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雲岡石窟的歷史是什麼

雲岡石窟的歷史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02 13:00:06

Ⅰ 雲岡石窟有哪些傳說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崖,東西長一公里,主窟53個,大小雕刻造像5萬余尊,十分壯觀。雲岡石窟實際雕鑿於15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動用數萬人歷時50年才完成。但在民間另有一個「石窟來歷的傳說」。
那是2800年以前,黃土高原北部有個大沙丘,常從下面傳來迷人的音樂。怎麼回事?有人想挖開看個究竟,挖了個大坑什麼也沒發現,音樂也消失了。泄了氣的人們紛紛離去,只有一個名叫武周的十來歲小羊倌,每天趁羊吃草時,不停地挖呀挖。他挖累了,就吹笛子,一吹就聽見沙坑深處有聲音在應和。如此不聽地挖,不停地吹。一天,武周突然聽見說話聲:「我們要出去了,你快躲一躲。」 武周高興地喊了聲:「快出來吧,我等你們十年了。」一口氣跑出十幾里。後面「轟隆」一聲,沙坑填平了,平地上出現了一座壯麗宏偉的廟宇。廟里廟外有雲霧繚繞,飛天起舞,樂手演奏,鍾鼓聲、琴瑟聲、歌唱聲連成一片。武周看得入迷,不由得向前靠近。一瞬間,音樂戛然而止。他仔細一看,歌舞者與觀賞者都變成了石人,個個保留著剛才的姿態,廟宇變成了石窟。這時,聞聲趕來看熱鬧的人黑壓壓一片,站在了雲飄雲散的雲岡前。不知誰叫了聲「武周」,羊倌也變成了一個石人,他的手裡還拿著笛子。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叫那座山為武周山。

Ⅱ 雲岡石窟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有窟龕個,造像51000餘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概況: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亘約1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文化遺產價值: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一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兩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龕上滿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我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萬余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個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縱觀群佛,在這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的石雕,巨石橫亘,石雕滿目,蔚為大觀。他們的形態,神彩動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擊鼓或敲鍾,或手捧短笛或載歌載舞,或懷抱琵琶,面向遊人。這些佛像,飛天,供養人面目、身上、衣紋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艱辛。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著波斯色彩。這是我國古代人民與其它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雲岡石窟,是在我國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所進行的創造性勞動的結晶。

Ⅲ 雲岡石窟的歷史

北魏,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檐的通樂、靈岩、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佔大同,"寺遭焚劫,靈岩棟宇,掃地無遺"(《大金西京重修華嚴寺碑》)。

近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雲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築(第5、6、7窟)均保存完好。

(3)雲岡石窟的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雲岡石窟的遺產價值: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雲岡石窟

Ⅳ 雲岡石窟簡介

北魏,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初唐以後,平城呈現蕭條景象,雲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檐的通樂、靈岩、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

近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雲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築(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設置專門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並對公眾開放。

(4)雲岡石窟的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遺產價值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遺產保護

雲岡石窟歷經1500年的滄桑,由於石窟區所處的地質及環境條件的變化,不同程度地經歷了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損毀。歷史上雲岡石窟也經歷過不同方式的保護與修復,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雲岡石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維修保護,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Ⅳ 雲岡石窟的建造歷史簡單

雲岡石窟的開鑿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唐代,據金皇統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貞觀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

初唐以後,平城呈現蕭條景象,雲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檐的通樂、靈岩、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

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佔大同,"寺遭焚劫,靈岩棟宇,掃地無遺"(《大金西京重修華嚴寺碑》)。

金皇統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師稟慧重修"靈岩大閣"(今第三窟外的閣樓),"自是,山門氣象,翕然復完矣。"(《金碑》)。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廟院尚存。

明代,大同雲岡再度荒廢。雲岡之稱始於明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大同,留部將張天琳駐守後清軍入關攻佔大同,雲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

清代,清順治八年(1651年)雲岡寺院得以重修。現存第5、6窟的木構窟檐和寺院即為此時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於冬日回鑾巡幸雲岡寺並御書匾額"庄嚴法相"。清乾隆年間雲岡石窟亦曾有修葺。

近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雲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築(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設置專門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並對公眾開放。

(5)雲岡石窟的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石窟介紹: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

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

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一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

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

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兩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 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雲岡石窟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

Ⅵ 雲岡石窟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雲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專5萬1千餘尊。以宏大屬之美,精緻之美,空靈之美,滄桑之美享譽世界。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而一千五百年來,雲岡石窟由於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毀損嚴重,破敗殘缺,而周圍的環境,作為雲岡石窟文化遺產所依附存在的特定生存語境消失且變異。新的建築必須以一種清晰的積極態度參與整個景區的改善。所以,建在風貌保護區的雲岡石窟博物館,沒有採取將以往類似項目的處理,將建築體量沉入地下,以消極的態度迴避現代人對歷史遺產所依附環境的改變。而是使這個現代技術支撐的當代建築,與整個景區「意與境」融合。在設計中,不僅僅將面寬50米,佔地6000平方米的龐大體量建築基本隱藏在地下,而且將綿延300米長的屋面語言強化,以其簡朴單一的變化韻律融入雲岡之地文之美,以「空曠的意境表達對輝煌了1500多年歷史的石窟的沉默的虔誠。

Ⅶ 雲岡石窟的歷史由來

61位粉絲
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編輯於 2015-09-21
查看全部5個回答
龍門石窟簡介_景點大全_景點介紹

根據文中提到的雲岡石窟為您推薦
資深旅遊達人精心總結的實用龍門石窟攻略,千萬用戶真實評價。讓你玩的放心少走彎路!
m.dianping.com廣告
2020四川門票_大概需要多少錢
值得一看的四川相關信息推薦
已採用: 剛從四川回來,分享一下四川旅遊攻略,線路行程的安排以及花費,酒店,門票,餐飲全方位一網打盡,能讓你省一半的旅遊預算,點擊詳細請咨詢!!丨附精品圖文丨
磐石市嘉行旅行社有..廣告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大同雲岡石窟的由來是什麼?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5千米的武周山南麓,因武周山最高處稱作雲岡,故名。它始建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大部分石窟完成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5年)之前。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達1千米。現存主要洞窟53個,故雕造像多達51000多尊。北魏時期為什麼開鑿了如此之多的石窟呢?北魏政權是我國古代北方的鮮卑族的一支拓跋氏建立的。到北魏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時,統一了中國北方,與南朝相對抗。作為北方的少數民族,北魏政權開始進入中原地區時,就非常重視佛教的作用,把佛教作為國家公認的宗教。甚至專門請趙郡沙門法果高僧擔任沙門統,統管全國僧徒。而法果更是主張拜天子等於拜佛,說現在的皇帝就是現在的如來。崇信道教的北魏第三代皇帝太武帝焚經滅佛之後,第四代皇帝文成帝隨即掀起狂熱的興佛運動。當時的沙門統曇曜高僧,不僅促成皇帝大興寺院,而且為了確保發展佛教事業的財政基礎,還設立了僧祗戶和佛圖戶制度。從公元46

Ⅷ 雲崗石窟的歷史故事

雲崗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明的藝術寶庫。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處名雲崗,故取名為雲崗石窟。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5萬1千餘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武周山南崖,東西伸展一公里,雲崗石窟的佛龕,象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貼在雲崗半腰。這里石佛聚會,石人、石馬、石刻,浮雕群集,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

雲崗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53年(北魏興安二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大部分完成於公元495年,歷時40餘年,加上其餘小窟,先後近50年時間。參加開鑿人數,多達四萬餘人,連當時的獅子國(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創作。

雲崗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為中外遊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雲崗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

雲崗幾十個洞窟中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為宏偉。第五、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富多采,富麗瑰奇,是雲崗藝術的精華。

Ⅸ 大同雲岡石窟的由來是什麼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5千米的武周山南麓,因武周山最高處稱作雲岡,故名。它始建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大部分石窟完成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5年)之前。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達1千米。現存主要洞窟53個,故雕造像多達51000多尊。北魏時期為什麼開鑿了如此之多的石窟呢?北魏政權是我國古代北方的鮮卑族的一支拓跋氏建立的。到北魏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時,統一了中國北方,與南朝相對抗。作為北方的少數民族,北魏政權開始進入中原地區時,就非常重視佛教的作用,把佛教作為國家公認的宗教。甚至專門請趙郡沙門法果高僧擔任沙門統,統管全國僧徒。而法果更是主張拜天子等於拜佛,說現在的皇帝就是現在的如來。崇信道教的北魏第三代皇帝太武帝焚經滅佛之後,第四代皇帝文成帝隨即掀起狂熱的興佛運動。當時的沙門統曇曜高僧,不僅促成皇帝大興寺院,而且為了確保發展佛教事業的財政基礎,還設立了僧祗戶和佛圖戶制度。從公元460年開始,他用五年的時間,主持開鑿了著名的曇曜五窟,把皇帝即如來的思想造型化了。他為北魏開國後的五位皇帝各鑿一窟,塑一佛像,以示君權神授。從此,中國大規模營造佛窟的歷史序幕拉開了,開了中原地區緣山鑿洞的先導。雲岡石窟完成了石窟藝術自西域東漸以來優美的石刻造型,被譽為東亞佛教美術的母胎。

Ⅹ 雲岡大佛的石窟歷史

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
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 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頭。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會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開鑿石窟五所,現編號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雲岡石窟歷史久遠,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跡。石窟群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弟子和護法諸天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嫻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還有我國古代樂器雕刻如箜篌、排蕭、篳篥和琵琶等,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在雕造技藝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份,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品,在我國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雲岡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國古代歷史、雕刻、建築、音樂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資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來的實物佐證。
一千五百年來,雲岡石窟由於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毀損較為嚴重,解放前也遭到人為破環,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一千四百多個,斧鑿遺痕,至今猶在。
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對雲岡石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維修工程,使古老的藝術寶庫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十大看點 武周山,亦名武州山,在大同城西山中。宋《太平寰宇記》引《冀州圖》雲:「武周山在郡西北,東西數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雲岡石窟即因武周山南緣斬山開鑿。
三 看 窟
雲岡石窟的洞窟類型多樣,結構復雜。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塔廟窟、僧房窟、禪窟等,其中前三種是雲岡洞窟的主要類型。 鮮卑族拓跋部是一支興於陰山山脈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公元386年,鮮卑拓跋崛起,在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建立了北魏政權。隨後,又威服塞北各族,於398年遷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為北中國政治、文化中心達96年。
鮮卑拓跋風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與魏晉通聘後,特別是經過什翼犍的引進介紹,才開始接受佛教。 匾聯雅俗共賞,素為人們所喜聞樂見。雲岡石窟,歷代留下許多楹聯,為世界文化遺產增光添彩。
五窟正面懸特命總督兵馬侍郎佟養量於清順治辛卯1651夏題寫的匾[大佛閣]。門聯為:
佛境佛地乘建佛心成佛像
雲山雲嶺帶將雲水繞雲城
六窟里門正中懸康熙御筆題寫的匾[庄嚴法相]。
外門聯:
性本明慧鏡萬古靈光昭雲水含類群生都成就善男信女
心地從慈航千秋普度皈佛法微言廣訓共娛游壽世康莊
門楣聯:山色隨雲秀 佛燈共日長 雲岡石窟早在窟前營造的木結構建築,稱「十寺」,又作「十名」。
「十名」之說約自遼代開始。金代十名尚存,皇統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碑文中記載「……西京大石窟寺者,後魏之所建也,凡有十名,一通示,二靈岩,三鯨崇,四鎮國,五護國,六天宮,七崇教,八童子,九華嚴,十兜率……」
明成化十年(1474年)胡謚等修纂的《山西通志》卷五「寺觀」條雲:「在大同府城西三十五里,後魏時建,始於神瑞,終於正光。凡七帝,歷百十有一年。其寺:一同升。二靈光。三鎮國,四護國,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華嚴,九天宮,十兜率。寺內有元載所修石佛二十龕,金皇統間修。」明·正德張欽纂修《大同府志·寺觀》卷四、明·嘉靖《大同府志》卷五補記載中均與「成化志」略同。清·順治胡文燁撰《雲中郡志·建置志》雲:「石窟十寺……內有元載所修石佛二十龕。壁立千仞,面面如來。總督佟於順治八年率屬捐貲,大為修葺。俾殿閣樓台、香積禪林金碧瑩煌。巋然雁北一勝境也」。
「十寺」的荒廢,約在明中期以後。 石窟正在遭到環境的污染、破壞。

閱讀全文

與雲岡石窟的歷史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