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上有多少文正公

歷史上有多少文正公

發布時間:2021-03-02 11:40:36

❶ 歷史上謚號「文正公」的大臣有哪些

宋朝得文正謚號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等九名。

元朝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

明朝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

清朝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

宋朝以前「文正」寫做「文貞」

魏徵是歷史上第一個被謚為「文貞」的名臣。

唐朝有魏徵、陸象先、宋璟、張說等人得到了文貞的謚號。

(1)歷史上有多少文正公擴展閱讀

最後一個謚號「文正」的人: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第一個謚號「文正」(文貞)的人: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參考資料

網路_文正

❷ 解讀曾國藩為什麼叫曾文正公

文正是中國古代謚復號,制曾國藩被封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即曾文正公的由來,在中國的歷史上,在唐代以後,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地想得到一個謚號-文正。

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不輕易地把這個謚號給人的。在歷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如范仲淹、曾國藩等。

(2)歷史上有多少文正公擴展閱讀: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2)歷史上有多少文正公擴展閱讀:網路-文正

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多少個連中三元的人

歷史上「 連中三元 」的狀元確切人數應是18位: 一、唐代3名 崔元翰(-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鵬,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禮部侍郎於邵。試題《白雲起封中賦》等。崔元翰是中國第一個「 連中三元 」的人,《全唐詩》存其詩七首。 武翊黃,字坤輿,官大理卿。府選為解頭,及第為狀頭,宏詞為敕頭,時號武氏三頭,生卒不詳。唐官方正史記錄其人其事甚少,吾在這里為其扶位正名。 張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張薦之子,深州陸澤(河北深縣)人,元和九年(814年) 狀元及第。生卒不詳,流傳詩作17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有資料記載唐後期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弟)也是「 連中三元 」的,此屬誤傳,白敏中雖然狀元及第,但鄉試時卻並非第一。 二、宋代六名 孫何(961-1004年),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人,字漢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狀元。英年早逝。著有《駁史通》十餘篇,文集四十卷傳世。 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字孝先,謚號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狀元。官至宰相,無較大政績,著有《王文正公筆錄》傳世。 宋庠(996-1066年),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字公序,初名郊。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甲子科狀元。曾因彈劾范仲淹,被貶揚州。一生久居相位,終無建樹。 楊寊(1014-1044年),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審賢。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壬午科狀元。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潁州,因母親病逝,未及赴任。喪事辦完不久,楊寊亦一病不起,日漸羸弱,終於撒手人寰,年僅三十歲。 馮京(1021-1094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當世。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己丑科狀元。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多次被貶,後為司馬光所看重。一生政績平平。 王岩叟(約1043—1093),字彥霖,宋代大名清平(今臨清杜窪村)人。。《宋史"王岩叟傳》載:「岩叟十八、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性格耿直,剛正不阿,官至丞相。 有人認為陳堯叟、彭汝礪兩位狀元郎亦曾「 連中三元 」,余細心考證後,毅然把二者排除。 三、遼代一名 王棠(?-1094年),涿州新城(河北涿縣一帶)人,字型大小不詳。遼興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狀元。官拜南府宰相,後病逝於任上。在任期間,法度修明,較有政績。宋、遼官方很少記載此案,余在此修訂補上。 四、金朝一名 孟宋獻,生卒年不詳。開封(今屬河南)人,字友之,號虛靜居士。遼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狀元。高中後不久,因母親病逝,哀傷過度,在服喪期間病逝於家。 五、元代一名 王崇哲,生卒年不詳。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人,字元舉。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漢人、南人榜,考題較難)狀元。在歷史上無甚功勛。 六、明代兩名 黃觀(1361—1402),字瀾伯,又字尚賓,安徽省貴池縣清江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試策論中主張「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中國元擾,邊境元虞」,取殿試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試(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獲第一名,時人稱「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後燕王朱棣「靖難」,攻破南京,正在長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的黃觀,得悉惠帝已死,自知大勢己去,投江自盡。黃觀在好多官方古本上連狀元的記載都沒有,余認真查解,確系「 連中三元 」,特此增訂。 商輅(1414-1486),浙江淳安人,字弘載,號素庵,謚號文毅。1435年鄉試第一,之後屢試不中,10年後會試第一,繼而殿試第一,為明英宗正統十年乙丑科狀元。嚴格地說商輅不能稱之為「 連中三元 」,而應該叫做「獨中三元」。他為人直言持正,剛正不阿,與於謙同朝為臣。官至吏部尚書,世人盛贊「一代賢相」。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以及所纂《宋元通鑒綱目》、《寰宇通志》等書。 有人把明代狀元楊守勤劃入「 連中三元 」的行列里,其實他在鄉試時只取得了第三名,所以不能入圍,特在這里澄清。 七、清代兩名 錢棨(1734-1799年),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振威,號湘舲。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狀元,同榜進士有陳萬青和汪學金等。一生建樹不多。 陳繼昌(1791-1840年),廣西臨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號蓮史。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狀元。同榜進士有徐乃普和陳鑾等,官至江蘇巡撫。著有《如話齋詩存》、《殿試策》。 補充: 八、 連中三元 的武狀元歷史上僅有兩名 王名 世,字、號、生卒年均不詳,浙江永嘉英橋(今龍灣)人,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武舉順天鄉試 解元 ,萬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舉會元、狀元。因明崇禎四年前武舉沒有殿試,故會元即可稱狀元。王名世勉強可以算做「連中三元」。 王玉 壁(1617一1706年),字楚珩,浙江富陽人,十三歲開始向外祖父學習武藝。臂力過人,能開強弓,作左右射, 明崇禎 九年(公元1636年),他二十歲,參加浙江鄉試,中武解元(第一名)。清順治八年(1651年)再應浙江鄉試武科,中解元。次年,進京會試,中會元;殿試欽點一甲一名武狀元。官至總兵,律己甚嚴,雙鐧終日不離身,治軍頗有成效。1706年無疾而終,享年89歲。

❹ 請問歷史上謚號「文正公」的大臣都有誰



李昉(925-996),字明遠,北宋文學家,深州饒陽縣五公村人。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皇帝去南郊祭祀,跪拜時摔倒,幾天後去世。贈司徒,謚文正。

王旦(957—1017),北宋大名莘縣(山東)人,字子明。太平興國進士。真宗時入相,進太保,當國最久。事至不膠,有謗不校,引薦朝士,不令其人自知。以天禧元年(1017年)卒,壽六十一,追封魏國公,謚文正。

王曾(978-1038),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字孝先。咸平中(998—1003)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死於任上享年六十一歲。贈侍中,謚文正。

蔡卞(1048-1117)字元度,興化仙遊人,蔡京弟。徽宗政和七年(1117),蔡卞告假返鄉祭祖,逝於途中,享年70歲,贈太傅,謚文正。

鄭居中(1051-1123),字達夫,北宋河南開封人,進士及第,由中書舍人連升至翰林學士。因與蔡京不合,罷改資政學士,後再出任樞密院,官累特進,尋拜居中為少保、太宰,仍事事與蔡京立異。入朝暴遇疾回舍,數日卒,年六十五。贈太師華原郡王,拜太宰,加少師,封燕國公。卒謚文正。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蘇州)人。皇佑四年(1052)卒,謚文正,贈魏國公。

司馬光(1019~1086), 山西聞喜縣涑水鄉人, 字君實,陝州夏縣(山西)涑(s ù)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官至宰相,當政八月即逝,追封溫國公,謚文正。

蔡沈(1167--1230) ,字仲默,宋建陽人,世稱九峰先生。紹定三年,蔡沈逝世,謚「文正」。 (此人得謚文正不知是本謚,還是元明兩代追謚或加謚的,尚待考,也請知之者指點)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人。死後70年,南宋乾通6年,追贈太師,謚文正。



虞仲文字質夫,武州寧遠人也,仕為遼相。歸金,授樞密使平章政事,封秦國公。年五十五卒,謚文正。天會七年,贈兼中書令。正隆二年,改贈特進、濮國公。(生卒年待考)

張行簡(?——1215),莒州日照(今山東日照縣)人,字敬甫。生年不 詳,卒於金宣宗現佑三年(1215)。金世宗大正十九年(1179) 己亥科狀元。貞佑三年(1215),病逝於任上。朝廷追贈銀青光祿大夫, 謚文正。



耶律楚材(1190-1244),金與蒙古國官員。契丹族,字晉卿,號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圖撒合里(意為長髯人)。契丹皇室後裔。卒後追封廣寧王,謚號文正。

耶律有尚 字伯強,遼東丹王十世孫。卒年八十六,賜謚文正。(待考)

竇默(1195-1280) 元初名醫、名臣、名儒,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字漢卿,廣平府肥鄉縣城西村人。卒後追贈太師,封魏國公,謚文正,故後人多稱其「竇太師」和「竇文貞(正)公」。

許衡(1209-1281) 元懷孟河內人,字仲平,號魯齋。及死後,世祖加贈司徒,封魏國公,謚文正。

劉秉忠(1216-1274)字仲晦,初名侃,因從釋氏,又名子聰,拜官後始更今名。其先瑞州人也,世仕遼,為官族。卒贈太傅,封趙國公,謚文貞。成宗時,贈太師,謚文正。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

廉希憲(1231—1280),元代政治家,維吾爾族。其祖上均為高昌世臣。大德八年(1304),追封魏國公,謚文正。加贈恆陽王。
何瑋(?-1310),易州易縣人。至大元年,遷太子詹事,兼衛率使。三年,改河南行尚書省平章政事,卒。贈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梁國公,謚文正。

吳澄(1249-1333),撫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字幼清,學者稱草廬先生。元統元年(1333),卒於家,年八十五。贈江西行省左丞、上護軍,追封臨川郡公,謚文正。

王壽(1250?-1310),字仁卿,涿郡新城人。卒年六十,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國、薊國公,謚文正。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建文帝之忠臣,寧海人。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工文章,名書室曰正學,官侍講學士,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詔之命而被殺,福王時追謚文正。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明湖廣茶陵(今屬湖南)人,
長期生活在北京。天順八年(1464)進士,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為朝廷重臣。1516年(正德十一年),李東陽病逝,享年70歲,贈太師,謚文正。

謝遷(1449-1531),字子喬,浙江餘姚人。明成化11年(1475),謝遷應試,得中狀元,授修撰職。明孝宗時,以少詹事入內閣,參預機務,隨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輔政時天下皆稱之為賢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後以年老而辭歸。卒謚文正,著有《歸田稿》。

劉理順(1581?-1644),字復禮,杞縣人。萬曆中舉於鄉。十赴會試,至崇禎七年始中式。及廷對,帝親擢第一,還宮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碩矣。」拜修撰。益勤學,非其人不與交。卒後贈詹事,年六十三,謚文正。清朝賜謚文烈。

倪元璐(1593~1644) 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李自成攻陷京城時,自縊而亡,謚文正,清代時追謚文貞。



湯斌(1627~1687) ,別號荊峴,晚號潛庵,河南睢州人。雍正中,入賢良祠。乾隆元年(1736),謚文正。道光三年,從祀孔子廟。

劉統勛(1698-1773)字延清,另字爾鈍,清內閣學士,刑部尚書,高密縣逄戈庄(原屬諸城)人。卒於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年75歲,謚文正,乾隆帝臨其喪,見其「室無長物,寒氣襲人」,為之大慟。回至乾清門,對諸臣流涕道:「朕失一股肱!」不久又道:「統勛乃不愧為真宰相!」可見對其倚重與尊寵。

朱珪(1731-1806)字石君,號南厓,直隸大興人。乾隆年進士,授仁宗學,官至體仁閣大學士。逝世,嘉慶帝親往府上弔唁,由於朱家大門低矮,御車不能入,嘉慶帝便步入,並哭之深哀,給帑銀二千五百兩治喪,晉贈太傅,入祀賢良祠,予謚「文正」。上親臨奠三爵。

曹振鏞(1755—1835),字儷生,號懌嘉,尚書文埴子。道光十五年卒,道光帝親臨吊喪,下詔褒恤,賜謚文正,入祀賢良祠。

杜受田(1788~1852),字芝農(杜愕子),清山東濱州人(今濱城鎮南街杜家),道光進士。1852年(清咸豐二年)七月九日,在實施賑務途中觸染暑疫,卒於淮安清江浦,時年64歲。咸豐帝甚痛,贈太師、大學士,謚「文正」。

曾國藩( 1811 ~ 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湖南湘鄉人。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謚文正。

李鴻藻(1820—1897),字蘭孫,直隸高陽人。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以病乞假,旋卒,年七十八歲。予謚文正,贈太子太傅。

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容卿、蟄生,別號澹靜老人,謚文正,壽州(今壽縣)人,1827年4月7日(清道光七年三月十二日)生。咸豐九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卒年八十有二,贈太傅,謚文正。

台灣鄭氏朝廷
陳永華(?—1680)字復甫,福建同安人。明亡時剛中秀才,後參加鄭成功軍,為成功謀士。收復台灣後,任總制,留守廈門。鄭經嗣位,官至東寧總制使,盡力輔佐。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提倡種蔗製糖,設置學校。後為馮錫范、劉國軒所忌。1680年3月,陳永華自請解除兵權,因憂悒成疾,當年在台灣病逝。鄭經親臨吊喪,謚文正。

❺ 歷史上真正堪稱的上謚號文正的有哪幾個人

「文正」這個謚號一開始並不是叫「文正」而是叫「文貞」,到了宋朝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名字叫趙禎,為了避諱所以從宋仁宗開始「文貞」就改為了「文正」,到了夏竦被擬定要謚為文正的時候,司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謚號。皇帝不肯輕易給人。因此無論是「文貞」還是「文正」,歷史上能得此謚號的並不多,排除了某些明顯名不副實的之外,今天就列出歷史上謚號文正的八大名臣。
魏徵
歷史上第一個被謚為「文貞」的名臣就是唐太宗時期赫赫有名的諫臣魏徵。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和魏徵的犯言直諫是分不開的:魏徵一生面陳諫議有五十次,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而且魏徵的直諫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毫不顧忌唐太宗的臉面,李世民數次都被他逼得惱羞成怒,對他可以說是即重用他,內心或多或少又有點怕他的犯言直諫,生怕讓自己無法下不來台。
宋璟
唐玄宗時的一代名相,開元盛世的重要締造者之一,與房玄齡、杜如晦、姚崇並稱唐朝四大賢相。七十五歲時去世,謚號文貞。
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可能是名氣最大的謚號文正的名臣,畢竟世稱範文正公這樣直接的真的不多。
司馬光
「文正」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謚號其實和司馬光有很大關系,是他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以他在當時巨大的影響力,宋哲宗給他「文正」也許是對他的肯定吧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先後輔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餘年,是蒙古帝國初期重要的輔臣之一,死後謚號文正。
李東陽和謝遷
弘治中興的三大名臣李東陽,謝遷和劉健就有兩人的謚號居然都是最高的文正(劉健謚號「文靖」要低一點),據說李東陽將死之時,大學士楊一清來看他,見李東陽為謚號擔憂就向他表示,他死後會給他文正的謚號,垂死的李東陽竟在床上向楊一清磕起頭來,從中可見文正這個謚號在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
曾國藩
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不僅台上台下明爭暗鬥,就是在死後謚號上也爭斗不已,不過最後勝出的還是曾國藩。曾國藩謚號文正,李鴻章謚號文忠,張之洞和左宗棠謚號文襄,從謚號來看,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襄再次之。世人以文正公稱呼的,一個是范仲淹範文正公,一個就是曾國藩曾文正公。

下面是歷史上各朝各代所有獲得「文正」謚號的:
唐朝
魏徵是歷史上第一個被謚為「文貞」的名臣。
唐朝有魏徵、陸象先、宋璟、張說等人得到了文貞的謚號。在唐朝的時候,張說被謚為文貞,還是皇帝親自下詔,才結束了朝臣們關於張說該不該謚文貞的謚號的爭論。
北宋
宋朝得文正謚號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等九名。
元朝
元朝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
明朝
明朝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
清朝
清朝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

❻ 歷史上自從科舉以來到結束,有多少人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分別在哪幾個朝代叫什麼的

網路一下就能找到的啊,我給你復制粘貼過來吧
歷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確切人數應是18位: 一、唐代3名 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鵬,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禮部侍郎於邵。試題《白雲起封中賦》等。崔元翰是中國第一個「連中三元」的人,《全唐詩》存其詩七首。 武翊黃,字坤輿,官大理卿。府選為解頭,及第為狀頭,宏詞為敕頭,時號武氏三頭,生卒不詳。唐官方正史記錄其人其事甚少,吾在這里為其扶位正名。 張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張薦之子,深州陸澤(河北深縣)人,元和九年(814年) 狀元及第。生卒不詳,流傳詩作17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有資料記載唐後期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弟)也是「連中三元」的...
二、宋代六名
孫何(961-1004年),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人,字漢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狀元。英年早逝。著有《駁史通》十餘篇,文集四十卷傳世。
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字孝先,謚號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狀元。官至宰相,無較大政績,著有《王文正公筆錄》傳世。
宋庠(996-1066年),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字公序,初名郊。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甲子科狀元。曾因彈劾范仲淹,被貶揚州。一生久居相位,終無建樹。
楊寊(1014-1044年),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審賢。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壬午科狀元。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潁州,因母親病逝,未及赴任。喪事辦完不久,楊寊亦一病不起,日漸羸弱,終於撒手人寰,年僅三十歲。
馮京(1021-1094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當世。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己丑科狀元。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多次被貶,後為司馬光所看重。一生政績平平。
王岩叟(約1043—1093),字彥霖,宋代大名清平(今臨清杜窪村)人。。《宋史"王岩叟傳》載:「岩叟十八、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性格耿直,剛正不阿,官至丞相。
有人認為陳堯叟、彭汝礪兩位狀元郎亦曾「連中三元」,余細心考證後,毅然把二者排除。

三、遼代一名
王棠(?-1094年),涿州新城(河北涿縣一帶)人,字型大小不詳。遼興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狀元。官拜南府宰相,後病逝於任上。在任期間,法度修明,較有政績。宋、遼官方很少記載此案,余在此修訂補上。

四、金朝一名
孟宋獻,生卒年不詳。開封(今屬河南)人,字友之,號虛靜居士。遼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狀元。高中後不久,因母親病逝,哀傷過度,在服喪期間病逝於家。

五、元代一名
王崇哲,生卒年不詳。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人,字元舉。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漢人、南人榜,考題較難)狀元。在歷史上無甚功勛。

六、明代兩名
黃觀(1361—1402),字瀾伯,又字尚賓,安徽省貴池縣清江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試策論中主張「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中國元擾,邊境元虞」,取殿試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試(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獲第一名,時人稱「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後燕王朱棣「靖難」,攻破南京,正在長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的黃觀,得悉惠帝已死,自知大勢己去,投江自盡。黃觀在好多官方古本上連狀元的記載都沒有,余認真查解,確系「連中三元」,特此增訂。
商輅(1414-1486),浙江淳安人,字弘載,號素庵,謚號文毅。1435年鄉試第一,之後屢試不中,10年後會試第一,繼而殿試第一,為明英宗正統十年乙丑科狀元。嚴格地說商輅不能稱之為「連中三元」,而應該叫做「獨中三元」。他為人直言持正,剛正不阿,與於謙同朝為臣。官至吏部尚書,世人盛贊「一代賢相」。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以及所纂《宋元通鑒綱目》、《寰宇通志》等書。
有人把明代狀元楊守勤劃入「連中三元」的行列里,其實他在鄉試時只取得了第三名,所以不能入圍,特在這里澄清。

七、清代兩名
錢棨(1734-1799年),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振威,號湘舲。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狀元,同榜進士有陳萬青和汪學金等。一生建樹不多。
陳繼昌(1791-1840年),廣西臨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號蓮史。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狀元。同榜進士有徐乃普和陳鑾等,官至江蘇巡撫。著有《如話齋詩存》、《殿試策》。 八、連中三元的武狀元歷史上僅有兩名
王名世,字、號、生卒年均不詳,浙江永嘉英橋(今龍灣)人,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武舉順天鄉試解元,萬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舉會元、狀元。因明崇禎四年前武舉沒有殿試,故會元即可稱狀元。王名世勉強可以算做「連中三元」。
王玉壁(1617一1706年),字楚珩,浙江富陽人,十三歲開始向外祖父學習武藝。臂力過人,能開強弓,作左右射,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他二十歲,參加浙江鄉試,中武解元(第一名)。清順治八年(1651年)再應浙江鄉試武科,中解元。次年,進京會試,中會元;殿試欽點一甲一名武狀元。官至總兵,律己甚嚴,雙鐧終日不離身,治軍頗有成效。1706年無疾而終,享年89歲。

❼ 司馬文正公是指誰

司馬文正公是指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實,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司馬池之子。漢族,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原籍陝州夏縣(今屬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生平
司馬光,山西夏縣人。其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為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屬翰林學士院),在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司馬光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光」,七歲時,司馬光「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中進士甲科,在華州(今河南鄭縣)擔任地方官。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後經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至和元年(1054),隨龐籍到並州(今山西)為官,後改並州通判。嘉祐二年(1057)龐籍因事獲罪,司馬光引咎離開並州。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知諫院。嘉祐六年(1061)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
司馬光立志編撰《通志》,作為統治者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覲宋英宗,英宗命設局續修,並供給費用,增補人員。宋神宗即位後,以其書「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鑒》,並親為寫序。此時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司馬光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神宗命他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熙寧三年(1070),自請離京,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現陝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鑒》,元豐七年(1084)成書。書成後,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
元豐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後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罷黜新黨,盡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司馬光執政一年半,即與世長辭,「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靈柩送往夏縣時,「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家家掛象,飯食必祝」。死後,宋哲宗將他葬於高陵。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賜碑「忠清粹德」。
對司馬光的為人,朱熹評論:公忠信孝友恭儉正直出於天性,其好學如飢渴之嗜飲食,於財利紛華如惡惡臭;誠心自然,天下信之。退居於洛,往來陝洛間,皆化其德,師其學,法其儉。有不善曰:君實得無知乎!博學無所不通。(《三朝名臣言行錄》卷7)
成就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司馬光的獨樂園,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資治通鑒》書局所在地。這里環境幽美,格調簡素,反映了園主的情趣和追求。其書局在汴京時已奉詔成立,除了司馬光之外,當時的著名學者劉恕、劉攽和范祖禹都參與了書局的工作。其中,司馬光任主編,劉恕、劉攽、范祖禹為協修,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司馬光來洛陽後,便把《資治通鑒》書局由汴梁遷到洛陽。在獨樂園中常住的不僅有書局的工作人員,當時洛陽的名賢如二程、邵雍、文彥博、呂蒙正等也常來此聚會,堪稱是一個學術中心。
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
《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師,創法立制,而不知跡古人之所以得,鑒古人之所以失,則求勝而敗,圖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新注資治通鑒序》)王應麟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清代大史學家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十七史商榷》卷1)。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評價《通鑒》時說:「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其餘兩人是孔子和孟子)。

❽ 皇帝的號如文景…帝、歷…王、宣…公,是死前還是死後有的。那曾文正公(曾國藩)又是怎麼回事

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志。「紀元」亦稱建元,是紀錄年度之始。西漢以前,一個皇帝無論時間長短,都是既不改元,又無年號,一元到底,概稱XX帝的XX年。王號紀年比年號紀年方便一些。彼時,承襲王位者,也只採用王號紀年,不建年號,如周惠王元年。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封建帝王們出於政治的需要,便逐漸改變了紀年的方式。我國歷史上正式改元是從漢武帝開始。正式建立「年號」作為制度傳襲下來,則在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後。年號實行後,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號」,即稱為改元,一直延續至清末「宣統」為止。辛亥革命後,所用的民國歲次和袁世凱的「洪憲」仍留有年號的遺跡。
我國歷代各朝所定的年號,為了稱謂之便,大多以兩個字命名,如漢初建、晉永和、唐貞觀、宋元嘉、明萬曆等等。但也有很少數是三個字、四個字以至六個字的。三個字年號是從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國」開始的。之後的還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個字的年號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則天稱帝後採用的「天冊萬歲」、「萬歲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還有六字年號,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惠宗「天賜禮盛國慶」等。
封建帝王年號在用詞上是十分考究的,總要經過反復篩選,采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應、元、天、中、永」等字開頭。因此歷史上歷代年號的採用,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重復現象,如用「建武」作年號的有7個;「建興」有11個;「太平」做年號的達9個之多;另外「中興」、「永和」、「永平」、「永興」、「建和」、「建平」,這些年號就分別各有6個皇帝使用過。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歷史知識,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導致年號重復。

先看廟號
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 商朝 ,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准,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謚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謚號制度也廢止了。

漢朝 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 劉邦 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慣用之),謚號為高皇帝(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謚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謚號,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劉盈上廟號)、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劉秀上廟號);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劉庄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上廟號)。東漢另外還有幾個皇帝孝和、孝安、孝順、孝桓四帝有廟號,不過孝獻帝時被取消。

到了 唐朝 ,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 皇帝 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 祖 」字或「 宗 」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 太祖 」或「 高祖 」,如漢太祖、 唐高祖 、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 唐太宗 、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濫,始於 曹魏 。到 十六國 時期,後趙、前燕、後秦、 西秦 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 謚號 之前,同謚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 唐朝 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 漢武帝 、 隋煬帝 ,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 唐太宗 、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謚法,但是通常也選擇具有美好意義的字,例如太、世、高、神、聖、仁、睿、明、章等等。從唐朝以後開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廟號常常為「太宗」。如果王朝帝系發生變化,則其廟號為「世祖」或「世宗」。但是這並不是成例,也並不是通例。以下將中國歷史上廟號為太、世的帝王簡要摘列如下:

漢太宗 文皇帝 劉恆 開國皇帝高祖劉邦庶五子 西漢第五代皇帝

晉太宗 簡文皇帝 司馬昱 開國皇帝中宗司馬睿少子 東晉第八代皇帝

成漢太宗 武皇帝 李雄 益州牧李特第三子 成漢開國皇帝

前涼太宗 成王 張茂 開國國王高祖張寔弟 前涼第二代國王

前秦太宗 高皇帝 苻登 世祖苻堅族孫,苻敞子 前秦第六代皇帝

宋太宗 明皇帝 劉彧 開國皇帝高祖劉裕孫,太祖劉義隆第十一子 宋第六代皇帝

梁太宗 簡文皇帝 蕭綱 開國皇帝高祖蕭衍第三子 梁第二代皇帝

北魏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開國皇帝太祖拓跋跬長子 北魏第二代皇帝

唐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李世民 開國皇帝高祖 李淵 次子 唐第二代皇帝

宋太宗 至仁應運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趙光義 開國皇帝太祖 趙匡胤 弟,趙弘殷次子 北宋第二代皇帝

遼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開國皇帝太祖 耶律阿保機 第二子 遼第二代皇帝

金太宗 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 完顏吳乞買(完顏晟) 開國皇帝太祖 完顏阿骨打 弟,完顏劾里本第四子 金第二代皇帝

明太宗 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明第三代皇帝

清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愛新覺羅 皇太極 開國皇帝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第八子 清第二代皇帝

再看謚號:
為中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謚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謚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謚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謚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賜謚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西漢到清朝末期,歷代宗室、百官得謚者共10473人,而明代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謚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

種類:
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乎謚」,沒有「惡謚」。善、惡「謚號」則源自西周共和以後,另外還有「私謚」。謚號的選定根據謚法,謚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等。
「下謚」之「惡謚」: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並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
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
徽號

規則: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簧王、趙孝成王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謚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謚法。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漢代時期恢復謚法,而且這一時期謚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謚法。漢代以後,謚號大多為兩個漢字:漢文帝劉恆「謚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為謚法發展時期。謚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美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武則天時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兩字謚號的舊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謚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元聖文神武皇帝」。

皇後之「尊號」即「徽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後」,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二十五個宇(見慈禧條)。宋代皇帝謚號比唐時更加謚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謚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謚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謚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謚號字數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謚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謚號為:後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謚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❾ 王文正公是指誰

「王文正公」的意思應該是指王文正這個人,古人在對方姓名的後面加上「公」專字用以表示對屬對方的尊敬!一般是書面用語。
「王文正公」有以下幾種可能:
1,姓王,名文正。不過這種幾率在古代很小。因為直接喚名再加「公」字,矛盾。
2,姓王,字文正。這種幾率在古代比較大。
3,姓王,謚號「文正」。這種可能性最大。因為這樣的人影響力夠大,所以有人寫他。這樣的人歷史上姓王的有幾個,宋代的王旦,王曾;元代的王壽等。
就這樣,希望對你有幫助!

❿ 歷史上有哪些驚人的巧合呢

蔣委員長這個自詡為曾文正公及王陽明最虔誠的信徒做夢都沒想到,在我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隊伍中,第一個沖入自己“老巢”的不是別人,不是別人,而是素有有倒戈大王之稱的前國軍將領吳化文,這一神奇的“巧合”足以讓人驚掉下巴,估計微操大師要哭暈在廁所里了。

吳化文可以說是“投機”界的大神,一生“投”過四家大公司(馮玉祥集團、蔣氏集團、汪偽集團、人民集團)都很成功。

馮玉祥可以說是吳化文走上“投機”界的引路人,甚至說成導師也不為過(抗戰後馮為其選了績優股人民集團)。吳化文在十六歲那年為了生計投到了馮玉祥部下當了一名小卒,由於為人機靈辦事利索受到了馮玉祥的賞識,二十來歲被馮保送入軍校深造,學有所成後的吳化文擔任馮部師參謀長,對於曾經走投無路的年輕人來說,如今前途一片光明,從此踏上了“投機”之路。首先是背板了恩師投到了同門師兄韓復渠部,混得可謂風生水起,從一個團長干至濟南警備司令,吳化文的第一次“投機”馮玉祥集團可以說相當的成功。

自豫東戰役結束不久後濟南周邊方圓數百里的區域已經被我軍所控制,濟南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座孤城,守城司令王耀武曾建議放棄濟南將兵力撤往徐州,但是被蔣介石給否決了。王耀武深感守城兵力不足不得不讓吳化文部吃好喝好睡好,放下身段當大爺供著,而擔任濟南西線防衛任務的吳化文也知道濟南很難守得住,這次被逼到了牆角已無迴旋之地。因此,“投機”大神吳化文認為時機已到了,切勿步入郝鵬舉的後塵,在濟南攻堅戰打響的第三天,吳化文正式“投”了人民集團,而且是永久性持股。

蔣委員長得知吳化文濟南反水後估計要氣暈,因為他怎麼也料不到這個曾在沂魯犯下重罪而且還曾披過日偽這身皮囊的老吳,還能得到原諒。更讓他驚掉下巴的是,老吳起義後其部被成的部隊,在渡江戰役中跟開了掛似的,居然成為了攻入自己“老巢”的首支部隊,歷史總是如此巧合。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投機”蔣氏集團和汪偽集團時曾幹了太多不光彩的事,但吳化文後半生過得還不錯並且安穩地走了。而“走得好,不如走得巧”,要不或者能再多活兩年估計就難說咯,走得如此之“巧合”。進一步來說,對於曾經里外不是人的老吳“投”了人民集團後能獲如此結局,不愧為“投機”界的大神。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有多少文正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