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最早從什麼時候開始
中國歷史最早從夏朝開始的。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復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 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 ,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
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 (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已知的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由於一直未能出土類似殷墟甲骨卜辭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夏朝的存在性始終無法被證實。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不過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來釐清。
❷ 中國封建社會什麼時候開始的
現代人,但凡上過學就知道人類社會的幾個簡單分類,因為西方歐洲的部分思想家根據西歐的社會形態把人類的發展模式歸類為幾個階段,分別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即使,後來秦朝崩潰,但是漢承秦制,前期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不得不分封於郡縣並存,後來劉邦剪除異姓王,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又頒布推恩令,此後的絕大多數時候,分封僅僅是爵位,在地方上沒有實權。
所以呢,秦始皇才是封建社會的掘墓人,而不是封建社會的開創者!
❸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時期大封諸侯,都有怎樣的目的
中國歷史上大封諸侯有三次:
1.周代的分封。主要集中在西周初期。西周中後期和東周初期也有分封。目的是「封土建國,以藩屏周」。以諸侯地盤和兵力來拱衛京師。周代的分封是其他時代不能望其項背的。但正因為如此,後代吸取其教訓,也是封國減少的主要原因。這次分封導致諸侯坐大,滅了周。
2.西漢初的分封。主要是劉姓諸侯王,只有個別的異姓王。目的是吸取秦未封王的教訓,學習周代的傳統(周代封建共傳800多年)。但這次分封導致了七國之亂,最後削藩。還是實行了郡縣制。
3.西晉的分封。都是同姓王。這是汲取往世的教訓(主要是曹魏雖封王封國,但諸侯被高度監視,除了物質生活優異外,精神緊張,沒有半分自由,連平民也不如。當權臣掌握中央朝廷時,沒有諸侯有力量幫助朝廷)。但這次分封導致了八王之亂,造成五胡亂華,西晉滅亡。
--其他朝代所分封王,都是只食邑而不管軍政,甚至連封國都不用去,只在京城居住,到達封國的要受到皇帝派員監視。所以諸侯權力極小,相對沒有發生多大的政治問題。但個別王因權力過大時也會引發反叛:如明代燕王朱棣就是因兵多地險而以「靖難之役」奪得皇位的。
你提到項羽大封諸侯,諸侯都是被協從,並且是借楚懷王名義,並沒有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所以不是根本意義上的分封;唐朝的節度使是中央任命的地方軍事長官坐大,形成割據勢力,並不是分封的諸侯,二者不可混淆。
❹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封關制國的
明朝 高中歷史有學的
❺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的
世界最早進入封建社會的國家是中國(秦朝)。
中國在戰國後期逐漸進入了封建社會。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過渡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因此,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
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並,秦孝公引進人才,變法圖強,
秦國的商鞅變法是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期,
也就是說封建封建社會在秦國的開始。
戰國初期,奴隸制崩潰之勢已不可逆轉。新興的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他們藉助人民的力量,首先在幾個大的諸侯國奪取了政權。如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世卿瓜分了晉國;公元前386年,齊國世卿田和取代國君,自立為諸侯。此後,原來許多諸侯國或滅亡,或被兼並,最後剩下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這些諸侯國經過變法和改革,都逐步完成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化,但這個過程同樣也遇到阻礙和反復。
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才確立封建社會全面、實際的在中國古代社會開始。
即使是這一時期,也遭到過激的儒家的非議,這些人還要復辟周禮,還懷念井田制(是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於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在關於郡縣制的辯論中,丞相李斯斥責儒者依古制實行分封制的主張不合時宜),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這說明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主要是靠法制完成的。
再看世界其他地區,7至12世紀是東羅馬帝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其封建為帝國早期的封建因素和斯拉夫人農村公社制度相結合的產物。11世紀末封建關系最終確立,大貴族獨立性增強,尋至封建分裂傾向的加劇。
所以說中國是世界最早進入封建社會的國家。
❻ 歷史上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中國」這一國家
西周的初年。
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1世紀西周早期成王時代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銘文記載了成王繼承武王遺志並營建東都成周的史實,其涉及「中國」部分銘文為「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這篇銘文把「中國」指為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中國」這一名稱始於周朝。但最初「中國」並不是指國家,而是指國都。古代學者認為,帝王之所即為「中」,所建的城邑就是「中國」。至於把華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國家稱為「中國」,那就是後來的事情了
在上古文獻《尚書·梓材》中(前六世紀匯編),記載道:「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是指當時周朝統治下的全國而言。詩經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此時「中國」的含義僅僅是周朝人對自己居住的地域的稱謂,他們認為自己位於大地的中央,而四周的民族則分別被他們稱為蠻、夷、戎、狄。到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則自稱「中國」,其中「國」就是各諸侯的封地,《孟子》記載了一次齊王的談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此「中國」為都城之意。
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但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並不把「中國」作為國名使用,而是使用自己獨特的名稱,如唐、宋、元、明、清等,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正式使用,使其首次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
❼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不再出現諸侯國了
諸侯國,中文狹義上指中國歷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統治內者天子對封地容的稱呼,也被稱為「諸侯列國」、「列國」;封地最高統治者被賜予「諸侯」的封號。現代多數情況,「諸侯」和「諸侯國」混淆使用。廣義上指封建時代及其以前人類文明時期共主(天子、皇帝)對其家族、功臣給予的封地(至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取消)。其中漢朝郡縣制和封國制兩種制度並存,但「國」屬於行政區劃,和郡行政地位相同,期間伴隨中央政府的強弱,權利發生變化,多數情況下只是作為行政區,少數時期成為與朝廷對抗的割據勢力,如五代時期的「十國」。
所以可以認為秦代就沒有所謂的諸侯國了
❽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閉關鎖國了
中國的閉關鎖國從明朝開始:
明朝洪武年間,法令嚴格禁止人民"與外洋番人貿內易"。這容種政策,當時稱為"海禁"。《明太祖實錄》里記載的禁令包括「濱海居民不許與外洋番人貿易」;「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可以看出海禁相當嚴格。
永樂之後仍舊屢次重申「嚴私通番國之緊」,但實際上因為海防廢弛,禁令范圍不斷縮小。到了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為海上貿易開放。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
清朝的海禁政策是清初期實施的,主要是在康熙年間,時間大致在順治末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復台灣)左右。清朝在收復台灣以前,厲行海禁政策,嚴禁商民出海貿易,片板不許下海,犯禁者一律處死,貨物沒收入官。這種海禁政策地實施,主要是為了對付鄭成功及其子孫的海上勢力,並不是針對外國的。因此,1683年清朝收復台灣後,逐步放寬海禁,准許對外貿易。
但是到乾隆前期,針對英國等西方國家貪得無厭的要求,清政府又加強了對外貿易的限制,下令關閉除廣州以外的其他通商口岸,並且頒行嚴格約束外國商人的條例和章程,這樣便形成了所謂閉關政策。
❾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封國和諸侯國的概念一樣嗎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封國歷代都有,傳統歷史典籍並沒有在明確概念上與「諸侯國內」區別。按容現代歷史研究定義,大概封國君主不享有封邑內的「行政權」,而諸侯國通常指先秦諸侯國,夏商周,尤其是有周一代,即便是西周諸侯國,在其封地享有行政權,可以封官、課稅、國防。秦漢以後郡縣制逐漸成熟,尤其是吳楚之亂和武帝推恩令以後,諸侯勢力減小。諸侯在封邑內盡享受一定的食邑權,即通常聽說的「萬戶侯」。當然,也有特例。比如三國時期曹操封到「魏公」公爵,即可開府,又有實際行政權。當然是君權旁落的情況下。尤其到了明清,親王、郡王,大概都有食邑,但封邑內的行政權基本歸零。國家總體上是郡縣的行政體系。
❿ 中國最早的國家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傳統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中原禪版讓制朝代。同時期權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 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復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其年代約在青銅時代初期。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遺址也被認為是夏朝遺存,新砦期文化被稱為最早的夏文化。
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關於「夏朝」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後」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
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唐張守節則認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後而得名。「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為部落名,遂成為國名。
中國中原地區從此出現「國家」的概念這便是不少歷史學家所認為中國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的起始。據《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夏」意為「中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