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湖北十堰市竹山縣有過哪些歷史名人
范仁寶 [清] (1821~1893)
范仁寶(1821~1893)渾號「油雜碎」,「范驢子」。原籍湖北竹山縣,出身於耕讀傳家的富裕農戶。因遇太平軍起義,錯過科舉考試機會,拜湖北大覺寺聶瑞成為師學戲從藝。咸豐十年(1860),章瑞仁班社來安康,在三義廟搭台設園演二簧,並組織科班,收徒傳藝。在安康從事戲劇活動三四十年,先後培養出「瑞、彩、方、盛」四科(派)弟子。工末丑的范大德為其第三代傳人。數以十計的新秀涌現,開創安康漢劇藝術新生面。
張英山 (1890~1933)
張英山(1890~1933) 湖北房縣(一說竹山)人,出身貧苦。民國初投奔武當山學武,後參加軍閥部隊,民國十八年(1929)兵敗潰散,流落至紫陽高灘。後得下南區區團長張寶周賞識,代為組建大刀會,以抗土匪。十九年(1930)春,高灘大刀會正式成立,以劉運中為首,張英山為師傅。小股土匪聞風匿跡,社會秩序稍安。土匪氣焰雖有收斂,軍隊擾民卻接踵而至,尤其是駐軍韓世昌(綽號韓剝皮)團為禍最烈。
熊遠著 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學部
熊遠著(1930.7.8- )動物遺傳育種專家。出生於湖北省竹山縣。1959年畢業於華中農學院。現任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動物遺傳育種特別是豬育種工作。主持育成瘦肉型母本新品種湖北白豬及其品系。10餘次引進世界名優豬種資源,主持培育的雜優杜湖豬,80年代成為暢銷港澳的名優瘦肉豬。80年代初提我國出專門化品系選育的技術路線與方法,主持培育出多個專門化父母本品系。
施洋 (1889~1923)
施洋(1889~1923年),原名吉超,號萬里,字伯高。竹山縣麻家渡鎮雙桂村人。1889年6月13日生於湖北省竹山縣施家灣。為尋求革命真理,1914年考入湖北警察學校,期滿畢業。次年,又考入湖北私立法政專門學校本科學習法律。1915年,施洋就讀於湖北私立法政專門學校。1917年畢業後,他與武漢法學界人士組織法政學會,主張律師是保障-,伸張公理的工具。1920年秋,施洋在武漢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Ⅱ 我國歷史有多少個皇帝
在我國,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的炮聲中宣布退位止,經歷了2132年。
封建王朝皇帝總數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有73人。
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君王總數有251人。
歷代農民起義建元、稱帝者,約100人。
封建割據稱帝者,約有60人;還有一個「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
秦
秦始皇(贏政)、秦二世(胡亥)
漢
西漢:長陵(劉邦)、安陵(劉盈)、霸陵(劉恆)、陽陵(劉啟)、茂陵(劉徹)、平陵(劉詢)
杜陵(劉_)、延陵(劉騫)、義陵(劉欣)、康陵(劉_)
東漢:原陵(劉秀)、顯節陵(劉庄)、敬陵(劉_)、慎陵(劉肇)、禪陵(劉協)
三國
蜀:蜀昭烈帝(劉備)、蜀後主(劉禪)
魏:魏太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高貴鄉公(曹髦)、魏元帝(曹奐)
吳:吳武烈帝(孫堅)、吳大帝(孫權)、吳會稽王(孫亮)、吳景帝(孫休)、吳末帝(孫皓)
兩晉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晉愍帝(司馬鄴)
東晉:晉元帝(司馬睿)、晉明帝(司馬紹)、晉成帝(司馬衍)、晉康帝(司馬岳)
晉穆帝(司馬蚺)、晉哀帝(司馬丕)、晉廢帝(司馬奕)、晉簡文帝(司馬昱)
晉孝武帝(司馬曜)、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
十六國
安都陵(李雄)、苻堅墓、嘉平陵(赫連勃勃)
南北朝
初寧陵、
隋
泰陵(楊堅)、煬帝陵(楊廣)、恭帝陵(楊侑)
唐朝
詳細了解>>
高祖(李 淵)、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中宗(李顯)、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肅宗(李 亨)、 代宗(李豫)、德宗(李適)、 順宗(李誦)
憲宗(李 純)、 穆宗(李 恆)、 敬宗(李湛)、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 忱)、 懿宗(李 溫)、 僖宗(李儇)、哀帝(李拀) ***武則天***
五代十國
後梁
北宋、遼
南宋、金、西夏
元
元太祖(鐵木真)、元世祖(忽必烈)
明
太祖(朱元璋)、--(朱允文)、成祖(朱 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
英宗(朱祁鎮)、代宗( 祁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右樘)
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囪)、穆宗(朱載後)、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
嘉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
清
順治(世祖-福臨)、康熙(聖祖-玄燁)、雍正(世宗-胤禎)、乾隆(高宗-弘歷)
嘉慶(仁宗-禺琰)、道光(宣宗-文寧)、咸豐(文宗-奕寧)、同治(穆宗-載淳)
光緒(德宗-載恬)、宣統(溥儀)
Ⅲ 歷史上有沒有皇帝去過湖北
去過湖北的皇帝非常多,例如孫吳、西梁等王朝曾經建都在湖北地區,所以這些王朝的皇帝大多去過湖北,甚至生長於此。如:孫權、孫皓、蕭巋等。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建立了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孫權亦善書,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孫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一說字元景,出自《冊府元龜》)一名彭祖,字皓宗。264年—280年在位。吳大帝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
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後在洛陽去世。
蕭巋(542年-585年),字仁遠,西梁宣帝蕭詧第三子,南北朝時期割據政權西梁的第二位皇帝,公元562年—585年在位。
蕭巋機敏善辯而有文采。善於安撫駕御部下,能得到部下的歡心。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其父蕭詧稱帝,立蕭巋為皇太子。西梁大定八年(562年)蕭詧去世,蕭巋繼位,次年改元天保。
天保五年(567年),出兵討伐陳國。北周武帝命衛公宇文直率領荊州總管權景宣、大將軍元定等出兵。蕭巋也派柱國王操率水軍二萬與華皎會合。與陳將吳明徹等戰於沌口,宇文直失利,元定逃亡。蕭巋大將軍李廣等人也被陳國俘虜,長沙、巴陵均被攻陷。吳明徹又乘勝攻佔河東郡,俘虜守將許孝敬。次年(568年),吳明徹進犯江陵,蕭巋避其鋒銳出逃紀南。蕭巋的馬軍主馬武、吉徹等人擊敗吳明徹。吳明徹退守公安。蕭巋才回江陵。天保十年(572年),華皎朝見周武帝。到襄陽時向宇文直請求借給數州,用來幫助西梁,宇文直遣使上報周武帝,周武帝把基、平、鄀三州劃歸蕭巋。後得周武帝賞識、隋文帝禮遇。開皇五年(585年)因病去世,終年四十四歲,共在位二十三年,葬於顯陵,謚號孝明皇帝,廟號世宗。
Ⅳ 歷史上湖北人有當過皇帝的嗎
1、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
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郡蔡陽人(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1-2],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3-5]。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2、劉玄(?—25年10月)
更始帝,南郡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自稱是西漢皇裔,漢景帝劉啟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族兄。
3、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
明世宗朱厚熜出生地湖廣布政司安陸州(今湖北鍾祥),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
(4)十堰市歷史有什麼皇帝擴展閱讀: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公元23年,劉玄被綠林軍在淯水(今南郡荊州)之濱擁立為皇帝,年號更始,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同年新朝滅亡,劉玄入主長安,成為天下之主。公元25年,更始政權在赤眉軍和劉秀大軍的兩路夾擊之下,土崩瓦解,劉玄向赤眉軍出降,獻出傳國玉璽,更始政權滅亡。
朱厚熜即位之處,通過大禮議逐步掌握皇權。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為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嘉隆萬大改革奠定了基礎。後期崇信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宮變」中幾乎死於宮女之手,此後明世宗長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費民力,最終激起農民起義。同時蒙古韃靼俺答汗寇邊,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倭寇也侵略中國東南沿海,「南倭北虜」始終困擾,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Ⅳ 十堰市歷史簡介
來源於十堰鎮。相傳古時此地原名張家莊,後改名陳家街,清代中葉,人們在陳家街東側的百二河攔河築壩,沿河先後築起頭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
在花果園犟河上攔河修起了頭堰、二堰、三堰、岳竹堰,兩處共有十個堰;自此築起十個堰以後,十堰便成為行政區劃的一個專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十堰只是一個荒涼小鎮,因明朝築十堰引溪水灌溉田地得名。1963年開始的三線建設政策,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第二汽車製造廠(東風汽車公司)等工程和企業的陸續上馬,
推動了當地工業大躍進式的發展,正是基於這種政策才催生了一座新的城市的誕生,十堰一躍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汽車城。
今十堰市城區原為鄖縣的一部分,是隨中國二汽落戶此地發展起來的新型工業城市。1967年劃鄖縣的十堰、黃龍兩區和茶店區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辦事處,1969年成立縣級十堰市,1973年將十堰市升為地級市。
1949年設兩鄖專區,屬陝南行署區領導。兩鄖專署駐鄖陽縣,轄鄖陽、均縣、房縣、竹山、竹溪、鄖西等6縣;
1950年兩鄖專區劃回湖北省,改稱鄖陽專區,鄖陽縣改為鄖縣,鄖陽專署駐鄖縣;
1952年撤銷鄖陽專區,原鄖陽專區所屬各縣並入襄陽專區;
1965年復設鄖陽專區,專署駐鄖縣;襄陽專區所屬鄖縣、均縣(駐丹江鎮)、房縣、竹山、竹溪、鄖西6縣劃入鄖陽專區;
1969年設立十堰市,屬鄖陽專署領導;鄖陽專區轄1市、6縣;
1970年鄖陽專區改稱鄖陽地區,行署駐十堰市,轄十堰市及鄖縣、房縣、竹溪、均縣(駐丹江鎮)、竹山、鄖西等6縣;
1973年十堰市改由省直轄,鄖陽地區轄6縣;
1994年9月29日,原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地、市合並為新的十堰市至今,代管原省轄縣級市:丹江口市;
2014年12月17日,鄖縣改為鄖陽區,十堰現轄房縣、竹溪、竹山、鄖西、丹江口市、張灣區、茅箭區、鄖陽區。
(5)十堰市歷史有什麼皇帝擴展閱讀:
十堰位於湖北與河南、陝西和重慶四省市交界處,南與重慶市巫溪縣、湖北神農架林區接壤,東南和湖北保康縣、谷城縣和老河口市為鄰,東北與河南省鄧州市、淅川縣交界,北與陝西省商南、山陽縣毗鄰,西和陝西鎮安、旬陽、白河、平利和鎮坪縣相鄰。
大巴山東段逶迤於南,秦嶺余脈屏障其北,漢水自西向東穿越全境,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海拔87米。境內的最大河流為漢水,自西向東貫穿全境,流經鄖西、鄖縣、丹江口兩縣一市;境內50公里以上的有堵河、滔河、馬欄河、神定河等30餘條。
有丹江口水電站,位於丹江口市境內,連接三省五縣市,總水域面積745平方公里。
Ⅵ 十堰市有哪些歷史名人啊
郊區有個陳世美故居
Ⅶ 十堰有什麼特產哪
一、房縣黑木耳,湖北省房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房縣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介於大巴山和武當山之間,是中國著名的黑木耳生產基地縣、「木耳之鄉」。房縣黑木耳因色鮮、肉厚、朵大、質優、營養豐富,贏得「房耳」盛譽。因其「形似燕,狀如飛」,又被稱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稱。
二、均州名曬煙,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均州名曬煙產地處於南北氣候過渡帶,屬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由於秦嶺山脈的屏障作用,加之丹江口水庫的「湖泊熱效應」及垂直地貌影響,構成了優越的「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相對濕度大」的山地氣候特點,適宜種植煙草。
三、房縣香菇,湖北省十堰市房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房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均溫10-15℃,晝夜溫差明顯;年均空氣相對濕度75%;年日照時數1700-2000小時,適宜種植香菇。房縣香菇的菇形緊湊,形狀有半球型、扁半球型、傘型或扁平型,銅鑼邊,菌柄較短,菌褶金黃。花菇菌蓋略呈褐色、花紋明顯色白,厚菇、薄菇菌蓋呈褐色或淡褐色。色鮮、肉厚,為菇中上品。
四、竹山綠松石,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竹山縣綠松石開採的歷史可上溯到4000年前,主要是滿足歷代王朝皇室貢品所需。竹山綠松石是隱晶質集合體礦物,基質顏色極具特徵性,多為天藍色、蔚藍色、藍綠色、綠色、黃綠色等,伴生礦物顏色多為黑、白、綠、黃色等。
五、竹溪黃連,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竹溪縣黃連種植歷史悠久。1956年,竹溪桃源區(現桃源鄉)被國務院授予「中國黃連之鄉」稱號,並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授予錦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房縣黑木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均州名曬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房縣香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竹山綠松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竹溪黃連
Ⅷ 十堰的歷史有什麼呢
十堰有著悠久的歷史,東臨「三國」名城襄陽、南望神農架、西依大巴山、北屏秦嶺,漢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現在的城區於清朝因人們在百二河和犟河攔河築壩十處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9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十堰市(縣級市);1973年,升格為省轄市。1994年10月,成立新的十堰市(地級市)。
十堰是中國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家考古學者在鄖縣青曲的曲遠河學堂梁子上發掘出了古人類顱骨化石,被國際古人類學者認定為直立人,並命名為「鄖陽人」,距今100多萬年,證明十堰地域為古人類的起源地。
夏朝十堰地域分屬梁州和豫州。今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等地域屬梁州,丹江口屬豫州。商朝十堰是古代方國的領地,先後有庸、彭、微等封國和部落方國在此生存。庸國中心在今竹山上庸北壩地區,彭國中心在今房縣地域,微國中心在今張灣黃龍附近。
西周十堰仍為古方國並存地,有庸、微、麇、鍚、絞、均等國。庸國占竹山及陝西安康地區,微國在張灣黃龍,鍚國和麇國先後在鄖縣五峰鄉一帶,絞國中心在丹江口習家店鎮,均國在丹江下游的丹江口與河南淅川的交界處。
春秋時期公元前611年前後,楚國北略,滅庸、麇後,在庸地設漢中郡,在庸都設上庸縣,十堰地域屬楚,楚與秦在此域設有上庸六縣。楚於公元前611年前後滅庸、麇後,十堰地域屬楚,有上庸六縣。按後承前制的建置規律,從西漢建置中可考楚之「上庸六縣」除有上庸縣外,還有房陵、鍚、武陵、長利、武當五縣。
戰國時期十堰初屬楚國之上庸六縣(上庸、房陵、鍚、長利、武當、武陵)。公元前312年秦張儀取上庸後,十堰屬秦。公元前304年,秦昭王將上庸地還於楚。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秦後,十堰終屬秦。
秦朝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制。十堰分屬漢中郡和南陽郡。十堰地區有房陵縣(今房縣),鍚縣(今鄖縣五峰),武陵縣(今竹溪縣),上庸縣(今竹山上庸),長利縣(今鄖西觀音)屬漢中郡。長利縣(今鄖縣西北),武當縣(今丹江口市)屬南陽郡。
西漢武帝劃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州,置刺史。十堰分屬益州刺史部漢中郡和荊州刺史部之南陽郡管轄。益州刺史部漢中郡轄十二縣,十堰地域有房陵、鍚縣、武陵、上庸、長利屬之。長利縣有鄖關。荊州刺史部南陽郡轄三十六縣,十堰地域有武當縣屬焉。
東漢承西漢建制。東漢長利縣並入鍚縣、武陵縣並入上庸縣。東漢末年,十堰境有上庸郡、新城郡,以及上庸郡之上庸縣、武陵縣,新城郡之房陵縣,西城郡之鍚縣,南陽郡之武當縣。
三國時期,十堰地域屬曹魏之荊州,境域有兩郡八縣。即上庸郡、新城郡、上庸縣、北巫縣、武陵縣、建始縣、房陵縣、昌魏縣、鍚縣、武當縣。兩晉時期,本區域建置有二郡十一縣:即上庸郡、新城郡和上庸縣、安富縣、北巫縣、武陵縣、微陽縣、鍚縣、鄖鄉縣、長利縣、房陵縣、昌魏縣、武當縣。南北朝時期,十堰地區分屬各朝州郡管轄。本域北方諸縣(除北周外)大致是南北朝分界地。(北周轄全境)
隋朝建置為州、縣二級制。煬帝時廢州為郡,以郡統縣。十堰地域分屬西城、房陵、上洛和淅陽四郡。境內有房陵郡和豐利縣,光遷縣,永清縣,竹山縣,上庸縣,上津縣,安福縣,鄖鄉縣,武當縣。武當縣於隋文帝開皇初改為均州,煬帝大業初廢州為縣。
唐朝貞觀年間劃分全國為十道,十堰為山南道所轄。開元時期將全國劃分為十五道,十堰地區分屬山南東道和山南西道。唐地方為州、縣二級制。十堰地區分屬山南道之房州、均州、商州所轄。境內有房州、均州和房陵、永清、竹山、上庸、武當、鄖鄉、豐利、上津和武陵、安福、堵河。五代十國時期,十堰地區建置基本上承唐代,十堰有房州、均州領房陵、竹山、上庸、永清,鄖鄉、武當諸縣,上津縣仍為商州所轄。
北宋將全國劃分為十五路,南宋劃分為十六路。宋行政區劃分路、州、縣三級制。十堰分屬京西路南路和陝西路永興軍路。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實行省、府、州、縣四級行政建制。十堰分屬河南江北等處行省和陝西行省管轄。十堰地區建置州縣有均州、房州和武當縣、鄖縣(鄖縣之名始此)、房陵縣、竹山縣,上津縣。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十堰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所轄。十堰地域有均州、武當縣、鄖縣、房縣、竹山縣、上津縣。弘治十一年(1498年)割房縣脩文、宜陽等鄉置保康縣。成化十二年後鄖陽府轄鄖縣、房縣、竹山縣、鄖西縣、上津縣、竹溪縣,弘治十一年後增保康縣。鄖陽府隸湖廣下荊南道(初治襄陽,後移鄖陽)。明洪武年間,廢武當縣入均州,成化十二年後,均州仍屬襄陽府,此後州無領縣。成化十二年以後,鄖陽府和襄陽府及諸縣統屬鄖陽撫治管轄。
鄖陽撫治於成化十二年(1476年)底由第一任巡撫左副都御史原傑建鎮,總鎮治所設鄖縣,並在此設有湖廣行都指揮使司、下荊南道。撫治轄河南南陽府各州縣,湖廣安陸府(後為承天府,治今鍾祥市)、荊門州、沔陽州、鄖陽府、荊州府各州縣,陝西漢中府各州縣,以及陝西西安府之商州各縣,四川夔州府各縣。所轄共八府、九道、九州、六十四縣。鄖陽撫治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建立,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汰。經歷兩朝共205年,先後有120位朝廷重臣在撫治任職。撫治於明萬曆十八年修纂有《鄖台志》,今存。
清朝改明湖廣為湖北、湖南兩省。十堰地區仍為鄖陽府,屬湖北承宣布政使司所轄。鄖陽府轄鄖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保康縣、鄖西縣六縣。明之上津縣省入鄖西縣。均州屬襄陽府管轄。
Ⅸ 我國歷史上有多少個皇帝
盤古氏 有巢氏 女媧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農氏 黃帝 顓頊 帝嚳 堯帝 舜帝
大禹 夏啟夏太康夏相 夏少康 夏杼夏槐 夏芒 夏泄 夏不降 夏扃 夏廑 夏孔甲 夏皋 夏發 夏桀
商湯 在位30年 外丙 在位3年 仲壬 太甲沃丁 太庚 小甲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商紂
文王(姬昌) 武王(姬發) 成王(姬誦) 康王(姬釗)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滿) 共王(姬伊扈) 懿王(姬囏)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 厲王(姬胡) 周,召(共和) 宣王(姬靜) 幽王(姬宮生) 平王(宜臼) 桓王(林) 庄王(佗) 厘王(胡齊) 惠王(閬) 襄王(鄭) 頃王(壬臣) 匡王(班) 定王(瑜) 簡王(夷) 靈王(泄心) 景王(貴) 悼王(猛) 敬王(丐) 元王(仁) 定王(介) 哀王(去疾) 考王(嵬) 威烈王(午) 安王(驕) 烈王(喜) 顯王(扁) 慎靚王(定) 赧王(延)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 秦三世(嬴子嬰)
漢高祖劉邦 漢惠帝劉盈 漢文帝劉恆 漢景帝劉啟 漢武帝劉徹 漢昭帝劉弗 陵漢宣帝劉詢 漢元帝劉奭 漢成帝劉驁 漢哀帝劉欣 漢平帝劉衎 漢儒帝劉嬰 漢光武帝劉秀 漢明帝劉庄 漢章帝劉炟 漢和帝劉肇 漢殤帝劉隆 漢安帝劉祜 漢順帝劉保 漢沖帝劉炳 漢質帝劉纘 漢桓帝劉志 漢靈帝劉宏 漢獻帝劉協
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魏齊王(曹芳) 魏高貴鄉公(曹髦) 魏元帝(曹奐)
吳大帝(孫權) 會稽王(孫亮) 吳景帝(孫休) 烏程侯(孫皓)
昭烈帝(劉備)後主(劉禪)
武帝(司馬炎)
惠帝(司馬衷)
懷帝(司馬熾)
愍帝(司馬鄴)
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 成帝(司馬衍) 康帝(司馬岳)
穆帝(司馬聃) 哀帝(司馬丕)
廢帝(司馬奕)
簡文帝(司馬昱)
孝武帝(司馬曜)
安帝(司馬德宗)
恭帝(司馬德文)
文帝(楊堅)
煬帝(楊廣)
唐
高祖(李淵)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
則天皇帝(武則天)
中宗(李顯)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肅宗(李亨)
代宗(李豫)
德宗(李適)
順宗(李誦)
穆宗(李恆)
憲宗(李純)
敬宗(李湛)
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忱)
懿宗(李漼)
僖宗(李儇)
昭宗(李曄)
哀帝(李拀)
宋
太祖(趙匡胤)
太宗(趙光義)
真宗(趙恆)
仁宗(趙禎)
英宗(趙曙)
神宗(趙頊)
哲宗(趙煦)
徽宗(趙佶)
欽宗(趙恆)
高宗(趙構)
孝宗(趙伯宗)
光宗(趙敦)
寧宗(趙擴)
理宗(趙昀)
度宗(趙祺)
恭帝(趙顯)
端宗(趙日正)
衛王(趙昺)
元
太祖(鐵木真)
太宗(窩闊台)
定宗(貴由)
憲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
成宗(鐵木耳)
武宗(海山)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英宗(碩德八剌)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阿剌吉八)
文宗(圖帖木爾)
明宗(和世寧宗)
順帝(妥歡帖睦爾)
明
太祖(朱元璋)
惠帝(朱允炆)
成祖(朱棣)
仁宗(朱高熾)
宣宗(朱瞻基)
英宗(朱祁鎮)
代宗(朱祁鈺)
英宗(朱祁鎮)
憲宗(朱見深)
孝宗(朱佑樘)
武宗(朱厚照)
世宗(朱厚璁)
穆宗(朱載垕)
神宗(朱翊鈞)
光宗(朱常洛)
熹宗(朱由校)
思宗(朱由檢)
清帝王譜
姓氏:愛新覺羅
太祖努爾哈赤,
太宗皇太極
順治帝福臨,
康熙帝玄燁,
雍正帝胤禎,
乾隆帝弘歷
嘉慶帝顒琰
道光帝旻寧
咸豐帝奕詝
同治帝載淳
光緒帝載恬
宣統帝溥儀
OK?給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