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徽滁州定遠藕塘
我不認得
B. 定遠藕塘烈士陵園的介紹
藕塘鎮位於定遠縣東南30公里處,南與滁州市南譙區接壤,西與本縣界牌集鎮相專連,北與本縣池河鎮毗鄰。屬2007年4月,縣行政區劃調整,撤消原藕塘、朱馬、仁和三鄉鎮,設立藕塘鎮,鎮政府設在藕塘。全鎮總面積191.5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總人口56797萬,其中政府所在地集鎮面積3.7平方公里,人口1.2萬人。全鎮381村民組,11096戶,耕地面積112362畝。藕塘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山青水秀,經濟繁榮,有千年古鎮之風韻,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薈萃,素有「小莫斯科」之譽稱。
C. 定遠的歷史
東周為楚地。
東漢永元七年(95年)漢和帝封平定西域名將班超為定遠內侯,縣地為其封邑容,置定遠域,亦名平西域、班城。
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析城固縣南部建南鄉縣,轄今鎮巴、西鄉兩縣地,縣城設在歸仁山,即今鎮巴縣漁渡鎮漁渡壩古城堡,此乃鎮巴建縣之始。
清嘉慶七年(1802年)析西鄉南24地,取「漢定遠侯封邑」之意置定遠廳,其後,鎮巴的縣級行政區設置即穩定。
民國二年(1913年)廢廳改稱定遠縣,1916年改名鎮巴縣。
1932年,紅四方面軍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於次年9月在縣境南部赤南鄉曾建陝南縣。
1935年2月紅四方面軍離境長征,陝南縣名消失。
1949年12月17日鎮巴和平解放,1949年12月19日鎮巴縣人民政府成立。
D. 定遠縣有多少年歷史了
1500
E. 安徽定遠縣藕塘廟會是什麼時候
農歷3月13~15,大約三天
F. 抗日戰爭期間在定遠縣藕塘打過多少仗
大小有98次
G. 定遠縣的由來和古今變遷
據《太平寰宇記》卷128濠州定遠縣:「梁天監三年(504年),土人祭豐據東城,自魏歸。武帝嘉之,改曰豐城,立為定遠郡,又改為廣安郡定遠縣。」縣之得名以此。
歷史沿革:
定遠在三國屬魏揚州淮南郡(治今合肥市)西曲陽縣。西晉初恢復東城、陰陵二縣制,和西曲陽同屬楊州淮南郡(均治今壽縣)。
隋文帝仁壽元年(602年)改廣安郡為臨濠縣,屬濠州,隋煬帝改濠州為鍾離郡臨濠縣(治東城)。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鍾離郡臨濠縣為濠州定遠縣;唐玄宗天寶四年(745年)縣治遷移今地—定城鎮。
五代十國時,先屬楊行密割據地區;後屬南唐。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升定遠縣為定遠年。後周顯德三年(957年)復歸後周。
北宋時,先屬淮南路,後屬淮南西路濠州。
永樂元年(1403年)元月,屬南京鳳陽府。南明時,屬鳳壽鎮。
清初屬江南省;乾隆二十年(1755年)屬安徽省鳳款六泗道鳳陽府。
介紹:
定遠縣,位於江淮中部,安徽省東部。定遠南依合肥,西鄰淮南,北連蚌埠,東接滁州。近入南京都市圈、合肥經濟圈,遠融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定遠總面積2998 平方公里,轄16鎮6鄉,是皖東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縣。
定遠古有"境連八邑,衢通九省"之譽,現仍為中國南北要沖。京滬高速鐵路、淮南鐵路貫穿境內,京台高速公路橫跨境內。
H. 定遠縣藕塘鎮財政收入、年人均收入是多少
景觀不錯,,據說現在在令狐塔周邊正在准備蓋徽派建築,可以投資,周邊鄉鎮紛紛搬到藕塘鎮,現在藕塘鎮鎮中心的房價已經達到縣房價水平了,,,
I. 定遠藕塘有什麼 好玩的
主要景點:藕塘烈士陵園,令狐山風景區,朗峰湖休閑度假區,新集水庫及大周生態桃園,抗戰《新民主》報社舊址,藕塘老街等。當地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歡迎觀光旅遊。
J. 定遠縣的傳統文化
藕塘民俗文化節:據明嘉靖年間所修《定遠縣志》記載,東漢人令狐子伯流落藕塘,寄宿山上寺廟中。當地百姓送衣送食,僧侶授其學業,子伯後官至楚國丞相,為感恩藕塘父老重修廟宇,塑寺中所供碧霞元君(俗稱黑奶奶)金身並立塔為志。四鄉八里村民紛紛拜謁,祈禱人壽年豐、國泰民安,後來便漸漸形成了三月十五藕塘廟會,世人秉承遺風,相沿成俗至今。藕塘令狐山廟會至今已延續近2000年。2012年定遠縣委、縣政府將其升格為民俗文化節。
池河梅白魚美食文化節:梅白魚是池河流域特有的魚種,魚色如銀,漿汁似奶,肉嫩味鮮,堪稱魚類一絕;每年的梅雨季節大量的魚群從洪澤湖逆流而上到池河流域繁殖產卵生衍,遨遊在池河水域,獨特的池河水質盛產出聞名遐邇的梅白魚。
能仁廟會:元朝末年,蘇州民女和玉鳳(即十三妹)投奔能仁地方義俠鄧九公,劫富濟貧,聞名天下。大明永樂九年,大殿重修,能仁寺成為遠近香客進香拜佛的聖地。特別是二月初八這一天,方圓幾十里的百姓,紛紛來到能仁寺燒香拜佛,敲鑼打鼓、玩燈。是以商品交易、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 蘭花燈:也稱《扭蘭花》,泛稱《花鼓燈》,流行於全縣境內。舞蹈中有「蘭花」4至6人,「韃子」、「岔傘」各1人,皆為男角。「蘭花」上穿紅,下著綠,頭扎紅色綢球,綢帶披垂兩旁,腦後梳獨辮,雙手持紅巾,打扮俊俏;「岔傘」上穿鑲綠邊對襟白褂,下穿紅色彩褲,頭扎紅巾,手持岔傘;「韃子」上穿淡黃大襟便衣,袖口鑲紅邊,外穿翻毛皮襖,頭戴草帽圈,下穿茶色馬褲,足蹬黑色長筒馬靴,手拿芭蕉扇。《蘭花燈》迄今已有700多年歷史了,相傳在元朝以前,定遠境內就有《蘭花燈》班子,不過那時只有「蘭花」和「岔傘」,因為在封建社會女子不準玩燈,所以,那時「蘭花」皆由青少年男子扮演。抗日戰爭時期,在藕塘抗日民主根據地,逢年過節和開慶功大會,人民群眾自發地掀起玩《蘭花燈》的熱潮,老百姓、政府幹部、新四軍官兵都參加扭跳,並在唱詞上賦予新的內容。建國後,人民又自發地將男扮女裝的「蘭花」改為女性扮演,每逢佳節,都有好幾班,甚至幾十班《蘭花燈》爭相表演,在鑼鼓伴奏中,且歌且舞,藉以歡慶豐收,喜慶佳節,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獅子舞:流行在站崗、東興、九梓一帶,表現勞動人民智慧、勇敢和大無畏精神。
龍舞:流行於倉鎮、池河、九梓、能仁等地,每遇天旱,人們舞龍祈雨,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新春佳節舞龍燈,常表達農民喜悅心情和祁求神龍福佑來年國泰民安。
花車、花船:用竹篾扎制彩紙糊成,船心坐一美女,四周4-6人,船頭漁翁撐篙,船尾老夫掌舵,在鼓樂聲中,見風采柳,邊歌邊舞,十分活躍。
其他還有花挑、蚌舞、跑驢、大頭和尚戲柳翠、五馬破曹等,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定遠境內流行的曲種有大鼓、琴書、評書、快板書、革命歌等,但主要的是大鼓、琴書。
解放前,曲藝藝人沒有固定演出場地,沒有組織,各自拜師求藝。在農村集鎮和廟會上設攤演唱,有時也到大的自然村莊或富裕人家說唱。解放初,縣文化部門設立流動藝人管理組,管理曲藝隊伍。1956年,縣成立曲藝協會。至1960年,曲藝協會會員由解放初期的30人發展到67人。每個會員發一枚金屬會員證章和一張會員證書,按月繳納會費,憑證在縣內外流動演出。1964年至「文革」期間,曲藝協會被迫解散,曲藝藝人也遭到不公正待遇。1974年10月,又重新考核、批准69人恢復說唱活動。1978年10月恢復定遠曲藝協會,對全縣167名曲藝人員進行考核,擇優吸收69名藝人入會。為加強管理,制定了新的《協會章程》和《演唱守則》。1979年2月22日,縣文化局正式下文成立曲藝管理小組。80—90年代,農村曲藝活動逐漸減少,曲藝組織名存實亡。
定遠曲藝藝人大部分識字不多,沒有定型曲目,說唱內容較亂。為此,縣文化館曾幫助曲藝協會對《楊家將》、《瓦崗寨》、《包公陳州放糧》、《烈火金鋼》、《平原槍聲》等新、老書篇,進行加工、改編,並多次參加省、地曲藝會演。
定遠曲藝分南北兩大派,南派以李學聖為首,使用木質搭板,以大鼓為主。北派以王家珍為首,使用金屬鋼板,以琴書為主。較有影響的曲藝藝人有甘華福、劉正先,後被調入省曲藝團工作。此外還有琴書藝人柏芳珊(女)、陶家英(女)、陳慶余(盲人),大鼓藝人龐玉芳等。龐玉芳熔南北兩派大鼓藝術於一身,演唱時繪聲繪色,在群眾中影響很大。
(一)鼓書鼓書即《安徽大鼓》。演唱者一手執鼓槌,一手執搭板或鴛鴦板,邊槌,邊打板,邊唱,邊說,夾唱夾敘,韻味很濃,十分動聽。
(二)評詞說書者面前放一張條桌,桌上放一驚堂木,以白話方式敘述故事,有聲有色。
(三)琴書一男一女兩人合作,男人手操墜胡,女人一手執搭板,一手敲楊琴,有說有唱,有彈有敲。一般女的唱得多,音色甜美,娓娓動聽,氣氛熱烈,節奏感很強,群眾十分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