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合肥的發展歷程
合肥從02年大拆違開始,城市面積不斷擴大。經過幾年的發展,交通越來內越好,路越修越寬,隨著容金寨路高架橋貫通。長江西路高架緊張施工,南北軌道1號線,新橋國際機場開工,濱湖新區大建設等等。合肥的發展前途不可限量。
❷ 安徽有多久的歷史(詳細點哦)
[文明源頭]安徽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為安徽。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為成湯之部,古壽春(今壽縣)在春秋戰國時曾為楚國首都。
[歷史風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鯀是雄居大河南岸位於嵩高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富有賓士水土的經驗,在與堯舜斗爭中失敗。後來,禹在伊洛河一帶,糾正過去以塞為主的錯誤做法,改為以疏導為主,開展新的治水工程。他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陂障窪地的藪澤散流,使肥沃的平原廣野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難,散漫的流水又能積到一定的地方。禹賓士水土,發展生產,得到群眾支持,博得許多部落首領的擁護,確立了禹王權。為鞏固政權,禹又沿穎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懷遠縣境內),大會夏、夷諸部從多邦國或部落首領,這就是"塗山大會",標志著夏王朝正式建立。後來,禹的兒子啟在"釣台之享"大會正式廢除"禪讓制",開始了我國文明時代的歷史。今天,在塗山上還留有相傳建於漢代的禹王廟。
[藝苑奇葩]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流行於安慶、池州、徽州一帶,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戲之一,它以安慶地方語言為歌唱基礎,抒情見長,優美動聽,如行雲流水,富於韻味。黃梅戲劇目有大戲36本,小戲72出。唱腔100多種。伴奏樂器主要是高胡及民族樂器和鑼鼓。黃梅戲以安慶為中心迅速發展,合肥及安慶市均有黃梅戲劇團和學校,農村有業余劇團。著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舫、馬蘭、韓再芬等。
一、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
1.休寧縣萬安古鎮
2.涇縣桃花潭鎮(原陳村古鎮)
3.濉溪縣臨渙古鎮
4.銅陵縣大通古鎮——和悅洲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名鎮)
5.肥西縣三河鎮
6.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
7.六安市金安區毛坦廠鎮
8.岳西縣響腸鎮
9.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
10.桐城市孔城鎮
11.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
12.亳州市譙城區城父鎮
二、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
1.績溪縣龍川村(原大坑口)——湖村——磡頭
2.績溪縣上庄——馮村
3.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
4.歙縣許村
5.黃山市徽州區唐模村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名村)
6.歙縣棠樾村
7.涇縣黃田村
8.固鎮縣垓下村
9.黟縣屏山村
10.黟縣南屏村
11.黟縣關麓村
12.涇縣查濟村
13.肥東縣瑤崗村
14.蚌埠市蚌山區孫家圩子村
15.歙縣雄村
16.休寧縣右龍村
17.休寧縣黃村村
18.績溪縣石家村
19.肥西縣小井庄村
20.歙縣昌溪村
21.歙縣瞻淇村
22.蚌埠市龍子湖區長淮衛村
23.肥西縣啟明村——新光村——鴿子籠村
24.鳳陽縣小崗村
三、安徽省歷史文化街區
1、黃山市屯溪區屯溪老街
2、東至縣東流古街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街區)
3、五河縣城關鎮順河街
❸ 合肥的歷史有多長時間了
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回三國時為揚州治所,三答國時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的逍遙津戰役,即發生在這里。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自東漢末以來,合肥數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清咸豐年間,合肥曾為安徽省省會,1945年國民政府安徽省省會遷入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同年2月合肥建市。1952年,新中國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❹ 合肥話的歷史有多久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合肥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西漢時,合肥即以經濟發達而載入史冊,是全國除長安以外的十八大商貿市場之一。三國時期,合肥為揚州治所。刺史劉馥「單騎造合肥空城」,「聚諸生,興學校,廣屯田」,短短數年間,就使因戰爭而幾成廢墟的合肥成為「恩化大行」、「官民有畜」的江淮「巨鎮」。隋唐時期,合肥為廬州治所,其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都有長足進步,社會繁榮,百姓殷富。宋元時期,合肥曾為淮西路和廬州路首府,實為江淮之間首屈一指的政治、軍事重鎮。南宋淮西帥郭振築斗梁城,使金斗河(淝河流經城區的一段)橫貫城中,進一步促進了合肥城市的繁榮,城中「百貨駢集,千檣鱗次」,金斗河兩岸「悉列貨肆,商賈喧闐」。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合肥的社會發展水平和全國大部分地區相比,仍毫不遜色。只是到了近現代,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以及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交相侵掠,合肥才逐漸衰落。
合肥地當南北要沖,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在和平時期,通江達淮的地理位置使合肥頗受其益。而在戰爭時期,地當沖要的合肥又屢屢成為金戈鐵馬的戰場。三國時期,孫吳和曹魏集團在合肥展開了數十次的爭戰,使合肥成為著名的三國古戰場,至今三國遺址仍遍布城鄉。南北朝時,合肥亦是南北方爭奪的焦點。在南宋與金國的對峙時期,宋金雙方在淮河流域進行了反復的爭奪。作為江淮地區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合肥成為南宋抗金的前哨陣地。抗金名將牛皋、劉錡、楊沂中、張浚等先後在廬州大敗金兵。因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合肥贏得了「鐵廬州」之號。此外,韋睿堰水破合肥、張獻忠智取廬州城、太平軍兩克廬州和三河大捷,都是戰爭史上的著名戰例。
富有反抗壓迫、反抗剝削、敢於斗爭的光榮傳統,是合肥人民在譜寫自己歷史的過程中表現出的一個鮮明特徵。歷代農民起義,合肥健兒多有響應。辛亥革命時期,合肥籍志士追隨孫中山,為推翻清王朝和北洋軍閥的統治,前赴後繼,不惜犧牲——萬福華勇刺王之春,倪映典喋血廣州燕塘,吳暘谷為共和甘灑熱血,范鴻仙誓死討袁……五四運動以後,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共黨組織的建立,合肥人民的革命斗爭進入了新的階段。1926年,崔筱齋在合肥北鄉建立了合肥地區第一個中共組織,播灑革命火種。同年11月,共產黨員蔡曉舟、李雲鶴等聯合進步人士許習庸等發動了有數百人參加的吳山廟武裝起義,迎接北伐軍入皖。1932年4月7日,崔筱齋、李星三率領合肥北鄉雙河集農民舉行暴動,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抗日戰爭時期,合肥人民奮起反抗日本的侵略,新四軍四支隊和二師、七師先後挺進合肥抗擊日軍,抗日烽火燃遍廬州。解放戰爭時期,合肥人民不斷掀起愛國民主運動,形成了與人民解放軍相配合的反蔣反美斗爭的第二條戰線,最終迎來了合肥的和平解放。
合肥的解放使這座千年古城獲得了新生,合肥的歷史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合肥人民艱苦創業,頑強拼搏,使合肥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市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銳意進取,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今天,合肥人民正以更加昂揚的熱情、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扎實的步伐,為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而奮力拚搏。合肥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合肥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縣,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以「三國舊地、包拯故里、淮軍搖籃」著稱。
三國舊地
三國時期,魏吳逐鹿,在合肥紛戰32年之久。公元215年,東吳主帥孫權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率八百精銳挫敗東吳十萬大軍,孫權策馬躍過西津橋,落荒而逃,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形象地描寫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爭。作為三國故地,合肥遺存曹操教練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將滿寵修建的「三國新城」遺址,至今流傳著斛兵塘、藏舟浦、箏笛浦等動人傳說。
關聯景點:逍遙津公園、明教寺、三國遺址公園
包拯故里
合肥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家鄉。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合肥市肥東縣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進士,擬任建昌知縣(江西永修)。但是,包拯信奉「父母在,不遠游」,辭官不授,在家奉養雙親。公元1037年,已39歲的包公登上仁途,離家出任揚州天長知縣。公元1062年,病逝於開封,次年八月,葬於合肥東郊大興集。
包公祠位於包公讀書處---香花墩上,四面環水,始建於1066年,是國內外包公祠、包公廟的鼻祖。包公墓內斂藏著包公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清風閣選用各種精美雕刻描繪了包公一生中眾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❺ 安徽省會合肥它的歷史
合肥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縣,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以「三國舊地、包拯故里、淮軍搖籃」著稱。
三國舊地
三國時期,魏吳逐鹿,在合肥紛戰32年之久。公元215年,東吳主帥孫權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率八百精銳挫敗東吳十萬大軍,孫權策馬躍過西津橋,落荒而逃,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形象地描寫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爭。作為三國故地,合肥遺存曹操教練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將滿寵修建的「三國新城」遺址,至今流傳著斛兵塘、藏舟浦、箏笛浦等動人傳說。
關聯景點:逍遙津公園、明教寺、三國遺址公園
包拯故里
合肥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家鄉。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合肥市肥東縣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進士,擬任建昌知縣(江西永修)。但是,包拯信奉「父母在,不遠游」,辭官不授,在家奉養雙親。公元1037年,已39歲的包公登上仁途,離家出任揚州天長知縣。公元1062年,病逝於開封,次年八月,葬於合肥東郊大興集。
包公祠位於包公讀書處---香花墩上,四面環水,始建於1066年,是國內外包公祠、包公廟的鼻祖。包公墓內斂藏著包公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清風閣選用各種精美雕刻描繪了包公一生中眾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關聯景點:包公園、包公祠、清風閣、包公墓園
淮軍搖籃
合肥是淮軍的發祥地,淮軍主要將領李鴻章、張樹聲、劉銘傳等9人中有7位是合肥人,2位是合肥周邊廬江人。淮軍由李鴻章創立於19世紀60年代,將我國歷史上幾千年的皇家御林軍發展成現代國防軍,從咸豐到光緒年間,歷經半個世紀的興衰,從內地走向沿海,從安徽走向全國,成為晚清三大政治、軍事集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關聯景點:李鴻章故居、李鴻章享堂、劉銘傳故居
此外,合肥與北京、上海、西安並稱為中國「四大科技之城」。現代著名物理學家、第一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出生在合肥肥西四古巷。1971年至今,他曾先後十餘次回到家鄉探親講學。合肥科技館現設有楊振寧陳列館,楊振寧親自提供了部分藏品。三河古鎮南街四古巷內也修復開放了楊振寧舊居。
楊振寧:著名物理學家、華人首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922年10月出生於合肥四古巷,1957年10月因發現「宇稱不守恆」定律而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家學淵遠,文理兼通,長期擔任全美華人協會會長,為促進中美和中西方學術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❻ 合肥這個名字怎麼來的,歷史多久拜託了各位 謝謝
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始於 先秦時期 前221
求採納
❼ 合肥歷史文化
「合肥」名稱之由來,說法有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於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這是一種說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
雖然「合肥」的名稱在公元一世紀的《史記》中才出現,但根據考古分析,認為遠在新石器時代(公元前30世紀-前20世紀),合肥地區已有人類活動的蹤跡。公元前16世紀夏桀曾被商湯放逐於南巢(即今合肥城附近)。西周時(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這里曾分布著巢、廬、舒等不少小國,東周春秋時代(公元前722年-前481年)這些小國先後為楚國兼並。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年-前221年)這里稱「宋胡」,先為吳國佔有,後被越國兼並,最後又回歸楚國,已是兵家爭奪之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廢封建,立郡縣,此地屬九江郡。
合肥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縣,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淮軍搖籃」著稱。三國時期,魏吳逐鹿,在合肥紛戰32年之久。公元215年,東吳主帥孫權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率八百精銳挫敗東吳十萬大軍,孫權策馬躍過西津橋,落荒而逃,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形象地描寫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爭。作為三國故地,合肥遺存曹操教練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將滿寵修建的「三國新城」遺址,至今流傳著斛兵塘、藏舟浦、箏笛浦等動人傳說。
楚漢相爭時,楚霸王封英布為九江王,改九江郡為九江國(治駐壽春)。西漢時(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此處先是劉邦之子劉長受封的淮南國,漢武帝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取消淮南國,改為九江郡所屬的合肥縣。東漢建武年間劉秀封功臣鏗鐔為合肥候,九江郡又改稱合肥國(候國)。三國時(公元202年-265年),是曹魏的揚州州治。晉代(公元265年-439年),屬淮南郡,是南北貨物運輸線商的重要中轉站。南北朝時(公元420年-581年),是江淮之間軍事上理想的屏障,為南北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
公元581年隋朝統一中國後,恢復合肥縣的名稱,是廬州州治的所在地。自此以後,經歷唐、五代、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合肥一直是廬州(廬州府)的州治(或府治)。是古代的地區政治中心。辛亥革命後在這里是合肥縣。抗戰勝利,曾為國民黨安徽省會。解放後,先為皖北行署所在地,1953年後是安徽省省會。
歷史表明,合肥歷來是一個軍事重鎮或是地區的政治中心。
二千多年來,古城合肥歷經藏三。據《廬州府治》卷4記載。漢代的合肥城距今水西門外約二里,位於今南淝河北岸,四里河東岸,現九零八庫西測。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孫吳和曹魏都非常重視合肥的得失和經營,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孫策攻佔合肥,令嚴象為揚州刺史顧雍為合肥長,不久嚴象被其部下廬江太守李述所殺。合肥地區發生混戰,郡縣殘破,人口大量逃亡,合肥成了一個荒蕪的空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為有效的控制江淮通道,鞏固淮河南北的地盤,首次委任劉馥為揚州刺史,並將揚州州治從歷陽(今和縣)遷到合肥。劉馥就任後,採取各項重建措施「招流亡,廣屯田,興陂,高為城壘,修戰守備」,使一度空曠荒涼的合肥又振興起來,成為當時的軍事重鎮。之後,魏吳為爭奪合肥,進行了歷史三十二年頻繁的戰爭。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張遼威震逍遙津」的典故,就是對在這個時期內發生一次以少勝多的軍事行動的描寫。逍遙津、飛騎橋、藏舟浦就是當時留下的遺跡。曹操為加強合肥的防禦力量,也曾於東漢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秋,親率水兵進駐合肥,教弩台、箏笛浦等處有他當當年活動的傳說。
漢代合肥城的為之,地勢低窪,易遭水患。南北朝時,梁天監五年(公元506年)梁豫州刺史韋睿為奪取北魏的合肥城,曾圍堰肥水灌淹,沖毀了合肥。從此此城池又日趨湮廢。
公元618年李世民統一全國後,令右武侯大將軍尉遲恭,在東距原漢城六里左右的南淝河南岸,選擇地勢高爽、水運便利的地形(即今十字街中菜市以南的范圍),營建新的合肥城,名為金斗城。
北宋初(公元960年)經過五代十國多年戰亂之後,合肥地區又是一片荒涼,詩人王之道在《出合肥北門》中曾作過這樣的描述「斷垣醔石新修壘,折戟埋沙舊戰場。闤凋零煨盡里,春風生草沒牛羊」。衰敗之象,可見一斑。後經近二百年的生息發展,城鎮逐步恢復了繁榮的景象。至南宋時,金兵入侵,宋王朝遷都臨安(今杭州)當時的合肥成了抗金前線。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城市進一步發展,淮南西路統帥郭振見「鎮大城小」著手擴建,將原城牆外一大片土地,連同金斗河,逍遙津,金斗圩一起圍入新建的合肥城內,稱斗梁城,范圍較唐金斗城擴大了很多。城外除築護城河外,並設東、西二水關(水閘)。平時,江南漕糧、輜重可直接由金水河水運入城,城內軍民也有了清潔的水源;戰時關閉有利於防守,在城市布局上,當時已能充分利用自然河道,並考慮了平戰結合。自此以後合肥城的輪廓基本定型。可惜由於連年抗金戰爭,合肥這個當年的邊防重鎮,在宋末又變成「茂林長草、白骨相望、虻蠅撲面、杳無人跡」之地。元世祖忽必烈統治中國(公元1279年),下令平毀全國所有城池,宋斗梁城也被夷為平地。
明代朱元璋統一中國後,於明洪武元年,令中書省事(後封國公)俞通海,在南宋斗梁城原址上重建磚砌城牆,城池比歷代更為堅固,故有「天生重慶鐵打廬州」之稱。由於明初社會秩序穩定,農業生產的恢復河發展較快,使位於金斗河畔的合肥又很快恢復了元氣,顯得異常熱鬧繁華,呈現了「百貨馬並集,千牆鱗次,兩岸悉列貨肆,商賈喧謓」的景象。但到了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0年)廬州知府徐鈺,因害怕起義農民劉六、劉七的進攻,開寬挖深北壕,並將防守較弱的西水關封閉,從此金斗河成了無源之水,逐漸淤塞。由於商船不能直達城內,一度繁華興旺的金斗河兩岸,變的衰敗凄涼,僅在東水關外沿河兩岸,發展了幾百米長,零亂的碼頭、堆場。臭水溝不但影響居民生活河健康,而且每逢暴雨,泄水不暢,低窪的城東南部成了一片澤國。「土牆茅舍、湮塞街?,呼號之慘聞於中夜,每歲而一見」。一度對合肥經濟河生活起過重要的作用的金斗河,成了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一大禍害。合肥城也因此再趨沒落。
清代北洋軍閥,日寇侵佔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合肥雖仍是地區的政治中心,但城市本身已逐步趨向衰敗。至1949年解放前夕,合肥已被摧殘的百業凋零、滿目凄涼,到處斷垣殘壁,遍地污水垃圾。方圓5.2平方公里的城內,建成區僅2平方公里,居住著五萬市民,已衰敗成一座沒落的小城鎮。
安徽省省會合肥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秦置縣,屬九江郡,至今有2200多年的歷史,遺存眾多,名人輩出,文化燦爛,素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淮軍搖籃」著稱。
合肥處於戰略要沖,史稱「淮右襟喉、江南唇齒」,歷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魏吳逐鹿,在合肥紛戰32年之久。公元215年,張遼率八百精銳挫敗東吳十萬大軍,孫權策馬躍過西津橋,落荒而逃,三國演義第67回形象描繪「退後著鞭馳駿騎,逍遙津上玉龍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張遼威震逍遙津」。作為三國故地,合肥遺存曹操教練五百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將滿寵修建的「三國新城」遺址,至今流傳著斛兵塘、藏舟浦、箏笛浦等動人傳說。
合肥是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家鄉,包公一生鐵面無私、不畏權貴、清正廉潔,留下了「包青天」的美譽。公元999年,包公出生在合肥肥東縣解集鄉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進士,任建昌知縣(江西永修),但是,他辭官不授,在家侍奉父母。公元1037年,已39歲的包公登上仕途,離家出任揚州天長知縣,在合肥生活近40年。公元1062年,病逝於開封,次年八月,葬於合肥東郊大興集。合肥是包公的出生地和墓葬地,擁有眾多遺跡。香花墩是包公幼年讀書地,《廬州府志》記載:「香花墩,包孝肅讀書處,蒲葦數重,魚鳧上下,長橋徑渡,竹樹陰翳。」包公祠位於香花墩上,四面環水,始建於公元1066年,是國內外包公祠和包公廟的鼻祖,清末李鴻章捐銀重修;包公墓收斂著包拯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
合肥是淮軍的發祥地,主要淮軍將領的故里,《辭海》的「淮軍」條中,列出淮軍主要將領李鴻章、張樹聲、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聶士成9人中有7位是合肥人,另外2人吳長慶和丁汝昌是原廬州府轄下的廬江人。淮軍由李鴻章創立於19世紀60年代,從內地走向沿海、從安徽走向全國、從傳統走向近代,將我國歷史上幾千年的皇家御林軍改變為國防軍的新式軍隊,從咸豐到光緒年間,歷經半個世紀的興衰,成為晚清三大政治、軍事集團(曾國藩創立的湘軍、李鴻章創立的淮軍、袁世凱創立的北洋集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晚清的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李鴻章是淮軍最重要的將領,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出將入相歷四十年,東亞西歐涉九萬里,掌握著清政府的內政外交。同時,李鴻章鎮壓捻軍、太平軍,簽訂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條約,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合肥是一座科教之城。這里是全國重要的科教基地,世界科技城市聯盟城市之一,國家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正在建設中國科學城。這里擁有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42所高等院校,中國科學合肥物質研究所等200多所科研機構,23萬科研人員,智力資源在全國同類城市中處於領先。全國有8個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合肥佔2個,分別為中科大的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的超導托卡馬史聚變實驗裝置。合肥科教游已成為安徽旅遊的知名品牌,旅遊人學科技,科技人當導游成為合肥一道靚麗風景。
合肥是國家首批園林城市。作為國家首批三個園林城市(北京、珠海、合肥)之一,有「綠色之城」的美稱,是最適合人居的城市。合肥環城公園全長8.7公里、面積137.6公頃,敞開式布局,像一條美麗的「翡翠項鏈」,抱舊城於懷,融新城之中,形成了「城在園中,園在城中,城園交融,渾然一體」的獨特城市風貌。2004年,環城水系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合肥城郊還有紫蓬山、大蜀山兩座森林公園。合肥濱臨巢湖,合肥南側至巢湖的岸線距離僅10公里,是美麗的濱湖城市。
巢湖之濱有一處千年古鎮——三河。三水流貫,具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典型水鄉風貌。三河古稱「鵲渚」,春秋時就已得名,歷史上曾在此發生過著名的吳楚「鵲渚之戰」。1858年,太平軍又在這里取得了震驚中外的「三河大捷」,留下了古城牆、英王府等歷史遺跡。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❽ 合肥天然在合肥有多少年歷史了
天然,意為「美好的自然」,1985年成立的,距今有30年歷史了。合肥天然在安徽地區的影響力還可以,時間也算是很長的。最知名的是收購過費加羅品牌,當年找了大S和何潤東代言,一把火了起來。
❾ 合肥歷史
什麼問題?
❿ 合肥的由來。
合肥之名稱的由來就不能不說到淝水。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華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後分二支,一支東下經城南繞到東關,稱為南淝河;一支向北,與雞鳴山龍井的水匯合後,又分二支:一支折向東流,穿城而過,稱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經壽縣,注入淮河,稱為東淝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即發生在此。晉·謝玄在此地以少勝多大敗符堅。按《爾雅》釋義:「歸異出同」曰肥,這是肥水得名的依據。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一說因古時廬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於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中,《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意思是合肥作為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水運的節點,是南北皮革、鮑魚、木材的轉運站。在當時大運河未開通,邗溝經常淤塞的情況下,地處長江、淮河兩大水系運輸節點的位置使得合肥成為貨殖列傳中記載的十八個商業都會之一。
史記里記載當時的大都會,東南地區只有壽春(安徽壽縣)、吳(蘇州)、番禺(廣州)和合肥。當時為漢置九江郡隸屬縣。合肥之名見於史書為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轄合肥等縣。可見合肥得名還應早於此。東漢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廢合肥侯國,恢復合肥縣。三國時期,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吳王孫權曾多次想奪取合肥但未成功,但為合肥留下了不少千古故事和地名,如張遼威震逍遙津,曹操練兵的教弩台,數兵的斛兵塘,孫權逃跑時躍馬飛過的飛騎橋等等,只是可惜的是名稱仍在,但歲月已磨去了它們的原貌。
南朝宋置南豫州,於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為南豫州南·汝陰郡的郡治之地。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置合州,汝陰屬合州汝陰郡,為州、郡治之地。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合州為北周佔領。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合肥屬廬州,為州治之地。從此,合肥縣之名就固定下來未再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