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三個選擇的歷史是什麼

三個選擇的歷史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02 11:17:12

⑴ 30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做出三個選擇

1、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狀況不允許走資本主義道路。
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從19世紀下半期開始萌芽,但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始終沒有發展為獨立的力量。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未完全斷絕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聯系,在政治上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和力量,他們所具有的軟弱性、動搖性,決定了沒有徹底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能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來尋求生存和發展。中國沒能發展成獨立的完全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狀況並沒有因國民黨的執政而改變。國民黨取得政權後,既沒有兌現它所許諾的「平均地權」,也沒實現它所聲稱的「發展民族工商業」,倒是依附於帝國主義、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資本和「四大家族」聚斂了大量財富,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對國民黨政權的完全失望,使中國的普通民眾和知識界堅定地站在了中國共產黨一邊。民主黨派紛紛明確表態支持中國共產黨改造舊中國、開辟新道路的政治、經濟主張。甚至連主張第三條道路的知識分子也不反對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中國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得到了工農大眾的支持,得到了知識分子的贊同,得到了各民主黨派的擁護。
2、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的新特點促使中國人民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正處於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中國要完成近代以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必須擺脫帝國主義的束縛。毛澤東同志指出:「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佔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況。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的矛盾,決定了中國要選擇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30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政治、信仰恐慌,使得資本主義的吸引力不斷下降。而當時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蒸蒸日上。經濟建設取得輝煌成就。在經濟危機打擊下,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華經濟掠奪,日本更是悍然發動侵華戰爭。民族危機促使人們尋找新的出路。社會主義蘇聯為中國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制度選擇和新的社會樣板。因此,走俄國人的路,成為許多先進分子的共識。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影響力迅速擴大,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3、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決定了中國必然走社會主義道路。
從中國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的特性來看,農民階級是民主革命的最大力量,但由於他們的經濟和文化條件而帶有分散性和某些落後性;民族資產階級有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強烈願望,但由於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和能力;工人階級是中國最先進、最革命、最有組織性的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天然領導階級。因此,中國的民主革命只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理所當然地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在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而沒有其他哪個政治力量能夠提出正確的綱領,團結一切進步力量,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問題,解決中國實現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問題。無產階級作為領導階級,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者,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後,必然要把這一革命引向社會主義方向。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在這兩個階段中間,「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階段」。這就決定了中國必然走社會主義道路。
綜上所述,中國之所以沒有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是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不是由哪一個政黨、哪一部分人的主觀意願決定的,而是中國人民包括工人、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其他社會階層人士共同作出的選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⑵ 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做出三個選擇

無論是農民階級、洋務派、維新派、還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都不能領導中國專革命;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方案屬脫離實際,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因此,中國人民的「三個選擇」是歷史的必然。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所以中國人民的「三個選擇」是正確的,也是必然的。

⑶ 如何理解中國近代史三個選擇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從近代化方式的角度來看,中國近代史的三個選擇分別是: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和暴力革命。
洋務運動是19C60s——90s,清政府在一些開明大臣的主張下進行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主張創辦軍用工業以「自強」,創辦民用工業以「求富」,並且派遣留學生,創辦新式教育。
維新變法是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主張:在政治上主張開議院,倡議民權,限制封建君主的權利,實行君主立憲;經濟上主張振興實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思想文化上,傳播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思想,介紹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學說,批判中國傳統的封建倫理綱常。
暴力革命最初由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來的,他們以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革命的思想武器,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理論綱領;其基本主張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暴力革命的主張後來成為了近代中國的主流話語,縱觀整個20世紀,中國在不斷進行著影響深刻的革命。
19世紀以來,中國遭受到的內憂(粵、捻、回等)外患(外國的歷次侵略)促使一些先進中國人尋求強國的道路。而他們對中國如何從傳統步入近代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以上的三個選擇均是這種探索的一部分,他們對於現代化的要求也有許多類似之處,但實現的手段卻大相徑庭。
洋務運動興辦的近代工業提高了當時中國的工業水平,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文化、技術,也為近代中國培養了一批具有先進的世界眼光的新知識分子,開放了風氣。然而隨著甲午海戰的失敗,新興的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認為洋務運動不夠徹底,要求進行更深入的改革,通過立憲的方式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政體,振興實業,啟蒙大眾。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變革中的氣氛越來越激進,最後發展為以暴力結束君主制、直接學習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總統共和制的主張,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巨變。
這個過程是伴隨著情勢的惡化和內外刺激的加劇而不斷推進的,越發展到後期,氣氛越緊張,主張越激進。發展至辛亥革命時,中國的社會已逐漸習慣於通過劇烈的陣痛來實現徹底轉變。此後的中國社會以「革命」為先進,以「反革命」為落後,各派紛紛以「革命」自我標榜,以致於有了20世紀持久的中國革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北伐戰爭,以及後來中共領導的革命(甚至包括文革)。這種過於激進的思想也有一定的負面作用。

⑷ 急~~~~~~~三個歷史性選擇是什麼

人生如登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人生有若干個階段,哲人們有各自的劃分辦法。丹麥哲學家齊克果將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即:審美階段、道德階段和宗教階段。而德國哲學家尼采則認為,人生有三個時期,即:合群時期、沙漠時期和創造時期。合群時期,自我尚未蘇醒,個體隱沒在群體之中;沙漠時期,自我意識覺醒,開始在寂寞中思索;創造時期,通過個人獨特的文化創造而趨於永恆之境。從兩位西哲的邃思聯想開去,在中國古代的禪宗、詩學、美學諸領域,也有好些關於人生三境的妙論。

宋代禪宗將修行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第二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第三個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三個境界中都有「空」字,三個境界就是對「空」的三種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尋」,表明人向上天追問自身起源,追問所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三個千古難題。第二境界中的「無」,表明人已經從自然中剝離出來,與外在的「水流花開」自成一獨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萬古」與「一朝」的融合同一,則說明人對有限時空的超越,經過否定之否定之後達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禪宗思想的影響,南宋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學詩的三境:「其初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肆筆而成;既識羞愧,始生畏縮,成之極難;及至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也。」就詩人的主體而言,心靈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醜,處於童貞狀態;當認識到規矩和成法之後,就陷入束縛和捆綁之中;最後擺脫一切外在的桎梏,獲得了主體與客體的契合,也獲得了真正的、純粹的自由。這時,方能「行住坐卧,無非是道,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嚴羽之後,詩人潘德興又雲:「詩有三境,學詩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煉,終尚自然,詩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說詩,其實何嘗不是在說人生呢?返樸歸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終將禪學、詩學與人生哲學融會貫通,鑄為一體的,是晚清一代宗師王國維。王氏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與齊克果、尼採的描述相比,王國維的論述是典型的中國式的,是詩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貫注。它包蘊了一種純粹的生命體驗,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設定了生命氣息充盈的坐標,引導人達到一種永恆的自由之境。

⑸ 中國近代史三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

國外沒有這種說法,不過D說是就是

⑹ 中國近代史中「四個選擇」的意義是什麼

「四個選擇」具有深刻的歷史必然性,歷史和人民所作的「四個選擇」,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後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

中國近代史講了以下四個選擇:

1、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2、維新派: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3、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思想文化。

4、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6)三個選擇的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

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擺脫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

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⑺ 歷史中 三個選擇 的歷史必然性和正確性

無論是農民階級、洋務派、維新派、還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都不能領版導中國革命;資權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方案脫離實際,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因此,中國人民的「三個選擇」是歷史的必然。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所以中國人民的「三個選擇」是正確的,也是必然的。

⑻ 歷史和人民做出了哪三個選擇,他們為什麼會做出這三個選擇

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

馬克思主義

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一)只有馬克思主義能夠救中國
近代以來,為了挽救國家危亡,中國的先進分子歷盡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但學習西方的努力在實踐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這些挫折和失敗,尤其是辛亥革命的流產,使得人們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不能指導中國人民的斗爭走向勝利。在當時的先進分子中,有的人在宣傳西方式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時,已經開始對它有所懷疑和保留了。

2.(二)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第一,馬克思主義使得中國先進分子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
第二,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工農政權,運用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當時的中國與俄國的國情相似,封建壓迫嚴重,經濟文化落後,軍閥混戰,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只有靠馬克思主義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第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是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關鍵,它聯合了工人、農民、士兵和學生等,具有雄厚的群眾基礎。五四運動就是一場真正的群眾運動。
第四,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思想條件,其理論也成為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歷史表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必然的、正確的。

二、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必然性正確性
(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群眾是由階級劃分的,階級是由政黨來領導的,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在中國工人階級政黨出世以前,中國國民黨,在中國起著領導作用。但辛亥革命以後,五四運動時,國民黨是站在群眾之外的。國民黨已不能領導革命,成立新的政黨來領導中國革命已成為近代社會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無產階級的產生、發展和壯大,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階級基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思想基礎;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創造了幹部和組織條件;十月革命的影響和共產國際的幫助給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外部條件。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二)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
中國共產黨一開始便旗幟鮮明地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理論來觀察和分析中國的問題,並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眾工作,它作為最先進的階級——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中國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根本對立的,它掌握和運用著馬克思主義這個銳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的理論,為中國人民指出了一條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的基本線索,指明了走向勝利的道路。

三、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正確性
(一)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使中國的資本主義有所發展,但他們並不是為了讓中國發展成為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為了把中國納入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他們經濟上和政治上的附庸。

(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主義
1922年7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二大提出了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以中國無產階級為首領的中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然後,「再使之發展到第二階段,以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社會。」

(三)當時的中國已經具備選擇社會主義的基本因素

(四)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綜上所述,地主階級的「自強、求富」思想、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理想、知識分子的改良思潮以及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思想,都不能為中國人民探索國家出路指明出路;無論是農民階級、洋務派、維新派、還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都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方案脫離中國實際,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因此,中國人民的「三個選擇」是歷史的必然。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所以,中國人民的「三個選擇」是正確的。

如果多了 你就適當刪減一些

⑼ 中國近代史綱要一條主線、兩個了解、三個選擇是什麼

一條主線:中國近代以來抵禦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

兩個了解:了解國史,了解國情。

三個選擇:中國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9)三個選擇的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近現代中國的歷史證明: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必然性

1.近代以來,為了挽救國家危亡,中國的先進分子歷盡千辛萬苦,向西方尋找真理。但無論是農民階級、洋務派、維新派、還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探索均告失敗。近代革命的指導理論,從太平天國的「拜上帝」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都不能解決中國的積重難返的社會問題。

2、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暴力革命的方式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目標。成為最有力的革命武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成為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關鍵,事實證明只有靠馬克思主義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3、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思想條件,其理論也成為共產黨的指導理論。在它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最終取得勝利,歷史證明選擇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

二、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必然性

1、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和革命發展的必然要求。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面臨著反帝反封建的兩大革命任務,這需要一個堅強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歷史要求先進階級的先進政黨來承擔這個使命,因此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是歷史的呼喚。

2、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是在具備了充分的歷史條件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3、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中國共產黨用自己的歷史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它滿足了歷史的要求,是歷史的正確選擇。

三、選擇社會主義的必然性

1、近現代中國歷史證明,資本主義不能救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引導中國民主革命走向勝利。

2、辛亥革命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三種建國方案:蔣介石國民黨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反動統治,最終被歷史和人民拋棄;資產階級民主派建立歐美式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的幻想最終破滅;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正確選擇,是中國革命的主要經驗和必然結果。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歷史發展的方向便不可逆轉地指向了社會主義。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做出的正確選擇。

⑽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中什麼是 兩個了解、三個必然選擇

兩個了解,三個必然選擇
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我們應該做到兩個了解。所謂「兩個了解」,一是了解基本歷史線索;二是了解基本國情。
「三個必然選擇「,第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必然性。在近代,先進的中國人不斷地向西方學習,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但都歸於失敗。五四運動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選擇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從而使中國革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獲得徹底勝利。第二,中國共產黨誕生和成為中國革命核心領導力量的必然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第三,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三種建國方案:國民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和以中國民主同盟為代表的中間力量提出的歐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由於中間力量薄弱,加上國民黨的鎮壓,其建國方案很快破產。國共兩黨的兩種建國方案,分別代表當時中國黑暗和光明的發展前途。中國人民長期飽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黑暗統治,必然嚮往光明的前途,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使新中國經濟騰飛,人民共同富裕。解放後,翻身做主的中國人民必然要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發展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閱讀全文

與三個選擇的歷史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