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青島的棧橋有什麼歷史故事嗎
青島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年),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扎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其中一座就是棧橋,1893年竣工,長200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裝有鐵護欄。
光緒二十年(1894年5月29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奏摺:「登州總兵章高元,承辦各台基址已具,道員龔照玙又於青島前建設大鐵碼頭一座,現擬於鐵碼頭後建造水雷營,緊扼口門現辦煙台、膠州兩海口防務,事同一律,宜各設水雷兵營,各制下雷輪船一艘。」
從李鴻章的奏摺可知,在青島的軍事防禦設施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晚清中國北方海防系統的一部分。而在膠澳建造的每座建築也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大鐵碼頭就是專供「下雷輪船」裝卸水雷、上煤運械而建造的海軍專用碼頭。棧橋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另一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是青島最早的碼頭。
青島棧橋是當時惟一的一條海上「軍火供給線」,也就是說,誰控制了棧橋,誰就控制了膠州灣。1897年,德軍以演習為名,從棧橋所在的青島灣登陸,武力佔領了青島,棧橋成為德軍侵佔青島的見證。德國侵佔青島後,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後,當局開始進行新的城市規劃,許多物資由海上運來。為了方便運輸,德國人又對棧橋進行了改造,在橋面上鋪設軌道,上面可以跑軲轆馬(專門裝貨物的車子)。
1901年5月,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在南端鋼制橋架上鋪設木板,並建輕便鐵軌,將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為軍用碼頭。1901年10月7日,小港碼頭建成,運輸物資均由小港碼頭承擔,棧橋的運輸功能也慢慢減弱。1904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後,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為碼頭的歷史使命,開始向遊人開放。1905年前後,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年8月27日,日本第二艦隊到達青島海域,封鎖了青島海面。日軍從陸路和水路進攻青島。當時水路方面是從嶗山灣完成登陸,不過最終佔領青島後,日軍也效仿德軍在棧橋上舉行了閱兵儀式以此證明其對青島享有「充分主權」。
1922年12月,青島被中國北洋政府收回後,中國水兵在此閱兵,以顯示中國主權的收回。
1930年,在當時的青島市市長沈鴻烈的主張下,決定對已成為青島重要游覽觀光景點的棧橋進行全面改造。
1931年9月開工,橋南端增建半園形防波堤,堤上新建一座中國民族傳統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名「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圓形亭柱。閣內為二層圓球形廳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可迴旋登上二樓。1933年4月,全部工程竣工。
飛閣回瀾「回瀾閣」匾額上的3個字最初是由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的,這個匾額在日本第二次佔領青島期間被掠往日本,新中國成立後許多人到日本尋找這塊牌匾,都沒有找到。當前「回瀾閣」三字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所寫。
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開始。1938年1月10日,大批日軍從沙子口登陸再次佔領青島,次日一撥日軍又開始從棧橋登陸 。一個時期,棧橋作為軍用碼頭,不準中國人進入。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將橋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樁改為16排樁,並新建眺望台1座,同時將橋入口處的6根擋車石柱拆除,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花崗岩石台階。
『貳』 青島海洋歷史
青島的海之所以多情、浪漫,有風韻、有魅力,遼闊而不平淡,使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這是因為青島的海更貼近城市,更趨於自然,更有親和力,也更加豐富。
海對青島人來說,既是城市的一種依賴和嚮往,也是城市空間上的一段「留白」。它每天充滿了神秘的色彩,每天的槳聲燈影里,都伴隨著城市的律動和呼吸。
海是青島這座古老而現代城市的「原生色」和「廣告色」,也是青島人最喜愛的顏色。比如,在所有的青島著名企業商標中,幾乎都有海的動感和顏色。像海爾、海信,不僅企業商標上有,就連企業的名稱中,也少不了一個「海」字。再如青島啤酒、澳柯瑪等等,它們不但將啤酒花和浪花「結合」了起來,而且還將海洋與青島大型骨幹企業的發展遠景「結合」了起來。因此,我們不得不說,青島的海不僅僅有一種天然之色,還有我們還常常能夠感受到一種偉岸與氣魄。青島之海,藍色的春之聲、夏之情、秋之趣、冬之夢。
海與生活
從開始走路的時候起,就學會了「趕海」,這也許是青島人所獨有的一種生活方式。再大一點,青島的孩子們會一個「猛子」扎到大海里去,到大海里去尋找人生。然而,無論是「趕海」也好,扎「猛子」也好,青島人是在接受大海的最初考驗。童年的「考試」合不合格,長大之後收獲明顯是不一樣的。
海水可以將你「托浮」起來,也會將你淹沒掉,這是大海教會青島人的一種看待世態炎涼的法則。青島人不自大,不自卑,不自滿,不自負,不停止前進的腳步,不虛度如水似流的年華,這也是大海的一種本能。而青島人也落落大方地繼承了這種本能。
青島人都做過大海的夢,都聽著濤聲上課、讀書,都將海比喻成一種力量的象徵。比如稱別人酒量大,是「海量」;說你氣量大,是「海含」;稱人或物多得數不過來,就是「海了」。還有,稱一些沒有文化的人聚在一起,就說「胡吃海侃」;家裡用的大碗,叫「海碗」。
半個多世紀以前,在青島的大海里,德國人還曾設置過一種鑄鐵機械發聲器,能夠通過「哨聲」預報海風、海浪和海霧,青島人就叫它是「海牛」。「海牛」是青島的一種城市風景,沾染著19世紀殖民文化的難以抹去的印記。
文化之海
在青島的文化中,我們不難看到、或者是找到大海的影子。
在青島的近現代建築中,有好多建築浮雕上,都有象徵大海的裝飾性花紋、「水紋」。像膠澳總督官邸迎賓館的外立面上,就有這種花紋、「水紋」。不僅如此,其東面的花崗岩山牆上,還有纜樁、錨鏈和水手結。有些建築,青島人在修建時,還將船的形象、塔台和舷窗也包容在了建築文化中,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這些文化特質,也是大海所賦予的,是大海為青島人展現出如此寬闊的生活畫面。
青島的水族館、海產博物館和海洋生物標本館,既是青島海洋生物的科學研究機構,也是向人們進行海洋科普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在這里,人們可以聽到大海的呼喚,看到海底的另一個神秘世界。在不久的將來,青島作為「帆船之都」,一定還會有一座帆船博物館,以展示青島海洋城的航海文化和早期的漁民生活及海洋探險等。
海的概念
在青島人的思維空間里,海就是厚道、寬容、大度、好客、熱情和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代名詞。在青島的地理版圖中,青島只是一個狹長的半島,三面被大海包圍著、呵護著。大海就像充滿神力的母親一樣,用她那雙溫情的大手,捧著青島。所以青島人總是在一種自豪、自我欣賞的情緒中生活著,就像生活在桃花源里一樣,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既感覺自己是生活在世界的邊緣,也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似乎高山、大海、綠樹、藍天都環繞在自己的周圍,自己是天之驕子。
青島人的許多人生境遇都要去對大海訴說,讓大海知道。不管是什麼時間,只要站在大海面前,他就有了安慰,有了信心。所以,即使是一個在外出差的人,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到海邊走走,在紅礁石上坐坐,好象只有大海能夠讀懂他此時此刻的心思。
有時,大海也是青島人的晴雨表。比如今天的天氣如何?不看「天氣預報」,他們也能從大海的顏色和浪花的大小中識別出來。因此,大海教會了青島人許多東西。這里說的當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然之海,面是由海洋所派生出來的「社會之海」。例如,明代倭寇對於青島沿海的長期騷擾,清末俄國軍艦的突然停泊和德軍「侵佔膠州灣」,後來日軍和美軍在這里的長期侵佔,還有青島作為「自由港」所迎來的進進出出的各國大型商船……。
往大處說,青島的海就是無盡的天空,你平時可以不去關心她,但她卻永遠注視著你;往小處說,青島的海還像一隻平平常常的紐扣,你每天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接觸到了她,她對你是那麼的重要和有用、忠於職守,可你卻並不能真正地理解她。
打個比方說,如果青島的山是一部古代史的話,那麼青島的海就是遠古史,而青島的城則是近現代史。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青島的山所擎起的,是古代的人文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漢代馴虎山上童恢伏虎的故事、秦始皇游嶗山的傳說、李白所留下的著名詩篇《寄王屋山人孟大融》,還有張三豐、邱處機在嶗山修煉的故事。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蒲松齡所留給我們的千古佳話,《嶗山道士》和《香玉》。在老市區的一座座山頭上,我們還能找到明代初年所設立的一座座烽火墩堡的歷史遺跡及其它。
而青島的海,在一萬年以前,這里還是一片廣袤的大草原、密林和濕地。當時的膠州灣和黃海海域上,生活著猛獁象、麋鹿等大型動物。直到有一天,在大陸板塊和火山的運動下,膠州灣里灌滿了海水,青島的山下才出現了一片汪洋。
青島的城,初建於明初,也就是1368年的洪武元年。這是青島城池史以青島為坐標的最早記錄。當時青島的城,名叫「浮山所」,就是現在的山東路和香港路一帶。這座城是為了抵禦倭寇而建,也是明王朝屯墾戍邊的一項重要措施。
眼下,浮山所的老人還有這樣的一些傳說。明代浮山灣里,教練水師的帆船經常是一字排開,一眼望不到邊。那船上的紅黃旗幟,如叢林一般,遮天蔽日,蔚為壯觀。這是青島作為古代城市的一種真實寫照。
而青島作為現代都市,卻是始自1897年的德國侵佔時期,至今也不過是一個「百年青島」。這個青島之城的格局與先前有所不同,即將山和海都作為城市的參照系,把城建在山海之間,享受著大自然所賜予的山海氣蘊,吸納嵐光海色。於是,經過百年戰火的洗禮和建設,一座海濱之城拔海而起,依山而立,成為祖國的東方門戶。
歐陸之城
青島這座城市一向被稱作是「東方瑞士」、「萬國建築博覽」之城。它的城市品質,還被總結為「紅瓦、綠樹、碧海、青山」。這就是說,青島有瑞士的靜謐和小巧,還有各式各樣的典型建築。城中大片大片的紅瓦頂,是指建築的規模和氣派;而綠樹成蔭的街道,又構成了其峰迴路轉的幽深;而碧海和青山,又作為城市的兩大「動態背景」,展現在世人的面前。所以,凡是到過青島的遊客,無不為這里的山海城渾然天成而感嘆。其實,這就是青島的美妙迷人之處,也是一種歐陸風情。
有人說,青島最美的地方是其城市的建築緊緊貼著大海,道路也隨著大海的彎曲而不斷延伸。還有人說,青島的山是把城和海都擁抱在自己的懷里,襟紅瓦和碧海。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而實際上,青島之城是山和海的有機組合和填充。沒有這揚揚灑灑的城市風光,青山和碧海就缺少了靈性。
城市語言
『叄』 青島的悠久歷史
青島地區歷史悠久,著名文化遺址有:岳石文化遺址(平度大澤山鎮東岳石村,距今3500~4000年)、北阡遺址(即墨金口鎮北阡村,距今7000年)、三里河文化遺址(膠州城南三里河村,距今5000年)、琅琊台文化遺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李滄區古城頂遺址,距今也有3000年歷史。
西周時期,青島境內建立了夷國(今藍村)、莒國(都城計斤,今膠州)等諸侯國。東周時期,即墨(今平度古峴鎮)為齊國第二大都市,東部統治中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踐北上遷都琅琊(今膠南琅琊鎮)。
秦朝,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琅琊郡的郡治琅琊、膠東郡的郡治即墨均位於今青島境內。琅琊(膠南)還是秦朝唯一沿海的郡治。秦始皇曾三臨琅琊(膠南琅琊台),命徐福率船隊從琅琊起航采仙葯。
西漢,設膠東國,定都即墨,漢武帝即位前被封為膠東王,即位後封其弟劉寄為膠東王,歷代膠東王墓所在的平度六曲山古墓群,是山東省現存規模最大的王陵。漢武帝三臨不其城(今城陽區),「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女姑山設明堂祭海。西漢琅琊郡皋虞縣(今即墨溫泉鎮)人王吉任博士諫大夫,開創琅琊王氏顯貴的先河,王吉祖孫墓所在的即墨溫泉皋虞,被奉為琅琊王氏祖庭。東漢,鄭玄在不其縣創立康成書院。
西晉,不其城(今城陽區)成為長廣郡的郡治,法顯印度求經回國,於嶗山登陸,由長廣郡太守李嶷接入不其城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不其城為東青州的州治。
唐朝,密州板橋鎮(膠州)成為著名貿易港口,設立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海關),宋朝更是與廣州、泉州、明州並稱為四大市舶司。
明朝設立鰲山衛、靈山衛(膠南靈山衛鎮),鰲山衛轄浮山所(今市南區東)、雄崖所(即墨豐城鎮),靈山衛轄夏河所(膠南琅琊鎮)、王徐寨所。許鋌奏請青島口、滄口、金口鎮等港通商獲准,使即墨富甲一方。
清朝,膠州為山東三大直隸州之一,平度州為散州,隸屬於萊州府。
1891年6月14日,登州鎮總兵府(當時山東共設三鎮總兵)從蓬萊遷到青島,為青島建置的開始。
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佔領青島。康有為藉此上書光緒,引發戊戌變法。
『肆』 青島的故事
1、你知道石老人但你不一定知道女兒島
相傳,石老人原是居住在午山腳下的一個勤勞善良的漁民,與聰明美麗的女兒相依為命。 不料一天女兒被龍王搶進龍宮,可憐的老公公日夜在海邊呼喚,望眼欲穿,不顧海水沒膝,直盼得兩鬢全白,腰弓背駝,仍執著地守候在海邊。
後來趁老人坐在水中拄腮凝神之際,龍 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體漸漸僵化成石。
姑娘得知父親的消息,痛不欲生,拚死沖出龍宮, 向已變作石頭的父親奔去。她頭上插戴的鮮花被海風吹落到島上,紮根生長,從而使長門岩、大管島長滿野生耐冬花。當姑娘走近嶗山時,龍王又施魔法,把姑娘化作一巨礁,孤零零地 定在海上。
從此父女倆只能隔海相望,永難相聚,後來人們把這塊巨礁稱為「女兒島」。
2、你能看到琴女的雕塑,但你不一定知道琴女的由來
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會彈琴的仙女,看上了島上一位青年漁民,就偷偷下凡與他結為夫妻。每天早上丈夫出海捕魚她就在家中織網,傍晚時分,她就站在海邊彈琴,讓丈夫尋著琴聲歸航。玉皇大帝知道後大為震怒,讓海龍王興風作浪,將小夥子的般掀翻了。琴女一直在海邊彈著琴等丈夫歸來,一等就是幾十年,頭發白了,眼睛也瞎了,丈夫再也沒有音訊。人們為紀念琴女便塑造了這座雕像。
3、在青島吃過海鮮,但你吃過嶗山的仙胎魚嗎
當年八仙一行從蓬萊仙島來嶗山遊玩時,何仙姑發現清澈、甘洌的嶗山水中,見不到魚游,便順手從身邊的一棵千年高齡的嶗山人參的枝杈上,擼了一把紅色的種子撒到溪水中。只見那人參種子一落進水裡,立時變成了一條條奇特的小魚。因它出自何仙姑之手,山裡人便給它取了個帶神話色彩的名字「仙胎魚」
『伍』 誰知道關於青島歷史的一些小故事要通俗的。
很久以前,有個小漁村,叫姜家莊。姜家莊里有對小兩口,男的叫漁哥;媳婦彈得一手好琴,人們叫她琴妹,小兩口恩恩愛愛,日子雖然清苦些,但很甜蜜。
這一年,新年剛過,漁哥看著天氣好、風道順,就約合村上的打漁人,一起拔錨出了海。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漁哥他們剛撒下漁網,忽然變了天。一剎那,風卷雲,浪攪水,大海翻了個底朝天。「漁家出海下遠洋,妻子望夫斷肚腸」。琴妹惦記著出海的漁哥,吃飯不香,合眼難眠。她抱起古琴來到海岸邊的大礁石上,面朝發了狂的大海彈了起來。天色漸漸暗了,琴妹擔心漁哥他們找不到靠岸的灣子,就找來一堆破爛魚網,纏在竹竿上,蘸上桐油,點成一支火把,插在最高的礁石岸縫里。但是,漁哥他們卻沒有回來。
原來是海中的鯊魚怪故意興風作浪,把漁哥他們打得天昏地暗,翻進海里去了。等他醒過來以後,發現自己竟在海底鯊王宮中,海蛇正把他一道道纏在珊瑚柱上。鯊魚怪看見漁哥醒過來了,連忙上前假惺惺地呵斥海蛇:「嗨,我叫你們請他來作客,你們怎麼這樣無禮!」說完,拉開海蛇松綁,請漁哥坐到上席,吩咐斟酒上菜。漁哥瞪著尖嘴突眼的鯊魚怪問:「有什麼事情找我?你掀翻了那麼多漁船,淹害了那麼多鄉親。要吃要剮你找我就是,何必這樣傷天害理!」鯊魚怪說:「你的水性好,不攪它個海底朝天,哪能請到你這樣的船老大呀。」「有什麼事,你直說吧。」「好好好,不瞞你說,我這兩三年來,時常到海邊借著浪頭望人間。你家琴妹果然名不虛傳,是個才藝雙絕的好媳婦。多看了幾回,鯊仙我也少不得動了凡情,一心想娶她到我這鯊王宮里來享福。實話說了吧,你們兩口子也是咸魚淡飯,苦熬苦過,不如把琴妹讓給我,我給你一把珍珠,一株珊瑚樹,足夠你回到人間享盡榮華富貴……」漁哥不等他說完就把酒席給掀了,大喝一聲道:「痴心妄想!你這海中妖怪,黑了心,瞎了眼,你四下里打聽打聽,我漁哥是不是昧良心、賣老婆的人!」鯊魚怪見漁哥不依,臉色徒然一變,說:「好一個窮打漁的,你別以為我身為水族,上不得干岸。我自有本事興風作浪,別說你家的破茅棚子,就是磚牆瓦屋,我也有法力用海水卷它入海去。她一個婦道人家,能逃得出我的手心嗎?我只是估摸著琴妹戀著你,就把你先請來了。」「你不要白日做夢!」「好啊,敬酒不吃吃罰酒。來呀,把這窮打漁的纏上!」說時遲,那時快,海蛇又爬過來把漁哥纏得動彈不得,空著前胸後背讓眾鯊魚撕咬沖撞。漁哥痛得死去活來,但始終不肯討饒。3天3夜過去了。鯊魚怪又來對漁哥說:「今天可是最後一天了。你答應了,還來得及;你若還是死心眼兒,我先吃了你,再掀海浪去把琴妹卷到這里來。」漁哥閉上眼睛想了一會兒,突然睜開眼睛說:「好吧,你送我去姜家莊,我自己跟琴妹說去。」鯊魚怪聽了大喜:「哎呀,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我派海蛇送你回岸上去,帶來琴妹以後,我重重地賞你。」
一連3天3夜,琴妹站在海礁石上。海水打濕了衣服,她不覺得;海風吹散了頭發,她不知道。這時,她突然看見漁哥從海浪中掙扎出來,走上沙灘,簡直不想信自己的眼睛。她一頭撲到漁哥的懷里,有多少心裡話對他說呀。可是漁哥半天也不吭氣,琴妹以為漁哥死裡逃生,太乏了,拉住胳膊就要扶他回家。這時,漁哥開了口,說:「琴妹,鯊魚怪要搶你去。你別管我,趕快遠走高飛吧!」琴妹聽見了,如同睛天霹靂。仔細一看,漁哥的腿上一邊纏著一條海蛇,後邊還有許多水怪。漁哥使盡氣力,把琴妹推回到礁石邊上,一面拚命扯住海蛇和水怪,不讓它們接近琴妹。海水漲潮了,漁哥又被海浪捲走了。琴妹重新爬起來,抱起了古琴,獃獃地望著漁哥被捲入大海的方向。海潮越卷越猛,越撲越凶,眼看就要吞沒姜家莊了。
琴妹滿臉淚痕,彈起了古琴,琴聲跟海濤聲一起,一陣陣撕扯人心。這時候,海浪花越來越高,浪中隱約看到一條鯊魚怪時隱時現,海蛇和水怪也在浪中翻騰。
突然一陣海風吹來,琴妹身上披著的一條紗巾,在她的兩邊吹開來,變成了兩只雪白的翅膀。琴妹一下子變成了一隻海鷗,騰空而起,挾著那把錚錚作響的古琴,在浪尖上掠過,直上雲霄,然後又沖向海面。忽然,她對准海浪中的鯊魚怪和海蛇,拋下了古琴。古琴立刻變成了一塊大石頭,把鯊魚怪一夥全都鎮在離姜家莊不遠的海水中了。頓時,海面重新平靜下來,快要淹沒姜家莊一帶的海潮退去了,鄉親們保住了。
那塊古琴一般的石頭從此就成了一座小島,因為它是古琴化成的,仍像一把浮在海面上的古琴,鄉親們都管它叫琴島。琴島上蒼松翠柏,四季常青,來往的漁民、客商沒有一個不想多看它幾眼。天長日久,琴島就出了名,可是名字也叫走了音,成了青島。
『陸』 青島的歷史資料
青島地區歷史悠久,著名文化遺址有:岳石文化遺址(平度大澤山鎮東岳石村,距今3500~4000年)、北阡遺址(即墨金口鎮北阡村,距今7000年)、三里河文化遺址(膠州城南三里河村,距今5000年)、琅琊台文化遺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李滄區古城頂遺址,距今也有3000年歷史。
西周時期,青島境內建立了夷國(今藍村)、莒國(都城計斤,今膠州)等諸侯國。東周時期,即墨(今平度古峴鎮)為齊國第二大都市,東部統治中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踐北上遷都琅琊(今膠南琅琊鎮)。
秦朝,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琅琊郡的郡治琅琊、膠東郡的郡治即墨均位於今青島境內。琅琊(膠南)還是秦朝唯一沿海的郡治。秦始皇曾三臨琅琊(膠南琅琊台),命徐福率船隊從琅琊起航采仙葯。
西漢,設膠東國,定都即墨,漢武帝即位前被封為膠東王,即位後封其弟劉寄為膠東王,歷代膠東王墓所在的平度六曲山古墓群,是山東省現存規模最大的王陵。漢武帝三臨不其城(今城陽區),「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女姑山設明堂祭海。西漢琅琊郡皋虞縣(今即墨溫泉鎮)人王吉任博士諫大夫,開創琅琊王氏顯貴的先河,王吉祖孫墓所在的即墨溫泉皋虞,被奉為琅琊王氏祖庭。東漢,鄭玄在不其縣創立康成書院。
西晉,不其城(今城陽區)成為長廣郡的郡治,法顯印度求經回國,於嶗山登陸,由長廣郡太守李嶷接入不其城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不其城為東青州的州治。
唐朝,密州板橋鎮(膠州)成為著名貿易港口,設立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海關),宋朝更是與廣州、泉州、明州並稱為四大市舶司。
明朝設立鰲山衛、靈山衛(膠南靈山衛鎮),鰲山衛轄浮山所(今市南區東)、雄崖所(即墨豐城鎮),靈山衛轄夏河所(膠南琅琊鎮)、王徐寨所。許鋌奏請青島口、滄口、金口鎮等港通商獲准,使即墨富甲一方。
清朝,膠州為山東三大直隸州之一,平度州為散州,隸屬於萊州府。
1891年6月14日,登州鎮總兵府(當時山東共設三鎮總兵)從蓬萊遷到青島,為青島建置的開始。
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佔領青島。康有為藉此上書光緒,引發戊戌變法。
1898年3月,簽署《膠澳租界條約》。11月,宣布青島為自由港。
1899年,租借地命名為青島市,設青島、鮑島、李村等區。大港碼頭、膠濟鐵路相繼開工。
1911年,清朝二品以上大員七十多人以及恭親王等人移居青島。1913年發動癸丑復辟失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青島成為亞洲唯一戰場,11月,日英聯軍佔領青島。
1919年,巴黎和會將青島租界主權讓給日本,成為「五四運動」導火索。
1922年12月,中國收回青島,設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後改膠澳商埠局),下轄青島市,直屬北洋政府。
1929年7月,國民政府接收青島,設青島特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
1931年,沈鴻烈以東北海軍司令兼任青島市長,1932年正式擔任青島市長,主政六年,抓教育、建學校、定規劃、興建設、促民生、斗日寇,奠定了青島發展的堅實基礎。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
1939年,即墨、膠州劃歸青島市管轄,統籌規劃建設。
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直屬民國政府。
1949年6月2日,解放軍攻佔青島。青島改為山東省轄市,轄市南、市北、台東、台西、四滄、浮山、李村7市區和嶗山郊區。
1978年,膠縣、膠南縣、即墨縣劃歸青島,同時設立黃島區。
1983年10月,平度縣、萊西縣劃歸青島。
1984年5月4日,青島市成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同年,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
1987~1990年,青島市郊五縣先後改為縣級市;1988年,嶗山縣恢復為嶗山區。
1986年,青島市成為計劃單列市,賦予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2年,設立國家級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青島保稅區。
1994年,青島市區劃調整為七區五市: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嶗山區、城陽區、黃島區和即墨市、膠州市、膠南市、平度市、萊西市。
2003年,設立國家級青島出口加工區。
2004年設立國家級青島保稅物流園區。
2006年,設立國家級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
2008年設立國家級青島保稅物流港區。
2011年1月,國家批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青島作為其核心城市、龍頭城市。
『柒』 青島的歷史文化
(1)青島,山東省地級市,國家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簡稱青,舊稱「膠澳」,別稱「琴島」、「島城」。青島是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新一線城市、經濟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是國際性港口城市、濱海度假旅遊城市、幸福宜居城市, 被譽為「東方瑞士」。
(2)青島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沿海,膠東半島東部,瀕臨黃海,隔海與朝鮮半島相望,地處中日韓自貿區的前沿地帶; 東北與煙台毗鄰,西與濰坊相連,西南與日照接壤; 青島因地理位置優越繼而1891年清政府駐兵建置,1897年德國租借建設港口和鐵路,青島因「一港一路」而興,擁有國際性海港和區域性樞紐航空港,是實施海上絲綢之路、履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重要的樞紐型城市。
(3)青島是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中國海濱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也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青島作為世界啤酒之城、世界帆船之都,是國務院批準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核心區域龍頭城市。截至2017年,青島總面積11282平方公里,轄7個區,代管3個縣級市,有1個國家級新區(青西新區),總人口920.4萬。2016年,青島地區生產總值10011.29億元,增長7.9%,人均GDP達到109407元。
(4)青島擁有道教名山嶗山、棧橋、五四廣場、八大關、青島奧帆中心等著名景點。老舍、聞一多、洪深、沈從文等名人曾在青島講學;駐有山東大學(青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島校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院校。
『捌』 青島有哪些旅遊勝地,有什麼美麗的傳說
上淘寶先搜張青島地圖吧,有地圖方便.
歡迎來青島旅遊昂!!
青島自助旅遊路線,青島自助游攻略
一般形容青島,正如康有為先生所說「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青島老城區步步皆景,下面「青島旅遊線路-海濱線」簡要介紹僅供參考。
青島旅遊沿海景點介紹:
1.老城區-棧橋這個景點是一定要去的,就在青島火車站旁邊的第六海水浴場,早上人少,到海邊散步,晚上站在回瀾閣回望海邊的景色,韻味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比較有情調,棧橋向東一點有座中國古典建築--天後宮,現在是青島民俗博物館,每年4月舉行「上網節」,漁民出海,大家可以解饞啦!
2.老城區-中山路 在棧橋北向,游覽老市區景點時,必到青島最著名的老商業街——中山路,德佔時期建築風格,異國風情,頗有韻味。
3.老城區-魯迅公園 從天後宮向東,1站路,比如316,321等好多車,魯迅公園車站下車就是青島海軍博物館,潛艇軍艦,小朋友和軍事迷值得一游,不遠處海中白塔處,即為小青島,綠樹白塔,紅礁環繞,海浪輕涌,往東的方向,就到了魯迅公園,依著海建的紀念魯迅先生的公園,原為德佔時期防風林帶,青松綠地碧海紅礁,有時間可以進去轉轉,票價5元,再往前走一段地,就到了青島著名的海底世界(熱帶魚類為主,種類繁多,花花綠綠的,每天有美人魚和鯊魚表演),游覽2小時左右,票價是90元
4.老城區-第一海水浴場 一直沿著海邊走,大約1站路,就是青島最有名的第一海水浴場(德佔時期稱維多利亞海水浴場),這個浴場是02年剛剛重新修建的,夏天是青島人來的次數最多的海水浴場,如果來游泳的話,最好下午,或傍晚的時候來,這個時候太陽沒有那麼曬,沙灘上有出租游泳圈,太陽傘的地方,浴場還有更衣室可以沖涼,海水浴場不收費,更衣沖涼就需要銀子了哦。
5.老城區-八大關 從海水浴場,沿著濱海木棧道,可以來到青島久負盛名的八大關,海邊是第二海水浴場,水比第一海水浴場干凈,人少,但是更衣室少,八大關應該算是青島環境最好的地方了----沒有沿街店鋪,非常僻靜。這里建築風格各異,集中了許多國家的特色建築,素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這里有一座最有名的建築,叫花石樓,是一座小城堡似的小洋樓,是蔣介石在青島期間曾經住過的,游覽八大關,一般都會在樓前合影留念,樓上有青島旅遊紀念品可以買.
6.老城區-台東 盡管不在海邊,但是青島最大,也是人氣最旺的商業步行街,與之相鄰的就是青島啤酒博物館--青島啤酒街,可以感受現代青島人的生活,晚上的時間可以來溜溜。
7.東部 再往東邊走,就到了東海路,也就進入到了青島東部地區,這個地區是94年以後開始建設,繁榮起來的,和老城區不同,高樓林立,遍布寫字樓,政府行政辦公區,現代城市風格,沿著東海路,東海路接著音樂廣場和五四廣場,青島最大的休閑廣場,有音樂,有噴泉,「五月的風」--五四廣場主題雕塑,海邊是浮山灣--奧運帆船比賽場地。
8.青島極地海洋世界 在五四廣場和石老人海水浴場之間,06年建成,主要展出寒帶動物--北極熊,白鯨,企鵝等等,最吸引人的是白鯨,海豚,海獅的現場表演,與動物們來個親密接觸----吻!!!(每天數場表演,注意時間,早點進場占個好座位哦),120元/人
9.啤酒城 如果您剛好是8月中下旬到青島,正好趕上一年一度的青島國際啤酒節,在裡面可以喝到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啤酒,不過吃的東西和啤酒都比較貴,青島啤酒25/扎,百威,藍帶什麼的就要50/扎了,不過氣氛可以,到了晚上,還有精彩的表演和節目可以欣賞,城內游樂區跟嘉年華類似。
10.嶗山 如果時間充裕,可以安排一天的時間去嶗山遊玩,嶗山是道教的發源地,嶗山進山費50元-70元。太清宮景區--嶗山最大的道觀,索道可以到上清宮,下山遊玩八水河龍潭瀑。巨峰景區--嶗頂觀滄海,最好乘坐纜車,可以節省時間和體力。北九水景區--峽谷自然風景,溪水潺潺,碧波盪漾,清澈見底,最好雨季或大雨之後前去游覽。
其實青島景點,並不是特別顯著孤立的,都是融入到了城市裡面,西起棧橋,東至嶗山的濱海木棧道,貫穿東西,沿海風景盡收眼底。只要你有時間,可以順著彎沿曲折的海岸線欣賞景色,祝大家在青島能有一個愉快的假期。
附註說明:
交通指南:青島大部分車是無人售票(304路,802路人工售票),票價1元,如果乘公交車出行的話一定要准備好零錢!如果乘計程車的話,和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相比,是比較經濟的,起步價是7元(3公里),1.2/公里,也有1.6的,在青島市內打車,通常不是去特別遠的地方,打車費一般15元-30元,除非你從棧橋打車去嶗山,那就不止了,基本上打車還是比較劃算的。