廠,歸富順管轄。自明代嘉靖以後,以榮溪河為界的東西兩岸地方,盡管分屬富順、榮縣,但井鹽生產的繁榮,經濟的潛在力量又把地處河東的自流井、河西的貢井緊密地連在一起,使兩地的井鹽業生產能同步發展。

雍正七年(1729年),富順縣曾設立自流井縣丞,專司鹽務,同時,也管辦貢井鹽務。雍正八年,同屬富義廠的自流井、貢井分治,自流井屬富順縣,貢井屬榮縣。

自流井、貢井分治後,榮縣也在貢井設立了縣丞,除專司鹽務之責外,還就近稽察地方佐理縣事。自流井屬富順縣,貢井屬榮縣,這是行政區劃的變化。就鹽業生產而言,過去兩地統稱「富義廠」,1730年分井分地後,「富義廠」不復存在,自流井改稱「富廠」,貢井改稱「榮廠」。雖分為兩廠,但由於地域相連,銷岸不分,故視為一廠,其中,貢井為上廠,自流井為下廠。

5. 富順縣有哪些鄉鎮

截至2018年,富抄順縣轄22個鎮襲、4個鄉:富世鎮、東湖鎮、琵琶鎮、獅市鎮、騎龍鎮、互助鎮、代寺鎮、中石鎮、童寺鎮、古佛鎮、永年鎮、彭廟鎮、兜山鎮、板橋鎮、福善鎮、李橋鎮、趙化鎮、安溪鎮、萬壽鎮、飛龍鎮、懷德鎮、長灘鎮、龍萬鄉、寶慶鄉、富和鄉、石道鄉。

(5)富順縣的歷史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合並111團為68個鄉鎮。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劃出自流井為中心的7鄉鎮設立自貢市,全縣行政區劃調整為5區68鄉鎮。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改4區53鄉為16區212鄉。

1955年,精簡調整,全縣設10區、1縣轄鎮、78鄉。1958年,改鄉為人民公社,設8區53公社。次年,劃出10餘公社歸自貢市管轄,餘7區、43公社、5鎮。1983年,恢復鄉鎮建制。

2001年4月,撤區並鎮,全縣轄27鎮、4鄉。2005年7月,自貢市區劃調整,縣域廟壩、牛佛、回龍鎮劃歸大安區管轄,瓦市、仙市鎮劃歸沿灘區管轄。全縣轄22鎮、4鄉。

6. 富順出了那些名人

郭敬明這個肯定曉來得撒。就不說了自晏鐸:自貢富順縣人,明朝「景泰十才子」之一。熊過:自貢富順縣人,明朝「西蜀四大家」「嘉靖八才子」之一。宋育仁這個很復雜,還是自己看吧,呵呵。劉光第這個就不用介紹了吧。李宗吾自貢市富順縣人,被譽為「影響中國20世紀的20大奇才怪傑」之一。許祖雄(1901-1927)字漢初,富順縣彭廟鄉人。陳銓(1903-1969)自貢富順縣人。白漁 男,1937年9月生,四川省富順縣人,原名周問漁。青海省作家協會榮譽主席、一級作家。暫時就這些了哈,謝謝

7. 富順縣的歷史沿革

富順縣原為古代江陽縣治域。
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劃出富世鹽井及周圍地專區設雒原郡屬及所轄設富世縣。
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撤郡存縣,隸於瀘州,縣域約15萬公頃。
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因避諱皇帝李世民的『世』字,更名為富義縣。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升縣為監,隸於梓州(潼川)府路,境域約30萬公頃。
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因避諱皇帝趙匡義的『義』字,易名富順縣,即富順鹽監。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富順鹽監為富順安撫使司,20年(公元1283年)升為州,隸於四川行中書省之敘州。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降州為縣,隸於敘州府。清代因之。
民國前期先後隸於川南道、永寧道。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裁道,隸屬四川省。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隸於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區,縣域331.2萬畝。
解放後,富順縣先後隸於瀘縣、隆昌、瀘州、宜賓。
1983年從宜賓地區劃歸自貢市管轄至今。

8. 自貢富順縣都出過哪些名人

富順人傑地靈,自古享有「才子之鄉」的美譽。明代,富順人考中進士 139人、舉人492人、貢生386人,版著名人物有權景泰十才子之首的晏鋒、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過等。清代,全縣考中進士31人、舉人315人、貢持477人。此外,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弟、紅軍將領鄧萍、革命烈士江竹筠、四川報業第一人宋育人、厚黑學創始人李宗吾、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川南才女賴雨等

9. 自貢多少年歷史

遠古時期,抄四川東、西部分屬巴國襲、蜀國,榮縣歸蜀、富順歸巴。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伐蜀。是年冬,蜀平,兼取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蜀仍為侯國),置巴郡,時榮縣境歸秦之蜀國,富順縣域屬巴郡治理。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誅蜀侯綰,國廢,改立郡,是為蜀設郡之始。榮縣為蜀郡轄區。
以上可以看出有2300多年的歷史。
自貢市成立是在1939年,在四川省是很早的了。

10. 誰有關於四川富順的傳說

1、漢武帝時,漢高祖劉邦的孫兒劉安承襲父親封為淮南王。他喜歡招賢納士,門下食客常有數千人。為了解決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他們利用淮河流域產鹽有鹵水做凝固劑的條件發明了豆腐。三國時期,豆腐製作技術傳到益州(含今四川和重慶)後,在江陽縣(今瀘州市)的金川驛地區(今富順縣)很受歡迎。因為這里也是一個重要的鹽產區,有一口「出鹽最多」的富世鹽井。同時地處亞熱帶,土質肥沃,雨量光照條件好,適於大豆生長。富順由於產鹽,與鄰近地區的商貿往來十分頻繁,人氣也就非常旺盛,餐飲業極為發達,豆腐這種新鮮食品自然擺上了人們的餐桌。到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富順因鹽設縣時,這里的鹽產量已列於劍南道(相當於今川東和重慶市部分地區)之冠。鹽業手工工人和居民、客商增多,水陸交通便利,豆腐食品需求量大增。在一種偶然情況下,一些等著吃飯的客人實在沒有耐心等豆腐成型後再加工成菜餚端上桌來,就跑到廚房,看見那鍋內還慢悠悠煮著的嫩豆腐,便要店主賣給他們,因為沒有充分凝固,無法煎炒,只能用鹽兌水蘸著做「下飯菜」。人們驚喜地發現,這種吃法比起煎炒過的老豆腐更加鮮美可口,就一傳十,十傳百,「嫩豆花」即傳到了民間。 2、關於富順豆花的起源,有一段可以追溯遠久的歷史和一個有趣的傳說:三國時期,由於當時的金川驛地區(今富順縣)有一口「鹽量最多」的富順鹽井,加上適宜大豆生長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豆腐流傳到了富順後備受歡迎。此後,由於發達的產鹽業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商賈,富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成了自貢市的經濟文化中心,人氣異常旺盛,豆腐食品需求量自然顯著上升。 發展到民國時期,一天,一位來富順販鹽的商人來到當地有名的朱氏餐館,由於實在沒有耐心等待,就跑到廚房催廚子快點把自己點的炒豆腐端上桌來,當他看見那還沒成型的豆腐正熱氣騰騰地在鍋內慢悠悠煮著的時候,由於實在沒時間再等了,便要求朱氏餐館的店主將此「嫩豆腐」賣給他。沒有充分凝固,當然就不能煎炒,於是,老先生就吩咐廚子備辣椒水讓這位客人蘸著下飯。可是不僅沒感到難吃,相反,他還覺得這樣吃起來比起煎炒過的老豆腐更加鮮美可口。老先生受此啟發,在此基礎上反復研究豆花的鮮嫩程度,蘸水的配方以及最適合配豆花的米飯。後來,便有了讓人百吃不厭、回味無窮的「富順豆花」,並成為川菜里的一個經典招牌菜。 3、四川自貢富順團標寺預言大師、法術家苗道人沱江岸海螺堆收妖的傳說,流傳很廣,整個川南婦孺皆知。石壁「靈符」真跡成了未解之迷。 至今,苗道人在縣南螺海堆收妖,用鐵鏟畫於江岸(一碗水)石壁之靈符尚在。據當地老鄉介紹,靈符很靈。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一位石匠來打石壁,頭天打了幾個眼,第二天又來便滾下岩去,摔斷了腳桿。從此,無人敢來侵犯。 4、 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富順因鹽設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四十一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富順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內涵:一是「井鹽文化」,二是「才子文化」,三是「儒學文化」。 井鹽文化。公元前一百三十五年(漢武帝建元6年),由於鐵器的普遍使用,手工、冶煉業的發展,雒水(即今沱江)之濱掘出了一口鹽井,取名富義。自富義井開掘伊始,隨著鹽業的生產、交易,富義井一帶聚集了大批手工業勞動者、商販、能工巧匠和居民,圍繞鹽井形成了人煙稠密的集市,這就是富順城鎮的雛型。到了北周初期的富義鹽井,「井深二百五十尺,俗名『玉女泉』」,由於「鹽亦久矣」(宋《東坡志林》)「出鹽最大,人獲厚利」,改名「富世井」。明洪武時期,富順縣因農業、鹽業並舉,成為四川最富庶的縣份;到清朝後期,富順縣年產井鹽二十萬噸,人口九十萬,成為四川物產最豐富、人口最多的一個縣,素有「銀富順」之美譽。著名小吃「富順豆花」,由鹵水點制而成,既是富順人聰明才智的結晶,也是千年井鹽文化的附著物。千年的井鹽文化也推動了現代鹽業化工業的發展。 才子文化。富順縣僅宋一代,中進士達六十七人之多;明朝二百八十四年間,富順縣有舉人四百七十四名、進士一百三十四名,佔四川進士總數的十分之一;清代二百六十七年中,全縣舉人二百三十七名、進士三十七名。富順縣因人才輩出而聞名於世,自清初開始便被譽為「才子之鄉」。歷代著名人物有明代景泰十才子之首的晏鋒、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過,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近代和當代有紅軍將領鄧萍、革命烈士江竹筠、四川報業第一人宋育人、厚黑學創始人李宗吾、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川南才女賴雨等,都是富順縣這片熱土孕育的優秀兒女。 儒學文化。富順縣文廟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二十九座文廟之一,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富順縣文廟僅作為州、縣級廟學,其大成殿卻已達七開間,重檐歇山頂覆黃瓦,設計卻已達「府學」的等級。同時,在富順縣文廟的主體建築——大成殿內高空橫樑上,懸掛著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代皇帝題寫的御賜金扁,足以明證富順縣儒學積淀深厚,繁榮久遠。 三種文化,為今天的富順縣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它們在不同的時空中刻劃並記憶著各種不同的文化符號,最有代表性的是:富順縣文廟的文化淵源、富順縣西湖的文化品位和富順縣二中的文化傳承。 富順縣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縣至北宋初年的近四百年間,由於地處邊陲,僚漢雜居,鹽業雖盛而文風未開。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朝廷選派太常博士,著名學者周延俊到富順縣任知監,努力興教化,辦學校,培育士子。 在他任職的第六年,即慶歷二年(1042年),富順縣終於出了第一個進士——李冕,全縣士民無不歡欣慶幸。在周延俊的倡導下,人們集資於慶歷四年(1044年),在縣城中心的南門,建成一座廟宇,主供孔子,時稱「文宣王廟」。並在廟內立石質「雁塔碑」,以刻全縣歷次中試者的名字。此後,歷任富順縣的知監,均熱心教育事業,親任儒學教授,常在從政之餘,到廟內為生員講課,於是文風大開。 富順縣文廟離現在最近的一次建造,是在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這一年,富順知縣鄧任坤與當時富順縣第一大財主、貢生肖永升商議,為了保住富順縣的「文章風水」,由肖永升獨家出資,重建文廟。於是,派專人前往山東曲阜縣,取回建築文廟的規制圖紙,又從雷波、馬邊運回巨木,從江西景德鎮定製琉璃瓦,土木大興。歷時四年,文廟建成(這一次文廟的建造,共耗銀三萬六千兩,根據估算,這筆錢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九千萬元)。新建造的富順縣文廟,上自崇聖祠、大成殿、月台、兩廡、戟門、更衣祭器所,下至欞星門、名宦鄉賢祠、禮門、義路、泮池、橋欄、宮牆、外賢關、聖域門,皆高廣堅致,逾舊數倍。至此,文廟共佔地十餘畝,建築佔地三千多平方米。一百七十餘年過去了,現在的文廟依然風姿卓越,豐采依然。 文廟建築群中,最有特色的是石坊「欞星門」和「大成殿」。欞星是傳說中天宮專門管文運的星宿,可能跟文曲星差不多。「欞星門」氣勢宏偉,仿孔廟而比孔廟石坊更排場,有三孔通入,坊寬二十二點四米,十二根龍柱中最高的有十二點六五米,十二條石龍頭朝向不同的十二個方向吞雲吐霧,彷彿在吮吸天地雨露。石坊上有精美的唐宋人物群雕,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文廟主體建築「大成殿」,殿高三十五米,為明清時期典型斗拱結構,畫棟飛檐,精巧華美,脊龍昂首,躍然欲飛,琉璃金碧,映日生輝,壯麗凝重,古色古香。 富順縣西湖,原是鍾秀、神龜、五府、瑪瑙四山雨水匯流的自然窪地,早在宋代即已疏鑿,砌石為堤,隧成湖泊,「湖闊六七里」。經歷代培修點綴,先後修建有西湖廳、湖光亭、凌波亭、吹香亭、春風亭、醒心亭、渙樂亭、景濂亭、浩然台、超然台。湖面逶迤,亭榭呼應,曲橋鉤連,荷花映日,垂柳列岸。 有一年,狀元楊升庵到富順縣拜望好友熊過,應主人之邀,泛舟西湖,二人賞美景,敘友情,不知不覺間到了薄暮時分,楊升庵見熊過九歲的兒子熊敦樸聰明伶俐,一直跟隨左右,便有感而發,出一聯考他,上聯是:「落日沉萍實」,熊敦樸略加思索,立即對道:「回風動藕船」。楊升庵大喜,高聲贊道:「真翰苑才也!」後果中進士。 又一年,劉光第暢游西湖,感慨萬千,曾寫有一首七律《詠富順西湖》:「天下西湖三十六,富順西湖甲四川」。從劉光第詩中可見,富順縣西湖景色之美,四川第一。

閱讀全文

與富順縣的歷史有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