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記憶的東西短時間內遺忘較多,在過了較長時間間隔後,記憶保持的份額較專少,遺忘的速屬度也變慢。②學習過的內容,要及時復習,以鞏固記憶。(4分)
『叄』 請介紹一下德國統一過程
1990年10月3日0時,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1990年10月3日零時,對於8000萬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刻,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前,伴隨著聯邦德國的國歌聲,特製的旗桿上徐徐升起了黑紅黃三色的聯邦德國國旗。這一儀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個國家。1955年又分別加入華沙條約組織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德長期相互對峙。1989年底,民主德國政局發生激烈變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上台組閣,兩德政府正式談判統一問題。5月18日,簽署了關於建立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規定從7月1日起,兩德都使用西德馬克,國家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市場經濟,實行西德的勞動法規。8月31日,又簽署了關於兩德實行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規定民族恢復1952年7月行政區劃改革前的5個州建制,東西柏林合並成一個州,於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體加入聯邦德國。
9月12日,兩德外長又與美蘇英法外長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使德國的統一得到前戰勝國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12月2日,全德舉行議會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科爾任統一後德國的第一任總理。
背景資料:德國分裂與統一大事簡記
進入70年代,東、西德雙方敵視、對峙態度有所緩和。1972年5月26日,東、西德政府在柏林簽署第一個國家間條約,即關於運輸和交通的總協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簽署《兩國關系基礎條約》,確定東、西德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之間的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等。
1973年9月18日,東、西德同時加入聯合國。
進入80年代,隨著世界及歐洲局勢的發展變化,兩個德國的關系也發生了演變。
1984年2月,西德總理科爾和民德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莫斯科會晤並發表聲明,強調兩個德國的和平共處對歐洲發展起著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爾和昂納克在莫斯科再次會晤,稱雙方願在1972年兩德簽訂的《兩國關系基礎條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系,決不允許從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發戰爭。
1987年9月,昂納克首次訪問西德。
1988年9月14日,東、西德再次達成包括過境、擴建高速公路等協議,進一步發展相互交通往來。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從4月1日起放寬民德人去西德旅遊的條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湧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納克總書記宣布辭職,克倫茨接任總書記職務。11月9日,民德宣布開放柏林牆和兩國邊界。
1989年11月28日,科爾提出實行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爾總理訪問民德,兩德領導人商定雙方之間將建立以經濟合作為中心內容的條約共同體。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議立即開始有關貨幣聯盟及經濟改革的談判。13日,莫德羅和科爾在波恩舉行會談,雙方表示要在歐洲范圍內實現德國統一的目標,兩國還就建立貨幣聯盟專家委員會達成協議。
1990年2月13日,美、蘇、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渥太華商定,舉行「二加四」外長會議,討論解決有關統一的「外部問題」。
1990年2月18日,民德大選揭曉,德國聯盟獲勝並組閣。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出任總理。
1990年5月18日,兩個德國簽署了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日,該條約正式生效,西德馬克取代民德馬克,民德在貨幣、經濟和社會領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現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兩德政府草簽了選舉條約,決定於12月2日舉行全德大選。1990年8月23日,民德人民議院特別會議通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聯邦德國的提案。
1990年8月31日,兩德政府簽署關於實現政治統一的「統一條約」。
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第四輪「二加四」會談並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對統一後德國的邊界、軍事政治地位、結束4大國對德權利和責任、統一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等作出一系列規定。
1990年9月21日,兩德議會批准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10月1日,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兩德外長們在紐約簽署一項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蘇4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
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實現統一。
1990年10月3日,吳學謙副總理在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中國大使韓培德時說:「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一貫理解、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統一的願望。我們尊重德國人民的選擇,歡迎德國最終實現和平統一」;中國政府和人民希望德國統一將有利於歐洲和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中國過去同兩個德意志國家有著良好的關系,今後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統一的德國加強和發展中德間業已存在的友好關系。
『肆』 關於德國歷史
史前時期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德意志立國時期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編輯]
資本主義發展和宗教改革
德國統一
魏瑪共和國
(1919–1933)
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是在德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權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瑪政府自一開始就註定了困於經濟問題和本身魏瑪憲法固有的缺陷。
開始的幾年,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忙於處理左翼和右翼相繼發動的叛亂和1923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接下來,由於德國與戰時敵人們的關系逐漸緩和和賠償債務的放寬,情況有了些好轉。盟國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秩序和繁榮,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1930年來臨的大蕭條之前。
此後,經濟的衰退,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納粹德國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魏瑪共和國的政局開始轉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在1933年1月30日開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
希特勒執政後,對內開始實行白色恐怖,殘酷鎮壓異己分子,通過沖鋒隊、黨衛軍和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勞動營和集中營實行法西斯專政。希特勒是通過鼓吹強烈的民粹主義上台的,上台後的他開始了對猶太人瘋狂的種族壓迫。1933年12月 1日通過《保證黨和國家統一法》。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希特勒將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次年宣布實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計劃」,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西方各國。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將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7月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
11月25日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於柏林訂立同盟條約,至此,三國正式結盟,被稱為軸心國。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9月,在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肢解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隨後迅速佔領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擊敗英法聯軍,並佔領了法國。隨後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轉折。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協定,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柏林作為特殊單位由4國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冷戰時期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議》,德國除割讓給蘇聯和波蘭11.4萬平方公里土地外,其餘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蘇、美、英、法分區佔領。
1947年1月1日,美佔區和英佔區組成聯合經濟區,同年4月法佔區也加入該聯合經濟區。1948年9月由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9月20日,由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聯邦德國的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的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憲法法院。
1946年4月蘇聯佔領區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並,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蘇占區召開德國人民第一次代表大會。1949年5月30日德國人民第3次代表大會批准憲法。同年10月7日臨時人民議院通過憲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10月10日蘇聯佔領當局將行政職權移交給臨時政府。
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為兩個城市。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邊界自己的一側修建柏林牆,冷戰達到了最高峰。
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較快,到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民主德國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是發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統一前,東西德國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德國再次統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國的領土並入聯邦德國。
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伍』 一道歷史題
1806年的10月27日,以征服者的身份進入勃蘭登堡門的,是法蘭西帝國的皇帝拿破崙 •波拿巴。
拿破崙率領強大的法國軍隊颶風般地席捲了歐洲,輕而易舉地征服了這片位於歐洲中 部的土地。
和平女神被當作戰利品從勃蘭登堡門上拆下,運回了法國。
屈辱再一次降臨,它喚醒了深藏在德意志人心靈中的沉痛記憶。
在過去的幾百年間,這塊被稱為歐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整個歐洲的戰場。德意志 人經常成為環伺在周圍的歐洲列強的僱傭軍,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殘殺。
1648年,在進行了爭奪霸權的「三十年戰爭」之後,歐洲各國簽署了《威斯特伐利亞 和約》,最終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這一年,這片土地分裂為314個大大 小小的邦國,雖然它們還共同擁有「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這樣一個名稱,但邦國各自為 政,中央權力幾乎不存在。
當拿破崙的軍隊在1806年悍然入侵時,這個所謂的帝國根本無力抵擋,帝國中兩個最 大的邦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遭遇慘敗,普魯士還被迫割讓了一半的國土,支付1.5億法郎戰 爭賠款。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轟然解體。
當這片土地上連一個名義上的國家都不復存在時,人們想起了德意志詩人席勒的一聲 感嘆:「德意志?它在哪裡?我找不到那塊地方。」 席勒的朋友歌德則乾脆地說道,沒有 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 問,答案是,這里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里是普魯士。德 意志在哪裡?這個歷史性的問題,拷問著每一顆德意志的心靈。
德意志的詩人們用詩句探尋民族的未來;德意志的音樂家們用音符抒發抗爭的激情; 德意志的哲學家們,用理念激發至高無上的國家崇拜。
采訪: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現代史 教授 奧古斯特•溫克勒
德國19世紀歷史的主要題目就是統一和自由,那時,德國還不是像法國和英國那樣統 一的民族國家。19世紀德意志統一的運動始終在追求建立一個民族國家和立憲國家。
1814年,拿破崙被歐洲各國組成的反法同盟擊敗,在英國和俄國主導下,由38個邦國 組成的「德意志邦聯」成立了,但各邦依然擁有著獨立的主權。因為,歐洲列強們始終不 願意看到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在歐洲的中部崛起。
戰敗後的法國交還了和平女神,但是,回到了勃蘭登堡門的和平女神面對的依然是一 個分裂的德意志。
歷史之所以耐人尋味,也許就在於它的復雜和微妙。征服者拿破崙雖然加重了這片土 地的屈辱,但是拿破崙卻成為德意志統一的推動者。他用武力掃盪了這片土地上存在了幾 百年的封建秩序,並在所到之處廣泛傳播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則。
德意志人在法國大革命思想的引導下,開始尋求建立一個統一與自由的國家。
羅伊特林根是德國南部一座美麗安靜的小城,兩百多年來,小城一直享受著弗里德里 希•李斯特帶來的榮耀。在德國實現統一的過程中,李斯特被認為是最活躍和最具影響力 的人物。
采訪:德國羅伊特林根大學 教授 奧伊根•文德勒
李斯特認為德國只有實現政治上的統一才能夠與英國和法國相抗衡。這種統一不能靠 革命來實現,而應該通過和平的方法來實現,而且李斯特非常清楚,這種統一不是一蹴而 就的,應該通過漸進的方式來實現,也就是說,他認為應該先實現德國經濟上的聯盟。
在人們還習慣於用戰爭來解決國家問題的19世紀,李斯特的想法顯然有些超前。從經 濟統一走向政治統一,這既是一個經濟學家的獨到眼光,更是一個大膽的設想。提出這個 設想的現實原因是:德意志的經濟發展受阻於分裂。
在漢堡的關稅博物館中,陳列著當年德意志各邦國使用的一些貨幣。最多的時候,這 片土地上使用的貨幣種類達到過6000種。
除了混亂的貨幣,邦國之間還設立了重重關卡,收取繁重的關稅,從柏林到瑞士,現 在不過幾個小時的車程,但在19世紀初,卻要經過10個邦國,辦10次手續,換10次貨幣, 交10次關稅,沿途繳納的關稅,甚至超過了所運貨物的價值。
采訪:德國羅伊特林根大學 教授 奧伊根•文德勒
這些關稅一方面嚴重的阻礙了內部貿易,另外一方面也阻礙著德國經濟的發展和德國 產品的競爭力。正是出於這一原因,李斯特認為如果當時落後的德國要發展,要達到當時 發達工業國家的水平,就必須消除這些內部關稅,為德國經濟的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創 造可能。
李斯特呼籲各邦國建立全德關稅同盟,為此,他四處游說。但是很多小邦國都將他驅 逐出境,德意志邦聯的第二大邦國奧地利,稱他為「最危險的煽動者」。因為,各個邦國 都不想取消關稅這一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李斯特身體虛弱,在很長的時間里,他沒有固定的職業和收入,也沒有一個正式的助 手。但這一切都沒有阻止他的腳步。十多年的時間,李斯特幾乎跑遍了所有邦國,最終, 德意志邦聯中最大的邦國普魯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議。
經濟融合彷彿堅冰下的細流,緩緩匯聚。破冰的一天不可阻擋地到來了。
1834年1月1日零點,在德意志18個邦國的邊界上,滿載著貨物的四輪馬車,像潮水一 般洶涌而過,幾百年來第一次,無須在邊界停下來交納過境稅。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了。 它的主導者是普魯士。
采訪:原中國駐德國大使 梅兆榮
建立關稅同盟是生產力發展要求,它使商品、資本、勞動力得以自由流通,從而有利 於統一的民族市場的建成。從長遠來看,它也是為德國的統一創造了前提。普魯士接受了 李斯特的建議,成了建立關稅同盟的主導者,實際上也就成了未來的德國統一的領導者, 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關稅同盟建立了,李斯特依然貧困。1846年,在兒子病故的打擊下,貧病交加的李斯 特選擇用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他寄託著無限憧憬的德意志。李斯特帶著遺憾離開,歷史卻 沒有給德意志留下遺憾。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呼之欲出。
各個邦國已經陸續加入關稅同盟,以普魯士為中心的鐵路網逐漸成為連通這片土地的 強勁有力的動脈。到19世紀中期,關稅同盟地區工業總產量已是歐洲第三,僅次於英國和 法國。德意志經濟統一的目標已經實現,政治統一的道路上也曙光初現。
1848年,在李斯特去世兩年後,德意志的多個邦國爆發了推翻君主專制,建立君主立 憲制的革命,革命在短時間內幾乎全部取得成功。從政治上解決德意志的統一,是這場以 資產階級為主體的革命運動的首要任務。於是,各邦國派出代表,在法蘭克福組成了全德 意志議會,試圖通過協商的方式,建立一個像美利堅合眾國一樣統一而自由的聯邦國家。
但是,當議會還在無休止地辯論和爭吵時,舊政權迅速集結反擊,德意志各邦很快恢 復了各自的君主專制,全德意志議會的議員們紛紛被各邦國招回。
采訪:原中國駐德國大使 梅兆榮
1848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失敗,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後果:第一個後果就是德國的統 一沒有能夠實現;第二個後果,專制制度依然保留著,所以說,德國失去了通過和平、民 主的方式來實現德國統一的機會。
通過議會民主實現和平統一的方式失敗了,德意志統一的道路將如何繼續?誰將承擔 起這個歷史的重任?
德國北部城市漢堡,坐落著奧托•馮•俾斯麥紀念館。
紀念館內,一幅珍貴的油畫已經懸掛了120多年,它記載了一個國家歷史性的時刻,也 記載了一個人的歷史性時刻。
采訪:德國漢堡俾斯麥紀念館 館長 安德莉婭•霍普
這幅畫是德皇送給俾斯麥的生日禮物,這幅畫所展現的場景,是1871年1月18日,在巴 黎凡爾賽宮鏡廳所舉行的德國皇帝登基儀式。皇帝希望能夠在這幅畫中突出他的個人形象 ,所以畫師就給俾斯麥畫上了白色的制服。
身著白色軍服的俾斯麥不僅僅是油畫中的第一主角,在德國統一的歷史中,他的演出 更是有聲有色,以至於成為後發國家的首相們紛紛效仿的榜樣。
被稱為「東方俾斯麥」的大清帝國重臣李鴻章,曾經跋涉萬里前來德國拜訪他;日本 明治維新時期的第一任內務卿大久保利通也曾自比為「東洋俾斯麥」。
受到如此推崇的俾斯麥,究竟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主導了德意志的統一。
1862年9月30日,剛剛被任命為普魯士首相的俾斯麥走進議會,發表了一段強硬的講演 ,他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以及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而是不可避免地將 通過一場嚴重斗爭,一場只有通過鐵與血才能解決的斗爭來達到目的」,從此俾斯麥被世 人稱為「鐵血宰相」。
采訪:德國俾斯麥基金會 主席 米夏埃爾•埃肯漢斯
當時,俾斯麥在他的講話里強調:我們只有這樣做才能夠實現統一,就是通過增強軍 隊的力量這一政策,利用軍隊的幫助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議會當中的多數表決。
利用軍隊的幫助,是普魯士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歷史上,普魯士就曾因軍隊數量眾 多而被稱為「和平時期的兵營」。俾斯麥認為,像1848年那樣的議會民主方式無法實現國 家統一。在他的主導下,普魯士採取了近乎獨裁的統治方式。議會多次被解散,國王成為 普魯士軍隊的最高統帥。但是,鐵血宰相俾斯麥並不魯莽,他清醒地知道,一個新生的德 國必將對原有的大國形成沖擊。歐洲政治地圖正如一個棋局,俾斯麥要將列強當成一個個 棋子,小心翼翼地反復掂量,在夾縫中尋找機會。
采訪:國際歷史學會 會長 於爾根•科卡
俾斯麥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具有眼光,他不是游戲者,不是賭徒,而是一個有知識 的人,有歷史感的人。
在要求力量平衡的歐洲各國中,俾斯麥進行了一場場淋漓盡致的外交表演。他通過各 種方式保證英國的袖手旁觀;他支持俄國鎮壓波蘭起義,以換取俄國的沉默;他口頭同意 把盧森堡、比利時等土地並入法國,以換取法國的中立。
在俾斯麥看來,歷史從來沒有什麼不變的原則,沒有任何國家不可以結盟,也沒有任 何國家不會成為本國的敵人。
采訪:德國俾斯麥基金會 主席 米夏埃爾•埃肯漢斯
俾斯麥始終把普魯士視作一個強大的國家,另外,他也一直在努力試探,這點非常重 要,把政治理解為「可操作的藝術」。在此基礎之上去獲知歐洲其他大國會如何看待德國 的統一。
在外交上用足了政治智慧之後,俾斯麥終於可以實踐他的鐵血誓言了。
1866年,普魯士的槍口對准了奧地利,僅僅兩年前他們還共同打敗了北方強敵丹麥。 對於這場戰爭,俾斯麥並沒有必勝的把握,他帶著毒葯走向戰場。最終,普魯士取得巨大 勝利,奧地利從此脫離德意志邦聯。俾斯麥拍著桌子大叫,我把他們全都打敗了,全部!
四年後,普法戰爭爆發。德軍長驅直入,直抵巴黎郊外,法國皇帝兵敗被俘。德國統 一的最後一個障礙被掃除。
1871年1月18日,法國巴黎炮聲隆隆,20公里外的凡爾賽宮鏡廳卻一片庄嚴肅穆。在這 些為炫耀法國君主的風采而設置的鏡子里,出現了眾多普魯士人的身影。
這一天,德意志帝國在法國的王宮里宣告了自己的誕生。這一年,距離拿破崙進入勃 蘭登堡門整整65年。
一個嶄新的、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出現了。經過近七十年的艱苦追求,德意志人建 立起來的是怎樣的一個國家?這個歐洲列強始終不願意看到的國家將會給歐洲帶來什麼?
采訪:中國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教授 李工真
德國姍姍來遲,結果剛一亮相就令全世界大吃一驚。因為它在人口總量、國民生產總 值、鋼鐵產量、煤產量以及鐵路線里程等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法國,在歐洲僅次於稱霸 了一個世紀之久的英國。德意志從瀕臨亡國的絕境發展成一個令人矚目的強國,採取了種 種的措施,這些措施當中,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它高度地重視對國民素質的培養, 並以此作為它國家振興的基礎。戰勝法國並俘虜法國皇帝的元帥毛奇就曾經說過:「普魯 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決定了。」
才特爾鎮位於德國最北部,臨近丹麥。180年前,這里是普魯士王國最偏遠最落後的鄉 村。
今天的才特爾小學依然是小鎮孩子們讀書的地方,同時,它也是全德國最完整地保留 了普魯士時期原貌的小學博物館。
這是一張1820年講授自然課時所使用的掛圖,當時的孩子們已經了解到,距離他們上 萬公里之遙的中國長城是什麼樣子。
孩子們也可以了解到在五大洲居住的不同人種和不同的生活環境;在小學實驗室里, 他們可以接觸到最新的自然科學知識。這張課程表記錄了當時給小學生們開設的課程:世 界地理、自然、算術以及德語、書法、宗教和體操。
學生們上學幾乎是免費的,主要是以實物的形式來支付,不上學卻要受到處罰,學校 里還保存著當年的罰款登記簿。
采訪:德國才特爾小學博物館 原館長 安特•桑德爾
我們這里看到的是1845年6月份登記的才特爾鎮學校,學生上個月缺課登記情況,比如 第16號學生,名字叫做弗里德里希.旺肯,這個學生在5月份裡面缺了13天的課,為此他父 親要付39個銀幣的罰款。
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的義務,而國家則必須為它的公民提 供受教育的機會。免費教育從19世紀中期就已開始,德意志統一前夕,適齡兒童入學率已 經達到97.5%。
采訪: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 副教授 艾里希•福克斯
年輕一代從一開始就要學會不僅僅只為自己活著,而是為整個民族。
早在拿破崙的軍隊入侵的時候,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說: 「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軀體的損失。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 聽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時,普魯士建立起教學與 科研並重的現代大學。
當普魯士還在向拿破崙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時,柏林洪堡大學誕生了。國王拿出了最 後一點家底,並把豪華的王子宮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與此同時,他還接受了大學提出 的一個要求,那就是: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學 術活動。
同時擁有國家的保障和充分的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學家。在柏林洪堡大學主樓的 長廊里,掛著許多黑白照片,他們都是在各個領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 29位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諾貝爾獎得主。
采訪:德國柏林洪堡大學 教授 呂德格•馮•布魯赫
這些德國大學的科學家,都把自己視作「德意志科學家」。這一概念的意義,正如著 名作曲家瓦格納所說:科學家出於自我意志,獻身於科學研究工作,參與這一工作,把自 己所有的個人利益都置之度外。這一獻身精神是德國崛起為世界大國的非常關鍵的一個原 因。
采訪:國際歷史學會 會長 於爾根•科卡
在德國,教育、哲學和科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歐洲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出現在德國 ,成為許多其他歐洲國家的榜樣,例如由洪堡創立的柏林大學。德國的現代化過程中,教 育、科學、大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同於美國、英國和法國的現代化進程。
德國的工業化進程落後於英國,但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走上了現代化道路。全民教育 為德國培養了高素質的國民,大學給德國帶來了創造和發明,智力成為這個國家最重要的 資源。憑借這一資源,19世紀的德國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 前沿。
電氣時代的一批重要發明在德國誕生。從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發明創 造方面,德國取得的成果達到202項,超過英法兩國的總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 國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國之一。
在1871年統一後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德國經濟出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德國的煤炭和鋼 鐵產量躍居歐洲第一;化工產品總產量躍居世界首位;到1910年,德國的工業總量超越了 所有歐洲國家。
在科學和教育的基石之上,俾斯麥找到了後發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發展模式:把國家 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由國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導經濟運行的方向,用國家的力 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會福利制度。這些舉措,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英國開創的自由 市場經濟的弊端,由此給一些後發國家在發展道路上,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當世人以驚羨的眼光審視急速崛起的德意志時,往往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支撐起所 有這一切的,是德國統一後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創造這一和平環境的,正是帝國的領航 員俾斯麥。他為這個曾經被歐洲列強不斷遏制的國家,爭取了寶貴的發展機遇。
采訪:德國俾斯麥基金會 主席 米夏埃爾•埃肯漢斯
俾斯麥不同於其他同時代的政治家。雖然他當時同意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但是卻不 同意把軍隊用來擴張國家的領土。也就是說,雖然俾斯麥希望德國成為一個位於歐洲中部 的強國,但是它應該負責保證整個歐洲的和平,避免出現拿破崙時代的動盪,結果只是毀 滅了各個國家,毒化了各國之間的關系。
但是,這位力主保持歐洲各國平衡的領航員漸漸老了。
作於1890年的這幅漫畫,表現的是俾斯麥被迫辭職,威廉二世皇帝全面執掌德意志帝 國的一幕。漫畫記錄的正是德國國家戰略的轉折點。
此刻,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意志,一個始終令歐洲大國擔心的德意志,已經開始散發 出令人不安的氣息,擔心正在成為現實。
采訪:中國德國研究會 會長 顧俊禮
威廉二世上台執政之後,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俾斯麥的對內、對外政策。因為,德 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當中,德國的容克地主和壟斷資產階級,相互滲透、融為一體, 當時的德國不可能,或者說,不存在走向民主、議會道路的可能。還有一個局面呢,就是 當時德國的工業發展、經濟發展很快,它先進的工業和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普魯士的軍國 主義非常緊密地結合起來,所以,這兩個東西的緊密結合,就使得當時的德意志帝國,很 快發展成為一個十分具有侵略性的帝國。所以,德皇威廉二世當時非常囂張地叫嚷,所謂 上帝就是安排我們來支配和統治所有的民族的。
年輕的皇帝威廉二世即位後所發的第一個聖諭就是《致我的軍隊》,他宣稱:「我和 軍隊是一體,我們天生互相幫助,不管上帝的意志是要給我們和平還是風暴,我們都將站 在一起」, 普魯士傳統中固有的、在德國統一過程中被強化的軍國主義,被威廉二世再次 召了回來。德國開始了爭霸世界的征程。
1913年,當德國全面超越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時,德意志戰車 啟動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成為人類歷 史上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在今天柏林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保留著一座被戰火轟炸得遍體鱗傷的老教堂。
教堂前方矗立著一座鋼鐵雕塑,雕塑名為柏林。分裂與統一,德國歷史中一再上演的 劇情,無聲地凝固在這座靜默的雕塑中。
二戰之後,德國被一分為二。歷史彷彿回到了起點,那個沉重的命題再次擺在德國人 面前:德意志,它在哪裡?德國人必須再次做出回答。
由德國發起的兩次世界大戰,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最黑暗、最慘痛的一頁,無數生 命和家園在戰火的劫難中消亡,這是全世界都不會遺忘也不能遺忘的歷史。而如何對待自 己不堪回首的過去,是這個曾經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須面對的一次考驗。二戰中被殺害的60 0萬猶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傷害的歐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個蕭瑟冬日,剛剛上任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來到了波蘭華沙猶太人紀 念碑前,二戰中,波蘭有250萬猶太人在集中營里飽經痛苦、絕望的折磨,最終無助地死去 。在冰涼的風中,勃蘭特一步步走到死難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視下,這位二戰中反 納粹的英勇鬥士,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不已的動作:他跪倒在地。
一位記者寫道:「不必這樣做的他,替所有必須跪而沒有跪的人跪下了。」
采訪:國際歷史學會 會長 於爾根•科卡
德國人誠懇地接受了自己歷史上沉重的一面。他們討論但是沒有激烈爭論,沒有否定 自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推卸自己應該對猶太人大屠殺所負的責任,沒有否認自 己經受了12年的納粹獨裁統治。誠懇地回憶自己的錯誤,幫助德國人大大地減輕了民族復 興的困難。
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意志。二戰後,聯邦德國開始陸續向遭受德國法西 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遺屬支付巨額賠款,教育部門則將法西斯暴行列為歷史教科書的中心 內容,強調「關鍵的任務是教育下一代」,要「將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的職責視為己任」。
勇於承擔歷史責任的德國回到了歐洲的懷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1990年10月3日,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見證了國家命運,分裂了41年的德國 再次統一。這一天,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
德國再次統一了,憑借的不再是鐵與血,而與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環境中,德 國人再次創造了經濟奇跡。經過一代人的努力,這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重創的國家,發展 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而作為歐盟的重要成員國,它也找到了通 過振興歐洲來壯大自己的強國之路。德意志,它在哪裡?也許,近兩個世紀執著的尋找已 經有了答案。在這一漫長的尋找中,所經歷的大悲大喜,不僅已成為德意志民族的集體記 憶,而且也為已經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國,書寫了一段不可忘記的歷史
『陸』 德國歷史!
德意志(Deutsch)這個詞大約見於公元8世紀,開始僅指在法蘭克帝國東部地區使用的一種屬於日爾曼語族的方言。卡爾大帝(德語:Karl der Große,即法語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死後,帝國分裂,其中東法蘭克和西法蘭克的界限大約相當於羅曼語族和日爾曼語族的界限。東部帝國的居民後來才逐漸產生休戚相關的感覺,德意志這個詞的含義由語言擴展到說此語言的人,最後才用以稱呼它們居住的地區——德意志國(Deutschland)。公元920年,日爾曼人的東法蘭克王國改稱為「德意志王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開始了所謂「德國」的歷史。
與中國這樣的統一與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不同,對於歷史上長期處於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過程中的德意志地區來說,民族、國土、國家常常是相互分離的。因而從德意志歷史整體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後,Deutschland這個詞才包含了同一的國土和國家政權的含義,因此,准確地說,只有這之後的歷史才可以稱為「德國史」,之前的歷史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歷史分期
史前時期
考古證據表明,在現今德國國境內,約70萬年前就有人類踏足。從此推測,約50萬前開始,人類就陸續移居於此。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德意志立國時期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資本主義發展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與反對改革
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為反對贖罪券買賣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後來在1517年他發起德國宗教改革。
151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卡爾四世即位。他不單要對抗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還要捲入了對法國及教宗的長期戰爭。他在帝國的地位被削弱,無力阻止宗教改革。
1522年至1526年間,在帝國的某些城市和地區流傳著路德的學說。宗教改革由君主執行。皇帝的弟弟費迪南不能容忍路的教徒。對此支持新教的領主還一度遊行示威。
14世紀農民就因為生活困苦而爆發起義。在宗教改革期間的1524年至1526年,甚至發展為德國農民戰爭。1525年在閔采爾的領導下,法蘭肯豪斯的地主被廢除。
1848年革命
1848年巴黎的二月革命推動了德國城邦的三月革命的發生。在奧地利發生巷戰。3月13日梅特涅下台並逃亡到英國。
費迪南皇帝於1848年4月批准新憲法通過並且允許民間組建武裝力量。在匈牙利,義大利和斯拉夫地區爆發了起義,但很快被鎮壓。
普魯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迫於民間壓力,修改憲法並且承認人民有集會和言論自由。至於小城邦,如巴登就試圖通過任命自由派分子組成政府這一策略來避免革命。但隨著革命進一步升級,正是薩克森和巴登成為了激進民主革命的中心。
5月初所有城邦進行選舉,推選國民議會代表。但只有六個城邦進行了直選。
在國會里既有保守的保皇黨也有自由黨和共和黨人。工人和農民根本就沒有自己的代表。
5月18日成立了臨時政府,由臨時國家元首領導。諸侯也承認臨時政府,但臨時政府沒有自己的軍隊,警察和公務員,有名無實。
國民議會需要劃定未來德國的國界。剛開始有人提出大德意志方案。但後來還是決定採用小德意志方案,建立一個不包括奧地利的德國。
1849年3月28日,經過長時間討論,伯多祿教堂憲法終於通過,憲法規定,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建立一個統一的聯邦,立法部門是帝國議會,領導中央政府的則是世襲皇帝。該憲法是魏瑪憲法和基本憲法的基礎。選舉權被進一步確定。
4月2日普魯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遜位後,各城邦都從法蘭克福撤回了代表。德累斯頓和巴登為了推行憲法發生了革命,但最後被鎮壓。
少數代表拒絕被召回並且在斯圖加特舉行進一步會議。最後一場革命發生在7月23日拉斯斯塔德。憲法永遠失效了。很多人由於受到政治迫害而逃亡到美洲。
德國統一
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滅亡後,德意志邦聯在1815年成立,其中以普魯士和奧地利最犟大。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想由自己領導德國統一,後來普魯士漸漸取得領導權。1864年普魯士打敗丹麥,收回北方部分領地。1866年她打敗奧地利,迫使奧地利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並合並數個邦,組成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德國南部幾個邦脫離法國控制,至1871年德國宣布完成統一,德意志帝國成立。
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
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是在德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權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瑪政府自一開始就註定了困於經濟問題和本身魏瑪憲法固有的缺陷。
開始的幾年,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忙於處理左翼和右翼相繼發動的叛亂和1923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接下來,由於德國與戰時敵人們的關系逐漸緩和和賠償債務的放寬,情況有了些好轉。盟國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秩序和繁榮,全靠總理兼外交部長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1930年來臨的大蕭條之前。
此後,經濟的衰退,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納粹德國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魏瑪共和國的政局開始轉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在1933年1月30日開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
希特勒執政後,對內開始實行白色恐怖,殘酷鎮壓異己分子,通過沖鋒隊、黨衛軍和蓋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勞動營和集中營實行法西斯專政。希特勒是通過鼓吹強烈的民粹主義上台的,上台後的他開始了對猶太人瘋狂的種族壓迫。1933年12月 1日通過《保證黨和國家統一法》。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希特勒將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次年宣布實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計劃」,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西方各國。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將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7月武裝參與西班牙內戰。
11月25日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於柏林訂立鋼鐵同盟,至此,三國正式結盟,被稱為軸心國。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9月,在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肢解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隨後迅速佔領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擊敗英法聯軍,並佔領了法國。隨後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失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協定,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柏林作為特殊單位由4國共同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冷戰時期
1945年被盟軍佔領的德國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議》,德國除割讓給蘇聯和波蘭11.4萬平方公里土地外,其餘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蘇、美、英、法分區佔領。
1947年1月1日,美佔區和英佔區組成聯合經濟區,同年4月法佔區也加入該聯合經濟區。1948年9月由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9月20日,由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聯邦德國的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的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憲法法院。
1946年4月蘇聯佔領區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並,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蘇占區召開德國人民第一次代表大會。1949年5月30日德國人民第3次代表大會批准憲法。同年10月7日臨時人民議院通過憲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10月10日蘇聯佔領當局將行政職權移交給臨時政府。
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為兩個城市。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邊界自己的一側修建柏林牆,並且切斷西德與西柏林的交通運輸,冷戰達到了最高峰。美國靠空投物資支援西柏林,即是空中橋梁,。
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較快。70年代,德國出現「經濟奇跡」。到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民主德國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是發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統一前,東西德國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德國再次統一
1990年德國統一:BRD 表示原聯邦德國;DDR 表示原民主德國
參見:兩德統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國的領土並入聯邦德國。
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柒』 德總理勸日正視歷史有何意義
德國總理默來克爾今自天抵達東京,開始對日本進行為期兩天的正式訪問。在《朝日新聞》舉辦的活動中,默克爾發表演講勸誡日本就歷史問題做出正確的選擇。
默克爾在演講中特別提到二戰後德國的經歷,她說德國背負著納粹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的歷史,正是由於德國正視過去的歷史,才在二戰後被國際社會所接納。她指出,正視歷史是德國重返國際社會的前提,「漠視歷史就是逃避現實」,以此勸告日本正視歷史問題。
默克爾說,戰爭是德國的沉痛記憶,德國永遠不會忘記歷史。今年是二戰結束70周年,對德國和日本來說都是有意義的一年。她指出,正視歷史在國際社會和國際關系中尤為重要。
『捌』 求德國一戰至今的詳細歷史
日耳曼人(German)是歐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紀起,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古羅馬人稱之為日耳曼人。大約在公元前半個世紀,大部分日耳曼人開始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該地區稱為「日耳曼尼亞」。
「德意志」一詞來源於古德語「diot」一詞,意為「人民」,最早史見於公元8世紀,是指生活在法蘭克王國東部的日爾曼部落所講的方言。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在查理大帝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成為法蘭克大帝國。大帝國中有許多講德語的日爾曼部落,這些日爾曼部落人所講的方言被稱為「德意志」。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去世,法蘭克帝國隨即分崩離析,在瓜分各種遺產的過程中,形成了東、西兩個王國。這兩個王國的政治分界線大致就與德語和法語之間的語言界限相當。講法語的西法蘭克王國後來演變成今天的法國,而講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的居民在此後的長期生活中也逐漸產生了一種「同屬一國」的感覺,這時,「德意志」一詞也就從一種語言的代名詞發展為代指講這一語言的人。當這些講「德意志」語的部落後來建立了自己的王國時,他們不但用「德意志」來稱呼自己的語言和人民,還用它來命名自己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在德國1000多年的歷史上曾經歷過三個帝國,這期間也有一個共和國。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人們習慣上以公元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得意志帝國轉變的開始,在這一年,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古德意志帝國,或稱為第一帝國。1806年,帝國被拿破崙一世推翻。
第二帝國是指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它是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起來的。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
第二帝國的壽命很短,僅存在了47年。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第二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由於共和國憲法是在魏瑪城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的,一般稱之為《魏瑪憲法》,因此這個共和國又稱為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上台執政,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
第三帝國是指1933-1945年的法西斯德國,希特勒自稱第三帝國。於1939年9月1日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三帝國宣告完結。德國為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
1949年5月,在美、英、法合並的西佔區通過《基本法》,宣布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9月建立政府。同年1O月,蘇聯佔領區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
到了2O世紀8O年代中後期,在東西方關系逐漸緩和的氛圍中,東西德國日益走向統一,1990年7月實行了貨幣統一,1990年10月3日實現了政治統一。
『玖』 18世紀的德意志詩人席勒的一聲感嘆:「德意志它在哪裡我找不到那塊地方。」席勒提出了一個什麼歷史問
1806年的10月27日,以征服者的身份進入勃蘭登堡門的,是法蘭西帝國的皇帝拿破崙 •波拿巴。
拿破崙率領強大的法國軍隊颶風般地席捲了歐洲,輕而易舉地征服了這片位於歐洲中 部的土地。
和平女神被當作戰利品從勃蘭登堡門上拆下,運回了法國。
屈辱再一次降臨,它喚醒了深藏在德意志人心靈中的沉痛記憶。
在過去的幾百年間,這塊被稱為歐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整個歐洲的戰場。德意志 人經常成為環伺在周圍的歐洲列強的僱傭軍,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殘殺。
1648年,在進行了爭奪霸權的「三十年戰爭」之後,歐洲各國簽署了《威斯特伐利亞 和約》,最終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這一年,這片土地分裂為314個大大 小小的邦國,雖然它們還共同擁有「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這樣一個名稱,但邦國各自為 政,中央權力幾乎不存在。
當拿破崙的軍隊在1806年悍然入侵時,這個所謂的帝國根本無力抵擋,帝國中兩個最 大的邦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遭遇慘敗,普魯士還被迫割讓了一半的國土,支付1.5億法郎戰 爭賠款。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轟然解體。
當這片土地上連一個名義上的國家都不復存在時,人們想起了德意志詩人席勒的一聲 感嘆:「德意志?它在哪裡?我找不到那塊地方。」 席勒的朋友歌德則乾脆地說道,沒有 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 問,答案是,這里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里是普魯士。德 意志在哪裡?這個歷史性的問題,拷問著每一顆德意志的心靈。
德意志的詩人們用詩句探尋民族的未來;德意志的音樂家們用音符抒發抗爭的激情; 德意志的哲學家們,用理念激發至高無上的國家崇拜。
采訪: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現代史 教授 奧古斯特•溫克勒
德國19世紀歷史的主要題目就是統一和自由,那時,德國還不是像法國和英國那樣統 一的民族國家。19世紀德意志統一的運動始終在追求建立一個民族國家和立憲國家。
1814年,拿破崙被歐洲各國組成的反法同盟擊敗,在英國和俄國主導下,由38個邦國 組成的「德意志邦聯」成立了,但各邦依然擁有著獨立的主權。因為,歐洲列強們始終不 願意看到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在歐洲的中部崛起。
戰敗後的法國交還了和平女神,但是,回到了勃蘭登堡門的和平女神面對的依然是一 個分裂的德意志。
歷史之所以耐人尋味,也許就在於它的復雜和微妙。征服者拿破崙雖然加重了這片土 地的屈辱,但是拿破崙卻成為德意志統一的推動者。他用武力掃盪了這片土地上存在了幾 百年的封建秩序,並在所到之處廣泛傳播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則。
德意志人在法國大革命思想的引導下,開始尋求建立一個統一與自由的國家。
羅伊特林根是德國南部一座美麗安靜的小城,兩百多年來,小城一直享受著弗里德里 希•李斯特帶來的榮耀。在德國實現統一的過程中,李斯特被認為是最活躍和最具影響力 的人物。
采訪:德國羅伊特林根大學 教授 奧伊根•文德勒
李斯特認為德國只有實現政治上的統一才能夠與英國和法國相抗衡。這種統一不能靠 革命來實現,而應該通過和平的方法來實現,而且李斯特非常清楚,這種統一不是一蹴而 就的,應該通過漸進的方式來實現,也就是說,他認為應該先實現德國經濟上的聯盟。
在人們還習慣於用戰爭來解決國家問題的19世紀,李斯特的想法顯然有些超前。從經 濟統一走向政治統一,這既是一個經濟學家的獨到眼光,更是一個大膽的設想。提出這個 設想的現實原因是:德意志的經濟發展受阻於分裂。
在漢堡的關稅博物館中,陳列著當年德意志各邦國使用的一些貨幣。最多的時候,這 片土地上使用的貨幣種類達到過6000種。
除了混亂的貨幣,邦國之間還設立了重重關卡,收取繁重的關稅,從柏林到瑞士,現 在不過幾個小時的車程,但在19世紀初,卻要經過10個邦國,辦10次手續,換10次貨幣, 交10次關稅,沿途繳納的關稅,甚至超過了所運貨物的價值。
答案補充
德意志統一
(1)德國是通過國家統一的形式走向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
(2)德國的統一,是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要求,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是進步的。
(3)德國的統一是由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的方式來實現的。
(4)統一後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的舊制度,特別是軍國主義傳統,帶有濃厚的封建軍事性。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同年春,《德意志憲法》通過。憲法規定,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
『拾』 聶華苓的《親愛的爸爸媽媽》中為什麼著重在現孩子們被屠殺的歷史
強調了納粹犯下的是滅絕人性、慘絕人寰的滔天罪行,以及作者的嚴厲控訴。說內明了戰容爭會給所有的人帶來無法忘懷的沉痛記憶。
表現出那些殺孩子的人的兇殘,連這么弱小的生命也不放過。體現戰爭的殘酷。和作者對和平的嚮往。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