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徐東湖的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美如畫.
不覺間,春姑娘悄悄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和煦的春風輕輕吹拂,吹醒了大地,吹綠了小草,吹紅了桃花,吹化了小河中的冰雪.讓那春水潺潺地流淌,讓那小溪開始了歡唱.小鳥兒站在枝頭,吟唱著動人的歌曲,贊美著大自然的美好.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百鳥爭鳴,到處彌漫著鳥語花香.
春天剛乘風而去,夏季便姍姍來臨.小河邊,綠樹成陰,一陣輕風吹過,樹葉兒沙沙作響.碧綠的柳樹在微風的撫摸下,輕輕地搖曳著那細長的秀發,跳起了輕柔而優美的舞蹈.河面上,玉盤似的荷葉星羅棋布,給小河罩上了一層綠紗.在翠綠的荷葉叢中,一枝枝荷花如少女般亭亭玉立.粉荷垂落,盈盈欲滴;白荷帶雨,皎皎無暇,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
漸漸地,綠葉泛出微黃,秋天翩然而至.秋風撲面而來,帶來絲絲涼爽,令人心曠神怡.它吹到田野上,田野一片金黃.高粱漲紅了臉,稻子笑彎了腰.它吹過果園邊,果園碩果累累.金燦燦的鴨梨,紅彤彤的蘋果,給人們帶來了無限豐收的喜悅.它吹進花園里,菊花迎風開放,紅的,白的,黃的……,勾畫出一幅絢麗多彩的金秋美景.
當火紅的楓葉撲向大地時,冬爺爺來臨了.那漫天飛舞的雪花不一會兒就給大地鋪上了一層毛絨絨的地毯.城市裡銀裝素裹,成了冰雪的王國.田野里,麥苗兒在厚厚的棉被下呼呼大睡,為迎接來年春天養精蓄銳.只有松柏和臘梅挺著胸脯,迎風傲雪,分外精神.
一年四季是一幅美麗的畫卷,景色變換,氣象萬千.神奇的大自然魅力無限,把我們美好的生活裝扮得五彩斑斕.
② 東湖公園的歷史
東湖,位於溫陵路北段以東,東湖路以南。唐貞元元年(785年),刺史席相令浚湖,於湖中島上建亭。時湖面40頃,湖水澄碧,青山環繞,是當時泉州主要游覽園林,並留下許多名人游湖的傳說。貞元九年(793年),席相置酒亭中,為歐陽詹等8秀才赴考餞行,席相與別駕姜公輔常抵此同游。席相離任,後人為紀念太守與公輔請於縣尹,選二公所鍾之地建亭,稱「二公亭」,歐陽詹作「二公亭記」。五代至宋,沿湖及湖中建寶勝禪寺等寺院,並築有清源勝境和班春等亭廊。南宋時期湖中淤積,慶元六年(1200年)知州劉穎、顏頤仲兩度疏浚,積湖泥為山,分別建亭名豐澤、湖光、聚星、綠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郡守顏頤仲復浚並修斗門,鋪設石徑,積其土為三山,植竹,修橋造亭,形成湖中7島,稱七星墩。元朝東湖淤積益甚,至明初淤泥匯聚湖中。明天啟五年(1625年),知府沈翹楚再浚,掏淤泥為堤,堤如北斗之柄,堤下為橋,堤上建「攬古亭」,移賓客廬、宿候館於湖上。清及民國無疏浚,東湖逐漸淤塞,又豪強侵吞,築廬營墓或闢田疇,東湖勝景不復存在。
1987年,市政府決定開發東湖,重建東湖公園,規劃面積20.56公頃,公園為風格獨特的綜合性公園,突出閩南石雕、石刻、盆景特色,配以詩畫室廊,公園設春夏秋冬四景區,各景區建築小品緊扣季節特點,春為溫陵集錦,夏為星湖荷香,秋為山海匯奇,冬為桐林懷古。春冬二景區間設竹徑通幽過道。並復建二公亭、恩波亭、攬月亭等亭榭。園內分設主次環道,主環道環中心湖主景區,以花崗岩鋪地裝飾花紋,西北段架拱橋,主環道可通車。次環道根據各景區地形和造景需要呈「S」型布局。路面鋪花崗岩。分景區採用不同花紋。建橋7座。公園於1991年動工,共投資人民幣2000多萬元。但因福廈公路穿過東湖原址,故復建規模不及其半。
③ 山西有多少年歷史
太原,是一復座具有2500多年悠制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蘇州、開封、洛陽在內,都毫不遜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贊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歷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始建於北齊、毀於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巴米揚和樂山大佛相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④ 山西有多少年的歷史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動。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揚澤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弟等。可以說,山西是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同旅遊區的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以及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忻州旅遊區的五台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等等。其中平遙古城和雲岡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早在1921年,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高君宇,就在太原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革命活動。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親自率領紅軍主力渡河東征,在晉西、晉中、晉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種。全國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三大主力挺進山西,創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八年抗戰中,山西是華北抗戰乃至全國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山西地方黨組織培養了15萬名共產黨員,根據地向八路軍輸送了60萬熱血青年。解放戰爭期間,山西成為支援全國解放的戰略基地,廣大民眾積極支援前線,大批地方幹部南下或東進、西進,奔赴新區,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解放前的劉胡蘭精神,解放後的大寨精神、太舊精神、李雙良精神激勵著人們為爭取新生活不斷艱苦拚搏。
記得採納啊
⑤ 東湖鎮的歷史沿革
1913年制定行政區,歸長春縣第一區卡倫湖管轄,1932年歸雙陽縣第五區新安堡管轄。1949年為放牛溝回區,1956年置放答牛溝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2年建鎮。位於九台區西南部,距市區27千米。1997年,面積115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政府駐放牛溝,轄放牛溝、五一、羊草溝、腰站、甘家嶺、小嶺、荊家溝、團山子、黑林子、雙山、新盛11個村委會和放牛溝1個居委會。2000年放牛溝鎮更名為東湖鎮。因鎮西北有卡倫湖,東有石頭口門水庫得名。2005年劃歸長春市二道區管轄。
⑥ 清徐的東湖和晉陽湖是一個湖嗎
不是,東湖在清徐清源城,晉陽湖在晉祠
⑦ 山西 清徐 東湖的來歷.
「東湖」牌老來陳醋始源創於明洪武1368年「美和居」醋坊,「美和居」醋坊被業內稱為中國釀醋第一坊。產品以優質高梁、大麥、豌豆為原料,經過液態酒精與固態醋酸天然發酵而成基醋,再經過「夏伏曬,冬撈冰」陳釀至少一年後才出廠,該口綿、酸、香、甜、鮮、素有「華夏第一醋」之稱。
1981、1985、1990連續三年榮獲國家經委銀質獎,2002年、2003年分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頒發的山西老陳醋「原產地標記注冊證」「產品質量免檢證」「中國名牌產品」等殊榮。
2004年2月9日中央電視台針對山西部分制醋企業存在的粗製濫造問題的報道,反映了山西醋業准入秩序、競爭秩序混亂的現狀。作為山西醋的正宗傳人與真正代表,「東湖」醋業深感憤怒,嚴厲譴責這種「砸祖宗牌、斷子孫碗」的犯罪行徑。「東湖」醋業作為「承啟傳統精藝、實現健康理念」的山西老陳醋排頭兵,我們將與廣大消費者一起抵制假冒偽劣,開展維權行為。
⑧ 清徐縣的建制沿革
清徐,古稱梗陽,始建於春秋,隋開皇16年(596年)置清源縣。金大定29年(1189年)於縣之東境置徐溝縣。1952年7月,清源、徐溝兩縣合並,取兩縣縣名首字,稱為清徐縣,縣城在東湖街道。
據馬峪古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早在八、九千年以前,在清源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出土的文物有灰陶和紅陶器的沿、底、帶耳、雞冠耳及角、蓋、足等,還發現有石環、紡輪、石斧等,是典型的新石器仰韶文化。
在堯舜時期,唐堯初都在太原,並建唐城,清源就屬唐。實際上的堯都就在今堯城村,並在此立四時八節。
夏分九州,清源屬冀州。
周代,冀州又分為幽、並二州,清源屬並州。
公元前629年秋,晉國在清源檢閱軍隊,建立五軍去抵禦狄人,趙衰為卿。《永樂大典》記載,清原即清源。
公元前555年秋,中行獻子見梗陽之巫皋。後來,梗陽又成為祁氏之食邑。
公元前514年秋,晉國魏獻子為政,將祁氏之田分為七縣,梗陽就是其中之一,這是梗陽成為縣城的開始。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春秋結束,戰國開始,梗陽屬趙。
公元前288年,即趙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陽,地入於秦。
公元前247年,秦滅趙國,設太原郡,梗陽屬太原郡。西漢郡國並行,梗陽屬韓國。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設代國,都晉陽,封其子劉桓為代王。此時,梗陽屬代國。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首創十三州刺史部,梗陽降為並州刺史部太原郡榆次縣的鄉。自此時起,西漢、東漢、三國、晉,梗陽一直為榆次縣的西境。
公元448年,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九年,撤銷榆次縣,梗陽隨之並入晉陽縣。公元500年,北魏景明元年,恢復榆次縣,梗陽又隨之歸屬榆次縣。公元582年,隋初,梗陽又歸屬並州晉陽縣。
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析晉陽和榆次的部分地區新建立清源縣,在梗陽城北新建縣城,因城西北有清源水而得名,此為清源稱縣之始。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又廢清源縣而並入晉陽縣。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又恢復清源縣。從此開始,唐、五代、金均為清源縣。
公元1220年,金興定四年,清源置晉州,轄徐溝、太谷、祁縣三縣。
元代廢州,仍為清源縣。元、明、清均為清源縣。
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源降為鄉,隸屬徐溝縣管轄。
公元1912年,即民國二年,恢復清源縣建制。民國四年又降為鎮,屬徐溝縣。民國六年又恢復清源縣。
1952年7月,清源、徐溝合並為清徐縣。
⑨ 東湖景區的歷史由來
東湖所在地,來原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自東巡時曾在此駐駕飲馬,故被稱為箬簣山。漢代以後,箬簣山成了紹興的一處石料場,經過千百年的鑿穿斧削,又是採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並形成了高達50多米的懸崖峭壁。勞動者取石還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處,日子一久,形成了長過200米,寬約80米的清水塘。清末,紹興著名鄉賢陶浚宣眼光獨到,利用採石場築起圍牆,對水面稍加拓寬,遂成山水相映的東湖。東湖經過百年的人工裝扮,成為一處巧奪天工的山水大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